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教师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教师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多年后,深刻认识到高中管理制度重要性,管理制度对于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升教学质量起着关键作用,本文结合工作经验,简单分析了加强高中生管理制度的意义及相关措施。

关键词:

高中;管理制度;教学;质量

学校作为一个大集体,管理制度是对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措施,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基本的学习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简单论述了高中管理制度的作用及加强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高中管理制度的意义

(一)高中管理制度是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保障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一个大家庭,教学活动是一项过程复杂、周期较长的特殊行业,为保证教学活动能否正常进行,必须有一套合理的、完善的高中学生管理制度。高中管理制度不是约束学生自由,相反,它是保证学生在学校正常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试想,如果没有高中学生管理制度,学生行为毫无约束,学生想逃课就逃课、想上网上网,那么为了应对这些琐事,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解决,有了管理制度,教师及校领导就可以从这些琐事中解脱,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研究、思考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可以说,一所有着高水平教学的学校,必然有套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作为校方,应重视管理制度的完善工作,力求实现一切事物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外,学生管理制度对于学校良好风气的形成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高中管理制度是民主管理的有效实现方式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行业也在不断变革,管理制度向民主管理趋势发展,管理制度虽然有强制性的因素,但是制度的实施也应得到教职工的认可,坚持管理制度“从群众中产生、再用到群众中去”的理念,积极发挥广大教职工主人翁的意识,树立“学校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思想。再者,完善的管理制度是针对学校每个人的,这也就约束了校领导的相关行为,减少了校领导的随意性举措,校领导也得“依法办事”。

(三)完善管理制度是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教学质量的好坏是一个学校能否生存的关键,教学质量的制定、管理的实施都是以学校基本管理制度为基础,教学质量是通过教职工的工作实现的,没有教职工高质量的工作,也就没有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职工是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那如何规范教职工的工作,使其教学质量得到保证?这就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来规范教师的行为方式,有了管理制度的制约,教师会在教学活动中做好每个教学步骤,完善自身工作,校方也能对其教学工作进行全程把控,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课前规划、备课、授课、课后辅导等等相关工作。这些教学工作有了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高效的进行,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为学校培养优秀人才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一套完善的高中管理制度并不是完全监控学生、教师,它能有效地促进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为学生与教师营造一种愉悦、轻松的环境工作与学习,“有赏有罚、责任到人”的考评制度、教师晋级制度等都有效地保护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为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对于学生,管理制度有效地规范了学习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到了促进作用,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教学是双向行为,校方制定相关的制度,如学生行为要求、一周一次的教育制度等等,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也有着重要作用。

(四)高中管理制度是依法治校的表现在法律逐渐健全的今天,依法办事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依法治校也是教育行业的趋势,完善的教育法规为依法治校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依法治校要求教学活动行为合法、办学行为合法,高中管理制度就是依法治校的具体表现。高中管理制度的制定并不是校领导一时的心血来潮而制定的,必须是合理合法的健全制度,制定的前提条件就是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的合法化,是学校顺利进行教学活动的保证,所以,只有完善管理制度,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学校工作才能做到依法办事,保证教职工、学生的相关权益。再者,在管理制度制定过程中,应考虑实际情况,保证教职工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愉悦地工作,不影响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高中管理制度的相关措施

(一)教学管理制度校方对于教师的管理制度比较健全,本文简单归纳了几点规范教师行为方式的相关措施:备课制度、授课制度、辅导制度、作业及批改制度、教学质量评定制度、听课制度、教研制度等。

(二)学生管理制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活动,因此学生成绩好坏、教学质量是否良好并不能单纯依靠教师一方面的努力,也要靠学生的努力。可从以下几方面规范学生学习行为:1.课前预习制度:预习是学习新内容的重要环节,学生在预习后能够大概了解到内容的重点、难点所在,在上课时就会在所讲环节上有所重视。2.听课制度:预习课堂内容后,听课时学习课堂内容的重要环节,上课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复习制度复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顾,温故而知新,复习能够使所学知识理解更加深刻。

(四)考试制度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必要的考试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必要方式,严格规范的考试制度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超的应试技巧。总之,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也是民主管理的实现方式,是教学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有教育法律法规作为后盾,管理制度也是依法治校的重要体现,学生、教职工在完善的管理制度下,才能轻松、愉悦地工作与学习,只有制度的规范化,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才能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兴贵.试论高中学生管理工作现状与优化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

教师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改革措施;管理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127-01

教师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相适应的制度予以配合,随着学校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教师队伍实际情况的变革,现有的教师管理制度往往存在着一些不符合学校实际管理需求的地方,进而造成制度管理效率的低下。尤其在教师工作业绩考核、制度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制度的执行力方面,现有教师管理制度与实际管理需求的不适应日益的凸显。因此教师管理制度改革迫在眉睫,管理制度中的条例、执行的范围、奖惩措施等具体内容也应当得到精细化的处理与探究,进而保障教师管理制度改革能够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支持,保障改革的有效性,为构建高效率的教师队伍提供支持。

一、现有教师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探究

文章结合实际的教工管理工作,在本节首先对现有的教师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以从制度运行的实际情况来发掘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点,进而为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提供相关的参考与切入角度。

1、体制管理量化困难,教师工作考核难以细化。现阶段教师管理制度的构建往往采取的是“指导式”的管理模式,制度条例的制定侧重宏观管理,部分的制度往往只是注重方针方面的指导,并没有在细节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与调理。因此实际的教工管理过程中,教师的工作业绩、教师的教学水平等情况无法真正的去量化衡量,制度的激励效果、制度的惩戒性无法得到落实,进而整个制度的有效性难以发挥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管理工作难以高效率的开展起来,客观性、科学性、公平性无法得到保障,整个制度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实际的教学效果也无法获得提升。

2、制度落实缺乏监督,管理制度落实效果不理想。由于教师管理制度不等同于一般的管理条例或者规章,因此整个教师管理制度的建设往往忽视监督制度模块的建设。在宏观角度下,监督条例的制定往往也只是注重宏观方面的指导,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与地位,总体的监督条例往往只能在思想认识方面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对于制度的落实的质量、制度的公平性、制度的执行范围无法起到强有力的约束作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管理制度很难获得实际的监督,制度的执行以及管理效果的发挥也无法真正的被体现出来。

3、“人治”强于制度管理,制度执行缺乏保障。现阶段,学校官僚化、等级化现象仍然非常的严重,职位权力高于教学能力,人治管理强于制度管理,这些现象的存在逐渐的弱化了教师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各项制度逐渐被架空,多数情况下,教师的工作管理、教学质量监督以及工作奖惩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这一方面来看,现阶段整个教师管理制度的执行仍然缺乏必要的保障,实际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考量。

二、关于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根据文章的分析,现阶段教师管理制度的建设与落实仍然存在着量化困难、监督不力、制度执行缺乏保障等问题,对管理制度效果的发挥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文章在本节结合之前的分析,对教师管理制度改革进行进一步深化探究。

1、精细化教师管理条例,保障管理工作的量化处理。教师管理制度难以量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制度条例无法获得精细化的建设,教师工作的考核与管理无法找到具体的条例依据,因此现阶段在进行管理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学校的管理层首先要注重对教师管理条例进行精细化处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具体的工作内容落实到管理条例中来,并予以详细的量化标准。只有精细化教师管理条例,使得教师的管理工作有具体可行的依据,并且能够得到科学的量化,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才能得到最为客观的评价,奖惩的执行也能更加的公平合理。

2、建立独立的监督条例,充分发挥教工代表、工会以及学校管理层的监督作用。监督工作的缺乏往往会造成教师管理制度效果的缺失,因此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的另一个重点工作就是应当建立起一项独立的监督条例,提升监督条例的实际地位,并同样做到精细化处理。同时,学校应当积极的发挥教工代表、工会以及学校管理层的作用,结合监督条例的实际标准,对教师管理条例的落实情况、客观性、公平性进行全程的跟踪监督,进而以规范的制度、多方强力度的监督来保障教师管理制度的落实,提升学校教师队伍管理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保障制度管理效果的充分发挥。

3、提升制度与实际工作的透明性和管理地位,强化制度的执行力。人治强于制度管理的首要原因在于权力的过度集中与滥用,在制定规范的监督条例前提下,学校管理层要加强教师管理制度与教工管理工作的透明度,详细介绍管理制度中各项条例的含义与量化标准,保障制度的客观、无异议。同时建立起教工管理工作跟踪记录,使得教师的管理工作能够与教师管理制度相对应起来,经得起比照推敲,经得起全体职工监督,将权力限定在教工管理制度的范围之中。只有保障制度管理强于人治甚至完全替代人治,教师管理制度才能真正的得到落实,并且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整个制度的执行力才能真正的建立起来。

结束语:文章通过对现阶段教师管理制度的分析发现,现有的教师管理制度仍然存在着体制管理量化困难,教师工作考核难以细化;制度落实缺乏监督,管理制度落实效果不理想;“人治”强于制度管理,制度执行缺乏保障等问题,整个教师管理制度的效果无法真正的发挥出来。因此在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学校管理层一定要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关的措施,保障教师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一方面,要精细化教师管理条例,保障管理工作的量化处理;另一方面,要建立独立的监督条例,充分发挥教工代表、工会以及学校管理层的监督作用;最后要不断的提升制度与实际工作的透明性与管理地位,强化制度的执行力,保障教师管理制度能够真正的成为学校教工管理的依据,提升教师队伍管理的水平与效果。

参考文献:

教师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是指学校制定和实施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被师生所认同和接受,导致制度效率低下,甚至产生负功能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教学组织松散化、教学工作边缘化和教学研究原子化三个方面;制度文本与教师期待错位、制度表达与制度实践背离、制度稳定与制度变革矛盾、依附资源与契约资源分异是其产生的原因;保证制度文本合法性、制度执行适当性、制度变迁连续性、制度资源匹配性是其消解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教学管理 管理制度 合法性危机

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为提高教学质量,国家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很多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也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但是,深入研究发现,这些制度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努力仍然陷入重重困境[1]。那么,为什么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发挥提高教学质量应有的效力呢?很多学者从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性、执行力和科学性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过相关研究。根据新制度主义的观点,作为一种制度的教学管理制度要想在实施过程中获得应有效力,其本身首先要获得制度相关客体/主体的认同和接受,取得应有的合法性,否则就会陷入合法性危机,影响制度实施效果。本文从制度合法性角度,探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内涵、表现、原因及消解问题,以期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一、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内涵

马克思・韦伯最早从行政管理角度阐述了合法性概念,并认为合法性是习俗、利益关系等纯粹情绪动机或纯粹价值合乎理性的动机之外,统治得以巩固、稳定的不可或缺的更为重要的资源[2]。按照韦伯的观点,合法性既包括适合法律法规要求,也包括适合社会文化习俗要求,还包括适合重要人物的要求。制度合法性本质上是指制度在社会上或组织中获得了公众的广泛认同。学校管理制度的合法性指学校内部的利益相关者对学校管理制度发自内心的认同程度[3]。制度合法性危机与制度合法性相对应,是指由于公众对已颁布的管理制度产生了认同危机导致其难以有效地贯彻落实的一种现象,包括理性认同危机和情感认同危机两个层面。理性认同危机具体可分为手段危机、主体危机、价值危机、程序危机,其决定了制度“合不合法”的问题;情感认同危机则指利益相关者在心理、情感上对制度的认同危机,其决定了制度“有无效果”的问题。一般很难区分认同危机是在理性层面还是在感性层面,人们大多只关注对某一制度一个总体认同程度。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是指学校制定和实施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被师生所认同和接受,导致制度效率低下,甚至产生负功能的现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可以表现在单一的某个规章或条款上,也可以表现在一整套教学管理体系上。由于内心没有真正认同和接受,利益相关者往往对教学管理制度采取消极接受或策略化遵守行为,这导致制度表面上仍在运行,而实质上已名存实亡。

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表现

1.教学组织松散化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合法性危机首先表现为教师对其“口服心不服”或“口不服心也不服”等行为上,在具体形式上就表现为组织“松散现象”的此起彼伏,随处可见。如学校领导与教职员工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关系,隔阂逐渐增大;教学管理干部与普通教师之间彼此对立,彼此相互指责;二级部门之间各自为阵,以局部利益为重,缺乏有效的合作;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相互埋怨,缺乏默契与合作。这种长期的组织松散问题最终必然导致组织“离心离德”,内部凝聚力下降,师资队伍不稳定,有利于学校基本职能发挥和教学质量提高的良好育人环境难以营造,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和共享价值观难以形成。

2.教学工作边缘化

从内心里没有认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教学管理相关制度,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情感越来越少,教师把教学工作当作副业,且慢慢习以为常或理所当然。虽然很多学校制定了像《教师教学规程》、《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规范》之类的教学基本制度,对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范,可是照本宣科、随便对付的课堂教学仍然很常见,教学工作逐渐被边缘化。学校的教学管理队伍虽然日益庞大,但敷衍了事,不务正业的“懒政”现象也比较普遍,把教学管理工作也逐步边缘化了。由于缺乏实质上的工作重心,学校内部的教师与教学管理者之间的相互指责和埋怨越来越多。

3.教学研究原子化

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显性知识的迅速传播和隐性经验的明晰化,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是由于教学管理制度僵化,学校教师被迫独立地从事着机械重复的劳动,观念封闭,视野狭窄,只能关注眼前和局部利益。例如,现在许多学校实施以工厂理念为基础的“绩效管理”,促使教师把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仅仅当作获取“工分”的一种手段,教师之间的教学合作研究机制难以形成。普通教师很难对学校管理制度及管理者的行为产生影响,而往往以容忍、冷漠、被动方式来表达其态度,无法体验到教学工作的乐趣及教学研究工作的意义。在教学研究和投入上的这种对制度的消极态度影响了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原因

1.制度制定:制度文本与教师期待错位

获得合法性的制度必须保持适度灵活性,体现服务于师生的价值取向,保证程序上公开公正,机会上平等地对待不同利益相关者。根据合法性要求,学校现有的很多教学管理制度本身质量较低。具体表现在:(1)程序危机。制度在制定时没有坚持程序上的公开公正,往往缺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的过程,忽视教师的参与。(2)利益危机。制度常常为部分利益集团所左右,利益和资源分配方案偏向部分利益相关者,广大教师的合法利益经常受损。(3)价值危机。很多制度坚持消极的x理论假设,在价值上固守控制思维,抛弃了服务师生的管理价值取向,管理的机械化和考核的过度量化使教学管理制度也从“促进教师工作的强有力手段”异化为“控制教师工作的极可怕的魔杖”[4]。(4)规范危机。一些学校把教师教学活动的整齐划一和一致规范作为教学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在管理过程中要求一种绝对的规范性,这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这些制度在程序、利益、价值和规范上的不合理性会引起教师的反感和厌倦,与教师内心期待发生极大错位。

2.制度执行:制度表达与制度实践背离

制度执行和扩散是利益相关者不断互动博弈的动态过程,其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1)人情危机。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因照顾某些人情关系,而妥协退让,因人而异,执行不到位。(2)妥协危机。制度既是约束行动者的规则,也是激发行动者的使能器,因此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既要约束行动者的行动范围,也会受到多方行动者谈判妥协的影响。(3)竞争危机。由于当前学校组织边界受到外界各种力量的不断侵蚀,学校越来越行政化、庸俗化和物质化,教学中心地位日益受到多方力量的挑战,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自然也受到来自与社团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和科研活动等方面制度的竞争。(4)道德危机。按照制度的本源表达,学校管理者应是营造良好制度环境的主体而不是获取制度利益的主体。但是由于利己主义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管理者往往利用信息优势钻制度“漏洞”,管理者与教师界限的模糊也很会使教学管理人员集“裁判员”与“运动员”身份于一身,利用双重身份实施败德行为。因此,现实中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经常受到人情、竞争、妥协及道德危机的影响,制度的本源表达和制度的实践效果往往相背离。

3.制度变迁:制度稳定与制度变革矛盾

教学管理制度需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才能为教师教学活动和行为选择提供相对稳定的预期,增强教师对教学管理制度的信念认同。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教育教学内外部环境经常性的急剧变革,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调整相当频繁,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必然导致学校广大教职员工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缺乏稳定的预期和认同。

4.制度资源:依附资源与契约资源分异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之所以能够被广大师生所接受、认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学校管理者拥有相当丰厚的合法性资源[5]。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物质激励措施开始在学校管理中越来越普遍化,同时教师与学校间的依附关系转变为契约关系,教师流动、离职现象逐渐成为一种常态,而目前学校的规章制度依然是以数字量化资源和身份依附资源为基础。由于精神激励法所能发挥的作用越发有限,学校过度依赖物质激励。因此,现实中教师-学校关系的变化导致制度实施资源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但制度实施理念和方式仍然固守传统,这必然导致制度在实施过程遇到抵制。

四、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消解

1.理念转变:保证制度文本的合法性

现代教学管理必须适应世界教育发展新形势,用基于知识经济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替代基于工业模式的传统教育管理理念;从传统的基于控制主义的监控思维向基于互动主义的服务思维转变,明确服务于师生教与学是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宗旨;从自上而下的单向式、专制式制度制订程序向上下互动的双向式、民主式制度制订程序转变,保证制度决策的公开透明性;在坚持师生利益第一的基础上,从以部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为主导转向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各方合理利益的诉求;以人为本,从过分强调教学管理规范的效率性和统一性向适度保持教学管理的灵活性与和谐性转变。

2.决策变革:保证制度执行的适当性

很多学校在执行教学管理制度时,由于过度集权,有关制度利益的决策权实质上多数掌握在个别重要的人物,如校长、副校长和教务长等人身上。决策权的过度集中降低了制度执行过程对人情、妥协、竞争和败德等行为侵蚀和影响的抵抗能力。因此,学校在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时,还必须设计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体系和教学管理民主决策机制,保证教学管理人员在制度执行中从人治管理转变为法治管理,从全能管理转变为有限管理,从权力管理转变为责任管理,从人治手段转为法治手段,真正实现教学管理行为的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强化制度执行效果。

3.变革引领:保证制度变迁的连续性

中国正经历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的重大转型,为适应全球竞争需求,国家层面的教育教学频繁改革和科学技术推动的教学理念及手段急剧变革已是新时期我国面临的新常态。在外部制度和技术环境的强大压力下,学校内部的各种制度包括教学管理制度的调整也就不可避免。为了保持教学管理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和预期性,学校必须加强调查研究,认识教学管理变革的新常态,提高变革预见性,不是被动适应管理变革,而是主动引领管理变革;通过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保证内部教学秩序和机构的相对稳定性;使教学管理制度变革从激进式向渐进式、从集权方式向民主方式、从断裂式向连续性、从单一调整向体系优化转变。

4.环境优化:保证制度资源的匹配性

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等大制度环境的变化,计划经济时代与身份依附关系相关的教学管理硬性合法性资源的合法性效力正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逐渐丧失。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现代治理能力及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新形势下学校必须不断建构和优化内外部制度环境,从重物理环境向重文化环境转变,在制定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规制性制度的同时,更要加强良好的价值观念、信念体系、认知模式的建立与典型化,重视规范性制度和文化-认知性制度等正式或非正式制度的补充和调节作用,强化软性合法性资源的构建与管理,实现软硬资源的合理匹配和相互补充。

参考文献

[1] 张富安,靳敏.崇尚教学学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现实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

[2] 余华.管理主义合法性危机的反思与超越[J].求索,2008(7).

[3] 曹云亮.高校管理制度合法危机现象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2(4).

[4] 包德鹏.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学管理制度的反思与重建[J].教学与管理,2004(4).

教师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管理;现状

区别于学年制,学分制的修业年限具有伸缩性、学习内容具有自主选择性。随着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尝试实施弹性学分制。我国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面推行学分制,这十几年中,我国在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实施状况如何?有哪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本研究所关注的。

一、问卷设计

本研究问卷的编制参考了吴运兰在《中国高校学分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的自编问卷。问卷共印制210份发往全国8所高校(包括985院校、211院校及普通本科院校),回收问卷195份,问卷回收率92.9%。问卷以封闭式问题为主,目的是避免问题分布过于分散,不便于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了防止封闭式问卷设计限制被调查者的思维,在调查问卷的最后设计一道开放式问题。

二、高校学分制下教学管理情况的调查结果

1.教学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情况的调查

从表1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管理人员中,从未参加过培训的占28.4%,有33.2%的教学管理人员每年参加培训1—2天,18.3%的教学管理人员每年培训3—4天,每年培训1周或以上的共占20.1%。

2.教学管理人员业余时间学习学分制管理知识情况的调查

结果显示,教学管理人员中,20.4%“偶尔”进行学分制管理知识和技能学习,50.2%工作中“遇到问题进行针对性学习”,8.3%的管理人员表示会“参加业余培训”,有6.6%的教学管理人员从未进行学分制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3.对教学管理人员在学分制工作中难点的调查

在针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开放式问题“您觉得目前工作中的难点是什么”的回答中,有56.4%的管理人员指出,最大难点在于“学分制的相关制度不健全”,12.7%的管理人员表示需“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管理理念”.

4.教师对弹性学分制下教学管理问题意见的调查

表4是被调查的高校教师对开放式问题“在你看来,目前本校教学管理中最大问题是什么”回答的统计。44.9%的教师回答是“课程安排不合理”,在这一方面,教师的主要意见包括:排课时间冲突,选修课和必修课时间有重合;一周中课程分布过于集中;实践课太少,理论课太多,专业课太少等等。35.8%教师认为学分制下“教学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

三、高校学分制下教学管理情况调查结果的分析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学管理在高校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教学管理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现象的一个明显体现就是高校扩招后教学管理人员人数和学生人数的变化。扩招后学生人数是原来2倍及以上的高校占61.9%,但教学管理人员数量是原来2倍及以上的高校只占12%。

四、完善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对策

(一)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对学分制的认识

学分制的实施效果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首先,教学管理人员应该明确实施学分制的重要性,不能因为学分制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难度而产生抵触情绪。其次,学分制的实施对网络技术的要求较高,因此,负责选课系统的管理人员要参加专业培训,加强对选课系统的管理。

(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选课环节是学分制的核心环节,也是最为复杂的步骤,即使是在重点高校,也存在教学资源紧张和管理体制落后的制约。因此,高校要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赋予学生自由选课的权利。

1.建立网上选课系统

学校应自行开发或者购买专业的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确保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正常选课。

2.增加课程资源

教务部门应制定相应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开设新课程,只有提供大量可选择的选修课,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3.编制选修课简介手册

通过阅读手册,学生能提前对选修课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选课的时候更有针对性,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

4.编制教师简介手册

手册中对每位任课教师的姓名、教学特长等相关资料进行介绍,使学生在选择任课教师时避免盲目性,做到心中有数。

五、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出了现阶段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教学管理人员数量不足,职业素养有待提升,与学分制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够全面,工作职责、操作流程的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和质性分析的方法,从两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弹性学分制实施的对策:通过讲座、培训等形式,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对学分制的认识;通过建立网上选课系统、增加课程资源、编制选修课简介手册和教师简介手册等形式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作者:李思琪 单位:商丘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运兰.中国高校学分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学位论文[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教师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1.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意识薄弱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很多人包括学校自身对校园安全管理的认识不够清楚,他们对校园安全管理的认识仍然停留于学校的治安管理,没有认识到学校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在学校的日常教学中,安全教育的时间比较少,这导致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成为了学校的薄弱环节,学生对安全管理的认识还不深刻。

2.管理渠道单一学校的安全管理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是由学校的安保部门人员来完成管理工作。大部分学校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教育上,对安全管理比较忽视,不重视保卫和治安工作。学校面向学生开展的安全教育课,也只是由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针对性不强。此外,学校和家长在安全教育方面缺少沟通。以上这些,导致学校的安全教育效果很不理想。

3.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这在我国大部分校园中比较常见。很多学校虽然建立了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但是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这对校园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外,还有部分学校既建立了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也具有相应的考核制度,但是考核制度只是流于形式,这对校园的安全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管理能力不足校园安全管理能力不足,这在我国大部分学校中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管理投入不足、管理落后、技术支持不足和硬件投入较少等问题普遍存在。发生事故时,不能很好地应对事故。学校的安全管理人员学历不高,并且缺少必要的安全管理培训,这导致学校的安全管理能力不足。

二、建立校园安全管理的长效路径的措施

1.树立安全意识学校在进行教育改革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安全教育,让全校师生树立安全意识,要将“安全第一”的观念深入人心。努力提高师生的安全素质,培养师生的安全意识,让教师和学生自觉地维护校园的安全,这是解决保证校园安全的基础条件。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安全知识渗透到课堂中,开展多形式的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

2.建立多层次的参与机制建立多层次的参与机制是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校的安全管理应整合多层次的人员参加,增强安全管理的力度,仅仅依靠校内的安保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要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校园安全管理中来,同时还要争取得到公安消防和交通城管等机构的配合,只有建立这种多层次的参与机制才能提高校园安全管理的效果。

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是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校园安全管理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复杂的工作,学校要想建立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就必须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学校要加强对校园安全的管理力度。在制定安全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以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实现校园安全管理的良好效果,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加强管理能力学校不仅要配备先进的技术设备,还要提高安保人员的业务水平。先进的技术设备是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学校配备的先进的技术设备能有效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而提高安保人员的业务素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的能力,对促进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和防止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