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可持续节水;建筑工程;给排水

在建筑工程给排水设计之中,坚持可持续节水的理念,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首先,对城市管网进行综合性的利用,使用分区给水的方式。第二,使用节水型的卫生器具和相关配件,减少供水量。第三,对中水系统大力推广。第四,使用太阳能系统,利用太阳能为建筑加热。第五,加强对雨水的回收和利用。第六,对超压出流的现象进行控制。第七,在建设工程的过程中,应该大力推广新技术和新管材。第八,应该在施工的过程中,加强对水表的建设。第九,避免因为二次污染而产生的水资源浪费。第十,在设计热水的过程中,应该对水循环系统进行完善,避免水资源浪费的现象。

1、充分使用市政管网余压

在城市供水的过程中,应该针对供水规模的不同,对管网的压力进行合理的使用,使用分区供水的方式,对二次加压中的能量消耗进行控制,不仅不会造成压力过高的现象,同时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2、使用节水型卫生器具

减少传统水龙头的使用量,使用充气水龙头和瓷芯水龙头,在水压不变的条件下,使用节水水龙头会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在一般水龙头水流量较大的位置,节水水龙头会节约更多的水资源,因此,应该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安装上述两种节水水龙头,降低水资源的浪费率。同时,在公共厕所中使用具有红外线感应装置的延时水龙头和自动控制水龙头,应该选择水箱容积较小的大便器,我国目前加大了六升水箱的推广,设计人员应该在对给排水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向业主积极推荐。

3、大力推广中水系统

中水是指对生活中的排水进行处理之后,使水质达到一定的标准,如果将建筑用水进行搜集,并通过相关的净化处理方式使之成为中水,保证城市杂用水和建筑杂用水的需求,例如,消防、建筑施工、车辆冲洗、城市绿化、道路清扫和冲厕所等,减少了自来水的使用量,相对来说,增加了供水量。在高级住宅、公寓和宾馆中,淋浴水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应该大力推广中水系统,对绿化灌溉和冲洗厕所的水量进行补充,节约生活用水,因此,从长远的节水功能考虑,应该对洗菜水和洗脸水等进行处理和收集,使水质达到一定的标准之后,对污水进行回收利用,增加污水带来的效益。

4、合理使用太阳能

太阳能是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具有数量众多的特点,因此,作为重要的节能方式,对建筑热水进行加热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太阳能的使用效率。我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我国中,很多个城市都下达了相关的规定,要求新建的住宅应该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进行整体的验收、施工和设计。

5、回收利用雨水

回收利用雨水指的是将雨水定期搜集起来,通过药剂和相关的设备进行处理之后,使之达到某种标准的水资源再利用的过程。雨水在处理之后,可以作为冲洗厕所和城市景观、城市绿化的用水,目前,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中都开展了对雨水的研究和分析,最终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6、在给排水工程中推广新技术

一些新的管材不仅具有外形美观的特征,而且具有良好的性能,相对于传统的钢管,具有不容易生锈,减少水污染的现象,因此,居民可以转变以往需要放空水龙头中锈水的方式,减少因为水龙头生锈而产生的渗水和漏水现象,将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降到最低。使用新型的管材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浪费。阀门性能和质量的优劣也会对水资源的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应该使用具有节水功能的阀门。

7、避免二次污染产生的水资源浪费

二次水污染现象的产生,会使建筑之中的给排水系统无法正常的工作,使业主用水困难,同时,因为会排放掉受到污染的水源,会提高清洗供水系统的难度,加剧了水资源的浪费情况,因此,避免给水系统的再次污染,能够提高节水的效率。

8、结语

总之,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在建筑工程的给排水设计中贯彻可持续节水的理念。对城市管网进行综合性的利用,使用分区给水的方式。使用节水型的卫生器具和相关配件,减少供水量。对中水系统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利用太阳能为建筑加热。加强对雨水的回收和利用。对超压出流的现象进行控制。在建设工程的过程中,应该大力推广新技术和新管材。应该在施工的过程中,加强对水表的建设。避免因为二次污染而产生的水资源浪费。在设计热水的过程中,应该对水循环系统进行完善,避免水资源浪费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杨天峰,张旺. 低碳经济下建筑给排水的节能问题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10,(09)

[2]王艳斌.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环保问题[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03)

[3]季翔,陈志东,王炜.苏北地区住宅建筑节能与室内设计研究[J].工业建筑,2003.(9):27—29.

[4]李胜刁,刘建荣.建筑节能与室内装饰[J].建筑学报,2001,(11):25-27.

[5]JGJ75--2003,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技术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范文第2篇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为工业和民用建筑提供必须的生产条件和舒适、卫生、安全的生活环境的应用科学。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授课和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建筑内部的给水、消防给水、排水、雨水、热水供应以及水景、游泳池给水排水、小区给水排水和建筑中水的基本理论、设计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居于从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设备安装、系统管理与维护等方面能力。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在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特点和“卓越计划”的要求,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如下:(1)课程体系与实践需求存在差距。目前传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体系主要包含课堂教学“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和实践环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毕业设计”。课程设置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实习实验环节和创新教育环节缺失或比重偏低,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弱。此外,尽管有些高校也设置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习内容,但由于实习单位落实困难,实施效果也不如人意。(2)教材内容滞后于实践发展。近年来,以生态环保为核心,以绿色建筑、海绵城市建设为代表的科技发展需求,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教材内容无法有效覆盖上述内容。(3)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普遍不足。当前高校教师多为“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同时多数高校尽管鼓励青年教师开展工程实践,但配套制度缺失,导致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难于开展。

2.我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施“卓越计划”的教学实践

2.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教学体系

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在原有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理论教学环节,不断强化工程实践和创新实践教学环节,逐步形成了涵盖基础理论教学、基础实践教学、综合工程实践教学与应用创新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新的教学体系。(1)基础理论教学。根据我国城市化建设需求,在原有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增设建筑消防技术和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不断完善理论教学知识体系,使理论教学符合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需求。(2)基础实践教学。在各教学环节中灵活穿插调研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同时设置认识实习、实验等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感性认识,不断深化基础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我校是全国率先开设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试验的院校之一。目前,我校已设计并开出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基础实验主要包括“建筑排水管道水力工况实验”、“虹吸式雨水斗水力工况实验”、“卫生器具安装与管道连接实验”、“建筑排水管道噪声测定实验”等实验项目。(3)综合工程实践教学。设置专业案例分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综合实习等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强化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4)应用创新实践教学。采用研讨式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设置课内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在了解当前建筑给水排水专业领域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创新实践,自主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强化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2积极实践,探索“双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为弥补校内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足,但理论优势明显的实际情况,与企业联合,建立“双师制”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与“建筑消防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均聘请设计院资深工程师承担1/3以上的课堂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全面掌握建筑给排水系统基本理论的同时,深化学习内容、增强工程意识;在毕业设计中,每名学生皆由校内教师与设计院外聘教师共同指导,一方面强化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实际设计流程、设计要求以及面临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具有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建筑给排水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2.3注重实际需求,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

充分利用我校在城市节水、雨水利用等方面的科技优势,使课程教学贴近实际,与首都城市建设发展需求协调一致。一方面通过调整教学大纲,在培养计划中落实建筑节水设计、可再生能源加热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概念及设计要点等内容。另一方面,在课堂和实践教学中,通过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亦庄开发区、东方太阳城、国家大剧院等典型案例,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科技发展,了解行业需求,使建筑给排水工程教学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

3.结语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给水排水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卓越工程师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52-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环境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突出,受到了社会大众及国家的高度重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是以培养城市给水排水、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污水治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为目标的,从而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实践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不仅应使学生具备全面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

一、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概述

目前,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及实践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主要包括基础课程的设置以及实践环节的安排,其中基础理论课程主要有《城市与建筑给排水工程》、《市政污水处理》、《给水排水工程仪表与控制》以及《工业废水处理》等十余门课程,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及方法,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1]。同时,作为以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专业,课外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专业实践能力,是对理论基础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对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从实习与设计两方面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行加强,其中课外实习主要包括认识、生产、毕业、金工以及测量等实习内容。在专业设计中包括课程设计与毕业论文的撰写,课程设计的内容具体包括给水处理厂、排水管网、水泵站、污水处理厂等方面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不仅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其在工程实践教学中检验自身的知识体系是否完整以及知识掌握及应用情况,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使其深入了解工程一线岗位的要求与实际需求,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经过大量实践教学经验表明,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反映出学生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通过在实习过程中进行观察和总结,并结合自身知识形成实习报告,教师对其工程设计所使用的计算方法以及图纸绘制进行评价能够得到有效的反馈信息,并作为教学跟进和完善的依据,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

二、给水排水专业毕业生需要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迫切性

当前,在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中仍存在部分问题,如部分教师虽然理论知识教学能力较强,但在实践教学中存在工程实际经验不足,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的问题。实际中,施工管理、工艺设备讲解以及工程设计等部分的内容都要求教师具有深入了解的知识储备。同时,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也有待提高,对于实践性特点突出的专业,要求教师能够在课程设计及实习等方面指导和帮助学生。但是,由于目前各高校在吸收优秀师资力量时存在以学历、科研成果为标准的现象,使得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不到保证,对实践教学的开展十分不利。此外,生产实习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措施,能够使学生对水处理相关工艺进行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然而,由于水处理工艺需要系统化的机械设备、控制措施以及检测仪表等内容的支持,这使得高校在开展生产实习教学的过程中受限,课程设置方面对水处理设备的教学内容也较为缺乏,较少组织学生去水处理行业相关的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十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2]。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提出为各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应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这同时也是设计院、施工单位、安装公司、政府管理部门等用人单位对学生在工程实践经验方面提出的要求。因此,当前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亟需进行改革和提高,以实现培养应用型、创新性的高级专业工程人才的教学目标。

三、加强给水排水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对策

(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提高

在教授给排水理论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应从培养学生给水排水工程系统的思维模式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结合实习实践经验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对给排水管道系统、建筑给排水工程、新兴技术和需求以及水资源保护利用工程设计等内容进行了解,从而建立并完善自身的给排水整体知识体系结构[3]。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水处理工程相关的法规、经济、建立、施工等方面的知识与政策,形成完整的城市水系统运营管理的思维模式,从而提高自己在工程实践应用中的问题解决能力,为今后走入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使用新的规范、标准、手册、产品的样本

在课程设计中以给水排水专业的教学大纲为依据,并以工程设计规范要求为基础进行设计,如泵站课程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以及污水处理厂设计等,并以校企结合的形式进行。在毕业实习与设计中可以采用组织学生进行“边实习边设计”的方式,学生在确定毕业设计的方向与内容后,通过参与现场实际工程项目从而提高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同时,在教师与现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进行设计并完整任务,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

(三)增加生产实习的方法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因此,有条件的高校应积极与水处理生产及管理单位进行联系,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参与生产实习的机会,使其能够对风机的种类、管道的相关知识、阀门的特征以及PLC的控制原理等内容进行全面了解,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同时还需注意在选择实习单位时应主要其是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生产实习时间,并且应要求实习单位为学生提供参与主要生产环节的机会,能够全面熟悉水处理工程的实际运行及管理工作[4]。

(四)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

通过聘请工程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具有资深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教学环节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工程设计及施工方面的规范性、实践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同时,校方还可以聘请污水厂、排水公司以及自来水厂等单位中对给排水设施具有丰富管理和运行经验的专家,对给排水工程的运行管理特征以及设备的工艺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参与积极性。在聘请技术专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以及研讨活动等方式进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学生了解给排水工程实际创造机会。

(五)在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实施经验的积累

卓越工程师计划是针对当前给水排水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旨在培养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级技能人才,某高校给水排水专业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过程中从培养方案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两方面进行:

1.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课设试验、施工实习、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七个方面对培养计划进行安排,以培养目标为导向选择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施工及管理等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同时聘请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在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现场指导[5]。

2.要求学生的实践学习实践累计足够40周,并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撰写专业论文以及课程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在课堂教学中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以给水排水实际工程项目为学习内容,让学生参与到项目研究、设计与开展的实际过程中,从而结合自身的理论基础知识切实运用到工程项目中,培养其成为卓越工程师的潜质。

3.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中设置基础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其他实践教学环节,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如在基础教学中设置金工实习、计算机训练以及水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等;在实践教学中设置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与实习等;在其他实践教学环节中积极组织创新能力拓展项目以及科技文化活动等。四、结束语综上所述,给水排水专业是以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实践型专业人才为教学目标的,以期为广大企业输出高质量、高能力的人力资源。实践教学环节作为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出有效的对策,保证教学质量,从而实现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路程,柴蓓蓓.给水排水专业《水工程经济》课的教学改革探讨[J].新西部(下旬刊),2015,(3).

[2]沈红心,隋铭皓,邓慧萍,等.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给水排水专业人才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

[3]于文波.浅谈高职院校给水排水专业施工课程教学改革[J].价值工程,2014,(18).

[4]吴俊峰,朱新锋.提高给水排水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2,(2).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1.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特点及意义

理实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是近些年在高等院校教学中进行探索、创新、推广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立足于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大胆突破理论与实践的界限,关注探索学习的过程,融教、学、做于一体,将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专业教室中进行教学,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职业技能。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它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融为一体,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衔接,实现了教师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室一体化。

土木工程学科传统的教学体系由基本教材、配套讲义、多媒体资料组成。配套讲义包括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规范。多媒体资料包括工程案例、授课视频、动画资料、模拟试卷等。实践课程为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在理论课程后进行的实践课程,在时间上是先理论后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地点、教师相分离,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更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能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本课题的理实一体化是要做到①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融为一体。②教学情境和教学手段融为一体。做到空间和时间上的理论与实践并行。

在大土木工程中,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工业民用建筑中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是建筑设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排水、暖通、电气构成建筑设备,建筑设备与建筑学,结构专业组成建筑整体,如图1所示。在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内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与给水工程、排水工程构成给水排水工程与科学专业的三大专业主干课程,是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为建筑给水排水方向的学生就业提供理论支持和技能支撑。

图1 建筑组成图

本项目将立足于以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为例,创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将这种模式应用到土木类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

2.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讨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应用型专业课程,以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通过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对国内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体系的基本组成、发展和应用状况获得全面系统的了解,获得初步的工程实践技能,为成为适应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该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给水系统,排水系统,消防系统,雨水系统,热水系统,小区及特殊建筑等几大系统。每个系统自成一章,所有章节可分为三大步骤:管网布置、水量计算、水力计算。如图2 所示。

图2 教学步骤

在这三大步骤中,水力计算属于前续课程《流体力学》、《给水管网》、《排水管网》理论知识的演变,学生可以较快地实现该知识点的迁移。水量计算和管网布置属于全新的内容,属于工程实践,涉及规范最多。如何将规范融入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是实践的主体。本课题的解决思路是:弱化理论,加强实践。在管网布置上加大教学力度。

若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要研究和落实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① 理论教学真题化,实景化;本课程所有章节选择同一实际工程案例,从卫生间洁具布置,到生活给水排水系统,雨水系统,消火栓系统布置,从一个卫生间拓展到一层楼再至整个楼层,逐步提高整个建筑的认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熟悉的连贯性,有利于学生对工程整体的掌握,案例要选择得当,小而精,比如:某市11层商住楼,具有公共建筑和住宅的功能,可以包含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在课下布置作业中,以学生的宿舍楼为主,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观察。同时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专业软件,天正,理正,REVIT软件进行现场模拟,比如:卫生间中给水排水管道的连接,以及相应的三维管道系统。尤其是REVIT软件中的相机以及漫游功能可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达到让现场走进课堂的效果,如图3所示。进一步拓展学生软件应用能力如三维透视图的绘制等,进一步开拓学生创新能力。

图3 三维管道系统

②课堂实践多样化;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实践环节,达到讲授、听课与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具体实践环节如下:随堂见习、课外实践、实践操作。

随堂见习: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课间时间让学生去观察本教学楼内的卫生间里洁具布置,以及生活给水排水系统,消火栓系统,随后在课堂上分析管道的布置方案,结合最新规范,讲解现在的布置变化,以及规范的变化原因。还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观察教学楼外部的室外消火栓,水泵接合器,判断给水管路的接入点。该种教学方式大大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以及对施工图绘制的掌握。

课外实践:给排水所用的管材与设备,管件种类繁多,学生根据图纸作业,列出工程材料设备表,利用课余时间到建材市场或网上咨询各种设备(水箱、水泵)、管材及附件(金属管材、非金属管材)的种类、价格,提交一份安装造价分析报告。

实践操作:建立一实验室,一卫生间内布置了洗脸盆,浴盆,小便器,大便器(蹲便、坐便),让学生进行洁具的安装,管件、附件的连接,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尺寸感。让学生了解不同管材的连接方式。

通过以上几种实践方式让课堂走入现场。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训练穿行,增强了直观体验,激发了学习兴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表1 教学与实践安排表

整个教学过程中,如表1所示,理论教学和课堂实践让学生掌握了理论,设计,施工,造价等方面的知识,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③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实现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以及对相关专业建筑学,结构工程,暖通空调和建筑电气知识的了解。在授课中加强专业之间的联系,全方位做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理实一体。可以将该种模式逐步应用到本专业课程《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以及土木工程专业《建筑设备》等课程,《建筑设备》中的暖通和电气内容可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在电气教学内容中,布置教室的照明线路,以及整个教学楼的配电线路。

3.效果总结

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得到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教学效果具体体现在:

(1)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资料的查阅和实践的设计,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

(2)通过对校园建筑中给水排水工程的观察和设计,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了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拓展了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专业配合能力。

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一、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有一定范围,主要适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二、教学组织难度大。对于小课堂30个左右学生比较好控制,对于大课堂难以实施3.实训室设备不能满足要求。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个教学改革,在工作中不断的探索研究更科学合理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 张德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文化教育市场,2012(5):113-115.

[2] 范建波.理实一体化教学视角下的教师能力系统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93-95.

[3] 刘治安、张军伟.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70-72.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范文第5篇

0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12〕7号),安徽建筑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被列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给排水管网系统》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重要主干课程之一,课程内容包括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功能、布置原理、水量计算、水力计算理论和方法、工程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及管道系统的运行管理理论。

1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给排水管网系统》教学方式主要包括理论授课、课程设计,考核方式采用闭卷形式,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加权平均的方式进行成绩评定。

1.1课时偏少的问题

当前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因此很多高校的专业课学时数都被压缩了。在2003年,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了一种新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合并了排水管网和给水管网两门课程,使其成为了一门课程。过去两门课时总学时是64学时,合并成一门课程后总学时变成了48学时。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总学时缩短了,然而本门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内容较多,难以在缩短后的学时内将所有教学内容都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且为了赶教学进度,减少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多媒体教学存在节凑快、信息量大、教学效果差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节省板书时间等优势,但同时多媒体教学也有其弊端,比如节奏过快,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突出重难点,学生容易感到思绪和视觉疲劳;多媒体教学方法信息量太大,学生无法跟上教师思路等。虽然板书不具有信息量大、节省板书时间的优势,但是为学生留了足够的思考时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1.3缺乏对工程实践训练的认识

学生没有机会将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也没有真正了解所学知识在工程应用领域的运用,如此不仅无法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还制约了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

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要求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有三个特点:①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②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③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高等教育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是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竞争力的战略决策。实施这一计划,必须科学把握其内涵和要求,准确定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规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载体,以优化培养方案与改革教学方法为手段,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社会尤其是企业培养大批能力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3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探讨

3.1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标准得以实现的方式。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对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将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以往的接受式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沟通,学生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而往往成为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和机械的应用者,造成实践能力不足、创新精神缺乏、团队意识淡化等。为了更好地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标准的要求,大力推行该课程研究性学习方法,即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以实现学生知识的获取、应用和创新,工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社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及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升。

3.2行业企业合作

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是培养高质量卓越工程师的关键。企业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具备高校所没有的条件:能够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拥有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够提供真实的工程实践和创新环境。针对行业企业(包括市政设计院、自来水公司、施工单位)的合作体现在如下方面:在“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的指导下,在行业组织制定的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给水排水管道系统》的大纲、教学日历等教学文件;接受给排水行业组织或协会对给排水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监督和检查。

3.3合理选取教材,加强教学内容改革

作为卓越给排水工程师必修的课程,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在课时是48学时。教师要在规定的学时内,将理论内容讲得更深更透,这就需要将课程内容更好地整合和提炼。目前该校选用的教材是给水排水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该教材将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内容体系,并引入了国内外最新的管网理论和科技成果,对给水管网设计的水力计算和优化理论与计算方法等内容做了较大的变动和改进,使用该教材,可使学生认识和掌握本领域的最新技术及发展方向,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更好地保障“卓越计划”的顺利进行。但该教材也存在实践应用内容偏少、例题偏少的问题,针对此情况采取了新旧教材结合使用的方法,将给水排水专业在2003年之前用的教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上)作为辅导用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新旧教材结合使用,进一步完善了教学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4推进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

针对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不足,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一是通过将新方法、新模式引入教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传统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课程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方式方法的融合;二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对给水排水管道系统知识的不同需求,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中推行分层次和分类别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教与学的统一,推进教与学的共同完善;三是针对目前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相互脱节的实际问题,推行课程设计提前布置,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模式,并请校外工程人员加以辅导,并参观相应的给排水管道设施,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验中进行验证,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融和互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鼓励学生创新,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课程中的问题,辅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语言编程解决给排水管网水力计算、优化等科学问题。

4可行性分析

从2014年开始,课程聘请了包括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美华盛国际建筑设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等单位高级工程师作为辅导教师,参与辅导课程设计及课程讲座。为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课程设计过程中每届均带同学去相关单位实习、参观、请专业人员讲解,先后去过的企业包括安徽国祯环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池州市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滁州市自来水公司、中美华盛国际建筑设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学校根据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安排落实了教学经费,保证了以上活动的顺利实施。

5结论

近几年来该校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采取了以上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反应在课程设计质量稳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有明显改善,在毕业设计中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的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知识。

参考文献:

[1]张建锋,黄廷林.基于“卓越工程师”目标下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