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课程设计概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发现学习法;契丹文化;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课程是当前艺术设计课程发展的方向之一,其设计出的作品,多是用在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衍生品环节中。历史文化素材与艺术设计课程相融合点是历史文物的造型与装饰语言。在以往引入其他文化的教学实践经验是,需要任课教师对历史文化有较深入的了解,介绍历史背景资料,配合历史文物资料,利用设计的造型、色彩构成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践。尤其是地方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注重实用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其认知能力和迁移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可以自如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而发现学习模式正好可以提供这方面的帮助。
一、发现学习模式概述
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布鲁纳提出的主要思想是: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的学习。“要注重对学科的知识学习,主张关注知识的整体性和事物的普遍联系,而不能是孤立的事实本身和零碎的知识结论。”他认为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掌握所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并可以将所学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应用于类似的问题处理上。“通过结合教学材料与教学方法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广泛地使用发现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发现知识的规律不止是未知的,也可以是已知的。
二、艺术设计课引用契丹文化的课程筹备与课程设计
1.课前做好对契丹文化的开发与挖掘工作。首先,选取契丹文化可用部分。(1)精神层面挖掘。契丹人信奉宗教,从很多墓葬出土的壁画可以看到辽早期有道教升仙图案,到后期逐渐出现很多佛教元素,所以要对契丹人的信仰有所了解。(2)艺术品多民族文化融合风格。契丹有厚葬的习俗,墓葬中陪葬物品十分精美,可看到契丹文物不但有汉地特色,还有很多西域文化特色,这些都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所以素材可以提取辽代壁画、陶器、金银器等文物的造型、装饰图案和其颜色,总结发现其规律。其次是选取艺术设计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例如图案构成、色彩构成的理论方法。再有,需要根据学生能力选择可将设计作品呈现的产品,如T恤衫、抱枕、环保手提袋等展示媒介。2.利用发现式学习模式设计两种教学方案。一种是:在课程之初向学生讲解契丹文化的历史和文物资料,总结其特色,再讲解可使用图案构成、色彩构成理论,展示设计方法,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整理契丹文物中的图案,进行设计实践。另一种是:将有相同构成方式的文物装饰图案与现代图案设计放在一起,带领学生发现二者异同,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教师再去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学生自己总结发现的结论与答案再加上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进行后续设计实践。
三、融合契丹文化的艺术设计课应用发现模式的教学改革尝试
地方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中基础课、专业课中学生可以直接动手学习,学习兴趣高。而理论课程就没有那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了。大部分的理论课授课形式主要是教师讲授,而学生被动学习,参与课程的机会少。所以我将教学改革尝试的视线锁定在了理论课,既可以讲授史论知识又可以进行实践操作的《中国设计史》。在课程设计上:(1)采取用问题法引导学生观察具体的事实;(2)契丹文化和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3)素材展示后学生进行总结,发现规律;(4)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和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首先,并不是所有的《中国设计史》课程内容使用发现学习模式,只选定辽代设计史部分进行改革尝试,章节开始时并不急于讲授理论知识,而是导入故宫文创衍生品的案例,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发现原来故宫里的历史文物可以通过设计与现代生活贴近,而且现有能力就可以完成,激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接下来是讲授契丹文化背景和选取的代表性艺术文物进行理论讲解分析,其次是回顾图案设计有关理论的要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的分析,将相关问题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发现现代图案理论与契丹文物图案之间的关联。接着,学生依据图案设计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分组,对契丹文物装饰图案与现代图案进行讨论分析,找到二者的共同性和不同点。学生发现的共同性部分:契丹文物的装饰图案同样有根据器物的造型设计的适合纹样;单位图案根据器物进行二方连续构成的;单位图案做四方连续组合等构成规律。学生发现的不同点有:契丹图案代表着一定的佛教寓意;发现图案表现手法与当代表现手法不同;发现图案使用的颜色与现代审美有别等。教师带领着学生对发现梳理后,教师就要抛出将契丹文物装饰图案用现代图案设计方法进行设计的问题。然后,进行设计实践,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去尝试着设计图案,一种是选取契丹文物装饰图案素材使用现代图案设计规范设计图案;一种是用现代图形利用契丹文物装饰图案构成的规律设计新图案。学生发现和实践过后,教师要进行重要的总结环节,让学生发现这其中的规律:一是发现中国的图案设计方法发展是一脉相成的;二是每个时期人们的审美取向都是有当时特色的;三是设计理论的学习不是空谈,不接地气,可以指导以后设计学习。此时,要求学生将设计出的图案应用到相应的产品上。此环节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销售活动,让市场检验学生的作品,自己的作品能够销售出去也是对学生的极大肯定,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最后一个环节将前三个环节中学生所发现的规律结论融入新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拥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以后自主创业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启示,在这次课程教学改革尝试后,第二个学期就有学生组成团队利用这个思路成立公司参加了大学生创业大赛。
四、对发现学习模式参与下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展望
收获有:发现学习法既关注学生对基本资料和原理的提取、应用,同时也关注学生在发现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探索能力和内在动机的发展。因此,这些教学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学习创新力,有利于知识的拓展应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察觉到发现知识比一味地被动学习有乐趣,让理论学习也更加生动立体。长远来看,发现学习模式比较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值得推而广之。反思有:发现学习法对任课教师的能力要求比较高,需多利用课余时间备课,发现学习法需要多引导,课程并不能够按着预设的方式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有智慧地引导,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众多的事实实例基础上提炼出相应的理论,这种学习呈现教育成效所需的时间较长,不是一次课或者几次课可以看到效果的。对学生的要求也较高,需要能够领会老师的意图,有些同学能够跟上节奏,乐在其中,有些学生领会速度慢,所以教师要多用心,保证进度。根据不同层次能力的学生制定不同评价机制,细心观察并及时予以鼓励。总的来看,用发现学习模式将契丹文化引入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尝试还是比较成功的。由于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止使用了发现学习模式法,还结合使用了多种教学方式保证了整个教学改革尝试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冯生尧.发现学习模式的历史透视与评价[J].现代教育丛论,1998,(3).
[2]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李婧杰.宋诗词与辽壁画中商业广告的考证[J].山西档案,2017,(01).
一、板书设计的意义
在教学中,板书可以突出知识的关键与重点,内在规律、相互间的联系与区别;有效地组织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思维导向:还能把抽象、静止的教材内容变为有动感的视觉形象,显示出数量关系中的时间和空间因素等等。
1 板书是搭建学生主动学习的平台。譬如在解题过程中经常板书多种解题方法,通过对比学生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并自觉地运用到实际中去。无论是从一类题中总结出某种方法还是从多种方法的对比中选出一种合适自己的方法,这种方法都经过了学生的内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因此,板书可以提供必要的、有价值的信息,便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自己的方法,从而形成技能。
2 板书是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桥梁。老师板书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在多媒体教学中,大多数知识一闪而过,有些知识学生也听懂了,但到了练习的时候,学生往往要对一些知识进行回顾、思考,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此时,板书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可随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整理,及时与以前的知识进行联系,从而解决问题。
新课程与“旧”板书是相容的,在生活的数学、网络的数学、探究的数学盛行的今天,推陈出新,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一些精华还需要我们来继承与发展。
二、板书设计的策略
一堂课的板书要“整体规划”、“分步完成”,遵循简明扼要、灵活多样的原则。如果用文字表达,字数越少越好,以达到省时易记的目的。板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1 克服随意性。教师必须把课堂板书设计当作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心设计,反复推敲板书的内容、板书的位置、板书的时间、板书的色彩与各种标识等。这样,教学时结合讲授内容,才能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分层次地进行板书,既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做到知识有序。思维有条理。又能使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良好的知识网络。
2 增强启发性。备课时。教师要悉心钻研教材。依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对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进行妥善处理。纳入板书计划,使之成为学生思维的向导与阶梯。教学时,通过板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思维,灵活思维,认真分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与途径。
3 注意直观性。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因此。教师应把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板书提纲携领地呈现给学生。使之成为引发学生注意力和积极思维的强烈诱因。备课时,设计板书不但应注意简练,更应注意直观,要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鲜明的视觉形象,使得数学知识内隐的特点外显化、简单的结论过程化、零乱的内容结构化。
4 体现方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必须根据知识的特点和结构,精心设计板书,寓“学法”于板书之中。教学时通过教师当堂板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形象地再现概念的形成、算理的揭示、法则的归纳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考途径,使学生从中领悟到知识原理、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关键词】电子技术 课程设计 教学改革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继“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之后的重要实践性环节,对培养电子信息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该课程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和“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课”中所掌握的实验技能,另一方面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研作风及在电子技术方面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电子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针对三位半数字万用表,通过熟悉查找资料、设计电路、计算机仿真、安装调试、性能分析与改进等环节,初步掌握常用电子产品的一般设计方法和步骤,体会电子产品的设计和调试过程,为以后的专业知识学习、综合实习、毕业设计、从事生产和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
一、课程设计改革的目的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大二下学期进行,考虑到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的基本知识,因此该课程要求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电路[3]。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电路设计一般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工程意识淡薄,对电子元器件的实际功能和电子产品设计步骤没有清晰的认识,工程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开发、设计的创新能力与意识。在前期的电子类相关课程实验中,大部分实验的电路功能单一,只能够简单的、被动重复教师讲授或者书本上面的理论,电路功能和生活中使用的实际电子产品的电路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的兴趣得不到足够的激发。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引入实际实用电子产品三位半数字万用表的设计与制作,可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技术的关键点,培养动手能力、设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工程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该课程的改革对提高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充实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设计改革的方法
在“电子线路课程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以实际实用电子产品三位半数字万用表为核心,通过三位半数字万用表各部分功能电路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对基于模数转换芯片的三位半数字万用表的工作原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自主设计并制作一块三位半数字万用表,进而达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工程素养、激发学生对数字模拟电路设计应用的兴趣。具体的教学改革方法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充实“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内容
近年来,随着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推进,专业培养计划以及相应教学大纲的调整与修改,同时考虑到学生进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时的理论水平的局限性和后续单片机技术、DSP技术、EDA技术、嵌入式系统等其他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安排,我们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应该改变以往单一功能电路的设计,引入和现阶段大学生水平相适应的实际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引入实际实用电子产品三位半数字万用表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并编写相应的配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主要内容涉及电压(交直流)、电流(交直流)、电阻、电容、三极管、二极管等的测量电路的原理,双积分A/D转换器的应用,线性运放的应用,正弦波的生成电路,自动关机电路,LCD的驱动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让他们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加深数电、模电等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2. 改革“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注重理论结合实际
在以往的课程设计中,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存在混学分,完成任务的心态,对于实践过程中涉及的电路原理,存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在本次改革的实施中,我们制作了很多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加强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在明白三位半数字万用表各部分电路原理的基础上,对各部分电路进行独立焊接调试,并对调试好的电路进行测试,注重电路重点部分的输出,并教会学生调试数字、模拟电路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改变部分电子元器件的参数,观察该参数对数字万用表精度的影响,进而加深学生对电路原理的理解。另外,指导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利用EDA电路设计仿真软件,例如,Protel电路设计软件,结合课程设计的内容,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电子产品设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灵活性,使学生的工程素养得到提高。
3. 增加教学互动,引导并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与能力
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进行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实际问题,指导教师应该针对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课外去查阅相关资料,并积极地参与到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对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反思和总结,发现并反思自己设计过程中的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另外,指导教师还应该组织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定期的进行总结与归纳,并整理成相应的“Q&A”文档,通过课程电子邮件或课程主页在网上,供学生学习与参考。
4. 注重软件仿真与实际电路调试相结合
由于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电子应用领域产生了很多成熟的开发与仿真软件,例如EWB、ORCAD、PSPIC、Muhisim等。在本课程的理论讲解阶段,引入电路仿真,让学生对电路的输入输出,以及电路参数对整个电路结构性能的影响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等学生焊接完成该部分电路后,实际测试电路的输出,进而比较软件仿真的输出和实际测量之间的差距,分析其原因,并通过多次改变电路的参数和输入的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加深学生对电路的理解。尤其适当仿真软件输出和实际测试输出出现较大的差距时,引导学生去查询相关资料,分析该现象的原因,并形成相应的文档,共享给所有的学生。在本课程改革选用的三位半数字万用表的模拟电路部分尤其需要如此,特别是其中的电容测量电路,涉及正弦波的发送、放大、滤波等电路,这部分电路软件仿真和实际输出存在一定的差距,要着重引导学生去分析每一小块电路出现误差的原因,以及如何改进,还要让学生学会判断仿真输出和实际输出在什么样的范围内是合理的。
仿真软件在理论分析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而实物连线除了让学生更熟悉元器件及其性能之外,更加让学生对元器件的误差以及因此可能引起的误差或错误的原因产生更深的体会,这些都是在课本以及“电子技术实验”等课程中不能收获的。
结束语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这项教学改革效果十分明显。教师们精心准备的题目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可以将学生前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加深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知识的理解,尤其是通过实际电子产品三位半数字万用表的设计与制作,可以激发学生对实际遇到的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开拓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粟田禾.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教育研究,2006(2).
[2]姚青梅等.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6(4).
关键词:数控化改造 教学设计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b)-0125-01
1 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1 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完成普通机床的数控改造和数控机床原有数控系统的升级换代改造。采取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同时拓展学生数控机床安装调试能力,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强化数控机床机维修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从事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的职业能力,提升数控设备维修人才的技术水平。
前修课程为:《数控机床机械装调与检测》、《数控机床电气安装与调试A》、《数控机床电气装调实训》、《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A》、《数控机床维修实训》。
1.2 设计思路
通过对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数控机床装调工、数控机床维修员等就业岗位的工作内容与工作过程的分析,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备数控机床装调、维修技能,还要能够对普通机床进行数控化改造以及数控机床升级改造。在进行机床数控化改造时要完成以下任务。
了解用户提供的机械零件加工要求及其生产组织情况以及用户对机床的改造设想,通过与用户沟通协商,制定机床的数控改造方案,对关键部件进行选型,确定验收标准,然后向用户提出报价方案。
根据企业与用户签订的技术改造协议和关键零部件清单,设计机床改造的主轴系统、进给系统、导轨与滚珠丝杠及其驱动电机的联接结构、电动刀架安装结构的机械装配图及其相关的零部件、电气控制系统图及其电气安装图,编制机械零部件清单和电气元器件清单。
根据机械装配图及其相关的零件图(含机械零部件清单),联系协作企业完成相关的机械加工任务和电气柜的制作任务。联系相关的供应商购置机械零部件和电气元器件(包供应部门)。
根据机械装配图安装主轴系统、进给系统(导轨与丝杠)、电动刀架、硬限位与回零装置。根据电气原理图和电气安装图,安装数控控制系统的两个电气柜。
分别进行数控机床机械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的功能调试,继而进行数控机床的精度检测与调试,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数控机床检验标准。
根据相关的标准制定检验报告。
2 课程目标
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教师指导或者借助数控系统技术手册等资料,制定普通机床的数控改造和数控机床原有数控系统的升级换代改造作业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上述计划、实施、检查并进行评价反馈。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使用工具、设备和材料等要符合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规定,对已完成的任务进行记录、存档和评价反馈。
学习完本课程后,学生应当能够进行普通机床的数控改造和数控机床原有数控系统的升级换代改造,包括:①电动刀架的安装与调试;②主轴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③进给系统(含伺服系统与导轨丝杠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④PMC控制(含机床操作面板)的软硬件设计;⑤机床的功能调试;⑥机床的精度检验。
3 教学内容
按照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采用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知识、技能、素质”培养为一体。
具体学习内容如下。
数控系统的组成,数控机床电气原理图,普通机床数控化改造的主要电机的选择方法,机床数控化改造的机械结构改造,改造的机床PLC程序、数控机床系统参数,普通机床数控化改造的刀架及系统的改造,本课程内容包括两个学习项目,学习项目描述如表1所示。
4 教学方法与手段
《普通机床数控化改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本课程倡导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本课程主要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法方法,辅助采用案例教学、学生互评、学生实操等方法。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在课程中根据数控机床维修人员的需求,选定机床数控化改造过程为项目,以此为导向,让学生完成机床数控化改造的整个过程,以培养学生机床升级改造的技能。结合学院和专业的现有教学和实训条件,以机床数控化改造的工作过程为载体,通过了解机械零件加工要求确认机床改造后需要实现的功能(资讯)、制定机床的数控改造方案(计划)、设计机床改造部分的机械装配图以及电气控制原理图(实施)、小组互评、学生自评教师点评(评价)的工作过程设计教学。
学生互评:每完成一个改造设计任务,各组同学进行互评,相互查缺补漏,以达到知识互补,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关键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生活中设计无处不在,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高校在设计课程体系安排上却变化微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主要是大部分的课程教学都停留在简单的老套的理论上,忽视实践中的运用,学生毕业后不经过实践锻炼很难适应社会需求,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必须成为重点,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课程的结构,逐步完善实践教学的体系。
一、从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现状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从最初的简单的三大构成发展到今天的平面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诸多专业方向,可见其发展快速,发展越来越全面。体现出它是一门和生活紧密联系、综合性强、处处与实践挂钩的专业。在日常教学中理论部分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它的可行性,艺术设计观念必须物化才能体现它的实用性。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潮流专业,其目的是为社会经济带来实际效益,同时改变人们的审美标准,改善生活质量。为社会培养敏锐的实用型和创意型设计人才。因此,在安排设计课程时不能只以理论教学为主,要安排与理论相符合的实践课程,理论结合具体的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可行性,才能在实践中完善理论。在教学中,单一的理论学习,学生无法深刻的理解其中的精神,只有加入大量的真实课题设计,学生才能体会到平时的理论学习并不是空谈,是和真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才能更投入、更积极的学习。在实践教学中,如涉及到客户提出的一些具体要求,学生就需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考察,和相关的市场调研,结合客户的要求做出满意的方案,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大众的心理,市场的需求,同时也锻炼了自己实际的创作能力和解决具体方案的水平。理论联系实践,理论离不开实践,特别是艺术设计这门与时俱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更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能否为社会培养优秀设计人才的关键。
二、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的具体改革措施
1、创新思维与实践课题的融合
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着鲜明个性,每个人的审美、创意、艺术感受都是不同的,都有着强烈的、习惯的自我审美标准,在面对具体的实践课题时,很少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大部分是在表现强烈的自我审美,导致很多作品太过于天马行空,不切实际,不能充分的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但有时客户、使用者大多数没有受过艺术教育,也没有高的审美水平,凭着自己习惯的审美要求对设计师提出各种各样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设计师的创作,大部分的设计师从最初的个性鲜明,创意无限,成为只为满足客户要求但毫无创意的模式化创作。如何平衡学生创意和具体实践课题之间的关系成了实践教学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