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冬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

冬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冬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冬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

冬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冬小麦;秋播;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052-01

冬小麦种植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生长过旺、冬前拨节、分蘖过盛、群体过大、穗分化进程过快、小穗发育不全、麦苗倒伏、麦苗素质差、抗寒力低等现象,严重影响冬小麦的正常生长和优良品质的发挥。因此,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和技术积累总结冬小麦秋播关键技术,以实现小麦的高产稳产。

1 选择优质良种,规范播种技术

冬小麦秋播首先应考虑种子的抗寒能力,避免选择严重感锈、种性退化和抗逆性差的品种,坚持使用生命力旺盛、耐旱抗寒、抵抗病虫害能力强的高产优质品种,提高小麦的产量,增加农民收入[1]。由于地区气温和降雨差异较大,所以在北方地区冬小麦种植区不宜选用半冬性品种,而在南方像黄淮地区不宜选用弱冬性或春性品种。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天气变化确定播种期。播种期的控制是避免冬前旺长、减少养分大量损耗,确保小麦安全越冬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因此可以适时进行晚播。在播种前要对土墒进行整理,挑拣出杂物和垃圾,将土地耙平翻整,细化处理后进行浇灌和施肥。基肥的选择应在麦田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搭配肥料,同时还应注意做好排水措施,以防止烂种沤种现象出现。合理的小麦种植规划,也是促进小麦个体发育、优良品质充分发挥的重要措施。在栽种前应根据小麦的生长能力、生长区域、立地条件等因素合理的布局和设定单位面积播撒量。

2 做好种子处理工作

为了避免由于种子选择的错误而导致早春死苗的现象,除了选择适宜的品种外,还应做好撒播前种子的处理工作。精挑细选、药剂拌种、包衣处理是保证种子出苗整齐的必要工作,不仅可以增加冬小麦的抗寒、抗旱、抗病、抗虫的能力,推迟和减轻小麦在秋苗期的发病,还可以减少白籽下种的比例,提高小麦的品质与产量。小麦拌种主要是为了防治条锈病、白粉病、黄矮病、麦蚜、麦红蜘蛛和地下害虫等病虫害,从源头上控制小麦的发病和虫患的威胁。拌种药剂可以选择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依据种子的比例加入适当的量,然后均匀拌种,让药物充分与种子融合,以防治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兼防黑穗病、全蚀病;选择辛硫磷乳油时应先将其对水稀释后再使用,根据说明比例喷洒在种子上,然后均匀搅拌并堆闷覆盖,以防治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在拌种时,一定应注意技术技巧和拌种时间的把握。

3 播种技术控制与肥水管理

播种可以根据附近耕种规模进行大面积机械播种或悬耕机播种、板茬撒播、稻田套播等播种方法,以减少人工劳动,增加效率。小麦的播种量应根据基本苗的数量、千粒重、发芽率和田间出苗率等因素进行确定。北方地区一般控制在4 500万~5 250万根/hm2,黄淮地区一般控制在2 250万~2 700万根/hm2。可采用全膜覆土穴播和膜侧沟播地膜小麦技术以及机械沟条播等技术,配套先进农业综合集成农艺农机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为了促进小麦前期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需求,应注意适时适量的施肥。肥料使用过量会造成烧种现象,而且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化学污染,同时小麦前期施肥的过剩会造成后期肥力的不足,从而影响后期发育。除此之外,还要合理搭配施肥的种类与比例。底肥要注意搭配氮、磷、钾的比例,结合冬小麦底肥、追肥数量比例后移、春季追氮时期后移和适量施氮等技术的采用。氮肥的施加应在底肥和追肥各施加1次,比例应保持在1∶1,追肥应掌握在起身至拔节期间,磷钾肥可以在底肥一次性施加,通过调整土地物理结构,达到增产高产的目的。同时,为了增加麦秸秆的利用,减少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可以将秸秆还田,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浇灌措施应结合节水高效技术,以采用底墒水调整土壤贮水、减少灌溉次数和灌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高产栽培技术[2]。

4 田间管理

杂草的生长不仅挤占了麦苗生长的空间,还与其抢夺营养元素,使小麦生长受阻,因此应进行除草工作。除草的时间有春季除草和冬前除草2种。春季除草较为常见,杂草生长基本成型,用药量较大;冬前除草,杂草还处于幼小期,用药量较少,成本较低,而且杂草在此时期也是生长高峰期,所以效果较好[3-4]。除草时应注意把握土壤的湿度、药物的剂量和稀释比例,同时还应选择适当的除草剂,避免影响前后茬作物的生长。除草工作应选择没有阴雨和刮风的天气进行,气温应在10 ℃左右,最低不得低于6 ℃,以避免低温用药减少药物的效能,同时还应注意药物的稀释和喷洒以及喷洒后器具的清洗,以减少二次污染。预防病虫害的技术也应根据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全面综合治理,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控制秋苗发病程度。

5 参考文献

[1] 赵广才.冬小麦秋播关键技术[J].作物杂志,2007(4):91-92.

[2] 贾秀领,马瑞昆.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关键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09(21):57.

冬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选好种 精细播种 种衣剂 氮肥后移 浇好“三水” 化控防倒 一喷三防 化学除草 适时收获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074-01

近年来,获嘉县夏粮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越来越大,气候干旱、倒春寒、死麦穗、扬花期阴雨天气,麦黄期大雨小麦急死等多种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并发,导致小麦普遍减产20~30%,个别严重地块 减产50%以上,农民损失惨重。大家对防控自然灾害的技术需求越来越迫切。

为挽救夏粮生产的被动局面,帮助广大农民掌握现代化农业技术,稳产高产高效,尽快实现粮食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在专家的指导下,本人与各村农技推广员一道深入调查,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出一条简单有效、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那就是实行良种良肥良法三配套高产种植技术。也就是说,要想抗击自然灾害,保障农民增产增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要择好品种,二要选择好肥料,三要一个好的管理办法,三者互相依赖,互相提高,缺一不可。现将良种良肥良法三配套高产种植技术总结如下,希望广大农民朋友可以参考利用。

一、要选择一个好品种

农业大发展,种子要先行,优良品种是一项最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今年,推广的小麦优良品种是:金麦9号和国麦6号。这两个品种的主要优点是:高产优质,早熟抗病抗到,三要素协调,在我县各种肥力地块种植表现特别优秀。

二、精细播种,提高播种质量

1.深耕细耙,提高播种质量

耕深达25厘米以上,要求平展似地摊,土碎似细沙,上虚下实。

2.施足底肥,平衡施肥

高产麦田一般亩底施有机肥3~4方,做到秸秆还田。

氮肥(折尿素)15~20公斤左右、磷肥(折过磷酸钙)50~60公斤,钾肥(折氯化钾)8~10公斤,钾肥1.5~2公斤或40%配方肥料50公斤左右。

3.适时晚播

半冬性品种播期应在10月8日~20日,超过20日,每超过一天加0.25公斤种子。

4.一般土质应足墒下种,胶板地或粘土地应先浅播,过2~5天后再浇水。

5.精量匀播是指土壤差的地块或大粒麦种,最大播量不应超过15公斤或12.5公斤。如怕基本苗不够,可改变播种方法,实行宽垄宽行或重耧复播宽行种植技术。

宽.垄宽行或重耧复播宽行种植技术,可使产量增加30%左右。宽垄为10公分左右,宽行为25公分左右。

7.入冬前促弱控旺,采取一切措施促孽促壮。

三、用好小麦种衣剂

用好中国农科院研发的拌拌好小麦种衣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和死麦穗,促进小麦分蘖、促苗,效果很好,应大力推广使用。这是一项关键的增产措施,用量250毫升拌拌好种衣剂可拌种15~25公斤。

四、浇好“三水”

越冬前浇好封冻水。封冻水能塌实土壤,粉碎坷垃,消灭越冬害虫。既能预防冬季冻害,又能起到冬水春用的作用。封冻水要掌握适时,一般在11月底夜冻日消时浇水。一般从日平均气温降到3℃时开始,降至0~1℃时结束。拔节期是需水关键期,3月下旬小麦拔节后期天气干旱时,要普浇拔节水。灌浆水是保障小麦高产的关键措施。在小麦扬花后7~10天内浇灌,且要看天,看地,不要大水漫灌。以水过地皮湿即可。以防浇后遇风遇雨,造成损失。

五、配方施肥,氮肥后移

播种时要求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前面已提到)。两年深翻一次土壤。没有条件深翻的,可配施土壤改良剂,达到深翻的效果。对于肥力较差地块,可在3月上旬施起身肥,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对髙水肥麦田,大力推广“氮肥后移”技术。待到小麦拔节后期(三月下旬),植株基部节間固定后,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增产20~30%。对播种偏晚、冬季冻害等原因造成的弱苗,可在2月下旬进行追肥,一般应追配方肥15~20公斤,稻田撒播小麦,要搞好小麦返青期和拔节期两次追肥。

六、化控防倒

群体偏大的麦田,在小麦起身期(2月底至3月初),每亩用15%的多效唑40克,对水30~40公斤,充分溶解,均匀喷洒到麦苗叶面上,进一步增强小麦的抗到性。另外小麦返青期要对死麦穗、赤霉病再次进行防治,用每亩10毫升苯醚甲环唑或每亩20毫升神圣2号,对麦根大水量喷雾。7天一次,连喷2次,效果很好。

七、搞好小麦“一喷三防”

小麦抽穗扬花期,应搞好小麦“一喷三防”。主要防治蚜虫,吸浆虫、灰飞虱、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干热风、麦虚尖、后期早衰,增加粒重等。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加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毫升加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克(或25%戊唑醇乳油40毫升,12.5%禾果利1500倍液)加氨基酸叶面肥50毫升或98%磷酸二氢钾100克进行喷雾。

八、化学除草

1.冬季

冬小麦3~6叶,杂草2~3叶,气温12摄氏度以上,11月底12月初。亩用3%世玛25~30毫升加10%苯黄隆10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可有效防治禾本科和阔叶杂草。

2.春季

小麦拔节前(3月上旬)进行化学除草。防除阔叶杂草,每亩用杜邦巨星1克对水50公斤进行喷洒;对于禾本科杂草,每亩用6.9%的骠马乳油70~80毫升,对水50公斤进行防除。

九、预防晚霜冻害

在寒潮来临前,采取浇水、熏烟、喷洒防冻药物等措施,预防冻害发生。一旦发生冻害,要及时采取追肥、浇水等补救措施,促进受冻害麦苗尽快恢复生长,将冻害损失将到最低。

十、适时收获

冬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麦;生产现状;问题;对策;江苏沭阳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070-02

沭阳县位于江苏省北部,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域充足,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适宜小麦生长。全县辖25个镇、8个乡、1个农场、6个街道、474个行政村(居委会),共186万人,农业人口129万人。耕地面积13.6万hm2,人均耕地面积1 200 m2左右。2013年农民纯收入5 680.6元,小麦平均产量5 910 kg/hm2,全县总产量在60万t左右,在江苏省是小麦生产大县。小麦是沭阳县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几年,通过试验示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沭阳县小麦生产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本文分析当前生产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套适合该县生产特点的发展对策,对大田小麦生产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1 沭阳县小麦生产现状

2013―2014年沭阳县小麦种植面积达10万hm2,小麦在沭阳县生长有着悠久的历史,种植规模最大,生产效益较高、较稳。近几年,沭阳县每年生产小麦产量达60万t左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根据每年的种植品种分析,总结出了适合该县生产的一些小麦品种,如淮麦20、淮麦22、淮麦33、江麦816、济麦22、连麦1号、连麦6号等。随着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农业结构与政策的调整,沭阳县的小麦产量还有可挖掘的潜力,农民还可获得更多的收益。

1.1 品种较多

近几年,沭阳县小麦种植的品种较多,包括淮麦系列(如淮麦18、淮麦19、淮麦20,淮麦22、淮麦25、淮麦33)、连麦系列(如连麦1号、连麦2号、连麦6号)、徐麦系列(如徐麦24、徐麦25、徐麦27、徐麦30),以及山东的烟农19、烟农21、济麦22、鲁麦18、鲁麦25及矮抗58等30余个品种,这些品种在沭阳县种植多年,实践证明,只有部分品种适合该县种植,如淮麦20、淮麦33、江麦816、济麦22等。

1.2 种植方式

一是稻套麦。主要分布在华冲片、西南岗、马厂片等直播稻田和部分成熟较迟的机插秧田,面积约为2.67万hm2。二是旋耕后撒播麦。分布在全县各小麦种植区域,这部分种植方式面积较大,包括玉米茬、花生茬、大豆茬和水稻茬,一般年份在6.00万hm2左右。三是机条播麦。主要分布在东南沙、土质沙土至壤土区、土壤墒情适宜、适耕性好的稻茬麦[1]。

1.3 种管技术

沭阳县小麦种植技术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播种技术。小麦播种量一般在187.5~450.0 kg/hm2,个别田块晚播525.0 kg/hm2,机条播播种量一般在187.5 kg/hm2左右,水稻收后旋耕的播种量在375 kg/hm2左右,因此沭阳县麦田基本苗偏多、群体密度较大[2]。二是施肥技术。基肥一般施45%复合肥375~525 kg/hm2、尿素225~375 kg/hm2;不施或少施返青肥;重施拔节孕穗肥,施45%复合肥150~225 kg/hm2、尿素225~300 kg/hm2;巧施叶面肥,施氨基酸或腐殖酸750~1 500 g/hm2。三是沟系配套。沟系配套的麦田面积约为2.67万hm2,主要分布在机条播麦田,麦田的三沟配套有利于防旱与排涝,能达到旱涝保收的效果[3-4]。四是农药使用。麦田杂草改春季化学除草为冬前化学除草;小麦纹枯病,前年重发田块,提倡冬前用1次药,春季结合除草再用1次药;白粉病、蚜虫、麦蜘蛛、灰飞虱等病虫的发生,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因为每年的气候不同,有时病虫害发生程度不同,所以用药的品种与时间也就不同,但最后的综防用药品种每年都是大同小异,即杀菌剂、杀虫剂与叶面肥混合使用。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靠预防为主,抢在未发病前用药保护,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防治效果最好,同时结合后期的“一喷三防”技术,即防病防虫防早衰,进行综合防治,防治面积要求占100%,然后根据天气情况,扬花灌浆期如遇连续阴雨多雾霾天气还要进行第2次用药防治赤霉病,因此最终的综合防治是必然的。

1.4 产量分析

据调查统计,小麦近5年部分麦田穗粒数结构与理论产量见表1。由表1可知,小麦产量在逐年增加,主要是因为近几年国家优惠政策的鼓励与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农户有了种粮积极性,同时也掌握了一些新技术,新品种种植产量有所提高。产量虽然比以前有所提高,但与河南、山东、徐州等其他地方产量9 t/hm2相比,沭阳县小麦产量仍处于中低产水平。

2 沭阳县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品种多、乱、杂,主体品种不突出

沭阳县市场上销售的小麦品种近30种,品种多、品种间差异小,且表现突出的小麦品种种植少,如淮麦33、济麦22、江麦816等高产品种。因此,大多农民对所采用的小麦品种特征特性、适应性、抗病性、抗逆性和高产栽培技术了解较少,使农民在购种时无所适从,选用小麦品种还有盲目性或“跟风跑”现象,他们更依赖稳产性较好但产量潜力不大的品种,如淮麦18、淮麦19、烟农19等,致使高产栽培技术难以实施与配套。

2.2 麦田种管技术不配套,产量难以提高

如偏施氮肥,不注重磷、钾肥的使用,导致土肥养分失衡,或仍采取传统的施肥方法,重视返青肥施用,不能重视拔节孕穗肥,限制小麦的增产。人为加大播种量,造成群体密度大,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差,加重麦田病虫害发生;高密度、大群体,不及时化控、镇压、疏苗等,稍遇大风,即发生倒伏。沟系不配套面积较大,“实心田”较多,导致麦田旱不能灌、涝不能排、渍不能降,恶化小麦生长环境,使小麦抗旱、抗寒、抗病、抗早衰等能力下降。病虫草害防治不及时,易错过防治最佳时间,如小麦赤霉病防治应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防治效果最好,但大多农户防治时间会提前或推迟,若遇连阴雨天气将大发生,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质量。

2.3 生产成本高,农民种麦积极性较低

尽管在小麦生产上兑现了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小麦价格不断上涨,但根据调查,小麦生产从播种到收获,成本约7 500元/hm2(其中种子900元/hm2,收割等其他支出1 200元/hm2),产量按6 t/hm2计算,收入9 000元/hm2,小麦纯收入也就是6 000元/hm2左右;小麦生产效益很低,导致农民种麦积极性下降,他们不想也不愿在小麦生产上投入较高较多的精力和时间,也是他们大多采取粗放种植的主要原因。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土地主要由留守妇女和老人耕种,他们中大多数人文化水平较低,种植上仍以传统种植方式为主,对科学栽培管理技术知识了解较少。

3 对策

3.1 积极引进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并推广

优质高产品种是高产的重要基础。品种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着粮食的产量和农民的增收效果,俗话说“农业丰收、良种先行”。随着育种技术的不断改进,小麦新品种越来越多,要分区域建立小麦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对高产、超高产、丰产性好、抗性强的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研究,加强引进对新品种在当地综合抗性、产量、质量、效益等比较试验,搞好种植表现记载,经过2~3年种植比较,对表现突出的小麦品种在当地进行推广、宣传。

3.2 将小麦栽培管理新技术传授于农民

把高产创建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传授给农民,如抢时、抢收、争早播技术;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小麦机条播技术;冬小麦氮肥后移高产栽培技术、配方施肥、“V”型施肥技术、重施拔节孕穗肥、根外追肥技术、春草秋除技术、壮丰安、劲丰等叶面肥化控防倒增产技术;抗旱排涝灌溉技术、做到两头出水,三沟配套;主要病虫草害防治技术;中后期2次“一喷三防”技术等,把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培训、技术明白纸、电视、广播等媒体传授给农户,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这样小麦的产量及质量将会进一步提高。

3.3 积极推广,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发展,农村年青力壮的人群大多外出务工,剩余的年老体弱人员较多,针对此状况,发展适度规模种植,走集约化道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适度规模种植,是化解“谁来种地”之忧的根本措施,通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等农业经营为主体,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事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的家庭农场,使家庭农场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力量,带动农村更多的纯农户、弱小农户、老年农户增加收入。让种田的人员得到实惠。根据近几年政府部门出台的相关农业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土地流转,鼓励种植大户发展规模种植,农技人员开展农村土地承包,订立合同,明确双方责、权、利等相关协议,开展技术培训承包。对技术承包的麦田,强化“统”的功能,实施统一供种、统一机条播、统一肥料供应和肥水管理、统一防病治虫与化控等,全程实现机械化。

4 参考文献

[1] 魏益民.中国优质小麦生产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4(1):95-96.

[2] 王辉,马志强,曹莉,等.我国冬小麦品种品质现状与问题[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34-40.

冬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粮食生产供应链;合作社;风险;应对办法;河南商水

中图分类号 F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287-02

为落实粮食生产供应链的工作部署,进一步论证中化集团配合农业部2014年试点推进的粮食生产供应链模式建立,切实为中化农业板块产品销售开拓工作局面,对商水县开展粮食生产供应链试点专题调研。总体来看,在商水县开展粮食供应链试点,既非常必要,又具备可行性,同时风险可控,值得出台细化方案并加快推进(商水县秋冬种准备工作9月中旬即开始)。建议以调研论证的有关合作社为载体,推动以2014年冬小麦种植为起点,通过外贸信托助力的土地流转(666.7 hm2左右)和财务公司助力的供应链融资,中化农业板块开展种肥药技一体化供应和服务,实现粮食生产供应链在商水县落地。

1 粮食供应链开展的背景

1.1 政策导向

1月14日农业部对外《2014年种植业工作要点》,其中的亮点是结合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形势,本着机制创新的出发点,选择10个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试点县展开粮食供应链试点,首次明确将与农资投入品企业和信托投资公司合作,开展粮食生产供应链试点,探索我国粮食生产管理的新路径。

1.2 能力所在

中化集团具有融合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领域强大供应组织能力,具有形成涉农服务整体优势的最先导条件,是促进这项工作试点成功的最佳企业载体。

1.3 压力所迫

中化农业板块面对激烈的市场化竞争局面,在农资行业产能过剩现状和业绩压力下,急需进行经营转型,扩大产品销售规模。与此同时,我国粮食种植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也使得生产供应链发展到了呼之欲出的时点。据此,坚定了以点带面、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为国家“三农”建设贡献自身价值的信念。

2 商水县农业概况

商水县属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3°,东经114°,总面积1 314 km2,县城与周口市连接,耕地面积8.8万hm2,人口123万人。

商水县处于暖温带南部,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季风性半湿润气候。年均日照时数2 100 h,降水785 mm,无霜期223 d,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0.2 ℃,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7.5 ℃。

地形和水文:商水县地处豫东平原,全县地势平坦无山丘,海拔在30~50 m,土壤有褐土、潮土、砂礓黑土3类,肥力中上,适种性广,利于种植业的全面发展。县内河流较多,沙颍河、汾河、清水河在此流经。浅层地下水充足,为2.3亿 m3。富水区416 km2,中等水量区626 km2,合计占总土地面积的80%。无盐碱等影响水质的成分,适合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2015年夏天河南大旱期间,不到30 m深的机井基本能满足灌溉需要。

商水是河南省第三粮食大县,粮食外调量逾50%,2013年粮食产量125万t。以冬小麦、夏玉米为主要作物,小麦面积8.0万hm2,单产8 250 kg/hm2;玉米面积7.3万hm2,单产8 250~9 000 kg/hm2。2015年小麦丰收,全县单产9 075 kg/hm2,千亩示范方单产11 475 kg/hm2(周麦26);一些地方还种有大豆、芝麻、花生、蔬菜、红薯、药材等作物。种植大户领办且运营正常的合作社700余家,家庭农场100家。全县土地流转逾1.33万hm2。种植合作社除流转外,一般对农户种田开展托管服务,费用为3 000元/hm2,除了种、肥、药等物化投入外,开展农机、打药等全程服务。托管服务的面积占合作社流转面积的比例超过50%,种粮合作社的小麦、玉米耕种收机械化率基本达到100%。因是全国产粮大县,每年财政转移支付8 000余万元,其中定向用于种植业能力建设的1 500万元,2013年开展了2万hm2高标准良田建设[1]。

3 商水县农业合作社情况及其需求

调研组结合现场调研共调研了12个合作社,均为种植大户领办的合作社,其流转了一定规模的土地,并通过托管方式为社员耕地提供服务,有的提供种肥药一体化供应。

3.1 生产能力

12个合作社中,主营业务为粮食的为9个,合计经营耕地面积2 507 hm2,最大的2户为发达合作社(693.3 hm2)和天华合作社(666.7 hm2)。杜卫远流转了182.3 hm2耕地,为2013年度全国种粮大户;天华合作社创办人刘天华流转了280 hm2耕地,为河南省种粮大户,其领办的合作社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领办合作社的9位种粮大户直接流转的土地为1 253 hm2,另外1 247 hm2土地主要是入社农户交由种粮大户托管的耕地。

除粮食合作社外,专营露地蔬菜种植的润禾合作社经营能力较强。吴彦林领办的合作社流转了113.3 hm2耕地,尽管其运营不到2年,但由于其在香港、广州、深圳有固定的进出口销售渠道,种菜基地全部建设了大田喷灌设施(投资15万元/hm2以上),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种植终端客户提供的广东菜薹、水东芥蓝、荷兰豆、芦笋、豆苗、奶白菜等,产品价格高,以菜薹为例,发货价能达到12元/kg。合作社雇工300余人,每年生产周期自当年3月初至12月末,2013年合作社营业收入680万元,利润34万元,已进入良性循环发展阶段。按合作社规划,润禾农业将利用未来几年,发展成规模超666.7 hm2的全产业链供粤港澳精品蔬菜生产企业。其当前资金需求是流动资金个别时期(如支付地租后)的100万~200万元短期融资需求;其3~5年发展的资金需求按照发展到666.7 hm2计,需要1亿多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3.2 主要种植结构

9个种粮大户中,冬季种植作物为小麦良种(种植面积1 900 hm2),或小麦(种植面积600 hm2)。2014年小麦市价为2.50元/kg(标准水分),杜卫远种植小麦良种的效益为小麦市价基础上加价约30%,可使种粮大户获得增值收益;调研表明,小麦良种的订单农业模式是实现粮食生产供应链的前提之一。天华合作社开展了粮食银行业务,具有存粮能力;同时为农民提供服务,提高了农民入社积极性,也有效增加了自身效益。9个种粮大户中,夏季种植作物比较多元,主要为玉米(种植面积786.7 hm2)[2]。其次为大豆(种植面积726.7 hm2),再次为蔬菜、花生、红薯等(种植面积约66.7 hm2)。许多种植大户种植规模冬季较小,如刘天华夏季只在其流转的土地上种66.7 hm2玉米和213.3 hm2大豆,其他逾333.3 hm2托管土地社员自由选择种植作物(冬季则统一种植小麦良种666.7 hm2)。经营较好的合作社推动了玉米等秋粮作物的入库存储,择机在冬春出货,比即时市场价高。

3.3 成本收益分析

据对发达合作社种植成本收益调查,种植大户种植小麦良种、小麦和玉米的成本和收益见表1、2。

种植大户和合作社小麦、玉米2季种植的种肥药成本比普通种植者低30%~40%,这也是种植大户规模经营的一项收益。和一般农户相比,天华合作社联系了下游粮食收购企业,开展订单农业。2014年是给茅台酒厂做订单,因为要从郑州发货,增加成本且运输不便,2015年改为向地处延津的西粮公司提供采用新麦26种植的优质麦,订单价格比市场价高出0.2元/kg[3]。据此可以判断,种植大户开展种粮结合实现加价的订单农业模式是实现粮食生产供应链的另一前提。

4 实施方案

4.1 当前着力实施粮食生产供应链试点A方案

以2014年秋冬种为起点,助力杜卫远理事长牵头的商水县发达高产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工作落地点,通过信托介入,帮助其实现土地流转666.7 hm2;通过财务公司信贷,帮助其开展种肥药供应链融资。同时推动合作社使用中化农业投入平台(据调查,在商水地区,中种联丰公司的AK58、中麦895小麦品种很适合,中种国际的中种8号、郑单958很适合,中化化肥的复合肥品质和表现也很优异,当地都有经销商),推动实施中化“金融、种子、肥料、农药、技术”一体化的“五位一体”,实现“粮食生产供应链”在商水县的试点。

4.2 在A方案基础上,丰富一个投资蔬菜产业的B方案

自启动与周口市的合作开始,以吴彦林牵头的蔬菜合作社对投资主体,向其开展贷款;或采取资本方式,由中种公司、中化化肥联合向其注资,推动该模式在商水县实施,按照此前的发展规划,快速扩张至666.7 hm2,并适时推动在周口市其他相关地区等地的复制。

5 风险和应对办法

5.1 粮食生产能力是否具备和是否稳定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是否选对适合的专业种植大户,是“产融结合”打造的粮食生产供应链能否取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对于农业以外的投资人开展粮食种植,如果没有技术能力和经验印证,即使其资金量充足,但因为从事粮食生产和管理的人缺乏种植技术、管控经营和上下游渠道,在产量方面可能会大幅缩水。种植大户刘天华介绍,白象集团在新郑县搞了数万亩土地流转的订单农业,因上述问题无法解决,导致小麦、玉米单产均低于4 500 kg/hm2,人工成本高且效率低下,第2年即入不敷出,被迫终止订单,并以赔偿3 900元/hm2的协商价取消了土地流转。因此信贷和土地流转信托必须依托已经在种植上见到效益、正有强烈的扩张意愿的大户,方能提高成功率。如种植大户杜卫远,原本是农场职工,2009年起流转土地、领办合作社启动小麦良种繁育效益突出,土地流转和托管面积因此每年分别增加约33.3 hm2和66.7 hm2[4]。

5.2 土地流转价格较高的问题

流转价格连年上升,近3年平均每年上涨1 500元/hm2,目前已达到14 400~18 750元/hm2。土地流转的高成本,直接压缩了种粮大户的获利空间,打击了种植积极性。目前商水县还未进行土地确权,而预计推行这项政策时,可能遇到较大的困难。但这个好政策由于国家定了明确的调子,随着政策部署,预计不久将在产粮大县落地。事实上,正因为土地没有确权,农民流出土地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导致商水县土地流转率仅20%左右。调研表明,此前土地租金每年上涨近1 500元/hm2的情况不会延续,之后的地租增长应较为稳定。

6 参考文献

[1] 洪岚,尚珂.我国粮食供应链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5(2):11-14.

[2] 崔晓迪,田源,程国宏.信息化的粮食供应链管理[J].中国储运,2005(5):50-51.

相关期刊更多

上海采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实验力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风采童装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