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基础及应用

管理学基础及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基础及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基础及应用

管理学基础及应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应用管理学基础 综合职

业能力 培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69-03

高职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是工商管理大类的专业基础课。随着管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及企业对管理人才的愈加重视,不管是工科专业还是文科专业都普遍开设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职业技能人才。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社会进步和劳动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现代企业运行和管理进入了以过程为导向的综合化运作时代,这要求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岗位能力,而且应当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成为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笔者认为,可根据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遵循专业建设适应市场、课程改革跟踪市场、实训教学结合市场、教学产品服务市场的课程体系改革理念,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

一、当前高职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其所蕴涵的知识和技能贯穿于企业管理一线业务的全过程,它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是各类专业就业必备的技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效果不尽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体系和内容设计缺乏专业针对性

由于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各异,因此对课程内容的要求必然存在差别。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讲授的理论深度和内容侧重点、学时分配等应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区别对待,比如对工商管理和财务管理来说,其重要性就不一定相同。但目前来看,许多高职院校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体系和内容设计上缺乏专业针对性,没有很好地考虑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配套。

(二)教学形式不能适应教学目标要求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要求,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内容设计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然而,当前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理想信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多采用“粉笔+黑板”、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案例教学法实施效果不好

案例教学法又称哈佛式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它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在课程的理论框架中探讨现实的问题。其中案例的讨论在本质上是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的,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扮演引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学生才是真正的参与者,可以畅所欲言,充分发散思维。这种教学法符合管理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因此被广泛采用。但从各高职院校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案例教学法的效果不甚理想。纵观当前的管理学案例集可以发现,适合我国国情和企业具体情况的案例比较少,案例教学中很多案例为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案例或者是国内知名企业的案例,这些案例要么综合性强,学生因缺乏实践经验而难以正确分析,要么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差,不适应企业现实发展的需要。而且,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很多缺乏系统性,每部分都是一个小案例,很少有案例贯穿几个知识点,这样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效果欠佳。另外,大多数教师缺乏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企业管理本身认识不足,难以适应案例教学的要求。

(四)课程考核形式单一

当前,各高职院校在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考核上大多采用总结性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或60%、形成性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或40%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只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难以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真实能力。因此,学生依然摆脱不了“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皆忘记”的状况。

二、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概念较多,理论性比较强,尤其是第一部分的管理概述和第二部分的管理理论,理论性更强,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吃力,兴趣不足,学习效果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在理论教学基础上融入实践教学,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管理学产生兴趣,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一)树立明确的教学理念和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让学生主动探索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为更好地服务地区经济,充分体现高职高专办学特色,根据工作岗位所需的管理技能来组织教学内容,并且注意知识更新,在教学中尽可能把国际上最新的管理成果和管理经验纳入课程教学中。据此,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为:以学生为主体,理实一体,实训为主,理论为辅,培养学生基层管理岗位所需的素质和技能。教学中,多角度探索“工学结合”模式,实现“理论教学实务化,实践教学真实化”,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及特点,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可确立如下:一是知识目标,即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今中外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的基本内涵、要求及科学有效实现的方法。二是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管理知识进行具体的管理案例分析,并能够在学完课程后对管理实践进行考察。三是素质目标。要求学生通过管理学知识的学习而真正学会并能够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管理学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重新设计教学思路

课程教学中,融“教、学、做”为一体,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理论知识的讲授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管理寓言、观摩、小组讨论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1.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管理项目课程体系。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项目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以广西中小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引领课程项目工作任务,以课程项目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技能模块,以课程技能模块确定课程内容。将应用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循序渐进地融入各项目之间及项目之下各模块之中,并通过工作任务的分析与完成,涵盖管理领域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也就是说,先获取技能,再体验知识。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相关的管理知识。其编排依据是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关系。

3.实行以认识实习、课堂实训和仿真模拟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训模式。首先是开课前,安排2天的岗位认识实习,以在真实职业环境中促进学生对管理岗位知识的认知,增强学生对管理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其次是在阶段模块学习中安排项目化实训,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项目技能;再次是课程学习完成后,进行仿真综合模拟实训,利用管理科学系的沙盘模拟软件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管理的实践性,同时派部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参加每年省级或国家级的管理沙盘模拟比赛,促使学生学习,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培养学生综合管理技能和综合管理素质。

(三)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1.构建能力模块实训体系。取消以前的以章节为教学单位的教学体系,实行强化能力培养的模块式实训。在确立管理学基础课程能力培养目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能力分解,构建若干个能力培养训练单元,即以一项(组)能力培养为一个实训单元,以系统进行该项能力的打造与培养;再由若干个训练单元组成训练阶段,即各模块的实训。

2.采用模块化、任务化、实战化的模式进行教学。在课程教学设计中主要采用“故事+抛锚式”的教学方法,以吸引学生对管理学课程的兴趣。在每一项目的第一节课用一个小故事来引出课程的内容,把本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告诉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同时有针对性地布置相应的项目,让学生组建管理团队,进行角色的分配,实现“理论教学实务化,实务教学实践化”,从而多角度地探索“工学结合”的途径。

3.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理论性强、抽象枯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固然能吸引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成效,但高职生普遍具有学习惰性,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追求学习成就,更要追求学习过程的享受。教学中,可用人物角色扮演来取代冗长的文字案例或理论分析,比如在管理学第一部分的管理者相关知识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职业情境,将班级的“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等职位更改为“总经理”、“行政总监”、“财务总监”等管理岗位,增强学生对企业管理岗位的认识,同时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还可以用电影片段来展示管理现场,用动画来展示讨论场面,用故事来解释一段流程。通过多媒体、角色扮演再现真实的管理现场,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改革教学考核方式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期末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也不利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这一情况,可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企业考核”的形式,即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主体不但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而且有企业的工作人员,同时把考核的场所扩大到企业。改革考核的目的是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同时实现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课程教学考核主要分为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两部分,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相结合,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有课堂表现、到课情况、平时作业考核和实训考核,其中课堂表现、到课情况、平时作业考核占总成绩的20%,实训考核占40%,终结性考核占40%。终结性考核分知识点掌握与知识点应用考核以及技能掌握情况考核,知识点掌握与知识点应用的考核从试题库中抽取,试题库由本课题组教师负责建立,成绩占终结性考核的50%;技能掌握情况以小组课题成果的形成考核,由课题组的企业专家负责评分,占终结性考核的50%。

(五)组织学生外出参观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管理知识的理性认识,可将部分教学安排在课外进行,比如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企业参观,进行专业认知教学,并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到学校为学生授课、开讲座。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调研活动,比如在讲到管理者的知识点时,组织学生访问企业的管理者,使其通过调研访谈加深对管理者相关概念的认识,真正认识到管理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这种实践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式、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把课程改革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这也需要教师、学生、学校、企业的通力合作才。

【参考文献】

[1]胡卫东.综合职业能力导向的广西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0)下

[2]石丽.“旅游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8)下

[3]程云行,何红光.管理学课程实验教学中的职场化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6)中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2012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2JGA370);广西教育厅2013年教育教学改革一般资质项目(2013JGB379)

管理学基础及应用范文第2篇

 

当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特别是想从事会计职业的大学生更是如此,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除加强会计岗位职业指导工作,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自身的会计职业技能和会计职业道德修养,只有拥有了高技能和高修养,才能争得用人单位的录用,因此加强与提高会计基础教学质量则显得尤为重要。在会计基础教学质量管理中引入企业质量管理中的经典管理方法——过程管理,进行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管理和监控,从而达到推动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实现课程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目的。

 

1过程管理的含义及特点

 

1.1过程管理的含义

 

过程管理是指使用一组实践方法、技术和工具来策划、控制和改进过程的效果、效率和适应性,包括过程策划、过程实施、过程监测(检查)和过程改进(处置)四个部分,即PDCA循环四阶段。

 

1.2过程管理的特点

 

(1)过程管理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从横向视角把企业看作为一个由产品研发、生产、销售、采购、质量管理等业务过程按一定方式组成的过程网络系统;把每一个业务过程都看成是有特定功能和目标的、有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子系统,企业系统由若干业务过程子系统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应用系统方法解决企业业务过程系统的信息流、物流和工作流管理问题。

 

(2)过程管理应用信息论方法,将企业内部的各过程视为一个信息收集、加工、存储、传输的过程,应用信息技术解决业务过程管理信息的传输和处理问题。

 

(3)过程管理应用控制论方法,将企业的业务过程视为可控过程,建立过程控制系统,运用反馈控制等控制方法解决企业业务过程系统的控制问题。

 

(4)过程管理注重管理的细化,即细化到每一个业务流程、每一个操作单元(或作业单元、工序)、每一项影响业务流程运行的输入因素。

 

2会计基础质量管理中应用过程管理的实施方法和步骤

 

2.1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项目设计

 

在对该课程职业岗位工作的分析和调查的基础上,设计了该课程教学内容面向会计工作岗位,以企业的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精选典型工作任务来设计教学项目,把其分成“会计职业认知-会计出纳岗位-会计记账岗位-会计理论和知识基础”四个过程模块,新的教学内容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将教学内容分为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审核和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报表这七个模块的内容体系。即抛弃了沿用较长时间的由产生到发展,先讲理论再做练习,教师机械地讲,学生被动地学的传统教学设计。

 

2.2过程管理中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情况信息进行反馈样卷的设计与数据分析

 

过程管理中若想对学生每一学习过程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监控,则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信息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信息进行反馈,通过反馈得到的信息来评价学习效果及教学效果,因此信息反馈样卷的设计则显得非常重要。在样卷设计中问题设置,一方面要注意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问题设置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同时在设置中要避免问题的重复性,以防止被调查人产生厌倦的情绪。在对样卷进行数据分析时则侧重于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如若没有起到好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则需要针对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师教学情况展开调查,找出原因,做到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和更正教师的某些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

 

2.3建立过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教学管理指标体系是具有一定逻辑和结构的评价指标集合,它是进行教学质量管理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在会计基础教学质量管理中使用的过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会计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学习效果评价指标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3课程资源概况

 

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本着服务专业、服务学生,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理念,按照护理岗位工作需要组建项目化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框架分三部分:课程概要、基本资源、拓展资源。课程概要包括:课程定位、课程标准、教学日历、课程重难点、考核评价方案。课程基本资源按实际工作过程分四大模块,每一模块下分若干项目,每一项目下含教学内容相关的讲稿、项目化教案、授课课件、同步练习、重难点微课视频、实训指导及操作考核标准,共有十三个项目。拓展资源开设了护士资格考试专栏、临床讲座、典型案例、学习窍门等栏目。

 

4结论

 

工学结合模式下开发课程、深度院校合作,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健康评估》课程资源丰富全面,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内容贴合教学实际,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地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与学习兴趣。近五年来,本课程合格率都在99.5%以上。课程资源开设的护士资格考试专栏,介绍护士资格考试大纲及复习方法技巧等内容。近三年,学生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保持在99%(高职)、95%(中职)以上的高水平,2013年、2014年更是连续两年实现了“双百”的骄人成绩,2015年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达99.67%。资源建设中也有不足的地方,课程中原创动画资源还要大力增加。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下,对课程的建设都提高了要求,需要我们的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是校企双赢、教学相长的良好循环,值得推广与完善。

管理学基础及应用范文第3篇

一.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能力相当的学生会取得不同的成绩,甚至能力差的学生可能比能力强的学生成绩更好。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由于激励的程度和效果不同所致。一般来说,学生的成绩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能力,二是动机激发程度。他们的关系可表现为: 学习成绩=能力x动机激发程度 从式子可以看出,学生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其能力和动机激发程度的乘积,能力越强,动机激发程度越高,成绩就越好。在这两个影响因素中,能力是个人的心理特征,其提高需要经过一个过程,而动机激发则是较易变化而且可以控制的因素。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成绩与动机激发程度成正比,能力稍差,可以通过激发工作动机来弥补。在学习中,能力不怎么强的学生,通过自己刻苦努力而取得较高成就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或内驱力。因此,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激励调动起人的积极性。能力再强,但若不能进行有效的激励,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

二.数学教学中激励原则:

第一,激励要因人而异。由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所以,激励要因人而异,一些学生的成绩很好,可以激励他们把成绩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给他们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一些学生的成绩一般或者不好,可以激励他们达到一个可以完成的目标。如果学生的目标都是同一个水平,成绩好的学生觉得没有动力,轻松达到目标,进丧失进取心;对成绩差的学生会来说或许是一个遥遥不可及的目标,觉得反正达不到就不想学等。因此,给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很重要。

第二,激励要做到奖惩适度。奖励和惩罚不适度都会影响激励效果,如果学生在上数学课无精打采、开小差 、不交数学作业等等,可以给惩罚,但惩罚过重会让学生感到不公,或者失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等;惩罚过轻会让学生轻视错误的严重性,从而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学生数学成绩提升很快或者考试考得很好,可以奖励。

但奖励过重会使学生产生骄傲和满足的情绪,失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欲望;奖励过轻则起不到激励效果,或者让学生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

第三,激励要做到公平合理。公平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学生感到的任何不公的待遇都会影响他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情绪,并且影响激励效果。取得同等成绩的学生一定要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同理犯同等错误的学生也应受到同等层次的处罚。犯同样错误学生应该同等处理,不要应为好学生就可以优待或者特殊等等。

第四,激励要注重时效性。激励要及时地进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比如某某同学在数学全国竞赛中获得名次,应即使表扬,不要等到该比赛过了几个月了才来表扬。学生的积极性早也大打折扣了,对于表扬无所谓了。

第三.激励在数学教学中具体运用

第一,数学是一门很灵活的学科,不能单纯地讲授课本“死”知识,应多鼓励学生去探究,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说,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把这种从自发的感性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这自然会变为立志学好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管理学基础及应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KPI 绩效管理 仓储管理教学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

0133-03

近年来,随着管理体制的变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物流业在我国迅速发展,但是,仓储管理的指标体系由于受到“黑大陆”学说、“冰山”学说的影响,物流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目前仓储企业的经营现状。本研究借鉴KPI绩效管理(KPI- Key Process Indication)的成功经验,将KPI绩效管理应用在仓储管理的教学中。

一、KPI绩效管理的内涵

KPI绩效管理(KPI- Key Process Indication)是来自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柯普朗((Robert S. Kaplan)和管理大师戴维.诺顿(David P. Norton)的“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体系,具体指的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某一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运作的远景目标的工具,是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基础。

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到建立仓储管理KPI考核体系的目的和作用:一是从管理目的来看,KPI考核更加关注仓储管理的整体业绩指标。二是从管理成本来看,KPI考核可以有效地控制并降低仓储企业的管理成本。三是从管理效用来看,KPI绩效考核能够抓住仓储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有效地衡量企业绩效。

二、仓储管理中KPI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程序

建立KPI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要按照目标导向原则、SMART原则、可执行原则、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突出仓储管理的流程性、计划性和系统性,而且考核指标尽可能是可以量化的,使指标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一定的层次性。其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

首先,明确仓储企业的战略目标,找出企业的业务重点,根据这些业务重点评估企业价值标准,由此确定仓储企业的关键绩效指标(KPI),即仓储企业的绩效指标有:仓储作业效率指标、仓储作业效益指标、仓储作业设施设备利用程度指标、仓储作业消耗指标、仓储作业质量指标、仓储作业安全性指标等六大指标。

其次,根据仓储管理目标实施中的工作流程,分析绩效驱动因数(决策、组织、实施),依据企业级KPI,分解出各系统各部门及员工的KPI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些评价指标体系既是员工考核的要素和依据,也是全体员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努力的方向。然后设定评价标准,审核关键绩效指标。

仓储绩效管理就是对仓储作业情况的考查,分析仓储作业成本及仓储绩效指标,使仓储作业能沿着效益、效率的方向发展,出现预期的结果。

三、仓储管理中KPI绩效指标的建立

根据仓储企业的实际,结合KPI考核具有关键性、可操作性、敏感性、系统性的特点,关键性是指KPI选择对公司价值、利润的影响程度很大的关键指标;可操作性是指KPI有明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既便于取得可靠和公正的初始数据,也可以进行量化和比较;敏感性是指KPI能正确区分出绩效的优劣;系统性是指KPI考核能够将组织、管理者和员工纳入整个管理系统,将企业的战略、经理的职责、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以及员工的绩效目标有效地统一起来,共同完成绩效目标,从而实现组织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形成仓储管理中KPI绩效指标,包括总体层指标1个,系统层指标6个,指标层指标24个(见表1)。

四、KPI绩效管理的一般步骤

KPI绩效评价要建立评价实施机构,成立相应的评价领导小组,选择小组成员要有专业性、权威性和代表性;制定评价工作方案,根据评价的目标制定相应评价工作流程及评价指标内容;搜集相应资料,进行评价计分,作出评价结论,撰写评价报告,最后还要总结和反馈评价结果。

五、KPI绩效管理教学难点分析

KPI绩效管理的就是让员工明白企业对所在部门的要求是什么,对他的要求是什么,以及他将如何开展工作和改进工作,他的工作的报酬会是什么样的。同时,主管也要了解员工的素质,以便有针对性地分配工作与制定目标。因而在仓储管理教学中,如何设计KPI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教学重点。

一个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必须要求:一是具有准确性,即实际绩效是否符合预期绩效,计量什么及如何计量,必须达到准确;二是具有及时性,及时计量评价指标就成了一个有效的绩效评价控制系统的关键;三是要具有客观性,真实客观地反映各种评价信息;四是要有可接受性,绩效评价体系尽可能地按使用者的需求设计;五是可理解性,能够让被评价的对象所理解;六是反映成本利益,能够提供较其实施和维护成本更大的利益;七是反映企业的特征,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能够实现预期的结果;八是目标一致性,评价指标体系既是战略目标实施计划的分解,也能保证战略目标计划的完成;九是可控性和激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既要有挑战性又能激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工作潜能。

管理学基础及应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优质护理;脑血管畸形;出血脑

血管畸形是指脑血管先天性、非肿瘤性发育异常引起的脑局部血管数量和结构异常,其可对正常脑血流产生影响。脑血管畸形主要有4种类型: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静脉血管瘤和先天性颅内囊性动脉瘤,其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出血。脑血管畸形出血患者病情急、变化快、症状重,若得不到恰当的护理,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影响患者的康复。本研究以2014年4月-2016年4月于阜新市某医院治疗的60例脑血管畸形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优质护理在脑血管畸形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阜新市某医院在2014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60例脑血管畸形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通过核磁共振检查确诊为脑血管畸形出血。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9~55岁,平均(35.5±2.7)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18~54岁,平均(35.6±2.4)岁。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①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将异常情况告知主管医生,并配合医生完成对症处理。②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协助患者完成相关检查。③告知患者日常生活、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①护士长应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优质护理服务操作流程、护理服务目的等,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水平及强化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②与患者及家属保持良好沟通,了解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的原因,以疏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惑,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病魔的信心,提高治疗配合度。③待患者病情趋于平稳后,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告知他们疾病的病因、引起出血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增强患者的自我预防意识和能力。④为患者制定恰当的饮食方案。患者多需要长期卧床,其消化功能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容易出现便秘症状,故需叮嘱患者多食用富含纤维、维生素的食物,切忌食用动物内脏。同时叮嘱患者多饮水,保证每日的摄水量。⑤因患者需要长期卧床,需防止患者发生压疮。每2小时要为患者翻1次身,对于不适宜翻身的患者可在受压部位放置水囊。每日用温水为患者擦洗受压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同时按摩受压皮肤,促进血液循环。此外还应确保床铺干净、干燥、整洁。⑥为防止患者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应按时为患者进行尿道口护理。

1.3观察指标

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SF-36设有36个题目,总分为100分,总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采用自制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表中设有10个题目,每题设有“是”与“否”2个选项,以“是”选项大于7个判定为满意,并以此统计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2组患者的并发症(便秘、压疮、泌尿系统感染)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SF-36评分为88.4±6.3,高于对照组的81.6±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7,P<0.05)。

2.2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3.3%,高于对照组的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39,P<0.05)。

3讨论

目前,临床上治疗脑血管畸形出血的主要方法是手术治疗。既往研究表明,为脑血管畸形出血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利于优化护理服务。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SF-36评分、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优质护理服务之所以能够带来如此满意的效果,分析有以下原因:其一,护理人员通过参加培训,提升了护理水平,提高了主动服务意识及责任心,从而有效确保了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其二,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实施心理疏导、饮食指导、并发症预防以及健康宣教等,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同时有效降低了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综上所述,对脑血管畸形出血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邓莹.脑血管畸形出血术后护理36例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5,12(12):2164.

[2]潘福璎,吴秀华,郑锦红.35例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的观察与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1(11):1341-1342.DOI:10.

[3]付桂香.脑血管疾病所致功能障碍120例康复护理报告[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6):341-342.DOI:10.

[4]董兰.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的观察与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学,2015,31(1):58.DOI:10.

[5]朱萍萍.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3):86-87.DOI:10.

[6]王四荣,周延英,陶淑亭.脑血管畸形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0):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