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工程课程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课程整体设计理念与原则
《建筑工程测量》的课程整体设计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项目为载体、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根据职业教育特点,积极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交互式教学模式;不断探索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课程整体设计主要内容
1.课程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能力目标的设定是以未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以测量员职业资格要求为标准。通过《建筑工程测量》这门课程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学生应能够使用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并进行观测数据的处理;能够利用经纬仪进行角度测量;熟练使用全站仪进行各种测量工作;能够掌握地形图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能够进行道路施工和建筑施工的各种测量工作。通过整个课程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协作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备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本领的能力。
(2)知识目标。通过《建筑工程测量》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知识目标:①理解水准测量和角度测量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②了解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及各种测量仪器的构造和测量原理并能够熟练使用;③掌握小区域控制测量理论和实施方法;④掌握全站仪三维坐标测量及其放样的基本原理;⑤掌握建筑工程和道路施工测量的主要内容及方法;⑥了解测量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及其应用。
2.课程内容设计
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设计思想,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筑工程测量》这门课程由两部分组成,即60个学时的课程教学和1周的整周实训。整个课程的内容设计以技能教学为主线,采用技能模块化、内容项目化、项目任务化的结构。重构后的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基本测量、普通测量和专业测量三大技能模块,每个技能模块包含相应的项目内容,而项目的教学则是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的。课程最后利用1周的整周实训完成一个综合的大型测量项目,以检核课程的教学效果。
课程的内容设计围绕着课程的能力目标,内容设计符合了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依据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整合了项目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导入项目任务,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并且逐渐内容加深,最终使学生通过完成综合大型的项目任务,做到对相应理论、实践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3.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模式设计以项目技能模块为导向,以测量员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为教学方法,积极营造“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氛围,开展教学活动,以期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重点讲授与任务驱动相结合。课堂上教师精讲建筑工程测量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及方法、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使用等相关理论知识,并根据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引入最新测绘技术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由于本课程的工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适当穿插典型的测量工程案例,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激发其学习兴趣。
(2)“学”,采用课堂提问和分组讨论、实物演示、参观学习、自主学习等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学习基本理论与知识时,宜采用课堂提问和分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尽量参与,主动思考;学习各种测量仪器操作使用时,应采用现场演示教学法,教师一边实物演示一边讲解,使学生在理解其测量原理的同时也学会了具体操作,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做”,即完成各个技能模块的项目任务,达到能力目标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5 人),共同协作完成项目任务。在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的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基本理论知识得到巩固与加强,教学效果与质量得以保障。
4.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考核方式是促进目标实现的一种有效手段。为突出能力目标,体现能力考核的要求,课程在进行整体设计时对考核方案进行了改革,变传统的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考核评价方案为更加侧重于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其中理论考试成绩占40%(由5%作业成绩、5%出勤/课堂表现成绩和30%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实践操作成绩占60%(30%项目任务的完成成绩和30%综合项目完成成绩)。
三、结束语
[关键词]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理实一体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0-0031-02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本课程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在工程造价工作岗位及相关岗位上具有建筑工程定额预算编制能力、工程量清单计价能力、建筑工程投标报价文件的编制能力,即培养“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操作能力强”的造价人员。
一、设计理念思路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调研结果,明确课程所对应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是:招标标书编制、投标报价、工程预算、工程结算、造价审核等;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工程造价编制依据、原理、方法、步骤等专业知识,熟练编制施工图预算,具有身心健康、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的职业素质。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依据编制施工图预算的工作过程,造价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构建项目课程体系,制订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
根据工程造价员资格考试考纲要求,培养职业技能,完成工作任务,选取、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依据课程教学大纲,设计并组织开发课程教学所需的各类教学资源,包括:自编教材、自制课件、工程实际案例、工程图纸、习题集、试题库、课程实训任务书及指导书、学生学习网站等,以满足课程教学需求。
企业行业经验丰富的造价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制订考核标准,并参与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实现教考分离,构建课堂抽查、项目考核、面试答辩、作业考核等过程评价与技能考核、综合测评等相结合的总结性评价模式,突出能力,客观、全面、动态地考核评价每一位学生,更深层次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校企合作,企业人员直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根据企业需求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完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
二、教学设计内容
(一)教学模式设计
本课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认识规律及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出发,教学设计体现了完整的工作过程,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根据造价员岗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将实际工程项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根据项目总体要求,以完成实际项目工程造价工作为目标,把相关造价知识、技能融入完成项目工作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采用分部工程典型案例和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围绕完成项目工作任务展开教学,把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融汇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在学习过程中实施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以项目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内容。
(二)教学内容组织
1.课程教学内容组织
以造价员岗位工作为导向,构建项目课程整体框架。以二个典型结构工程(框架结构工程、砖混结构工程)为载体,使用真实的施工图纸,进行12个单项训练,1个综合训练,完成二个项目任务。
2.项目教学内容组织
依据编制建筑工程预算书的实际工作过程,项目教学中设计了6个学习领域:计量与计价概述,土建工程分部分项工程计量与计价,装饰装修工程分部分项工程计量与计价,措施项目费用计算,其他项目费用、规费、税金计算,工程竣工决算。引入大量实际工程案例,实施案例教学。
3.学习领域教学组织
根据学习领域的专业能力目标和工作任务的要求,按“引导学习指导学习完成任务评价讨论”顺序来进行设计,实施教学。
(三)教学内容设计
打破传统教学大纲模式,以行动导向进行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训为手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深度融合,设计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一体化的课程内容,具体如表1所示。
(四)考核评价革新
课程考核评价以教师、学生、企业技术人员作为评价主体,以自评、互评、师评、业评作为评价方式;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出勤、团队合作、计算方法、计价实效、理论应用、技能技巧等作为评价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为核心,导入工程计价规范、预算定额、施工图和职业资格考试标准作为评价标准,形成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标准社会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三、结语
本课程紧密结合专业岗位的培养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在对行业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理实一体课程设计、开发,也就是说,造价员实际工作怎么做、课程就怎么上,技能就怎么训练。
[ 参 考 文 献 ]
[1] 何芳.《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模块改革的探讨[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82-84.
[2] 刁静,冯桂云.高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内容设计与组织[J].科技信息,2010,(15):219.
[3] 徐广舒.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设计[J].长春大学学报,2010,20,(2):102-105.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工程; 创新能力; 自主发展
中图分类号: T012; F490.3 文献标志码: C
Engineering science in 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LU Zhongji
(Shanghai CAE Technology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Shanghai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engineers’ application ability of 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CAE) software system is introduced, three processes of CAE softwar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re expressed, and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and controllable engineering software system is the basi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high-quality product output.
Key words: 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的工程实践与以工程实践来体现理论价值的科学研究相互紧密结合、共同促进.计算机辅助工程(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CAE)作为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生产工具,使科学理论成果得以普及和实现更大的价值;CAE软件系统源自工程实际需求,始于理论研究成果,在工程与技术之间架起桥梁.
1 工程师CAE应用能力的培养
随着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绘图从平面向三维拓展,同时参数化设计、变量化设计以及特征造型等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使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成为现实.CAD技术对产品的几何描述能力让工程师在产品设计阶段实现“甩图板”的目标,同时,CAE也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变革创新,成为对产品进行计算机分析工程研究的核心技术.
然而时至今日,CAE软件和技术并不被普遍看好,原因是多方面的.企业常由于人才难求、软件太贵、硬件要求太高等诸多原因而感到“叫好不叫座”;技术人员也会由于要求“设计经验丰富、工艺要求熟练、行业标准掌握、测试技术规范”的门坎而认为是“博士也未必能用好的软件”.人们或许都了解CAE技术对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性,然而为体现企业技术水平的表现能力和重要程度,却时常只被用作给用户演示的摆设,这种无奈和无力令人寒心.
有个现象是被人们普遍认可的——常利用CAE软件来寻求产品性能设计的年轻人,大多会在技术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常运用CAE软件来交流产品技术的企业,大多会在行业竞争中走得更踏实些.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从工程科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来讲,商业软件常会有推销时的言过其实,但更多的是工程技术人员在应用中不知其所以然.
(1)使用不当.在产品设计和工程应用中匆忙上马,缺乏对自身模型的充分认识和对外界因素的把握,大量的模拟分析工作流于形式,验证和考核仍然依靠试验确定.资金浪费和无效劳动造成更大的经济和时间损失在所难免.清楚的、易于理解的问题能吸引人们的兴趣,而复杂的问题却会使人们望而却步.[1]
(2)技术制约.从软件本身所提供的技术能力来讲,在产品设计和工程应用中,CAE软件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工具可以发挥优势,但工程科学中的竞争是残酷的、直接的,用户一般不可能跟竞争对手通过商业买卖转让最新的技术手段,特别是较高端的用户,切不要奢望.
(3)从几何模型的外形描述到网格划分,CAD技术在直观图像中一开始就具有颇佳的展示效果.CAD的渲染效果光彩夺目,但CAE的前处理网格划分环节追求的不是视觉效果,而是产品的品质,主要表现为对产品设计和工程应用中的功能、特点、可信赖度和耐用度等的提高与追求.
为满意地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应对CAE工程师进行良好的培训,包括:(1)工程设计和实施的原理(常规的工程课目如机械制图、绘图和机械设计、工程材料和工艺、车间实习等);(2)工程问题的科学基础(物理和化学);(3)工程分析的数学方法(数学方法和数学原理,后者用来帮助理解数学方法的应用).培训一名有能力的工程科学家是个历时七到八年的漫长过程,而完成这样的培训所要求具有的能力是很高的,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是巨大的,所幸回报也是很大的.[2]
成功的CAE软件系统是众多学科理论研究成果和行业应用经验的集成系统,是工程科学家体现能力和水平的工具.从工程师到工程科学家,就是基础科学研究向工程实际项目的转移.对于企业,重点在于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而且凡事都有循序渐进的规律,急功近利是不行的.企业对CAE的爱之深,在于需求,在于依赖,因此培养和造就具有设计经验和行业背景的工程科学家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2 CAE软件技术的三个发展进程
自主可控的工程类应用软件系统关系到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和高质量产品的产出.作为工程科学的手段和工具,此类软件系统能从根本上改变产业结构,提升竞争能力.当然,其自身也作为一项系统化的工程科学呈现出三个令人鼓舞的发展进程.
以变分原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有限元法,随着计算机的出现而形成以“计算力学”为标志的第一个里程碑,改变人们对于要求更高的设计和计算所采用的方式.利用计算机完成原先人工无法完成的大量有限元计算工作,推动基础数学理论应用于工程问题的求解,且在不断深入和完善.计算机与有限元的结合,使人们看到其所蕴藏着的巨大能量,计算科学采用先进的计算理解能力,从力学、热、流体和电磁等基本物理场的求解,逐渐发展到对以量子、分子和生物力学为基础的物理和生物系统模型的求解,对巨尺度的自然现象(海啸和雪崩)的了解、分析和指导也逐渐成为可能.计算力学的成就已经得到科学界公认:理论、实验和计算成为现代科学的三大支撑;计算力学产生CAE产业并成为新领域“计算科学”的核心.[3]
中国科学家在数学、物理学以及工程科学方面具有极其深厚的造诣,独立创立有限元法的数学理论基础,为实际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保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物理和工程所遇到的众多挑战,给计算力学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作为工程科学的应用和分析工具,自动建模技术和图形用户界面的出现满足人们能直观、便捷地得到工程所需信息的需求,使软件技术进入以“计算技术”为特征的第二个进程.图形处理和虚拟现实处理技术帮助人们很方便地实现工程分析的整个过程,改变工程师进行工程分析的常规做法.
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学公式自动求解和三维实体计算机建模,将深奥的计算力学理论藏进一个黑匣子;软件平台汇聚成一个包括图形模拟、数据库管理和并行处理等多学科的开发环境,工程师们更愿意接受来自领域科技成果展示的直观演示和指导,技术上的优势不再成为商业化成功的首要条件,而迎合市场需求的软件工具得到迅速普及和推广应用.
根据行业规范或经验公式所积累的针对实际问题的工程解决方案,能更切合不同行业的实际需求,而这可能是理论研究目前还不能提供的.工程科学从不追求“最新”的科技成果,而是要求得到的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正是这种差别,使得以往起核心作用的计算力学理论受到来自工程科学实践的挑战.也正是这种对数学模型理解和工程领域应用之间的差别,基于仿真的工程科学迎来作为“计算工程”为目标的第三个发展进程,其主要目的是能够对工程问题进行确认和验证的变革与提升.这种转变的实质是数值模拟结果要从设计校核和“供设计参考”转变为“设计的依据”,要求数值模拟的置信度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4]
由于所有的验证和确认都不只局限于公式与推理,对于工程的观测与试验以及行业规范和以往经验就显得必不可少.要求软件系统不仅能为工程科学提供资源和能力,而且还可以实现资源和能力的共享,其本身就是一项科技先进性始终走在市场发展最前沿的工程项目.只要愿意支持和加入软件系统的企业都可以为整个行业提供资源和能力,引领工程科学进步;也只有学习和应用软件系统的企业,才可以分享所提供的资源和能力.目前,软件系统的确认和验证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有经过多学科、多行业的交互和反馈,才能在完善中提高软件系统的能力,这是工程科学应用软件的发展方向.因此,建立自主CAE软件产业的意义就在于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3 结束语
面向工程科学的应用软件系统是科学理论成果得以在工程中体现价值的工具和手段,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可持续性发展的保证.工程科学是“将基础科学知识应用于工程问题”的科学,是缩短“纯科学的现实与工业的应用之间的距离”的科学[2].软件技术发展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以缩短理论与工程的距离为目标、以融合科技与应用的实践为对象的推进.从这点上看,构建应用软件工程本身就是一次集计算力学、计算技术和计算工程,甚至是超越技术范畴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庞大系统工程,是挑战工程科学新高度和综合社会资源的竞争.
参考文献:
[1] 希尔伯特. 数学问题[M]. 李文林, 袁向东, 译.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2] QIAN Xuesen.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J]. J Chin Inst Eng, 1948(6): 1-14.
关键词:建筑安装工程;项目化课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3-0044-02
学科化倾向是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症结。为建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的课程模式,我国高职教育界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包括引进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在引进的诸多模式中,近年来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影响最大的是项目课程和“学习领域课程”。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传统的学科本位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与现阶段的需求相一致。我们使用“四个不适应”来概括出现的问题:课程的设置偏向理论知识的学习,这和职业教育的本质有差别,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教学模式及方法违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与学做合一不适应;学校学习的内容与实际工作相脱离,与岗位工作要求不适应;毕业的学生学到的技术有限,很难适应社会对高职类毕业技术水平的需求。现在的课程模式是依据任务是不是完成来判断项目课程的好坏的,成功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学习领域课程”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核心建构课程内容,要求按照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组织实施教学。这两种课程模式都突出体现工学结合课程本质特征,它引起课程模式、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的重大变革。
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课程模式,结合院情和专业特色,“基于建筑安装工程的项目化”课程模式是最新提出的观点,也就是说采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方法,建构系列项目课程,形成项目课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
一、基于建筑安装工程的项目化课程的内涵
基于建筑安装工程的项目化课程针对建筑安装工程新技术、新工艺、新施工的方法也越来越多。因此,不管在课程选择设置的过程中,还是在内容选择的时候,参照点都应该是工作的任务。同时,选择的载体应该是建筑安装工程,以建筑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为导向,学生在学习每一门课程的时候,也会学到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职业技能,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的能力比较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对社会的责任感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教学的内容不仅包括相关项目,还包括不同岗位应该完成的任务,以及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学习可以快速地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工程项目每一个环节,包括收集信息、设计方案、施工安装、施工预算及运行调试等工作。
二、基于建筑安装工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
(一)基于建筑安装工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模式
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指导下,创建基于建筑安装工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模式。
基于建筑安装工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模式框图
1.岗位需求调研。调研是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通过调研不同企业、不同层面的人员(例如公司经理着重关注的是分析人才的综合素质,项目经理着重关注的是分析所需的职业岗位,技术员着重关注的是典型的工作任务和职责,行业专家着重关注的是本行业的人才需求分析),获得全面的人才培养面向职业岗位(岗位群)和企业需求调查样本,形成系统的、量化的调查研究报告。
2.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实际工作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归纳成为典型工作任务;并深层次分解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形成工作任务分析表、知识技能分解表。
3.项目课程转换。依据任务进行课程转换,根据每个任务的教育价值、相关性以及课时分配的均匀原则对任务进行合并,形成项目主导型岗位技术课程。
4.项目方案设计。分为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先从全局的角度进行设计,然后逐步细化,直到完成每部分的设计。
(1)教学设计。所谓的教学设计其实就是在教师上课之前对该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全程规划,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对教学可能产生影响的多种要素。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为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我们要认真分析每个岗位应该完成的任务,然后根据长期经验的积累将其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要遵循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原则。在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之前,我们要先熟悉该课程在课程体系的定位。课程设计过程中起着导向作用的是职业活动,载体则是具体的项目,相关的主体则为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术水平的锻炼结合起来,在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的过程中,要非常明确该课程培养的具体能力,需要完成什么样的目标,该使用什么样的项目进行训练,训练的过程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课程结束之后如何评价学生是不是掌握了相应的能力,教学的成果(证书、竞赛、作品、事件)该怎么样去评价。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要体现目标引领的原则,课程目标是教学内容设计的依据,也是课程考核的依据。对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说明,这就是一级教学目标,同时每门课程也会有一个教学目标,这就是二级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完成之后需要学生具有什么样的能力,这是需要靠各个课程共同承担才能完成的。课程目标可分为专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社会和方法能力目标,要体现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素质为本位。目标的描述要具体、准确、到位。使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中起到支撑和促进作用。
(2)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能力目标,以一个典型的、有实用价值的、结合职业岗位的、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或项目为引导,在案例和项目教学中导入知识和技能,逐步深入,结合工作任务,知识穿插在案例或项目中,能力训练方法要求具体,知识、能力、素质可以考核。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它是本节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依据。单元教学目标为四级教学目标,应以课程教学目标(二级教学目标)和项目教学目标(三级教学目标)为依据,是三级教学目标的分解。因此,目标的描述要具体、准确、到位。单元教学内容是某一项目(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个项目(任务)应贯穿和统领教学全过程。教学中新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素质养成训练始终都要围绕项目(任务)实施进行。教学内容要贴近社会生产实际,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内容组织结构要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即符合能力形成的条件与过程。
不管是在整体教学设计,还是在单元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主要的核心问题就是各自需要具有的能力,选择的载体是实用性较强的项目,训练过程中对能力的训练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进行,课程的内容主要体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的知识,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训练;一定不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对某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来评价课程的好坏。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学生应该使用培养出来的能力进行解决,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是培养的重要目标,这样学习的专业技能能够得到更快的提升。
5.课程实施。学院专任教师与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形成教学团队,在一体化教学服务平台实施项目化课程。
6.教学反思。所有实施的项目化课程单元教学设计都进行教学反思,及时发现课程结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完善。
(二)确立教学评价新标准
新课程评价标准从现代职业教育质量观、人才观、教学观出发,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材料、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效果、教学考核八个方面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
转变教学评价的角度和主体,以学生是否满意、课堂教学效果是否显著、学生是否主动参与课程教学等为新的评价标准,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要求课程以知识应用为主,课程内容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课程形式以学生主动参与操作为主。教学方法的革新:从过去教师主导课堂,到现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程评价也不再是评价教师是不是讲授得好、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进度,而是以学生是不是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学习的能力是不是得到提升为标准。课程评价变成以学生满意、学生的能力明显提高为准;考核以完成每一个项目的过程考核为准。
新标准与传统学科课程评价标准相比,发生根本性变化。聚焦在学生主体,树立全新的评价观念,取得教学质量评价新突破。
(三)开展教师培训
面对新的课程模式,教师的实施能力面临新的考验。一是教师观念的局限,使他们对现代高职教育思想、课程开发方法、项目化课程等问题缺乏学习、认识和研究;二是教师经历的局限,表现为教师缺乏必要的工作岗位的实践经验;三是教师能力的局限,表现为课程开发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的缺乏。针对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通过国内外培训使教师系统学习了先进职业教育理念、课程设计方法、先进的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和实施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四)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
按照“营造真实性环境,进行生产性实训”的原则,为项目化课程实施搭建平台,建设成集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职业能力训练、职业培训、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教学服务平台,为项目化课程实施提供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孔祥华.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马军.高职项目化课程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工程应用;高职;实训课程体系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的高职专业,在2016年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更名为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建设行业和企业对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为进一步提高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水平提供保障,从而为建设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多技能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一、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守类型、稳规模、强内涵、调结构、促合作、探贯通、办特色”的办学思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重在培养面向建筑和工程领域,从事智能建筑系统和工业控制相关工作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设备安装、系统施工、系统调试、系统管理、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维护与改造、系统报价和招投标、工程管理、绘图和资料管理、工程监理、产品销售等岗位。
二、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课程内容单一目前,高职院校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多以单项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且多分散在各门专业课中,容易使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缺乏完整的工作过程、知识和技能,从而无法完成系统化的工作。(二)实训教学方法陈旧对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多学科交叉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有些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训教学,部分教师专业不对口,导致学生感到课堂沉闷,从听不懂进而过渡到提不起兴趣,很难理解、掌握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实训课程内容,难以形成工程应用能力。
三、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
(一)多样化的实训教学方法
在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多样化的实训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具体可包括以下几种:第一,项目教学法。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每学期都要进行实训,然后将实际工程做成项目单,并根据企业标准检查项目结果。第二,任务驱动法。将大型的工程项目分解成各个小项目,全班共同完成,这样,不但积累了学生的工作经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建立多样性的实训实践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教师将部分小系统、小项目直接制作成任务,学生自主选择去完成相应的工作,这样,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在不占用总课时的条件下又增加了更多的系统和项目。第四,不断扩充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每个假期,高职院校都安排学生到相应企业进行假期实习,建立多个长效的假期实习基地。
(二)构建实训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
第一,构建基于工程应用实训基地的培养模式,研究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探索培养模式目标和培养环节,制定实训课程教学计划,研究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激发培养模式的内在动力,建立高效的培养机制。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载体,采取对图纸和系统进行深化设计的方法以及既接近实际工程又符合实训基地培养模式的系统工程。第二,构建基于工程应用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训课程体系,针对培养模式的要求,开发相应的模块课程,确定本专业的实训模块,并通过比较国内外其他院校课程和实际工作技能要求以及最新的先进技术,探讨适合本产业结构的实训课程体系。另外,还要注重实训培训模块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的链接问题;保证实训培训模块课程的课时,合理解决核心专业模块课程过重的问题。第三,构建基于工程应用实训基地的实践实训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基于实际工程的基地,合理利用校外实习实践环节,建立高效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提出了要从实训教学方法和构建实训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两方面加强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进而为建筑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的现代化人才,充分满足市场对建筑人才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筑相关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正松.论高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J].职业教育研究,2013(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