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辣椒栽培技术规程

辣椒栽培技术规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辣椒栽培技术规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辣椒栽培技术规程

辣椒栽培技术规程范文第1篇

本规程规定了667 m2制50~70 kg杂交辣椒种子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肥料、农药使用,生产管理等的系列原则和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安徽省中北部和黄淮海南部地区保护地(露地参照执行)杂交辣椒种子的生产。

2 引用规范性文件

通过引用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形成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年度的引用文件,其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但仍鼓励各方开展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是否适用于本规程的研究。凡是未注年度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6715.3-1999 瓜菜作物种子 茄果类

NY/T 496-2002 肥料合理使用检测通则

GB/T 18407.1-2001 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

GB 18406.1-2001 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

GB/T 7414 主要作物种子的包装要求

GB/T 7415-2008 主要作物种子的贮藏要求

3 产地环境条件

杂交辣椒种子生产地的环境条件应符合GB/T 18407.1-2001的规定。

4 肥料、农药的使用原则和要求

杂交辣椒种子生产使用肥料的原则和要求、允许和禁止使用的肥料种类等按NY/T 496-2002执行;使用农药的原则和要求、允许和禁止使用的农药种类等按GB 4285和GB/T 8321执行。

5 果皮食用安全要求

果皮食用安全要求符合GB 18406.1-2001的规定。

6 生产技术要求

6.1 育苗

①品种选择 选用亲合力强、杂交种畅销、生

产适应性广,纯度达到99.9%的品种作亲本,且其他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原种标准,杂交种子的质量应符合GB 16715.3-1999中二级以上标准。

②种子处理 a.种子消毒。病毒病:将干燥的种子用70℃恒温处理72 h、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30 min或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 min,捞出洗净。疫病、炭疽病等真菌性病害:用种子体积3倍的55℃温水搅拌浸种30 min后沥水催芽;或用清水预浸10 h后再用1%硫酸铜液浸种5 min,捞出滤水后拌少量草木灰。

b.浸种与催芽。种子消毒后用30℃左右的温水浸泡5~6 h(含药剂消毒时间),浸种期间轻轻搓掉种皮表面的黏膜,捞出洗净,然后用湿布包好放在33~35℃的环境里保湿催芽2~3 d,催芽时每天用清水冲洗种子1次。待有70%的种子露芽时即可播种,或将处理好的种子晾干表皮水分直接播种。

③育苗地选择与土壤处理 a.育苗场地的选择。应选择背风向阳、地势较高、与生产田隔离的地块,如温室、棚内阳畦或育苗温床。

b.育苗营养土的配制。用3~5 a内未种过茄果类蔬菜的园土与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混合,有机肥比例据其优质程度而定,为10%~50%。

c.营养土消毒。每1 m3育苗营养土用甲醛300~

500 mL,加水20~40 L喷洒,用薄膜密封苗床5 d,揭膜后摊开晾晒10~15 d后使用;或用99%霉灵原粉1 g/m2与过筛细土15~20 kg混匀,播前撒1/3

药土,播后用剩余2/3药土盖种。采用营养钵育苗的,每1 m3营养土用霉灵2~3 g混匀装钵后播种。

④播种 a.播种时间和播种量。12月中下旬播种,667 m2制种田用种量为点播50 g、撒播100~150 g。

b.播种方法。将营养土均匀平铺在预定的苗床或苗盘上,厚度约10 cm。播前3~5 d开始升床温,到播种时达到20℃以上,播前1 d苗床浇透水。直接播于苗床的,点播种子间距2.5~3.0 cm,出苗1 100~

1 500株/m2;撒播种子间距1.0~1.2 cm,出苗6 000~

7 000株/m2。一般栽植田需播床1~2 m2/667 m2。播后覆盖0.8~1 cm厚的细潮土,覆盖塑料薄膜以保湿升温。播种时注意:一是父母本要分开播且有明显标志;二是播种时间以父母本花期相遇为原则。

c.播床管理。播后保持床温白天30~35℃,夜间18~20℃。当80%的种子出土时揭去地膜并逐渐降低床温,白天23~28℃,夜间16~18℃。待第1片真叶平展时,保持正常生长温度,其温度主要靠揭盖棚膜来调节。撒播的幼苗具1~2片真叶时间苗,除去弱小苗和拥挤苗;具2~3片真叶、真叶呈梅花形时定苗,苗距2.5~3 cm。分别在出苗、齐苗和间苗后覆细土护根、保墒。幼苗期一般不浇水,干旱可用喷壶洒水。当幼苗达到3~4片真叶时即可进行分苗,进入养苗苗床。

⑤分苗 a.分苗时间。翌年2月上中旬选冷尾暖头天气的上午分苗。

b.分苗方法。须在温室或多层覆盖的塑料大棚内分苗,将营养土直接平铺在苗床上,营养土厚度10 cm;或将营养土装入直径8~10 cm的营养钵、纸袋内,采取护根育苗法。一般每667 m2栽植田需要分苗床面积40~60 m2。在苗床上分苗的,一边用苗铲从播床起苗,一边按照10~12 cm的行距在分苗床开沟并顺沟浇水,待水渗下后按10~12 cm的株距摆苗,并及时覆土;用营养钵分苗的,将苗栽于钵内,紧密码放在苗床上,钵与钵之间用土填平,并浇透水,然后盖地膜。

c.苗床管理。分苗后用塑料薄膜搭建小拱棚以保湿升温,前3 d保持白天28~32℃,夜间18~20℃,促进幼苗生根。5~7 d缓苗后陆续揭去温室内的地膜、小棚。浇1次透水,适墒时划锄,温度白天25~30℃,夜间16~20℃。以后每15 d左右浇1次水并划锄松土,浇井水且见干见湿,阴天不浇水。注意增强棚内光照,必要时可以补充CO2气肥。定植前7 d开始炼苗,白天20~25℃,夜间温度逐渐由18℃下降到15℃,待秧苗现蕾时即可定植。

6.2 定植

①定植前准备 a.整地施肥。结合整地翻耕,每667 m2生产田均匀撒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3 000~

4 000 kg、饼肥75~100 kg、过磷酸钙50 kg、硫酸钾

15 kg、尿素15~20 kg(甜椒5~7 kg)、硫酸锌1 kg、硼肥0.5 kg作基肥。土壤墒情不足65%的,要在翻耕前浇水造墒。土壤翻耕深度为20~25 cm,耙细。

b.起垄作畦。土地整好后,及时起垄,一般春季栽植的要在定植前7 d扣大棚并覆膜。垄距100~120 cm,垄高10~12 cm,垄宽70~90 cm,保墒增温。起垄后不覆地膜的,667 m2及时用48%地乐胺乳油200~250 mL对水30~50 kg均匀喷洒,防地面草害。

c.病虫害防治。用尼龙网密封温室大棚通风口,

防止害虫特别是蚜虫迁入。每667 m2铺银灰色地膜

5 kg或将银灰色膜条(宽10~15 cm)悬挂于大棚四周,膜条间距约10 cm,防蚜虫。及时清除前茬作物的枯株烂叶、病虫残体,在播种和定植前,深翻土壤后扣棚,提温消毒7 d。每667 m2棚室用硫磺粉2~3 kg或敌敌畏0.25 kg拌锯末分堆点燃,密闭棚室熏蒸一昼夜后放风,棚室内无味时方可使用,使用农具也放进温室消毒。夏季休闲期可放水淹温室土壤并进行高温消毒,其杀虫、杀菌效果很好。

②父母本种植比例 据父本花粉量的多少和母本生长、坐果特性,植株定植比例以1∶(2.5~4)为宜。

③定植时间和方法 3月下旬至4月初、当10 cm地温达12℃以上时,选冷尾暖头天气定植。一边将育好的秧苗带土坨运往栽植田,一边在垄上据亲本生长特性按照株距25~30 cm(父本20~25 cm)、行距40~50 cm定植,定植密度2 500~4 500株/667 m2,在垄上打穴,带水栽苗,栽植深度以掩埋土坨为宜。采用地膜覆盖的,要用细土将苗孔盖严,以保温保墒。

6.3 田间管理

①温度管理 一般定植后3 d内不放风,温度保持白天28~32℃,夜间18~20℃。定植5 d后逐渐恢复正常的生长温度,白天25~30℃。定植7 d左右浇1次透水以缓苗。此后的管理以促为主,使植株尽快封垄,以利丰产。

②水分管理 缓苗至授粉前应保证水分供应,以促进植株快速生长。授粉期间,适当控制浇水,促使植株坐果且方便授粉。禁止大水漫灌及阴天傍晚浇水,保持地面见干见湿,提倡膜下灌溉。7~8月正值雨季,雨前及时放棚膜,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涝渍,盖棚期间浇水30 min后及时通风。

③土肥管理 追肥以DB 13/T 454-2001为依据。授粉前7 d左右,667 m2施45%三元复合肥8~10 kg;当四门斗椒坐住后,结合浇水667 m2追施或穴施尿素7.5~10 kg;授粉结束后,667 m2穴施或撒施(施后划搂)尿素7.5~10 kg、硫酸钾5~7.5 kg,共3~4次。半覆盖、不覆盖膜的田块,每次浇水后要浅中耕。甜椒可在授粉结束后,667 m2一次性追施尿素5~

8 kg、硫酸钾3~5 kg。

④植株管理 及时整枝打杈,加强通风,中耕除草,摘除枯黄病叶带出田外深埋或焚烧。

⑤病虫害防治 a.农业防治。及时拔除重病株,摘除病叶、病果,并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

b.黄板诱杀蚜虫。将100 cm×20 cm的纸板涂上黄色漆,同时涂1层机油,或将黄色粘虫胶纸挂在株行间,高出植株顶部,每667 m2挂30~40张。当黄板上粘满蚜虫时,重涂1层机油,7~10 d 1次。

c.药剂防治。可采用粉尘、烟熏、喷雾剂等防治。注意交替用药,合理混用(表1)。

6.4 授粉

①花粉采集 授粉前1 d的6:00~8:00、17:00~20:00均可进行。从父本植株上采摘含苞待放、无病虫的大花蕾,取出花药放在密封、装有生石灰的干器皿内烘干,待大多数花粉散出后采集花粉,烘干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花粉生活力减弱。如果自然温度在23℃以上时,可直接将花药放在室内的1张白纸上,让其自然干燥,然后用箩筛筛出花粉装入授粉管备用。一般花粉应现采现用,常温下保存期最好不超过24 h。

②授粉时间 每天7:00~10:00和16:00后为授粉最佳时间,适宜温度20~33℃,最适温度25~28℃,甜椒不超过28℃。

③授粉方法 选即将开放的大花蕾(花药散粉前)最佳。授粉前去雄,即将母本花朵的雄蕊全部摘除,动作要轻,以防损坏柱头影响坐果,授粉时柱头要充分接触花粉,以利多结籽。授粉后的花一定要涂漆做标记。

6.5 防止假杂种的产生

授粉前彻底清除杂株、已开放的花及坐稳的果实;每个品种配1套授粉、采果、晒种的设备;最好每户制1个杂交品种;授粉结束后5~7 d及时清除未授粉的花、蕾、果实;三系制种要有200 m以上的隔离区,后期的小果不得取种。

6.6 采收、分装、运输、贮存

辣椒栽培技术规程范文第2篇

一、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大方县辣椒产业发展速度加快,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上升,生产加工设施逐渐完善,企业拉动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贵州大方天椒食品发展有限公司、贵州省大方县琼芳食品有限公司、贵州百里花食品有限公司等5个辣椒加工企业;10个辣椒专业合作社在大方已建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生产辣椒粉、油辣椒、出口干椒、辣豆豉、泡椒、豆豉素辣椒、鸡辣椒、糟辣椒等系列产品10余种。干辣椒产品主要出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油辣椒、糟辣椒、豆豉素辣椒等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等大中城市,初步形成了“大方辣椒”在国内辣椒市场的网络体系,确立了“大方辣椒”的市场地位。

近几年,大方县辣椒平均种植面积18万亩,年产干椒约3.9万吨,年产值3.9亿元。东盟是大方干辣椒的主要出口销售市场,仅马来西亚丰源公司销售量就有4000吨。辣椒生产已成为大方县的特色农业产业之一,为把这一产业做大做强,大方县政府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生态农业研究所、贵州省农院园艺所为技术依托,建立大方辣椒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推广创新辣椒栽培技术,优选提纯繁育大方辣椒种,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亩产量;修建辣椒现代育苗中心、产地培训指导和技术交流中心、产地田间清洗、精选棚、组合式冷库、装备现代农机器具,增强了辣椒产业化经营抑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建设辣椒产地批发市场,招商引资,扶持龙头企业,促进辣椒产品的粗、精加工,成立辣椒专业合作社,加快了大方辣椒的流通转换增值,并在当地农工组织的支持、引导下,通过招商,拟定与广州中山大学联合开发辣椒产业,在大方修建辣椒碱、辣椒精、辣红素等芳香料加工厂,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更为推动辣椒产业高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产业发展特点

1.利用资源优势实施品牌战略

大方县地处工业欠发达、森林植被好、空气清新、土壤肥沃,水资源优质的乌蒙山区,经农业部重庆农业环境监测中心和贵州省环境科学院抽样测试,土壤、空气、水资源达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标准的面积约10万亩。2008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皱椒之乡”;2009年获得省农业委员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认定面积4万亩;荣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定,年准售量1万吨。

2.建立标准化辣椒出口示范基地,确保辣椒产品质量安全

2011年,在贵州省财政厅、贵州省农业委员会的扶持下,新建标准化无公害皱椒出口核心示范基地3万亩,示范区涉及大方镇、竹园、响水、羊场、理化、双山等9个乡镇。实施过程按照辣椒栽培技术科技化、种植规模、规范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商品化、销售品牌化、经营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原则规划示范基地,制定了无公害辣椒栽培技术规程、管理措施,建立辣椒生产、化肥农药使用档案、产品营销台帐,确保了流向市场的无公害辣椒产品质量安全,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3.建设大方现代农业辣椒产业科技示范园区

辣椒产业按大方县产业规划打造“三园一中心一基地”,突出项目区的四大功能:研发孵化功能、示范带动功能、集聚扩散功能及休闲旅游功能。努力把园区打造成为集辣椒生产、科研、繁育、展示、加工、培训、休闲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辣椒科技示范园。

4.以科技为支撑,推广辣椒高产栽培技术

近几年,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大方县实施了特色辣椒“三个一”高产、超高产栽培示范与研究科技攻关课题,组织实施了一亩地超高产辣椒栽培试验,进行了辣椒种植密度试验、肥效试验、新品种引进试验、地膜覆盖试验、辣椒种植模式研究等辣椒超高产栽培技术等试验,为大方县皱椒高产栽培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组织实施了1000亩高产栽培示范和3万亩标准化无公害辣椒出口基地示范,主要推广除草剂、除草膜进行节劳降耗生产示范,推广辣椒抗旱栽培合理使用抗旱剂、保水剂高产栽培示范;推广辣椒栽培合理使用生物菌肥、生物抑菌剂、磷活化剂高产栽培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辣椒高产栽培示范。通过几年的实施,大方县总结出了一套大方辣椒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

5.以项目为依托,建立大方皱椒良种繁育体系

这些年,在农业部、贵州省农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大方县启动了大方辣椒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一方面,实施大方皱椒优选提纯复种工程,进行大方皱椒种质资源收集,建立皱椒种质资源圃和辣椒良种扩繁基地300亩,筛选出大方皱椒品种经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另一方面,加强大方皱椒良种繁育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大方皱椒良种扩繁基地2000亩,建立田间繁殖网室,修建冷库、田间周转棚、智能化烤房、田间实验室、配备拖拉机、梨土机、旋耕机、太阳能杀虫灯等现代耕作机具,为保证辣椒良种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

6.建立皱椒产品流通体系,实现产、供、销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载体,通过龙头企业的拉动、推动使大方皱椒产业稳步发展。目前,马来西亚丰源公司、贵州大方天椒食品发展有限公司、贵州省大方县琼芳食品有限公司在大方县拟建辣椒生产基地4万亩,给农户订保护价,实行订单收购。大方县县委、政府出台了推进大方皱椒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政策,投入资金扶持企业,推行“党政引导、项目拉动、科技支撑、农户种植、公司(专业合作组织)连结市场”五位一体的生产经营格局。

7.加强皱椒产业组织化建设,组建辣椒专业合作社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促进辣椒产品流通、采取多渠道生产经营的民间组织。根据县委政府和各级农业部门的安排,2008年成立大方皱椒产业协会,并组建黄泥塘、马场、响水三个片区专业合作社,拥有会员1000多人,在周边大中城市建立营销窗口5个,建立标准化辣椒基地1万亩,推行政府引导+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运行过程中严格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进行盈利分成,调动了椒农的积极性,为辣椒基地农户掌握政策、掌握各种新技术、掌握价格信息、掌握市场需求提供了保证。

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是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大方皱椒产业缺少实力雄厚、幅射面广、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只有4家规模较小的加工企业,生产技术跟不上,产品单一,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较差,销售的主要是初级产品(辣椒个),加工产品销量小,导致大方辣椒经济效益未得到充分体现。

三是大方皱椒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小。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大产业、大基地在大方只有两三个乡镇形成规模,其他皱椒主产乡镇领导重视不够,还未形成规模。生产的科技含量低,农民科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低,需加强培训。

四是机制不够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属于起步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控制方式比较滞后,缺乏科学技术支撑;从业人员培训、农业建设考核等机制还不够完善;皱椒产品质量控制专业技术人员,辣椒产品质量检测、监管及安全生产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弱。

四、辣椒产业发展思路

1.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品牌建设

投入资金利用新闻媒体,广播电视,路边专栏,宣传画册等广泛宣传大方辣椒品牌形象,做到家喻户晓,路人皆知。并且要求天椒公司、琼芳公司等皱椒加工企业与国内外行家理手搞好联合与合作,实行内引外联,确保信誉,开辟新的市场营销网络,与客商保持长期稳定的贸易伙伴关系。确保大方辣椒市场占有率。

2.以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强基地建设,实现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以辣椒核心示范基地为扶持的重点,推行“4个1”的辣椒产业发展工程,建设1亩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田,10亩创新技术示范田,100亩高效示范样本田,1000亩示范基地,辐射带动20万亩的辣椒种植,全面扩大辣椒的种植规模。

3.以政府引导为基础,强化领导体系

继续把开发辣椒产业工作摆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强有力的推进机制,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合力抓。严格执行推进辣椒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优惠政策,投入资金扶持辣椒产业,按照毕节试验区辣椒产业发展规划有序推进辣椒产业的开发,确保持续稳步发展。

4.以辣椒产品质量安全为主线,建立辣椒产品质量控制体系

在示范基地、营销市场、产品经营领域、加工领域,组建辣椒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室,建立辣椒产品质量追踪制度,制定技术规程,生产管理措施,产品销售台帐,确保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进入市场,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加大产品流通,实现品牌增值效益。

5.以科研机构为技术依托单位,强化创新技术推广,提高生产水平

改良育苗方式与栽培技术,积极推广温室大棚集体育苗,降低育苗成本,培育适龄壮苗。提早辣椒种植时间,组织辣椒不同生态区域多点试验示范,研究辣椒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为规模化发展辣椒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辣椒栽培技术规程范文第3篇

现代设施农业是在人们生活需要不断增长的同时发展起来的,是在人为可控环境保护设施下的农业生产。指采用现代农业工程、电子机械和信息技术,通过改变局部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生长提供相对可控甚至最适宜的环境条件,实行集约化生产,并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和模式,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世界设施农业大体经历了保护地栽培、塑料大棚、普通温室、现代温室、植物工厂由简易低水平的设施逐步向科技含量高的复杂设施发展过程。由于建设需要,绿汁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自然条件恶劣,传统农业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进一步发展设施园艺栽培,可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增加蔬菜复种指数,能满足蔬菜周年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需要,是农民增收致富和冬季农业开发的一条有效途径,可实现蔬菜的全天候生产。因其投入高的特点,在具有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科技含量的设施园艺领域发展迅速,主要栽培对象为蔬菜、花卉和果树。

1、绿汁镇设施栽培的发展概况

1.1 社会背景

绿汁镇由于近年旅游业的发展,外来旅游人数逐年增加,加上本地农业人口及矿区非农业人口近4万,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消费市场,为绿汁镇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空间,使其逐年得到扩大发展。

1.2 自然条件

绿汁镇大部分村委会地处低热河谷地带,地势北高南低,整个河谷为典型的立体气候,冬季温暖、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境内最高海拔是竹子村老黑山2446.2m,最低海拔1036m,在棚苴村委会炉房,海拔高差为1410.2m,立体气候较为明显。低热河谷区年平均气温20℃,常年无霜冻,无霜期在345天,昼夜温差大,年降雨量750mm;山区半山区年均气温14℃,年降雨量950mm,无霜期为310天。

绿汁镇低热河谷地带气候温和,设施生产能耗少,发展设施园艺生产有一定的优势和特点。低热河谷区年平均气温20℃,常年无霜冻,昼夜温差大,最冷月份的极端最低温度也在5℃以上,所以搞设施园艺栽培不需要加温,还可用来作河谷地带反季节生产蔬菜,比如西葫芦、黄瓜、甜玉米、茄子、番茄、辣椒等等,因河谷地带气侯温和,地理优势在,仅需用简单的园艺设施就可达到很好效果,以使蔬菜市场达到供求平衡,满足人民生活需要。

2、绿汁镇设施栽培发展现状

2.1 设施农业发展情况

首先,我镇的设施农业发展始于1998年,以竹木结构塑料大棚种植蔬菜为主。党委、政府对设施农业的发展相当重视,在龙格利村委会岔河小组河坝田扶持建设了绿汁镇热区经济作物科技示范园,目的即为今后绿汁设施农业的发展摸索经验,打好基础。1998年岔河科技示范园区内设施大棚面积达到了4.03hm2,其中竹棚3.88hm2,钢架大棚0.15hm2,效益主要依靠小舂种植黄瓜。根据农科部门当年调查,每亩竹棚的造价在0.26万元左右,钢架大棚在2.4万元左右。大棚黄瓜平均单产6.8t,每公斤平均单价1.45元,平均亩产值0.986万元;同期露地黄瓜平均单产2馏t,平均单价1.36元,平均亩产值0.3808万元。大棚黄瓜每亩比露地黄瓜产量增4t,产值增0.6052万元,增收效果比较明显。由此设施大棚让岔河小组的农户得到了实惠,农户们的建棚积极性非常高涨,自此以后,由于岔河小组的示范带头作用,使我镇的设施农业逐年有所发展,面积逐年扩大。

2.2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绿汁镇蔬菜产业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我镇八个村委会,常用耕地面积1364hm2,到2011年,全镇蔬菜面积种植达1200hm2,总产量为2.7万t,平均亩产1.5t,总产值2800万元,运输营销产值144万元,复种指数230%,因我镇环境无污染,蔬菜生产都是按无公害标准进行的,到目前,我镇已经通过认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已经达到1200hm2,主要外销的蔬菜有西葫芦、豌豆、黄瓜、甜玉米、茄子、番茄、辣椒、白菜等等,产品外销量达到1.8万t。

2.3 设施园艺发展现状

我镇的设施园艺栽培开始采取是按“边示范、边推广”的模式进行的,自1998年开始面积由7.5hm2发展到现在的1200hm2,其中设施栽培结构以竹结构、中、小棚为主,地膜覆盖栽培已经广泛普及。设施栽培蔬菜品种丰富,产量和质量均表现比露地栽培明显提高,但由于气候条件、个人素质和管理水平的差异,取得的经济效益各不相同。

3、存在问题

3.1 灌溉水平低,制约设施农业发展

绿汁镇设施农业发展到现在虽说有了很大进步,但由于近年来全省性的旱象比较严重,也影响到我镇的设施农业生产,加上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灌溉水平低,大部分田块应用挖沟漫灌。挖沟大水漫灌虽说省时省力,比较方便,但设施内湿度较大,地温低,加上地膜覆盖,极易造成排湿困难和土壤板结,引发多种病害,严重时造成绝收。喷灌和滴灌效果最好,但多数田块设施欠缺,效益不佳,成本太高,大面积很难推广此设施。

3.2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

我镇由于传统农业耕作方式源远流长,近年来虽说有所改善,但比较发达地区来相差甚远,特别是在设施栽培技术方面的差距很大。设施栽培技术不配套、不规范、缺乏量化指标,栽培管理主要靠老经验,致使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始终在一个低水平上徘徊。在设施栽培中表现出对设施的结构、性能、作用及应用操作方法不熟悉,对设施蔬菜作物所需的环境因素,如温度、光照、水分、肥料、C02等的需求规律掌握不够,对设施栽培技术不够掌握,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3.3 设施栽培蔬菜生产安全性差

由于设施蔬菜生产常年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中,极易滋生病虫害,且病虫害交替发生,种传、土传、结果病害越来越严重,只能大量施用农药。由于个人素质低、安全意识差,农药种类单一,长期施用农药易出现抗药性增强,还会产生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蔬菜农药残留量超标,影响蔬菜品质,安全性差。

3.4 设施栽培类型和覆盖材料不合理

目前我镇设施栽培中大部分是竹结构塑料棚,并多以中、小型为主,导致产量和效益不明显。适宜本地不同生态类型气候特点的先进园艺设施和配套设备极少。设施建造存在很大盲目性,缺乏科学的指导,竹棚覆膜方式仍以一片全膜覆盖为主,严重影响大棚的通风换气,导致多种病虫害的发生。

3.5 设施栽培的蔬菜专用品种开发力度不够

我镇蔬菜品种虽然很多,但适用于设施栽培的专用优良品种却很少,只能从外地靠大量引进,通过反复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宜本地特殊气候的设施栽培品种,引进、投入和研发新品种的力度不够,是制约设施栽培推广的根本因素。

3.6 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

设施栽培的作业机具和配套设备尚不完善,生产仍以人力为主,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

3.7 规模小,产业化进程缓慢

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3.7.1 人文环境的影响。绿汁镇是一个边远山区乡镇,人民的文化、交通、生活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农户接触外界信息不多,加之经济水平与知识文化限制,长期以来矿镇二元经济模式的影响,思想意识很大程度还停留在小农经济阶段,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缺乏担风险、闯市场的精神。

3.7.2 自然条件的制约。绿汁低热河谷为冬舂早菜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保障,但夏季的高温使得大棚内难以种植常规蔬菜作物,只有在冬春季才能正常生产,降低了设施大棚利用率,无形当中也就提高了设施大棚的生产成本,这是目前制约我镇设施农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的最大瓶颈,可以说,这一问题不解决,绿汁河谷的设施农业发展进程将非常困难。

4、今后设施农业发展建议

4.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设施栽培灌溉水平

为了防止排湿困难、引发病虫害滋生和土壤板结,设施栽培中不要用大水漫灌。应尽力争取上级的支持和帮助,创造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农田水利工程,配套建立适用的软管移动式喷灌和软管膜下滴灌,以便充分利用水资源,节水灌溉,控制棚内湿度,使作物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4.2 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设施栽培技术水平

设施栽培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为创造一个对作物生长更为有利的气候环境,比露地栽培难度大得多。必须掌握蔬菜对环境因素,如温度、光照、水分等等的需求规律,从而达到使设施环境利于作物生长,以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目的。针对普遍存在的恒温和病虫害等问题,要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和栽培技术水平,选择抗病优良品种,高温闷棚杀虫杀菌,合理轮作,改善通风透光,利用防虫网等措施来提高设施栽培技术。

4.3 加强设施蔬菜生产的安全性管理

针对设施蔬菜生产中病虫害交替发生,种传、土传、结果病害越来越严重的问题,要积极争取上级科技部门的帮助、指导和大力支持,首先要在生产环节上引导农户按国家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程进行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要加强对农户的培训、指导和宣传,在生产中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尽量使用生物农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加强农药残留量的监测力度,让大多数农户了解和掌握发展无公害蔬菜的安全性生产规程,并在生产中严格按安全性生产规程生产,从而达到无公害生产的目的。

4.4 合理选择设施栽培类型和覆盖材料

发展设施农业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带动了农民生产观念的转变,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路子;三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业整体效益。设施农业增强了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效益一般比传统的露地自然农业要提高几倍甚至几十倍,代表了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由于绿汁镇的自然条件限制,在推广竹结构设施大棚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农业项目资金,加大设施投入,研发和引进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园艺设施和配套设备。覆盖材料应选择寿命长,耐老化、透光好、保温性能好、材料轻的新型地膜,以确保设施保温、透气、排湿性能好。针对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利用遮阳网、防虫网,以确保人为掌握设施内小气候,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4.5 加大设施蔬菜栽培的专用品种引进、研发和推广力度

加强对设施蔬菜专用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筛选出适应本地气候特点的设施蔬菜优良品种。

4.6 改善和提高机械化程度,降低劳动强度

尽力改善设施栽培的作业机具和配套设备,提高机械化程度低,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辣椒栽培技术规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番茄;丝瓜;小白菜;秋莴苣;大棚;周年;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1.204+.7;S642.404+.7;S634.304+.7;S636.2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113-01

宜兴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蔬菜生产既要保证当地蔬菜供应,同时要保证周边大中城市的蔬菜供应。笔者根据当地地理位置、气候和设施蔬菜生产的条件,充分利用大棚设施条件,开展蔬菜新品种引进及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的探讨,摸索出大棚春番茄—丝瓜—小白菜—秋莴苣周年种植模式。

1 茬口安排

大棚春番茄于上年11月中下旬播种育苗,2月中旬定植,4月中下旬上市,6月下旬采收结束;丝瓜于3月上旬育苗,4月上中旬定植,5月下旬上市,8月下旬采收结束;小白菜于7月上旬直播,8月下旬采收结束;秋莴苣于8月中旬育苗,9月中旬定植,12月下旬采收结束。

2 春番茄栽培技术

2.1 播种育苗

番茄选择耐低温弱光、适于春提早栽培的抗病品种,如金棚M5号、浙粉202等。11月中下旬播种育苗,将种子消毒后用温水浸泡6~8 h捞出洗净,置于发芽箱25 ℃左右催芽,用种量为600~750 g/hm2。采用宜兴市茗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和扬州大学联合开发生产的茄果类蔬菜育苗蚯蚓粪基质育苗,当催芽种子70%以上露白即可播种。播种后覆营养土厚0.8~1.0 cm。苗龄一般为60~80 d,待幼苗株高达25 cm、叶色浓绿、茎粗0.6 cm以上、现大蕾时,即可定植。

2.2 定植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施有机肥52.5 t/hm2、复合肥1 200 kg/hm2。整地做畦,6 m宽大棚内两侧距大棚20 cm做10 cm小畦,留作定植丝瓜,大棚内做4畦,覆盖地膜。2月中旬于畦上双行定植番茄苗,株距20~25 cm,定植5.25万株/hm2左右,栽后浇足缓苗水,用细土密封定植孔。

2.3 田间管理

定植后7 d内闷棚保温,促进缓苗。7 d后可逐步揭膜透风降温,棚温白天保持在25 ℃左右,夜间控制在15 ℃以上。随着外界气温升高,延长通、放风时间。定植初期控制浇水量,以促进根系发育,并防止番茄茎叶徒长。搭架前一般水肥结合,水中带肥。搭架后遇干旱及时沟灌,不可漫灌;如遇阴雨天气,及时排除积水。第1花序番茄果实鸡蛋大时追施1次重肥,施复合肥150~225 kg/hm2,以后采收1次施1次肥,每次用复合肥150~225 kg/hm2浇施。坐果前用竹竿搭好“人”字架,结合绑蔓,进行单干整枝,只留主枝,摘除所有侧枝。每穗花序留5~6朵花,摘除畸形花、多余小花,每穗留果3~4个。第5穗花序长出后,在花序上部留2叶摘心[1]。

2.4 病虫害防治

防治病害,播种前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苗床土壤处理,二叶期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防治,定植缓苗后再用代森锰锌预防1次,阴雨潮湿天气采用速克灵烟熏剂烟熏防控病害,晴好天气用50%异菌脲(扑海因)1 000~1 5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交替防治。主要虫害是白粉虱、美洲斑潜蝇等,在大棚内与植株等高位置悬挂黄板诱杀成虫,白粉虱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4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交替喷施防治;美洲斑潜蝇可用5%卡死克(氟虫脲)乳油3 000倍液,或40%绿菜宝(阿维菌素+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交替喷施防治[2]。

3 丝瓜栽培技术

3.1 播种育苗

丝瓜选用丰产、早熟、耐热的品种,如五叶香丝瓜。3月上旬用营养钵播种育苗,苗龄40 d左右。

3.2 田间管理

4月上中旬将丝瓜苗定植在大棚内两侧畦上,株距80~100 cm,定植3 000~3 600株/hm2。在大棚揭除薄膜前,进行理蔓。在5月下旬揭除大棚薄膜后,将瓜蔓牵引到大棚支架上[3]。1 m以上的侧蔓留雌花后其上留1叶摘心,1 m以下的侧蔓全部抹除,收获时连同丝瓜一起自侧蔓基部剪除。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要勤施追肥,一般定植后前期施2~3次提苗肥,结果盛期再追肥5~6次。

3.3 病虫害防治

常见病害虫有枯萎病、霜霉病、轮纹斑病、美洲斑潜蝇、瓜绢螟等。防治枯萎病可在播前将种子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30 min;防治霜霉病可选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轮纹斑病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防治美洲斑潜蝇可用40%绿菜宝(阿维菌素+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喷施;防治瓜绢螟可用乐斯本(48%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喷施[4]。

3.4 采收

丝瓜于5月下旬开始陆续上市,8月下旬采收结束。

4 小白菜栽培技术

4.1 品种选择

小白菜选择优质、高产、适应性强、抗病、耐热的品种,如华冠、夏帝等[5]。

4.2 整地播种

番茄采收结束后及时清洁田园,施用有机肥15 t/hm2、尿素375 kg/hm2,深翻后整平做畦,大棚做2畦,畦面宽2.2 m。7月上旬播种,用种量15.0~22.5kg/hm2,直播于畦面,将畦面压实后浇水[6]。

4.3 田间管理

20 d后开始间伐菜秧上市,隔8~10 d间伐1次,8月下旬全部采收结束。

5 秋莴苣栽培技术

5.1 播种育苗

莴苣选用抽薹晚、增产潜力大,耐热性、适应性强、对日照和高温反应迟钝的品种,如成都二白皮、永安脆香红尖叶莴笋等。播前种子用凉水浸泡5~6 h后,用纱布包好,放入4 ℃冰箱内处理24 h,然后置于15~20 ℃条件下催芽。播后覆细土厚0.5 cm,并在苗床上搭小拱棚,盖上遮阳网,待2片子叶展平后,撤除遮荫设备。长出2片真叶时间苗。干旱时宜在早晚浇水。

5.2 整地定植

9月上旬整理棚架上丝瓜枯枝,清洁田园,深翻前施腐熟有机肥37.5 t/hm2、普钙375 kg/hm2、三元复合肥375 kg/hm2, 6 m宽大棚做2畦,畦高20 cm。9月中旬,当幼苗4~5叶时定植,株距30 cm,行距40 cm,定植约6.75万株/hm2。

5.3 肥水管理

施肥以基肥为主,当幼苗成活后,可追施三元复合肥150 kg/hm2,以后每隔10~15 d,结合灌水浇施硫酸钾75 kg/hm2和三元复合肥75 kg/hm2,连浇3~4次,苗期及莲座期各叶面喷施1次0.3%硼砂。收获前1个月之内不再施肥[7]。

5.4 病虫害防治

灰霉病可用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施防治,霜霉病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施防治,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 倍液喷施防治[8]。

6 参考文献

[1] 姜伟,王建国,靳玉荣,等.日光温室番茄综合配套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5):125-127.

[2] 张树华,王海英,张明瑶.无公害大棚番茄春季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4):130-131.

[3] 时世龙.日光温室无蔓金丝瓜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2012(21):41.

[4] 沈红琴,杨芳,郭亮.丝瓜—秋莴苣—大叶菠菜一年三熟栽培技术[J].上海蔬菜,2012(5):33-34.

[5] 刘卫红,张银聪.春播大白菜优质丰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0(2):33.

[6] 刘卫红,路翠玲,张舜.秋早熟大白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J].河南农业科学,2008(11):116-117.

辣椒栽培技术规程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福安市引进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的特征特性及其在当地的产量表现,并从备种催芽、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该品种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福安市溪潭镇针对农业结构调整和订单农业逐步完善的事实,要求内陆半山区积极发展冬种农业,脱毒马铃薯也因此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物。近年来,由于马铃薯当家品种克新3号种植多年,种性退化、产量下降、商品性差,无法适应市场需求,根据福安市内温差大、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于2005年从内蒙古引种试种筛选出了综合性状好、产量高、品质优、适宜本地栽种、以鲜食为主的费乌瑞它马铃薯作为当地的主栽品种,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1特征特性

费乌瑞它马铃薯株型直立,分枝少,茎紫色,长势强,叶色绿,复叶大,叶缘波状,花冠大,花紫红色,能结无籽浆果,块茎长椭圆形,大而整齐,芽眼少而浅,薯皮光滑,黄皮黄肉。食味好,休眠期较短,适宜鲜食。株高60cm左右,产量高,品质优,商品性好,但对晚疫病的抗性稍差。该品种在沿海平原一般于1月下旬播种,2月上旬出苗,4月下旬收获;山区于2月上旬播种,2月下旬出苗,5月上旬收获,生育期80d左右,在福安市表现中熟。

2产量表现

2006年在福安市溪潭镇廉村连片种植3.3hm2,经测产验收,鲜薯平均产量41335kg/hm2,比克新3号鲜薯产量16650kg/hm2,增产4685kg/hm2。濑头村种植3.3hm2,经测产鲜薯平均产量33735kg/hm2,比克新3号增产20.6%。仙石村种植2.3hm2,经测产,鲜薯平均产量34320kg/hm2,比克新3号增产22.6%。

3高产栽培技术

3.1适时备种,切薯催芽

3.1.1种薯贮藏。从北方调入的种薯,要选择通风阴暗地方贮藏,贮藏地先冲洗打扫干净,并用84消毒液消毒晾干后再放入种薯,贮藏前先剔除病、烂、冻薯,堆放2~3层。存放过程中,室内必须通风、透气、防寒,避免光线直射。贮藏期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80%~90%,湿度低时可采用地面洒水或蒸汽方法补湿。

3.1.2练苗。种薯萌发出5~6个芽,芽长2~3cm,薯皮尚未皱缩时即可切种。切薯前1~2d将种薯置于自然光下练苗,以促进薯皮嫩芽转绿、表皮木栓化,提高抵御病菌能力。

3.1.3切薯催芽。切种薯时,要用已消毒的利刀沿种薯顶端自上而下纵切成小块,100g左右的薯块切成2~4块,125g以上的先从中部横切1次,再从顶端纵切为2~4块,每块重50g左右,每个切块均具有1~2个芽眼,切块应尽量带有顶部芽眼。切块时准备2把切刀,用5%高锰酸钾或75%酒精消毒交替使用。薯块切后用40%福尔马林200~250倍液浸种20~30min,捞出闷6~8h,即可按芽长、短分畦播种。催芽处理:当种薯生理年龄小、未过休眠期的需要进行催芽处理。将需催芽的种薯置于高温、潮湿、黑暗的条件下,促其度过休眠期,然后摊放在散射光下,促芽变壮、变绿,再按芽大小分畦播种。

3.2选地整地,施足基肥

种植马铃薯宜选择土壤疏松、土层深厚、排灌方便的地块,忌选用前茬种植甘薯、萝卜、辣椒等的田地。选地后先深耕、平整,做成畦高25~30cm,畦宽80cm,沟宽40cm左右的厢。开好边沟,利于雨后排渍。重施基肥是保证前中期养分供给的有效措施。基肥主要以有机肥为主,穴施腐熟有机肥15000kg/hm2、硫酸钾复合肥750kg/hm2,有机肥不足时,施硫酸钾复合肥1500kg/hm2。

3.3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春播时间一般为1月下旬~2月上旬(立春前后),高海拔山区容易发生霜冻,可适当推迟播种。如采用薄膜覆盖,则可适当提前播种;小拱棚盖膜栽培可提前20~30d播种,以提早上市。

费乌瑞它马铃薯长势强,种植不宜过密,中等肥力田块,用种量2250kg/hm2左右,种植45000~52500株/hm2为宜,播种沟深12~13cm,播种深度8~10cm;干旱和土质疏松的地块可稍深播,潮湿和土壤黏重的地块稍浅播,播后整平垄面,再头尾相连覆盖稻草2~3cm,两端用土压住以防旱、保水、防霜冻。

3.4田间管理

3.4.1水分管理。马铃薯整个生长期需水量较大,播种后先灌1次全沟“跑马水”湿润土壤。出苗后,如遇干旱,再灌半沟“跑马水”保持土壤湿润。现蕾至开花阶段块茎开始形成和膨大,需水量骤增,保持水分充足,使薯块迅速膨大是高产的关键。成熟期,水分过多易使土壤通透性差,导致田间烂薯和贮藏烂薯,因此,后期要注意开沟排水。

3.4.2中耕培土。齐苗后约10d,苗高20~25cm时,进行培土,培土厚度3~4cm。现蕾期结合清沟,用土覆盖薯块膨大露出地表的部分,以防止因阳光照射薯块产生青皮,拔除田间感病植株,提高薯块品质。

3.4.3化学除草。播种当日或次日,用50%丁草胺乳油2.25kg/hm2对水750kg/hm2喷施。出苗后3~4叶期进行除草,用盖草能375~450g/hm2对水750kg/hm2喷施,防除马唐、看麦娘、稗草、牛筋草等禾本科杂草。

3.4.4及时追肥。追肥量应以田间营养诊断为基础,结合基肥用量、土质和天气确定。提苗肥用量:碳铵375kg/hm2+过磷酸钙375kg/hm2对水15000kg/hm2+腐熟人粪4500kg/hm2淋施。现蕾期,用复合肥225kg/hm2+尿素75kg/hm2对水15000kg/hm2选择晴好天气淋施作结薯肥。施好叶面肥,适当使用生长调节剂。幼苗期、结薯期、膨大盛期各喷1次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收获前20d,每克“920”对水75kg喷施以延缓衰老。

3.4.5病虫害防治。病害的预防先从种薯开始,剔除带病种薯和烂薯,并注意种薯和切刀工具的消毒,防止把病原带入田间。当发生病情时,若病株随机分布较少,应及时将病株拔除后深埋,如病株连片发生,则应采取药剂防治。

为害马铃薯较为严重的病害主要是晚疫病,其次是病毒病、青枯病、环腐病、黑胫病等,要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若田间发生病毒病,则用病毒A和植病灵等药剂防治;青枯病用农用链霉素和可杀得等药剂进行灌根防治;环腐病、黑胫病主要采取种薯消毒和播种前土壤消毒来预防,在整地时施石灰750kg/hm2+多菌灵1kg/hm2进行处理预防。若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带出田间深埋,并对病株穴撒施石灰消毒,防止病菌扩散。在施肥时发现病虫害,可加入叶青双6kg/hm2+阿维菌素,预防青枯病、环腐病及地老虎等病虫害。晚疫病主要以预防为主,齐苗后,当苗长10~15cm时,结合预防早疫病,每隔7~10d,用代森锰锌、科博等保护性杀菌剂交替喷施,防治,若发现有病斑,应及时用塑料袋包装清理带出田间深埋,同时以代森锰锌、科博加烯酰吗啉、抑块净、克露、乙磷铝、杀毒矾等治疗性杀菌剂交替喷施防治。为害马铃薯的虫害主要有二十八星瓢虫、蚜虫和地老虎等。防治方法:齐苗后用扑虱蚜+乐斯本防治蚜虫、螨和二十八星瓢虫。封行前防治病虫害时可加微肥及叶面肥喷施,培育健苗,尽早搭起丰产架势。

3.5适时收获当茎叶变黄即可收获,或者根据市场价确定。选择睛天用手翻开稻草露出马铃薯让太阳晒2h,去净泥土,套袋装箱,运输贮藏注意遮光。

参考文献

[1]杜培兵,杜珍,白小东,等.同薯20号马铃薯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马铃薯,2007,21(3):176-177.[2]张国君,高世铭,张朝巍.陇中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平衡施肥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724-1725.

[3]李世峰,杨琼芬.云南冬季马铃薯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J].云南农业科技,2007(1):34-35.

[4]郭冬花.浅山干旱地区脱毒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187,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