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治理环境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的保护工作也更加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更是在不断的提高,一些污染的建设项目必须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进行污染治理工程设施的配套建设。对此,我们也在基层的工作中发现,大多的企业在大型的建设过程中基本都实施了环境的工程监理,环保的工程设施基本都能够正常的运行,而其中一些中小型的建设项目就没有进行环境工程的监理,一些配套的环保设施的质量也得不到有效的保证,通过第三方质量监理,保障环境工程的质量以及相关的环保措施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
一、建立环境的工程监理制度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一)环境工程在质量上的重要保证
环境的工程监理可作为整个工程监理工作的一部分,是作为项目工程的质量为主监理的一个补充,监理是由第三方承担,受到项目建设单位的委托,根据合同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对环境的工程建设的承包方来进行监督和管理。并且通过建立一个严格工作制度,其中包括记录、报告以及例会等的制度。把环境工程中发生的问题及处理的结果记录下来,并且把相关情况通报给施工方以及业主,以此来保证环境工程的顺利实施和质量的要求。
(二)满足对环境监督管理方面的需要
目前对于中小型环境的工程验收最主要的是通过验收的管理部门进行现场勘查,对于建设单位的提供方案、资料的审查,及参照环境的监测和监察部门事后的监督数据,而环境工程的质量是不是达到了环保的基础要求,是不是能满足项目的试运行的条件和环保验收的标准,是不是有权威的质量的监督报告和结论。通过建立这样的工程环境的监理制度,当环境保护的工作验收时,有第三方的监理机构提供出工程质量的报告和结论,来作为环境部门的验收依据,利于环境的监督和管理。
(三)符合环境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方向
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大力的发展环境经济和环保产业,能够使政府部门把监督管理之外的工作交给市场运作,这是环保产业未来发展的总趋势。建立环境工程的监理制度,是环境保护和市场经济有效的结合,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符合环境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方向。
(四)促使公众积极参与环保的工作
建立起环境工程的监理制度,能够使专业的技术人员和专家参与环境工程的监督和管理中,更加有利企业规范环境的行为,也符合国家关于提倡公众积极参与环境的监督和管理的政策,促进环保公众参与的方面工作的开展。
二、在建立环境工程的监理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缺少法律法规的依据
环境工程的监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法律和法规的相关规定,重大项目主要是依照环境影响的报告书批复来执行,一些中小型的建设项目通常没有明确的要求,这也就意味着相关的企业可以进行环境工程的监理,同样可以不去实施,就算是实施也仅仅可以依照环境的批复要求或者是企业自身的意识。
(二)企业对于环境工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环境工程常常是项目的主体工程中本文由收集整理的配套工程,质量如何,运行的是否正常,通常不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再加上建设需要先期的投资,运行之后还需要投入,在那些环境意识并不高的企业中,环境的工程质量根本得不到有效的重视。
(三)监理机构与人才上的缺乏
一般的项目在工程的监理机构以及人才上都比较充足,而环境工程并不同于一般的项目工程,除了要满足一般项目工程所要求的质量,还需要满足环保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怎样监督施工的单位按照环保工程的技术要求进行,这都需要有关的环保工程监理的人员进行解决,而同时满足了这两方面条件的监理机构以及复合型的人才目前还非常的缺乏。
(四)环境监督和处理力度不够
目前的环境监察的力量还非常的薄弱,管理的手段以及方法也不够先进,对那些存心偷工减料或者是不按照环保的技术规范进行实施造成工程出现问题的违法行为很难取证,无法做到及时的处罚或者处罚的力度不够,使得企业的守法成本过高,而违法的成本很低,违法的行为不能够根从根本上杜绝。
三、建立环境的工程监理制度需要采取的一些措施
(一)对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进行完善
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能够很有效的推动环境工程监理的制度进行实施,让政府的部门和企业都能有法可依,企业也能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制定完善的法律保障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做起:
1.在局部的地区进行先行的试点,制定出地方性的法律法规,以点带面,进行逐步推广;
2.充实环保的“三同时”验收以及环境影响的评价等有关的环保制度的内容,制定出操作的细则,以便具体的操作;
3.修改和完善全国性的统一法律法规
(二)加强有关的宣传并且提高企业的环境意识
通过加强对于环境的宣传,尤其是对于已经实施了环境的工程监理的一些样板工程进行宣传,要是企业逐步的认识到环境工程的监理对于保证工程质量方面的重要意义,能够充分的理解,并且积极的支持和配合有关监理制度的实施,而且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主动的开展相关的环境工程的监理。
(三)加大环保监管的处罚力度
环境的监察部门应当加大监管的处罚力度,对不能够及时的通过验收或者有意将环保设施闲置的企业,尤其是对那些有意进行偷工减料及不按有关的技术规范造成环境工程出现质量的问题的行为,应当根据有关的法律和法规进行从严从重的处罚,通过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理力度,使企业逐渐的重视起环境工程的质量,确保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行。
(四)做好监理机构的准入和考核以及人员的培训
环境工程的监理机构和一般的工程监理的机构虽然有很多相同的性质,但是在技术的资质以及人员的素质方面还是有不同要求的。在推广环境的工程监理的过程中,对于监理机构的建立应当制定资质的准入和考核的条件,以避免那些不符合有关条件机构的进入。在监理机构的推广方面,可以在已有的普通的工程监理机构当中发展。监理人员在环保的培训方面是不可缺少的,人员的素质非常重要,在制动环境的工程监理的机构准入和考核的基础之上,应当通过对监理人员的环保培训,监理持证上岗的制度,以此保证监理人员的素质。
(五)规范工程的监理费用的行为
在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初期,为了能保证建设单位和监理机构两方的利益,避免因为工程的监理费用而造成恶性竞争进而影响了工程的质量,规范监理费用的行为也就显得尤为的重要。物价的管理部门应当在充分的调研基础之上,来做好测算,制定出指导性的监理费用的政策,以此保证环境工程的监理工作在有序的条件下进行开展。
(六)修订环保的验收程序
通过对环保验收程序的修订,环保的部门在验收的过程当中,环境工程的监理机构作为参加的单位参与到环境工程的验收中,并且要出具较为完整的环境工程的监理报告,作为验收的依据,环境的工程监理报告和竣工验收的材料一起装档备查。
【关键词】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整合一体化
DiscussiononthePossibilityforIntegratingandUnitingtheManagementSystemsofQuality,Environment,andOccupationalSafetyandHealth
XuDeshu
(CSSTLP)
Abstract:Implementation,accreditationandcontinuousperfectionofthreemanagementsystems,namelyISO9000,ISO14000andOSHAS18000,havebecomeanimportantlandmarkforthemanagementlevelandabilityofsustainabledevelopmentofmodernenterprises.EspeciallyafterChina''''saccessiontoWTO,issuesofquality,environment,andoccupationalsafetyandhealthbecomeunevadablefortheexistence,competitionanddevelopmentoftheenterprisesintheirglobaleconomicandtradeactivities.Nomattertheyareenterprises,institutions,consultant,
accreditationorgovernmentalagencies,theyallarethinkingdeeplyashowtoavoidthoseunnecessaryintersection,overlapping,andrepetitionamongthesesystems,sothattheresourcescouldbefullyutilized,andthemanagementcouldbemuchmoreefficient.Authorsconsiderthatthesesystemsmightbeintegratedandunited.Thebackgroundandcircumstancesforintegrationandunificationarediscussed,anddrawbacksareanalyzed.Suggestionsforintegrationandunificationaremade,andtheprospectiveislookedforwardto.
Keywords:QualityEnvironmentOccupationalsafetyandhealthManagementsystemIntegrationUnification
1前言
随着ISO9001∶2000的推行,2001年12月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发出了公告(2001年第30号)即《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指导意见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1],以及ISO14000∶1996系列标准在全国不断地推行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在推行质量管理体系(QMS)、环境管理体系(EMS)及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SHAS)方面进入一个新阶段,为企业在入世后,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在推行、建立、认证和持续改进的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就减少QMS、EMS、OSHAS三大体系在建立和实施中的交叉、重叠、重复,人、财、物、时间的浪费,管理绩效和效益不高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三大体系整合与一体化的背景和面临的难点;提出了几点建议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2QMS、EMS、OSHAS的整合与一体化的有利条件和时代背景
随着2000年版ISO9000的宣贯,ISO14000系列标准的实施,OSHAS18000的试行[2],最近,国际劳工组织ILO/OSH2001的出台,我国国家经贸委《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指导意见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大大地推进了现代企业管理改革步伐,使三个体系标准更加科学、更加实用、更加完善。但在实践中,从不同角度都发现了三者的个性和共性的差异和要素的交叉、重叠问题,使一些实践者和管理专家、学者开始深思,是否有可能寻求设计一个新的构架?而在1999年笔者也有类似的萌想[3]。
至今,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企、事业单位(组织)、咨询及认证中介机构、相关方面、政府主管部门都积累了经验,在某些领域取得共识,发现了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要求,加上市场经济主导和经贸活动发展的需要,促使三个体系的各方,加强彼此间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对照、对比,进行结合与交叉,通过咨询和认证实践,都不同程度表达了希望整合或一体化的意向,似乎说话的底气更足,依据更多,条件更有利,时机也更成熟了。下面简述QMS、EMS、OSHAS(OSHMS)三个管理体系有可能整合以及一体化的背景和良好的基础。
(1)三体系寓于全面管理体系之中
QMS、EMS、OSHAS(OSHMS)均属于全面管理一体化系统(TotalIntegratedManagementSystem,TIMS)的主要成分,其总目标、特点、共性都有其内在有机联系和互补性,可以认为三个体系的整合与一体化的管理体系是以Q、E、OSH为核心,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基础,以国际管理性标准为框架,融合其他管理要求的协调一致的管理体系[4],也可以视为是系统(分系统)与总系统的关系。三个子管理体系是全面管理总体系的组成部分,并交融于一体。
(2)三体系咨询认证对象的需求
被咨询、认证的单位(对象)为了建立QMS、EMS、OSHAS三个管理体系,要分别组织三个专业性管理队伍,分别经历3次大动荡、大改革、大投入,事后整改、持续改进、抽查、复审等,并非一劳永逸。当前,企业需要用更多的精力、时间和资金,投入市场的竞争和自身发展,若能帮助企业同步建立和实施三个管理体系或建立一个包含Q、E、OSH管理的综合一体化的管理体系,是企、事业单位(对象或用人单位)举双手赞同的事情。
(3)咨询认证中介机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无论是QMS、还是EMS或OSHAS的咨询机构、认证中心,都在拼命的扩大现有的业务范围,都千方百计的要同时拿到ISO9000、ISO14000、OSHAS18000的体系标准咨询或认证的资格证书,这些中介咨询或认证机构正在培养和选聘身具这三个体系认证资格的外审员或主任审核员。其目的是适应企业咨询或认证市场的需求,这些中介组织开始联合咨询,实施联合审核,在国内开始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4)有效管理提高效益,急需管理体系整合与一体化
由于ISO9000、ISO14000及OSHAS18000的体系标准问世时间的差异,按各自的对象和目标,分别建立了各自的管理体系标准。通过实施和实践,人们已发现,无论在咨询以及认证过程中,有许多要素交叉、重叠,给组织(用人单位)带来工作重复、资源浪费、管理效率及效益低下,违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解决的有效办法就是需要寻求一种综合的方法,将三体系整合或综合一体化。
(5)三套标准的兼容性为其整合与一体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个管理体系的内容(要素)多数是相同或相似的。例如:ISO9000∶2000标准,在其附录A中给出了ISO9001∶2000与ISO14001∶1996标准的各要素对照表,大大地改善了兼容性;在OSHAS18001∶1999标准的前言里,强调与ISO9001∶1994、ISO14001∶1996的相容性;ISO14001∶1996与OSHAS18001∶1999的相容性;在2001年11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的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的附录A中,即GB/T28001与GB/T24001-1996、GB/T19001-2000之间章条对应关系,以充分体现了三个标准体系的相容性,为职业安全健康、环境和质量管理体系相结合提供了内在联系和应用的理论基础。甚至在国际劳工组织(ILO)2001年颁布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导则》(ILO/OSH2001)中,在2001年12月国家经贸委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的条款中,都充分的体现了三个标准体系的相容性。
(6)三套标准的管理原理相同,模式相似
QMS、EMS、OSHAS均以戴明原理为基础,遵照PDCA循环原则,不断提升和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三者都运用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原理和方法、分目标相似、总目标一致;三者都是为了满足顾客或社会、员工和其他相关方的要求,推动现代化企业的发展和取得最佳绩效。
(7)ISO14001与OSHAS18001整合已取得成功经验由于EMS与OSHAS的管理体系运作模式及标准条款名称基本相对应,形成了兼容或整合或一体化天然良机,在国内外石油、天然气行业,甚至海事领域的远洋运输管理中,都建立了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相融合的HSE管理体系,并取得了成功经验。
(8)企业文化建设为三套体系建立或整合奠定了基础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无论是企业质量文化、企业环保文化、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及其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都为三套标准体系的整合或一体化提供了人文及社会环境和技术支持[4],关爱人的生命,保护人的生存、生产、生活的安全与健康,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推崇质量安全文化、环保文化、减灾文化、安全文化,给三者标准体系的整合与一体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是现代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精神、企业形象的重要体现。
(9)三体系的整合及一体化已成为国际发展趋势先进工业国倡导Q、E、OSH的高品质经营理念和运作方式,一切以人为本,追求ISO9000、ISO14000、OSHAS18000三个体系标准的整合或一体化,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需求,获得最佳经营绩效的成功途径。据报导,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及台湾地区,在进行QMS、EMS、OSHAS三体系的整合及一体化尝试,无疑,国内外成功的经验预示着三体系整合与一体化将已成为国际化发展趋势、成为国际管理及认证领域的重要拓展方向。
3整合与一体化面临的困难
由于三个标准体系出台的时代背景不同,对象、目标、适用范围差异较大,要进行整合或一体化,必须克服一些障碍,认真深思,系统策划与设计,处理好交叉、融合、综合各要素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严肃认真、科学务实的思想
要组织人力深入研究三个体系的异同,联合专业咨询和认证机构共同策划与设计,结合企业实际,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试点、实践。处理好整合及一体化体系与QMS、EMS、OSHAS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与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关系;处理好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推行整合与一体化的管理体系与理念,必须使全员理解、全员参与、全员支持,方能持续改进,成为永恒的动力。
(2)严防机械拼组和各自为政的凑合
要从建立现代企业管理,获得最佳绩效,推动企业发展,增强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为目标,从战略上和战术上深层考虑。要顾全大局,消除各为中心,着眼于世界,立足于发展,尽量减轻对企业带来人、财、物、时间、资源浪费的负担,科学地解决三体系间的接口问题,系统地建立新型的综合管理体系。严防拼组与凑合,这样做是适得其反,必须严禁发生。
(3)坚持戴明原理和三论方法
戴明原理、PDCA循环原则、持续改进和不断提升的目标是三体系整合与一体化的核心,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及其方法是实现整合及一体化基础理论和运作方法,也是策划、设计和制定综合体系标准指南和规范的基本原则。
(4)持谨慎态度、要稳重行事
已建立ISO9000、ISO14000或OSHAS18000的单位,是否立即建立三体系的整合或一体化体系,应认真分析和考虑自己的条件和特点;未建立QMS、EMS、OSHAS的单位,要稳重行事,要认真咨询和请教已建立三体系的单位及对三体系整合有成功经验的国家认可的中介组织。当前出现的联合审核行动仅是一种探索和尝试,要建立和实施三体系整合或一体化的体系,真正做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国际间互认,还有很多需要创新并负出艰辛劳动的工作,正等待人们去开拓、探索和开发。谨慎与稳重行事是十分必要的。
4关于三体系整合与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的建议
建立涵盖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要求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开展一体化认证,是诸多企业(组织)的共同需求,也是中介认证机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拓展、新选择。无疑,它标志了当今国际现代管理及认证领域出现了新潮流、新需求。为促进国内企、事业单位建立和实施三体的整合与一体化管理体系,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三方携手整合
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牵头,有计划地组织国家质量管理体系、国家环境管理体系及国家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指导委员会,并分别吸收三方的政府主管部门、国内知名的认证机构、大中型企业(组织)的资深人员参加,申请在国家立项,分若干专题研究,最后起草一份整合与一体化管理标准。
(2)认真总结国内经验
开设专题课题,吸收国内实施联合审核、H.S.E(健康.安全.环境)认证、海事H.S.E.(健康.安全.环境)认证的整合经验,经提升、优化,结合企业(组织)实际,为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提供科学依据和成功可行的经验。
(3)跟踪国际的整合与一体化动向
ISO9000、ISO14000或OSHAS18000已成为入世后,各国工农业产品能否真正进入世界贸易市场的瓶颈问题,也是企业能否有资格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活动的入场券,先进工业国早已按这三个标准在运作,例如:英国的BS5750(为ISO9000所引用),BS7750(为ISO14000所引用),BS8800(为OSHAS18000所引用)早已在英国建立、实施,也是国际上公认的较好标准,已为有关组织和国家原则上照搬或适当修改成自己的标准。更为关心的三个管理体系建立、整合及其一体化是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和地区的工农企业,都想借推行和建立QMS、EMS、OSHAS来提高自己的现代管理水平和国际经贸活动中的地位。据有关信息资料报道,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韩国及我国的香港地区、台湾都在三体系的建立及其整合与一体化管理体系方面正在尝试或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因此,跟踪国际发展动向,与国际接轨,以及调整经贸对策,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掌握国际动态和最新信息是极为重要的自我保护和自我完善的手段。
(4)试点和推广
三体系的整合及其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否达到科学、实用、提高管理绩效的目标,要经过试点来考核,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特别要抓认证机构的试点经验,联合审核经验、整合试用的绩效、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的经验;综合协同后,逐渐推广、改进;最后为一体化管理体系标准提供最科学、最实用的依据。
(5)坚持自愿、推荐的原则
三套管理体系标准的推行和实施,均以自愿为前提,这种管理性、推荐性的标准,对帮助企业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是十分重要的,但必须坚持企业自愿的原则。充分相信企业的自我意识和觉悟,不靠政府命令,而靠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变化和需求,让企业在其生存和发展中领悟,让市场经济规律去推动,让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贸经济活动促进,靠企业内外人员的支持,使企业自觉的认识到QMS、EMS、OSHAS的建立以及进一步的整合与一体化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必经之路,是企业全面管理的基础。当然,人做出这种选择与企业的经济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决策人的素养和水平紧密相关。一切不能勉强,顺其自然,靠市场经济运作,顺昌逆亡。
当然,是否自愿、自觉推行和建立三个管理体系,涉及到企业文化氛围和企业员工科技文化素质问题外,还有一个经济基础问题。聪明人一点自明,早投入早受益。虽面临困难,但不能失去发展机遇和提高效益的良机,企业不积极、不主动改革,就很难挣脱经济逆境给企业带来危运。
5管理体系与企业文化建设
笔者认为,探索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策划、设计及其建立和实施课题是具有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大事。企业的全面管理体系逐渐完善,而Q、E、OSH的管理体系是其中的核心问题。而以人为本的管理,以人为本,保护自然环境,关爱生命,珍惜人生的企业文化就包含了企业质量文化、企业环境文化、企业安全与减灾文化[5]。企业的形象和企业的精神是建立在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深层次的资源来源来自企业员工的科技文化素质及其相应的技能。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企业文化建设和人才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先进的管理体系一定是建立在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因此,没有现代科技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出路的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不断提升员工的科技文化素质是企业兴衰的根本。管理是调整人与物的关系,使企业安全、高效的运转,创造最佳绩效达到预期目标的方法,管理不是目的。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建立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一种经济、简便、有效运作的手段,综合、科学、高效是其发展方向。企业文化建设的繁荣和全体员工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三个体系整合及一体化建立的人文条件和技术基础。
6寄语与展望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前主席蒙尔曼先生和ISO14000标准起草人——沙拉米都先生曾多次强调:“如果不是单纯为了认证注册,组织完全可以将ISO9001、ISO14001标准结合起来实施。这样既可以减轻组织负担,又可以统一考虑组织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同步建立及实施。”[4]实际上,OSHAS18001∶1999与ISO14001∶1996的兼容性,2000年版ISO9001的修改与ISO14001∶1996的兼容性,已为三个体系的同步整合与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天然合理的兼容基础。
值得笔者可喜的是有幸亲自参加了由《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杂志社、《中国ISO14000体系认证》杂志社及《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杂志社,于2002年1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市长之家”联合举办的《建立综合管理体系,实施联合审核》高级研讨会,200余名专家、学者,三个体系的咨询、认证机构人员、相关的大中企业代表,各抒己见,共同探讨。从认真交流、热烈讨论的气氛中,笔者欣慰地看到了一种力量,一种期望:企业现代管理水平提高,需要三个体系的整合与一体化;认证及咨询机构、中介组织受市场需求的吸引和冲击,也急待寻求三个体系的整合与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法;更希望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及三个国家级管理体系认证指导委员会,能关注、支持和引导这项具有全局性、决策性的管理体系的创新工作,同时要求其组织力量跟踪、分析、研究国际整合与一体化的动向,为国际间互认创造条件。
笔者相信,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会出现“建立综合管理体系、实行联合审核”的浪潮,随后就会出现值得推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三体系整合与一体化试点新模式,最后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或联合Q、E、OSH三个国家级的管理体系指导委员会公布三个体系的综合管理体系的指南和规范,并与国际接轨。这是企业管理现代化和管理体系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发展和时代新标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指导意见》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公告2001年第3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2001.12.20.“”版权所有
2徐德蜀.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及其标准化.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9,9(增刊).
3徐德蜀,金磊.Q.E.&OSH管理体系的交融与整合.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0,10(2).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 环境污染 综合治理
2011年3月16日,新华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了未来五年我国的发展方式、发展方向,发展的重点,是未来五年我们国家的发展蓝图,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环境治理等的一个重要依据。
纲要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中提出:“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这对我国在高速发展经济时,环境的治理提出明确的要求,也在各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容易忘记最根本的环境问题方面做出了有关规定,是坚定不移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纵观各国,都将环境问题作为今后的重点问题,十二五规划中关于环境的建议,是顺应国际趋势的体现。
开国初期,为了使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摆脱落后的农业大国形象,我国开始了工业化道路。直到现在,我国仍处于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日趋加大,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同时,由于我国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更加重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程度。我国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是我国现在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制定一定的环境治理政策是迫切需要的。现在,我国尚能靠着丰富资源来发展经济,如若不解决环境问题,继续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以后可能就没有使经济继续高速发展的资本了。所以,环境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工业,但由于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相对落后,致使在生产过程当中产生大量污染水源的污水、导致严重污染空气的气体、烟尘等,使居民健康受到极大威胁。“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强造纸、印染、化工、制革、规模化畜禽养殖等行业污染治理,继续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建立健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控制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但未明确指出各工厂排放量及具体应对措施,说明在这方面的措施还不够。因此,政府需要对工厂的污染物排量作出具体的规定及惩罚措施,从根本上减少工厂污染物的排放。其次,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速度加快,居民的生活污染也成为了环境污染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十二五规划中提到的“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正是从人民方面入手,提高人民环保意识,倡导大家从自己做起,对于治理环境有很大积极意义。个人的环保意识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才能增强,从而达到治本的效果。其中,“十二五”规划中,还重点强调了对于重金属的治理方案。“加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以湘江流域为重点,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重金属污染不但对环境的伤害巨大,而且对人民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最近几年,我国各地多次出现血铅超标、铅中毒等事件。所以,这次十二五规划对于治理重金属污染的重视是非常必要的,所能较好的实施,可以为人民的健康又带来新的喜讯。
十二五规划,在环境治理方面,出台了多条政策与法规。“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强化总量控制指标考核,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环保社会监督机制。”目前,很多企业虽然违法排放,但所缴纳的罚金却仅仅是他们所赚的钱的很小一部分,因此他们并不重视惩罚,仍然视若无睹地继续排放污染物。所以,对于违法的企业应严肃处理,加大惩罚力度,以纠正这些不正之风。执法部门更应加大监管力度,尽量避免漏网之鱼。
“十二五”规划中还提到加大污染处理技术的投资,意在通过科学技术缓解污染问题的燃眉之急。在制定法规规范企业、居民的行为同时,发展处理污染的技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双管齐下,相信按此规划,环境问题可以慢慢改善。“十二五”期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将达到3.1 亿,环保装备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2015 年将达到5 000 亿元,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政府对环保技术发展的重视程度。企业也应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发展环保技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最后,对于治理环境问题,我有以下建议:作为主导者的政府,应运用经济手段引导可持续消费,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相关部门对各个企业,应当视其企业性质,明确规定其污水、污染气体的排放量,一旦超过排量,应严肃处理。其次,加大在治理环境污染上的投资,发展科学技术,引进科学技术设备处理各种污染物,发展环保产业。有人认为,严厉的措施会适得其反,应该以教育为主。但就当前形势来看,环境问题已经相当严峻,教育的速度过于缓慢,所以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应该严厉惩处,否则会形成一种不正之风。当然,教育宣传力度也应该加大,让更多的人明白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的问题。人民群众也可以多加留意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借用媒体的力量,解决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唐丁丁.全面推进可持续消费促进“十二五”环保目标实现[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4:1-4
众所周知,环境资源属于典型的公共物品,在生产和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环境保护不仅是社会公益性基础工程,也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投入高、规模大、周期长,而且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因此,在环保领域不能有效地靠市场手段配置社会资源,需要政府伸出“有形之手”来承担起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的重任。
一般而言,对政府的理解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是指所有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的总称,包括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等。狭义的政府是指执行和贯彻国家法律,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国家事务的行政机关。本文所指的是狭义的政府。从本质上说,政府也是一个社会组织,代表公众执行一定的权力和职能。关于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有学者总结为:
(1)政府应发挥环境保护投资主体的作用;
(2)政府应执行环境建设和政策执行者的作用;(3)政府应发挥环境保护组织者和监督管理者的作用;(4)政府应发挥环境保护法规规范和执法主体的作用;(5)政府应发挥国际义务履行者和承担者的作用(张蕾,2002)。具体到实贱上,近年来,我国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法案,并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基本国策的战略高度,各地政府都建立了专门的环保机构,但是环境污染的势头却难以遏制,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甚至存在违背基本国策的行为。这充分表明,当前我国环境保护中存在着明显的“政府失灵”
2环境保护的政府行为分析
环境质量改善带来的社会效益是x和"的增函数,即随着中央政府的环保政策越完善,资本投入越多,环境质量越高;同样,地方的环保投入越多,对企业的污染控制越严格,环境质量越高。但是,由于具体经济利益的关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将可能存在着环保行为选择的差异。比如,2004年出现的轰动全国的淮河流域污染案中,作为主要污染源的那些小造纸厂、小化工厂,一年加起来不过只有几亿元的产值,而中央政府十年间在治理淮河的投入中已经花费了600多亿元,而且几次勒令安黴等四省关闭这些小厂,但屡禁不止。国家环保总局的一则报道的标题明确地指出了原因:“淮河污染快过治污,地方保护难辞其咎。”1]由此可见,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环保行为的不一致。
具体来说,中央政府既是全国人民共同利益的代表,又是一个主权国家的代表,它必须考虑国家社会的长远发展和国家形象。因此,它具有足够的激励去制定环保政策和督促地方政府去治理环境。但对地方政府而言,在我国目前这种赶超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各级官员,无论是从地方利益还是个人政治前途出发都会选择经济利益至上的战略,甚至为此牺牲环境利益。原因很简单,环境质量的改善通常要很长一段时间才可以显现,而经济的增长带来的利益更为直接和明显。地方官员的任期通常比较短,在此前提下,忽视环境而发展经济就成为地方政府的一种理性的选择。再者,地方政府与其所辖的污染企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使得地方政府往往维护企业的发展,在制定和执行污染控制任务时敷衍、搪塞;况且,环境质量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不仅表现在一个地区对公共环境(譬如空气和河流)的污染会损害相邻地区的利益,而且一个地区政府治理本地区空气和河流的好处肯定会被其他地区所获得,这严重削弱了地方进行环保投资的积极性。总之,无论从何种角度考虑,地方政府都会采取环境保护的消极策略,努力保护本地的企业利益,逃避执行中央的环保任务,把本地区环境质量的改善寄希望于中央和其他地区的环保投入。
下面我们试用一个简单模型对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行为进行说明。假定国家下辖J个地方政府,要求他们和中央政府配合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协作治理当地的环境污染,并且污染控制的边际收益MR和边际成本MC已知。这是一种最优状况,即当减少污染的边际成本总额与污染控制的边际收益相等时,污染损害在全国范围将降到最低。又因为污染损害的减少通常被看做纯公共物品,国家公共环境改善的好如果假定线性边际减少函数和成本函数,则地方政府间通力合作积极控制污染的结果位于ft点,在该点处每个地方政府都使自己的MRD等于污染减少的全国边际收益(由MCD给定)。但是,这样会使某些地方的环境福利下降。既然地方j可以通过减少环保支出来增加自己的福利,则这种情况下并不会达成一个均衡状态。相反,每个地方政府出于自私而选择成本最小化的行为却会导致纳什均衡。此时,各地区的MRD等于各自的MCD。
这样相对于积极治理环境的结果,消极环保产生了一个帕累托劣等解,如图1的ft点所示,因此中央政府为了防止环境治理的低效率甚至无效率,必须为监督各地方政府的逃责行为付出一定的成本。但作为中央政府,很难对每一个地方政府实施完全监督,而且由于权责的具体化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环保行为不透明,要得到完全信息,实现帕累托最优的交易成本将很大。在各种前提条件下,地方政府都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去积极控制和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环境保护过程中政府的“失灵”3对政府失灵的总结和反思
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统治者的偏好和有界理性,意识形态刚性,官僚政治,集团利益的冲突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性”4]。具体到我国两级政府的环境保护行为上,我们可以看出,不是因为中央政府不重视或投入太少,而是由于地方政府的消极保护态度造成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批评地方政府的自私短视,在这些具体的原因背后有着深刻的思想和制度根源。
3.1政府失灵的思想根源
追求短期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增长近视症”是地方政府失灵的思想根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新时期的基本路线,但一些地方政府及官员对此的理解却显得狭隘而偏颇,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并以此来否认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没有认识到环境与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地方经济增长中很大一部分是靠消耗自然资源的“本全”是以当地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为代价取得并维持的。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提出的一份纲领性文件俄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之上;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即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衡量可持续发展指标主要有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的,缺一不可[5]。尽管我国政府已经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并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但在各级地方政府和群众的观念落实上还需要做长期的努力。
3.2政府失灵的制度根源
其一在于我国目前以实现经济目标为主导的压力型考核体制,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只以经济增长为主,而忽视对环境责任的考核。其二是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在此制度下,地方政府的收入绝大多数以所辖企业上交的税收为主,其财政支出包括治理环境的支出均依靠企业的利税,这样就将地方政府和企业在经济利益上牢牢地捆在了一起。无怪乎地方政府要全力维护当地企业的利益。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在地方设立区域性的环保机构,强化中央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垂直管理。同时,应该把环境保护绩效纳入到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评中。针对收入较少而环境问题突出的地方,中央应该给予补贴,必要时可以开征环境治理税来解决财政不足的问题。此外,还应该继续加强党和政府建设,提高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而且要把这种能力落到实处,具体到环境保护上,应该根据地方政府的需要,配备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真正做到政府代表公众的利益,在“为人民服务”方面不负众望。
3.3现行环境管理体制存在的痼疾
作为一个曾经较长时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政府,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中存在着“政府全能主义”的残余。尤其是在地方上,政府是一切行动的主体,社会公众作为客体,很难对政府官员的行为实施有效监督和约束。失去约束的政府,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权力滥用和职能异化。因此,本文建议在地方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引入第三方非政府环境管理组织,以纠正“地方政府失灵”现象。
第三方非政府环境管理组织就是将一个地区环境的管理委托给既不是地方政府也不是当地企业的第三者,通过有偿的方式对己方的环境质量根据契约的要求实施管理。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地方政府、污染企业和第三方之间合理分工、相互制约的格局,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地方政府和企业在环境治理中的不作为行为。第三方应该具有独立于政府,监督、制裁政府和企业违约的权利,而且最好是专业的环境保护机构,掌握一定的污染控制法律和技术,如环境保护法和具体领域的污染控制法,然后根据这些法律对每一个企业确定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方式以及产品和生产工艺的相关污染指标,依据对社会合适的环境质量标准来要求地方政府进行治理。当然,有关政府和企业遵守这些法律、法规和污染控制的规定是义务性和强制性的,如果出现了违章行为或超标现象,不论是对企业还是政府都应该给予法律和经济制裁。
山西之长在于煤,其被列为国家的新型能源基地和新型工业基地。长期以来,山西的经济发展严重地依赖于煤炭的开采与销售。然而,在为广大人民谋福利的同时,煤炭资源的开采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如国家发改委和山西省组织的煤炭可持续发展专题调研显示,山西每挖1吨煤损耗水资源2.48吨。现阶段,山西每年挖约5亿吨煤,就会破坏12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山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面对上述出现的一系列负面问题,必须及时采取积极措施,以使其在大力发展经济同时,能竭力保护好环境,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近年来,为实现山西煤炭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众多企业已将环境会计纳入会计核算系统。环境会计的引入,使矿区环境治理、资源保护的成本和效益能进行合理的量化,从而使企业财务核算更加全面,为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2山西煤炭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
据调查,目前山西煤炭企业引入环境会计核算的微乎其微。山西大型煤企甲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仅设有“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这一专户,最近一年来,由于煤炭行业不景气,该企业将这唯一的核算账户也撤销掉了。所以,非常有必要就山西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一套核算体系,推动环境会计在山西的实际应用。长期以来,关于煤炭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模式的构建,会计学界始终都存在两种不同的主张:一种是在不改变现有的会计报表体系的基础上加入必要的环境项目,对于非货币化的环境信息,在报表附注及财务状况说明书中进行披露;另一种是在现有会计核算之外单独核算,单独披露。笔者认为,环境会计仅是会计的一门分支,不应该单独列示、单独披露。因此,本文试图将环境会计引入到传统会计核算系统中,构建山西煤炭企业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2.1山西煤炭企业环境会计核算科目的设置
环境会计要素是对环境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所做的分类,类似于传统会计要素,具体表现为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益和环境费用,共同构成环境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
2.1.1环境资产
环境资产是特定会计主体从己经发生的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能合理计量,并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包括:环境资产:核算环境资源的原始价值的增减变动及期末结存情况。环境资产折耗:类似于“累计折旧”,核算环境资产由于使用、开采等而转移到所生产产品成本或构成企业当期费用的那部分价值的补偿。培育资产:其性质类似于传统会计核算中的“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在建而未完成的环保工程。
2.1.2环境负债
环境负债是指由于企业以往的经营活动或其他事项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而应当由企业承担的、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现时义务。为反映企业承担的这些现时义务,设置的环境负债科目有:环保专项贷款:核算为购置或构建专门的环保设备而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入的特定用途借款。应付环保费:核算煤炭企业生产经营中由于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从而按有关规定应该支付的各种维护、修缮费用,如矿产资源补偿费、环境修复费、排污费等。应交环保税:核算企业因使用环境资源而应缴纳的各种税费。
2.1.3环境权益
煤炭企业的环境权益包括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用于治理环境的专项资金,以及国家财政拨入的专门用于治理矿区环境污染的基金。设置的会计科目有:资源资本:核算环境资源所有者因拥有该项环境资源的所有权而形成的权益。环保基金:核算国家财政拨入的专门用于煤炭企业环境治理的环保基金以及煤炭企业基于自身的环境要求和任务,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部分。环保留存收益:指通过治理环境企业所获得的、留存在企业中的环境净收益。
2.1.4环境费用
环境费用是指环境污染企业处置废弃物的费用、排污费、罚款等费用。设置的会计科目有:环境治理费用:指煤炭企业为治理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所发生的各项支出。环境预防费用:指煤炭企业为了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而预先发生的环境支出。环境补偿费用:是指为补偿已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煤炭企业所付出的费用。
2.1.5环境收益
环境收益指煤炭企业由于利用煤炭、水资源等自然资源或由于环境的改善所获取的收益。会计科目有:企业治理环境污染产生的环境收益和环境资产产生的环境收益。
2.2山西煤炭企业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
类似于一般会计要素的确认,不同的环境会计要素确认标准不同,因此,要区分不同的要素进行具体分析。
2.2.1环境资产的确认
将某一环境资源作为环境资产加以确认,取决于以下几个确认标准:
(1)环境资源直接或间接带来未来效益的可能性,如:甲煤炭企业购入一项环保设备,该设备能减少企业未来支付的环境污染费,因此,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环境资源计量的可能性,如:甲煤炭企业的一项环保设备,如果是购入的,按购入价格便入账;如果是某投资主体投入的,则其当时的公允价值便是其入账价值。
2.2.2环境负债的确认
环境负债按照偿还时间及偿还金额的确定性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当环境负债的金额能够可靠确定时,按确定的金额直接入账。二是当环境负债的金额不能可靠确定,则要对环境负债进行合理的估计,按照估计值来入账。
2.2.3环境费用的确认
环境费用的确认条件包括以下。
2.2.3.1未来效用的不可能性
有些支出不会带来未来经济效益,或者该支出与未来收益没有充分联系,因此不能将其资本化,确认为环境资产,而应确认为环境费用。
2.2.3.2计量的可靠性
环境会计本身比较特殊、复杂,因此,环境费用的确定,常常需要依靠合理的方法进行估计,这种估计也会被认为是符合可靠计量标准的。
2.2.4环境收益的确认
环境收益包括环境资产产生的环境收益和治理环境污染产生的环境收益,如:国家给予的环保奖励,环境损害补偿收入等。环境收益可按照现有会计收入的确认标准进行确认。
2.3山西煤炭企业环境会计要素的计量
会计计量是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计量各项经济业务及其结果的过程。环境会计要素的计量有一定难度,就山西煤炭企业而言,环境会计仍处于初始应用阶段,因此,环境会计要素的计量更加困难。本文仍然区分不同的会计要素进行讨论。
2.3.1环境资产的计量
对于资源性环境资产,例如企业购入的资源资产,应以其购入的价格作为其入账价值,也就是历史成本;依法认定的资源性环境资产,其历史成本无法可靠取得,应以可变现净值或现值计量。非资源性环境资产,如企业取得的排污许可证,由于在现存的交换市场上,拥有具体产品的定价机制,可类比金融资产,可采用公允价值。而2014年1月26日,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财会[2014]6号),自2014年7月1日起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施行。这一专门的公允价值准则的颁布,无疑为公允价值的确定提供了更加详细的依据。
2.3.2环境负债的计量
环境负债的计量是以货币衡量的、履行环境义务所应支付的价值。如果是履行法律强制性的义务,环境负债应按照法律规定计价;如果企业因承诺而应履行的义务,应按照与承诺相关的成本计价。对于应付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环境资源税,其计量可以采用现行财务会计和税法中已有的计量方法。
2.3.3环境权益的计量
环境权益的计量相对比较简单,在环境权益形成的同时,总是伴随着资产的形成,因此,它与环境资产的计量关系密切。可以按照企业收到的国家拨付基金或从企业税后利润中提取的金额来计量企业环保权益。
2.3.4环境费用的计量
绝大多数的环境费用应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但对于其可预见的未来环境支出,如企业尚未进行赔偿和修复的环境损失等也可使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等非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计量。
2.3.5环境收益的计量
对于通过人类劳动取得环境收益,其收益可按支付的劳动量的货币表现计量。而没有人类劳动的参与产生的环境收益,可按包含效益的货币表现或模糊数学的计量属性进行计量。
2.4山西煤炭企业环境会计报告及信息的披露
现有的环境会计报告的讨论分为两大类报告模式,非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模式和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模式。鉴于山西煤炭企业环境会计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众多煤炭企业少量甚至没有引入环境会计,因此,建议山西煤炭企业采用非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模式。也就是在现有财务报告的基础上增加前述的环境会计科目,科学合理地反映特定企业环境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从而弥补现行财务报告中环境信息缺乏的缺陷,使现行财务报告更加完善。关于会计信息的披露,传统会计体系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只关注经济效益,未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做任何披露,无法反映企业对生态环境承担的责任以及采取改善环境措施带来的效益。所以,有必要增加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披露。这些新增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应该包括:各煤炭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对环境造成的损害以及企业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对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还应当包括:煤炭企业投入的环境设备信息,企业就环境污染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等。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