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范文第1篇

中国城市经济:“每家都有垃圾桶,门前放置垃圾箱,专人专车收垃圾,环保清洁好模式。”浏阳市三口镇的“村民自治”的垃圾处理模式受到大众和媒体的关注和好评。您能具体介绍一下浏阳三口镇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的经验吗?

王星辉:三口镇采取以“桶装分类”为主的初次处理模式,即每户配备3个垃圾桶,指导住户将垃圾分为3类用桶装好,一类为可回收垃圾,如塑料、玻璃、橡胶、电池等;二类是可堆肥垃圾,如剩饭菜、瓜果皮等;三类是可无害化处理垃圾,如煤渣、石块等。要求农户将剩饭菜、瓜果皮等可堆肥垃圾在家附近挖坑集中堆放发酵后作有机肥,肥田肥土,煤渣、炉灰等可无害化处理垃圾在附近填埋,如果集中居住农户确实无地方处理的,则由保洁员集中选点处理,玻璃、塑料、纤维等可回收品由保洁员收集运走。

同时,还把垃圾分类减量作为农村垃圾处理的关键环节来抓,农户进行第一次分量减量、保洁员和镇政府对收集垃圾进行第二、三次分类减量,这样真正需送市垃圾处理场的垃圾量就大大减少了。而在较偏僻和边远区域,实行屋场建设垃圾池分类和家庭自主处理、镇定期收集并行的模式。

浏阳三口镇实施的“分类减量、上户收集、村民自治、政府补助、公司运营”5大举措和“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市处理”的“垃圾突围”模式还将在全市农村地区进行推广。我们将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主线,进一步推动我市养殖污染治理、农村垃圾收集处置设施体系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农村家居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中国城市经济:湖南是我国生猪养殖大省之一,作为制约农村环境质量的三大因素之一,畜禽养殖污染正成为农村环保投诉的密集点。浏阳市环保局在推进污染治理工作,解决种猪养殖污染治理方面有什么举措?

王星辉:通过两年的努力,“垫料生物发酵”技术在农村得以全面铺开,生猪养殖污染治理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规模为存栏500头以下的生猪养殖场(户),按采用生产沼气、制有机肥料、种养平衡,生物酶发酵、“零排放”等各种技术方式达标排放或资源综合利用。到2009年底,进行了治理并通过验收的生猪养殖场(户)599家,治理栏舍总面积43.45万平方米,已发放到位补助资金815.5万元。

中国城市经济:浏阳是世界烟花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花炮产销基地,素有“浏阳花炮响天下,天下花炮数浏阳”之称。浏阳花炮目前力求使产品向绿色、安全转型。研发生产安全环保烟花势必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对此生产企业和消费者都“买账”吗?

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 土地整治 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177-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环境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自从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各地都在积极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保护环境,加强生态建设是关系到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土地资源是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的生态价值十分巨大,当前我国的土地资源在利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的契机,加强对土地资源的整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以土地的综合整治手段作为土地资源的重建或者恢复的关键,对于提升人们的生活环境,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土地的综合整治包括很多内容,土地整治过程也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满足生产能力、生态环境、经济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文明与土地综合整治相关概念

1.1生态文明建设与土地综合整治之间的关系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要求越来越高,给人类的生产生活营造一个清新、洁净、舒适的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土地的综合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整治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为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提供一定的空间。土地的综合整治是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出发点。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对土地的综合整治。因为土地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普遍的生态资源,必须要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和整治,才能保证生态平衡,同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一味地追求发展,有一些建设用地,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要通过土地的综合整治,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还可以增加土地数量,以此可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资金缺口进行弥补。第二,通过对各个区域的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生态问题进行分析,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可以针对具体的问题和成因进行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通过对具体的土地问题的整治,可以提人们的生活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改善当前的土地格局,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并且还可以保护原生生物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土地综合整治的任务

土地的综合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进行整治的过程中,要不断优化土地的利用格局,提高利用率,并且加强与土地生产有关的各种行业的发展,促进百姓的收入增加,同时又要兼顾生态环保的原则,进行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土地的综合整治面临任务较多,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第一,要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的发展相结合,通过有效的土地整治,优化土地的布局,可以有效地对土地资源进行利用,节约土地资源,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第二,要担任修复生态环境的任务。对土地的综合整治中,要对当前造成环境污染的各种土地进行生态性的重建和恢复,以恢复土地本来具有的生态功能,比如对水土流失的防治。第三,要创新具体的土地整治技术,由于土地资源与周围的很多其他资源,如土壤、水、大气等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进行土地综合整治的过程中,要创新相应的工艺体系,在保证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加强对土地资源的利用。

2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如何加强土地综合整治

土地综合整治对生态文明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要结合生态环保的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土地综合整治的相关理念。首先要树立生态环保的理念,土地资源与周围的其他资源都是息息相关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因此在具体的整治过程中要处理好土地与其他资源之间的关系,在治理过程中也要贯彻环保的理念。其次要树立法制的观念,在具体的政治过程中,要加强法律的约束性,依法进行土地的综合整治,不能肆意而为。第三,要利用信息化进行土地整治。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要树立信息化管理的观念,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各种资料的收集,建立相关的数据库,提高土地综合整治的效率。最后,在整治过程中,要尊重群众的意愿,当前很多土地的所有权还是农民,因此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要让村民参与进来,保证他们的主体性。

(2)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对不同的地区进行土地整治,要根据当地的具体实情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对西部地区,由于当地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沙漠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在土地整治中的重点是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保护,而在中东部地区,大多以农田为主,对土地的集中整治重点应该放在农田的整治方面,将农田与生态景观的功能相结合。这是在全国大范围内进行土地整治的一个原则。在每个具体的地区,进行土地整治时,应该要加强对城市边缘区的土地的利用,除了具有保障人们生活的功能之外,还应该加强土地的其他功能,如热岛效应、雨洪管理、休闲娱乐等;而在远离城市的区域,则要考虑到土地的水土保持、生态多样性、乡村旅游休闲等,而且不同的地区要结合当地的特色进行土地整治。比如对于利用型的城市,要加强土地的旅游休闲功能的开发,对以农业为主的地区,要加强对土地的农业价值的开发,多种植农作物。

(3)在土地整治过程中,不断创新整治技术。土地整治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因此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要结合生态文明的理念,不断创新整治技术。比如尽量少使用混凝土,确保土壤中的各种微生物的生活环境;如尽量减少使用大型机械的频率,保护土壤的熟化层、物理性质等,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要对土壤进行归集保护,返填一般使用人工或者小型的农机。

3结语

土地综合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当前的土地综合整治面临的任务还比较严峻,为了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在加强土地综合整治的过程中要结合生态的理念,进行因地制宜地整治。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范文第3篇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域概况

南京市地处长江中下游东部苏、皖两省的交界处,江苏省西南部,地理位置在31°14''''~32°37''''N,118°22''''~119°14''''E,是江苏省省会,长江三角洲的副主城市,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南京市下辖11区2县,全市总面积6582.13km2,2008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624.4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为3814.62亿元。南京市农村地区是指南京市域范围内、城区以外的农村地区,2008年农村户籍总人口为315.8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50.58%;农村地区土地面积5811.56km2,占全市总面积的88.29%;农村地区生产总值对全市的贡献率为33.67%。

1.2研究方法

1.2.1评价单元

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单元主要有点状的栅格评价单元和基于面状的矢量评价单元二类。面状评价单元包括行政单元、小流域和景观单元等类型。具体评价单元的确定,主要根据工作所需达到的目标来确定。为了便于获取评价统计数据以及农村环境管理,该研究以行政单元区为评价单元,选择2007年南京民政局最新行政区划方案,并结合城镇用地占镇域面积比例,确定研究范围涉及39个乡镇和10个涉农街道。

1.2.2分区方法

以农民人居环境改善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目的,以乡镇(街道)为评价单元,基于两大类、三级农村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在GIS空间分析功能支撑下,对农村地区进行生态环境分区,并确定重点环境整治地区。技术路线为,首先,对单要素表征因子进行分级,并分析其空间差异;然后,对单要素表征指标进行标准化统计处理后,根据熵权法对各指标赋以相应的权重,并通过专家评分法对权重进行修正,加权求和,计算环境压力和状态综合值;最后,对每个乡镇(街道)单元采用矩阵聚类方法,结合评价单元的实际进行修正,把各乡镇(街道)分为综合环境优良区、较好区、一般区3级。

1.2.3指标选取

生态环境分区的实质是以科学的指标体系评价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的差异[6,7]。市域尺度的生态环境分区,因区域空间差异较小,应选择对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最为胁迫、最便于度量、最具代表性的指标。该研究结合南京市农村环保实际,选取污染源分布与强度(含工业集中区面积、耕地面积)、城镇发展水平(含人口密度、建设用地比例、路网密度)作为压力指标,选取农村河道水质(水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大气环境质量(含SO2浓度、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土壤污染综合指数作为状态指标。压力指标评价农村环境系统受到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状态指标评价农村现状环境系统质量状况。

2结果与分析

2.1南京市农村生态环境评价

污染源分布与强度由工业开发区面积、耕地面积(反映农田面源污染)分指标组成。鉴于南京市乡镇工业发展产业趋同度较高,工业集中区面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评价单元工业污染的强度,南京市农村地区工业开发区面积相对较大的地区为永阳镇、汤山街道、禄口街道、古柏镇等工业化程度较高的镇街;南京市受农田面源污染约束性最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六合区北部以及高淳、溧水县的绝大部分地区。城镇化过程不可避免地引起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LUCC),将对局地气候、流域水文过程及环境污染带来影响[8]。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表明,2007年,南京市农村地区人口密度为543.5人/km2,其中六合区农村人口密度最大,溧水县农村人口密度最小;建设用地比例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区域城镇化水平,位于江宁区的秣陵街道和江宁街道以及六合区的横梁镇建设用地比例较高;路网密度是指城市中所有的道路总长度与城市总面积之比,城市近郊区以及高速公路穿越的乡镇(街道)路网密度较高,位于江宁区的多数镇街以及104国道穿越的浦口区永宁镇和宁连高速穿越的六合区少数乡镇(街道)路网密度较高。图2南京农村生态环境分区方案农村生态环境的状态分析表明,南京农村区域地表水水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离主城区越近,水质污染越严重;重化工业较为聚集的六合区农村地区SO2浓度较高,而溧水县农村地区和路网密度和城镇化程度较高的江宁区农村地区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较高;南京市农村地区土壤污染超标点位置主要在周岗、雄州、八卦洲、傅家边、长芦、东屏及玉带等地。南京市局部地区土壤已被检出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特别是矿区、工业区周边、高速公路两侧等地区污染检出频率较高,部分区域土壤已不适合农作物种植[9,10]。

2.2南京市农村生态环境分区

综合上述单项因子的分析,考虑各因子正负关系,在加权求和的基础上计算环境压力和状态综合数值,选择采用Q型样本(乡镇、街道单元)聚类并结合矩阵聚类方法,把各镇、街道分为综合环境优良区、较好区、一般区三级(图2)。

2.2.1农村环境优良区

这些地区主要特征:污染源及强度小,来自城镇发展的环境压力弱,同时现状环境质量良好。从空间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浦口区西南部和六合区的西北部,秦淮河上游的溧水县以及高淳县的固城湖附近地区。上述地区主要采取保护与防御兼备的环境战略:首先是在划定生态功能保护区基础上,严格按照保护区条例和管制措施维护生态环境质量和原生自然地理条件,根据不同生态功能空间类型,因地制宜实施分类保护措施;其次预防来自周边地区带来的环境压力,在地理交接地段设置与建设生态缓冲带,通过合理规划建设用地与交通网络既能满足周边地区发展的需要,又能实现这些地区环境保护的要求。

2.2.2农村环境较好区

这些地区主要特征:各项指标均较好,但相对环境优良区而言相对较差,即污染源及强度较小,来自城镇发展的环境压力较弱,现状环境质量较好。从空间分布来看,主要在环境优良区的,包括六合区的东北部、浦口区的西南部、溧水县和高淳县的大部分地区,但某些乡镇在部分指标上有所差异:六合区的新簧镇、横梁镇、东沟镇、龙袍镇及靖安街道以及溧水县的晶桥镇、高淳县的漆桥镇和古柏镇环境质量相对较差,其他指标较好;而其他地区在污染源和环境压力上又表现出相对较高的水平。这些地区主要采取保护与整治为主的环境战略:对这些地区的生态空间实施严格保护,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体系;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实施分类整治措施,对污染压力较大地区进行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城镇发展布局,对环境质量较差地区加强环境整治投入,提高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2.3农村环境一般区

这些地区主要特征:各项指标相对上述两类地区较为一般。从空间分布来看,主要在各县区的行政中心所在镇或街道,大体为城市地区的外延地段,但在某些指标上有所差异:六合区的程桥镇、马鞍镇、新集镇及江宁区的谷里街道、湖熟镇等地区的污染源与强度相对较弱,但来自城镇发展和交通的环境压力大,现状环境质量也差;其他地区污染源强度较高、城镇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较大且现状环境质量差。这些地区主要采取整治与生态建设为主的环境战略:对这些地区污染源分布较多的地区实施优化改造措施;现状污染较重的地区采取整治措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环境质量;加强绿地系统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对重要的生态空间实施保护和管制措施,限制大规模城镇与产业的发展,大力提倡生态产业建设。

2.2.4重点整治和保护地区

(1)重点整治地区。这些地区主要是环境较差区中各项指标得分最低的乡镇、街道,主要分布在主城(图3)。对重点环境整治区分布特征及主要环境问题,明确环境整治的主要方向与途径:对于主城周边农村地区,包括汤山、龙潭、秣陵等街道,处于都市发展区范围,是城市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区,城镇发展和交通压力大,工业污染源强度大,因此,需要对主城扩展及城镇布局进行生态引导以及对乡村发展实施生态调控,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的途径与措施;对于县城地区,包括淳溪镇、雄州镇及江浦街道,城镇发展压力和工业污染强度大,是城镇化重点优化地区,因此,需要促进产业生态转型,合理调控城镇发展规模、方向和布局,在实现城市功能扩散的同时维护周边生态敏感空间的整体性和延续性,将自然引入城市,构建环境优美乡镇;对于其他乡镇街道,包括盘城、江宁等街道工业污染强度大,城镇发展压力也大,同时处于生态敏感地带,因此,需要从生态基础设施网架搭建的需要来重新衡量城镇布局,合并、集中过于分散的小村落,可以视其所处区域生态敏感性高低,确定由弱而强的生态引导模式,同时依据乡村的分区特征,确定各自的发展道路,重点解决农村饮用水源及抗旱灌溉用水的保障问题,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

(2)重点环境保护区。主要集中在老山地区和六合北部,以及秦淮河上游江宁段和石臼湖-固城湖流域地区。该类区域为主要水系源头和分水岭,有保护完好的核心区,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组分比例高,是区域性自然生境和乡土物种保留地,对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到控制性和生态源的作用,具备区域生态流通的源功能。这些地区的主要整治措施:限制开山采石,积极开展采矿破坏地的生态修复,严格保护和积极营造山区水源涵养林,积极保护和改良丘陵、草地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加强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有效保护沿江各个区域供水水源地;控制高密度房地产开发及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保持原生态状况,着力提升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保护基本农田为主线,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及生态观光旅游产业。

3结论与讨论

(1)以乡镇(街道)为评价单元,选取压力和状态两大类、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和矩阵聚类分析方法,将南京市农村地区分为环境质量优良区、环境质量较好区和环境质量一般区。分区结果显示,农村环境质量优劣与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程度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范文第4篇

XXX市矿场资源丰富,前期矿山资源开采相对粗放、无序,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相对严重,生态修复起步晚、进程相对滞后。目前矿山生态修复的方法有稳定化处理法(包括物理、化学方法)和生物修复法(直接植被、覆土植被)两大类。现阶段主要采用的是物理方法与生物修复法结合方式进行,首先在生态重建的前期,采取物理方法对场地的稳定性处理、后采取熟土覆盖、采矿场的填埋等方式创造生态修复条件,后期采取生物修复法进行植树种草等方式进行植被恢复。我市矿山大多采取最简单、成本最低的直接植被或直接覆土植被的方法进行生态修复,其中直接植被成活率低,恢复时间较长,一般需要10-20年,覆土植被成活率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常见生态修复方法,更易被大多数矿山企业采纳。

一、调研我市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开展情况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矿山修复和综合整治力度,建立市级领导巡山责任制,市级领导定期、不定期逐矿实地检查,将矿山生态该修复列为全市34项重点工作之一,建立了矿山修复及综合整治联席会议制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实地调研、听取专题汇报、安排部署工作,深入解剖问题,破解整治难题。出台了《XXX市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做到责任到人,跟踪到位和落实到位,市有关局委落实分包县(市、区)督导制度,实行驻地督导、捆绑问责。全面落实“三级”包矿、“两级”包片责任制,实现无死角管控,开展联合督查,建立问题整改台账,持续跟踪问效,确保取得实效。

按照“取缔关闭一批、停产整治一批、修复绿化一批”思路,实行露天矿山“一矿一策”,分类治理。目前,我市共有73座露天矿山,其中有23座处于原始地貌未开采,6座在生产,44座停产进行生态修复整治。采取覆土植被方式现已完成10座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完成治理非法开采、关闭及废弃露天矿山50处;对全市55处采矿废石废渣等固体废弃物,通过移除、覆土绿化、浇水喷淋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理,已完成治理27处;全市共完成恢复治理面积3.1万余亩,植树290.5万余株,累计投入3.67亿元;对短期内无法综合利用的废石废渣,特别是煤矸石山,开展环境影响和安全评估,坚决防止环境污染、土地损毁和产生安全隐患。

(二)取得的成效

我市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其中,XXX县实施“区内修复、区外补偿”双轨制,要求所有持证生产矿山矿区内无条件修复,矿区外延500米无条件修复。同时常绿树种必须在80%以上,成活率必须在70%以上。目前已累计完成恢复治理(含生态补偿区)2.16万亩,植树200余万株,其中区内修复523亩,无主坑口修复632亩,区外补偿20452亩,区内和无主坑口修复率85.2%。XXX县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绿色矿山建设工作中,按照“谁开采、谁保护”“边开采、边治理”原则,督促企业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地质保护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水土保持方案等要求,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主体责任,对全县14座持证矿山进行综合治理,总治理面积2406亩,植树14.86万株,硬化道路1020米,投入资金4900万元。通过铁腕治矿、铁腕治污,全县矿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019年4月21日,“生态文明媒体行”采访团到我市进行专题报道,27家媒体已累计刊发各类正面宣传报道200多篇。4月29日,省自然资源厅在我市召开现场会,来自14个地市和72个县(市、区)的202余名代表到XXX县、XXX县进行现场观摩,对我市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二、矿山生态修复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矿山生态修复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目前存在问题较多,主要有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欠账多。处于停产整治的露天矿山较多,在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水土保持方案等方面,历史欠账过多。

(二)整治资金不足。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矿山企业积极性不高,只有少数上规模、有实力的矿山企业能积极履行生态修复义务,多数矿山企业整治速度缓慢。因历史原因还有很多无主矿山需要属地政府来“买单”,市、县、乡政府财力有限,治理投资短缺,严重影响了全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

(三)破解难题办法少。大部分县(市、区)对无责任主体的露天矿山的治理还存在畏难情绪,整治模式和资金来源单一,缺乏对新机制、新模式的探索和创新。由于人、财、物等因素制约,相关职能部门的人员配备和技术装备无法满足矿山整治工作的新需求,矿山地质环境监管工作的制度化、信息化和社会化等有待提高和完善。

三、对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的建议

(一)加快整治进度。督促停产整治及其它有责任主体的露天矿山企业按照“一矿一策”整治方案,及时完成整治任务。同时,打造一批矿山治理与修复示范基地,将我市废弃矿山打捆申报一批国家、省级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争取政策,通过示范性综合整治,新增一批林地、耕地。对责任主体灭失的露天矿山,各属地按照“一县一策”加快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绿化工作,最大限度减少裸露地面,增加绿化面积,减少和抑制矿山扬尘。

(二)拓宽资金渠道。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对废弃无主矿山,整治资金需求列入市、县财政预算。二是增加土地收益注入。将废弃露天矿山治理与土地复垦挂钩,使矿山废弃地复垦成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土地收益优先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三是撬动社会资本。鼓励单位和个人进行废弃矿山环境治理,凡被批准治理立项的单位和个人,优先享有土地使用权,并减免与矿山治理有关的收费项目,本着“谁修复、谁收益”的原则,配套制定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四是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及时、足额收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加强审计监督,确保专款专用。

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范文第5篇

以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环保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推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齐头并进、互动双赢,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行为方式,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为重点,以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努力形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乡村面貌。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组织推进、群众参与的原则。各村(社区)是推进村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主体,要通过政策鼓励、典型示范等措施,加强宣传发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二)坚持科学规划、注重特色的原则。不断优化村庄产业布局,完善村庄规划,强化规划的引导作用,倡导集约建设,保持乡土特色,展现乡村风情。

(三)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结合各村(社区)村庄地理区位、发展水平等条件。加强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村庄的分类指导,科学有序实施生态环境整治。

(四)坚持健全机制、协调推进的原则。坚持以块为主,建立镇村联动机制,努力巩固整治成果,持续改善村庄生态环境。

三、目标任务及工作要求

在全镇范围内全面禁止秸秆露天焚烧,着力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各村(社区)要充分发挥好现有大中型拖拉机及秸秆还田机、小型秸秆还田机的作用。积极做好秸秆回收工作,着力推广秸秆制块(粒)技术。大力推广应用秸秆饲料、秸秆建材、秸秆沼气、秸秆食用菌、秸秆堆腐等综合利用技术,通过项目带动,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率的提高。

四、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组织。镇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领导组,由党委书记挂帅,镇长担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村居、环保办、企业服务中心、水利站、畜牧兽医站等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环境保护办公室,负责日常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协调。

2、明确工作职责。各成员单位要整体联动,各司其职,切实做好本部门承担的工作,又要主动沟通,密切配合,形成推进村庄生态环境整治的强大合力。相关职能部门要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

各村(社区)是生态环境整治和保护工作的责任主体,各村党总支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分村镇干为直接责任人,镇与村签订相关责任书,明确村庄环境整治、秸秆综合利用及禁烧、禁抛工作的奖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