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事管理制度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医院;人事管理
一、引言
目前的网络信息化步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在人们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的医疗体系根据国务院的规划步入改革的关键阶段,对医院管理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医院的人事制度管理在医院管理制度上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通过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创新医院管理的人事制度,对医院的服务质量有实质性提高。
二、大数据时代的概述
大数据是由全球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最早提出,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进入每个行业和业务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海量数据的查询与应用,会预示着新一波的生产率增长和盈余浪潮的到来。”在现今社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通过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流通更加完善,医院在这方面也不例外。医院在大数据的使用上,主要是通过各种类型的数据集中起来,来查找有价值的消息。通过大数据的整理可以对原始的医院医疗数据再利用。医疗的大数据内容主要有门诊挂号、病人住院、用药、化验、检查、处方还有人事、病历病史等等数据资料。随着云时代的到来,云计算的应用在医院的数据管理与信息平台上开始实践。医院的行业信息化技术的建设,对病人的医疗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服务。在医院的工作上,通过对各部门、分院之间的信息数据共享,构建互联互通的协作网络,对医院的整体工作水平有所提高。
三、医院人事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人事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目前医院的人事管理队伍构成上很多不是专业人员,对基本的人事管理工作制度内容不了解,很多人事管理人员是从其他部门调岗或者借调来进行相应工作。这种情况导致医院的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也不符合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对现代化人事管理的工作要求,目前医院的人事机构基本处于空转的状态,办公室的配备几乎只有1-2名工作人员,工作状态基本懒散,对本职工作不予以重视,导致人事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展开。
(二)医院管理层对人事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多数医院的管理层对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没有意识到医院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认为医院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相关方面工作没有价值。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医院没有系统的建立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结果对医院诊疗的有关档案出现丢失或损坏的情况,部分医疗事故中医院面临不利局面。
四、大数据时代医院人事管理的创新方式
(一)建立医院数据库。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医院人事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化改革,需要建设完整的数据库。但是目前数据库建设一个最大的问题是由于建设规模较大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来进行建设与维护。但是目前很多医院难以承受这些费用,所以通过政府扶持为医院的数据库建设提供便利,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及时获取人事管理的相关讯息,为医院人事管理工作提供资料上的帮助。医院在数据库的建设上,根据自身经济条件等实际情况。可以建立小型的数据库。通过小型数据库的建设,及时对人事管理的资料进行搜索查询,通过数据库的辅助作用,避免了传统人事档案管理容易造成的丢失、损坏等情况,也为医院的人事管理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二)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医院人事管理制度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要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对医院各项人事管理工作要进行及时开展。利用计算机数据库的便利性进行数据的查询,同时也保障了人事管理内容数据的安全性。利用大数据的便利性,对医务人员的信息进行集中搜集,来扩大信息的使用率。在完善人事管理制度的数据库使用上,要安排专职人员进行人事管理的数据化建设。人事管理制度的建设,可以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在对信息进行搜索的同时,促进人事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并且建立指标体系和其他制度,解决人员配置、考核体系、薪资待遇、人事结构上的一些问题,维护了医院的正常运转。
(三)加强医院人事管理队伍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院的人事管理队伍的建设也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也逐渐走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才能对大数据下对医院的数据库建设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医院在招聘人事管理人员的工作上,对相关招聘工作进行完善,在招聘的同时也要关注应聘者的专业能力之外的能力,特别是关于数据库方面的能力进行考察。使应聘者能尽量适应医院的人事管理数据库系统。除了应聘之外,应加强对人事管理队伍进行专业培训,特别是信息化技术方面的培训。让人事管理人员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软件,能对医院人事工作的信息化管理进行熟练掌握,提高工作效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成为时代潮流的情况下,医院的发展即面临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将决定着医院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医院要加强数据库的建设,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与职业素养。来保障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医院的改革发展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马超燕.大数据时代医院人事管理创新的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5(02):73-74.
[2]王丽.大数据时代医院人事管理创新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8):67.
[关键词]人事;雇员制;高校人事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 G4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180-03
为了进一步深化高校人事管理改革,促进人事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很多高校的用人制度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在国家法律与法规允许的情况下,结合国家出台的人事管理制度与政策,将人事与雇员制引入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人事与雇员制的引入,使高校原有的人力资源结构得到了优化,人才竞争体系初步形成,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工作质量。
一、人事制度与雇员制概述
(一)人事制度概述
人事制度是单位或个人委托国家人事部门下属的人才服务中心,在其服务管理范围内,为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的人事管理服务,包括人员招聘、人事档案管理、职称评定、社会养老保险收缴等。
人事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下产生的新型人事管理制度。当前,这项人事管理制度被运用于全国各大行政事业单位,其优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减轻了用人单位的人事事务性工作量。人事管理是每个单位的重要管理内容,尤其是对高校来说,每所高校的工作人员少则两三百人,多则上万人,这么庞大的工作人员数量,必然需要较大的人事管理机构来负责日常事务的管理。人事将人事管理与用人单位分离,人事机构全权负责人事管理工作,这就有效减少了用人单位的人事管理工作量。第二,提高了用人单位的人事管理效率。人事机构为高校提供了全面的人事管理方案,提供了优质的人事管理服务,提供了高效的人事管理流程,使用人单位的管理效率大幅度提升。第三,保护了个人的合法权益。采用了人力制度,单位不再具有个人的“所有权”,个人流动变得便捷,人才的流动不再会受到原受聘单位的阻碍,其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
(二)雇员制概述
雇员制最早被我国应用于政府机关单位,近年来开始拓展到事业单位。雇员制是指由于用人单位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聘用一些专业的技术人才来承担临时性的、勤务性的工作。用人单位就会采用签订劳动合同的方式来界定用人单位与个人的聘用关系。
雇员制最早出现于美国,近些年来开始成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之一。将雇员制人事制度引入高校人事管理机制中,是用人机制创新的表现,也是提高办学效益的可靠途径。高校在运用雇员制雇用工作人员参与高校日常工作时,都会设定雇员管理办法,规范这个特殊人群的管理。雇员制人事管理具有以下两个优点。第一,节约了用人单位的运营成本。通过雇员制聘用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年限较短,用人单位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在工作期限满以后和聘用人员再续约,并且雇用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一般都会略低于有编制的员工。聘用年限的灵活性与薪酬待遇的差异性就为用人单位节省了一笔可观的费用。第二,满足了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用人单位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是有所不同的,用人单位可以利用雇员制聘用到自身需要的工作人员,还不用考虑工作完成后这些工作人员有可能给单位带来的成本支出的增加。相对于其他人事聘任制度来说,雇员制是比较灵活的,其适用性较强。
二、人事代事与雇员制视角下高校人事管理机制的特点
(一)高校人事管理体制人性化
人事与雇员制是高校现有人事制度的有益补充,与高校传统人事制度相比,人事与雇员制给人才更多的选择机会,给人才更大的发挥空间。在高校传统的人事制度管理中,一旦入职于某所高校,就会一生在这所高校从事教育相关工作,一般不会再选择其他工作。人事代事制度与雇员制打破了传统人事制度的束缚,高校可以选聘人才,人才也可以选择高校,高校教职工的身份也由“单位人”成功转为“社会人”。人事与雇员制使人才市场变得更为活跃,更尊重人才特长的发挥,也使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变得更加人性化。
(二)高校人事管理主体多元性
传统的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主要是由高校人事部门负责,高校是唯一的人事管理主体。有人事与雇员制参与的人事管理工作,使高校人事管理主体多元化。其中,人事人员的管理主体就包括高校人事管理部门与地方人才服务中心,二者协调合作,完成人事人员的管理。而高校为了便于管理、规范管理也会成立专门的机构来管理雇用工作。高校人事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说明了高事人事管理工作呈现出社会化趋势,社会上越来越多的组织参与到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来。
(三)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多样化
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是单调乏味的,他们通常只负责日常一些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不注重高校人力资源的整体调控与人力资源潜力的挖掘,无法做到人尽其才。将人事与雇员制引入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中,也将人力资源管理带入了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视野。高校只有给人才发挥才能的空间,才能留得住人才,只有合理的利用人才,才能达到人才与高校的双赢。这就要求高校要充分的发挥人事制度与雇员制的优势,摒弃传统的落后人事管理制度,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人事管理、人才战略规划、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结构调整上来。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内容也因此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四)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法制化
2014年7月1日,《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出台,要求各事业单位要“规范人事管理,保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这是给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提出的总要求,也明确了国家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总方向。高校人事管理引进人事制度与雇员制度,都要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保证用人单位与个人在聘用期间的权益不被侵害,通过契约的形式明确管理主体应承担的责任,避免发生人事纠纷,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矛盾。
三、人事与雇员制视角下高校人事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人事制度与雇员制度在我国出现得较晚。时至今日,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完善的法律法规,对人事制度与雇员制度的执行进行有效的约束与监督,更无法从法律的高度明确人事第三方行为人的责任与义务,明确雇员管理公司的责任与义务。当高校与人事人员或受雇人员发生劳动纠纷时,用人单位常常会占据有利的、主动的地位,导致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即使是申请劳动仲裁,用人单位与工作人员也是各执一词,僵持不下,问题很难得到妥善的处理与解决。
(二)对人事制度与雇员制度存在偏见
人事制度与雇员制度是现代人事管理制度中的一种,只是由于它在我国运用的时间较短,还不被大多数人所了解,这就导致很多人对这两种人事制度存在偏见。通过人事制度与雇员制度进入高校参与教育相关工作的工作人员认为,聘用自己的高校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才雇佣的自己,一旦高校的需要得到满足,或某项工作完成,自己就会“卷铺盖走人”,继续再找工作,这就导致很多工作人员不会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来工作。高校与工作人员对人事制度与雇员制度存在的偏见制约了这两类新型人事管理制度优势的发挥与推广适用。
(三)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我国的社会保障机制总体不健全,也影响到了人事制度与雇员制度在高校中的推广与适用。很多高校没有制定规范的人事代事人员管理办法和雇员制工作人员管理办法,使通过人事与雇员制进入高校的工作人员无法与在编教师享受同等待遇。有些高校只为通过人事与雇员制进入高校的工作人员办理失业保险,有的高校甚至不为通过雇员制进入高校的工作人员办理任何保险,这些工作人员在结束高校的工作以后,再到其他企业上班,保险无法衔接。除此之外,高校的在编教师享受的薪酬待遇是根据国家政策制定的,而人事人员和雇用人员的薪酬待遇却是根据劳动力市场来设定的,波动性较大,保障性较差。
(四)管理工作不规范
无论是通过人事还是通过雇员制聘用到高校的工作人员都应该遵守高校人事管理的有关规定。同时,高校也应该针对这类工作人员的特殊性,制定特别的管理制度,应对人事的性质、聘用程序、受聘人员待遇、聘用合同及受聘人员管理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雇员制人事制度也应对雇员基本条件要求、雇员岗位等级制度、雇员合同管理、雇用期限、岗位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以便于人事人员与雇佣人员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但是,很多高校虽然是引入了人事制度与雇员制,却只完成了人员招聘工作,甚至人员招聘工作也完成得很不规范,工作人员的应聘条件与资格也是千差万别,相关的管理制度更是一片空白,管理工作处于混沌的状态。
四、人事与雇员制视角下高校人事管理机制改革策略
(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2014年7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中,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事业单位要“保障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建设高素质的事业单位工作人队伍,促进公共服务发展”。《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就岗位设置、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聘用合同、考核与培训、奖励与处分、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人事争议处理、法律责任八个重要的人事管理工作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虽然不是法律法规,但却对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规范了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人事制度与雇员制度作为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通过这两种制度聘任于高校的工作人员应具备与在编工作人员同样的权益。同时,高校还要根据教育工作岗位的特殊性,结合《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作为高校人事管理的法律依据。高校自身也要积极地制定科学、合理的人事人员与雇用人员管理办法,为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促进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人事制度与雇员制度的引入是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社会各界都应积极关注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改革,健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加大对人事制度与雇员制度的优势
为了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高校教育工作中来,消除社会人才对人事制度与雇员制度的偏见,国家与高校除了应制定完善的保障机制来打消应聘人员的疑虑之外,还要加大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人事制度与雇员制度,认识到人事制度与雇员制度对自身发展产生的促进作用,鼓励社会人才通过人事制度与雇员制度参与到高校教育工作中来。政府应发挥舆论传媒的作用,对新型人事制度进行大力的宣传,提高新型人事制度的社会影响力,让人们了解人事与雇员制度的运用方式、服务内容,让人们更换观念、转换视角来看待新型人事制度。高校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运用人事代事制度与雇员制度来进行人事管理机制改革,对新进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引导,让他们正确的认识人事与雇员制度,鼓励他们在合同期间以挥自身的才能,为高校教育事业贡献自身的力量。高校在与工作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对人事制度与雇员制进行细致的讲解,让他们了解传统人事编制与他们之间的区别,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向他们解释差异存在的原因。
(三)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高校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人事与雇员制度在各个高校实施的情况也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学校会为人事人员缴纳各项保险,与在编人员无异,也会为雇员缴纳各项社会保险,甚至还会缴纳公积金。而有的高校由于资金紧张,就不会为非在编人员缴纳任何保险,这也影响了人事制度与雇员制度在高校人事管理中的推广与运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第七章第三十五条“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这也为高校非在编工作人员吃了一颗“定心丸”。根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人事人员与雇用人员依法享有社会保险待遇。高校的人事人员与雇用人员可以以此为依据,据理力争,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除了高校自身要为工作人员提供有力的保障,让这些工作人员毫无顾虑的参加工作,社会也要完善社会保险机制,建立灵活的社会保险交接手续,为高校非在编人员提供全面的保障。
(四)制定规范的管理机制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应依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在人事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实现规范化。第一,规范工作人员招聘程序,规范合同管理。招聘工作人员应面向社会公开进行,严格履行事业单位招聘程序。事业单位内部产生岗位人选则需要竞聘上岗,这也应严格按程序执行。聘用合同管理同样要依据《事业单位管理制度》中的第四章聘用合同的有关规定,例如,“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订立聘用合同,期限一般不低于3年”。第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结合《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中的《第五章 考核与培训》、《第六章 奖励与处分》,构建富有实效的,并且具备可行性的考评制度。考评制度的制定以调动人事人员与雇员工作积极积极性为目标,督促他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工作人员考评结果还会与他们的薪酬待遇挂钩,促进其才能的发挥,还要制定其他的一些鼓励政策,例如,考核成绩优秀的工作人员,如果有进编机会,承诺优先考虑。第三,依据《事业单位管理条例》中《第七章 工资福利与社会保险》中的有规定,实施合理的分配制度。以聘用合同为基础,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待遇,薪酬待遇要与工作能力、工作岗位、专业技术级别等要素挂钩,分配制度还要将福利待遇纳入其中,使这些编外工作人员感受到他们与在编人员只有编制不同,同样的付出也会获得同样的回报。第四,制定培训机制。给人事人员或雇员同等的培训深造机会,在他们完成学习后,学校对其薪酬待遇进行调整,留住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建祥.论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
[2] 王宏原.人事与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创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3] 李玉光,孙林.对当前高校人事管理创新的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2012(11).
关键词:制度化 人文化 高校 人事管理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高校保障教学、科研、后勤等各项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有效实施和运作的基础。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应在国家政策和法规的指导下以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工作,同时,高校人事管理工作还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管理实施时要注意人性化管理不能过于简单操作。如何将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手段应用于高校人事管理,使得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将制度化与人文化高度融合统一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因此,本文针对制度化和人文化抉择下的高校管理管理制度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论述。
一、制度化和人文化高校人事管理概述
(一)制度化的高校人事管理
制度化管理是指将制度规范作为管理手段进行的行政行为,是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目标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制度化管理侧重点是人的认知理性,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纷繁复杂,除具有一般公司关于人才培养、考勤考核、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等人事管理的基本内容外,还具有职务评聘和出国(境)管理等内容,这些复杂的内容包含了更为复杂的人事关系,因此,人事管理为避免人事矛盾发生,应制定严格统一的规章制度,体现公平公正的理念,是制度化应是高校人事管理的基础和核心。
(二)人文化的高校人事管理
人文化管理是指人事管理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人性要求,工作要从人的发展出发,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力,这种管理模式更加注重人的价值取向。高校的人文化管理中教师资源是高校发展的立足之本,因此,高校人事管理理念应从高校教师的实际出发,管理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教师,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然而人文化管理存在着一个认识误区,许多人认为人文管理师宽松化的管理,过分强调人的主观非理性价值,会导致制度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不符合高校人事发展现状。
二、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化与人文化的关系
在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制度化管理与人文化管理似乎是管理理论与实践活动的两个极端。实际上,制度化与人文化并非完全对立,在高校人事管理过程中,制度化管理与人文化管理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如何正确的处理制度化管理与人文化管理的辩证关系,是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发展的核心问题。要做好制度化与人文化的融合统一,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应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首先,要建立健全高校人事制度。高校人事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完善的的管理制度,只有在规范制度的约束下,才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价值。高校人事管理实施时要提高人事管理的认识理念,充分尊重人事人才管理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强调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作用及高校管理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其次,要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框架下强调人事管理的人文化内涵。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必须以人为本,体现人的核心价值,将人文化管理理念充分带入到高校管理工作中。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实施应根据高校的具体特点和自身实际情况,提出最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高校人事管理应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管理方式转变,管理层工作人员在提高自身管理素质的同时,还应在管理工程中加强与教职工的沟通与交流,充分熟悉和关心员工的具体发展。高校人事管理目标要在满足学校组织要求和妥善完成具体事务的基础上,增加对教职工的心理和人格等人文因素的考虑,能有效解决在制度化框架中的许多矛盾。再次,要创新高校人事管理模式。我国高校人事管理的对象具有普遍性,需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全体教职员工,做到公平公正地处理高校中的各种关系和问题,高校人事管理内容必须全面具体,应考虑和保护教职员工各个利益环节,做到人事管理操作具有权威性,同时将人的主观价值融入其中,避免过于机械化的管理操作而忽略了人文化的重要性,防止被管理者的情绪对立。
终上所述,我国高校制度化人事管理与人文化人事管理的有机结合,是满足的我国高校人事改革需求的重要组成。如何正确处理高校人事制度化管理和人文化管理之间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深化高校内容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玉玲,王文军,佘娜.浅谈高校学生管理的制度化与人性化[J].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03)
[2]吴务南,朱俊兰.试论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化与人性化的统一[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关键词:人事管理;人力资源;差异性
人力资源对企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它是摒弃了传统的认识管理,发展成新型模式的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着重强调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性,在管理中所应用的绩效考核等制度,使员工对工作充满了兴趣,对工作有一定的积极性,这样既提高了工作完成的高效性,还提升了企业的直观经济。人事管理也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效果上虽然不如人力资源管理好,但它起到了对企业人员协调帮助作用。文章将对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管理进行分析比较,使二者都在企业管理水平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一)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应该知道只要是针对企业人事关系方面的管理,主要强调人员配备的协调性,增加企业人事关系的管理水平和人事服务质量。人事管理主要从事人员的招聘、录用、退休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在企业正常运作中,人事管理要对员工的岗位惊醒分析、调配,还要跟进员工工作进行定期职称评定,根据企业管理制度中相关规定配合企业做好绩效考核,处理好员工工资等级的划分。人事管理本着事件为准的原则,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在对岗位进行人员分配前,要综合考验员工的能力,根据岗位的需要设定人选,使员工到适合的岗位工作。人事管理中,管理人员一直属于被动的一方,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则是在人事管理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升华和改善,相比较人事管理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向上的意义,更科学的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使其发挥最大的价值,能使企业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最大化提高,更合理实现资源配置使用。人力资源管理中着重强调人员的重要,只有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效率,企业的形象才能随之提高。例如,在行政执法单位中,执法人员的素质就必须提高,他是企业形象的象征。人力资源管理还可以挖掘员工潜在的能力以提高管理制度的功效,这对管理目标的制定、实施和完善有积极的意义。人力资源管理还提供对员工的培训和绩效考核,管理人员根据这些制度的设定,能更好的调动员工在工作中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二、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不同之处
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存在一些联系。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前提与指导思想,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相似性。例如,企业中关键的管理方法是人事和人力资源的管理。在明确二者内容时,相关人员应该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具体情况与所处的时期,以此促进企业从长期、稳定发展。除此之外,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还能够有效的调整人事关系,这两种管理方式的前提都是服务企业,这样可以创造良好的工作气氛。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企业管理人员关注的方面也不同。因此,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都具备可调节性与可变性。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经验,详细对比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详细内容如下。
(一)管理理念方面
传统的认识管理是将物质放在首位。太看重物资资源的使用,将人工看成资源的使用者,员工获取的效益也将计入企业成本,企业的运作以降低成本为目的,来实现最大的利益,企业用最少的人工去完成最多的工作内容,以此产生更多的效益,所以企业想法设法去降低人工成本。而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则是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大的效率源泉,是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其他的物质都比不上人力资源对于企业的重要程度。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开发和管理人才,运用有效的手段提升员工的素质,对员工的潜力无限开发,以此来为企业赢得高效的利益,使企业创造出更高的价值。人力资源视是一种对人力的投资,而不是单一的人工成本。
(二)管理内容方面
人事管理中的内容相对简单。其中有人员招聘、配置与管理工作中的监督、辅助,组织编制比较稳定,管理人员只需要补充人力资源,也就是组成办事组织,不同机构的管理功能无法有效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包含人事管理相关的内容,还包含和谐的工作关系、计划工作步骤、规划工作等,同时还包含增强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协调人员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的逐渐进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工作范围也有所拓展,使管理功能有效的发挥。
(三)管理地位方面
人事管理部门属于功能性的部门,其中设计到的活动是操作与执行方面的。因此,人事管理部门在综合能力、管理工作、专业理论与其他技能方面的标准较低,它强调的是执行效率。企业在日常管理的过程中,人事管理部门负责管理事务性的工作,落实明确的政策,维护良好的员工关系,薪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则处于企业的运作层和决策层,它是具有决策意义、战略意义的一种管理活动,在承担传统人事管理任务的基础上,还肩负着人力资源规划等重要任务。相对来讲,进行传统人事管理的部门则为执行层,仅注重体现功能,发挥执行能效,应对事务以及行政工作,因此属于一般性质的管理部门。
(四)管理模式的差异
传统的人事管理是处于孤立状态,被动的静态性管理模式。它是将所有的相关事务拆分开进行单一的管理,使原本有联系的方面都不再有联系,出现严重的脱节现象。人事管理将人员按照其空缺位置的数量去分配,不去根据员工是否能胜任而划分,只看重人员的归属情况,而不去重用,长久下来导致人才被埋没,不能适得其所,压制了人才的发展。而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企业发展过程的全动态化管理,有效根据人员的才能情况进行录用、培训、到使用、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手段,全面监管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贡献度,使员工在岗位发挥最大的利用价值,这种管理模式打破常规管理的部门间的局限性,将所有人员视为一个整体,统一管理。
三、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管理关系密不可分,人事管理为人力资源管理奠定基础,是对传统人事管理制度的补充与扩大,且人力资源建立在人事管理基础之上,有助于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二者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还有一定的差异,即侧重点的不一样,人力资源管理要比人事管理的效果明显,可以适应各种环境繁杂的企业,也可以更加适应企业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而人事管理主要是针对人事关系的调配,为企业配置最优的人事资源。同时人事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辅助,使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更好的发挥。人力资源管理能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刘群.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研究[J].华章,2009(22).
[2]田玉新.浅议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8).
[3]张润兴.论我国企业如何实现从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跨越[J].商业时代,2011(14).
[4]李君.浅论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J].人力资源管理,2013(04).
[5]李文琴.现代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区别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12(07).
[6]朱振光,钟海燕.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比较研究[J].市场论坛. 2011(02).
【关键词】人事管理;事业单位;发展
人事管理作为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促进事业单位长远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现阶段,部分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中仍存在很多问题,给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阻碍。因此分析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中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对应的措施,对于提高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 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中的问题
1.1 对人事管理的投入不足
首先在人事管理中,很多员工存在专业技能上的障碍,加之职工的年龄普遍偏大,使人事不能得到合理的组合,降低了生产效率,而事业单位中老龄化人员的增多又会控制年轻人的进入,使知识得不到更新,同时由于没有较大竞争,淘汰机制不足,能力差,造成事业单位人员的流动和配置明显不足。其次对于人事管理所需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在事业单位管理系统中缺少,部分人事管理工作岗位往往是由本单位的其它部门兼职,因此并未引起足够重视,隐藏了诸多问题。例如缺乏人事管理的安全意识与特定流程,加之部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直接上岗,对于人事管理概念模糊,且并未真正掌握人事材料收集、整理、w档、装订等流程,人事管理队伍素质整体偏低。
1.2 没有健全的人才选拔机制
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质量一般受选用人才方面的控制,并且这种灰色现象也直接影响了事业单位人事的业务素质,虽然很多事业单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完成了现代化事业单位管理的改制,但也有部分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上没有任何明显的改变,一些不良习惯依然存在,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竞聘上岗。其次在职务升迁方面也存在制度上的弊端,很多职务升降和职称评定都不是公开、公平的进行,致使一些真正有专业技术的人才没有用武之地,造成人才的浪费和流失。
2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走出困境的对策
2.1 明确人事管理理念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已成为事业单位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事业单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认识到人事管理的重要性。首先事业单位需认识到只有系统化和专业化的管理,才能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人事管理也必须随着事业单位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及时进行调整,使其时刻处于动态管理中。例如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部门需依据事业单位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为事业单位引进和培养相应的专业人才,以保障事业单位发展阶段性目标的顺利实现。其次事业单位需为人事管理提供管理平台,只有对事业单位的发展方向、存在问题、面临机遇及挑战等有清楚的认识,才能对人事管理工作的发展和走势有前瞻性的预测,使其从日常繁琐的人事管理工作中跳出来,以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最后人事管理部门在制定管理规划时,需将事业单位的战略发展方针作为制定依据,并以事业单位发展的远景规划目标为管理方向,同时对管理思路和管理理念进行调整和创新,以满足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对人事的实际需求。
2.2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目的是开发和管理事业单位人事资源,发挥事业单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因此事业单位需建立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满足员工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需求。首先事业单位可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保持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的稳定性。激励机制的内容包括:在为事业单位员工办理国家规定的“五险一金”之外,为员工办理各种商业保险,以保障员工的生活和工作;可采取股权奖励的措施,将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事业单位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此让员工感受到来自事业单位的人文关怀,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其次事业单位需为员工做好职业生涯的设计,并为其个人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如国外进修、院校深造和定期培训等,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增强事业单位人事资源的优势。通过完善激励机制,不仅可使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中取得显著效果,降低引进人才的成本,还可增加员工对事业单位的忠诚度,提升事业单位的内部发展。
2.3 建立系统人事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需要有系统的管理体系作为保障,只有在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下,才能提高人事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一方面,事业单位人事的管理制度需解决定位问题和系统性问题,而人事管理制度的准确定位主要体现在管理内容和管理目标方面,即事业单位需在人才招聘、员工考核、奖惩机制和薪酬待遇等方面制定详细的标准和目标,以利于人事管理工作的开展。而人事管理制度的系统性主要是将各项管理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各部门之间做好配合协作,从而使管理制度形成完整体系,发挥其在管理中的最大作用。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在制定人事管理制度时,需做到以人为本,根据事业单位发展状况,结合员工的行为表现与心理需求完善制度内容,尽可能满足事业单位员工在工作时间、薪酬、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2.4 人本理念的运用
人事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因此事业单位领导与员工需强化责任心,提高自身建设,以严谨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的品行,促进主体与个体的结合。首先应鼓励员工与事业单位共同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合理有效地配置员工的工作岗位,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要善于发现并培养员工的长处,使其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实施奉献和奖金挂钩的奖惩制度。其次组织构架要灵活有弹性,为员工提供更多提高技能的机会,同时完善员工的成长机制,使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人尽其长,通过人本理念的管理方式,促使员工自觉地为事业单位奉献,实现知识共享,增强员工对事业单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使得事业单位更有向心力,更好的完成人本理念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的目标。
3 总结
总之,事业单位要想不断提高人事管理水平,促进事业单位自身的长远发展,就需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改变传统思维模式,真正建立起适应现代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使其符合时代特色,以此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俊艳.人事管理在事业单位的探索研究[J].中小事业单位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