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全课的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隧道工程施工与安全;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地下及隧道工程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截至2013年底,我国建成的公路隧道有10022处,总里程为805.27万米;沈阳、成都、西安等城市正在建设地铁工程,工程建设规模如此巨大,遇到的岩土及地下工程灾害问题也越来越多,对各种复杂工程灾害问题的处置,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和从事科研的能力,在地下及隧道工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道桥系在道桥(安全)专业中开设了“隧道工程施工与安全”课程,并将其作为专业骨干课程之一[1]。
围绕面向公路与城市道路和桥梁与隧道建设第一线,培养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一高职教育目标,有鉴于此,部分学者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对隧道工程施工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力图在提高隧道工程的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及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2]。这些研究大大促进隧道工程施工教学的改革,但是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本文结合我国对地下及隧道工程人才的迫切需要,道桥(安全)教研室对“隧道工程施工与安全”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改革。以此来促进课程教学的规范化、系统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1 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1.1 教学学时偏少,往往难于满足教学需求。教学学时少与教学内容多是当前高职课程教学环节当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这就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课程内容讲透、讲通、讲精,也使得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熟练应用的难度加大,导致学生理解不透彻,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定岗实训。
1.2 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播。现有的教学方式,大多采取“板书+多媒体”的形式,再配以必要的图片和说明,通过教师的灌输和学生的被动接收,实现知识的传播,这就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差,缺乏独立思考,无法掌握课堂教学的精髓,从而影响了知识的实际应用。
1.3 课程教学与实践脱节严重,影响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隧道工程施工实践性、应用性强,很多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只有在现场亲眼所见,才能知其所以然。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由于资金限制或缺少能够实习的场地,学生只能靠课堂上的想象,难以深入理解隧道工程的设计方法与施工工艺[3]。
2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n程设计
所谓工作过程是指为完成既定工作任务、达到预期目标而进行的完整的工作程序。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课堂垄断的教学模式,将实践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围绕工作任务,将实践工作过程和职业课堂教育相结合,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发展。
2.1 基于工作过程,开展情景式教学
根据隧道工程施工与安全课程的教学大纲,隧道工程施工与安全的过程学习包括完成实训场地的认识学习、典型施工设备认知、熟悉施工工艺流程、学习施工方法及隧道施工安全管理、预防措施与事故处理、维护作业等主要内容。学习情景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课程教学实践,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按章逐节开展教学的生硬程序,从全局把握工作流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教学设计上以工作过程为认知核心,按照现场认知、知识教学、仿真实训、顶岗实习等四个过程环节来组织,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模拟场景和课件展示,让学生在情景化的教学环境中,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等六步工作法培养学生对工作过程的整体把握和技能掌握。
2.1.1 现场认知
隧道工程施工与安全的现场认知,就是在认识实习时,参观隧道施工现场,在项目部相关技术人员带领下,进入隧道施工现场,对隧道的各个施工环节及结构进行讲解,学生在技术人员的讲解下熟悉隧道各部分结构,使学生对隧道结构有一定的感官认识,为今后学习隧道施工方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1.2 知识教学
根据《隧道工程施工与安全》教学大纲,将隧道工程施工分为两大模块,模块一为入门知识教学模块,主要讲解隧道的尝试、构造、围岩的稳定性、隧道设计及隧道的基本施工方法等内容;通过模块一的学习使学生对隧道施工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模块二为实例实训教学,主要讲解隧道施工监测、开挖与出渣技术、初期支护、注浆加固、防排水、二衬及附属设施等内容,通过实例实训内容巩固知识点、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2.1.3 仿真实训
利用实训场地,在教学过程中,将仿真实训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利用现有的实训场地内容,将仿真实训分为初期支护、二次衬砌、洞口施工、施工量测、盾构施工及盖挖逆作法等内容。通过模拟施工现场,将理论教学内容应用到现场实际当中,逐步讲解,加强学生对隧道的结构及每个施工环节的认识,为以后从事隧道工程施工奠定一定的基础[4]。
2.1.4 顶岗实习
学生通过对隧道工程施工与安全这门课程学习,已经对隧道施工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再利用定岗实训去施工单位进行实习,在施工现场,围绕隧道项目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和施工企业的相关人员一起,结合课堂上的授课内容,对学生进行实地的教学,真正地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加强学生的直观性,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有目的性,为能更快的适应未来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增强了学生的事业心、责任心。通过现场教学,强化了学生多方面能力,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
2.2 根据典型化的工作任务确定课程学习性工作任务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隧道施工能力形成的规律,通过隧道工程施工的学习,让学生在技能操作中,将知识与技能进行整合,在实践中积累工作一线经验,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最大限度地将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进行有机整合。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之间搭建桥梁,使学生结合隧道施工实际,掌握隧道施工及维护过程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技术技能,实现具有高尚职业道德、技术熟练的工程技能型人才的完美转身。
隧道施工基层技术工作岗位群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交底、技术检查、技术指导、质量评定、安全检查、工程试验、进度控制、数量核实[5]。
将这些工作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也就是“岗位上做什么,老师要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到工作岗位上就上手就快,动手能力就强。企业也欢迎,学生也顺利。
3 课程考核
为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课程结束后需以一定方式对每位学生考核。考虑隧道工程施工与安全课程隶属工程科学且极富应用实践性的特点,考核不应简单以期末试卷为单一评判形式。结合实际教学体会与经验,笔者认为考核宜由3部分组成:(1)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15%)。考查学生出勤率、听课表现(提问与回答问题),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2)理论考试(占60%)。改革传统的笔试形式,在试题的设计上和分数上尽量做到既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又通^案例分析考查其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3)实践技能(占25%)。主要目的是对学生学习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考查,通过设置某一隧道工程施工事故案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查阅文献资料,参考相关行业规范及技术标准,对某一工程问题作资料整理、事故分析、解决措施、事故总结等综合训练,锻炼学生解决实际工程方面的问题。
结束语
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地下及隧道工程建设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急需大量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隧道工程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人才。“隧道工程施工与安全”作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安全方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品质及促进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在借鉴相关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该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对于该课程的安排、讲授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雷.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0,(16):16-21.
[2]孙明磊,朱正国.“隧道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师,2009,(20):60-61.
[3]李晓龙,郭成超.“隧道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3):96-98.
【关键词】网络安全;实践教学;课程改革;工作过程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高专在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了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各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也在研究适合本专业课程的课程建设模式和教学模式。
1.“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课程介绍
“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是一门理论实践一体化、符合网络技术领域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的学习领域课程。本学习领域根据网络管理员岗位必须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出发,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加强校企合作,以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为教学原型,主要培养学生网络设备安全配置和安全防护能力,并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2.现行“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网络安全课程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职业岗位需求,不能适应就业需要,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2.1 培养定位模糊,岗位需求不明确
传统教学模式更多考虑知识体系的结构与完整性,较少考虑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岗位需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道自己学习的知识未来有哪些用途,不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需要这些知识,难以形成职业带入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与教师形成共鸣,学生和教师都难以达到最佳状态。学生知识学习了很多,但分散、刻板,空有知识却不知如何运用,实践运用能力不强,难以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2.2 理论多实践少,知识分散,缺乏针对性
“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课程不同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该课程要求更多的实践课时比例、更多的针对实际工作的实践教学情境。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重知识、轻实践,且实践内容多为知识验证性实验,难以满足实践能力的培养需求,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
2.3 教学内容更新缓慢,难以适应网络发展需要
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新规范层出不穷,网络安全新问题也不断出现,如何及时更新网络安全课程的教学内容,调整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快速适应网络安全新状态,也是“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以教科书为知识传授蓝本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3.基于工作过程的“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经过两年的教学经验积累,针对过去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校启动“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研究。经过广泛的调研与分析,明确了研究方向,确立了“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的课程改革与研究思路。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3.1 明确课程定位,适应职业岗位需求
新的研究思路改变了课程分析的方向,由过去面向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转变为面向学生就业后的职业岗位需求。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与认真分析,明确了新的课程定位:“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掌握网络安全知识,发现、研究和解决具有网络安全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胜任网络安全管理员的职业岗位需求。
3.2 课程内容编排与教学方法改革
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的安排课程内容,实现能力的递进。能力的递进不是根据流程的先后关系确定的,而是按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确定的,例如先安排网络硬件设备还是传输媒体与流程关系不大,主要是要考虑哪个项目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相对简单一些,就把哪个项目安排在前面。如本课程就将网络传输媒体任务安排在最前面,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后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程设计的学习任务必须能够满足多方面的要求,所以每个学习任务都应以典型案例为载体进行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和学校网络对外服务中心,让学生亲临真实工作环境,参与或者分组独立完成对外服务的实际网络项目,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团队合作精神。
3.3 课程学习考核方法
打破单一的试卷考核方式,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采取三结合的方式进行,第一是理论知识的考核,此阶段的考核安排在课程学习完后,以笔试形式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20%。第二是项目技能的考核,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同时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40%;第三是综合技能的考核,在课程学习完后,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实训,包括岗位素质、团队协作、专业技能、实习报告的撰写等考核点,此阶段占总成绩的40%;三项成绩之和为学生本门课程的学期总成绩。学生每个阶段都必须达到该阶段的及格分,如理论考核,必须达到相应分数,否则必须进行重新学习和考试,以致达到规定的教学要求,学生本门课程才算合格。课程的第一部分的考核采取教考分离,项目技能考核由课任老师考核,综合技能的考核由教师团队集体考核,最终达到考试的公平性和全面性。
综合实习项目完成后,教师完成实习报告的批改后,举行至少一天的学生实习体会交流、教师评论和答疑,这样不但解决了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问题,同时对教师以后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最终使学生的组网和用网的能力能真正达到教学要求。
4.结语
“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促进了信息技术服务业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以课程建设为主线,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对专业教师队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不断突破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栋学.工学结合的动因分析及其有效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9).
[2]李小峰.“工学结合”的相关表述及其历史渊源[J].职业教育研究,2013(6).
[3]孙宁玲.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方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1).
[4]及风云,张培成.对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职业时空,2012(6).
一、有利因素尽情发挥
1.室内体育课具有直观性
室内体育课带给我们对常态体育课的一种全新认识,它不仅是室外体育课的有效补充,而且能弥补室外体育课在某些技术动作方面不能让学生直观认识的不足,同时通过多种手段,能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细节有更明确的分析和了解。例如,篮球课中的三步篮练习,学生虽然能够进行上篮动作,但动作并不规范,这时室内教学就显得必不可少了。通过录像投影,可以把学生的上篮动作展现出来,自己观看后就可以很直观地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2.室内体育课利用多媒体更直观
室内多媒体的利用解决了教师示范某些技术动作过快,学生看不清或不够准确的尴尬场面,通过网络素材的查找和使用,能让学生对技术动作有全方位的理解。例如,“立定跳远”单元的第一课《双脚跳》,可以通过多媒体把动作分解、放慢、定格、转成图片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了解动作的要领。
3.室内体育课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室内体育课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不易受外界干扰,人际关系和群体关系的体现更加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易发挥,这些要在认真备课和教学内容充实的基础之上。在室外上课时,经常会遇到讲解动作要领时风大声音听不清或者外界环境吸引学生注意力等情况,室内教学正好弥补这个缺陷。进行技术动作和知识讲解时,还能充分利用黑板板书、挂图、幻灯、录像、VCD等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不利因素寻求解决方法
室内体育课对教学组织要求高,如果组织不好,容易使秩序混乱,影响邻近教室上课。这一点是大多数体育教师所担心的,为此,我提出“静动作”一词,所谓的“静动作”,就是学生在做动作时尽量不要发出声音,同时我也在教学内容里加入了一些规则,比如做途中跑动作时学生的脚尖不准离地,从力量型训练转变到动作规范型训练。一些不适合全班整齐划一的跑跳类活动,会造成楼板共振,影响安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除了“静动作”以外,还采取了分组进行的方式,人数少了以后就不会产生共振了。由于在室内进行身体练习,人多空间狭小,易造成室内空气污浊的现象,所以,教师要保持室内的通风,在进行活动时要注意活动量的控制和调整。如果器材使用不当,组织不力,要求不到位,容易损坏室内设施。教师要提高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组织活动前要强调运动的注意事项,在运动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各组学生的进行状态,及时处理各种问题。
三、室内体育教学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为了上好室内体育课,教师应认真备课,注意安全,确定好教学重点和难点,注重教学的实效,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以各门学科为参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室内体育教学应认真备课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动用还是器材的使用,都要充分考虑人多空间小这一主要矛盾。例如,七年级短跑单元中第四次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复习摆臂动作和学习途中跑的技术动作,在室内教学设计中就应该注重动作的规范性和质量。
2.室内体育教学应注重安全
室内体育课的安全包括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公物的安全,还应注意在不影响周围班级的前提下展开教学,严密组织,消除隐患,建立一套室内体育课规范。
3.室内体育教学应注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般来讲,教学重点是教师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确定的本堂课的重点,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教学难点是指教材本身具有的不易掌握的部分,多为动作的衔接部分,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我认为室内体育课应围绕教学重点展开教学,多进行单一动作的学和练,如跨栏跑的起跨腿动作,较少进行多部位协调配合的复杂动作的学习,如跨栏跑的过栏动作。
4.室内体育教学应注重实效
多媒体过度使用、课件制作不够简洁、大范围移动课桌椅等会占用学生较多的练习时间,使课的密度降低,影响学生体能的提升、技能的掌握及相互间的交流,降低课的实效性。所以,应避免这些现象,切实提高室内体育教学的实效。
5.室内体育课教学设计可以参考其他学科来提高学生兴趣
室内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可以参考其他学科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与生活密切联系、寓教于乐的教学动画,即时拍摄投影动作对比等。当然,现代教育技术不能放弃传统的教学资源,比如挂图、板书等。教师应联系实际,注重时机,择优参考,多采取一些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让室内课更生动和高效。
四、室内体育课可选用的教学资源
1.体育理论与健康知识
体育理论知识、健康知识以及安全常识是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室外课的技能学习,教师也可以在室内从理论角度对技能进行阐述,让学生懂得使用的原理与方法。比如,某些技术动作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等。从丰富教学内容来讲,可适当增加一些民族的、校本的、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如地方特色教材的历史和传承、防暑降温与寒冬保护的知识等。
2.?动损伤与疾病预防处理
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运动中经常发生和遇到的运动损伤情况,教学生学会保护、预防和处理能力。
3.室内基本体能技能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为保证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教师可以自编和选用一些徒手操或轻器械体操,也可以选用适合室内开展的体育游戏及身体素质练习。还可以把室外的技术动作通过合理的变通和简化,借助桌椅和简单的辅助器材进行练习。
4.运动项目的介绍和欣赏
介绍各类运动项目的起源与发展、技术与战术、裁判与欣赏等,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体育运动,感受体育比赛的人文精神,学习运动者的优秀品质。比如,介绍新兴的体育项目,拓宽学生的视野;组织观看赛事,让学生体会体育中的竞争、超越和团结精神;介绍体育名人拼搏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室外运动技能的巩固与纠错
关键词 单元教学计划 设计要素 呈现方式 体育教学
要素即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单元教学计划的设计要素是什么?尽管这一问题老生常谈,但很多教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认识误区,必须加以厘清。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较为详细的梳理,以供借鉴。
一、必要的单元基本信息
在撰写单元教学计划时,很多教师往往疏忽了必要的单元基本信息,如“×××单元教学计划”、上课年级、学生人数(最好包含男、女生人数)、学校名称、执教教师等。这些基本信息的呈现,不仅能够使阅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单元教学设计的具体情况,更使他们对单元设计意图、设计质量作出初步的预判。如小学低年级可以以情境、角色、故事为主线设计成各种游戏单元,并加以命名;但就初、高中而言,就明显不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以教材命名单元名称则比较恰当。再如,不同的年级或学段教学内容与目标达成是明显不一样的:小学以一个个小游戏实现体育课的目标;中学阶段则忌过多的游戏、情景、简单的技战术;高中教学应尽量突出“专项化”,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与层次。学生人数(最好能具体到男、女生人数)是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甚至直接关系到教法、学法的优劣。另外,对一些受地域、季节影响较大的运动项目,不能随意选取,如南方地区以冰雪类项目作为单元主要教学设计内容,明显不可取,而这些信息可以从学校名称直接知晓。因此,在单元设计时,不能忽视必要的单元基本信息,这些基本信息可以呈现在单元教学设计表格的上方(见表1)。
二、清晰呈现单元教学内容
单元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有别于n程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课程层面来看,目标统领内容;而教学层面,教学内容是先确定的,也就是说设计单元教学计划或学时教学计划时,教师应依据课程整体目标、单元教学内容及课时教学内容具体制定学习目标。因此,除以教材命名的单元外,在进行主题单元、复式单元、综合单元设计时,应明确、清晰地呈现单元教学内容。当然,单元教学内容的呈现应做到简明、扼要。
三、不可或缺的学情分析
制订单元教学计划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策略。这就要求我们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学情,合理制订单元教学计划,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学情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与表现;二是学生的运动基础;三是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以及与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四、合理定位的单元学习目标与精心整合的教学内容
体育单元学习目标是指教师设想通过某一单元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体育认知、运动技能及情意表现等方面达到的预期结果。它贯穿于单元教学活动的始终,是实施单元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评价单元体育教学成败的基本标尺。而单元学习内容,尤其是课时学习内容选择得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单元学习目标的实现。如前所述,单元学习目标的准确定位与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是单元教学计划中非常关键的两个要素。但是单元学习目标有别于课时学习目标,除了具体、明确外,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课程理念与目标,尽量凸显全面性、发展性,可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领域进行陈述。
单元教学计划中各课时的教学内容应依据运动技能学习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兴趣、需要、能力及学校实际情况出发,精选、科学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与学习起点。值得注意的是单元设计中的课时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关联性、递进性,示例见表2。
五、具体且明了的课时学习目标
在单元学习目标的统领下,课时学习目标应依据《课程标准》、学生特点、教学内容等进行合理制订,它不同于单元学习目标及课程目标,不能面面俱到,一般情况可以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方面来设计。课时学习目标的表述应具体、明确、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它主要由行为主体(即教学对象)、行为动词(即教学行为)、行为条件(即实现教学目标的条件)、行为标准(即达到教学目标的标准)四个部分组成。如:“学生(可省略)能够准确无误地说出下压式交接棒的动作技术与方法”;“通过本堂课的学习,90%以上的学生能够在间距3.5米的范围内较准确地相互传球20次以上”。
六、必须准确定位的重难点
所谓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是知识、技术与技能中的关键点,是教师设计教学过程的主要线索。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或不容易解决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准确定位教材的重、难点,从而为教学策略的选择与优化、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奠定基础。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会忽视教学重、难点的重要性,加之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直接导致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不当,以及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不尽如人意。如接力跑的教学重点是传接棒技术与速度的结合,难点是在接力区内快速完成传接棒技术。因此,通过单元的系统教学后,除正确掌握传接棒技术(下压式或上挑式)外,绝大多数学生应在接力区内快速完成下压式或上挑式传接棒技术。也就是说通过一定课时的学习后,必须组织学生在接力区内(教师可以自画接力区)反复练习传接棒技术,并不断提高速度,否则就不能突破难点,真正实现学习目标。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各课时教学重、难点不能简单等同于单元教学内容及某一技术的重、难点,而是每一课时的重、难点应各有所侧重。
七、高效且有新意的教学组织策略
一个设计完整的单元教学计划,如果没有高效且有一定新意的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策略,其质量将大打折扣,因此具有一定新意及高效的教学组织策略是单元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如为了尽可能提高课堂练习密度,用乒乓桌边沿替代山羊,指导学生分组体会支撑、提臀、分腿、推手回落的分腿腾跃(山羊)技术;为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以及“收臂漏杠”问题,在学习双杠前滚翻技术时,采用在体操垫上用两根标志带代替双杠做前滚翻成分腿坐的辅助练习;背越式跳高杠上展髋动作是技术难点,设计中采用在体操垫上仰卧成“桥”比肚子顶得高的游戏,从而巧妙地解决这一技术难点。
八、必不可少的保护、帮助及安全措施
在体操、投掷等项目的单元教学设计中,保护、帮助及安全措施的具体设计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它不仅仅可以预防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尽快地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掌握动作技术要领与提高动作质量。保护、椭及安全措施得当与否至关重要,在单元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甚至有必要进行非常详细的预设,以确保整个教学过程的安全。如在实心球教学设计中,除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严格要求学生听从教师的提示后集中投掷外,还应对投掷的区域、方向、学生的站位等问题进行周密的设计及安排。
九、课堂预计效果与场地器材
在单元教学设计中,每节课的预计效果也是设计要素之一,它是评价课时计划或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不能被轻易地忽视。课堂的预计效果通常包括运动负荷(含时间、强度、次数)、练习密度、强度指数、平均心率及心率曲线图等。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与教学设计评比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书写随意或存在认识错误,如运动负荷中的时间等于课时时长;练习密度高达65%等等。这些基本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且能够在单元设计中深入贯彻适宜运动负荷的教学原则,如中小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在30%-40%之间为宜;平均心率在120-140次/分比较合适等,绝对不能随意设计或书写。另外,场地器材的预设也必不可少,相关内容见表3,可作适当增减。
十、可操作性强的单元评价办法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如果再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你能使两个小灯泡同时点亮吗?
经过教学实践发现的问题:最突出的是时间紧,以至于“用多种方式,点亮小灯泡”这一环节应没能让学生花太多的时间去深入去研究、探索,所以本课重点不突出;在用电安全教育方面,采取的只是说教,处理太简单没有给学生留下震撼的感觉,教育作用不是很大;此外,每个活动多是匆匆而过,学生没有充分经历过程、体验成功,应该说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不是很到位。
经过修改重构的教学设计,在实践中教学还是相当成功的。从学生上交的作业电路连接图看,学生掌握的是非常扎实的,都用到了导线、小灯泡、电池三个部件并串在一起,形成回路;连接的方法也是很多,教材上的几种连接方法,很多同学靠自己的探究顺利的找到,而且还有了自己的连接方法;本课难点“电流流动的方向”,在学生充分的探究与实践中,有效的突破。此外,采用演示短路实验,并穿插在认识短路时进行安全教育,学生的探究热情进一步被激发,情感得到了充分地体验。
教学的建议和策略
细细审视我们的科学教学,课堂上的活动太多,其实教材上有些活动是关键的,还些活动则是附带的、相关性不是太大的、扩展的、结们学校实际是很难实施的,我处理方法:对于这些活动,抓住关键活动,整合、改造、去掉一些活动,给课堂瘦身,还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从而让学生探究活动更深入、更实在。
(一)教学内容要简约充实
每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40分钟,学生学习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基于此我们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要紧紧围绕本课的重点内容,精简非重点的内容,使一堂课显得既简约又充实。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本节课的重点是“以正确的连接方法点亮小灯泡”而不是认识“认识小灯炮的结构”。所以“认识小灯炮的结构”这个内容时,初稿认识小灯泡结构时,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去观察实物、讨论结构,第二稿直接为学生提供小灯泡的示意图,针对示意图的结构对照实物进行讨论,应该说节省了很多时间,从而更好地突出本课重点。
在小灯泡的示意图,书上的不是很清楚,为了学生更容易理解,还增加了连接点2并用锡点画了出来,并把金属螺纹称为连接1 ,应该说对学生认识小灯泡的结构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设计简明清晰
1、教学情境简洁深刻
教学情境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的探究思维,所以我们很多的老师也经常使用,但情境的创设我们不应追求表示热闹,忽视内在的思考。如本节课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初稿只采用了说教的方式,在结束时用1~2分钟时间,讲讲短路的危害,谈谈为什么不能用家里和学校插座里的电,学生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安全用电的教育,对学生来说远比获得知识要重要的多,而且平时班级里也是很少讲,为突出加深短路的危害,在二稿中做了“短路时电线燃烧”演示实验,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加深了对短路的了解,实验非常简单,但让学生的震憾是深刻的。
2、教学设计要简约
每学期我们也都会上几节公开课,也在精心雕琢教学过程,为精细严密的教学环节努力着,有时还要将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个动作精确定位,这种课看起来非常的完整,实际上却成了老师表演的舞台,大部分时间也被老师消磨掉了,或许这样的课堂效果还没有我们平时简单的家常课好。
从整节课的设计来讲,二稿相对于初稿在环节方面,删除了许多环节,基本说没有多余的环节,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去实践、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