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布局规划与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物流仓库,规划,设计
1. 物流仓库布局与设计
在确定需要的物流仓库空间类型之前,有必要地分析建立的物流仓库需要多少空间,决定所需物流仓库空间的第一步是对公司业务发展的需求作出预测。这意味着是根据客户在一定的存储时间决定各类货物的数量来决定,通常将安全储备也考虑在内。在计算各部分所占的面积时,通常考虑相对时期增长率。在公司对基本储存空间应有了大致的估计。还必须为过道以及诸如电梯、会议室之类设施留出所需的空间。通常仓库总空间的三分之一通常无储存功能。很多仓库通过计算机模拟对这些空间进行的决策。计算机能考虑很多变量有助对将来的需求作出预测,特别海关监管仓库,除符合公司业务发展需要外,还应满足海关监管要求。物流仓库总体面积为5千平方米,其中主要包括包括接货点,存储空间,办公空间,生活空间。
1.1物流仓库与运输工具的接口设计
物流仓库一项额外的空间需求是为物流系统中的运输工具提供一个接口,即收货与运货接口。虽然这一接口可以是单一区域,但通常把它设在两个不同的位置以保证效率。考虑到这些空间的需求,公司必须决定将接货点设在仓库外部还是将货物直接由运输工具上卸载到仓库内部。这关系到装卸货物以及存放设备与托盘所需的空间。
在货物整理及运输前安置货物的场所同样是很重要的。此外,对这一场所还必须有进行核对、点数和检查工作的空间。收发货物的体积和频率决定了对接货与发货空间的需求。
1.2 物流仓库按订单进行分拣的空间设计
配送仓库中的另一项空间需求是按要求进行分拣和组装。这些仓储功能所需的空间大小取决于货物的自然属性以及处理时所采用的设备。。。这一场所的布局对客户服务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
1.3物流仓库的存储空间设计
在一个仓库中,必须尽量最高效能地利用整个存储空间。公司可根据前面进行的分析决定存储空间的大小,这一空间将是物流仓库中占地最大的场所。与按订单进行分拣的空间一样,此外,应仔细考虑存储场所的布局。同时还必须考虑三类额外的空间。其一,许多配送仓库必须有空间进行回收工作,即将未损坏的部件从损坏了的包装箱中分离出来;其二,管理和工作人员日常所需的办公空间;其三,休息室、口岸单位生活空间如餐厅,公共场所及更衣室也需要空间。这三类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一系列的变量,例如,货物的平均损坏量和重新包装未受损货物的难易程度决定了回收工作所需空间的大小,而员工数量的多少决定了所需餐厅和更衣室的空间大小。
2. 物流仓库布局与设计原则
一个典型的物流库对不同空间的需求,则还应对布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首先应考虑的是一般的布局设计准则。并采取以下原则:尽可能采用单层设备,因为这样做不仅造价低,资产的平均利用率也高。货物在出入仓库时应直接流动,以避免逆向操作造成低效运作;采用高效的物料搬运设备及操作流程,在操作流程中采用物料搬运设备能提高仓库运作效率;在仓库里采用有效的存储设计。也就是说将货物置于最大限度进行仓储操作和避免低效率运作的境地。即在对所储存货物提供足够的便利与保护的同时,应充分、彻底地利用空间;因受物料搬运设备大小、类型、转弯半径的限制,尽量减少通道所占的空间。当然,也必须考虑到货物本身和它们所造成的一些限制条件;尽量利用仓库的高度,有效地利用仓库的容积。这要求同物料搬运紧密结合起来。虽然能够在狭小通道中调动,并将货物堆码到超过常规高度的装运工具可能很昂贵,但这样的设备潜在地节省了较大的综合系统的费用,因为利用高度的成本只相当于建造等容量存储空间费用的五分之一。毕竟,等容积的高层仓库(12-15米高)与7米高的仓库相比,前者占地面积不及后者的一半,减少了土地成本。
至于分拣和备货场所,必须注意到在一个配送仓库里,这一场所以短距离频繁运输为特征。因为要将各类货物置于分拣工人可触及范围之内,更有效地利用这里的空间是困难的。虽然采用物料搬运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一问题,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因为频繁的运动需要更多的开放空间。。
3.分拣区和备货场所的布局
物流仓库的分拣和备货场所有二种基本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最常见的,即采用将适当的货架和备货设备置于存储场所中,这基本上是将分拣、备货和存储场所结合在,如图: 第二种方法是采用变动的场所,它为存储和分拣、备货提供了各自的场所。为了更方便地进行操作,分拣库房通常比存储库房要小。将分拣与存储分开减少了分拣的时间和距离,但同时也降低了仓库运转的灵活性。
4. 物流仓库布局与设计的目的
根据所从事的业务和物流发展需要,其物流仓库设计基本上应做到:
4.1 充分利用容积
正如前面所说的,在仓库存储区布局设计时,一条重要的准则是充分利用仓库的容积。达到这一目的时存储区设计的特征是排除存储库房越大对存取造成的限制就越多。仓库货物的周转量和提供量会影响存储库房的实际大小。例如,当周转率很低时,库房又宽又深,存取能力有限,通道也非常狭小。周转率增加就必须有更好的存取操作、更小的库房和更宽的通道。配送仓库为客户服务的需要也必须有更快的存取操作条件。
4.2 安全性、可保护性
仓库布局的安全保护是提高效率的根本目的,并为决定仓库空间的使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框架。首先在安全保护方面,必需制定出一些一般的准则。第一,仓库中各类危险品(例如易爆、易烯物、氧化剂)必须同其他货物分开储存以避免货物被损坏。第二,必须对需要特别看管的货物采取保护措施以防止货物失窃。第三,仓库必须适当地调整那些需要处理的货物,例如:需要冷冻或需要加热的货物。第四,仓库工作人员应该避免把轻、脆货物堆码或储藏到可能会使其受损的地方。有必要对危险品运输与存储加强管理,这些危险品包括:放射性材料、易爆品以及一些其他种类的货物。因为在一定地方或处于一定状态时,这些货物危险性非常大。
4.3 仓库利用效率
关于仓库利用效率问题,有两点很重要。第一,有效地利用仓库空间,即充分利用仓库的高度,并减少通道所占空间。第二,安排好货物的堆垛以减少劳动消耗、降低搬运成本。
仓库利用可通过对三个变量的分析来获取效率。第一个变量是货物吞吐水平。通常将吞吐量大的货物放在最容易存取的地方,即靠近运输区域的地方或高低适中的地方。第二,货物的大小也影响效率。应当将体积大的货物安置在距离运输区域较近的地方以减少搬运时间。第三,如果货物的体积超过其有序存储时的体积,则将这些货物安置在靠近运输区域的地方以减少处理成本。
4.4 仓库机械化
虽然机械化系统不能解决仓库中的所有问题,但它为仓库提高货物配送效率提供了巨大潜力。在进行细致的设计时应当将在自动化方面投资的风险都考虑在内,这些风险包括:在采用科技进步造成的设备过时、市场波动以及投资回收等等。在采用机械化前的设计阶段还要进行操作分析,因为机械化操作要达到最佳效果的前提是货物外形规则且易于搬运,货物搬运量大并且搬运过程波动较小。【参考文献】
[1]王微.中国物流产业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对策[J].财贸经济,2003,(01).
[2]张新,田澎.第四方物流及对物流规划功能的外包[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2,(02).
[3]陈杰,屠梅曾,孙大宁.生态型供应链的设计及其管理[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2,(03).
关键词:小型局域网;规划设计;布线结构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9-2126-02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小局域网越来越普及,当前的学习、工作和通信方式已经完全实现了网络化。本文的小局域网组建目的是建成一个小型办公区域计算机局域网, 覆盖特定检验机构的日常检验业务管理,包括业务受理、检验报告生成、统计、收费、质量控制等方面, 提供广泛的软、硬件资源共享功能,充分利用Internet/Intranet 技术进行增值通信。
1 小型局域网的前期分析
1.1 环境概况
该文研究的小局域网,是一家中小型的检验机构,整个办公区域分为前台、检验室、技术部、设备部、财务、领导层等部门。其中前台、技术部、设备部在同一个区域(1号办公区域)用10个办公座位的隔断隔开,几个部门共同办公;财务部和领导层有单独的房间;另外还有2个单独的会议室。在1号办公区域有多台计算机,同时还有其他的硬件设备,如打印机、扫描仪或数码相机等。
1.2 需求分析
1) 各部门需求
各部门基本要求如下:部门内部的信息要求即时传输;每周七天,每天12小时网络畅通;网络不影响各种应用软件升级;所有数据必须保证安全。
2) 网络需求
和用户及应用一样,网络自身也有其必须考虑的需求。网络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支持常用网络通信协议和HTTP(即超文体传输协议)、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Pop3(邮局协议)、 LDAP(目录访问协议)等应用层协议,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1]。计算机网络应遵循国际或国家标准,包括统一的物理接口、节点命名及IP地址编码体系、信息格式与技术标准。
3) 共享需求
办公局域网的主要作用是实施网络通信和共享网络资源。可见资源共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部门或同事之间,共享必要的资料,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可以避免频繁要求传文件和一些单一设备使用权限的打扰。组成局域网以后,机构内部可以共享文件、打印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
2 小型局域网的规划设计
2.1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星型拓扑结构具有成本低级、易于管理、容易扩展等优点,所以本案例的网络拓扑选用以星型拓扑结构为主。该机构采用三层层次化网络设计模型, 核心层由高端路由器和交换机组成, 分布层由用于实现策略的路由器和交换机构成, 接入层通过用以连接用户的低端交换机和无线接入点构成。整体的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网络总体上按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来设计。核心层交换机提供网络主干连接和三层路由交换功能;汇聚层负责服务器等设备的接入;接入层交换机提供用户接口。全网以防火墙为界限分为内网外网两部分。内网用于实现机构办公自动化系统,包括Web服务、设备开发、设备、业务管理、邮件服务等。汇聚层采用两台中心交换机互为备份,进行负载分担和流量控制。
2.2 接入Internet的方式
该质检机构局域网有两条线路连接广域网, 其中一条由ADSL 提供内部所有员工的上网,宽带连接4M拨号动态IP线路, 另一条为数字电路接入当地的ISP, 宽带连接10M, 固定IP, 用于机构内各服务器的网络服务。这两种Internet接入方式,首先都要连接到ISP的边缘,用户通过某种通信线路连接到ISP,再通过ISP的连接通道接入Internet。
2.3 信息流量、端口数及端口速率计算
网络设计中关键的问题是网络带宽〔用R表示〕的选择,这要由信息流量、端口数及端口速率来决定,所以这方面的估算显得很重要。技术部和服务器发送与接收的数据量在本案中是最大的,其数据量可以认为是其余部门用机发送与接收数据量的总和,这是出于估算方便的考虑。所以,计算出服务器每秒接收的数据量,其值乘以4(研发部有3台办公用机),即可大致得出整个网络中的信息流量。
通过方案的试运行与数据统计,服务器上每一周期(2ms左右)流通的信息中所占的数据位约为640b,相当于80B。所以总线上的数据流量大约为640*(1000ms/s÷2ms)*4=1.28Mbps。并且按网络设计中带宽要比实际需要多出50%-70%的原则出发,那么选择1OMbps的带宽足够使用了,对于检验机构的所有交换机的端口数选择24口以及10M/100M速率自适应的,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以后扩大网络容量的需求,也可以保证网络运行的稳定可靠,有利于网络未来的扩展。
3 小型局域网的布线结构设计
在该文案例设计中,采用结构化布线方式进行布线。结构化布线系统可以不必通过已经建成的墙面、天花板和地板,因而其效率更高。综合布线系统由6个独立的子系统所组成,采用星形拓扑结构,可使任何一个子系统独立地进入GCS系统中,可满足建筑物内部及建筑物之间的所有计算机、通信以及建筑物自动化系统设备的配线需求[2]。
布线结构方面,工作区子系统由RJ-45插座和终端(或工作站) 连接组成, RJ-45插座到设备间的连线用双绞线, 一般不超过14m, RJ-45插座须安装在墙壁或不易碰到的地点, 插座离地面30cm以上。水平布线子系统是从RJ-45开始, 到管理子系统的配线架, 在一个楼层上, 使用双绞线, 长度不超过80m,用线必须走线槽或在天花板吊顶内布线。管理子系统连接干线子系统和水平子系统, 管理子系统应有足够空间放置配线架和网络设备并配有专用稳压电源。干线子系统用于楼层连线。综合布线系统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
室内网络布线系统的具体方案说明如下:
1) 中心交换机放置在七层1号办公区域部的专用交换机房,专用交换机房面积为5平方米左右适宜,注意通风与室温的调节。另各部门不另设专用交换机房,中心交换机和各部门交换机都放置在该专用交换机房。
2) 网络主干电缆敷设在大楼的弱电竖井内,大楼要求有隔离的强电、弱电竖井。
3) 部门交换机1负责连接前台、二个单独会议室的网络节点;部门交换机2负责连接连接技术部网络节点;部门交换机3负责连接销售部的网络节点;部门交换机4负责连接领导层、财务部的网络节点;部门交换机5负责服务器间的网络节点。
4) 专用交换机房和服务器间的地板和天花板各开一个0.1平方米的洞,用于敷设大厦楼层间的电缆;楼层间的电缆穿过专用交换机房地板或天花板的洞后,再在地板下或天花板吊顶下敷设,到达桌面;楼层内的电缆直接在地板下或天花板吊顶下敷设,到达桌面。
5) 专用交换机房和服务器房均配备UPS。
6) 各个部门办公室预留若干个网络节点,满足以后一定的冗余和扩展。
4 小结
网络建成后,要对其进行测试与验收,看其性能是否满足要求。一般要用专门的测试工具,如电缆测试仪、LAN分析仪,以及网络系统性能监控工具软件等。网络测试的内容,主要包括传输介质特性阻抗、电阻、链路长度、信号衰减、近端串扰、信噪比等指标,以及网络吞吐量、系统响应时间、冲突率、利用率等等。利用这些数据,可以进行网络系统的性能分析,是网络维护和运行的重要资料。经过专门的测试工具测试,网络性能稳定,并通过验收,已经投入运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设计;住区规划设计;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6012(2015)11-0038-01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一些大中城市边缘地区,住区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从而使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住区的规划设计没能充分考虑城市的发展问题,以至于割裂了住区与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有必要从城市设计角度进行住区的规划设计,从而更好的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在住区规划设计引入城市设计意义
所谓的城市设计,其实就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进行的综合规划设计。而住区规划设计是城市设计中的一个微观层次,因为城市居住区的整体营造同样也是城市综合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所以,只有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居住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够实现对城市与居住区以及周围环境和文化的整合设计,从而展现一个系统和全局的美学文化观。而在住区规划设计中进行城市设计的引入,则可以更好的反映出居住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首先,城市设计的引入,可以使住区开发的各项控制指标得到合理确定。因为,城市设计可以进行地块形态和强度的确立,从而帮助住区规划设计确定土地的使用强度和特点及建筑密度等多个内容,继而高质量的完成住区的规划设计。其次,进行城市设计的引入,可以从整体角度对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单体设计进行约束,从而实现住区利益的最大化。此外,城市设计较为注重城市环境品质,可以避免住区规划设计忽略住区外的城市空间环境的设计,因此能够使住区开发利益与城市整体利益有机结合。
2基于城市设计的住区规划设计
2.1住区空间布局规划设计
在住区规划设计中,居住区的空间组合和结构布局是设计的核心内容,一般包含有行列式、轴核式、点群式、周边式、环形放射式和自由式等多种空间布局类型。其中,轴核式的空间布局就是在住区规划设计中引入城市步行街的设计方法,以轴作为建筑布局的骨架,并以核作为空间组合的重点与节点。在这样的空间结构中,还包含了沿线营建绿化和设置休闲广场等内容,可以形成空间序列上的节奏变化。从空间布局优点上来看,采取该种方法具有结构清晰和方向性强的优点,可以给居民带来变化丰富的景观层次和视觉效果[1]。此外,从城市设计角度来看,居住区的空间布局还要完成对各类功能设施的布置。比如,商业服务设施就应该被布置在住区的核心位置或临街位置,以便使居住区内部居民的需要得到就近满足。
2.2住区交通组织规划设计
从城市设计角度对住区交通组织进行规划设计,需要使居住区的道路系统与城市路网有机衔接起来。在考虑居民交通流向的基础上,需要使居住区的交通组织规划顺应城市发展要求,以便使居住区与城市更好的融合。而除了在居住区与城市、街区内部层次之间建立交通联系,还要合理进行出入口的设置,以确保居住区的内外联系更加便捷。一方面,在分析周围道路规划情况基础上,可以完成对居住区及周边地区的未来人口规模和交通流向的预测,并据此进行城市主次干道的延伸,以便进行城市公共交通的引入。另一方面,在组织街区内部交通时,需要注意使人车分流,并保持街区之间的联系[2]。所以,居住区内部的道路网应该由车行路、入户路和慢行路构成,并以慢行路建立街区之间的联系。此外,在停车方式规划方面,居住区内部主要采取地下停车,而社会中心外来车辆采取地面停车方式。
2.3住区公共设施规划设计
在城市公共设施体系中,住区的公共设施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规划设计住区公共设施时,需要从城市共享角度进行合理布局。考虑到住区及周边地区的服务提供问题,应该进行就业、购物和娱乐场所的设置,以便使居住区周围的配套环境得到改善。而在规划公共设施的过程中,应该采取对外开放的模式,以便使城市的各类交往活动围绕着住区进行,继而使居住区成为城市街道的一道风景。同时,在布置住区的商业设施时,可以采取线性布局类型,以便形成便利的商业网络[3]。而这样的布局不仅能够满足居住区的居民消费需要,还能够形成街区的便利中心,继而使街道更加富有活力。此外,在教育配套设施的布置上,应该考虑居民的实际就学需求和周边地区的发展情况,以便准确进行设施数量和标准的确定,继而在结合城市道路布局的基础上进行其就学服务范围的扩大。
2.4住区空间形态规划设计
住区的空间形态不仅需要有独特性和完整性的特点,同时也应该与城市环境相融合。一方面,应该利用住区外部景观资源建设街区的视觉走廊和绿化走廊,以便建立住区与城市的视觉联系。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周围景观因地制宜的进行住区建筑布局,从而通过打造城市休闲空间实现对住区和城市环境品质的提升。此外,需要从群体性角度完成住区建筑的合理布局,并加强对各街区入口的公共区域的景观规划设计,以便使居住街区的归属感得到增强[4]。而这样的布局能够突显住区与城市环境的良好协调性,并且展现一种整体和谐理念。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城市系统中,住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承担一部分城市功能,并致力于营造城市活力。所以,需要从城市设计角度进行住区的规划设计,以便使住区规划设计满足城市的发展需要。因此,在进行住区规划设计时,应该从城市设计角度完成住区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公共设施和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从而使城市和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魏书威,魏书精,文正敏等.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碳效应评价的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2014,03:92-98.
[2]潘柳.城市人文生态住区规划设计探讨[J].现代装饰(理论),2014,02:25.
[3]田玲,张兴国.基于城乡统筹下的农村住区规划设计方法的探讨———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J].重庆建筑,2011,01:27-30.
关键词:城市交通;布局规范;交通规划;设计原则
引言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所以在城市化进程中一直主张实现紧凑型的发展战略,以达到实现促进城市发展、节约土地资源的目的。但是随着我国各地汽车保有量的持续攀升,使得原有的交通布局规划显得过于落后,交通拥堵问题更是屡见不鲜。虽然很多城市的交通管理部门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交通管制政策,但是仍旧不能改变我国城市交通系统效率低下的现状,并导致了环境污染、经济过多损耗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时,多加强对城市交通布局及其设计规范的研究,制定正确的交通设计原则就显得十分迫切而又重要了。
一、城市交通布局规范中规划理念的调整
目前,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交通布局与规划应当具有超前意识,积极调整原有布局规范中的不合理环节,尊重经济发展与交通需求变化的客观规律,积极转变城市交通综合编制与规划的理念,增强交通布局规范的实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实现“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
在传统的城市交通布局与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是如何节约土地资源,满足目前的交通需要,而忽视了人在当前及未来的各方面的需求,可以说是过度强调了“物”的因素,而对“人”的因素不够重视,不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与落实。因此,在未来的城市交通布局与设计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人在交通运输过程中的各种需要,以提高人民的生产与生活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完善、安全的运输服务为根本目标,尽量减少交通堵塞等不合理的现象,实现人与城市交通的和谐发展。
(二)着眼于未来的交通发展需要
众所周知,科学的城市交通规费需要具有超前性,因此必须改变过去相对保守、缺乏战略的交通布局与设计方法,以更好的满足城市交通在未来的发展需要,减少交通拥堵带来的经济、环境损失以及交通整治费用,降低交通布局规范修订的频率,确保规范编制的科学性与稳定性。在城市交通布局规划过程中,要突出战略性思维和前瞻性,尽量满足对社会、经济、环境在长远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与需要,规避或减少经济、环境、社会与交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为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坚持空间均衡的规划编制理念
我国的城市经济发展虽然很快,但是城镇人们的生活水平却不是很高,空间结构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与长期以来编制规划对空间均衡关注不够有关。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是经济和人口区域分布、空间结构形成和改善的决定性因素,其布局规划科学合理与否,对空间开发格局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在交通运输规划尤其是交通运输网络布局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坚持空间均衡的原则,贯彻空间均衡的理念,以期通过规划的实施,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空间的均衡布局。
二、城市交通布局规划与设计的原则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对城市交通布局来说,在满通与运输的长期需求的基础上,必须兼顾到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要想实现城市交通的正常运作和良性循环,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交通布局规划与设计的变革和发展。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满足城市交通运输服务的基本需求,构建完善的交通服务体系;②要尽量采取环保型的交通运输方式,从而达到降低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③要考虑到不同阶层人民群众的交通需求,使交通运输体系能够为所有人服务。
鉴于此,在进行城市交通布局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必须对整个交通运输的体系进行调整,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交通拥堵状况、提高运输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要加强对交通运输系统的管理,实现交通运输机制和体制上的创新,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和交通运输体系的运营效率,对于条件符合的大城市,可以计划性的发展轨道交通网络,实现城市交通在技术经济、环境保护、资源消耗、运输效率等方面的改进与提升,实现城市交通运输体系的战略性调整。此外,还必须增加科技投入,提高交通运输体系的技术水平,尤其是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科学技术更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最终促进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
城市交通布局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实现“量”的提高,更要实现“质”的提升,这才有利于城市交通规模效益的全面改进;同时,必须实现整体布局上的均衡发展,这就要求城市交通系统必须满足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需求,并实现彼此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全面性、便捷性;此外,我们在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还必须加强“软实力”建设,通过有效的改革措施,促进交通运输相关部门的管理能力,为城市交通的全面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存在着结构不合理、路网总量不足、道路质量差、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从城市交通布局全面发展的角度看,在目前和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必须要围绕扩大路网规模这一中心环节,全面推进交通运输结构的优化、运输效率的提高和服务质量的改善。首先,要从促进城市交通综合服务体系全面发展的要求出发,继续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扩大路网规模,增强交通运输的有效供给能力;其次,要进一步改善各种运输方式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体系结构、综合交通的区域结构等,促进城市交通整体结构的优化;第三,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装备提升城市交通体系的技术水平、专业化程度和运输服务质量;最后,要通过一系列体制和机制改革,为城市交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三)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
城市交通布局规划与设计的协调发展,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实现城市交通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发展,使各种运输方式的规模和结构搭配合理,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基本需求;②要实现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整体交通网络的优化,尤其是对于城市交通运输中的薄弱环节,更是要增加投入;③要实现城市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缩小区域交通发展之间的差距,这对改善城市交通质量也是非常有利的。
在具体实践中,城市交通运输方式之间要彼此衔接协调,在点线布局、线网走向上相互衔接,在能力配套、设施装备上彼此协调,着力体现“整合”的理念,实现综合交通体系的资源整合、线网整合、技术整合、设施整合等。要通过对综合交通枢纽节点的统筹规划,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无缝衔接和一体化运输。
总结
综上所述,城市的交通布局规划与设计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对改变我国目前城市交通的现状、完善城市功能与发展模式、节约社会经济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相关部门和人员一定要积极转变城市交通布局规划与设计的观念,严格执行相应的设计原则,多加强对实际问题的研究与分析,积极吸收国内外的先进设计技术和理念,促进我国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佳, 徐欣. 中国城市布局与其综合交通规划[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13)
[2] 蓝悦明, 刘会会, 王楠. 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城市布局的评判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10,(04)
[3] 林树森. 广州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演变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0,(08)
[4] 陆锡明,陈必壮,王祥. 基于轨道交通网络的大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理念[J]. 城市交通, 2010,(04) .
关键词:北方城市住区风环境影响因素建筑朝向 布局形式 规划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 X324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辽滨地区受季风影响冬夏两季气候差别明显。夏季盛行来自海上的西南风,冬季盛行自大陆吹向海洋的东北季风。针对北方这种双主型风环境特点,住区建筑布局上一方面要注重在夏季风道的形成,加强城市的自然通风,减小大气污染,减弱城市热岛效应与温室效应,另方面是在冬季减小冷空气的渗入,减少城市的碳排放与能源的消耗,提高住区内的温度与舒适度。
本文利用Fluent软件对不同布局形式下的风环境变化进行模拟计算。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出适宜北方地区风环境的住区规划策略。
二住区布局的风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对住区布局的分析从朝向、平面、空间几个角度进行。平面布局主要考虑建筑群的几种排列方式,而空间布局主要考虑从建筑高度上对建筑楼体进行合理的搭配。
2.1 建筑朝向对风环境的影响分析
朝向对住区风量和风速的引入都有影响。夏季进入住宅群的风速越大对住宅的通风越有利。同时风速过大在寒冷的冬季,会增加建筑的散热量及其能耗。尤其对于北方地区双主型风向,对于夏季通风和冬季防风的取舍使得选择合理的建筑朝向就更加重要。
入射角度不同对于建筑周围的风场特征也是不同的。研究显示,建筑风影区的范围一般为建筑高度的4-5倍,住宅间距不能达到如此大的距离,为了减少建筑间的不利风效应,可通过改变风向角来改善住区风环境。
表2.1为风向投射角对屋后风影区的影响表,由此可以看出,当入射角从0°增加到60°时,室内风速降低了50%,室外风影区深度也相应减小。
表2.1风向投射角对屋后风影区的影响[1]
风向投射角 室内风速降低值 室外风影区深度
0° 0 3.75H
30° 13 3H
45° 30 1.5H
60° 50 1.5H
注:H为房屋高度
2.2 平面布局不同对风环境的影响
2.2.1 行列式的风环境特征
行列式布局由于其线性的布局特点,对来风阻挡方面没有围合式的有效,对于冬季防风有一定的局限。但是由于它能够较好的将气流导入住宅组群内部,促进气流在组群中流畅的流通,对于夏季住宅的通风是非常有利的。而且由于在日照采光上的优势,是最常用的住宅布局形式。通过上一章的分析可知,行列式可分为并列式和错列式。下面通过airpak软件对几幢板式高层的不同行列式布局进行分析。
下图为风向入射角为0°时,行列式布局下的住宅风环境如表2.2所示;
表2.2不同布局形式下建筑风环境模拟图
1.5m处平面风速云图 1.5m处平面风速矢量图 备注
并列式
横向错列式
竖向错列式
从模拟数据可见,行列式住宅在顺风情况下,根据模拟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并列式布局中,上方风向两建筑山墙过道处的最大风速比约为1.313;横向错列式布局中,上方风向两建筑山墙过道处的最大风速比约为1.269;竖向错列式布局中,上方风向两建筑山墙过道处的最大风速比约为1.118。整体而言,在通风方面由于横向错列使得建筑迎风面增加,便于气流穿插于建筑间距之间,整体通风性较好,强于其他两种布局,而就防风效果而言,竖向错列式优于其他两种布局。
2.2.2 围合式的风环境特征
根据实际的建设情况,将北方高层围合式的常用形式归纳为中心绿地式和庭院式两种,下面就这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下图为风向入射角为0°时,围合式布局下的住宅风环境如表2.3所示;
表2.3 相同入射角度下高层围合式布局建筑风环境模拟图
1.5m处平面风速云图 1.5m处平面风速图 备注
中心绿地式
庭院式
我们选取与行列式研究相同的风向角22.5°、45°、67.5°进行分析,在入射角度为0°时,与行列式相比较而言,中心绿地式的布局在风影区范围没有明显变化,但是风影区内风的流动性减弱,上风向建筑转角处风速比减小。庭院式布局与中心绿地式布局相比较,庭院中心的通风性较好于中心绿地式布局。当风速入射角不为零时随着角度的增加两种形式的整体风速均有所降低,但各自风环境变化均不相同。
在中心绿地式布局中,综合分析中心绿地式布局在不同风向时的人行高度1.5m处的风环境不难看出,当风向角小于45°时,建筑布局内风场活跃,容易在场地内部形成涡流区。当风向角大于45°时,风环境有所改善,风向角为90°时,风影区范围最小,但由于“狭管效应”风速增加,因而居中布置时,应当尽量避免风向角与通道方向一致。庭院式布局中,因上风向住宅的影响,风向发生改变,中心庭院风场较为复杂,在多处容易形成涡流区,影响居民活动。
2.3 空间布局对风环境的影响
为了研究不同建筑高度排列对风环境的影响,分别选取高度均为40m的建筑、前排建筑高度为40m和后排建筑高度60m以及前排建筑高度为60m和后排建筑高度40m的三种形式进行模拟,为了便于研究,建筑间距均为40m,如表2.4所示;
表2.4不同高度排列对风环境影响模拟图
剖面模拟图 1.5m处平面风速图 备注
高度一致
前低后高
前高后低
两排住宅高度一致时,风吹向上游建筑时,气流沿建筑正墙面上扬,导致垃圾和尘土飞扬,同时前排建筑中部风速较低,转角处风速相对较高。而后排住宅建筑由于前排的遮挡作用,气流沿正面下降,形成涡流区。
当前排建筑高度低于后排建筑高度时,上风向建筑顶部形成一个气流停滞点,停滞点上部的气流向上运动并绕过后排建筑向后运动,停滞点下部的气体沿下风向建筑的迎风面向下运动并形成涡流区,涡流范围大于两排建筑等高时,下游建筑背风区形成的风影区范围更大,尘土上扬的高度也相应增加。两排建筑之间风速最强区域的风速值比高度一致的情况也大大增强,而下风向建筑迎风面行人高度处的风速也高于建筑高度一致时。
当上风向的建筑的高度高于后排建筑高度时,后排建筑迎风面的风速加强,下游建筑顶部的风速变大,但是由于上游建筑的遮挡作用,下游建筑迎风面行人高度处风速有所降低,如图2.5所示。
三住区布局规划设计策略
3.1布局形式设计策略
3.1.1 适宜的建筑朝向
建筑朝向不仅影响住宅的日照与采光,同时也对住区的风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建筑朝向的选择是否合理至关重要。
在辽滨地区,热辐射条件影响下的最佳朝向为南偏东17.5°,在此前提下,通过对住区风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中,我们得出风向入射角在30°-60°之间时,建筑风速及背后的涡流范围较小。冬季辽滨地区的主导风向为北偏东22.5°,而南偏东17.5°使得住宅建筑与冬季的盛行风所成40°角度在30°-60°的入射角范围内,因此得出有利于辽滨地区住区微气候环境营造的较为适宜的朝向约为南偏东17.5°左右。
3.1.2 合理的建筑群体布局
辽滨地区夏季盛行风向为西南风、冬季盛行风向为东北风,合理选择院落开口方向,如在辽滨地区,院落开口向南是较为合理的开口方向。另外,在冬季盛行风的上风向布置板式住宅,而在夏季盛行风的上风向减少板式住宅的数量,尽量布置点式住宅或者较为低矮的住宅,从而疏导风的流向,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在规划地块的东北侧布置裙房,即增加了城市界面的连续性,也可以利用裙房将下冲风导向群房屋面以减少风对地面的影响。
对于北方地区而言,围合式的布局固然能够起到防风防寒的作用,但是局部建筑遮挡对于底部的采光有影响,而且对于夏季的通风也极为不利。在规划布局上应多在行列式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如选择错列式和斜列式,以营造良好的微气候环境。
3.2场地规划设计策略
3.2.1 合理的功能布局
住区内部按照功能区划分可以大致分为,居住区、公建区和休闲绿化区。就辽滨地区而言,主导风向如图3.3所示。因此,将低矮的公建区以及休闲绿化区布置在西南侧,将多层以及高层布置在东北侧不仅能够利于夏季的通风,同时利用建筑高低的不同,将冬季寒冷气流挡在高层外侧,优化住区外环境微气候。
公共活动区域应尽量选择布置在小区中向阳的位置,从而保证居民在户外活动时获得充足的阳光。为了避免在住区的入口形成风口,同时也为了隔离来自城市的噪音,可以将公建布置在活动场地与城市干道之间进行阻隔,在增加了住区环境私密性的同时也对微气候环境进行相应的优化。
3.2.2 绿化植物的利用
绿化不但能起到美化景观的作用,对于微气候环境的调节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结合住区整体的设计,通过对绿化用地的设置、绿化种类的选择以及绿化形态的控制,可以有效的改善居住区的微气候,为居民提供相对舒适的微气候环境。
利用植物枝叶的稀疏程度,进行合理的配置,能够合理的做到防风与通风,在冬季风盛行的方向应种植枝叶较浓密的常绿灌木和乔木,在夏季风盛行方向种植下层开敞的乔木,以利于夏季通风。同时应当在人们活动频繁的室外场所冬季主导风向上游合理种植绿化,同时在夏季能够遮阳避暑[2]。综合绿化的设计分析,可以推断出辽滨新城住区的绿化对风环境控制图以及植物种植模式图,如图3.4--3.5所示:
利用植物的高低配置对住宅周围进行导风设置,夏季可以在建筑的迎风面,通过如图3.6(a)所示的配置方式,将高空中的气流引向地面,加强行人处的夏季通风。冬季在建筑的迎风面可以利用如图3.6(b) 所示的配置方式,将底部的气流导向空中,从而减少对地面行人处的影响。
本文针对北方双主要型城市住区风环境的优化,在布局形式层面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通过此研究,为城市住区环境的优化设计提供方法和思路,为创造生态、舒适的当代城市住区环境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 陈益峰.现代园林地形塑造与空间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
[2] 于海泳.大连住宅小区风环境设计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 陈宇青.结合气候的设计思路.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4] 李云平.寒地高层住区风环境模拟分析及设计策略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
[5] 陈雄.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住区空间规划设计.华中建筑.2012
[6] 赵森.城市住区景观环境规划研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12
[7] 邵宇翎.城市住区室外热环境数值模拟研究.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
[8] 刘晓波,李珂.城市住区规模研究.北京规划建设.2011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王亮,男,1980.9,大学本科,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