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专业市场调研报告

计算机专业市场调研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专业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专业市场调研报告

计算机专业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普及,学生动手组装计算机的热情也在不断高涨,兼容PC机以其价格低廉 (相对于品牌机)而深受在校大学生的喜爱,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能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理论知识,更为自己能独立组装计算机(DIY)而对该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目前,很多高校开始把“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作为选修或开放实验课程来开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掌握一技之长。由于现行的理论或实验教材,作者从编写到出版,需经过一段较长时间,但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在不断升级,性能日益提高,带来了计算机新技术、新产品与相对滞后的教材内容相矛盾,要使学生能跟上硬件发展的步伐,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已不能适应课程发展的需要,要使实验内容跟上市场计算机硬件的变化,学生能产生该门课程兴趣,对该课程的实验内容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2 课程的特点和要求

    学生学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后,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能用所学知识选购和组装计算机,具备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和维护的基本技能,常用软件的使用,局域网的搭建。

    该课程的特点:(1)课程内容多、知识面广,包括计算机组成部件、硬件安装、硬件测试、系统BIOS设置、优化、硬盘的分区规划、软件安装、局域网的建设、计算机日常维护。(2)知识更新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知识、新产品不断出现,只有不断更新教学(实验)内容才能满足学生了解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3)课程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该课程的特点,要达到学习的效果和课程的目的,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

    3 实验内容改革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课程,要求内容新、更新快,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该门课程一般总学时32,占2 个学分,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摒弃过去的先讲后练,甚至是只讲不练,在充分利用实验室计算机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内容和考核方式的改革,采取边讲边练,或者是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在课程的学时安排上,我们是理论为12学时,实验为20学时,基本内容大致分为6个独立的项目,现分别说明。

    实验1.认识硬件(4学时)。通过理论讲解,使学生对计算机的主要硬件(主板、内存、CPU、硬件、光驱、显示卡、显示器)的性能指标,工作原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通过网上计算机硬件价格、性能的查询;结合市场调研,要求学生写出计算机硬件的调研报告[3],在某个价位的配置清单等手段,使学生从感性上对计算机组装产生兴趣。

    实验2.计算机组装与维护(4学时)。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进行拆装的成本较高,破坏性较大,为此,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利用现有实验室原有资源,例如我们采用03年购买的清华同方机型进行拆装,要求明确目标、拆装顺序、拆装过程中的注意点(曾经有学生拆硬盘上的螺丝);在此熟练的基础上,给予指导,我们准备了15套目前较流行的计算机产品组装,进行分组实验,经过教师检查,方可上电。使得学生既掌握了计算机组装的步骤,又能接触到新产品,不至于用到的都是过时产品。

    实验3.常见故障的分析与判别(2学时)。由于现行的计算机维修,主要是板卡级的,替代法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本次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对实验2中的常见的一些故障能进行分析、判断,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自己能独立排错,以便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4.系统的安装(XP和WINDOWS 2000 Server)(4学时)。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系统分区、硬盘格式化、BIOS的设置、系统的安装、网线的制作方法,利用H3C的交换机组建一局域网。

    实验5.有关系统相关软件的使用(4学时)。该实验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涉及软件的下臷和使用。

    (1) 系统的备份(GHOST的使用)。

    (2) 系统的优化(WINDOWS 优化大师的使用和注册表的了解)。

    (3) 系统的测试(Sisoft Sandra的使用)。

    (4) 常用杀毒软件的使用(瑞星、金山毒霸、卡巴斯基)

    实验6.多媒体软件的安装与使用(2学时)。内容涉及

    (1) 图像处理软件

    (2) 声音

    (3) 播放器的安装与使用(豪杰、real PLAY、暴风影音)

    4 考核方式的改革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我们在考核方式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是7+3模式,即理论占70%,实验占30%;我们采取的方式是3+7模式,即理论占30%,实验占70%。理论考核为辅、动手操作为主。

    笔试考核为辅、实践操作比重高于笔试,各单项实验项目独立计分。这不仅使学生在考核上把风险分散到各个实验项目中去,也不必担心考试通不过,再次重修,真正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在实验的考核方式上采取多种形式。

    (1) 分组讨论(实验2)

    (2) 调研报告(实验1)

    (3) 实验报告书

    宽松式的实验环境,学生在课内安排实验如不能及时完成的话,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由学生本人提出预约申请进行补做,达到规定的要求,分项目进行单独计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实践的练习,确实把按大纲规定的要求落到实处,使学生能在轻松学习的基础上掌握一项技能,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

    5 结束语

    目前,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因此懂得计算机的软、硬件安装,常见的报错信息、检测方法,日常的维护和保养,“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势必将成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程之一,尤其对于民办本科的学生来说,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通过对实验教学的改革,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消除学生对该门课程由于理论考试不及格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能快乐学习,体会实验过程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功感,确实让这门课程变成大家想学又愿意学的一门课程,事实证明,通过本学期对该门课程的改革,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考核方式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反映较好,收效甚大。

    参考文献:

    [1] 徐鲁雄. 改革计算机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推进素质教育[J]. 计算机教育,2006,(8):57-61.

    [2] 张世伟. 浅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的教学模式[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5):165.

    [3] 周苏. 专业课程教学测评的创新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7):88-91.

    [4] 高尚,别小川.“计算方法”实验内容的改革[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0):106-107.

    [5] 孙中胜,高长宝. 微机组装升级与维护[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计算机专业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信息素养;网络;评价机制

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不仅为后续的计算机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成为当代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其教学内容和思想对学生思维发展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随着我国计算机教育的普及,原来作为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第一层次的部分教学内容,已经向中学转移,从而使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职业学校所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以普遍采用统一的目标、内容、进度和检测标准,没能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学生应具有的计算机素养,因而对后序专业课程的学习服务性不强。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工具性、时代性等特点,因此在课程改革大潮中,要以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依托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体现开放性、动态性的特征。

1.以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以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职业中的信息化处理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目标。由于推行了计算机等级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然而部分师生把该课程知识学习与证书考试联系起来,使课程教学成为考证的铺垫,为了达到考试的合格率,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模拟题的练习中,使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信息素养得不到提高,背离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侧重于应用的课程,所以实践性应当是本课程设置的基本定位。对于学生而言,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借助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突出实践应用,发挥网络教育功能,让信息化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为将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与信息技术发展形势相适应,改革教学内容

(1)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地衔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普及,现在中、小学也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他们是从零起点开始,学习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制作、演示文稿制作等基本内容。目前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大多也是从零起点开始的,以计算机基础知识、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制作为基本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复。为了做好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衔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系统化与提高,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形成贴近工作生活实际的知识体系。比如在文字处理方面学习更深入的技巧,利用邮件合并功能实现学生成绩单的制作,利用样式管理功能完成毕业论文的编排等。

(2)增加网络和多媒体知识的教学。在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社会,网络技术不但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成为现代高职学生必备的素质。因此,在我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介绍网络的知识,让他们学会网上查找资料、浏览新闻、网络购物、网络通信等,而且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师生互动平台。同样,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音频、图像、视频及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具备一定的多媒体素材加工处理能力也是有必要的。由于非计算机专业后续不会开设多媒体课程,所以这部分内容就需要纳入本课程的教学。

(3)教学内容模块化。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承担着为后续课程乃至将来职业服务的重任,所以教学内容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除了部分必修模块,各专业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及时更新教学模块,精选教学内容,淘汰重复和陈旧的内容,提高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3.以任务引导学习,改革教学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比较有效的。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项目为导向,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通过小组相互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都可以实现机房教学,这为任务驱动教学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合理设置任务,便可以将教、学、做合为一体,达到边学边做,边做边学,边做边教的效果。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打破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明的状态,而且在实践中更容易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养成一定的职业习惯。

4.依托网络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手段

目前,教师们精心制作了电子教案和

课件,进行多媒体演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还不是很高。作为计算机课程,理应走在网络化教学的前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可以依托校园网,充分整合学校教学资源,组建学校网络教学系统,并不断地加以完善。借助网络教学系统,教师不断积累的教学资源可以得到更好地利用与优化,学生可以在课外实现自主学习,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同时也可以缩短时空距离,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渠道,如可以在线交流、E-mail、留言板等方式。

5.突出应用能力的考核,改革评价机制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能够正确评价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情况,不同的考核方式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目前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题库系统机考方式,实现了教考分离,考核手段比较公正、合理,但对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说,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题库系统是配合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模拟系统,不提供自行更改考题的功能,部分题目实用性不强。二是以学期末试卷考核的方式为主的结果性评价,无法真正体现本课程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标。所以建议本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辅之一定的结果性评价,即建立经常性、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经常性评价可以课堂为依据,对学生加大课堂考核力度,因为课堂是学生最真实最直接的表现。阶段性评价则可以针对各模块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设置一些综合性实践作业,如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后,可以让学生参与电脑销售市场调研,完成调研报告;学习Word文字处理模块后,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完成规划书的制作;学习Excel电子表格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家庭生活开支的调查与统计;学习Powerpoint软件后,可以制作自我风采展示演示文稿。对这些综合性的作业可以从态度、能力、效果等多方面综合评价考核。当然,在评价中也要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综合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保证评价的公正性与有效性。

结论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的入门课程,既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势,又要符合以生为本,培养应用能力,提高信息素养的宗旨。我们需要不断进行教学实践与探索,通过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渝,黄贤英.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新探[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18(3):170-174.

[2]童鑫.基于行动体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4):56-58.

[3]叶成荫.大学微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价值工程,2011,30(16).

[4]姚方元,单虹.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计算机教,2006(11).

计算机专业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物流金融;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4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

笔者认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课程”,“课程”改革的突破在于学校和企业的结合。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通过教师和教学过程向学生教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德智体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走向社会后能够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物流是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生产流程、生产成本等多种要求来配置人力资源流,寻求人力资源投入和产出的最大化,因此在用人方面,物流企业有自己的行业标准。企业中的某些资源,教育单位并不具备,例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有竞争的工作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工作能力、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这些都不是在学校中可以学到的。物流行业由一些公司提供技术和产品标准,行业中的参与者都遵循这些标准,学生必须达到这些标准规定的技术水平才能得到行业的认可。为此,学校和企业应当相互交流,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培养适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人才共同努力。

1课程开发的背景

物流金融业务在最近10年起步并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更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国数十家银行、上百家监管公司、成千上万的工商企业投入到该类业务中,使金融业与物流业有效结合,形成“多赢”局面,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等诸多问题。中储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动产监管业务,仅2010年就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额505亿元,此举拓宽了金融机构的放款渠道、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搭建了金融机构、客户与物流公司“三赢”的业务合作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物流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必然带来大量的人才需求。以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为例,中储股份有限公司、中海山东物流有限公司、中远物流有限公司、中国外运山东有限公司等每年都从学院录用大量的毕业生,仅2011年上半年,中储股份青岛分公司录用学院26名毕业生,中海山东物流有限公司分两次录用学院28名毕业生。但学院物流管理类专业里面并没有与物流金融相关的专业课程。

据抽样调查统计,目前30所国内本科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都把高等数学或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政治经济学等课程作为基础必修课程;而管理学、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运筹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大多数院校将其视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也有少数院校作为选修课或未开设,抽样的30所国内本科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共有286门,其中供应链管理开设的高校最多(24所),其次是国际物流学(21所)、物流运输管理(20所),开设课程最少的是物流战略与管理、企业物流工程、物流运营管理,均为4所院校,18所院校开设物流学,11所院校开设物流管理,等等;显而易见,开设课程覆盖面宽泛,且缺乏统一规划,内容重复较多。但未曾有院校开设了金融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

据《全国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在调研的153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方面,并无物流金融类的相关课程。

一方面是物流金融行业蓬勃发展,而另一方面却是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因此校企合作开发物流金融课程十分必要。

2本课程开发与设计的目标与内容

2.1课程开发与设计目标

通过企校合作途径,开发出反映职业核心领域的《物流金融》理实一体化课程,以带动整个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体现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整体价值和综合效益。基于物流金融核心职业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开发体现课程结构模块化、内容综合化、课程实施为“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评价开放化的课程。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逐步进行深度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互动推动课程实施以及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2.2课程开发与设计内容

课程内容要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与国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接轨。课程内容体系首先应考虑到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物流金融》课程的开设必须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来设置课程内容。既要有针对某一具体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专门内容,又要有培养学生基本具备相近岗位职业能力的相关内容。要突出该课程内容的应用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使内容组织服从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问题。

本课程主要是对我国物流金融企业核心岗位所需的工作能力进行调查分析,搭建物流金融课程架构进而开发和设计出《物流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探索和建立适合物流金融行业、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新型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为国内外物流金融行业培养适应本专业行业领域内急需人才。

根据笔者调查统计,物流金融相关的职位主要分三类:一是初级岗位,主要有质押监管员、质押监管业务助理、金融物流监管员、金融物流部助理、金融物流部内勤、金融物流部操作管理员等;二是中级岗位,主要有融资物流操作部经理、质押监管项目经理、金融物流部经理、融资开发专员、供应链金融专员等;三是高级岗位,主要有供应链融资业务总监、供应链高级业务发展经理、金融总监等。根据物流金融对应的相关职位,《物流金融》课程主要满足企业初级和中级岗位的用人需求,同时为向高端岗位的转岗和晋升打下一定的基础。

在本门课程内容中,在“必需”的前提下,适当加强基础知识内容,为学生日后转岗和继续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是必要的。依据课程学习内容的任务总量以及在改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学习项目的课时数,课程内容模块及项目任务要求如下:

(1)物流金融基础模块:子项目1:对物流金融认识(2个课时)

子项目2:物流金融法律政策环境分析(4个课时)

子项目3:企业资金管理(2~4个课时)

(2)物流监管理论与实践模块:子项目3:以中储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分析物流监管的分类和模式,使学生能对物流监管进行方案设计(4个课时)

(3)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模块:子项目4:垫资—代收货款模式(2个课时)

子项目5:替代采购模式(2个课时)

子项目6:信用证担保模式(2~4个课时)

子项目7:仓单质押模式(2~4个课时)

子项目8:买方信贷模式(2~4个课时)

子项目9:授信融资模式(2~4个课时)

子项目10:垫付货款模式(2个课时)

以合作企业提供的真实案例为载体,运用案例讨论与情景教学等方法,掌握每种模式的流程,并理解每种模式给物流公司、供应商、银行等带来的优缺点,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4)物流金融风险控制与管理模块:子项目11:物流金融风险的识别、度量、控制等(4个课时)

(5)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模块:子项目12:供应链金融“1+N”及其衍生模式(4个课时)

3教学方法的设计

由于《物流金融》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有别于传统的模式,不仅有案例教学、情境模拟,更主要的是在教学思路、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组织和安排中采用了学做合一的方法,以工作任务为主线,以物流金融运作模式为依托,采用“任务驱动、项目依托、学做合一”方式教学,“学中做”与“做中学”相结合,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课程,达到任务驱动的教学目的,努力探索《物流金融》课程教学的新模式。

在理论课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单纯依赖教师讲授的方法,采用教师启发、小组讨论、小组辩论等方式促进互动式教学。将重要理论、教学重点和难点以问题提问的形式引出,循序渐进地引导、鼓励学生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讨论或协作学习。

互动教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检索和问题分析,并提出小组意见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辩论和答疑,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思辨过程中,不断冲破思维定势,闪烁创新火花。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实现教与学的积极互动。

案例讨论与情景教学。通过合作企业提供的真实案例,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物流金融工作场景中。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思维活跃、问题探讨深入,教学效果不言而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点评的组织方式开展,通过案例分析检验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案例紧扣教学内容,内容真实丰富,富有启发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了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升,实现真实工作场景的再现。

4考核方式的创新

采用“过程评价”和“多元主体评价”,围绕物流企业岗位职业综合能力,引入企业考核评价机制,以过程考核为重点,终端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形成能力、知识、与素质考核的综合评价体系。

改变课程评价由教师一人决定的评价方式,采用“教师、企业、学生”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校内学生平时成绩依据小组成绩评定,在小组成绩的基础上上下浮动10%,由学生互评决定其浮动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变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等给与综合考评;企业根据学生顶岗实习或课程实习期间表现进行考评。

5结束语

由于《物流金融》是一门新开设课程,作为探索,可首先在物流管理专业作为限选课或必修课实施,取得效果之后,再推广到公路运输与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金融等其他专业,作为成熟的经验,进而向其他高校辐射推广。此门课程的开设将弥补学生在此项工作岗位上所欠缺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使高校的毕业生更好的与社会需求接轨,更好的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韩培庆. 论高职课程内容的重构[J]. 教育与职业,2009(20):8.

[2] 蔡中换,黄文辉. 《连锁门店营运管理实务》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设计探索[J]. 中国校外教育,2011(4):84-85.

[3] 胡愈,徐兆铭,黄含其. 以培养目标统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基于物流金融技术人才培养视角[J]. 湖南社会科学,2009(6):109.

[4]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协作组. 全国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状况调研报告[R].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6-18.

[5] 付旭东. 金融物流业务的沿革与发展[J]. 中国储运,2010(11):95.

[6] 刘丽萍. 高职“旅行社计调与营销实务”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思路[J]. 职业技术,2010(6):37.

[7] 赵莹雪. 基于工作过程高职项目课程开发与设计——以《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J]. 高等职业教育,2010(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