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园区一体化解决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华为“云、管、端”,助力教育信息化
云:华为为教育客户提供存储、服务器、数据中心、桌面云等全系列IT产品。云操作系统(Fusionsphere)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性价比业界最佳,能够实现端到端软硬件垂直优化,兼容多家虚拟化引擎和硬件,从而满足解决教育资源集中建设、总校与分校之间IT资源共享需求;融合一体机(FusionCube)实现了计算存储真正融合,内置高性能内部交换网络,完美支撑高性能科研计算、云存储、多媒体教室、数字图书馆应用;云桌面(FusionAccess)是端到端优化整合的桌面云,具有端到端系统化的安全设计、丰富的接入认证方式,低带宽,高网络容忍度,音视频优化,GPU直通的卓越体验,是校园办公协同、计算机上机室、电子评卷、多媒体教学等的最佳选择。
分布式数据中心(DC2)不仅可以大大提高IT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实现数据中心之间的资源共享和统一管理、数据中心之间的容灾和备份。微型数据中心(MicroDC)将网络、计算、存储、安全、语音通信、远程管理集成在标准机柜中,实现3小时安装、1天上线敏捷部署,满足中小学、院系的IT信息化建设需求。
管:华为致力于面向教育客户提供全场景的网络承载及安全解决方案,包括光传输、骨干路由器、企业出口路由器、防火墙、流量整形、行为监管、多业务网关、园区及数据中心交换机、无线WLAN、XPON接入等产品。在CERNET骨干网、区域教育云网络、校园网精细化运营、无线校园、职教及普教校园网等多个场景均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及实际应用。
端:华为面向移动学习提供系列化MediaPad、面向校园安全的高清视频监控摄像头、面向协同办公提供的高清视频会议终端及客户端软件平台。基于需求深度定制的平板电脑课取代课桌上的书本和学生肩上的书包,成为电子书包,助力智慧课堂的各类教学应用。高清摄像头的全高清全智能保障校园安全。而高清的视频会议终端使得远程教学成为可能,促进区域教育公平化,使得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享用优质老师的面对面辅导。
二、华为智慧教育解决方案,助力教育信息化
顺应第四波教育信息化建设浪潮的发展趋势,以“网筑数字校园,云播智慧教育”为核心理念,华为凭借在教育行业多年的深耕、对校园客户需求的深入理解,在整合“云、管、端”ICT产品基础之上,推出“智慧教育云”、“智慧校园”、“智慧云课堂”、“移动书包”四层次的智慧教育ICT解决方案。
智慧教育云解决方案:以华为服务器、存储、网络、云操作系统、数据中心为基础,集成业界领先的教育软件供应商,构建一个整体的、可部署的教育云数据中心、教育云网络解决方案,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让更高效的教育管理服务成为可能。
智慧校园解决方案:以万兆校园骨干网络为核心,提供有线无线一体化校园覆盖、泛在无线宽带、校园精细化运营、校园网络泛在安全、IPv4/IPv6平滑演进、校园网络可视化管理中心、校园安全视频监控、校园网络及能耗节能管理、教育E卡通、校园办公协同、视频会议等解决方案,可满足校园学习、科研、办公、生活、管理、节能、服务方面的需求。
智慧云课堂解决方案:教室作为教学的重要场所,在第四波教育信息化大潮中,正在从多媒体化向智能化升级,颠倒课堂教学模式日益普及。华为为此设计了PI3教学活动模型及SMART教室信息化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推出以云计算为核心架构,以物联网使教室智能化,以专为智能教室设计的“四合一“教室云边界(CCE),资源下沉、提升教学体验的校园云边界(SCE),简化运维管理的智能管控中心(COC),预集成教学应用平台的云课堂中心(CCC)为核心设备的智慧云课堂解决方案,满足网络课堂、远程课堂、颠倒课堂、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等教学应用场景需求,助力教学模式变革。
移动书包解决方案:提供从学习终端(电子书包)、到网络安全接入策略、终端设备管理,到电子教本内容平台的端到端解决方案,以实现教学内容实时共享,教师有效监控课堂,即问即答的互动式教学;通过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自学能力。
三、开放协作,共筑未来智慧教育生态
领导其团队在微机电传感器、软件创新、物联设备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绩。同时领导成立了博世中国第一支工业4.0专业团队,助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博世是工业4.0的领先践行者,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已落地国内十余个城市;博世也是工业4.0的卓越供应商,为客户提供了优秀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刘松
凭借在互联网领域20多年的从业经验,带领团队果断决策,锐意进取,用两年时间构建了阿里云云生态体系,包括合作伙伴、创业园区、教育体系等,阿里云正在不断汇聚合作伙伴力量,向各行各业纵深推进。在以阿里云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带动下,我国的云计算实践在交通、医疗、金融、制造等不同领域呈现遍地开花之势。
刘晓民
秉承“建设服务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以推拥缍汽车进入家庭为己任。在他带领下,华商三优公司在能源互联网生态圈中低调前行。他抓住机遇,着眼未来,通过创新运营模式,建设充电生活一体化的新型充电站,让充电融入生活、让充电成为习惯,形成各方共荣共赢的充电运营新局面。
王洪添
他带领浪潮软件在2012年开始布局云计算、大数据,并以“浪潮云”服务数据社会。如今“浪潮云”已成为中国“政务云”第一品牌。2016年,他带领团队致力于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继续引领政务服务转型,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能力。
於亮
实施“营改增”、构建“云税”生态圈,发力电子政务,打造“国家安全可靠重点企业”,布局金融电子全产业链……在於亮的带领下,航天信息深耕税务和企业信息化、物联网、金融电子三大领域,不断推动技术、商业模式、管理 “三创新”,为客户业务发展保驾护航,持续践行央企的责任和担当。
叶成辉
从2006年到2016年,叶成辉执掌EMC中国业务十年。他提前预测到中国自主品牌崛起的趋势,顺应中国自主可控的技术潮流,取得了骄人业绩。如今,戴尔收购EMC告一段落,戴尔科技决定在中国采取戴尔和EMC两个品牌独立运营的策略。期待2017年,EMC大中华区在叶成辉的带领下实现新的突破。
左春
在他领导下,中科软凭借自主研发、锐意创新的精神,多年来不断开拓创新,在金融保险、政府、交通等行业的应用软件和系统集成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率先开拓了“产学研一体化”之路。未来,中科软必将厚积薄发,力争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的软件企业。
张先民
在他带领下,红帽中国在服务器操作系统、中间件、虚拟化、云计算和存储五大市场持续发力,实现OpenStack、Ceph、OpenShift等产品百花齐放的态势。红帽助力各行业用户应用开源技术加速数字化转型与业务创新。2016年,红帽成为全球开源领域首家年收入超过20亿美元的公司;在未来五年内,目标年收入将达到50亿美元。红帽将与合作伙伴齐心协力,共建开源生态圈。
张
凭着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锐把握和制造企业演变趋势的预先判断,在他带领下,酷特智能在服装领域积极探索“两化融合+个性化定制”产业实践模式。酷特智能以信息通信技术促进企业升级,实现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零库存模式,形成消费者需求驱动工厂有效供给的C2M生态。酷特智能将以上模式应用于国内 20 多个行业的 60 余家试点企业,为其实现转型升级,产生巨大价值。
作为申通的掌舵人,陈德军从1993年开始便涉足陕递行业,只有高中学历的他,从上海、杭州两地之间的报关资料和公司急件业务起家。通宵赶火车加上自行车连轴转,速度成为其最初与邮政竞争的唯一优势。虽然陈德军的收费比当时的EMS贵出一倍多,但就是依靠着灵活与迅捷的优势,申通的生意开始慢慢发展壮大。
“申通经历了快递行业的几次重大变革,让我庆幸的是,在几个阶段的历练后,终于开创出现在的局面。”陈德军感触颇多。
随着快递业的繁荣,一直被陈德军推崇的加盟模式也带给业界诸多挑战。目前,圆通、韵达等国内规模较大的加盟制民营快递企业,都在不约而同地对加盟制进行转型升级,核心思路几乎都是增大直营、参股和控股的力度,加大总部对网点的管控和利益统筹。不过,申通目前并没有打算采取同行们的做法,而是继续坚持加盟制的发展模式。对此,陈德军认为:“直营和加盟两种模式各有优势,关键在于管理。”
多举措深耕市场
作为从草莽起家的快递企业,申通在面对国内同行竞争时,时常会遇到业务拓展和经营方面的挑战。此时,国外一些物流巨头也正“虎视眈眈”看准中国市场,伺机通过收购、兼并,快速进入中国物流业。前所未有的压力考验着申通,同时也考验着其掌舵人的“智慧”。
事实上,同质化竞争是导致快递市场价格战的最主要的因素,并且导致快递利润不断下降。陈德军认为,这种恶性循环,必然导致服务质量的下降。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在优化产品结构、产品创新上下功夫,这是转型升级的前提,要在细分市场的切割和精耕上投入更多。
“电商快件对快递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未来申通将逐渐增大航空件的占比,争取实现电商快件今发明至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提升客户体验度。”这是在今年年初的“申通陕递2014年承运商大会”上,陈德军对申通的深化转型给出的定位。
具体说来,继续优化网络,稳步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标准化体系,强化信息技术建设,通过不断加大投资充实自身实力、加强分拨中心建设,扩充软、硬件配置,规范发展,将申通品牌做大做强,帮助各网点共享发展成果,成为申通深耕市场的重点思路。
作为“棋局”的操盘者,陈德军明白,制定规划简单,真正实施却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这其中不允许有丝毫的差错,否则会招致“满盘皆输”。
为此,申通提出了4个全新的目标:第一,挖掘新的服务和产品,实现数据对接、信息共享,并同阿里巴巴等电商企业合作,收集消费者的不同物流需求,降低消费者的投诉率;第二,积极转变职能和定位,树立大客户意识,为大客户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实现从专业化物流公司到综合物流公司再到供应链服务企业的进阶式发展;第三,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基础,搭建数据应用平台,在5至8年内建立开放式、社会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实现“让全中国任何一个地区24小时送货必达”的“菜鸟”目标;第四,打通总部与物流末端的数据共享,实现数据的可预测性,同时,做好未来20年的规划,建立全新的仓储体系,实现设计、仓储、配送的一体化。
提升服务,提升配载率,提升速度……在陈德军的构想中,申通未来的发展将一步步走向精细化。
谋求站稳海外
在其他中国本土的快递公司例如顺丰、圆通等,都在开始积极布局海外市场的时候,申通在这方面的消息外界却知之甚少。但实际上申通已在2013年开始了其海外扩张。
“是时候走出去了!”积淀多时的陈德军表示。在他的规划中,更是把2014年作为其海外发展的元年。
2013年9月,陈德军到日本冲绳、东京等地进行了长达10天的考察。为什么会对这些地方感兴趣?陈德军表示:从地理位置上说,冲绳位于中国大陆、台湾、日本和韩国的中心点,离上述地区的最近飞行距离都只有2小时左右。
与此同时,从冲绳还有每天飞往台北、曼谷、上海、首尔、香港的航班,且基本都是全货机,也有夜眼航线,且可以进行24小时清关作业。货物在凌晨到达冲绳后,在2小时内就可以清关完成,这就意味着如果把冲绳做为东亚地区及部分南亚地区的运输中转枢纽,具有绝对的优势,货物基本都能今发明至。“这个时效是相当惊人的。”陈德军总结说。
外界鲜为知晓的是,申通除了对“出海”的地点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还早在201 3年就成立了海外事业部,对海外市场扩张进行统一管理与营运。“目前申通已经在中国香港设立了直营的快递公司,且已经全面盈利,同时,申通已经在中国台湾和澳门设立了加盟网点,目前大陆和香港、台湾、澳门的快件都可以通过申通顺利来往,且系统也进行了对接,消费者可以在申通官网上查询到上述地区的快件信息。”陈德军向记者介绍说。
申通目前要面对的考验是,当迈出了“出海”的第一步后,又该如何站稳市场?与同行的先布局者们相比,申通要打造怎样的服务定位?哪些区域是申通要重点开拓的?这些都让陈德军“日思夜想”。
经过2013年一年的探索,陈德军对申通的海外战略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计划,即“立足亚洲、积极拓展美洲、欧洲”。据他透露,2014年将是申通海外扩张加速的一年,不光要是在冲绳建立申通第一个海外物流枢纽中心,还将进军马来西亚、新加坡市场,并筹备进入部分欧洲国家。
尝试多元化发展
快递业发展到今天,企业普遍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陈德军曾就快递产业链的未来,谈过这样的思路:“立足快递物流,但又要跳出传统快递的服务范围,使经营服务的触角横向伸展。拓宽的目的,就是要突破限制、实现战略转型,使申通的经营从单一走向多元。”
从申通近年的系列动作看,其也正在实施着多元探路的方案。
2013年7月28日,申通开始尝试跨界涉足电商业务,其投资的电商平台“爱买网超”正式上线,首期投资为2000万元。该电商平台的产品定位是从3c产品、图书音像制品遍及日用百货产品。申通也提出要依托自身在国内物流网络,为顾客提供“一日三送”和“晚间特约送货”服务,并辅以网银、货到付款、支付宝、快钱、信用卡等多种结算方式。
但是,市场并没有给申通预期的惊喜,“爱买网超”在上线不到两个月便夭折了。
而申通还在尝试着在其他新兴领域开拓盈利空间。其中,仓储增值服务便是申通突破原有经营模式,向多元化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据了解,申通已与多家跨国公司建立起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可向客户提供多用户仓库网络,制造商能将库存有效控制在本地仓储水平,避免了昂贵的独家仓储方案。此外,申通斥资40亿元要在武汉建物流园区,也表明其多元化发展的决心。
自始于18世纪的产业革命以来,工业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据统计,在1850年至1950年的100年间,欧洲和北美的人均收入增长了7倍。与此同时,人类工业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大自然的面貌,加速了自然生态的退化,造成了一系列区域性乃至全球性资源和环境问题,严重削弱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仅二十世纪,人类消耗了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380亿吨铁、7.6亿吨铝、4.8亿吨铜。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震惊世界的污染事件或公害事件给那些崇尚工业文明者打了重重一棒,温室效应、臭氧损耗、酸雨、森林锐减、土壤沙漠化、物种灭绝和有毒废弃物、饮用水污染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也接踵而至。
综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不合理使用,都导致了自然界做出报复性的反应。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社会突显出三大发展危机: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贫富分化日益加剧。我们在享受着工业文明的甜美果实的同时,也在不得不呼吸混杂着工业废气的污浊空气,喝被工业废水浸染过的浊水。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开采资源,抛弃废料,这是环境问题的最直接根源。如何在维持生态完整性的前提下发展工业,实现工业与生态的和谐、共赢?就如同熊掌和鱼翅,如何才能兼得?于是工业生态学出现了,它为人类社会建立与自然和谐的工业体系提供了理论工具,为我们既享受工业文明成果,又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自然,提供了整体性思维和一体化解决方案,为兼得鱼翅和熊掌架设了一座桥梁。
让“工业”与“生态”结合
工业生态学并非一个全新概念,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科技文献中已经出现了,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兴趣。关于工业生态学的科学讨论是近10多年的事情。20世纪90年代,工业生态学才再次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且逐步形成了一个由生态学、工程学、生物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崭新领域。
尽管看上去“工业”与“生态”是毫不相干的,甚至是对立的、矛盾的,但是,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工业体系是建立在生物圈所提供的资源和服务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矿物原料、化石能源均来自大自然,产生的各种废物也最终返回到自然环境中,因此,它与生物圈存在着极其广泛而深刻的直接或间接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传统上认为,工业存在于自然界,但与自然相分离,而且是造成自然生态退化的罪魁祸首。事实上,这是与人类中心主义或超自然思维相一致的结果。现代科学理论认为,人,仅仅是自然界中的生命体,即便是凝聚着人类聪明智慧结晶的工业体系,也只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成分,或日子系统。
工业生态学是类比生态学概念而提出的。关于工业生态学,目前已有20多种表述不同、但含义相近的定义。简单地讲,工业生态学是研究工业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一门新型交叉学科,属于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第三代园区:生态工业园区
生态工业园区是工业生态学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也是工业生态学理论最重要的实践模式。
生态工业园区是我国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之后的第三代园区。它是通过对一定地域空间内不同工业企业间,以及不同工业企业、社区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的输入与输出进行优化,从而在该地域内对物质和能量进行综合平衡,形成内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外部废物最小化排放的可持续的地域综合体。具体来说,生态工业园区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营养结构关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企业之间、企业与社区之间通过共享基础设施,建立物质、能量、信息相互交换和循环利用机制,从而形成由多个相互关联企业组成的产业共生网络体系。在这个产业共生网络体系中不存在废物的概念,因为一个企业的废物同时也是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
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发达国家是应用工业生态学理论改造传统工业系统的先行者,先后规划建设了十几个生态工业园区。目前,位于丹麦哥本哈根西部100千米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堪称典范。
卡伦堡工业园区是在商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经过10多年的滚动发展和优化组合,已形成了一个以燃煤电厂为核心的比较完整的工业生态系统,包括发电厂、炼油厂、生物技术制品厂、塑料板厂、硫酸厂、水泥厂、种植业、养殖业和园艺业,以及卡伦堡社区供热体系。各个企业之间通过利用彼此的废热、净化后的废水,以及硫、硫酸钙等副产品作为原材料,一方面实现了整个卡伦堡镇的废弃物最小化,另一方面,各个企业均从相互合作中降低了生产成本,获得了直接的好处。
我国从1999年开始规划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0余个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其中,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园区是我国创建的第一个生态工业园区。该园区以制糖业为核心和纽带,由蔗田、制糖、酒精、造纸、热电联产和环境综合处理等六大子系统组成。通过优化组合,各子系统间的输入和输出相互衔接,形成了一个集工业和种植业为一体、各子系统相互耦合和互利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
展望:未来的工业
目前的工业体系仍然十分“年轻”、“幼稚”,尚处于向成熟的“顶级群落”演化的低级阶段:物质和能量流动速率大,但资源循环利用率低下,资源濒临枯竭而废料却堆积如山;整个工业体系食物网结构简单且呈线性状态,个体之间为争夺资源激烈竞争,缺乏合作、共生关系,几乎唯一地依赖于化石能源……在不改变目前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情况下,人类迟早将面临增长的极限。事实上,这种端倪已经显现。未来的工业体系是什么样的?无论是科学界,还是工业界,目前尚未有人提出一个一致公认的范式,也很难清晰地描绘未来工业体系的理想图景。然而,师法于自然,这是人类文明演化、不断进步的成功捷径。关于地球生命进化的知识,为人们思考未来工业体系的景象提供了思考的源泉。
自然生态系统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而形成的,蕴涵着极其复杂的动态平衡机理。因此,借助于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认知,人们已经找到了与自然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相匹配的工业体系的革新途径。埃克曼・苏伦在《工业生态学――这样实施超工业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未来工业体系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