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基础管理

管理学基础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基础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基础管理

管理学基础管理范文第1篇

二者均可是说是会计师,都是管理,高级管理者。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的各项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它有三层含义:

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服务并服从于组织目标;管理是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就是管理者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的过程;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开放的条件下,任何组织都处于千变万化的环境之中,复杂的环境成为决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基础会计:具体准则为指导,以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为主线,系统阐述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处理程序和基本操作技术。为配合本教材的使用,每章编写了学习目标、学习建议、预习题、练习题、实训题等专栏,同时制作了相应的教学课件。

(来源:文章屋网 )

管理学基础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教学;探索研究

一、课程开发背景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更多集中在专业课领域,基础课教学的改革稍显薄弱。另外,高职基础课的教学也一直在参考高等院校相关基础课教学的模式,却没有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基础课教学模式。当前高职学院各个系部专业都相继掀起了教改课改的热潮,形成了良好的课改氛围,也相继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课改专家,出现了一批成功的课改课程,但是成功的课改课程大都集中在专业课领域,基础理论课程较少。因此,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根据基础课教学特征进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探索开发具有实际意义。

二、课程改革思路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基本管理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经过课程相关开发人员的交流沟通,确定了管理学基础课程课改思路:以职业素质能力为引领,以课程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为辅助,进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教学。我们依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目标,重新对该课程内容进行了整理优化,并设计了恰当的项目任务。课程设计了一个综合项目模拟公司的运营管理,设计了五个子项目及14个任务。课程内容改革比较大的是,以综合项目模拟公司的运营管理为依托,按照管理的工作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设计了五个子项目,子项目下又设计了14个任务。学生分组组建公司,以公司为团队完成这些项目任务,这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创新。

三、课程开发内容

1.课程性质与定位

管理学基础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必修课。本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没有前导课程,它的后续课程是《网店运营管理》《物流管理》《促销管理》等。管理学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基本管理能力的培养起主要支撑作用。

2.内容选取

《管理学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理和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发展历史与趋势,以及围绕四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下面就《管理学基础》的课程目标、教学模式设计、课程内容的选取进行分析。(1)课程目标总目标。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高职学情,该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的基层管理人员。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了解最新管理趋势,掌握先进的管理思想;掌握管理者的基本素质;掌握管理者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知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初步应用管理理论分析问题,能筹建简单公司并进行组织文化分析与设计;能制定基层计划与简单决策;能进行基层部门组织的选聘与考核;能够指挥、激励、沟通、协调基层部门人员;能对基层部门人员进行简单控制与评价等。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创新精神及团队协作意识;树立现代管理理念等。(2)教学模式设计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目标,结合高职(不同于本科为培养中高层管理者服务)、学情(和社会接触较少,对实际工作岗位体验较少)等,我们设计了《管理学基础》的教学模式,即项目导向、任务驱动。(3)课程内容选取本课题依据课程目标,构建了课程的综合项目:模拟公司的运营管理。模拟公司采用成员自愿结合,总经理竞聘的方式组建,一般人数控制在8人以内,如果班级人数太多的话,也应控制在10人以内。以综合项目模拟公司的运营管理为依托,按照管理的工作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设计了五个子项目:公司筹建、公司调研分析与策划、公司招聘和考核、公司基层的管理沟通和公司简单控制与评价。子项目下又设计了14项任务。

3.教法选择

(1)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管理学基础》的教学模式是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依据课程目标、教学模式,结合具体项目、任务,我们主要选择了如下的教学方法:情景训练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教学法、扩展小组合作学习法、案例分析法、分析讨论法等。情景训练法。这是在子项目四任务3里面采用的教学方法。具体任务是让学生自编自演一个情景剧,主题要体现到冲突与化解冲突。实施的流程是自己收集资料-改编剧本-分配角色-分公司排练-课堂表演-师生点评总结。学生还根据需要利用身边的素材制作表演的道具,以辅助表演。在这样的情景训练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冲突、化解冲突的能力,了解群体心理需求、构建群体心理和谐的能力,还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课堂教学中,选择有启发性的案例,通过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子项目四中,任务1是制定公司激励计划书,让学生结合自身需求感受自己组织案例素材,再以公司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以加深对相关内容的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激励的作用。扩展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引入问题,让学生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实施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两两结合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再由两人扩展到四人,再由四人扩展到八人等。例如在子项目三中,任务3制定公司考核方案,让学生讨论公司考核目标、考核的导向作用、当前公司考核的方面有哪些等,让学生在讨论中,更为直观、感性地理解掌握相关知识。(2)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管理学基础》课程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摄像机、照相机、收录机、笔记本电脑、幻灯片、小黑板、多媒体、实物展示台等多种设备辅助教学。这些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可以辅助教师很好地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3)学习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学习必须讲究方法。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和不同的课程任务。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授课对象,存在以下特征:和社会接触较少,对实际工作岗位体验较少;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情绪化较强,缺乏学习成就感的体验;喜欢上网、聊天;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大一新生,学习风气良好。结合课程目标、学情,我们主要指导学生采用研讨质疑法、网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兴趣小组以及第二课堂等。下面举例说明。研讨质疑法。古人说过,学则需疑,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通过讨论、质疑、解疑的过程,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极大地激发了浓厚的探索兴趣。这种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网络学习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精品课程资源来学习,通过师生共建的网络平台如E-mail、QQ、微信、微博等进行交流学习,这实际上也是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利用工具的能力、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与总结的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4)教学过程以组织公司的招聘活动这个任务为例说明教学过程。这个任务是项目三中的任务2。该任务占用4个学时。该任务的能力目标是:能初步分析部门岗位需求;能针对某一岗位制定招聘要求;能组织简单招聘活动;能针对某一岗位进行应聘。该任务的工作成果是各公司制定的招聘计划书或方案,个人的应聘提纲或讲演稿。运用的教学方法是角色扮演法,学习方法是研讨质疑法、网络学习法。具体实施环节如下:视频导入(某公司招聘视频);明确任务;小组讨论;制定招聘计划,准备应聘提纲;分组演练;师生点评;知识归纳升华;作业:新任务对能力反复训练;检查评价。

4.考试考核方面

以实际工作中的管理标准作为课程的考核标准。管理学基础课程按照百分制进行考核。(1)考核结构成绩考核包括项目考核和综合评价,两方面各占50%。每个项目在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同的。综合评价包括课堂表现(20%)、理论考核(30%)、自我评价(15%)、公司评价(15%)、教师评价(20%)。(2)考核体系考核对象全程化。把学生学习的全部过程、每个项目每个任务都纳入考核范围,体现了过程化考核特征。考核主体全员化。学生在项目、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的考核,由师生共同组织的“专家”评审团全体成员评估打分,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评分考核当中。考核方式多元化。主要有项目考核、理论考核、作业评定、表演考核、即兴演讲等多种形式。

四、课程开发总结

1.课程改革收获

(1)学生技能的提高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不但让学生掌握了管理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生配合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得到提高课程改革,是对任课教师课堂组织能力、课堂驾驭能力、教学方法等教育教学技能全方位的提高;课程改革,还加强了教师对课程的宏观把握能力和理解能力,让教师对课程性质定位等课程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3)教师课程项目任务设计能力得到提高管理学课程采取项目化教学,共设计了一个综合项目、五个子项目和十四个任务。课程项目任务的设计提取,经过课程团队的讨论、行业企业的调查、学生的座谈、相关专家的咨询等过程,该过程的经历很好地锻炼了任课教师的项目任务设计能力。(4)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确立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利用手机、QQ、微信等多种方式和学生沟通,师生沟通效果很好。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配合,学生配合越好,项目化教学效果就越好。(5)自编教材得到完善这是该课程课改末期的一个主要工作,是该课程课改的一个收获,也是该课程课改的一个重要成果。

2.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首先,课程改革应该早做准备。做课改还是准备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调整修改,也更容易取得成功。其次,要多交流多沟通。除了课改团队成员之间交流沟通外,企业人员、往届学生也要交流沟通,还要和课改专家交流沟通等。多方面人士的交流沟通,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础。再次,进行项目化教学,要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定位,认真设计项目任务。项目化教学对教师要求很高,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课件制作、工作任务书设计以及教学资源的组织等等都需要老师付出大量的心血;教学过程、教学方法需要老师用心去研究、用心去做;学生的配合,学生的积极性需要老师用心调动。总之,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课程内容选取,以体现内容选取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在教法上如何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在考核上如何体现过程化的考核特征,这是本论文主要思考分析的问题,希望能为管理学基础课程以及类似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一点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作者:荣长玲 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单凤儒.管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管理学基础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班授课 小班讨论 教师合作性教学模式

一、独立学院教学现状

随着独立学院扩招,学生人数激增,目前广东省的独立学院都是万人学院,但教师的比例远远未能达到公立院校的标准。独立学院是民营性质,为了节省教学成本,很多独立学院长期采用合班教学,有的班级人数高达170人左右。教师面对上百个学生上课,根本没有时间过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玩手机、睡觉、吃东西,失去了学习积极性,来上课的目的只是为了点名,只求期末考试不挂课。至此合班教学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教与学中师生没有时间互动、教学效果没法显著强化,同时教与学过程的评教环节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学生希望的是及格成绩,并不会认真对教师评价,相反可能会对严格的教师给予较低的评价,使得教与学脱离了本来的宗旨。

在最近几年独立学院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许多教师都献言献策,提出了小班讨论或者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并使得大班授课小班讨分组讨论的合作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同时能破解独立学院和公立学院中资金与师资的问题。

目前我院管理学基础教学由1名教师负责大班授课,3名教师负责小班讨论教学,形成了一个合作团队,以大班集体授课为基础、小班分别讨论为主体,从而实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统一的教学模式。

10人左右一个小组,在完成集中学习后,再由其他教师对小集体给出案例,同学们进行小组发言,全班统一进行评价,进而检验学生在集体性授课中对于重点难点的掌握情况并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样的新型合作性教学模式是将以教师为主体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两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达到集体智慧与个人灵感的统一,促使教与学完美结合。

二、教学优势

采用大班套小班教学模式,不再是一名教师单打独斗地完成教学任务,它将教师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优化配置。一名教师完成主体授课,其他教师针对大课的知识点进行小班案例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发言和小组讨论。这种合作性不仅在学生小组中体现,还通过教师合作性教学的方式章显,使得教师之间相互提高,学生之间增进了解,师生主体地位有效兼顾。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面对上百个学生,无暇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是学生懒得问,教师下课即走人。

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帮助我们完善完成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但教学效果却收效甚微。采用大班授课小班分组讨论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效结合,从而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主动学习的不足问题,兼顾了节约教师资源和教学成本等问题。

三、大班套小班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本学期,我院多门课程采用了这大班套小班的教学模式。由3名以上的老师成立一个小组,分别让不同小组的学生参与到讨论老师中,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辅,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建议。

管理学基础学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管理学的原理,我们更重视实用性,不能纸上谈兵,让学生模拟管理,参与管理,感知管理,小班讨论就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曾经对学生做过相关的了解,学生早已厌倦了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这种理论性的课程就像催眠一样,无法对课堂内容产生兴趣,玩手机、看课外书的比比皆是。新的授课方式,学生必须参与进去,这样的教学方式很新颖独特,不仅提高了大家上课的积极性和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同时扎实地学到了知识,学以致用。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明显感受到学生开始认真听讲,积极投入到分组讨论和个人练习中,甚至在上小课前,学生在教学楼的过道练习发音,这应该是学习积极性提高的一种表现。学生从不愿意说到不得不说再到愿意说,这是非常可喜的变化。同时,我们不用花时间点名,小班老师非常清楚到课情况。

四、存在的问题

管理学基础课程在我院是公共基础课,每学期都有很多学生学习,而教师又不足,因此一个班160人以上很正常,这就为分小班增添了麻烦。目前我们共450人左右,分成了5个小班,每个小班达90人左右,因此小班不小,在讨论时就存在人数多、学生答辩时间不足的问题。

大班上半学期集中授课,下半学期小班讨论,从而导致无法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因此需要修订教学大纲。

如何改革考核方式,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要不要理论考试,还是单纯地以平时成绩和讨论成绩来考查学生。

五、个人建议与期望

采用大班套小班的教学模式,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课程选择方面,推行新的教学模式,首先需要了解哪些课程适合该种教学模式。在人数控制方面,在师资力量允许的情况下,在小班讨论时,我们可以根据每个自然班的学生人数进行分组,最多是10人一个组,最少不得少于3人。人数如果过多,不利于老师就某个知识点的逐个考核,而人数太少则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可以灵活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到大课教学中。在小班讨论中,老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开展小组讨论和发言。在教材选择方面,老师在合作性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材的选择,多一些练习题。在团队合作方面,新型合作性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团队对整个学期课程教学的难点重点进行梳理,对教学大纲有统一认识。在每节课后,授课教师之间要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最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最大限度地强化教学效果。

六、结语

大学教育,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教师片面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为了及格而去上课,到最后学生根本没有学到知识。因此,我们的教学模式也要与时俱进,让学生成为教与学的参与者,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从而体验到学习成就感。

参考文献:

管理学基础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职教育;课程设计

一、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

根据不来梅大学技术教育研究所以劳耐尔为首的职业教育学的研究,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法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法是以任务驱动来设置教学模块,以项目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是由教师设计项目任务书,学生根据项目任务的要求,收集信息、制订计划、实施任务、制造产品,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对项目完成的过程及产品进行综合评价。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法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任务驱动”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完成任务的过程是运用行动做事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过程的操作要规范,符合工作要求。该方法的运用突破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因此教师在设计课程教学时必须注意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与传统的的教学的区别,课程定位、课程设计理念等都必须遵从“工学结合、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工作过程导向《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研究在我国已经有人开始研究,但也是在尝试阶段,特别是对于针对东莞地区企业特色的《管理学基础》项目式教学目前仍是空白,众所周知,东莞市正在进行产业双转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食品饮料、造纸及化工作为东莞支柱性产业。以东莞职院为例,学院多数学生来自于东莞本地,将来就业的地区也多在东莞,因此本研究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管理学基础》项目教学法,可以根据东莞当地的企业特色进行的教学设计,为学生的就业及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本研究在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通过一定的授课方式将工作的实际过程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其中,掌握工作的程序,并体验中间涉及到的劳动组织关系,既强化技能训练,又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管理学基础课程设计思路

高职院校的管理类各专业基本都开设了《管理学基础》课程,课程的覆盖面较大。管理活动无处不在,自有了人类活动便有了管理活动,一个部门、一个组织甚至一个人的自身都需要进行管理。这些管理基本上都有相通之处,都要遵循共同的规律。管理学基础是为各项专业管理奠定现代管理科学知识的一门管理理论基础课。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仍应以“面向学生、面向市场、面向实践”为教育理念,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为指导思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知识学习为基础,注重管理素养训练,突出技能和能力目标,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和职业性。

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设计的思路是在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工作环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改革。管理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企业或者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企业的实际状况来进行设计。本研究以东莞地区的高职院校的管理学基础课程设计为例,将东莞本地的某知名企业作为综合贯穿项目,来设计管理学基础的一系列训练子项目,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个组另外在模拟成立一公司,随着知识的逐渐深入,逐步完成项目,在此过程中学生将逐步认识管理的概况。

工作过程导向的管理学基础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本课程采取双线并行的方式,课堂上以当某知名企业为总体项目贯穿始终,课外组建项目团队,每个团队模拟成立一公司,完成成立该公司的设计方案。本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设计了以“走进管理”“奠定理论基础”、“四大职能运用”、“综合应用训练”四大学习模块并分为七个项目,培养学生管理问题分析能力、科学决策能力、计划制定能力、组织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控制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本课程以培养基层管理高技能型人才作为首要目标,突出适应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继而向中层管理者成长的需要。

管理学课程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三、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设立课程培养目标

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是地方高校,是地方科教兴市的重要基地,因此,只有结合地方实际,切实为地方服务,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才有发展的空间和活力。高职院校无论在专业设置还是课程设计上都要切实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特点,我们在进行课程培养目标确定时,也要把握好这一点。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打破了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在培养目标中强调创造能力(设计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被动的适应能力的训练。管理学基础课程在能力目标设计时应着重设计岗位操作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岗位操作能力,即能熟练运用知识完成一项具体工作(如:计划书撰写、设计组织结构图等等),这是职业适应能力的表现;职业综合能力,即完成一项整体性工作任务的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即任务组织、优化和一定的职业迁移能力和把握机遇的能力。本课程以任务驱动来设置教学模块,并以项目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教学内容体系,首先是让学生认识管理并奠定理论基础,即: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者等;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等;管理环境,主要包括组织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让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这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与前提。然后培养四大职能的运用能力,即计划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控制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综合运用,使学生初步具备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最终达到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本课程据此确立各项目知识目标和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各项目的目标设置如表1所示:

四、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考核设计

高职教育大多强调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基于学习情境的建设观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要素为课程内容选择标准与课程内容排序标准;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强调过程性知识为主,课程内容的序化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依托于前面项目及需要完成的任务的设计来进行设计,内容知识点紧扣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整合,而最终考核方式,除了期末卷面考核外,平时表现占有一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了各知识点的考核,而我们对于每个知识点的考核也围绕着各小组模拟的企业渐进式进行,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管理所应具备的技能。具体设计如表2所示:

五、结束语

课程组在工作过程导向的《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也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将学生从已经习惯了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转变到现在的主动学习的学做一体的方式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与此同时对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要求高职教师转变课程理念、掌握新的课程理念及新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技能,对教师的双师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诗文.高职教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35,76-78.

[2]程路.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改革[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王艳红,蒋文昭.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8.

[4]严中华.我国高职课程改革三次浪潮解读及其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9(5).

[5]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8(4):124-126.

管理学基础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6月25日

目前,高职院校都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思想指导教学,但是在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缺乏互动与交流、实践教学效果较差的现状,因此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管理学课程教学概述

(一)管理学教学现状。《管理学基础》是一门培养学生具备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的课程,涵盖的是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科学方法。作为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的课程,其教学的重要性和难度不言而喻。管理学课程大多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主要以老师讲授和理论灌输为主,讲解过程中结合的案例,与实际的管理模式结合不够紧密,由于该课程开设的广泛性,青年教师开始陆续补充到教师体系中,这部分老师缺乏实际企业工作经验,也没有机会参与企业调研和咨询,对管理学原理在各类组织中的应用缺乏实际的感受,致使在管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和深度,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管理学课程特点。管理学基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特点表明学生仅仅学习学校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有组织的实践教育始终是大规模扩招后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难以逾越的门槛,设计有效的教学模式必须对管理学课程特点进行全面分析。

第一,管理学教材学生一般自己看得懂,有较强的可自学性。这使得学生对课堂兴趣及听课价值的感受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于灌输式教学,学生认为没必要认真听课和做笔记,就算没有认真听,也会理解本节课的内容,考前努力复习也会通过考试。

第二,抽象性特点。管理学中很多道理和结果都难以直观地看出来,这增加了学习的枯燥性和理解的难度,甚至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管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混淆高职与普通本科的培养目标。不少高职院校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使其办学的思想普遍带有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混淆的特征。这表现在:一方面目前不少高职院校教师仍未摆脱自身原有的普通高等教育思维的惯性,对知识理论教学重视有余,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但教学内容易脱离生产、生活实际;另一方面重单一的专业技能训练,轻职业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这样,就致使目前许多毕业的高职生在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上均显不足。

(二)管理学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高校的课程设置,既有综合素质教程,也有针对专业课程所设置的专业课。不同教学属性自然就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自然也会存在着不同的课程设置。而管理学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基础课程,在不同专业领域中所占据的地位和作用当然也会不同。所以,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属性。许多高校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专业属性,全部对管理学课程进行统一的设置,教学针对性不强,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当然也不十分理想。

(三)实践课程较少。根据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现今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并不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而往往都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只注重课堂理论知识教学的教学方法往往很难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成管理实践操作技能,不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

(四)实践教学效果较差。在“工学结合”的思想指导下,不少高职院校虽然积极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管理学实践教学,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较差,主要表现在:1、校企结合难度大。主要原因是找不到校企结合点,学生到企业不能真正顶岗实习,大部分到企业实习的学生只是在企业做普通工人的工作,成为企业急需的临时工(有时是因为订单多、赶货而急需更多的工人),谈不上管理技能的训练。2、校内实训薄弱;在利润驱使下,大部分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表面上很重视管理学的实训,但真正能投资模拟管理实训室的学校较少。3、实训教师极其缺乏。大部分高职院校都缺乏有经验的管理实训教师。

(五)互动式教学理念没有得到正确贯彻。互动式教学相对于单纯的接受式学习来说,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专题讨论、辩论、演讲、小组学习、社会实践等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目前,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中还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行。

三、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

现存的这些缺陷必然要求对管理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高职工商管理教学能够设计出更符合职业需求的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案,具有浓厚的工商管理教学特色。针对上述问题,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管理类营销专业应培养“实用型人才”,非学术型人才;以培养中基层管理人才为主,毕业生能够作为现实工作中业务主管、部门经理等职位的后备人才,通过一段时期的适应和锻炼,胜任这些工作。这些方面的才能和素质,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主要是指适应社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强有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因此,既要注意培养具体的管理方法、技巧,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实践教学。为了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管理环境,学会分析、解决现实中的管理问题,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充分运用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包括PPT课件、Flas、相关音像和录像资料等开展教学活动,利用电子教案、情景剧、管理游戏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一方面可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资料来源;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丰富课堂气氛,寓教于乐。教学内容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游戏、活动等多种类型的交互式教学,能够适应高职层次的教学需求。

(四)将最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课堂。管理学理论是一门发展非常快的学科,为了处理好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前沿性,也为了弥补教材的滞后性和局限性,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实践教学模式。一方面选择一些知名企业作为管理学科学生的校外教学实践实习基地,组织和安排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企业和社会接受实践的锻炼;另—方面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和企业家走进校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企业管理的热点和前沿问题。

(五)注重师生互动与交流,形成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结合管理学课程的特点,适应管理职业的要求,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主要有:头脑风暴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管理游戏、管理沙龙等。

(六)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条件。可根据学院当地的情况与企业签订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如建立小企业家训练中心综合实训基地。由管理教研室和企业分别选择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较丰富的业务骨干共同担任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另外,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管理实训。具体有:1、企业资源。加强校外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机会,加强与企业家、重点工商业企业的合作和联系。将企业引进学校,鼓励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共同建设实验室,开发实验、实践、实习课程,并让学生顶岗实训,如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轮流到共建企业的生产现场担任主力,在管理者的直接指导下亲自体验并处理管理工作;2、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管理咨询公司、职业资格鉴定中心、行业协会力量,开展应用性教学研究、教学方法培训、实践教学开发与课程建设,加强与毕业生的沟通和联络,加强与市属政府管理机构的联络和培训;3、内部资源配置。争取院校配套应用性建设方面的资金,申请鼓励开发和实施实践教学优惠政策,争取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课程开发资金,引进实践教学和双师型人才,配备应用性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负责人,建立应用性课程开发团队。

主要参考文献:

[1]徐国华等.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