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职业素养的理解

对职业素养的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职业素养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职业素养的理解

对职业素养的理解范文第1篇

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仅仅通过各类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意识是不够的,需要更加重视学生职业素养行为和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开发职业素养沙盘课程将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方法。它可以提高企业仿真环境,模拟企业实际流程,加强学生对企业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力。

关键词:职业素养 教学 实效性 职业素养沙盘

现在,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属于非专业能力的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笔者所在学校从2011年开始构建本校的职业素养培训体系,将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化地融入日常教学中。笔者在参与课程体系化的建设工作中一直在思考,课堂化的职业素养课程如何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将素养教育落地?

1当前中职生职业素养及相关学科教学现状

多年来,我们已意识到“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立足社会、服务社会所具有的意义。对于学生素养方面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了相关的思想品德教育、政治经济教育、职业生涯规范教育等相关课程,然而,对如何实现“素质教育”的既定目标,培养合格的企业人素质一直没有落到实处。企业在用人时发现员工的职业素养能力未达标,很多公司在内训及邀请培训机构培训员工时,相关的职业素养课程方面的培训占很大的比例。为达到企业用人需求,应将职校学生素质培养定位在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职业人,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并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实施素养教育。目前,职业素养及相关学科的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采用较多的途径是借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素养教育。“任务驱动”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例如企业的订单班培养,都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小组根据学习任务开展工作,通过讨论、协作来完成任务,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老师在评定小组的综合成绩时,既注重任务完成成果,也注重小组成员对待任务的态度、责任感、与同学合作能力、对待他人的建议乃至批评意见的态度。通过这种教学和学习活动,既培养了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培养了沟通、时间管理、团队合作、自我销售等非专业能力和素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切入到日常职业技术学科教学,也可以是专门的职业素养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个性特点、学习习惯,对相关课程进行设计并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职业风范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和影响。目前,通过各类的课堂教学途径培养职业素养,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说教的教学模式,对于启发学生职业素养成长意识起到很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有了职业素养成长意识后,想进一步在学校提升自我的职业素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的是不足够的,也就是说职业素养教学的实效性仍然有待提高。

2如何提升职业素养教学的实效性

个人的职业素养水平有三个层面:一个是职业素养意识,一个是职业素养行为,一个是职业素养能力。我们目前构建的课程,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意识,帮助学生从意识层面理解校园生活对于自身职业素养能力以及规范行为的推动作用,从而主动发现成长的契机与路径,实现自我管理与自我完善的教育目标。提升职业素养教学的实效性,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需要更加重视职业素养行为和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目前相关院校主要通过校园文化渗透、素养水平比赛、课外活动指导以及组织学生校外实践实习来进行。在实施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关注到校园文化渗透、素养水平比赛、课外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对于学生沟通、表达、自信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提升,但是跟企业对人才的职业素养能力和行为的培养要求还是有距离的。直白地说,就是学生对企业的需求认知还是不全面,因而对个人的职业素养行为和能力的提升方向仍然是模糊的。组织学生校外实习活动,从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例如某企业在与各个合作学校开始的订单班,会组织很多同学到联系的基站中实习,直接面对客户和具体工作,让学生在职业素养行为和职业素养能力方面有很清晰的提升方向。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看到,并不是所有中职学校目前都能拥有深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所以校外实习活动并不一定能如期如愿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可以做到在校内提升职业素养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在萌生了职业素养意识后,帮助学生更快更高效地培养自我的职业素养行为和提升职业素养能力呢?笔者认为开发职业素养沙盘课程将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职业素养沙盘演练课程是一门集趣味性、仿真性、对抗性和模拟演练于一体的实践教学课程,寓教于乐是此课程的核心方式,沙盘演练课程让学生亲自模拟经营一个企业,通过企业核心业务环节的实际操作,来体验职业素养能力在企业\团队及个人方面的重要性,领略和掌握日常职业素养教学中的学习内作用,最终达到深化和提高职业素养技能的教育目的。职业素养沙盘课程具有如下特色:

(1)提升和加强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与职业素养能力。通过素养沙盘课程体验可以起到让学生理解企业岗位职能的作用以及知识管理、技能培养等能力的重要性。通过沙盘演练增进对职业态度和职业需求的了解,消除沟通误区,注重团队合作,可以提高学生决策能力、战略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等,理解以市场为导向的战略管理、经营管理与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培养统观全局的能力,体会担当企业高层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感受,理解企业任何一个部门的行为对企业全局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资金在企业内的流动情况,理解资金分配的重要性,学习基本的财务知识和管理知识,培养企业整体规划、内部沟通和协调处理的重要性。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时间管理、信息处理、角色定位等),有助于了解企业的岗位业务内容和需求,充分理解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的重要性。可以培养学生纵观全局的能力,体验担当CEO/CIO/CHO等角色的感受。与传统的企业实习和能力培养相比,素养沙盘课程具有零成本、零风险、较为全面的实践操作教学的特点,因此,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能力的学习热情。

(2)企业仿真环境,模拟企业实际流程,加强学生对企业的理解。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一个仿真企业核心的经营流程,理解企业实际运作中各个部门相互配合的重要性,体会企业中物流、资金、信息和协同的重要性。

3职业素养沙盘演练课程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3.1真实的企业运营体验确实能提升素养行为和能力

通过职业素养沙盘课程教学体验,在仿真的企业实践中,学生能借助企业岗位认知、企业团队协作、沟通学习、解决问题等系统的活动找到培养个人职业素养行为的途径和提升职业素养能力的方向。

3.2素养沙盘课程辐射面广,具可操作性

对比校园素养比赛、校园文化渗透、指导课外活动,日常教学课堂中的职业素养沙盘演练可以辐射到每一个自然班的同学,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素养行为和素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同时对比组织校外实习活动,素养沙盘课程可以根据学生成长特点安排在一二三年级分别渗透,达到阶梯式培养素养行为和素养能力的目标,跟培养素养意识的12门素养课程体系结合起来,可操作性强,辐射面广,真正达到全员提升素养课程实效性的效果。

3.3素养沙盘的双轨制评价模式为提升素养行为和能力起到引领作用

职业素养沙盘演练课程是在财经沙盘课程中演变而来的。众所周知,财经沙盘课是以企业运营效果为唯一的评价模式,学生在进行沙盘对抗时难免会出现为了提升运营效果而造成的各种各样不和谐、不恰当的举动,而这就恰恰反映了人的思路、平台、处事原则、危机处理、沟通等等。职业素养沙盘演练课程从设计伊始就考虑到这些因素,采用素养能力和经营效果双轨制评价模式,引领同学培养时间管理、团队协作、快速决策、勇于承担等高效的企业运营能力的同时,提升沟通、换位思考、共赢、合作等素养能力,真正达到培养企业所需的既有高效的企业运营能力、技术能力,又有职业素养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4结语

职业素养沙盘课程目前还处于开发试行阶段,但是我们可以预期,这是一种更有实效性、可操作性、辐射面更广的职业素养培训课程。

参考文献

[1]郝明义.工作DNA[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

[2]周怡,王舒婧.绽放:听世界500强企业女总裁聊聊职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3]郭城.培训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对职业素养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教育;当为;必为;可为

作者简介:王杨(1980-),男,安徽芜湖人,上海海关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生涯教育与咨询。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计划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8-0014-05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重大使命。然而,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却与“立德树人”的本义日渐偏离,尤其在就业难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日益被功利主义所遮蔽,其人才培养目标日益被弱化和窄化为就业率、职业能力等显性政绩,突出表现在毕业生职业素养的缺失日益成为学生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短板与瓶颈,也日益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2015年,华东师范大学阎光才教授对全国部分高校已经工作1-6年的毕业生开展了大范围的调查,调查显示:“高校培养明显不足的是非正式能力。非正式能力严格而言,主要表现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与素养。毕业生进入职业生活后所反馈的非正式能力缺失,正是源自对教育中的人、教育原始底色的体系性和制度化的遗忘。调查中,学历越高、学校层次越高,毕业生所反馈的非正式能力表现越弱,也大致凸显了体制化教育中‘人’与‘才’颠倒的逻辑。”[1]笔者近年来在走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跟踪调研时也发现,职业素养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一以贯之最看重的就业素质,也被认为是对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生涯可持续发展起决定作用,需要重视的核心素质。这就需要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职业素养教育具有的价值,科学厘清职业素养教育相关概念的内涵和特征,全面审视高校职业素养教育面临的困境,积极构建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从而切实履行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回归教育的本义和本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一、当为:以更加自觉的态度对待职业素养教育

以更加自觉的态度对待职业素养教育本质上是对职业素养教育的价值考量,是对职业素养教育价值的觉悟和觉醒。提升职业素养教育自觉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职业素养的内涵和特征,需要我们深度认同职业素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一)全面理解职业素养和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

“素养”一词由来已久,《新华词典》将人在后天教育或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品质称为“素养”,是“平时的锻炼和教养”。[2]在这一界定中,明确指出了理解素养内涵的关键词暨品质、养成、教育或环境影响。然而,作为“素养”下位概念的“职业素养”普遍认为是一个较为新颖、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因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现有文献看,对职业素养概念的理解尚有不同的认识,对职业素养内涵的界定尚难取得一致。但是,梳理相关文献,结合对素养的理解和对毕业生跟踪调研情况,笔者认为所谓职业素养(professional attainment)是人们在后天教育或环境尤其是职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并通过职业活动体现出来的一系列品质的综合,一般包含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如:忠诚、敬业、爱岗、诚信、务实、合作、创新、学习等。有研究者结合“冰山理论”将职业素养分为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其中显性素养是指职业技能,隐性素养则是指除了职业技能,在完成工作任务时还需要具备的其他能力特质[3]。其中,隐性素养往往容易被忽视,却在个人和组织的发展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职业素养的特征中进一步厘清职业素养的内涵。第一,具有鲜明的养成性和稳定性:职业素养完全是后天养成的结果,职业素养一旦形成往往很难改变,从而成为个体的典型独特品质。第二,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情境性:职业素养与行业、职业密切相关,职业素养源于职业活动、发展于职业活动、体现于职业活动、作用于职业活动。第三,具有鲜明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职业素养在不同的行业和职业中有着显著的差异,同时,一些基本素养在不同的行业和职业又有着共性的要求。第四,具有鲜明的传统性和时代性:职业素养既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在行业和职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积淀而形成的。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职业素养不可能独立于时代特征而存在,时代精神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基调。第五,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内生性:职业实践活动是职业素养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尽管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等大多属于意识领域的范畴,但是如果不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显然也是无益的。同时,职业素养只有通过培养、体验、实践并不断内化、升华为个体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才能进一步推动职业实践的发展。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职业素养作为一个多层次、立体式概念之于个体、组织和经济社会的重要意义,职业素养是个体核心竞争力构成的必备要素和关键因素,是个人及时充分就业并获得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职业素养同时也是组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立业之本和必要条件。

基于上述理解,笔者认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职业素养养成规律,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主动适应行业、职业发展形势,坚持开放、协同、合作的原则,通过教学、实践、环境、文化等多个维度和途径,将职业素养的理念统合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整合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使广大学生坚定职业信仰、铸造职业精神、培养职业习惯、培育职业气质、唤醒职业意识,内外兼修、神形兼备,促进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职业素养培养内容以隐性职业素养的教育为重点和核心。

(二)深度认同职业素养教育的价值

职业素养教育既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精神纽带,又是体现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职业素养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决定了其能够“尊重人、关心人、凝聚人、培养人、发展人”,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润物无声地促进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延伸育人为本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为先的功能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成就学生的生涯发展。同时,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到职业素养与民生的关系。职业素养之于学生,应当是一种精神上的内在需求、普遍需求,也是终生相伴的需求。因此,要靠职业素养教育舒缓学生的就业压力,温润学生的美好心灵,涵养学生的多彩人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保障学生的文化权益。我们讲立德树人,职业素养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讲以人为本,职业素养应该是一个显著的标志;我们讲促进发展,职业素养应该是一个必备的衡量尺度。

职业素养教育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职业素养教育的提出正是缘于近年来学生令人堪忧的职业素养现状,这深刻地折射出目前职业素养教育的边缘化、碎片化、低效性。职业素养教育业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短板、瓶颈和薄弱环节。职业素养教育正是力求突破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技能至上的狭隘,将人才培养与素质养成有效衔接,从而实现从“专业技能”向“德才兼备”,从“职业能力”向“职业素养”的转变,将职业素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特色和优势发挥至最大化。同时,不能将职业素养教育仅仅作为一种手段和一种支撑来强调,应该成为高校内涵建设和提升质量更深层次、更高境界的追求。这既是对职业素养教育地位、作用、价值认识的新飞跃,也充分反映了时代赋予高校新的历史使命,充分体现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战略眼光。

职业素养教育既是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加速器,又是高校实现特色发展的新平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社会形态变迁的战略机遇期,既迎来发展机会又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组织的发展都呼唤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深入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无疑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已经从注重数量、规模向注重质量、特色转变。结合高校的发展定位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推进职业素养教育,打造高校特色文化、培育高校特色品牌,既是实现高校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的内在动力,又是提升高校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二、必为:以更加客观的视角剖析职业素养教育

以更加客观的视角剖析职业素养教育本质上是对职业素养教育实践现状的理解和把握,是对职业素养教育异化现象的审视和分析,从而让我们更好地担当职业素养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并积极构建职业素养培育体系。

(一)职业素养教育的“主观认识”尚显滞后,职业素养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高校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职员工在职业素养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则是职业素养教育的主体。目前,双方均对职业素养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突出表现在:一些领导干部认为高校的职能是专业教学和科研,而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视作面子工程,“宣传起来重要,落实起来次要,忙碌起来不要”;一些专业教师认为职业素养的培育是思想政治工作,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无关,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职业素养对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一些学生则把职业素养的培育当作形式主义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抵触情绪,更无法体会到职业素养对人生发展的重大作用。这些认识直接导致了职业素养教育被边缘化、表面化、娱乐化,从而使得职业素养教育与高校中心工作结合得不够紧密,难以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和内化。

(二)职业素养教育的“长效机制”尚不健全,职业素养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目前,对职业素养教育的系统设计和整体推进需要进一步深入,突出表现在职业素养教育还缺乏长远和系统规划,也未制定比较清晰的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直接导致了职业素养教育实践一阵风,今天来,明天走,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突击性。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化,突出表现在职业素养教育还存在与教学、管理、服务相脱节的现象,齐抓共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职业素养教育合力和氛围尚未形成,直接导致了职业素养教育实践和高校人才培养等工作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容易形成高校各部门“都管又都不管”的局面。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校外支持网络需要进一步构建,当前的职业素养教育还仅仅局限在狭隘的校园中,与更丰富的社会生活缺乏紧密的联系,直接导致了职业素养教育实践的“孤岛”现象。

(三)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创新”尚有空间,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职业素养教育惟有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才能直指人心,适应广大师生的身心发展和文化需求。目前职业素养教育在师生双向互动上、在入脑入心上、在知行合一上亟需提升实效性;体现国情、校情、生情,能够打响品牌、催人奋进、温润人心的高水平职业素养教育特色实践还不是很多;体现时代特点,应对时代难点,回应时代热点的职业素养教育新方法、新思路、新途径、新项目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培育;当前的职业素养教育实践专题讲座多、理论说教多、口号标语多,实践体验少、分类分层施教少、富有新意项目少,从而使职业素养教育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要求相比,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职业素养教育的精品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尚有巨大的空间。

三、可为:以更加清晰的思路深化职业素养教育

以更加清晰的思路深化职业素养教育本质上是对职业素养教育内涵发展的向往和追求,实现职业素养教育自强需要我们科学把握职业素养的特性和规律,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职业素养教育的路径和载体。

(一)系统规划,增强职业素养教育的组织力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奢望以一般性的号召,随意性、突击性的建设来实现整体的突破,需要系统设计、科学规划、主动建构。各高校应在深入调查研究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以职业素养教育为导向弘扬主旋律,以职业素养教育为福祉造福于民生,以职业素养教育为动力提升育人质量,以职业素养教育为目标推动好发展”的建设理念,全面挖掘校内外资源,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的特色经验和有效做法,积极制定职业素养教育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提出职业素养教育的主题和主线,形成职业素养教育的发展思路,明确职业素养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内容载体、具体措施、行动重点、督导评价等;制定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对职业素养教育实行卓有成效的目标管理,从而形成完整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和框架,系统构画出职业素养教育的发展蓝图,促进职业素养教育的科学发展和内涵发展。

(二)健全机制,夯实职业素养教育的发展力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体制机制管根本、管长远,因而需要建立健全与职业素养教育内涵建设相适应、遵循职业素养发展规律、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具有可操作性、全面规范的体制机制。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全领域,与高校中心工作一起部署、落实、考核。为此,需要建立健全调查研究机制,坚持以课题或项目的形式,对职业素养教育规律、学生对职业素养教育的关切和需求等进行前沿研究、宏观研究、理论研究、运用研究、比较研究、跟踪研究等;需要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分管领导亲自抓,相关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全院各部门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纵有领导、横有沟通、上有布置、下有落实的强大教育合力;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进一步加大教育的经费投入,切实保证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需要建立健全督导评估机制,对职业素养教育的发展状况、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定期进行督促检查,标准要科学,制度要规范,时间要常态,结果要公示,先进要奖励,落后要惩罚,以促使责任的担当和职责的履行。

(三)完善体系,强化职业素养教育的渗透力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个内容涉及面广、途径丰富多样的实践过程,必需认真探讨职业素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系,努力整合职业素养教育途径,始终突出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使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产生最佳效果。

1.突出课堂载体,不断完善职业素养教学体系。在言传身教中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职业素养教育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网络课程等多种形式,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各层次、各学科专业、各课程类别以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施分类、分层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同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聚焦“职业素养”精心设计内容体现教育的深度;以跨学科视角、整合校内外人力资源组建教学团队体现教育的广度;以问题剖析、专题研讨、实践探索等方式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教育的效度,从而解决好“讲什么”、“谁来讲”、“怎么讲”的问题。

2.突出活动载体,不断完善职业素养实践体系。在实践育人中培育学生职业素养:要抓住重大事件和重大时间节点,根据学生关键阶段的需求,创建多元情境,开展有针对性的系列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活动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潜在感染和榜样示范作用,使学生受到身边人、身边事的熏陶教育。同时,要坚持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企业需求为内涵的实践导向,把校门打开,把围墙推倒,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不同的资源,通过实践、实习、实训基地内涵建设让学生在校期间全过程、全方位地融入社会、融入市场、融入企业,以实现学生与用人单位与社会之间“零距离”对接,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职业素养。

3.突出文化载体,不断完善职业素养引领体系。在营造氛围中培育学生职业素养:文化是大学的基本特征,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校园文化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坚持树魂立根,熔铸“国魂・关魂・校魂”于一体,用核心价值、行业精神、职业风范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大力培育具有感召力和向心力的精神文化;坚持注重抓“小事”、抓“细节”,从小处着手、从细节着手规范言行举止,用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推广和展示文明清新的行为文化;坚持把职业素养理念和精神糅合和渗透到校园规划设计的一景一物中,用丰富的校园景观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注重提升凸显个性和特色的物质文化;坚持努力打造严格规范、系统科学的制度体系,切实提升对制度的执行力,努力寻求刚性约束与人性关怀的最佳契合点,用点滴养成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积极完善刚柔相济的制度文化。

(四)打造品牌,提高职业素养教育的吸引力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追求和注重实效的落地工程,必须依赖具体的项目实施,因而职业素养教育项目的打造非常关键。通过职业素养教育项目建设,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觉职业素养教育就在身边,从而感受教育的力量,领略素养的真谛,自觉接受所倡导的理念和规范。为此,高校应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和整体目标,紧紧把握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新特点、新变化,充分尊重和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首创精神,精心培育凸显职业素养特色、符合师生特点,植根学生、服务学生的载体和样式,及时总结来自师生的生动鲜活的创新经验,形成项目源于师生、活动依靠师生、舞台成就师生、成果惠及师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氛围,从而不断增强职业素养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只有多策划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项目,多建设直指人心的项目,才能营造良好氛围,才能多出成果,才能提高职业素养教育的吸引力。

(五)搭建平台,提升职业素养教育的推动力

职业素养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须找准载体,建好平台。为此,高校应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各方资源,采取得力措施,搭建起支持职业素养教育的广阔平台。

1.积极搭建网络平台: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日益广泛和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同时也为职业素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职业素养教育必须重视借助新媒体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样式,把互联网作为职业素养教育的新阵地。

2.积极搭建基地平台:要拓宽职业素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广泛利用社会、行业资源,共建教育基地,形成校内外良性互动机制。

3.积极搭建传播平台,通过环境文化、形象识别、行为活动等探索职业素养传播体系建设,努力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职业素养传播体系,提高职业素养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阎光才.我们的教育究竟缺什么[N].光明日报,2016-01-05.

对职业素养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1 学校学生不良行为的分析

当今社会,学校学生主要有以下的不良行为:一是学校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比较严重,他们往往是比较自以为是的,对其他的人不理解,也不够宽容;二是学校的学生个性过分的张扬了,他们在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往往是不顾一切的;三是学校学生不懂得尊重和体谅其他人,遇到事情时只会考虑自己的得失,社会责任感非常差,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特别严重;四是学校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认识存在偏差,不知道感恩以及回报社会及家人,只懂得索取,好高骛远以及攀比的心理十分严重。

造成学校学生以上不良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每一个学校学生的家庭环境背景都是不同的,所以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都是会受到家庭的教育的影响;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我国学校的师资力量是参差不齐的,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都过于简单,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举例来说,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并不都是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教师,这些教师本就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师礼仪以及教学过程的教育工作,因此他们对各类文化课程的理解能力就是不够的,加之学校的教学宗旨就是重技术、偏技能的,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教学礼仪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行为规范以及社会交往的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教师就没能利用良好的教学礼仪帮助学生改正自身存在的不良的行为规范。另外学生对于在学校的学习还是以考试为最终的目的的,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理解和接受能力也还停留在表面上,对一些文明礼貌等日常行为就没能够很好的掌握并运用。三是学校的学生大都盲目的追求时尚和流行,他们都很容易受他其它因素的诱惑和影响,缺乏高尚的审美观,没有主观的判断力,也还不能够正确的明辨是非,这就导致了学生很容易就沾染上社会上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四是社会方面的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作用,社会上本就是存在着诸多的不良的行为和习惯的,而由于学生自身的特点,他们就是很容易受到社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

2 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方法

2.1 重视学校礼仪文化的教育工作。学校应将礼仪文化的教育工作与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更完整的职业素养。学校应强调礼仪文化以及礼仪行为养成的重要作用,将所谓个性化教育的教育方式,转化成为“要想让人人为我服务,我就必须先为人人服务”的教学理念。另外礼仪文化教育的渗透形式也是多样的,比如它可以渗透在和礼仪文化相关的文体活动中去,如文明礼仪活动日、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宣传月、传统文明礼仪知识问题抢答活动以及职业礼仪大赛等活动和相关课程的培训,向学生不断灌输礼仪文化的观念和思想,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礼仪文化的观念和思维,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校的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提升文化素养的职业化教育工作。

2.2 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要想做好学校学生的礼仪教育工作还必须紧密的结合学生的职业性质和职业需求开展教育工作,学生的礼仪教育工作实质上就是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工作,而所谓的职业素养指的就是职业规范要求与职业专业文化合成、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礼仪文化和良好的习惯等。

做好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化的过程,即启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学生养成职业的素养、强化良好的习惯、良好习惯的练习、良好习惯的应用、最后才是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在兴趣中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在操作技能中真正体现学生的职业素养,使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与礼仪文化的教育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为职业素养。之后学生的职业素养便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将习惯逐步应用在工作和生活中,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具体来说,学校在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还应设置一门与行业有关的职业礼仪规范的课程,这样在教学中逐步强化以及纠正学生因平时不在意或是已经养成的各种坏习惯,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礼仪文化素养和职业行为规范。将职业礼仪当作一门课程对学生进行考核和应用,促使学生逐步的养成好习惯。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礼仪文化教学,对学生、企业、家长以及学校都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2.3 加强学校的师德教育。学校的教师自身行为是否规范,以及其自身涵养和职业道德的好坏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所教的学生。现实情况是,学校的教师在对职业行为规范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的程度是有限的,毕业院校的区别都会影响并且决定着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自身的修养。而如果教师对礼仪文化教育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更深的话,那么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的作用将是巨大的。而事实的情况也是,教师之前在礼仪文化和职业行为规范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和培训的,他们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都是更出色的,而非师范类或是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培训的教师,他们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的成果往往都是事倍功半的。所以,学校的教师以及其他的职工都应当接受职业礼仪的培训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的教师以及文化基础课的教师更应当接受专门的培训课程。

2.4 创建学校、家长以及社会三方联动的教育机制。提高学生文明礼仪的重要办法之一就是重视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应尽量调动学生家长的积极性使之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礼仪文化的教育工作。首先应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学校就应向家长充分的展示具有专业特色的礼仪文化教育,向学生家长展示学校的文化底蕴、学生技能、专业特色以及办学条件等内容,向家长证明选择学校是十分正确的,从而营造出一个团结、安全、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其次在学生放假期间,学校应通过学生手册或是给学生家长一封信等办法,加强学校和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通过班主任对学生礼仪文化教育成果的公正评价,向家长展示学校的教育成果。最后学校在每年举行盛大活动时,应邀请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以向家长和全社会展示礼仪文化的教育成果,帮助企业建立正确的用人机制,向学生家长展示正确的教人育人的教学理念。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学校学生不良行为的分析以及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方法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学校要求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是很重要的,但是学生做人做事的素质内涵以及言行举止是更加重要的,这也是国家教育部门要求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原因。学校通过礼仪文化的教育工作,真正的提高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好的前途,学校才能更好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周志勇.浅谈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神州,2011.

[2]范凤华.浅谈中职学生素质培养[J].职业技术,2012.

[3]吴亦妹.浅析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9.

对职业素养的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其核心内容,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对人自身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一种关怀,它追求人生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世界,即主要表现为人的内在品质,对每个人的情感世界、价值取向和审美体验都具有决定性作用。作为教师,关心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是我们最鲜明的职业特征和职业要求,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教师的核心之一。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自身素养对孩子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不仅她们的言行对孩子们影响巨大,她们自身的修养对孩子们更是意义非凡,只有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充实人文精神,才能胜任和无愧于幼儿教师这一神圣职业。所以,在学前教育学生的声乐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专业课程特点,发挥专业课程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教育,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声乐教学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最佳途径。

一、情感体验,声乐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能通过说教实现,通过灌输获得,而是要让学生置身于某种情景中,在自我体验和相互影响中逐渐丰富起来。声乐是情感的艺术,是用优美的歌声传递音乐化的文学语言,生动地塑造乐曲中的人物形象,描绘其意境,表达其思想感情的音乐艺术。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富于真情实感的演唱才能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将丰富的情感体验贯穿在整个音乐作品表现过程中,才能使歌唱具有生命力。意大利音乐家巴基尼说过:“艺术的目的不是惊人,而是动人”,说明歌唱的目的和使命是传达音乐作品中丰富的精神内涵进而感动人。歌唱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共同活动,只有把歌唱技巧和情感相结合,才能达到演唱的完美与统一。在声乐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用情歌唱;通过教师范唱、音乐欣赏和即兴演奏,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通过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解与分析歌曲,让学生了解歌曲真正的含义,理解歌曲所蕴含的情感。教师把满腔的热情融入课堂教学,用真情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积极参与,互相交流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在教与学的互动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歌唱欲望,调整演唱心境,引起情感共鸣。如在教唱《鼓浪屿之波》时,先让学生充分了解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这首歌也真正体现了和祖国水融的真实感情,体现了和祖国文化同根同源的最佳艺术表现。通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催生学生盼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的愿望,为演唱该歌曲积蓄足够的情感。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学生演唱时就会更加投入,并且学会用歌唱来表达情感,用歌声来传递情感。通过歌唱中不断的情感体验,将人文素养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刻感受音乐的魅力与内涵,赋予歌唱以生命力,这样才是最打动人的歌唱,最具感染力的歌唱,才能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二、探索学习,声乐教学中提升人文素养

在声乐教学中,应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加强各专业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体现声乐艺术教育教学的综合性。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紧密配合语言课程,通过歌唱语言发声训练、文学作品朗诵等,加强学生歌唱中咬字吐字规范性的训练,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扩展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养;理论联系实践,把声乐技巧训练建立在广博的声乐理论基础之上,使学生奠定系统扎实的声乐理论基础,指导学生认识并遵循声乐艺术的科学规律;在声乐实践活动、表演实践课中,把声乐课与舞蹈、形体课相结合,针对学生的气质、表演、形体等方面加以训练,提高学生舞台表演能力;注重学生技能的拓展学习,通过分析作品,加强对歌曲旋律的认识与对歌词的理解,使学生对演唱作品全面把握,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创编能力等。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独立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索中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讲授《金凤吹来的时候》这首歌时,主要侧重点放在歌曲的节奏把握与意境揣摩上,要让学生明确傣族音乐的特点,通过掌握音乐特点进而掌握该歌曲的节奏特点。让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与总结学习,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现傣族文化特点,学生会更直观的了解歌曲,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特点。利用学生在舞蹈课中学习过傣族舞这一便利条件,在教学中,让学生边唱边舞,不尽增强了学习兴趣,还丰富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歌唱的愉悦性,增进了对歌曲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自信。

三、职业能力,声乐教学中体现人文素养

职业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工作胜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凸显人文关怀,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在声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我们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学生不会运用知识,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不知如何运用到岗位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幼儿教育教学工作,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需求,更是社会需求,也是培养其人文素养的必要途径。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更应该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研究教学方法,力求在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人文精神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价值观,而这也是保障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是培养其人文素养的关键环节。网络上不断爆出幼儿园虐童事件,一方面体现出一些幼儿教师不懂教育,教育教学及管理方法不到位;另一方面更反映了某些幼儿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缺乏、职业道德的缺失,没有责任心,没有爱心。作为学前教育的学生,不但要懂技术,更应该懂教育,通过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职业生涯中,良好的职业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更是心灵的直接语言,比其他学科更善于表达人的思想情感,更易被理解和接受。在丰富的内心体验下、在优美的外在表现中,使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具有感彩,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更具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培养高素质的幼教师资,不仅需要过硬的声乐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还需要营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条件,重视声乐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作用,探索声乐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在声乐教学中切实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傅国庆.歌唱技巧与修养[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6.

对职业素养的理解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在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概念基础上,探索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策略,即构建素质教育实践共同体,提供问题情境及活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协作中重新认识自我,在实践中学习共享和反思,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关键词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高职教育 职业素养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职业素质是学生立业谋生和继续发展的核心素质。如何着力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打造就业竞争力?本文试图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视角探究职业素养教育。

一、高职职业素质培养内涵

职业素养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从业人员从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从高职生高素质和技能型人才定位方面看,其由显性和隐性职业素养构成。显性职业素养包含学生的资质、知识、职业技能等,可通过各种学历、职业证书或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隐性职业素养包括学生的职业意识道德和作风态度,具体表现为敬业精神、合作态度、责任意识、创新能力等。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冰山理论”“大树理论”认为隐性素养决定和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它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人的职业发展。因此,我们应更多地关注职业素养的统整性,侧重养成与内化。

二、高职职业素养教育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转型,随着规模快速增长,就业面临严峻形势。麦可思研究所通过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就业能力的分析调查,发现近年来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对口率低,毕业半年内离职率达半数,而且大部分为主动辞职。主因是职业期待不吻合,个人发展空间不够、薪资福利偏低。毕业生普遍认为最有助于求职且自我欠缺的能力是疑难排解、谈判沟通技能。近七成学生认为母校实习实践环节不够,在课程内容实用性、培养主动学习能力等方面需改进。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缺乏,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又招不到合适人才。供需存在较大矛盾,就业满意度低。

审视高职院校,发现职业素养教育存在低效性异态问题。部分学校尚未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有效结合,持漠视或消极态度,以教室、教师、书本为中心的去境脉化教学,模式单一,方法简单,职业针对性不强,忽视学生的感受与体验。这种重技能、轻素质的教育模式,缺乏相对稳定的教育载体及管理,职业素养教育流于形式,很难做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整合,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

三、学习新理解——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是美国人类学家J·莱夫和E·温格在《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专著中提出来的。通过强调完整的人和把主动行动者、活动和世界看做相互联系的整体,凸显学习的社会特征,提出了“学习是在实践共同体中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过程”著名论断。

“合法”是对个体进入共同体的归属途径的一个限定特征。只有在合法的情况下新手才被允许进入实践共同体,并得以参与进来、进入学习的情境。“边缘性” 是个动态概念,是新手成长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是一种积极的状态,意味着置身于由某个共同体定义的参与领域中,多元化的、多样的、或多或少地投入和包含于其中的存在方式。“参与”则指新手或学徒在知识产生的真实情境中,通过与专家同伴的互动学习,为建构知识应做的事务。

长期的“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让学习者有更多机会从前辈那里获得实践共同体的经验价值信念与规范。新成员在广泛的边缘观察和参与中逐渐形成理解。这种理解是在正式学习中难以表达和传授的默会知识,与其所进行的行动。该行动在他们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对所在共同体的意义有关,并嵌在共同体日常实践的情景中,为实践共同体中每个成员所共享,从而构成了实践共同体的文化品性。

四、高职职业素质教育新路径

1.构建职业素质教育实践共同体

随着学习者“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过程,从外围参与逐步发展到实质性参与,行动会逐渐变得积极,最终获得实践共同体中核心成员的身份,且指导实践共同体新成员的学习。学习者的成长同时又促进了实践共同体的发展,使实践共同体具有再生循环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而不是一次性建构。

高职院校应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间的关系,职业素养教育全面纳入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实践共同体、情境性活动中有效学习。实践共同体并非是为了完成某一项具体的活动而临时聚散的松散结构,而是共同体成员相互学习、合作进行持续交流的场所。每个成员都被视为关于社会需求的知识的拥有者、社会的人,有着共同的任务和强烈的责任感,追求一个共同的事业,相互制约又相互信赖。高职学生更倾向于集体学习。实践共同体可在课程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活动环境中构建,也可利用信息技术以虚拟的方式存于网络环境中。构建实践共同体一般要有制定共同规范、分析学习者、合理制定学习目标选取内容、设计交互活动、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反馈与调节过程。共同体成员由学生和教师、学校管理者、企业行家等助学者组成。可以是几个兴趣相同的个体围绕某个有意义的主题而自发形成。也可以是班级、专业、学校甚至更广泛的区域的集体性参与。实践共同体为新手搭建起更为透明的边缘参与的机会,制定适应学生兴趣又符合实际的合理任务,共享实践、信念和理解,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成员间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在非“专家式”“经院式”氛围中体会民主、平等。

2.在真实的问题情境和职业活动中体验实践

学习者要成为共同体的一员,不仅涉及大量时间的投入、高度的努力,而且涉及在共同体内承担更多、更广泛的责任和更加困难更具冒险性的任务。说到底就是参与。参与真实问题情境的活动,潜隐在个体行为模式或个体感知深处中的隐性知识也将在其与情境的互动中发挥作用,使学习不仅是习得一些事实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育人具有主体意识的思维与行动。

我们应紧跟市场,贴近行业,围绕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结构需求,将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镶嵌在真实性背景的专业课堂和实践参与活动中。大力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形成三类主题实践:即课程教学型—以专业学习为平台,校园文化型—以素质拓展为平台,社会实践型—以顶岗实习为平台。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精心设计学习体验项目,基于问题的情境教学,向学生提供真实或逼真境域。邀请业内专家和职场精英参与,启用素质导师、素质学长,实施师徒制。将企业元素融入其中,以职业人标准建立仿真实验室、模拟公司制班级,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开展交流、协作、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和能力。学校应发挥校园文化在职业素质养成中的教育功能,充分借助校报、广播、网络等媒体宣传作用,加强学生管理、体能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社团和各类兴趣小组为依托,开展技能竞赛、素质拓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营造优良的校风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校企互动产教对接;建设校内学训一体实训室、教学工厂、校办企业等多种生产实训基地,开展顶岗实习、参观考察、社会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多途径给学生提供观察、模拟和体验的机会。真设备操作,真项目训练,真环境育人,学生在积极融入团队逐步学习实践、体验内化的过程中,充分认识自我个性特征,明确职业发展目标,体验学习快乐,完成自身的成长,实现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3.积极营造成员间协商与理解的氛围

实践共同体建构最终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共同体的活动中并从中获得发展与成长。个体学习所获得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共同体中文化的吸收以及身份的融入。实践共同体中教师、企业行家甚至有经验的学长应当担当“教练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发挥脚手架作用。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启发学生思维,注重共同参与解决问题,实现合作学习。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创建职业素质网络课堂、运用在线聊天、博客等群体协同作业工具,开辟透明、开放的交流空间。成员间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论坛、研讨会、虚拟交互平台等多种形式对话交流,让全体成员能跨越时空局限,突破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约束,更具灵活性和便捷性地进入学习。

学习评价应与情境化的教学过程相一致,采用学习档案袋、表现性评价等方式。教师专家、学习者在内的共同体所有成员都应参与评价过程,侧重学习者身处动态实践情境而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的积极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关注个体对学习伙伴、学习指导者乃至整个学习共同体的成长与发展所做的贡献及产生的影响,进行再次评价。

五、小结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是人类学对学习的诠释,是一种理解学习的方式。将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概念引入高职职业素养教育,焦点在于高职院校要强化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理念,将职业素养的内容融合到专业教育中,依托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形成全方位互动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强调重建教育交往和沟通,师生有共同的学习信念和愿景,在实体或虚拟的实践共同体中,逐渐形成内部组织文化,共同解决问题。学生持续地在实践中学习、共享和反思,获得该共同体具体体现的信念和行为,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转变为共同体的核心成员,从而成长成材。

参考文献:

[1]莱夫,温格著,王文静译.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张爱芹.情境学习理论的人类学视角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