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治理行业

环境治理行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治理行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治理行业

环境治理行业范文第1篇

当前所面对的问题是如何监督评价企业的环保活动及实施效果,即监督评价企业环境义务的履行情况。这需要建立一套考核企业环境义务履行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有效的审计方法,开展针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体性或项目性的环境审计,加强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环保化控制,完善企业的环境管理系统(EMS)。

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企业应尽的义务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条件及生产经营所使用的自然资源的优劣息息相关;同时企业也应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履行环境义务。

1.企业和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自然环境为企业提供了生产经营环境,以及企业生产所需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不可或缺的条件。而企业在享有自然环境所提供的环境条件及自然资源,为自身和社会创造利润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企业理应履行治理环境污染和恢复环境质量的义务。

2.企业作为社会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经济单位,是一种复合性社会经济组织。本身具有经济和社会双重属性。企业经济属性决定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同时企业的社会属性又决定企业作为社会系统的一员,有义务重视和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并承担社会责任。因此,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考虑社会效益。环境义务属于社会义务的一部分,保护环境、维持可持续发展也是保证社会效益的一个方面,因此,企业从自身的社会属性出发,有必要履行其环境义务。

企业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也与其环保形象密切相关。具体分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产品方面。许多国家已经禁止无绿色标志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1994年,我国成立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标志着我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工作的正式开始。绿色消费主义兴起,使得于环境无益的产品逐渐被排斥在市场之外。二是资金方面,金融行业开始注重企业环境形象和环境业绩。目前,国际上已经有29个金融机构实行了“赤道原则”,即根据国际金融公司的政策建立的一套自愿性指南,以保证在其项目融资业务中充分考虑到社会和环境问题。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出台《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以绿色信贷机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

3.出于规避环境风险的考虑,企业也应积极进行环境保护。从一般角度看,如果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超过国家或地区所规定的环保标准大量排放污染物,或对周围的生态平衡和居民生活造成损害,那么企业将面临国家性或地区性的罚款、诉讼赔偿,勒令对污染予以治理或恢复原来的环境质量等。这些风险的兑现,对于企业将是一笔极大的损失,甚至可能会被关闭或停业。

因此,企业有必要承担各种污染治理及保持生态平衡的义务。与环保活动的相关问题操作涉及到企业的资金收支、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企业收益和风险。通过审计方法为企业环境问题把关,对企业环境管理积极参与,为企业管理部门提供充分的环境信息,协助其进行环境预测、决策和控制,从而达到监督企业环境义务的履行,并从客观量化的角度评价企业环境义务的完成效果。

二、企业环境义务的内容

1.履行国家性、地区性的环保法律法规及相关的行业规定的环保标准,有义务根据自身运营特点,制定适用的环保措施。

2.在建设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加强从管理到操作全过程的环保意识,在环境保护、防治和治理污染方面实施相应措施,改善企业厂区及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

3.加强内部环保部门的工作,注重工作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

4.建立环境管理系统,开展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析,对产品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材料和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跟踪监测,分析对环境的影响,制定环保措施,做到生产经营环保化。

5.缴纳排污费和因污染问题引起的罚款及相关费用。

6.将自身的环境业绩等相关的环境信息以一定形式进行适当的披露。

三、企业履行环境义务的考评指标体系

企业履行环境义务的考评指标是为实现评价企业履行环境义务效果的目标,为满足相应的环境评价要求,从多个方面反映企业环境义务的履行情况,并可适用于企业整体或其局部。企业环境义务的考评指标应尽量予以量化,以便进行比较、改进和提高,同时采用定性方法评价为之补充。据此可将考评指标分类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从考评的企业环境义务内容上分类,企业履行环境义务的考评指标分为以下4个部分:

1.环境法律法规、企业环保政策及相关行业标准执行情况

我国已形成一套比较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环保措施做出最低限度的要求。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的好转有赖于所有企业对环境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所以,企业对国家、地区性的相关环境法律法规,以及对企业自身制定的环境保护政策执行情况,应被视为整个企业环境义务履行情况的基础及标准,其考评指标定性地看,可以设为以下几点:

⑴企业有无不符合国家环境会计制度、财务制度的情况,例如,有关环境费用、成本、效益以及一些由于环境问题引起的风险;

⑵企业各项工程开工前是否进行了环保登记,是否遵循了“三同时”制度;

⑶企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执行情况,主要环境及经济指标及评价;

⑷企业排污申报登记情况,取得的排污许可证的交易情况,及污染源情况、企业排污费的缴纳情况;

⑸企业环境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包括企业被纳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事项、原因、分配的责任指标及其完成情况;

⑹如果企业被列为限期治理的对象,关于列入的原因、要求的标准及期限、预计完成时间以及目前的进展;

⑺企业自身环保政策的执行情况;

⑻国家、地方性法规或社会行业标准规定的其他有关事项。

针对企业的环境法规执行情况,设立如下定量的考评指标:

⑴考评企业对于国家、地方性及本行业的法律、法规、标准的执行情况

适用相关环境法规执行率=

×100%

⑵如果企业自身制定了相应环境政策,则增加指标:

企业环境政策执行率=

×100%

2.企业治理和改善环境措施的执行及效果

企业履行环境污染治理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环境义务是一项长期任务。企业在改善环境状况方面所取得的长期成果仅从上述方面并不能被完全体现出来,所以应针对企业的环境治理情况及企业厂区、周边环境的质量进行实地考察,作为反映企业环境义务履行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污染治理情况的定性指标包括:

⑴污染治理情况,包括污染治理项目完成数、污染物处理、回收能力、污染物治理设施运行状况、主要污染源治理情况等;

⑵从事环境治理、检测、研究机构和人员情况,包括有关的资金投入量;

⑶其他有关污染治理措施和事项,如企业职工的环保培训、本企业取得的环保技术成果等,这些措施对企业污染治理有侧面影响。

考评企业环境质量的定性指标有:

⑴企业厂区绿化率以及有偿或无偿承担的其他绿化任务;

⑵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包括废水、废气、废液、废渣、噪音等的排放总量及其所含的污染物质含量;

⑶主要的环境质量指标的达标率,包括环境检测项目达标率、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等;

⑷发生的污染事故情况,包括污染性能、环境和经济的危害;

⑸环境资源的耗用量,包括水、电、煤、石油等的耗用量;

⑹企业有毒有害材料物品的使用和保管情况。包括使用总量和储存总量。

相应的考评企业环境治理和改善环境质量效果的定量指标:

污染治理项目完成率=

×100%

污染源治理达标率=

×100%

污染物回收利用率=

×100%

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

×100%

万元产值(或收入)排放量=

×100%

万元产值耗能量=

×100%

企业厂区绿化率=

×100%

3.企业环境保护的措施及环保部门工作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

对于环境工作的效果、效益性可以从以下7个方面来考评:

⑴相关国家、地区性的法律法规和其他标准要求是否在本企业环保部门工作中得到严格遵守;

⑵企业环保部门的工作是否符合企业环境政策、方针的要求并得到正确的实施;

⑶环境保护工作的经济效益状况,从企业发生的环境成本和由于环境成本的发生所增加的经济收入两个方面来考虑;

⑷环境保护工作的社会效益状况,如企业社会环保形象的提高,环境风险的降低,降低附近居民的疾病发病率等;

⑸企业重要的环境因素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绩效是否明显改善;

⑹企业部门的员工环境意识是否明显增强;

⑺企业建立的环境管理系统在节省环境资源能源、降低消耗方面取得的成效如何。

相关的考评企业环保部门工作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定量指标有:

企业环境成本利润率=

×100%

4.企业环境管理系统(EMS)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企业环境管理系统是将企业环保部门在生产经营全过程系统化、体系化,是整个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制定、实施、完成、复审和维持环境方针的结构、策划活动、责任、实践、程序、过程和资源。一个规范的环境管理体系可以为企业履行环境义务提供完善的环境和有力的支持,从以下方面细分考核内容:

⑴企业是否规定了管理部门在环境方面的义务,从而提高全组织的环境意识;

⑵企业是否制定环境政策及程序,以保证投入恰当而充分的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实现资源保护的目标;

⑶企业是否制定充分而有效的内部环境控制结构,以监督与既定的环境政策及程序的持续符合性以及遵守有关法律和条例的情况;

⑷企业是否确定战略管理规划,研究未来的发展和可能出现的新情况;

⑸企业是否建立环境风险评估方案以了解环境状况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以降低风险;

环境治理行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规制;企业竞争力;企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价值

一、 引言

关于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两种观点:传统假设和波特假设。传统假设认为,环境规制会迫使企业增加投入,用于污染的治理与预防,包括购买污染治理设备、缴纳环境税费、支付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治污成本的增加不仅不会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反而会挤占更具生产效率的投资资本。因此,环境规制会降低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妨碍正常的技术创新,最终导致企业的生产率降低,竞争力下降。波特假设认为:恰当设计的环境规制可以激发创新与生产效率收益,相对于不受规制的企业,这可能导致绝对优势。这种优势来自于产品或工艺创新所带来的“创新补偿”,或者是企业率先采取环境友好措施所带来的“先动优势”。并且创新补偿是普遍存在的,因为减污经常与生产率的提高以及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同时发生。

到目前为止,国外大多数对于环境规制的研究集中于产业层面的研究,并且主要集中于对美国产业和日本产业的分析。但对于环境规制的研究结果在中国是否也成立还不得而知;环境规制与单个产业竞争力的关系以及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更是未得到清晰的说明。所以,本文从环境规制对大中型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入手,以期得到环境规制对大中型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其理论意义在于比较详尽地说明环境规制与我国大中型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对环境规制对于提高我国大中型企业竞争力的路径进行探讨。本文的实践意义在于有望提高对我国大中型企业实行环境规制重要性的认识,促使企业实行有效技术创新,逐步实现自愿性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绩效,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环境标准上的差距,从而越过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使我国大中型企业在国际上更具竞争力。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本文的研究假设

1. 国内外研究现状。Low认为环境规制较严格的时期,发展中国家的污染密集型产业的生产和出口都有所增加。Mani和Wheeler通过检验污染密集型行业的进出口率,得出了污染避难所假说的证据。但是,Van Beers和Van den Bergh的研究成果并未发现环境规制严格度是污染密集型产品净出口的决定因素。Cole等建立了回归方程,并考虑环境规制变量的内生性,发现环境规制这一变量是日本从世界其他国家的进口,从非OECD国家的进口和从中国的进口这三个被解释变量的决定因素,而且环境规制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流的影响要大于发达国家。

国内关于环境规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的研究大多是描述性分析,真正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成果较少。肖红构造了比较优势指标和环境规制指标,在对其进行简单的描述性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环境规制和产业竞争力不具有规律性的相关关系。段琼、姜太平分析了环境规制和比较竞争优势的相关系数,也得出了环境规制和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具备规律性的相关关系的结论。沈可挺分析了碳关税争端的国际背景,采用投入产出的方法,计算了中国工业品的隐含碳排放,并间接评估了碳关税对制造业可能造成的冲击。傅京燕、李丽莎通过对比较优势指标和污染强度的分析,得出我国污染密集型行业并不具有绝对比较优势,因而我国并不是发达国家的“污染避难所”的结论。

2. 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本文认为,环境规制首先应该具有抑制企业污染排放的功效,其次才是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环境规制如果不能达到抑制企业污染的功效,就不可能达到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双赢。本文尝试用企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价值作为企业环境规制强度的变量,企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价值越高,意味着企业对外排放的污染物越少,企业对环境污染进行内部化处理的程度越高,环境绩效越明显。

(环境规制)企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也意味着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这会造成企业成本的增加,短期内对企业竞争力具有负影响。所以,本文提出下面的假设:

假设1:环境规制带来企业竞争力的下降。

在企业战略文献中,曾流行过这样一种观点:企业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呈一种倒U型关系,但从实证方面得到的结果不一。得出倒U型关系的观点认为企业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应分为两个阶段来考虑,在第一阶段,随着环境规制的加强,企业竞争力会越来越强。可以看出其逻辑是在第一阶段企业产品需求在市场上呈上升趋势,企业会加大生产量,自然也伴随着高的环境规制(高的“企业三废收费”)。在第二阶段,由于替代品的出现,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需求下降等,企业产品的生产呈现下降趋势,自然环境规制强度也降低(产量减少引起污染物排放减少,“企业三废收费”自然降低。)。这种观点给我们的直觉是企业经济绩效与环境规制是一种因果关系。但本文的观点是,上述结论与环境规制应有助于企业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思想相悖,环境规制应充分体现企业主动或被动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意愿和结果。基于此,本文所选用的环境规制变量不同于以往文献中的环境规制变量,本文采用的是企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价值。所以本文遵循这样一种逻辑:企业环境规制会带来成本的提高,短期会造成企业竞争力的下降,长期则会带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故本文提出下面的假设:

假设2: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呈U型关系。

企业资源基础观认为,若企业资源具有以下四个特性时企业将可能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1)价值性:也就是说,该资源的投入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绩效(利润);(2)稀缺性:即该资源难以在要素市场上购买到;(3)难模仿性:也就是说,竞争对手难以模仿这种资源从而给企业带来竞争力;(4)难以替代性:即竞争对手难以找到相似的资源来达到和拥有该种资源的企业相同或相似的经济绩效。通过国内外的文献发现,企业通过创新所获得的技术资源通常具有上述四个特征(创新带来的新技术使得企业能够开发利用原来不能使用的资源进而能开发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新技术通常具有稀缺性,尤其是在新技术出现的前期,不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技术开发过程对外界通常保密,使得其他企业难以模仿。通过创新带来的竞争优势可以视为企业拥有一种隐形知识,这种隐形知识正是企业得以拥有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根源,这使得竞争对手短期内难以用其现有产品来获得竞争优势)。但企业资源基础观也认为,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并非是短期内就能积累起来,需要这种资源的持续流量,才能积累起足够的存量。为此,本文认为,技术创新投入短期内并不会提高企业经济绩效。故提出下面的假设:

假设3:企业创新投入短期内不会促进企业竞争力提高。

本文认为波特的“适当的环境规制可以促进企业创新,其带来的经济绩效可以抵消甚至超过环境规制带来的成本,最终实现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的双赢”的逻辑是:环境规制带来企业成本的增加,这会促使企业考虑通过创新来开发新产品,通过新产品的价值来抵消环境规制所带来的成本增加。这意味着企业创新会调节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但波特没有对企业创新如何调节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作出论断。故提出下面的假设:

假设4:相对于低企业创新资金投入,高企业创新资金投入对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更强。

三、 研究设计

1. 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2003年~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年鉴》,其中《中国统计统计年鉴》共涉及41个行业大中型企业的情况,《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年鉴》共涉及38个行业大中型企业的情况。

2. 缺失数据的处理。在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年鉴中,其他采矿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加工业以及其他行业中的企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价值数据缺失,本文对其进行了删除处理,集中考虑具有企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价值数据的大中型企业环境规制问题,所以在进行数据对接以后本文共保留了38个行业的大中型企业从2003年~2010年共8年的数据。

3. 指标测量。因变量:通过国内外有关企业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文献发现,常用的企业竞争力指标包括:企业销售总额与企业总资产的比率;托宾的q;企业利润总额。考虑到企业利润总额数据更易获得及其简便性,本文将利润总额作为衡量大中型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指标。

自变量:本文选取《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价值作为自变量。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价值越高,表示环境规制度越高,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价值越低,表示环境规制度越低。这与以往研究中将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收费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指标不同,本文认为,将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价值作为企业环境规制的强度指标更能体现出对企业污染物自净能力的度量,也更容易理解。

调节变量:技术创新投入,本文结合前人研究,将研发资金投入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衡量指标。前人研究表明,环境规制会使企业成本增加,但这种成本的增加会使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加大创新资金的投入。技术创新最终会使环境规制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由负向影响变为正向影响。

控制变量:本文采用总资产额,总销售额,总税金和企业平均从业员工数量作为影响利润总额的主要控制变量。

由于大中型企业的上述指标数值较大,为了降低回归分析中的异方差性,同时使回归结果更容易解释,本文对上述指标全部采用对数形式。

从表1的描述性统计和变量相关矩阵可以看出,通常认为影响企业经济绩效的指标与本文所采用的指标之间都有较高的相关系数。本文中用于度量环境规制强度的企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价值也与企业竞争力指标(利润总额)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说明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四、 分析结果

本文利用stata11.2对本文所要考察的几种关系进行了回归检验。通过豪斯曼检验,我们发现本文的模型适合使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所以对各种假设关系方程进行了回归检验。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正如M2所示,作为环境规制衡量指标的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价值与利润总额在0.1%(p

五、 讨论与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环境规制对于企业竞争力在相当强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负的影响,研发资金的投入与企业竞争力未见明显的关系,研发资金的投入使得环境规制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并未显著改变。另外,环境规制变量与研发投入变量的交叉项使得环境规制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的改变甚小,这说明研发投入在环境规制和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中可能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但鉴于交叉项的系数不显著这一点来看,不能得出研发投入在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的结论。前人研究发现通过“三废”收费并不能显著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促使作者思考能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更有效的环境规制指标。但通过本文分析发现,作为环境规制强度变量的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价值也对企业竞争力具有负向影响。因此本文认为,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需要切实找到能真正衡量使企业实现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双赢的关键指标。

1. 本文的贡献。以往文献在考察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时曾提出过用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价值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变量。但有研究者只是通过这种指标描述性地从逻辑上论证了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几乎没有研究者做过这方面的实证检验。因此本文将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价值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变量,并检验了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这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用能考察企业污染物自净能力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价值更贴近于环境规制的目标,这对于要求企业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价值,降低企业污染的外部性,具有实质性的现实意义。

2. 本文的局限性。首先,衡量企业环境规制强度的有效指标历来具有争论,更有研究者曾对于“三废”收费作为企业环境规制强度的有效指标提出过质疑,要求探索更具说服力和科学性的衡量指标,本文在这种呼吁(下转第14页)下思考并探索了另一种衡量环境规制的指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价值),所得结论支持了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呈负向关系的结论,这说明我们还未对实现企业环境绩效与企业经济绩效双赢提出更有效的洞见。其次,由于本文数据来自各种统计年鉴,数据样本有待进一步加大。最后,笔者认为,本文找到了一个更贴近公众心理感知用于衡量环境规制的指标,其科学性和有效性还有待今后研究进一步检验。

3. 未来研究方向。近年来已有不少关于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的研究,但得出的结论不一,很少有研究在实证上得出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实现双赢的结论。对于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应该呈现怎样的双赢状态已有众多文献可供参考,但究竟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双赢状态,仍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笔者认为,研究可从以下几点入手:(1)继续探讨能有效衡量环境规制的有效指标,使得这种指标不仅能有效衡量环境规制强度,而且能充分体现企业对于环境污染的自净能力,最大可能降低企业污染的外部性;(2)或许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之间只是存在“满意”法则,并不存在最优的均衡状态,未来研究可以考虑实现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次优均衡的路径状态;(3)尝试从企业竞争力的约束条件入手,分析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产生影响的微观作用机制,为提高环境规制设计的科学合理性提供理论支持。继续探讨能降低企业污染的基础研究,探索如何更有效地降低企业环境规制成本,提高环境规制附加产品的价值,促使企业实施自愿性环境管理,使环境规制不仅成为提高环境绩效的有效机制,而且成为提升企业经济绩效和竞争力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Jermy A. Epidemiology: It's not easy being green.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2010,8(7):467.

2. Porter M E, Van der Linde C. Green and competitive:ending the stalemate.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73(5):120-134.

3. 付京燕,李丽莎.环境规制,要素禀赋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管理世界,2010,(10).

4. Low P.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envi- ronment,1992.

5. Van Beers C, Van Den Bergh J C.An Empir- ical Multi‐Country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n Foreign Trade Flows. Kyklos,1997,50(1):29-46.

6. 肖红,郭丽娟.中国环境保护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6,(12):18.

7. 段琼,姜太平.环境标准对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影响——中国工业部门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2, (12):10.

8. 沈可挺.碳关税争端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10,(1):65-74.

环境治理行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专业发展;高职教师;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048-02

从职业角度来看,专业是指具有高度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职业。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高职教师作为专业职业,其专业职业能力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作为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其专业发展问题日益成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1.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1)高职教师教育知识、技能的发展。高职教师教育知识、技能的发展即高职教师教育学知识及教育技能的发展,也就是解决“如何教”的能力发展。高职教师的教学工作作为培养人的工作,受教育者个体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也不尽相同。高职教师应根据教育的客观规律,灵活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原理来组织教学活动。新型城镇化环境下,产业转型、技术升级不仅影响受教育者的生活方式,也进一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维、观念与心智模式;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受教育者学习的途径和方式也更加多样化。高职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并掌握教育学的有关知识、理论、原理,不断提高教育技能,才能更好地掌握并熟练运用教育的客观规律,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2)高职教师专业学科知识、技能的发展。高职教师专业学科知识、技能的发展即高职教师所教专业学科知识、技能的发展,也就是解决“教什么”的能力发展。首先,高职教师的教学工作就是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引导受教育者掌握庞大的专业学科知识、技能。因此,高职教师不仅要懂得“如何教”,更应清楚要“教什么”。高职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而深厚的专业学科知识、技能,并深入了解和熟悉行业、企业所需的专业学科知识、技能,才能根据需要,科学选择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推动学生获得真正发展。其次,高职教师只有不断丰富和发展专业学科知识、技能,才能不断满足新型城镇化环境下的教学需要,否则,终究会因专业学科知识、技能陈旧而惨遭淘汰。

2.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

(1)高职教师教研教改能力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环境下,高职教师要从受教育者的具体实际出发,结合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以提高教学效果、效率及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意识、理念是人们行动的先导,高职教师教研教改能力的发展首先是高职教师教育意识、理念的改革与发展。高职教师只有在先进教育意识、理念的指导下,才能不断去探索、实践,从而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从这一角度讲,高职教师教研教改能力的发展首先是高职教师教育意识、理念的发展。另外,高职教师教研教改能力的发展还是高职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及教学方式、方法等的改革和发展。新型城镇化环境下,高职教师只有在先进教育意识、理念的指导下,立足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等着手,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才能保证高职教育更快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高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社会服务能力即高职教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力。培养行业、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力,是高职教育的办学目的。首先,新型城镇化环境下,培养具有分析诊断问题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分析诊断行业、企业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不仅是解决行业、企业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关键,更是根治问题的保障。否则,不仅“学生毕业即失业,企业无人可用”的困境无法摆脱,高职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其次,新型城镇化环境下,高职教师要不断利用自身的能力及资源优势,针对行业、企业的具体实际,不断研究开发出新成果,并将新成果应用到行业、企业,从而进一步提高高职教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力。

3.高职教师组织能力的发展

(1)高职教师计划、执行、考核评价能力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工作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升高职教师个人、部门和组织绩效的过程,是组织与个体共同成长的过程。高职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个人、部门及组织的目标。因此,计划、执行、考核评价能力是高职教师必备的专业职业能力。首先,高职教师应在“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的宗旨的指导下,对组织和个人设置合理目标,制定各级各项工作计划、方案,以保证组织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一致,从而提升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其次,好计划与强执行力结合,才能快速高效地实现目的。作为专业职业人员,高职教师不仅要有制定有效计划的能力,更要具有强的执行力。最后,执行过程与考核评价过程往往相互交溶、相辅相成。高职教师不仅要具有较强的执行力,还要有较强的考核评价能力。否则,执行力越强,其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

(2)高职教师沟通协调能力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工作过程是各部门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的过程。首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高职教师需要不断与受教育者进行沟通协调,以便及时而全面地获得更加真实的教学效果反馈,从而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其次,高职教师需要不断与各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以构建更加有利的教学环境,为教学工作有效而顺利地开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最后,作为培养人的工作,高职教师所从事的是团队性工作,为保证团队全体成员教学目的、行为的一致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高职教师团体成员之间需要不断沟通。

二、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1.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从共性的角度看,新型城镇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学能力发展、科研能力发展、组织能力发展。但高职教师所培养的是面向社会行业、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所需要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因此,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还具有其特殊性。首先,从教学能力发展的角度看,高职教师专业学科知识、技能的发展不仅是高职教师专业理论教学能力的发展,更是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即毕业生就业岗位实践能力的发展。各高职院校所处地区不同,毕业生就业单位不同,其毕业生就业岗位实践能力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高职教师专业学科知识、技能的发展不仅因地区而异,更因校而异。其次,从科研发展的角度看,高职教师科研主要是针对教学及社会服务中的问题而展开。不同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院校自身条件及社会服务对象不同,其所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也不尽相同。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应从高职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以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实际需要为导向,按“有用、够用”的原则,选择和安排教师专业发展内容、途径、方式、方法,以切实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质量。

2.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是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首先,专业学科现有知识、技能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高职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并掌握专业学科现有知识及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现有技能,才能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找出不足,从而促使其去思考、探索。因此,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是稳定的。其次,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朽动力。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专业学科知识、技能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社会行业、企业所需也在不断发展,高职教师作为其人才培养的直接承担者,其专业发展的内涵、途径、方式、方法等也应不断发展。因此,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又是不断发展的。

3.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首先,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内容、途径、方式、方法等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原有基础之上,是对原有内容、途径、方式、方法等吸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再加工。换言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继承性。其次,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而推动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然而社会经济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其实际需要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无论是其内容、途径还是方式、方法等都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高职教师自身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内容、途径、方式、方法等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提高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效益和效率。简而言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创新性。

三、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基础

从“谁受益,谁投资”的角度看,新型城镇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高职教师、高职院校、企业及政府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首先,高职教师作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直接受益者,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负有主要责任,是主体、内因、主动力。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高职教师知识、技能的发展。然而,无论是知识还是技能都是内在的、无形的,其形成和提高主要靠高职教师自身来实现。另外,作为个体的高职教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只有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及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从而更快、更好地获得发展。

其次,高职院校作为高职教师的直接使用者、管理者,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次要直接受益者,为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条件,提供便利是其应有之责。企业作为高职教师所生产“产品”的使用者,也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间接受益者,因此,同样有义务为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便利。

最后,高职教育作为一种公益事业,公益性决定了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高职教师、高职院校和企业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在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作为社会的代表,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间接受益者,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负有指导和监督责任。

参考文献:

[1]费云生.高职教师能力素养培养策略探究[J].成人教育,2012,

(3):68-69.

[2]王月玲.从默会知识视角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2011,(1):72-74.

[3]洪柳.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野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3,(1):47-49.

环境治理行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连续性血液净化 护理

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是所有连续缓慢清除水分和溶质治疗方式的总称。最早应用于肾病治疗,随着技术的提高,如今已扩展到了各种临床上常见危重病例的急救。现将我科2007年1月~2009年11月287例危重病患者应用CBP治疗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287例患者中,男性195例,女性92例,年龄23~71岁。原发病分别为:重症急性胰腺炎46例、多发性创伤36例、心脏外科术后19例、颅脑外伤术后27例、重症感染57例、心肺复苏38例、急性呼吸衰竭2例、甲亢危象l例、急性肾衰61例。患者均符合SIRS诊断标准,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多器官功能障碍(M0DS)。

1.2 方法

1.2.1 高容量连续性静一静脉血液滤过182例、连续性静一静脉血液透析74例、连续性静一静脉血液透析滤过31例。均采用中心静脉置管。百特CRRT机。

1.2.2 常规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首剂量为4000u,6h后追加2000~3000u;采用普通肝素抗凝的首剂10mg,然后根据ACT(活化凝血时间)指导抗凝剂的应用。有出血倾向者采用无肝素治疗,置换液用前+后稀释法输入,用“肝素吸附法”预冲滤器及管道。

1.2.3 以清除Bun及Scr为主要治疗目的,每次治疗l2~24 h,置换液流量为4~5L/H;以清除炎症介质、细胞因子为主要目的,则每次治疗时间至少持续48h,置换液流量为5-6L/H,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治疗次数,连续反复施行。

1.2.4 治疗过程中持续心电监护,每小时记录治疗参数,定时测定电解质、血气及凝血指标。

2 结果

215例CBP治疗后患者心率逐渐降低,呼吸逐渐平稳,血压趋于稳定,动脉血氧分压,血二氧化碳分压好转;72例在实施CBP初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经快速扩容和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后趋于稳定,所有患者CBP治疗过程均顺利,存活238例,死亡49例,病死率17%。

3 护理

3.1患者的护理 CBP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神智意识以及血氧饱和度,当患者发生低血压时,应减少超滤率或暂停超滤,快速补充容量,用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快速静脉输入,静滴白蛋白或其他胶体溶液,并加大升压药的用量。

3.2正确使用CBP机器 熟练掌握CBP机器的性能及操作程序,正确选择治疗模式,准确设定各项治疗参数,密切观察各种压力数据变化,及时处理机器报警,确保机器正常运转。

3.3血管通路的护理 本组治疗均选择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的护理非常重要,要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导管感染。导管血流量不足容易导致CBP循环停顿,不但影响治疗进行,而且容易使滤器内凝血影响后继治疗效果,血流量不足最常见的原因是导管尖端“贴壁”,处理方法是:一手固定导管两翼,另一手轻轻转动导管,改变位置,使其不再贴壁。上述处理后血流量仍不足时,为保证体外循环通畅,防止血液在体外凝固,可更换动静脉接口,由于静脉端口位于中心静脉导管顶端,不易发生“贴壁”,但重复循环量较高,治疗效果略差,但可保证治疗能顺利完成。

3.4 抗凝剂的使用护理 CBP治疗可改善高凝状态,但也有可能出现或加重出血,因此在选择抗凝方式时需要权衡利弊,合理使用肝素或其他抗凝剂替代,并选择好治疗时机。抗凝剂的使用可使出血危险增加,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引流液、伤口渗血、胃液和痰液颜色,皮肤黏膜是否有出血点或瘀斑。及早发现出血征象,及时调整抗凝剂的用量。当患者出现活动性出血时可采用无肝素法,增加前稀释,每半小时1次给予生理盐水冲洗。

3.5 防止空气进入循环管路 气泡是体外循环导致凝血的重要原因。每袋置换液用完后机器会自动报警提示更换,更换时注意避免人为的使空气进入置换液管路,以免置换液实际进入量少于机器测算量而导致失衡报警。治疗中,含碳酸盐的置换液在加温中会有气体溢出,注意随时观察动脉除气壶液面,若液面过低,及时提升,以免空气进入血滤器,引起凝血,使有效滤过面积减少,甚至空气栓塞,造成严重事故。

3.6 防止体外循环凝血 凝血发生的常见原因是:血流量不足,血泵停止时间过长,抗凝剂用量不足或病情不允许使用抗凝剂,患者血液高凝状态。CBP治疗中应密切观察循环管道颜色变化,特别是在给予生理盐水进行管道冲洗时,若滤器颜色变暗,冲洗时滤器出现纵向黑色条纹,提示体外循环凝血。

3.7 液体平衡和置换液温度设定 详细、准确地记录单位时间的液体出入量,为了正确地评估患者的容量状况,可进行中心静脉监测,动态了解患者的容量负荷,为超滤率的设定提供准确的依据。常规将置换液温度设置于37.5℃,对高热患者可有效降低体温。如果设定温度过低,超滤时大量置换液交换可致体温快速下降,病人开始治疗时觉得怕冷、寒战并可导致严重心律失常。

4 讨论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由于其众多优点已被临床广为应用。CBP的整个操作过程都是护理过程,通过对287例危重病患者进行CBP治疗,我们认为:熟练的操作技术,科学的护理,是CBP治疗成功的关键。

环境治理行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智能电网;动态无功补偿;谐波治理

1.引言

电压和谐波是电能质量的重要指标。电压水平直接反映为无功的平衡程度。机械式投切电容器和电抗器为代表的第一代静态无功补偿装置以及同步调相机为代表的第一代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具有结构简单、经济方便的优点,在国内外获得广泛应用。由于机械开关响应速度(10-30s)无法跟踪负荷无功电流的快速变化,且易引起冲击涌流和操作过电压,70年代晶闸管等电力电子器件取代机械开关,诞生了第二代无功补偿装置,代表设备有晶闸管投切电容器TSC、晶闸管控制电抗器TCR和磁控电抗器MCR。第二代装置在调节响应速度上大大提升,但仍属于阻抗型装置,补偿性能受制于系统参数,且TCR/MCR本身就是谐波源,易产生谐波振荡放大等严重问题。70年代末,通过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高频开关实现无功能量变换的第三代无功补偿装置—自换相技术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tatic Var Generator,SVG)诞生,实现了无功补偿功能的飞跃。

智能电网(Smart Grids)是应用智能传感和测量技术、设备技术、控制方法及决策支持系统技术,以实现电网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为目标的电网智能化,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用户、抵御灾害、满足用户高电能质量需求、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等。无功补偿和谐波问题在智能电网环境下面临了新挑战:1)电力电子器件和智能组件大量应用,使得无功补偿和谐波问题更加复杂;2)电力负荷对电压和谐波指标提出了更高要求;3)智能电网特性要求无功补偿和谐波治理设备更智能、更快速响应、更高效。因此,研究智能电网环境下典型行业的动态无功补偿与谐波治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选取了智能电网最具代表性的风力发电、电动汽车和轨道交通3个行业领域,对其发电或负荷特征、需求分析、经济技术分析3个内容进行了详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SVG型无功补偿装置和APF型谐波装置在综合性能和经济性上的平衡优势,是建设智能电网的关键组件。

2.风力发电

2.1 发电特征

风速、风向的不确定性以及风电机组的运行特性(风电机组类型复杂多样,其中感应异步电机型风电机组数量众多),使得风电机组输出功率是随机波动的,导致并网功率因数不合格、电压波动和稳定性差等问题,严重时可导致节点电压暂降。辅助组件大量采用电力电子器件,产生大量谐波电流。

2.2 智能电网环境下的需求分析

风力发电是世界各国智能电网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智能电网环境将极大促进各类型、各规模风电场快速发展(发电容量比重超过10%),因此目前风力发电的低效、脆弱和低可靠性问题必须得以解决,使得:

1)满足风电场接入系统的稳定性要求,补偿传输线路、升压变压器和风电机组无功损耗,保持功率因数在0.95以上;

2)减少系统电压的波动对风机的影响,减少切机次数;

3)使风电场具有较好的低电压穿越能力;

4)配套装置成熟高效、维护简单、成本适中。

2.3 经济技术分析

可供风电场选择的无功补偿装置主要有以下几类:①分组电容器;②串联电抗器;③TCR型或MCR型可调式电容器组(SVC);④SVG;⑤SVG+FC(补偿电容器组)5种类型。此5种类型无功补偿装置的经济技术分析对比如表1所示。在目前工程实际中,通常取方案②或取经济技术指标折中的方案⑤,进而根据需要合理设计补偿装置容量:

1)对于接入节点为电网关键节点的风电场或大型风电场,须以潮流计算为依据,并充分考虑系统现有补偿能力和风机无功调节能力,以确定无功补偿容量,目前我国西北风电基地常用的补偿方案为SVC+FC,SVC单独运行。

2)对于中小型风电场,考虑到其对电网影响相对较小,可按以下原则设计:对于恒速恒频风电机,补偿容量可按风电场装机容量的50%-60%设计;对于变速恒频风电机,补偿容量可按风电场装机容量的30%-40%设计;对于直驱同步风电机,补偿容量可按风电场装机容量的20%-30%设计;补偿方案通常选较经济的MCR型SVC。

3.电动汽车

3.1 负荷特征

主要负荷为电动汽车充电机和充电站系统。其负荷特征主要有:

1)电动汽车充电机和充电站系统为非线性负载,充电过程中将给电网注入较大谐波电流,谐波次数主要为次,1,2,3,…,即5次、7次、11次、13次等奇次谐波,次数越高,谐波幅值越小。

2)谐波与基波关系不固定,负载越轻,则谐波越大,基波越小;滤波电感越大,则谐波越小,基波越大。

3)大规模保有量的电动汽车实际充电行为是随机的,导致电力系统多个变电站负载率随机波动,常规无功补偿难以应对。

3.2 智能电网环境下的需求分析

目前常用电动汽车充电设备主要有以下两类:

1)不控整流设备+DC/DC变换器。优点是体积小、直流侧电压纹波小、动态响应快、高频隔离,缺点是变换效率低、电网侧电流总畸变率大(在30%左右),5次、7次、11次和13次等奇次谐波超出国标要求。

2)PWM整流设备+DC/DC变换器。优点是体积小、输出纹波低、动态性能好、功率因数高、变换效率高、电网侧电流总畸变率低,不需要配置的谐波治理装置,但由于目前价格昂贵,应用较少。

电动汽车是世界各国智能电网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相互影响、共同推动。智能电网环境极大促进电动汽车以及各规模充电机(站)快速发展(我国规划目标是2020年电动汽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以上);电动汽车充放电特性可有效平抑电网负荷峰谷波动、接纳间歇性能源以及提高电网利用效率。因此目前电动汽车充电的低效、低可靠性、对电网电能质量影响大、造价昂贵等问题必须得以解决。

3.3 经济技术分析

可供电动汽车充电机(站)选择的谐波防治装置主要有以下几类:①无源滤波器;②有源滤波器(APF);③无源+有源混合性滤波器3种类型。此3种类型谐波防治装置的经济技术分析对比如表2所示。

在目前工程实际中,基于经济技术性能的综合考虑,通常取方案②或取经济技术指标折中的方案③,进而根据需要合理设计补偿装置容量,其容量设计公式为:

(式2-1)

式中:为可靠系数,取1.05-1.20;为充电机充电效率;为充电机在交流电源输入端产生的谐波电流含有率;为单台充电机功率。

对于充电容量较大的充电站,还需考虑电力系统周边电容性补偿容量引发5次、7次谐振的可能,在规划工作中需做进一步做测试分析,必要时需考虑对电容性补偿容量进行改造(改为4.5%或6%电抗率)。

4.轨道交通

4.1 负荷特征

主要负荷为轨道交通的牵引和辅助供电系统。其负荷特征主要有:

1)行车频率的不连续性引起牵引负载率变化大,主变无功损耗和负荷电流变化大,因此,主变所需补偿容量变化范围大,需采用可靠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

2)在负载率较轻时(行车间隙),无功功率过剩,功率因数低;在负载率较重时(行车期),无功功率不足,功率因数同样低。

3)列车在行车过程中加速、制动、乘客人数、坡度、操作等因素亦使得牵引负荷随机波动。

4)轨道交通普遍存在多条线路由同一变电站供电的现象,受各条线路规划先后影响,供电网络规模和供电线路长度逐年增长,供电网络充电功率变化导致无功补偿需求变化。

5)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通常采用环网方式,且运行方式复杂,对无功补偿要求高。

4.2 智能电网环境下的需求分析

轨道交通是电动汽车在有轨公共交通领域的延伸,在欧洲、美国和我国有着重要战略地位。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迅猛发展,截止2012年,城市轨道线路五十余条,运营里程约1600公里,预计到2015年全国22个城市拥有79条城市轨道线路,运营里程2259.84公里。因此轨道交通的高速发展、高速大牵引力机车对电网的影响、合理控制造价等问题必须得以解决,使得:

1)经济且合理地补偿轨道交通的牵引和辅助供电系统的无功需求;

2)不对接入的城市电网产生谐波污染;

3)运行损耗小,节能降耗效果显著;

4)占地、电磁干扰等满足城市设施建设指标。

4.3 经济技术分析

可供轨道交通选择的无功补偿装置主要有以下几类:①分组电容器;②TCR型或MCR型SVC;③SVG;④SVG+FC;⑤有源电力滤波器(APF)5种类型,类型①-④的经济技术分析详见表1-1,类型⑤是一种特殊的SVG,经济技术性能可参考③。

在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实际中,由于SVG占地面积小、布置和扩展灵活、无需配套加装滤波设备的优点,使得采用SVG设备的方案在施工建设总投资费用上要优于采用SVC设备方案。

此外,SVG具有不产生谐波;运行损耗小;运行噪声低;电磁干扰小;具有快速电压支撑能力,可以充分提高牵引供电能力、提高牵引变压器等设备的利用率等突出优点,因此,不同于风力发电领域补偿方案选择的多样化,采用SVG设备的方案是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最优选择。

5.结论

本文选取了智能电网最具代表性的风力发电、电动汽车、轨道交通3个行业领域,对其发电或负荷特征、需求分析、经济技术分析3个内容进行了详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非线性、随机型负荷大量涌现是智能电网重要特征,现有传统无功补偿装置和谐波治理装置难以应对,SVG型无功补偿装置和APF型谐波治理装置在响应速度、可靠性等综合性能以及土地和空间占用、损耗、运行维护费用等经济性指标上的具有更好的平衡优势,可作为智能电网建设的关键组件。

本文目前仅就典型行业动态无功补偿和谐波治理中的负荷特征、需求分析、经济技术分析等问题进行了综述。事实上,在行业规模(如不同规模风电场的差异、电动汽车充电站规模差异)、设计差异(如周边电容性补偿容量对电动汽车充电站谐波治理装置容量设计的影响、城市空间对轨道交通补偿设备土地和空间的限制)、需求差异(如电动汽车分散式充电桩和集中式充电站)等问题上,动态无功补偿和谐波治理的规划设计工作存在差别,其研究对于工程实际具有重大价值,本文因篇幅问题留作后续详细讨论分析。

参考文献

[1]鄢家财.静止无功发生器(SVG)的研究及应用[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1.

[2]百度百科.有源电力滤波器[EB/OL].http:///view/605245.htm.

[3]百度百科.智能电网[EB/OL].http:///view/2222513.htm.

[4]石新春,杨京燕,.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5]罗斌,綦光泽.大型风机并网的电能质量问题及解决方案[J].电力设备,2008,9(10):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