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课程的设计方案

校本课程的设计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课程的设计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本课程的设计方案

校本课程的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一、儿童蜡染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1.蜡染艺术能够陶冶儿童的情操,发挥创新能力

蜡染图案以写实为基础,且图案纹样极其多样,这种多样的图案多出自天真的想象,而儿童恰恰具有与生俱来的天真的想象力。蜡染工艺十分细腻,从点蜡到染色、去蜡等过程,无不需要认真仔细,动作规范,蜡染课程的设置无疑加强了儿童动手能力的培养。儿童蜡染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为我们对儿童直觉思维的培养找到了实施途径、培养环境和创作气氛,为我们继续探究儿童感性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蜡染艺术要得以传承

我国近年来十分重视基础教育的改革,蜡染课程作为基础美术教育,人文性质非常浓厚,是学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蜡染是古老的艺术,又是年轻的艺术、现代的艺术,它概括简练的造型,单纯明朗的色彩,夸张变形的装饰纹样,适应了现代生活的需要,也顺应了现代的审美要求。而儿童蜡染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富于创新精神的儿童去继承和发扬光大。这对保护和传承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可持续发展文化艺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儿童蜡染校本课程存在的问题

当今素质教育的极力推进下,许多学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学校已经推行了儿童蜡染课程,编制了蜡染校本。在近年来的实施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

1.意识薄弱,不重视蜡染课程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故意加强了考试必考科目,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的高强度课程训练,而削弱其他非考试科目课程的教育,有的学校甚至半年才上一次蜡染课。许多家长也抱有同样的思想,限制儿童的早期艺术教育,让儿童把时间都花在主课上,希望他们的主要功课能够获得优异的成绩。这样的教育重心失衡,势必压抑了儿童潜在艺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校进行完善的素质教育。

2.课程内容不够丰富

许多儿童蜡染校本课程中内容并不丰富,主要表现在:①缺少图表和彩页,让校本课程显得枯燥乏味。很多具体的、晦涩难懂的知识,没有运用彩图甚至声音课件的配合去进行教学。②缺少实践课程设计,没有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造成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轨,不利于儿童素质能力的提高。③缺少团结协作。许多蜡染工艺并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团队的通力合作,才能在有限的实践课程当中完成课程任务。而学校的校本课程设置中恰恰缺少这种通力合作的工艺流程训练,造成儿童的团队意识薄弱。

3.教师对课程陌生,缺乏研究能力

学校的许多教师没有参加过专业的蜡染课程教育培训,造成了教学中只擅长教育理论,缺乏实践指导。例如,蜡染的材料选择、颜色调配上都缺乏经验。教师对蜡染课程的研究能力匮乏,必将导致儿童受到有错误或不全面的引导。

三、儿童蜡染校本课程设计

针对以上蜡染校本课程开发后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对儿童蜡染校本课程做出如下的调整和改进。

1.加强课程组织建设管理

上到政府教育机关,下至各个学校都要对蜡染课程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儿童蜡染校本课程的组织和设计建设,献计献策。从校本课程研发项目组的成立,到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教育部门一定要统一领导,落实任务,并实行监督。对于各个部门提出的课程设计意见要尽快开会研讨,分析利弊,选出利于教学的设计方案。对于教学蜡染课程的教师要定期的组织相关培训,每年安排教师用一段时间去贵州等蜡染的发源地亲身体会民风、民情,并和当地的专家探讨儿童蜡染校本课程设计方案,增强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

2.课程服务的对象是儿童,教育要有的放矢

儿童蜡染校本课程的服务对象是儿童,一切要从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及兴趣爱好出发,逐步深入教学,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蜡染图案纹样十分丰富,有几何形,也有自然形象,一般都来自生活或优美的传说故事,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在教材编制过程中,可以选取儿童乐于接受的动物、卡通图案等,也可以通过一段美丽的传说故事引入正题。关于实践课程,可以增加例如蜡染包的制作,融蜡、裂蜡、染色等过程都会让儿童感到无比新奇,逐步提高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提高课程开发创新力

儿童蜡染校本课程设计不能一成不变,要丰富多彩,积极创新。这样才能增加儿童的兴趣,提高他们浓烈的民族文化的欣赏意识。通过教育实践总结出的儿童喜欢的、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我们要保留,对于学生们厌烦的项目也要及时摒弃。例如,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设计中增加了“工艺开心坊”栏目,可以让儿童极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染服装或者布包,还有“大家一起来蜡染”等加强儿童团结的项目,小朋友们玩得也很开心。这些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推介。

结语:

校本课程的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一、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其课程目标的确定要研究三个因素:一是学生的层次、要求和培养目标;二是社会的需要、形势和学校的自身条件;三是教师对化学学科掌握的程度和学科热点问题。由于各个学校的教育哲学与资源条件不同,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表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因此,笔者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将其分为以下两方面:

1. 学科资源开发

主要以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为知识载体,结合学校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发出化学科校本课程,其主要形式有:一是结合研究型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进行化学知识模块的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与方法。如:《中学化学理论学习中探究型学习方式的可行性研究》、《环境保护与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等;二是结合新编高中化学教材提出的有关研究性学习问题和教材内容体系,指导学生选题、论证和探究。

如:化学学科的拓展与延伸、教学实验的改革与创新、学科前沿知识探秘、与化学有关的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调查等,具体有:化学平衡中电离平衡的存在探究,盐类水解存在的探究,化学中守恒的探究等。

2. 师本课程研究

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经验交流、相互间教学评价等方式,建立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基本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形成适合学校特色的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学模式。其主要形式有:① 教学事件的自我反思,反省探究教学活动中各个方面的问题;② 教学对话的同伴互助,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提高;③ 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④ 有效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等。

二、 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可表示如下:发现问题设计方案方案实施结果评价总结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可以是教师的教学问题、教材中的问题、学校本身的问题等,它可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设想、构想,并付诸实践、得出结论,最终把这些问题提升为有价值的课题。因此,根据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过程可将校本课程开发具体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合作开发;一种是课程运行的自开发。

1. 合作开发

① 校际合作。即学校与学校联合,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学校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并注重吸收借鉴其他学校的优点,这样可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以此增强课程开发实力。② 专家―学校合作。课程开发实质是课程理论与课程开发实践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一方面专家拥有较丰富的课程理论知识,可为学校课程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具有开发条件的学校为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提供了重要基地。 ③ 领导教师合作。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领导和教师是核心力量。他们熟知学校的优势与特色,而且直接承担着具体的开发任务。一方面,领导者的个人风格、办学理念、管理方略显示着学校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教师最知晓自己和学生,能真正贯彻校本课程开发中“以人为本”的目的。只有两股力量结合,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完整地体现学校本位和以育人为目的的思想。

2. 课程运行的自开发

课程运行是指教师、学生、课程在教学情景中的互动关系。任何一种课程在这种互动关系中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能力和学生需求实际。其过程是:① 教师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初次课程设置;② 学生提供反馈和建议,教师自我反馈;③ 再进行课程设置;④ 教师专业能力相应提高,学生能力提高,从而课程开发的水平更高。

三、 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 一致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为其自身的根本任务,这与国家课程开发完全相吻合。国家课程开发在解决课程的基础性与统一性方面具有优势,是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原则性要求,其主体是忽略差异性而寻求共同性。而课程开发侧重于学校实际,谋求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为课程开发活动的准则与导向,以防止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偏离国家的教育方针。

2. 适宜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应因地、因时、因校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切忌盲目照搬。不同学校在地域特点、师资质量、学校经费、教学设备、社会物质环境及精神文化环境等方面不尽相同,而且不同区域的学校,学生的文化背景以及对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存在着差异。为此,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学校必须正确评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要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尽量突出学校的优势,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率。

3. 过程性原则

校本课程不是现成的教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换言之,校本课程不仅包括了知识,也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校本课程知识正是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与社会之间社会往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对这个过程的经验总结和认识的升华。因此,不能把校本课程看成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更看重学生对开发过程的体验。

4. 主体性原则

校本课程既然是关于过程的经验,就要求教师更好地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全面参与这个过程,时刻关注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反省,这无形中拉近了校本课程与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距离,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促进了校本课程内容的建构与发展。

校本课程的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认知负荷;教学设计;校本课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均认为:推进素质教育,实行课程改革,积极进行教学实验探索新教法对改进语文教学,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人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创新初中语文的教学模式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在初三年级进行一系列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教学改革实验,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1 认知负荷理论的基本观点

认知负荷是指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所必需的心理资源的总量。认知负荷理论由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家Sweller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其理论基础主要是资源有限理论和图式理论。认知负荷理论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控制工作记忆负荷,即最大限度地降低阻碍学习的认知负荷、优化促进学习的认知负荷,使学习者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认知资源,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1]。根据影响认知负荷的基本因素,可将认知负荷分为三类(Sweller, et al,1998):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关联认知负荷。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中应用的关键就是在有限的处理能力中,尽量减少外部认知负荷,而增加关联负荷;同时为了避免认知超载,对学习者已有的专业技能水平应该充分考虑,因为它直接决定了学习任务的内部认知负荷[2]。

2 认知负荷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根据乌美娜的《教学设计》,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制定《孤独之旅》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的步骤包括前期分析、教学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与评价等五步。

3 教学实验及其效果检验

3.1 方法

本次教学实验被试为某中学初三年级学生124名,其中男生81名,女生43名,随机分配到4个组进行教学实验。每组人数为30~32名不等,男女比例相当。被试有相关基础知识,但没有学习过实验材料所涉及的教学内容。

实验材料包括先前知识问卷、学习材料、认知负荷自评量表、记忆和迁移测试题。自评量表包括对心理努力和材料难度的评价,目的是测量被试学习过程中认知负荷的大小,这是测量认知负荷常用的方法,也有观点认为这种测量方法尤其对内在认知负荷敏感[3]。

量表均采用9级评分制,从1~9付出的心理努力和材料的难度依次递增。对心理努力和材料难度的评价被认为是认知负荷的主观测量,而成绩则是对它的客观测量[4]。

3.2 结果

先前知识调查表明:被试已有的专业知识较少且各组被试之间没有显著差异(F(3,120)=0.72,p=0.54)。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概述与否在认知负荷(F(1,120)=12.21,p<0.01)和迁移测试(F(1,120)=7.22,p<0.01)中均有显著的主效应,但在记忆测试中主效应不显著(F(1,120)=0.87,p>0.1);有无背景音乐则只在记忆测试中主效应显著(F(1,120)=5.97,p<0.05),在其他三项指标中主效应均不显著(均为p>0.5);两因素在各项指标上均无显著的交互作用(均为p>0.5),所以对两因素分别进行分析。

将4个组按因素分别合并为2个组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概述组对认知负荷的主观评价显著低于无概述组(t(122)=-3.52,p<0.01),迁移测试的成绩显著高于无概述组(t(122)=2.71,p<0.01),两组的记忆测试成绩没有显著差异(t(122)=-0.92,p>0.1),说明概述降低了学生的认知负荷,提高了迁移成绩。在自评认知负荷和迁移测试成绩上,有无创设情境的两组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均为p>0.5),但未创设情境组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有创设情境组(t(122)=2.46,p<0.05),表明创设情境虽然没有显著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但降低了其记忆测试成绩。

4 总结

本文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基于认知负荷理论,通过一系列教学实验,在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教学实验中所得到的数据以及经过对数据分析反映的问题将为未来的语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龚德英.多媒体学习中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影响学生学习的实验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2]袁磊,何克抗.认知负载理论及其在E-learning中的应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5):7-9

校本课程的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 语文课外活动 规划 问题

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确定的课程,是学校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实质上,校本课程是一种综合学习的课程,各学科课程的知识可以渗透在校本课程中,校本课程也可以通过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学校特色的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学科知识,由此也衍生出了一些学科校本课程。

在校本课程中有效地规划语文课外活动对于语文课内教学的实施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将这些资源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相关活动来培养其创新意识,发掘学生潜质,促进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发展,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都与新课标所倡导的“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发展”,“构件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理念相一致。

那么,如何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规划语文课外活动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校地为本,使语文课外活动的规划与学校、地方特色密切结合起来

我国地大物博,文化悠久,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我们以山东曲阜为例,曲阜在历史上是鲁国故城,在文化上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自然资源上有沂河、尼山、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位于曲阜的中学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就要认真考虑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独特的课程资源,具体到语文课外活动上可以参考以下安排:

1.曲阜拥有许多闻名世界的文化古迹如孔府、孔庙、孔林等,来此旅游的游客来自世界各地,学校可以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通过义务为游客服务来培养自己的听说能力,学习与人沟通的技巧。

2.学校可以不定期的组织学生走向大自然,走进名胜古迹,尤其是在学习完有关课文之后,因为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尤其是古代的文章都蕴含着浓厚的儒家思想,在活动中,老师最好可以适时地对课本有关知识进行拓展和引申,并且指导学生写活动总结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文化素养和写作能力。

3.校本课程要立足于学校,在综合评估学校的具体情况之后,尊重学生个性,根据学校特点,组织特色化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就有关儒家文化方面的问题进行演讲,指导学生办宣传报介绍曲阜的风土人情,鼓励学生阅读儒家经典并帮助他们组织读书经验交流会等等。当然,曲阜只是一个个例,其他地区在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方面会有很大不同,但基本的指导思想是一样的。

二、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要鼓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语文课外活动的规划中来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的课程,它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一样都有一套完备的组织部分,包括内容目标、学习活动、评价程序,有时还包括学习材料、时间、空间和环境,同时,校本课程还是一个综合课程,需要各科教师积极参与其中,所以,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要鼓励教师行使自己的课程设计权、课程开发权、课程研究权等权力。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要亲自参与到对当地自然、文化、历史资源的考察中去,结合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去发现和挖掘那些能够有效地组织语文课外活动,最优化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资源,积极地向课程开发小组献计献策。语文教师尤其要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中去,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教材进行加工润色,这样,也有利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从而在语文课外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发挥充分的指导作用。另外,由于校本课程中的语文课外活动有时会在校外进行,并且在活动过程中要不可避免的与各种人群打交道,所以,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负起责任来,力求把活动的规划做到细致入微,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保障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有序顺利进行。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语文课外活动的规划要以学校在读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情况及其经济承受能力

在城市,由于学生的知识较为丰富,家庭较为宽裕,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去收费景区游览的活动,还可以订购一些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的期刊,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个人博客或者学校自主搭建师生、生生相互交流的网上平台。在农村,由于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比较落后,而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好,且能吃苦耐劳,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田野里采风,去登山,在大自然中感悟生活,体味人生,鼓励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指导学生自编报纸,自办黑板报,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于实际。另外,在课程的编制及其语文课外活动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选择,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不能采取强制参与的手段,应该采取自愿的原则,如果条件如许的话,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的机会。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也要时刻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在学生比较迷惑的地方详加解释,在有些地方提醒学生进行记录,并在最后指导学生写出一片较好的总结文章,对于优秀作品可以推荐发表或在全校展示,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对其他同学起到激励作用。

总之,如何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规划语文课外活动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并且,校本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文课外活动所呈现的新的趋势和特点之一,而在国外,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渐趋成熟。“澳大利亚将课外活动称为室外活动的语言学习,认为它是语文课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不少地方开发了校本化的语文课外活动。每年8月,澳大利亚各地都举行儿童阅读周。孩子们按照本地人最喜爱的主人公形象装扮起来,到书市与作家、插图作家和出版商会面,参加故事会、戏剧表演等。”“法国著名教育家雷内倡导的自治活动教育法所提供的语文课外活动设计方案是小组写作――通讯活动:清晨,你让孩子们练习写作。把写的东西读给同学听,通过表决方式,推选出最能表达共同心愿的文章,然后用法语写在黑板上。每月发一个记事本,记录有意义的事,选好的文章向校报投寄。与别的学校同学通信。参加到一个小组里,每到月底向有关学校寄出5份校报,不久即可收到来自5个不同学校的校报。这样,班级里面就充满着热烈的气氛。因为交换的不是几份报纸,而是温情、友谊和真诚。”国外的一些校本化的语文课外活动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充分联系和利用学校与社区内的设施、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强民族教育,审美教育和环境教育等。”我们要借鉴国外的经验,积极吸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立足于实际,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规划出特色化的语文课外活动,多方面,多渠道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校本课程的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在实施新课程、落实《课改纲要》的过程中,北安小学开发了“聪明玩”这个校本课程,把“玩”作为一种教育形式,作为一种课程形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来实施素质教育。这是一个新的探索,我们的认识和理解是:

一、“玩”是理解人生、学习生活的启蒙教育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有着不同的做法,也有着相同和相近的做法。其中让儿童扮演社会角色学习生活、认识生活,是一个共同认可的方法。儿童从最初的与布娃娃相交的时候,他们就会给布娃娃分配角色:谁是爸爸,谁是妈妈,谁是孩子;告诉布娃娃爸爸是做什么工作的,妈妈会对孩子说什么,孩子应该和妈妈说什么,他们会编排得十分生活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就有了是与非、美与丑的认识。例如,孩子们总想扮演警察、去抓“坏蛋”,“警察”总是威武、勇敢的;“坏蛋”总是狡猾、丑恶的。儿童创造了游戏,也帮助儿童理解人生,学会生活。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聪明玩”,就是要为孩子们科学、有组织、有主题地提供玩的时间,玩的环境,达到玩的良好境界。

二、“聪明玩”,是培养儿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载体

“课改”提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北安小学确立开发的“聪明玩”,就是要开发学生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课程理念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胜、好动。根据这一心理和生理特点,让学生组织全班同学参加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方案设计。我们从小学生的兴趣出发,确定“聪明玩”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聪明玩”的活动内容大多是在学生喜欢的游戏中产生,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中产生。活动形式完全摆脱了教学中的惯用模式,强调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使学生玩得尽兴、玩出花样。“聪明玩”活动鼓励学生人人设计方案,而且方案主题要有创意。在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游戏、一起娱乐,做学生的助手和朋友。

(二)课程实施

“聪明玩”的内容是根据学生年段特点设计的,定为15分钟至25分钟微型课时。“聪明玩”一般由两个程序完成:

第一程序:“聪明玩”的方案设计和“竞标”。

第一周,由个人、活动小组或与家长一起设计活动方案。活动方案一定充分考虑让全班同学均能参加,追求那些有创意、有新意、同学喜欢的方案设计。所以,学生在做准备工作时,要绞尽脑汁,要翻阅大量的课外资料或向长辈、朋辈进行咨询。活动地点可以在教室内,也可以在室外。当进行方案竞标时,要进行两轮的筛选:第一轮竞标是在活动小组内进行。在活动小组内每一位学生都要讲解自己设计的聪明玩方案,活动小组成员根据聪明玩的活动评价标准选出一个或多个聪明玩方案。第二轮是在班级进行。每位方案的设计者都要向全班同学说明设计主题、活动内容、玩的方法以及为使同学们玩得尽兴自己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等。全班同学进行讨论,产生一个或多个“中标”方案。最后全班同学对中标方案再次讨论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使方案更加完善。

第二程序:“聪明玩”的方案实施。

这个程序是由“中标”方案的设计人或小组作为主持人实施的方案。首先,向全班同学讲解修改后的“聪明玩”方案,这一环节要求做到讲解简明、清楚,留有更多的时间带领同学们玩,玩的过程是采取合作小组之间竞赛的形式,玩后主持人要带领同学们小结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