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村集体管理制度

村集体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村集体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村集体管理制度

村集体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秣陵街道拥有地域面积185平方公里,街道下辖21个社区,4个村。2012年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亿元,同比增长20.6%,实现财政收入9.1亿元,同比增长20.6%。2012年街道农民人均纯收入16963元,增幅达15.6%。2012年社区(村)实现可支配收入1.61亿元,同比增长14%。近几年来,街道始终把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工作作为农村社会稳定的重点工作来抓,全面推行了财务、资金“双代管”制度和会计电算化制度。同时大力规范财务行为,完善财务制度,创新管理机制,加大监管力度,使秣陵街道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有效促进了街道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011年获得南京市农村财务管理先进集体称号,现将我们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一、改革管理体制,推行财务、资金“双代管”

秣陵街道把原村、社区主办会计改为报账员,具体负责备用金管理、原始支出发票的初审、收入款项的上交、当月财务收支凭证的管理、资料整理及向村民理财小组报告等工作,撤消了社区(村)出纳员、保管员等职位,大力压缩村级工作人员职数。街道会计服务中心根据会计核算和管理的需要设置了出纳员、记帐员、复核员、档案管理员等职位,全面负责所村、社区的财务、资金管理、审凭证编制、账簿登记、微机录入、会计报表编制、信息反馈和档案管理等工作。改革原有的资金管理模式,撤消了各村银行(信用社)账户,改由会计服务中心统一在银行开设统一账户,分户核算,保证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报账会计的备用金进行管理,严格限额,监督报账会计及时结账,不得坐支。

二、完善管理制度,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化

秣陵街道在原有的农村财务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并根据需要,对一些财务行为和财务支出出台一系列的办法的细则。具体的制度有《秣陵街道村级财务收支制度》、《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制度》、《非生产性开支管理办法》、《村级招待费用支出管理办法》、《招商费用管理办法》、《村干部离任审计制度》、《村干部报酬管理办法》等,将这些制度发放到各村、社区,并在会计服务中心显要位置进行了张贴。建立了现金银行存款管理制度、集体经济台账制度、票据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会计人员管理制度及会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这增强农村财务制度的严肃性,使街道的农村财务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按规办事”。

三、创新工作方法,实现会计核算电算化

街道整合之后,秣陵街道会计中心配备了11台电脑、6台打印机、2台刻录机、1台复印机,同时购买了太阳软件公司的财务核算软件、用友公司的出纳通、票据通软件,对村级财务实行电算化管理。经过几年来的运行,目前会计服务中心对社区、村财务已完全采用电脑记帐,彻底摆脱了传统手工记账模式的记账效率低、差错多、核算不规范、资料保存不完整等问题。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目前会计电算化工作运行状况良好。现在25个社区(村)的出纳资金出入、会计凭证录入、明细账、总账记入到报表的报出通常要10个人干的事,现在3个人就完全可以完成。这样不但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每月5号左右我们就能将财务报表及时汇总上报街道领导,为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四、严肃财经纪律,保障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

财务收支先收后支,坚持以收定支、合理安排;先审后用,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核、审批后方可使用。首先,加大支出票据审核力度,严格资金使用审批程序。坚持财务审批一支笔,要求所有支出发票必须具备经手人、证明人签字,对必要的支出发票要有相应附件,对不符合财务制度规定的票据进行退回处理。同时超过1万元的大额支出必须经街道工委、办事处领导批准,严格遵守“先报事,后用款”的原则,真正意义的变事后审核为事前监督。其次,规范票据管理,实行收支分离,杜绝收入不入账现象的发生。目前,各社区、村的使用的收入票据一律在会计服务中心领取,每次限领一本,票据专人管理,社区、村开具的每张收据在资金到位后必须由会计服务中心的会计人员签字证明方可以旧换新,从而在源头上对收入进行了监督控制,规范了管理。第三,加大对重大工程、项目、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村、社区自行建设的工程超过5万元,必须由街道审计办出具审计报告并开具正式发票方可报支。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实行专项审计。

五、强化制约监督,规范财务公开、加强民主理财

村集体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1.相关的管理会计机构设置不规范

目前我国没有一个专业性的指导和研究管理会计方面的组织、协会或者团体机构,这不利于管理会计的发展和创新。由此我国在管理会计相关机构的设置和组织方面需要完善。同时与之相关的工作组织不规范,由于没有系统的机构设置或团体组织,和管理会计相关的工作组织、工作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规范性。

2.使用范围相对较小

由于我国的企业会根据企业成本核算的需要设了管理会计,所以很多企业没有管理会计,企业在管理会计在公司战略和公司的预算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目前没有得到重视,这也就造成了企业在建立管理会计时没有对管理会计形成科学的认识,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形成了不利的发展影响。管理会计制度在企业管理会计设立方面需要进行引导和科普,同时对于管理会计设立的条件进行科学化的规范和要求。

3对于管理会计方面的研究和知识普及的缺乏

管理会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我国的管理会计研究领域相对较小,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完整,学科体系一定程度上不规范,理论体系没有清晰的主线,在理论研究方面存在欠缺。同时理论研究的不完善,管理会计在经济发展中,企业没有对其形成科学化的认识,相关的管理会计知识没有在企业层面的到普及,从而影响了管理会计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从管理会计体制方面应该形成促进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研究发展的动力,完善相关的制度机制,促进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研究和普及。

4管理会计实践的欠缺

管理会计理论知识的缺乏和相关理论知识的普及化程度低,企业在运用管理会计方面的积极性低。同时我国在引进国外的管理会计的应用经验和研究成果,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发展状态不相符,也造成企业在运用管理会计方面的阻碍。相应的我国管理会计制度在实践方面存在欠缺。

二、对管理会计制度的建议

根据本文对我国管理会计制度发展现状的简述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总结,本文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1.培养和加强企业管理会计的意识,大力提倡和发展管理会计战略

企业在管理会计建设方面的意识淡薄,需要加强和深化企业管理会计制度的意识,改变固有的落后观念。认识到管理会计对企业发展的帮助,对于企业的管理会计的建设就会逐渐普及化。企业的固有观念是考虑企业的成本核算,这个观看就会让企业没有从公司发展战略的角度考虑管理会计,只有调整了企业的发展观念,才会使得管理会计的到企业认可,企业建立管理会计的阻力就会大大下降。

2.结合典型案例的研究深化管理会计理论

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理论知识的深化和发展,在结合典型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深化对管理会计体系和理论知识,从而达到指导我国管理会计的运用和发展。成立相关的研究机构和规范的组织,推动管理会计理论知识的发展。我国的管理会计制度对于相关的研究机构和组织进行合理的规范和要求,对于其职能范围和作用做明确的规定。

3.完善相关的立法,同时加强管理会计的教育

村集体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企业; 制度; 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0. 039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0- 0065- 01

1 引 言

企业管理制度可谓是企业正常运行的保障,在企业运行过程中,需要依据科学的、完整的管理制度,在制定决策的时候也需要相应的管理制度予以支持,因此,制定科学的、完整的、可行的企业管理制度在当前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从目前来看,企业管理制度不仅存在于企业之中,也可以在一个特定的系统中发挥作用,简言之,所谓企业管理制度就是指在一个系统亦或是单位中根据其发展方向和生存现状,制定科学的、完整的、可行的制度,从而依照这种制度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确保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有章可循。

2 企业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仅体现在制度的执行层面,还体现在制度的制定层面,制定和执行两个环节中任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企业管理的有效实施。因此,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要根据这2个方面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管理制度制定缺乏可操作性

在许多企业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管理制度的制定与管理执行完全不相关,企业在制定制度的时候只是根据自己的凭空臆想,在没有对单位实际管理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就制定出所谓的管理制度,这种制度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事实依据,在表面来看,制度完美无瑕,天衣无缝,是现代企业的代表与象征。但是,当管理制度与实际管理工作相结合的时候,问题就会出现,许多条款都是空头规定,在本企业内部根本无法实施,与企业实际情况完全不符。这种天马行空的企业管理制度完全没有可操作性,没有调查却积极发言的现象在企业中依然存在。

2.2 企业管理制度更新慢

现在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在飞速地进步,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中运行必须具备的就是与时俱进的精神,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革,以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的经济现状。但是,在我国许多企业的管理制度制定中都存在着不断更新但缺乏新意。毫无疑问的是,在任何一个企业都曾经制定出与本企业状况相符合的管理制度,但是这种管理制度并非与企业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适用。然而,有一些企业将曾经成功的企业管理制度作为新时期企业管理制度制定的完全依据,甚至是换标不换本,在多次企业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都照搬照套原有制度,在企业管理制度上没有实现质的飞跃。

2.3 制度执行力不够

企业管理制度必须去执行才能够验证真伪,只有在不断的运用中才能够找到最适合本企业的企业管理制度,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企业中存在着许多“面子”制度,这些制度仅仅是躺在档案袋里、资料夹里,当上级领导进行检查的时候,这些花花绿绿、五彩斑斓的管理制度才能看见阳光,它们的存在仅仅局限在应付检查这一个层面,没有实际的实行作为依托。这样的制度存在必将对企业管理设置障碍,影响企业的长足发展。

2.4 不符合公司规定与国家法规

国家法规是企业管理制度制定的首要依据,任何公司在制定管理制度的时候都需要依据国家法规进行,只有在大前提正确的情况下,才能够使小前提发展方向无误。但是,在我国许多企业在管理制度的制定的时候,都忽视了国家的法规,只是一味地为公司服务,或者是过分地强调“人性化”。与此同时,企业管理制度也要依据公司的规章进行,与公司的整体发展方向相一致。

2.5 企业管理制度忽视企业生产

企业生产是企业获得利润的一个主要途径,它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领域和最终盈利状况,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也必须是为企业生产服务。但是,从目前来看,许多企业管理制度在制定的时候人云亦云,忽视企业生产的现状,试图通过简单的“拿来”而获取科学的管理制度,这种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

3 解决企业制度管理中问题的相关对策

3.1 注重团队精神

任何性质的企业都需要团队的力量,团队的支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企业管理制度执行的过程中要注重团队精神的熏陶。企业制度执行者要凝聚人心,提高员工对企业忠诚程度,明确分工,在企业中制订相应奖惩机制,进行定期的员工培养,从多方面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只有员工具有团队精神,才能够在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更具掌控力,使企业管理更加顺畅。

3.2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的健全需要不断地发展新制度,代替那些相对陈旧的管理制度,及时发现现有制度的不足,并加以该进,制定出符合现在条件的企业管理制度是完善企业制度的第一步。同时,为了确保执行力,要对叠加的制度进行有选择的废除,将企业管理制度优化。最后,要对企业管理制度进行细化,根据企业的现状、管理工作人员的具体情况、管理的对象、执行的领域等各方面制定详细的企业管理制度。

3.3 制定完善后续机制

村集体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学籍管理制度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新学籍管理规定颁布后,学籍管理制度虽然有所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学籍管理制度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高校发展是提高学籍管理制度文明程度的有力保障。学籍管理制度以条文的形式告诉学生学校为他们设计了一个怎么样的学习轨道,告诉学生在校期间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制度上规定的各种奖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被管理者朝着高校发展的目标成长,从而促进高校发展,达到其教学目标。学籍管理制度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被人信任和期待,可以激发他们全身心投人学习,在遵守制度的同时,发展其自身的个性,从而达到或超越学籍管理制度的要求。学生愿意做出新的尝试,接受新的挑战。在学籍管理制度激发学生潜能的过程中,高校人才培养效率得以提高,高等教育得以发展。

1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2005年新的国家《普通高等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将各高校将主辅修制度、重修制度、选课制度、学分绩点制度、免修制度等学籍管理方法上升成为制度。从形式上注重了依法管理和对学生权利的关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1学籍管理制度对学生的重视不够。现阶段高校学籍制度,追求的仍然是保证管理者的管理自由,这种集权控制的学籍管理制度在高校职能的发挥上,不依赖于管理者的潜能发挥,而在于控制学生遵循规则的力度。部分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规定:“学生在保留人学资格或保留学籍期间不得报考其他学校”,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将学生的异动情况控制得非常严格,如果学生在保留人学资格期间发现了更适合于自己发展的道路,产生报考其他学校的要求,本就没有办法实现,这些都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以前有一种说法是考上了大学就吃喝不愁了,所谓的60分万岁就是说你可以在学校混日子,反正到时候会有工作,国家会给分配,于是高校成了学生的“家长”,学生的命运把握在学校手中,学校强制管理的作风使只能服从学校的安排,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来临,高校收费和就业制度的出台,学校无争已经不复存在,学生需要自己交费上学,自谋职业,学校不再享有政府赋予的决定学生前途的政策权力,收了学生学费后,就必须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学籍管理制度应该成为满足学生需要的一种手段。高校现行学籍管理制度虽然己经有了权利救济途径说明和程序的设定,但学生权利还不够明确,学籍管理制度文本没有规定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利,维护权益在学籍管理过程显得形式化,表面化,忽视学生权利的学籍管理制度很容易引起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诉讼案。我国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按计划与要求培养人才,专业划分过细,教学重灌输,轻启发,重记忆,轻思考,学习方法过死,评价指标片面,评价方法单一,评价结果偏颇。与之相适应的学籍管理制度也具有同样的计划特点,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创新能力较低,个性发展不突出。

1.2学籍管理制度各高校特色不明显。权力集中和强制服从的高教管理体制是我国高校现有学籍管理制度的形成背景。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集举办权、办学权、管理权于一身,自上而下做出决策并进行管理,学校自主办学和独立决策的权力较少。尽管国家新规定渗透了放权意识,但相当多的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仍然在不同程度地抄袭国家学籍管理制度,没有添加适合校本特色的相关内容。由于国家的制度无法顾及地区、行业和学校发展的差异性,高校对它的复制导致了千校一面的学籍管理模式,限制了学校之间竞争及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校的竞争呼唤学籍管理制度的校本特色,国家新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现了扩大高校自主权思想,为学校自主管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现行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强调国家学籍管理制度的指示作用,忽视本校实际和学校发展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籍管理制度与国家学籍管理制度雷同,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复。在制度设计时,各高校没有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进行补充,没有在制度上强化学校办学特色。体育学院、理工科大学、综合性大学等不同性质的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各有特点,在学籍管理制度怎样与学校专业特色相吻合的问题上,各高校却很少研究。

1.3制度的产生过程不够民主。现行学籍管理制度的形成首先来源于学校管理者的意向。制度文本的原始意图很少有学生的意见,文本成型后甚至未指派学生代表参与讨论,学校管理者作为学生情况的旁观者,对学生情况的认识是有限的,制度生成过程中信息掌握不对称和不充分,民主和公开原则缺乏。学校要培养一批具有社会批判意识和探究精神的新人,就应该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权威和纪律的态度。高校可以通过协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理性的判断能力与预见能力,使学生逐步成为具有责任能力的个体,使之享有与其责任能力相适应的自由权利。学籍管理者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民主制度的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制度生成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感化,促使学籍管理制度在学生中形成制度的共同愿景。 1.4制度执行程序不够规范。增强学籍管理制度的透明度,是制度执行过程首先应该遵循的程序,因为制度的透明度能提高管理效率,保障学生权益。关于学籍管理制度在学生中间公布这一工作,高校都做得不错,大部分学校都能保证在学生人学时人手一册,可是学校的宣传力度却很小,往往是一发了事,大学几年时间再不问津。要保证制度在学生中的高透明度,学校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将制度进行宣传,开展与学籍管理制度内容相关的各种活动,将制度内容内化到学生身上,只有这样管理者才能引导学生认同并遵守制度。现行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在学生中宣传力度不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在学籍管理制度执行中,由于执行程序不规范,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在高校学籍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要建立科学、合理、严格固定的程序机制。正当程序是学生权利得以实现的保障。

2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2. 1增强学籍管理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增强学籍管理的民主意识,首先在管理中将学生放到应有的主体地位,使管理工作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满足学生并努力营造平等、民主的校园氛围。其次让学生在管理活动中参与选择,参与创造,参与管理,参与决策,以增强学生对管理目标、制度、方法的认同感。最后保障学生民主自由的学习权利。现代大学是由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个体组成,而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和形成需要民主自由的外部条件。因此,保障学生民主自由的学习权利应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种价值追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权力的设置和运用不能只受只受道德标准的衡量与限制,应该坚持依法治校,将教育关系作为一种法律关系来看待,应当将尊重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作为教育者的首要义务。在行使教育管理权时,首先考虑的不应当是如何处置受教育者,而应当是这样处置是否合法,是否会侵犯受教育者的权利,真正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平等的法律主体来对待。

村集体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质量;监督管理;问题;对策

建筑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质量的监管在建筑施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建筑行业的特点,阐述建筑质量的监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解决建筑质量监管问题的对策,为建筑质量监管工作提供参考。

1 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建筑工程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

我国在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对于工程监督管理体系主要是由政府监管体系和社会监控体系,这两个体系就构成了我国建筑工程监督管理体系,保障建筑工程的监督效,虽然这两个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却不能满足建筑工程监督管理体系的新要求。

1.2建筑质量监督管理的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建筑质量监督管理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管理工作,其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要求很高,需要具有丰富的施工经验和专业知识等综合职业素质,而在实际部门人员设置时,却仍然存在着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低,甚至一些职业素质低的人员靠关系被安排到质量监管部门中,这就直接影响监督执法效果。

1.3建筑质量监督内容局限性大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范围比较窄,主要局限在工程的施工阶段,通过施工阶段对建设工程责任主体质量行为和工程实体质量的监督,对于建筑施工项目的施工质量仅仅起到监督作用,而缺少对于建筑的准备和建筑的验收阶段实现全面的监督管理。

1..4建筑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的部门责任划分不明确

建筑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到企业内部的监管部门,大大小小数量众多,很多地方政府的建筑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在权力设置上存在交叉,这就导致在监督管理时,执法力度不够,管理松懈,还存在部门之间相互倚靠、等待观望的现象,而主管部门的管理经费不足,也是影响监督执法效率的一个因素,其直接影响到建筑质量监督管理责任无法落实到位,对建筑质量监督工作影响很大。

1.5建筑施工企业的资质管理不严格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施工单位也是鱼龙混杂,有很多建筑施工项目在招投标中对于施工企业的资质管理缺乏严格的审批程序,在招投标中暗箱操作、串通招标、借用别人的资质招标或者招标后转包等现象经常发生,其监督部门缺乏严格管理,在招投标管理中没有严格审查施工单位的资质,有些甚至是听之任之,一些不正常的招投标方式,这就纵容了这些不具备资质的施工企业混迹其中,进而严重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

1.6建筑质量监督管理的信息传达不通畅

在建筑质量监督过程中,传统的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信息传递阻塞,其不利于建筑质量监督过程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的实施,紧靠人工、纸质的传递监督信息,既影响到其准确性,又工作效率低下,其不利于建筑质量监督接受全社会监督目标的实现,目前,许多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主体都还没有建立健全建筑质量监督信息系统。

1.7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不全面

根据国家建委的要求,建筑质量的监督管理要进行全面的宏观管理,而且建筑质量的监督管理要从施工项目策划、规划设计、施工过程和后期运营几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监督管理,而在实际监管中,有很多时候都是只注重于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而忽视了前期和后期管理,在管理上不够全面,不能从根本上起到监督管理作用。

2加强建筑质量监督管理的对策

2.1要明确部门权责,深化体制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建筑行业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建筑质量交叉监督的现象已日益突显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原有的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体制造成的,因此,我们只有深入改革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权利、责任,才能进一步的发挥建筑质量监督的工作职能,笔者认为可以实行社会监督体制,将监督工作面向人们,秉着公开化的原则,在工程建设前期就对各项工作进行质量监督管理,以促进建筑质量的提高。

2.2 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建设工程质量主要取决于建设工程实施单位即相关主体责任单位的质量行为, 而主体责任单位的质量行为的有效性却离不开监督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如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本身缺乏有效的监督,那么这一体系的有效性就有可能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对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评价,以保证监督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

2.3要加强对质量监督管理人员的管理

针对建筑质量监督从业人员的素质低问题,我们除了要做好资格证的管理审查以外,还要定期的进行审证和组织培训继续教育,并定期考核,杜绝有证无能的从业人员混入管理队伍,通过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进而提高建筑质量监督管理水平。

2.4要完善建筑质量监督范围

建筑质量监督范围不仅包括施工阶段的,其还应包括策划、设计和运营阶段,其中,策划阶段是质量监督管理的基础,是整个工程项目的关键,它决定着建筑质量是否满足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比如在唐山大地震中,许多建筑由于选择的地段地质不符合要求,进而导致建筑坍塌严重,而设计阶段是建筑质量监督管理的关键,如果连设计都存在质量问题,即使施工质量再怎么好也建设不出来精品工程,运营阶段也对建筑的质量影响较大,一旦建筑在次阶段受到破损、污染等损害,即使设计和施工阶段再怎么完美,也只能是功亏一篑,比如,如今许多建筑都在搞再装修,其实这对建筑的损耗特别大,因为大部分从事装修工作的人员没有建筑质量意识,常常为达目的不顾后果,严重影响了建筑的整体质量。

2.5要加强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监督

对建筑工程实体质量的监督、应坚持“质量第一”,“科学、公正、守法”的工作原则,根据规范规定,实施规范化监督抽查、抽检,确保抽查结果能真实客观反映实体质量状况,发现问题或存有疑问时,则应按规范化规定再作进一步的工作,对于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综合来看是行为和效果的监督,我们应把工程质量行为的监督检查情况,与实体质量的监督抽查结果,两者有机的结合起进行考察,分析判断工程施工质量的实际控制水平,并不断加强和完善监督控制管理措施。

2.6要改善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手段和方法

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的效能。随着科技进步和建筑业的不断发展,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必须要增加建设工程质量的科学技术含量,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对其实施监督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得以改善,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必须以新兴的信息技术为支撑点,实现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实现监督方法的科学化,不断创新和改进检测设备和仪器,以有效地适应建筑技术发展的需要,进而保证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监督管理技术装备能力和监管效率,推动全行业信息化和建筑科学技术进步。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建筑工程质量是建筑行业永恒的主题,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是各级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作的核心,因此,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施有力的措施是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