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当代教育;教育心理学;途径;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06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31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独立是以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三卷本1903-1914年)出版为标志,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针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遵从教育心理学规律,促进学生自身基本技能的发展,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以此体现出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

一、新时代青少年学生心理特征

当代科技迅猛发展,青少年信息量增加,价值观的形成打破了传统的思想观念,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的心理逐渐走向成熟,渴望独立,但是由于生活阅历较浅,在成长过程中解决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1],容易出现叛逆、孤僻、厌学等心理和行为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 存在急功近利思想

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导致出现利益至上的价值观,青少年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社会教育中掺杂的利益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较大,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思想。

(二) 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

现代青少年思想较为开放和灵活,独立思考,对未知的东西探索欲望强烈,但是他们不能从实际出发,难以辨别是非,容易出现自私和极端情形。

(三) 叛逆厌学行为表现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积累促进自我意识增强,同时也会产生叛逆心理,考虑问题片面化,主观臆断行事,追求和沉迷于刺激性的东西,如,智能手机和网络游戏导致一些青少年丧失学习兴趣,甚至对抗家庭和学校。

二、新时代下制约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因素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缺乏针对性

有学者认为,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人在学习时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时的内心活动,还有学者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协助教育工作按照正常模式进行,大部分学者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对青少年学习状态和内心活动进行研究[2]。各种研究和讨论都有合理性和局限性,但只是停留在教育表面和理论中,缺少针对性。

(二)教育心理学内容尚未形成体系化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大多借鉴国外成果,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也是从西方移植来的,没有被广泛认可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没有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

此外,学术界对教育心理学存在认知偏差,如,有学者认为教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原理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有的无法将教育心理学的分化和整合实现有机统一,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心理学研究对象全人化还不适应,对多元化的现代心理学新理论难以接受等。

最新出版的《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丛书》及时解决了这些问题,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能密切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加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论述与指导。系列丛书完善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剖析了大教育生态系统,揭示出当前国际范围内教育危机实质,重视个别差异和个别化教育研究,对学习策略、教学策略、学生与学习情境间的相互作用认知研究进一步加强。

三、关于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深入思考

(一)重新审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新的方向总结为“三化”,即,教育心理学研究目的教育化、研究对象的全人化、研究方法的多样化[3]。

1.研究目的教育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根本目的是要将研究的理论成果用来指导教育实践,要结合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研究。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有利于培养合格的教师、改善教师的教学和促进教师的发展;二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三是教育心理学研究要为教学改革服务。

2.研究对象全人化。教育心理学首先是以人的全人格成长为研究取向,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读书求知,还应包含学生的为人处世,其次,教育研究既要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的人也要研究社会生活中的人,因为学生的学习行为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熏陶,第三是研究人的毕业学习与发展。

3.研究方法多样化。教育心理学自身学科特点决定了研究方法既要向范式科学靠近,又要注意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实验研究与史论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关系[4]。教育心理学研究在真实教学情境中开展研究,采用更能突出人的内在心理特性的方法,如,调查追踪、访谈法和个案研究等方法。

(二)丰富教育心理学新的理论体系

1.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范式多样性。从理论和逻辑上分析中国教育心理学的“成长”,其发展范式是多元的,既有基于职业教育科学的范式,也有基于科学的范式,还有基于教育心理科学的范式,心理学的发展流派较多,这也决定了教育心理学学科范式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针对性更强。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是基本理论,如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发展理论、动机理论、教育社会心理理论,除认知观外还要吸收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等心理流派理论学说的精华;二是学习心理;三是教学心理;四是教与学的制约因素。内容较为全面、丰富且针对性较强[5]。

3.学科的拓展范围应不断扩大。从学科角度来看,根据社会实际,教育心理学研究除高等教育、教育管理学科外应拓展到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外国语言教育等学科领域,有利于保持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持续性。

(三)关注热点和难点的前沿研究

通过当今的教育心理学关键词突现性的统计,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前沿主题有两大类[6],一是宏观的思想政策类,如,教育政策、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高等教育理论,国家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对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具有指导性,第二是具体的教学实施类,如,学习方式、课程建设、课堂效果和学习策略等,重视教学互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教学策略。

(四)多元化的现论增强教育心理学的实效性

1.个别差异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研究。当代学生可以不受学校教育时间、教育水平、教育空间等严格限制,能自由地选择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因此,教育心理学要深入研究学生个性特点、学习过程特点、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加强对学习策略、学习动机、教学策略、解决问题策略以及学生与学习情境间的相互作用的认知研究。

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心智的结构》中提出了关于智力的多元因素理论,认为基本的智力因素包括语言能力、逻辑-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空间运动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教育心理学应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各种智力因素全面发展。

2.文化心理学的影响。文化心理学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盛行。有学者认为,文化心理学包括双重内涵,一是“文化心理学”,关注研究对象的“文化”特征,第二是文化“心理学”,关注其“文化负载”,以心理文化为研究内容。文化心理学强调本土文化资源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教育心理学研究要了解本土文化、立足本土文化、服务本土文化。

3.积极心理学的介入。美国心理协会(APA)前主席赛里格曼在1998年提出积极心理学概念。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教育心理学不能停留在教与学的心理过程和影响因素层面上,要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4.毕业心理发展理念。毕生心理发展观是20世纪70年代欧美出现新的发展心理学观点。传统意义上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局限于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生,重点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而毕生心理发展强调的是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要拓展到研究社会生活与工作的人。

5.进化心理学对人性和心理思考。进化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新的研究取向,以进化论观点对人的心理起源和现象进行研究。人是由生理和心理两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都应该受进化规律的制约,人的心理发展既受生理因素制约,又受社会因素影响,而传统教学心理学过分强调人的社会性,对人的生物性重视不够。

另外,应高度重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环境。一批高质量的核心期刊如《心理科学进展》《教育研究》等为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搭建交流平台,但是没有教育心理学的专属核心期刊,而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团队和研究力量也比较薄弱,这制约了本学科发展,需要进一步增强。

参考文献:

[1] 李蕾蕾.当代中国教育公平:问题与制度选择[D].湘潭大学,2012.

[2] 张春兴.从思想演变看教育心理学发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1).

[3] 董刚,等.百年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7).

[4] 林崇德.试论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十大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

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学 教学 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35

1 引言

心理学是师范类学生的基本教育课程,在教育学、教育实习、学科教育等多门课程中均会涉及到心理学的教学。学习心理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推动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还为学生日后的教学实践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心理学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但现阶段,中国的心理学教学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只有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与完善策略,推动心理学教学的健康发展。

2 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心理学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在国家心理学教程与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在于不断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的专业化思想,使学生掌握从事小学教育工作者所必需的心理学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1]。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与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的讲授,忽视了儿童心理发展培养方面的技能训练,而且在教学内容的展开中,也不能很好地联系实际引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第二,心理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关于情感与价值观念的培养。心理学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学生的感觉、概念、推断等认知能力的培养,甚至有些教师将学生的认知能力作为课堂教育的唯一任务来完成[2],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念培养,学生最终获得的并不是对整体的世界的认知,而是支离破碎的心理学知识,导致学生不能理解真正的心理学意义,不能对人生意义与价值观念进行认真的思考。

第三,心理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发挥。在心理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更多地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要求学生被动的去学习甚至记忆知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无法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影响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3 如何实现心理学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

第一,强调综合课程改革,突出五位一体的改革理念与构思,通过对教材、课程、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与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突出五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一体化教育改革,以最优化心理学教学目标[3]。

第二,改革教材。教材的选择要根据师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或者教师自主编写教材,强调教材要从实际生活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话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进行课程改革。将心理学教学课程分为三大部分,即主课堂基础知识与理论学习、辅助课堂的心理团队活动、见习课堂的心理测试与调查。将三部分结合起来,最大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要注意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沟通、注意教学氛围的预设与教学情境的再现、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尽可能地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具体分析,教师可以首先根据教材内容鼓励学生进行自学并开展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在问题的基础上开展启发式教学,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堂活动,比如心理实验等,最终潜移默化地推动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

第五,改善学生学习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研究学习。自主学习即推动学生个体进行自觉的学习,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这种学习方法并不是完全脱离教师的指导与教学活动,而是不断变革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灌输性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学生自己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为实现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地搜集多种信息,开展自我学习,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检查,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合作学习即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成员各自的经验与思维模式,共同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学习模式要求学生首先选定课程并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划分学习小组,安排小组学习,开展学习活动,提交小组的学习成果。研究学习主要是以问题为学习的出发点,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最终得出研究结论,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首先创造问题情境,界定所要研究的问题,之后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执行策略,最终提交学习报告并对报告进行综合评价。

第六,完善考核机制。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的过程中,要改革传统教学评价中单一以成绩为标准的评价模式,要强调多元化的、综合性的、发展性的评价指标,以学生自身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为重要标准进行综合考核。具体到学习成绩的评定中,要突出学生的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成绩、课程设计成绩以及期末成绩,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结论

综上所述,只有对心理学课程进行全方位改革,才能建立心理学教学的整体价值理念,保证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学效果,实现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推动心理学教学的深入改革与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狄.教师教学多变,学生才能认真多学――大学心理学教学经验谈[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3):247,249.

[2]陈威.建构主义理论与心理学教学改革[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23(6):45-46.

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07-02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基础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儿童进入小学后,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并以学校为媒介开始了社会化的进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影响着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与走向,更影响着儿童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更加重视小学心理教育,使之在儿童心理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

一、儿童心理及其发展

童年被视为人生一段非常关键和特殊的时期,在成长的奠基阶段,个体的生理与心理逐渐发育,进而不断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涉关个体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准、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自我意识与交往能力等,生理与心理因素相互影响,构成了每一个体极为复杂的成长过程。儿童心理在各个具体的年龄段呈现为不同的表现形式,总体而言,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可塑性、阶段性以及差异性等特征。

首先,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儿童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对成人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心智发育尚不成熟,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知识与行为的能力,因而心理发展十分迅速。倘若忽略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则会错失促进其心理发展的最佳时期,使其心理健康出现障碍或问题。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其出现的时机与持续的时间都可能有所不同,需对每一个体酌情对待。通过了解儿童心理的敏感性,能够更好地观察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需求,为其发展提供适时适当的条件。

其次,儿童心理具有可塑性。这种可塑性由最初的情感认知逐渐发展为日趋成熟的思维体系,无尽的好奇心与极强的探索精神。儿童具有十分丰富的情绪,感受力极强,推动着其智力的发展与进步。当儿童的感知与情绪有所成长,才能促进其心理的成长,进而实现认知力的提升,逐渐实现身心的整体成长。因此,要尊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需求,尊重儿童的好奇心,同时要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认知力,使其在心理健康的各个层面都有所长进。

再次,儿童心理具有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渐进的过程,其发展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既存在各自特征的不同,也存在各个阶段间的衔接性与渐进性。每个阶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每个阶段的前后次序不能颠倒或超越。通过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掌握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儿童的智力水平与个性特征,适当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进程。

二、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小学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这一环节常与道德教育相混淆,或多集中于课堂教育而疏于日常教学的贯通,使其缺乏科学教育的多元性与可行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不仅限于对心理问题的疏导与解决,更应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本身出发,对儿童心理的多个方面进行系统而细化的指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使其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

第一,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超越书本、课堂,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应该承认的教育权力的程度,以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成“人”,即体现人的本性的自由个性养成和充分的精神生长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包括日常教学、活动以及各项校园事务中。

第二,应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重视教学中的尊重、理解、关爱与平等。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决定着他们具有极强的自尊心,对来自外界和他人的尊重、理解、关爱及所处环境的平等具有敏感的触觉,易受其影响,产生心理上的反应与波动。

第三,应重视个体的年龄、性别、性格等特征,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小学阶段涉及儿童早期、中期及后期直至青春期的开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我们将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的紧张;二是学习所造成的压力;三是在“自我”方面出现问题。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具体特征,强化学校常规教育,对其进行积极且正面的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预防,应着重于学生心理的训练与引导,避免走向学科化和医疗化。同时,对有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学生应及时予以咨询指导,同家长一同对其进行矫正训练,增进其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提高其认知水平和人际关系技巧。根据各个年龄段的具体需求,应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立性,强化其自理能力、学习能力、抗压能力以及集体意识。

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氛围;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探索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这一切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跨世纪一代新人的培养。

一、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中存在着统得过多、过死,学生的学习活动都被当作是教师的一项教学任务,教师疲于奔命地教,结果教师“生龙活虎”,学生的头脑却“纹丝不动”,整个课堂气氛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使学生产生兴趣,使其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就必须全力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比如允许学生打断老师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对相互讨论等。“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还要进行多面交流,课堂中多采用微笑教学。比如:在学生完成动作后给予目光、语言和动作鼓励,课后多与学生谈心,关心其学习、表现等,这种相互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身心的参与、情感的投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提高,而且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点燃学生的创新激情,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提高教师素质,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

要造就创新型人才,教师本身应具备创新意识和必要的创造能力。教师的创造性,绝不局限于对教学方法的个别发现及运用。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教学的弊端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好奇、求知、探索意识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行为,要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摆在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获得及能力的培养,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探索式和讨论式的教学,并注意创设激发学生创新和实践热情的教学情境,爱护和引导学生各种大胆的质疑、假设和尝试,启迪每个学生的智慧,开发每个学生的创新禀赋和潜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自学教材中的选学内容或其他适合的学习内容,也可以指导他们自主学练并进行科学探索,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努力提高创新能力。

三、改变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里感,其主体是灵活性。一是思维方向灵活;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三是迁移能力强。方向灵活具体表现在从分析到综合,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过程灵活体现在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地分析;而迁移能力却展示在能举一反三,多解求异,进行发散性思维。比如,在舞蹈的练习中,学生在完成掌握规定动作的学习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创编动作方法,自己选择音乐曲目进行练习,还可以让学生选择练习的内容、方法与形式,并确定辅助乐曲,这些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有益的,其练习的效果也可想而知。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教师还要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求异思维的参与相对多一些,因此训练求异思维,显得尤为重要。促进求异思维的方法和途径,首先体现在各种学习活动中,作为教师要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从实际出发,科学地选定和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克服刻板化。提倡并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灵活变通。其次,在教学中合理组织实际训练。再次,可以有目的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训练求异思维的活动,并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结合起来发展。

四、设置“问题”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著名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得好:“唯一的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

让学生想“问”、敢“问”、善“问”是创新学习的关键。现在很多学生不敢问“问题”,主要自卑心理和紧张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消除学生自卑与紧张心理,给学生创设问问题的时空,提高学生问问题的兴趣,消除学生懒得问“问题”、怕问问题的欲望,锻炼学生敢问问题的勇气。如进行快速跑练习时,教师设置问题:腿后蹬后,为什么要折叠起来前摆?推铅球的出手角度为什么是40°~42°而不是45°呢?然后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讨论,各抒已见,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开发潜力,发展个性,促进多向思维。实践证明,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无目的、无计划的流于简单技能教学,其效率和效果都是明显不同的。

当然,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要认真对待,态度要和蔼,对提出的问题不论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要嘲笑,杜绝从语言或行动上挫伤其积极性,不能使学生“乘兴而来,扫兴而去,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其实一个好教师常常是以问题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要充分体现“师为主导,讲在精处,生为主体,练为主线”教学思想,面向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差异分类推进,让后进生吃得饱,让中等生吃得好,让后进生吃得了,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最终达到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目的。

时代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创新教育。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具有创造的精神,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发展的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在课堂中敢于展现自已,主动探求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范文第5篇

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学校顺应时展要求,根据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定为特色项目,学校少见的心理校园文化、常态化的心理教育运行模式和创新的心理教育内涵和外延,赢得了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赞许。

一、学校特色发展

学校特色是本校师生员工和外来人员能够直观感受到的、新鲜视觉听觉冲击的、符合教育规律的比较有影响的学校文化,由特色项目、管理理念、实施人员、活动载体、常态工作、保障机制、拓展延伸、发展规划、成果效应等比较系统的内容组成。学校特色发展,指学校借助特色工作的影响和高度,将校内资源与特色工作进行整合,形成以特色工作领衔的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从而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特色学校的创建能使学校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有利于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使学校具有一种不断向上攀登的精神力量。

在安仁镇学校我们能切身感受到师生人格健全,素质全面提高;教师充满朝气,工作激情高涨;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优化。这些和学校的心理特色工作就有着最直接的联系。

二、特色管理理念

特色管理的目的是形成以特色教育思想为核心的办学体系,并被全体成员不断内化,逐步形成独特稳定的风格。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理念支撑、奉献精神、资源整合、评价机制等,其中管理理念是特色工作取得成功的保障。

安仁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操作理念是“搭平台普及推广,抓龙头登堂入室”,逐步形成了心理服务中心、心理教研组、心理课、心理校园文化、心理网站、心理咨询、心理协会、《心晴》校刊、“心晴计划”、名师工作室、示范辐射等许多平台作为特色工作的支撑点。根据时机和工作进展,确定某个平台为突破口,用这个平台达到的新高度和新境界带动其他平台的快速发展。

三、师生共同参与

一个优秀教师创造的特色是不稳定的暂时的特色。理想的学校特色工作发展应该由专职师资团队引领冲锋,师生员工全员共同完成,全员参与的特色才真正称得上特色。

“人人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安仁镇学校对于广大教职员工的倡导。通过请专家来校讲座、走出去培训、省内外送教交流等,增强教师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从专业的角度影响教师,通过教师的实践来影响学生,用学生的了解和参与来影响家庭和社区。在安仁镇学校,班主任全部参加了成都市心理辅导员C级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而且,每周国旗下师生讲话均是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对全校师生进行心理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交流引导。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师生参与《心晴》校刊的热情很高,师生心语创作交稿积极、展示充分,学生们喜欢上心理课甚至不允许其他老师挤占该学科课时。这些具体活动显示了师生员工对于心理特色的认同和参与程度,成为了学校心理特色成效的鲜活例证。

四、特色师资建设

1. 学校心理特色发展要保证心理教师的师资队伍

学校特色工作的专业性强、难度大、周期长等特点决定了只有具有专业能力并且愿意为之奉献的教师才能胜任特色工作,因此,特色人才很重要。要维持学校特色工作的稳定性,必须要有一个特色工作团队,其中专职师资团队的保证尤为关键。

安仁镇学校原来只有一个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任,那位主任调走以后,学校专职心理教师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人员接替,给学校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2. 学校心理特色发展要保证心理教师的素质能力

特色工作主要以活动为载体,特色多样、主题鲜明、气韵生动的系列活动,是构建特色学校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学校特色工作又具有特殊性、专业性和创新性,需要特色工作教师具有雄厚的专业基础、敏锐和智慧、很强的利用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超强的敬业奉献精神。

特色师资所承担的许多工作颇有难度:

(1)心理特色课堂,是安仁镇学校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每周每班都设置了一节心理课。但心理课没有现成的教材,教师需要结合班级特点创编教材。

(2)心理校园文化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及其少见。将内隐的一些心理内容外显出来,没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专业实践以及工作智慧,是不可能完成的,并且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3)心理咨询值班,需要有心理咨询教师资质,还要花去一些时间和精力。校刊《心晴》,每月一期,已经成为学校的一个亮丽的宣传窗口,组稿、编辑、校稿、审稿的要求和时间精力要求都很高。每年一次心理文化研讨周,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并开展相关活动。因为学校的心理特色,心理教师们每学期会接待各级领导和来宾许多批次,解说、陪同会耗掉一些时间和精力。除了常规性的工作积累,心理教师们还需要不断创新,还经常有临时性的紧迫任务,加班……

3. 学校心理特色发展要保证心理教师的师资待遇

心理教师应该与一般的科任教师得到同样的待遇,付出与回报应该成正比,这样才能提高心理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才能保证心理教师的队伍质量。

2007年7月的一天,安仁镇学校心理教研组长找到分管副校长,告诉他,心理教研组几位同志哭了,原因是心理学科作为非考试科目,评价是平均工作量的80%,期末质量奖平均数为700元,心理教师领560元,比平均数少了140元!在付出比一般教师多很多、工作难度比一般教师大很多、工作成效比一般老师好很多的情况下,此结果让人心寒!教师们不在乎奖金的多少,但是奖金的多少折射出了学校领导对自己工作的肯定和自己工作的价值。特色师资待遇的问题,追根溯源就是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导致特色工作教师缺乏被认同感,这应该算是安仁镇学校几位心理教师热情逐渐减退、陆续调离学校的主要原因。

学校特色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切忌仅将特色工作作为装点学校的门面而不深入考虑工作内容和成效;切忌对特色工作的重视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无实质性的考核评价机制保证;切忌只考虑短期宣传效果不注重内涵积淀长远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