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素质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我国市场进行速度不断加快,企业数量不断增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我国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运行的中心,国际之间的交流十分频繁,高职院校作为普通高校的补充教学形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的高职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并对职业表示满意的学生只占所有毕业生数量的20%左右,很多用人单位表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不高,无法与实际需求相适应,即便很多学生理论功底非常扎实,在校成绩也很优秀,可是仍旧不能在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功效,职业素质较低。从本质上而言,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是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它直接关系到人才的竞争力。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现状,学校必须突出自身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增强他们的岗位适应性,从而促进就业率的逐步提高。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概述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是学生就业最重要的两部分因素,也是影响他们综合水平的关键。职业素质是一个学生在岗位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具体包括道德修养、职业美德、心理动态等因素,是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也是一种对职业的了解情况。另外,职业素质还与职业兴趣和情绪息息相关,在岗位工作中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工作上的困难,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也可以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获取最终的成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不同,它侧重的是一个工作者的工作能力模式对职业全面综合水平的评判,它主要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适应岗位的合格证明、任职资质等等,具体表现在工作中的参与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跨专业能力等等。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都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最重要的两部分特质,也是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工作的关键,对一个人在工作中的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在职业素质以及职业能力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为了明确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他们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对就业的影响,对企业高职院系学生开展了全方位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这两方面能力对学生就业水平的影响非常巨大。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以及教育理念的制约,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学生在这两方面上的能力还需要加强。
(一)学生的思想素质较低
所谓的职业素质是与职业修养密切相关的内容,一个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修为是影响职业素质的关键。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学生,必须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对工作抱有激情,在工作过程中思想积极,可以全情投入工作。然而现如今很多高职学生自身的思想素质却偏低,他们的诚信意识薄弱,在工作中得过且过,为了个人利益损害诚信水准也变得非常自然[2]。在教学氛围上,我国的高职院校没有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校园文化被淡化,且学生在理想信念上缺乏执著地态度,对待学习和各种校园活动无法积极参与,存在轻视集体荣誉的倾向,集体主义观念不强。
(二)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
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职业素质不仅体现在对待工作的态度,工作中的道德素养上,还与他们的心理素质具有紧密的联系。当学生迈入社会以后,需要承担巨大的责任,他们承受着外界的巨大压力,工作环境也会随之转变,一旦遇到工作中的问题,他们也很难承受的住。另外,很多刚毕业的学生还会表现在心理上的一些疾病,在工作遇到不如意的时候,无法承受住,不能很好的排挤自己的郁闷心情。
(三)创新意识淡薄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是进步的动力,也是一个优秀高职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可是目前高职教学还存在严重的问题,教师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理论水平和知识的扩充,没有将实践和素质道德修养的培育结合其中,学生在学习中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也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较为局限,不敢尝试新事物,个性张扬也就成为了空谈。
(四)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动手能力就是学生职业能力的一种具体体现,高职院校培养的多是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他们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他们没有正确认识能力水平的重要性,实践课程数量较少,学生在解决问题上不够科学[4]。与此同时,学校的实际教学不够细化深入,传统课程内容、理论体系、结构评价仍占主导,不利于学生适应就业需求,影响了他们专业能力的提高。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是通过教育培训、实践、体验内化等活动而逐步养成的,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应当针对学生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他们的多元智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高职院校则需要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水平进行培养,调动他们的动手技能,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行岗位学习,帮助他们了解将要从事的职业,从而养成他们规范的行为习惯。
(一)发展校企合作,将职业素质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教育模式之中
近几年,很多高职院校已经突破传统教育理念,探索并实践“产学研相结合”办学的思路,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将“工学结合”引入到教育模式中,渗透高职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零适应期”理念,在实践中实践和发展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的思想。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应立足于“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设立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的理念,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贯穿职业素质培养的方针。
(二)积极探寻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效方式
对于职业院校的而言,教育的目标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全才”和“通才”,而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学有专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素质教育应该根据不同岗位未来战略能力分析确定职业素质要求,构建修正弹性,灵活的教学体系。在此过程中,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关键因素,在教育教学改革之外还要大力发展第二课堂教育,要重视并实施职业素质指导教育,将职业素质教育模块化,目标化。具体而言,高职院校要完善考评标准,不仅对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进行测评,还应当实施学分制,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给学生提供一个活动体验的新内容,辅助开设一系列工作比赛等等,丰富学生的工作经验。
(三)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是教学的关键,是完善课程的基础,高职院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创新,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实践基地的研发,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基于市场用人标准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创新学习,开展校企合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四)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目前,高职毕业生在就业中常常表现出自信心缺乏,面对困难不够坚定的问题。基于这样的情况,高职院校的教学必须注重对学生心理素养的培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此,入校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考查学生的心理素质,针对有问题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每个学期都要开设心理教育讲座,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于目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学校必须对学生教学工作进行完善,从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适应能力,确保他们更好的就业。
参考文献
[1]梁玉国,夏传波,杨俊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3,03:94-97.
[2]高维春,谭旭,黄双龙,等.职业素质导向下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07:58-61.
[3]陈新开.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路径探讨[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31-36.
[4]童云飞,刘桂林,顾超.基于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9:87-90.
[5]李黎,何向民,沈绮云,等.高职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教育探析[J].职教论坛,2009,33:49-51.
1.1高职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分析我们不得不承认,高职高专院校,英语课程是让高职高专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主要途径。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对于英语学习,很多高职高专学生抱有胆怯的心理,多数学生对英语的认识存在偏差。在研究中,笔者利用调查问卷、访谈等手段,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合肥财经职业学院为例,了解高职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研究发现,合肥财经职业学院的学生多少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但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也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不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知之甚少,缺乏中西文化差异的意识,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不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都只把英语当成工具,更多的精力放在英语等级考试上,认为等级考试的成绩直接代表了英语水平,为日后就业提供便利。这样的思想导致在实际学习中,学生的交际意识淡薄,导致交际障碍频频出现。另一方面,我们英语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中,大多数内容都以英语国家日常生活话题为主。然而,英语教师更注重讲授语言知识,以及培养语言能力,对文化差异的强调不够,导致学生对文化差异也不够重视。此外,学生对有些话题感到陌生,对有的话题不感兴趣,由于缺乏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导致学生不知道在什么语境下如何说出有意义的话,英语课程起不到应有的引导学生注意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
1.2高职生职业素质的现状分析高职院校现如今更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笔者通过访谈发现,很多学生对就业后可以胜任的工作缺乏认知,甚至不知道毕业后该从事怎样的工作,很多毕业生觉得就业压力大,就业机会小,有部分学生甚至害怕毕业,觉得毕业就等于失业。部分已就业的学生反映,自己工作中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岗位能力,专业素质欠缺,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不足,工作后抱有焦躁、失落等不良情绪的学生不在少数。由于缺乏足够的职业素质,造成学生学习生活的无目的性,职业选择时的迷惘等各种不利影响。学生对职业素养没有全面、科学的认识,更不知道如何构建。
2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职业素质构建的作用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职业素质的构建,特别是帮助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其实是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有目的地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交际应该具备的素质,增强交际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如果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那么也就不用担心社会适应能力。
2.1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院校中,传统的英语教学依然在如今的英语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笔者认为,英语教学的目的和重心应该更多向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倾斜。要做到这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改变观念。高职高专学校当然应该以培养高技能的专门人才为己任,但“高技能”应该包含很多新意义。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要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外,更要给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可能,例如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校园活动等各种方式,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实现跨文化交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跨文化能力。对于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师和英语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很多英语教师本身缺乏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或受自身教育信念的影响,依然认为英语教学的目的仅仅是增强学生的英语知识,或只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自身的跨文化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培养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此外,还应改进英语教学方式。设置课程时,强调跨文化交际部分,不仅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更能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让英语教学成为一种文化“沉浸式”教学。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设计,例如辩论赛、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体,从而能够感受文化差异,认识文化差异,进一步能够在实际的交际中应用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见习等方式,鼓励学生在实际的交际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最后,教师应该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在英语教学中,能够使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水平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水平,并能把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积累运用到以后的英语教学中。学生依旧是英语学习的主体。培养跨文话交际的能力,最终还在于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胜任工作。就此,学生应时时对文化差异高度敏感,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对所学单元知识做到提前了解,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参与课堂活动,让自己沉浸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课后,充实自己对文化差异的认知,除此之外,学生应该为自己创造机会,抓住每次机会,并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在一次次的交际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2重视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构建《中华人民公共过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面对风云变幻的就业市场,高职生为了获得成功,除了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更要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的提升。高职院校为了实现这一重任,也必须重视职业素质培养。除了要给学生灌输职业素质很重要的思想之外;还要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充分发挥辅导员、教师等各方力量,通过班会、课堂、校园活动,多方位对学生进行影响;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培养未雨绸缪的就业思想,更多的是要改变育人方式,大学生活终究是属于学生的,那么就要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和帮助学生学习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之外,更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培训、社会实践的作用,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构建良好、常态的职业素质。
3小结
一是找方法,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与核心职业能力;二是查问题,促使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三是为学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四是为企业的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 职业素质;核心职业能力;研究与实践
一、职业素质与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文理兼容,以有色金属行业所需专业为重点,以有色金属锡资源开发为龙头,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隶属于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其办学经费由云锡公司全部投入,毕业生就业有“以云锡为主”的办学特点。基于企业办学的特殊性和用人用工的针对性,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更应该注重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运用,深刻研究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与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受教育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职业能力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职业素质是职场取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职业素质和核心职业能力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所以,核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是求职竞争的重要条件,是入职发展的基本动因和依托,是晋职成功的内核所在。
职业素质是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根据有色金属行业的特点和云锡公司用人的实际情况,云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包括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四大类。
职业能力包括核心职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三个组成要素,其中,核心职业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核心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一种跨行业、跨专业的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的基本能力,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转移性的特点,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作用和主导作用。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998年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规定核心职业能力共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数字应用、信息处理、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八项的能力。2010年教育部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证培训项目(CVCC项目)总结为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自我管理、信息处理、创新创业等六大模块。
职业素质和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对于求职者来说,可以适应就业、再就业、职场升迁的需要;可以应对就业风险;可以在工作岗位上调整自己、提升自己、发展自己。由于我院是依托云南锡业集团公司办学,办学的宗旨就是为了解决公司的用人用工问题。因此,只要在三年的求学过程中,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的学生,都有留用公司工作的机会。根据调查:学院93%的学生都心甘情愿地选择云锡公司就业,只有6%的学生毕业出路选择继续去学或其他方式就业。
其次,对于企业来说,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是企业提高工作绩效、提高效益的基础。十一五以来,云锡把人才工作放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第一优势。因此,公司全力推进实施“营造环境,培养并重、优化结构、保障发展”的人才强企战略,充分挖掘和探索技术人才培养的各种有效途径。人才是当今经济社会“第四利润”的源泉。
最后,对于学校而言,职业素质与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是为学生就业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为劳动者终生就业、全面发展服务。学院积极配合云锡人才强企战略的推进,以“服务企业、服务社会、行业支持、自主办学”为办学思路,以“培养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支持云锡公司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为主要任务,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推进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职业素质与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根据云锡公司的用工需求和学院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学院在职业素质与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中,首先把职业道德放在首位。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和核心职业能力的组成基石。职业道德是指适应各种职业的特性和要求而产生的道德规范,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本行业对社会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学院在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过程中,从国家制定的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出发,紧扣集团公司对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的要求,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实习实训活动等手段,促使我院学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从而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改造,内化、提升职业道德素质。
知识素质是职业素质组成中的关键因素。处于知识经济的当今社会,学生就业是根据所学专业从事相应的工作,学生要在市场中与各类群体竞争岗位,其核心竞争力就是靠知识转化率的高低来取胜,知识转化率快慢体现了求职者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掌握程度。因此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才能提高竞争的实力。可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锻炼较强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对于即将进入云南锡业公司工作的学生来说,作一个“T型”人才,即知识面要广、博,技术掌握要专、精、深,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能力素质是职业素质的核心组成要素,也是大学生就业从业的核心支点。职业能力包括核心职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三个组成要素,也包括一个人综合运用智商、情商、灵商的均衡发展。其中,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学院按照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998年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规定核心职业能力共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数字应用、信息处理、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8项能力,采用职业活动导向模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
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竞争机制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生的整个过程,强化竞争意识是大学生就业最基本的心理准备。要敢于竞争和善于竞争就必须体现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上。因此,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挫折,积极培养自己的交流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自己的应变能力,是提升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
三、职业素质与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
1、 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依据。我院依托企业办学的条件,建立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有色金属行业人才需求为主、培养具有相应的专业基础理论、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学院的发展目标是:专业设置以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要求为参考,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和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教学改革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利用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和技术人才资源,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理实交替、模式教学、顶岗实习”的教学改革。
2、 整合人才培养的资源
校企双方有效整合企业办学的优势资源,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院的办学的亮点。
一是整合校企的人才资源。学院定期邀请云锡专家委员会的专家、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课程改革,使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更加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学院还结合教学教研的需要,聘请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承担专业课教学及实习实训的指导工作,组建一支“专工兼备、编制灵活、待遇随岗、长短结合”的兼职教师队伍。同时,自学院成立6年来共选派近60名教师到云锡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为学院“双师”型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二是整合校企技术资源。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形成了一系列教学质量监控实施的办法、教学质量的评估办法、实践性教学质量的标准。同时,积极鼓励学院教师参与云锡的生产技改科研项目9个,提高学院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整合校企管理资源。实行校企共管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实现了校企共同完成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实践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与督导、成绩考核鉴定等工作。建立了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实践能力和品德、纪律两个方面的评价标准。
总之,通过开展学院与云锡公司各厂矿单位的深度合作,有效整合校企双方的人才、技术、管理、设备利用等资源,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3、 优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学院课程体系的建设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为依据,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导,突出应用性、强调实践性,按照“基础理论够用,专业技能以常规技术为基础,以关键技术为核心,以先进技术为导向”逐步推进改革和建设。课程体系强调必须、够用,突出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相对独立和完善。校企联合编写具有云锡特色的,适用于学院人才培养的教材,例如,《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抓好实习实训,落实顶岗实习,确保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符合高职办学的要求,实践教学的比例不低于45%。
4、 注重实践教学的管理
学院在校内实训、校外实习、顶岗实习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
一是实习地点以一线生产车间为主,教学环境工厂化,工厂氛围更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素质的养成。首先,学院与云锡所属27家厂矿单位签订了生产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协议,形成了稳定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实训设备以一线生产设备为主,更具真实性和操作性。其次,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由云锡控股公司投资1800万,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的实训大楼已经竣工,并且公司还下达了学院2208万的实验、实训设备购置安排,第一批已经进行招标采购,大部分设备已经到位,目前,学院校内共有3个实习实训基地,23个生产实习车间。其中,校内机电实训中心,校外云锡老厂分矿,已经被列入省级示范性实训实习基地。
二是实习指导教师以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为主,更具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更强的岗位操作能力。
三是实习内容以一线生产的工艺流程为主,使实践教学更贴近生产岗位的技能要求。学院机电系08级学生在参与2010年中国有色金属维修电工专业比赛中,唐国民同学获得二等
奖,赵狄同学获得三等奖,学院国土资源系11级学生在参与2013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选矿专业团体二等奖。
通过实践教学的建构和管理,学生们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塑造得到了强化;学院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也得到了提高。例如,针对国土资源系的学生,学院更加注重吃苦耐劳精神、意志力、责任心、职业操守的锻炼;针对机电专业的学生,则偏重于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操作、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更加强调法律意识和诚信道德的内化。
5、 注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体,充分利用专业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相互作用,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实践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学院积极参与云锡组织的各种活动,例如:每年“矿工节”的演出;通过建立校内大学生社团,例如机电系组织的“电光社”,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表1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法律教育校园文化活动
职业道德就业指导社会实践活动
实习实训中养成职业道德精神
知识素质 学习方法的掌握 科学的思维方式 专业知识的运用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能力素质 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认识性实习 专业技术掌握生产性实习 创新思维培养专业能力实习考证
心理素质 正确认识自我克服不良心理 培养交流意识团队精神 增强应变能力
表2
较好% 适中% 较差%
与人交流 46 46 8
与人合作 74 26 0
数字运用 25 70 5
信息处理 21 70 9
解决问题 36 63 1
自我学习 39 60 1
【关键词】 大学生;专业素质拓展训练;职业能力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背景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以及职业的持续性发展,必须提升个人的职业能力。专业素质是职业能力的核心部分,是大学生职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要素,积极开展大学生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对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开展大学生专业素质拓展训练的必要性
专业素质是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元素。扎实的专业素质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立足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职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专业理论知识方面,主要有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跨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交叉学科理论知识三大领域。专业能力方面:一是专业方面的一般能力;二是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三是与专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主要途径是专业课堂教学,然而,高校在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导致学生专业素质能力不高,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的新要求。
1、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专业学习采用的是老师讲授,学生学习的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主要以被动接受为主,专业学习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以最终拿到毕业证为目标,学习变成了一种应试的需要。
2、注重共性教育,忽视个性培养
尽管学生的专业相同,然而,每个学生在兴趣、爱好、特长、个性等方面都各有不同,在培养过程中,学校更多的是追求学生共性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模式基本完全一致,忽略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尽管学校开设了选修课,然而与专业相关的拓展性课程并不多,由于教学资源、师资等客观因素,选修课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补充所起到的效果十分有限。
3、学生的服从意识强,但创造意识不足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听从老师的教育和指导,从任课教师到学生都普遍缺少质疑的精神,学生对教学问题缺乏主动的思考,难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在这种观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难以得到提高。
4、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
学生培养方式上,重教而不重育,课堂上教学和课堂下培育存在一定的差距。重视课堂上传授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规范性却忽略了课堂外对学生的培育和实践,缺少实际的操作训练,致使一些“高分低能”现象的发生,学生综合能力较弱。
二、大学生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一,专业素质拓展训练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知识准备。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进步,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实现职业发展所必需的条件。通过专业素质拓展训练,能够营造了良好的学风;通过系统化、高水平学术讲座,专业模拟设计、专业技能大赛等形式的专业素质拓展教育,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更全方位的了解,增强了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同时,通过开展相关的专业实践,学生对企业的工艺流程、操作规范、注意事项等,基本能够熟练掌握并且还能用理论加以解释,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的能力。
第二,专业素质拓展训练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能力准备。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日益提高,除需要具备优秀的专业成绩外,往往还要考察与专业相关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特别是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学生通过策划、组织、参与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相关的实践活动,综合素质和能力都得以提升,从而为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大学生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开展的有效途径
1、根据专业特点,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制定《学生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大纲》
通过制定符合专业特点的《学生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大纲》使得将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制度化、系统化,使得专业素质拓展训练有目标、有措施、有计划的开展,避免开展过程中的随意性。通过对照大纲中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确定相关的师资和培训方式,将学生的培养落到实处。
在制定《学生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大纲》的过程中应加强对职业素质的重视。职业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仅仅注重对学生“专才”化的培养,学生技能单一,知识面窄,综合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社会职业需求。在训练大纲的过程中应将根据专业的特点,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体现在教学大纲中。比如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拼搏精神和学习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等。
2、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素质拓展活动,拓宽训练的途径
第一,专业化的学术讲座能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目前,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日益加快,尤其是高校中的部分专业是依托于新兴行业设立的,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就不断有知识理念在更新。因此,来自行业的专家进行的学术讲座具有前沿导向作用,能够弥补学生在校内部分专业知识与社会脱节的问题,做到与时俱进。同时通过专家的解析,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专业的认识和了解,更好的把握自己的职业方向。
第二,加强校企合作,搭建专业素质拓展训练的有效平台。学校应加强与企业联系,大力推广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一方面,积极的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广泛的开展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加强与单位的联系,做好学生与企业的对接工作,通过联合办学、设立订单班等形式,帮助学生联系到适合的实习单位,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积极的深入企业,从基层一线做起,践行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继而在以后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完善。
第三,积极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模拟大赛、技能大赛和各类学术竞赛。搭建专业素质拓展训练的有效平台,除了走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道路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模拟大赛、技能大赛、学术竞赛等活动,比如,让学生通过专业模拟,加深对专业的认识,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通过各类比赛,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跟随指导教师一起进行方案设计、解决出现的问题,撰写科技论文等方式,把专业知识与应用结合,丰富第二课堂。
3、建立完善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的监督、评价体系
为确保训练的效果,完善的监督和评价体系必不可少。尽管现在很多高校都在开展专业素质拓展训练,然而对训练是否按照计划落实,开展的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有收获,是否流于形式等情况缺乏有效监督和评价,使得训练的效果大打折扣。
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评价体系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开展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工作的监督和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拓展训练成效的监督和评价。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价标准,采取教师自评、学生评、上级抽查等方式,对教师的授课水平,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测评,保证教学的质量;通过建立抽查、公示制度、将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和成效,比如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学生的获奖情况,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次数和效果等进行合理、科学的量化。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应注意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目标和过程相结合,总体评价和个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有效的对专业素质拓展训练的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
参考文献
[1]葛长波,李国,李萍.以素质拓展训练为依托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石油教育,2010,(4).
[2]廖迎春,贺性鹏.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1).
[3]钱建国.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高职院校教务员职业素质能力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处于教务工作第一线的教务员,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是院系教务管理的践行者,也是整个教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具有基础性的保障力量。鉴于教务员在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教务员应具备哪些职业素质与能力来适应教务工作的特点,从而出色地做好本职工作呢?
一、高职院校教务员工作任务和特点
1.教务员的工作任务
高职院校教务员的工作,主要是常规性的教学管理,其主要内容是教务管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计划管理
协助院系主管教学的领导及各专业教研室主任,制定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每学期的开课计划;落实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并将开课计划与教学任务的落实情况上报教务处;遵循课程编排的原则,结合本院各专业知识结构进行课程编排;协助领导和学校教务部门对各门课程教学环节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日常教学行政事务处理
每个学期初,教务员要协助各教研室做好开学开课的准备工作,同时安排学生的补考。学期中,教务员要依照学校教务部门的要求,协助院领导及各教研室主任进行期中教学工作检查,关注教学质量并对教学工作过程进行管理。学期末,教务员协助任课教师及时做好课程的考核工作,安排期末考务工作。考试结束后,及时收集整理统计并通报学生的各科考试成绩。最后,教务员还要做好下学期教学任务的落实和课程表的编排工作。
(3)学籍和教学档案管理
学籍管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其基本内容包括对学生入学资格及在校期间学习情况、休学、复学、转专业级毕业资格的审查。教务员在日常学籍管理中应重点管好学籍和成绩,保证学籍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同时,教务员在日常教学管理中要做好对本单位一些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资料的归档管理工作。
2.教务员的工作特点
(1)服务性
教务员为教务处、院系领导、教师和学生以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提供服务,只有为上述几个方面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学校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2)繁琐性
教务员的工作是具体的、繁琐的。教务员负责教学任务的下达、回收、课表的编排、学生证的注册,教材定制发放、学生选课、试卷印刷、考试安排、毕业资格审查、档案管理等教学管理的各项事务,可以说是涉及到从学生踏入校门到走上工作岗位的方方面面,工作千头万绪。
(3)综合性
教务员的工作涉及到全部的教学工作,既要协助领导管理教学,又要处理教学方面的具体事务,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教学管理中的每一教学环节,几乎都离不开教务员的参与。
二、高职院校教务员必备的职业素质
1.高尚的职业道德
教务员从事的工作多是一些日常的、具体的、甚至是繁琐的事务,这就要求教务员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教务无小事”,这就要求教务员恪尽职守,增强工作的计划性、主动性和预见性,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认真细致、脚踏实地去做好每件事。同时,教务员的工作是服务于领导、教师和学生,具有很强的服务性,这就要求教务员必须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教学管理工作琐碎、繁杂,它是连接多方面、各部门之间的管理,具有承上启下、桥梁连结的作用,因此要求教务员必须具有吃苦耐劳、默默无闻的敬业精神。教务员平时忙忙碌碌事情干了不少,但真正能看得到、摸得着的业绩并不多,这就要求教务员能以一颗坦然、平静、不求功利的心情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平凡、默默无闻的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
2.过硬的业务素质
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教务员来说,首先必须具有全面的知识,不仅要懂得教学管理的有关专业知识,还要了解本学院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设置级各门课程的特点和学识分配,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衔接,教材使用情况,每位教师的自然情况和授课情况,实验室配置、实习基地的情况和学生的情况等等,了解管理学、心理学、档案管理等知识,这样才有利于教学事务的科学管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务员作为教务管理工作者,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与学生直接接触较为频繁,其知识水平的内涵直接影响着学生,其作用和效果与课堂授课教师的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从而适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发挥好教务员的作用。
3.良好的综合能力素质
教务员协助领导管理教学工作,除应具备相关业务知识外,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素质:如组织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交往应变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等,教务员经常要组织一些教辅活动,如召开师生座谈会、考试动员会等活动,这就要求教务员要善于把握机会,组织搞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时应具备良好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如书面起草清晰简明的文件,整理材料写出概括严谨的报告;口头表达要求语言流畅、口齿清晰,说话有条理。教务员做的看似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却涉及到很多部门,涉及到高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有一定的交际协调能力,做到承上启下、信息沟通的功能,同时要对教学过程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科学的统筹安排,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就要求教务员善于沟通和协调,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在原则允许的范围之内做出灵活的处理。作为教务员应该在工作中具有创新精神,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要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对教务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研究,开拓新思路,采取新措施,为教学改革决策部门提出可借鉴的意见,使教学改革更贴近教学实际,更可行,从而开创教务工作的新局面。
三、如何增强高职院校教务员职业素质和能力
1.善于自我调节
目前,教务员存在职务地位不高,待遇与职称评聘均不如一线教师的问题。教务员工作任务繁杂,工作涉及面广,虽每天努力工作,却不能立刻体现一个明显的绩效。但从高校的发展、学生的要求出发,教务员的工作又是十分重要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务员应顾全大局、摆正心态、准确定位,以利于更好地工作。笔者认为,教务员首先应是为教师、学生的教育教学的服务员,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咨询解答相关教务管理的问题的接待员;是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引导员;是院、系领导制定决策、教师上课、学生求识的参谋员。不论是服务员、接待员还是引导员、参谋员,不论学识高低,只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就能把工作做好;只要准确定位,才能安心本职。把自己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树立崇高的敬业精神,发挥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就一定能从工作中找到快乐,找到自身的价值,
2.善于主动服务
管理就是服务,教学管理就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为广大师生服务的。教务员工作服务于教学,起到组织、连接、疏导和理顺的作用,每个教学环节出错,后果和影响是相当严重的。当对待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来访要热情友善,把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尽可能以最优方案组合起来,为提高教学质量发挥最大作用。对待学生要尊重和善,要树立任何工作都是为了一切学生的,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观点。为师生提供便利的条件,充分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实实在在的主动服务,对于合理要求想办法、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解决,对不合理的要求也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细致的做好工作,最终导之以行从而减少工作不必要的矛盾。
3.善于统筹安排
教务工作虽然繁杂,但仍有规律可循。统筹安排工作,事务分清轻重缓急,充分利用间隙时间,有意识地及早准备下一时期的工作,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大事紧办、小事不拖。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教务管理工作是常规管理与日常结合的管理工作,既有教学计划、教学文件、教学制度等长期管理工作,又有调课、考试等动态管理工作,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有较高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不但做好日常性的工作,还要善于面对突发性问题,及时发现并处理好教学中可能发生的一切问题,这样教务工作才能杂而不乱,井然有序。要有组织管理能力。教务员工作要实事求是,尤其要注意细微之处。既要了解上级教学方针政策以及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的实际,吃透精神、明确方向。教务管理工作内容繁琐,工作量大。如学生的学籍、成绩管理、编排课表,教学计划和任务的制定和安排,教室的使用,教学资料的整理,课时、工作量的统计等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因此,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室提高教务管理效率的最佳途径,是提高教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经之路。
4.善于沟通协作
教务管理本身是一座“桥梁”,教务管理人员的角色位置是一位中介者,是一条纽带链,是一座“立交桥”,是系部的“窗口”。上与领导打交道,下与学生打交道,左右与教师打交道,对外需要其他部门单位的支持合作,对内需要各教研室的协调配合,同事间需要互相支持帮组、交流信息,分工不分家,师生间、部门间需要教务员进行协调沟通。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反应敏锐,遇事能够主动采取措施,及时处理问题,因势利导,沟通协调。以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是协调能力的具体体现。要适应领导的工作方法,做好决策者的参谋。协调领导部门和教学资源之间的关系,遇到问题从多角度分析,综合多方面的意见,择优选择方案,力求短时间、高效率地落实决策。也要体谅教师的难处,设身处地的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无论接待老师还是其他来访人员,都要谦虚和蔼,平易近人,说话热情,待客有礼,善于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教务员要善于作团结工作,善于建立从上至下,从内到外的各种良好关系,形成顺畅强大的工作合力。
5.善于思考总结
作为教务员要善于积累、善于总结,捕捉问题,反思实践。通常,教务人员是教务管理中任务的发起者,同时也是执行结果的收集者,是任务解决过程的协调者。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是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教务员每天要面对繁杂事务必须要从实际出发,讲究工作方法,掌握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掌握工作中的固定规律,为后续工作开展奠定夯实的基础。一个合格的教务员仅有专业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能够反思总结、寻求规律等工作能力。反思总结掌握第一手材料,通过各种方法渠道收集全方面的信息并进行分类归纳,结合自己掌握的教育理论知识,探讨出本院、本系、本岗位管理工作的特点与规律,撰写成文将工作实践升华为管理理论,再将管理理论应用于工作实践,指导实践,使教务管理工作更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综上所述,教务员是一支专职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人员,从事岗位极具特殊性且十分重要,教务人员的职业知识和工作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务工作的质量。教学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教务人员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全面工作能力,才能始终保持积极的工作热情、旺盛的精力和充沛的体力,才能投入到繁重而复杂的工作中,教务员只有把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及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努力学习职业知识,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务管理人员,并在平凡的工作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秀贤.新形势下高校教务员素质之我见.科教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