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的基本要素

心理学的基本要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的基本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学的基本要素

心理学的基本要素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英语;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126

高效课堂不是潮流,不是形式,而是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教的使人满意,教学成果显著的实实在在的高效课堂。我们要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要成绩,就要注意教学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一、什么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简单说,“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它主要研讨两大方面,即教师与学生,也就是教与学,研究主导和主体二者的关系,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教学最优化的原则,保证课堂教学在耗费师生最少的时间的情况下,能够取得最大的效果”(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如何使英语高效课堂成为现实,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在课堂实践中的做法和想法。

二、高效课堂的教学要素

高效课堂教学至少包含以下三个要素,即: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

三要素的体现与衡量主要涉及三个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层面,教学效率是指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在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教师所完成的教学任务量。学生层面,教学效率=教学对所有学生的一切影响的总和/学生所用的时间总和。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要和谐、有效。只有教师的高效或学生的高效,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三者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达到高效的目的呢?笔者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谈起。

1. 教师的具体操作

(1)教师首先要与时俱进,进行自我洗脑,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角色。要确立和增强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是认识过程的主体,他们统一在教与学的两种活动方式之中,而面临的一个共同对象就是“英语”。教师虽为主体之一,在课堂上应发挥其“主导”作用,但要把学生当作中心,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并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教师要摆正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从“交际论”的角度讲,师生共同都是主体,即“双主体”。而“自主”是学生主体的第一特征。高效的课堂应该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并通过教师的主导,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独立思考,自主发展各种学习能力,以获取必要的知识、强化学科技能。教师应该亲近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同时,在教学环节中结合教材目录、每个单元的“目标”“复习要点”,各单元的“学习建议”(Tips)指导学生有效地采取各种策略提高学习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和高效教育。

(3)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备好教材、备好学生。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置性作业。无论是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基础知识的讲解,还是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培养,乃至最终综合英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教学活动(主要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因此,英语教学本身就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个科目。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不同层次和多种形式的活动时,特别注意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尽可能提供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综合地应用所学语言完成一些任务。

(4)教师熟练操作多媒体

多媒体呈现的知识内容,可以形成清晰具体的映像,把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意、形象化,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可以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打造高效课堂中,多媒体作用功不可没。

2. 学生学习热情和正能量的激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这里的“发展,兴趣,爱好,倾向”都是心理健康的内容。高效课堂上,学生三种学习需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成就的需要

成就的需要就是指对地位实力、绩效优势、声望名誉的需要。成就需要的强弱取决于教师和家长的成就需求的高低、自信心和成功体验。

(2)被赏识的需要

被赏识的需要在课堂上表现为希望获得教师的赞许、认可和赏识。这种需要一旦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学生就会进一步努力学习,取得良好成绩。因此,这是一种外在动机。

(3)认知的需要

认知的需要是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需要,是属于内部动机的作用。认知需要与学习的目标有关,也与学习的兴趣有关。课堂学习成功经验可以使学生增强认知需要,使学生更加愿意学习。

三、如何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1. 学法指导

教师要给学生介绍一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向学生提出读书的具体要求。笔者指导学生阅读,注意提示学生从两方面去看:一是从宏观上看,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中心思想、内容要点、布局结构、写作方法、风格特色等,把这叫做“宏观把握”;二是从微观上看,对词、句、段中的难点、重点作深入的探讨,把这叫做“微观理解”。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的阅读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阅读的规律和方法,迅速提高阅读能力。

2. 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情感的交流。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通过观察、倾听和参与,调控教学,考虑学生的差异,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并加以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

3. 质疑设问

质疑,是学习的真正开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倡导“发现学习法”。这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方法”,即由学习者自行发现问题,自己去概括,作出结论。学生能设问,常常表明他已经进入了真正学习的角色。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水平,设置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

4. 释难解惑

问题提出后,怎样解决,谁来解决?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但发挥主体作用的还是学生,提问者在继续学习、思考或受他人启发后,也可为自己“解惑”。一句话,可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来取得共识、获取新知。

5. 创新与提高

高效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创新”的课堂。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使学生获取新知的阶段,而必须进一步使学生的新知转化为智能的阶段。因此,教师应在学生掌握新知之后,及时地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发现、质疑、类比、分析、综合、联想、求异,而达到创新的过程。

6. 巩固深化

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学生的认识和智能形成也不可能一次实现。这就要有一个巩固深化的阶段。教师要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

心理学的基本要素范文第2篇

记者:曹老师,您好!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有很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评课时不知道如何才能评好课,对怎样评课一直感到困惑。您长期从事小学教学研究工作,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指导者。请您谈谈您对评课的体会和认识,好吗?

曹培英:好的,这个话题很好。我们知道,评课是教师在校本研修中互助的重要形式。因为评课是在大家共同感受和收集课堂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评课,能使参与活动的教师,从一个个课堂教学实例中吸取教益,学习方法,改进不足,这对提高大家的教学水平有着直接的帮助。因此,评课这种直面课堂、聚焦教学的活动形式在课程改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青年教师对评课感到困惑,主要是因为他们对评课的认识不足或缺乏分析、反思课堂教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其实,评课是有一些基本要素的,把握了评课的基本要素,评课也就不难了。

记者:那么,评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呢?

曹培英:我认为,评课的基本要素主要有评课的基本功能、评课的基本理念、评课的理论基础、评课的分析视野等。在评课过程中,参与者有三方主体――执教者、观摩者、评课者。对执教者来说,评课的主要功能是激励执教者(特别是青年教师),唤醒执教者的“胜任内驱力”,进一步激发“创新内驱力”。执教者上完课后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评价,这是人之常情。通过评课,可以让执教者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上课的信心。也可让执教者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待日后改进。评课的过程也是一种教学临床诊断,在这个过程中执教者可以获得很多有益启示,从而真正促进执教者教学水平的提高。

对观摩者来说,评课起着导向、点拨、宣传的作用。评课实际上是一种教学上的案例分析,这种案例分析对于观摩者理解教育理念是非常有效的。我想引用余秋雨先生的一段话来说明这个道理,余秋雨先生说过:“佛像它是借用一个形体来承载一种普遍佛理,承载过程也就是具体建构过程。世俗中人并不是直接从佛经而大多是从佛像中领悟佛理的。”我的理解是,很多人信佛,但他们并不研究佛教,他们对佛理的领悟主要是靠瞻仰菩萨和了解菩萨的故事来实现的。因此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感悟教育理念最好的方式是在真切观摩之后,通过听取分析形成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认识更有利于内化,更容易转换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对评课者来说,有了评课任务,自然会更加认真听课,听课过程中会进行深入思考、联想、分析,并且促进评课者整理、归纳要讲的内容,这对于提高评课者的专业敏感性和专业判断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记者:评课的基本理念也是评课中要把握的基本要素之一,能否具体谈谈要把握哪些基本理念?

曹培英:好的,我认为,评课的基本理念最主要的有三条。首先,评课的目的在于“增值”。评课的主要目的不是水平甄别,而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实践,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技艺,获得专业发展。其次,评课的标准趋向“多元”。过去经常说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课改背景下仍然是真理。我们要允许教师保留自己的教学风格,比如有的教师一节课没讲几句话,有的教师却讲得很多,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都有可能成为好课。不要以为讲得多就是灌输,无的放矢地一讲到底才是灌输。如果是有的放矢,知道学生的问题在哪里、困惑在哪里,有针对性的讲解,不是灌输而是启发。课改以来,强调“以学论教”这是对的,因为教学的效能最终反映在学生的发展上。但对于一节课的评价,又必须“以学论教”和“以教促学”兼顾。因为学生的课堂表现不佳有多种原因,可能是教师教学的不当或失误,也可能是学生原来的基础或习惯,有些问题不是一节课就能改变的。最后,评课的方式提倡“对话”。评课的过程应该是一种沟通、交流的对话过程。有时,由于时间紧,执教者一上完课,就开始评课,评课者往往难以把握执教者的教学意图,而出现误解。执教者之所以如此实施教学,常常有自己的考虑,有自己的后续安排,或者说有该班特有的前因后果。所以,我认为评课者只有明白了执教者的教学意图才能更好地评课。正是基于以上三条,我们重视评课的会诊、激励功能,提倡评课过程中的百家争鸣、集思广益,并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包容的评课氛围。

记者:要想评好课,是需要一些理论基础的,您认为评课中需要运用哪些理论呢?

曹培英:评课要能够说出一点道理来是需要一些理论支撑的。首先,我想谈谈教育学的理论。教育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群,包含着德育论、课程论、教学论等。前段时间有一部分课程论学者想用课程论取代教学论,似乎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其实,课程论有课程论研究的东西,教学论不可能完全由课程论来取代。我个人以为,教师应用教育理论,重要的不是“鹦鹉学舌”,学会使用一些新的名词、术语,而在于理解、应用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例如,德育论的一个基本命题、一个重要论断是“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如果大家真正理解这句话,就会觉得现在我们经常讲的“渗透德育”可以说是用词不当。因为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一种教育,数学教师教学1加1等于2,不等于3,这就是教学生相信真理,教育学生要对自己的计算负责。每一学科之所以必须开设,就因为它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教育内涵。所谓学科德育,本质上不是“渗透”,而是挖掘学科本身就有的德育因素,让这些因素在教学中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

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可能性”时,让学生做“抛硬币”实验。第一个学生发言:“我抛了10次,5次正面朝上,5次正面朝下。”教师表扬了这个学生。第二个学生发言:“我抛了12次,6次正面朝上。”其他学生都说抛了偶数次,一半正面朝上。当时,我看见坐在我前面的学生抛的正面朝上的次数比正面朝下的次数少,但他汇报的实验结果却是抛了偶数次,正面朝上、朝下各占一半。课堂上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很可怕,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可以随意“伪造”数据,以迎合教师的教学需求。如果教师对这种现象毫无觉察,或者发现了不加制止、不加引导,行吗?难道这不是德育吗?从教学方式来讲,可以说“渗透”,我们希望学科德育“无痕”化,即追求“鸟儿飞过了,天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的德育最高境界。我再举一个正面的例子,教学“垂直”时,有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垂”字中有几个垂足?做完这道题,学生发现“垂”字里面竟然有10个垂足。如果再引申一下,“垂”字中有几对互相垂直的笔画?那就进一步拓展了这道题的数学教学价值,因为不相交的笔画,其位置关系也可能互相垂直。这是一道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俱佳的数学题。课堂上教师无需多说,学生自然而然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是啊,我们祖先造的字真是太有意思了!这不是一种很好的民族精神教育吗?当然,追求学科德育的“无痕”,并不排斥显性的学科德育,隐性与显性,可以各得其所,和谐共存。

要评好课还要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理论,主要有认知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学科教学心理学、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各种理论相互借鉴,都可以为我们评课时所用。比如,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陈述性知识就是可以言传、讲得明白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靠学生自己去默会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分类对我们评课有什么启示呢?实际上,教师在开始任教阶段,往往首先关注掌握言传的基本功,力求讲得清楚、讲得明白。那么再进一步发展,就要自觉地掌握启发学生默会的技巧。同样,评课时,我们可以分析,该教师言传的,讲得效果如何;该让学生默会的,是否提供了适当的时间和空间,点拨、引导是否有效,等等。

除了心理学的理论之外,评课者还要掌握一些其他方面的理论,比如教学法的理论,甚至学科发展史、学科方法论、认识论、逻辑学等都可以成为我们评课的理论支撑。

总之,教师确实应该多学一点理论知识,教师不是理论的生产者,而是理论的消费者。评课者应该多消费一点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从各种理论中找出适合自己的理论,消化、吸收,才能不断提高评课水平,从而更自如地作出对一节课整体和局部的价值判断。

记者:评课确实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理论,但是在掌握基本理论后,要想评好课,如何(下转第26页)(上接第19页)找到评课的切入点呢?

曹培英:评课的切入点有很多。通常用得最多的是教学分析的视角,比如我们可以分析教学的目标与效果、教学的内容与加工、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的过程与结构、教学的方法与媒体运用等。此外也可以用学科分析的视角,比如从科学性与通俗性、逻辑性与系统性、理论性与应用性、历史性与人文性等角度进行分析。我们还可以用理论分析的视角,比如从探究与接受、认知与情感、创新与实践、建构与应用、预设与生成、群体与个体,以及传统的温故与知新、讲解与练习等角度进行剖析。

这些切入点实际上是提供了评课的一些分析框架和线索。我们过去评课,往往习惯于按照一节课的顺序来评:开头怎样引入,中间怎样展开、怎样组织练习,最后怎样小结。这也是可以的,如果能够结合各种角度来找到评课的切入点,既就课论课,又就课论理,分析就能更加深入,大家的收获也会更大。

其实,评课要评得好,关键还在于发现困惑、提出问题,在于独到的见解、合理的诠释与可行的建议。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默会的知识,需要细致观察、深入思考和逐步积累。借用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的一句话,那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所能言传的”。

心理学的基本要素范文第3篇

因为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这次学习,使我对未来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作为一名教师,系统的学习一些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非常有必要。通过这段时间学习和反思,自己有很大收获和体会。

一、了解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和框架

通过学习,自己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对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差异等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这些有利于自己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做好教学工作;有利于自己用科学方法指导工作,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更加明白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这个职业有其工作独特性。作为一个教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稳定的心理素质,坚定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能不断树立威信,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提高,促进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

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知道他们存在不同的心理差异;会辩证地看待问题,面对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分层教学,进行个别化教学;能及时了解学生,不断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坚持性、独立性和责任感。

三、意识到师生交往和课堂互动的必要性

师生交往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要能够和自然地和每个学生交流、谈心,做他们的知心人,相互信任、彼此愿意接近。要能够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有统一的奋斗目标,师生关系融洽,互相爱护、关心和帮助。

教师要真正了解和理解学生,不要有认识上的偏差。给学生适当的期望值得,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要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形成科学的对待学生的态度。

四、明确了自己将来工作中的一些基本要素

1、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和稳定的心理素质。要热爱教学工作,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的伟大和重要,对业务进行认真钻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稳定的心理,对待学生生活上要关心,学业上要严格要求,要作到“严而不畏,敬而不远”。

2、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1)认真作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写好教案,在写好教案的同时,每堂课之前还要充分做好上课的准备,预先对内容进行安排,列出提纲。

(2)讲课时要以学生为中心

要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有良好的教风,要更加严格遵守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早退更不能旷课,严格要求自己。注意多和学生进行互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3)不断提高教学基本功。

心理学的基本要素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 视觉心理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226

视觉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从人类视觉基本生理机制和视觉的基本规律出发,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的视觉生理系统知识、人类知觉系统以及基本视觉规律、影像与完形研究等方面。目前国内不少艺术类院校的专业开设了视觉心理学课程,如摄影、广播电视、设计等专业。由于视觉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生专业背景的多样性,应运用建构主义来指导视觉心理学的教学,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概念和原理来学习。

1 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在国际教育改革的探索中,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建构主义最早提出者可追溯到瑞士心理学家的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和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学习者所拥有的经验促进了对现有知识的反思,同化和顺应。

建构主义对教师与学生的作用有了重新的定位:学生不再是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获取与构建者。学习者通过意义建构来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优化完善认知结构,获得自身发展。这就要求学生应充分发挥其认知主体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帮助下,积极思维,努力探索,使自己能顺利完成对主题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逐步提高自控能力,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建构主义教学观下,学生的角色可以定义为:教学主体者和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信息的采集者和共享者、自我测试者、自我监控者和诊断者。

教师由课堂上的主角变成了幕后导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建构主义的教学目标包括问题解决、推理、批判性思维以及对知识的主动以及反思性的应用,完成这些目标的学习条件包括:复杂的、相关的学习环境,其中“情景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社会协商;多维视角与多种学习方式;学习的主体性;知识建构的自我意识。建构主义认为,只有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才是成功的学习者,从例中学和从做中学能使学习者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学习环境的社会结构非常重要。

2 视觉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仍有不少教师使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心理把握不够,结果就是学生虽然被灌输了诸多的理论和观点,但很大程度上并未产生真正的学习,在实践当中,也无法较好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真实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其知识建构的自我意识,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才能真正以学生为中心。

视觉心理学涉及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如心理学、神经生物学、物理学和美学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观点,在教学中应当使用多维视角与多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概念和原理来学习。

视觉心理学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他们来到课堂之前已经接受了不同领域的专业训练,有不同的认知结构,对于视觉心理将要研究的主题有自己的观点,未来将会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不同的专业领域。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并采取跨学科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的技巧,促使他们在未来有效地应用视觉心理学理论解决其本专业的问题。正如心理学者布鲁纳曾说过的:“我们讲授某门课并不是为了形成有关该课程的小型百科全书,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学习的社会特性,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这不只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有益,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

3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觉心理学教学实践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微型世界与超媒体设计;②合作学习和问题支架;③以网络为基础的合作技术;④基于目标的方案和基于问题的学习。

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视觉心理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譬如视觉作品的创作和鉴赏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应当在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前提下,设计相关的任务帮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构建意义,提高能力。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设计:

第一,设立学习网站,微博、QQ群和微信群,调动网络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任务及个性化学习内容。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互动,在课程网站中定时定量进行网络环境互动学习。比如对视知觉一章的讲授中,在学习网站中设定多个主题,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学习网站了解学习内容,并通过网络资源与同学互动,提炼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

第二,课堂教学中组织小组活动。在布置小组任务时,应当给出多于小组数量的选项。通过对任务的选择,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小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激发构建新知识的动机。在此阶段,小组成员自主选择讨论重点,比如在视觉心理学的课堂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因为其专业背景、知识结构、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历不同,可能对同一问题持不同观点。通过协作性的小组活动,学生可以看到他人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更丰富的认识。在小组活动结束时,学生通过协商和讨论,构建出对所讨论问题的基本认识。

第三,教师布置相关的课外阅读任务,教师仅要求数量,具体阅读内容由学生自主决定。具体做法是,请学生根据在课堂讨论中的结论,在课后搜索相关的文献进行阅读,对支持和反对自己观点的文献进行整理并完成报告,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并拓展背景知识。

4 结语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对知识探索,发现和构建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义已经成为创新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总而言之,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课程设计,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教师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材料、备环境。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提供了支持,更有利于教与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M].商务印书馆,1981.

[3](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4]袁平华.建构主义理论框架下多媒体环境中依托式外语教学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11).

心理学的基本要素范文第5篇

应该说,对于这种教学,教师们的用心是良苦的:因为担心自己的学生听不懂,怕疏漏了作品的每一个细节表达。而事实上,这样的教学方式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对于探讨音乐的基本要素、表现手段等在作品中如何构成作品的逻辑结构、如何体现音乐的基本情绪、风格特征、精神内涵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种“肢解”的教学方式由于过于注重音乐的细节表达与音乐本身的内在形式逻辑,由于过于突出作品的局部作用与功能而冲淡了学生对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的把握。这对于学生连续地、整体地、完整地对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想象等都是不利的。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的物质材料是声音,这一特点赋予了音乐作品的存在与呈现必须在时间中进行,必须在时间中发展与延续,对音乐作品的接受与鉴赏只有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呈示与发展,直到最后一部分呈示完毕之后才能为听者提供出作品的整体形象。也只有在这一前提之下,对音乐基本情绪的感受、对音乐风格特征的把握、对精神内涵的理解等才有可能是连续的、整体的、完整的和完满的。对此,音乐美学家张前先生说得好:“……音乐的审美体验也必须是对处于时间过程中的声音的持续性的体验,并且只有在一个主题旋律或一首乐曲终了之后才能实现对音乐美的完整体验。”(张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P334,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那种“把一部音乐作品分割开来,一段一段、一部分一部分地逐一讲解、逐一听辩”的做法实际上已破坏和改变了音乐作品的这种存在形式与呈现方式。而如果音乐作品的存在形式与呈现方式遭到人为的破坏与改变,那么,根据“异质同构” 的原理,接受者与鉴赏者对音乐作品连续的、整体的、完整的、完满的感受、体验、理解与把握则也就难以实现。

肢解”欣赏教学方式从根本上说与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这一本质特征与要求是相违背的。作为中小学校的欣赏教学,是不宜过多运用这种教学方式的。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教授曾给音乐教师们提出了如下忠告:必须始终把作品作为一个统一体来体验。如果音乐的表现性是音乐最有价值的部分,如果要通过教师的努力来使这一点能达到学习者,那就不应一味集中在细节上,冲淡音乐的表现力,因为那样就很少体验到音乐的整体力量了。因此,只有在对音乐作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听赏、体验与把握的前提下,学生才会感受到音乐的整体形象,完整地体验到音乐的情绪情感,整体地把握好音乐的风格特征与精神内涵。

“肢解”欣赏教学方式除了由于音乐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不宜在中小学校运用外,其“专业化”的教授方式与作为中小学校学生的“普及化”接受方式难相适应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种“肢解”欣赏教学方式很明显的一个特征是带有“专业化”教学的痕迹,打上了音乐院校“专业音乐欣赏”的烙印。郭声健先生对这样的专业化教学方式曾感慨地说:普通教育不“普通”。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是普通和普及的艺术教育,而不是专业和职业的艺术教育……盲目追求专业艺术院校的形象更是画虎不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音乐课程标准》(试验稿)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也有这样的提示: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以利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而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则有这样的要求: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从郭声健先生的感言和《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提示与要求中不难看出这种“肢解”的专业化教学方式也是与当前的课改精神和新课程理念相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