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发财树的种植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 水彩画技法 感悟
初中美术课水彩画部分的教学目的之一是使学生掌握水彩画的方法步骤和基本技法。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范画、讲解,使学生了解、掌握水彩画的基本方法:干画法第一次涂色干了后再涂第二遍色,这样重叠着色下去即为干画法。此法不流、不混,可以从容作画;缺点是表现力差一些。湿画法头次上色未干就接涂第二遍颜色,反复接涂下去即成。此法画时比较急,需要学生有控制水分、时间的能力,一般要求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绘画技巧之后运用才行。干湿并用有的地方用干画法,有的地方用湿画法。此法有快有慢,表现力强,中学生易于掌握。在整个水彩画教学过程中,应重点传授干湿并用法,以求收效快、效果好。
一、指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干湿并用法,胸有整体,局部画起
所谓胸有整体,是指学生除了要有必备的素描色彩基础外,还要有对画面的整体构想:色彩基调,远、中、近、大层次关系等。局部画起,是指把画面分成若干部分逐个完成。这种方法可使学生精力集中,绘画范围缩小,水分和时间容易控制,干湿画法并用得当,从而避免顾此失彼的现象。水彩静物写生是室内水彩画基础训练的最好方法之一。在静物写生之前,可先指导学生做几次静物范画临摹,意在使学生熟悉工具,认识各种画法,体会水彩画的特点。写生要注意指导学生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起笔要细,形体准确,高光、反光、明暗交界线、投影等都应尽量交待清楚,暗部和投影要少量涂点铅笔线条以示位置,上色时心中有数才能涂色不乱。
2.画前先在纸上刷一遍水,目的是让纸吃水饱和,必要时可以刷两遍,这样纸不易干燥,干湿画法便于施展。
3.先画背景(一般指衬布),优点是不乱、不花,整体效果好。背景争取一气呵成,整个画面的基调便得以确立。
4.画物体时要一个一个完成,这时采用湿画法比较得心应手。例如画一只梨,从亮部开始,留出高光后涂淡黄色;未干时迅速涂中间调子土黄色,使之与淡黄色相接自然晕合;趁其未干再涂褐色与土黄色相接,晕合后未干时再涂灰绿色于反光处,或者再涂衬布色于反光部分作为环境色的影响。这样,此梨的画面便基本完成了。
5.整理画面尤为重要。局部画法往往容易使画面出现“碎”的现象及层次上产生误差感。所以应要求学生充分重视整理,学会调整画面。前景物体当实,可以用线条来提形(在物体的关键部位狠提轮廓线);后边物体当虚,尽量在形体和色彩上减弱,以获得层次分明的效果。画面单调的,可适当增加环境色,以增强色彩的丰富感;画面色彩花而
乱的,需要在基调的范围内整理,使画面更加和谐。
水彩风景写生是色彩写生的重要课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同时也是进一步掌握水彩画技法的极好机会。这部分教学中,构图、起稿、刷水同静物画法一样,但风景画作画顺序的特殊性是由上往下、从远至近、从左向右进行。在写生之前也应指导学生先临摹几张范画,这有助于学生领悟概括自然的三个层次(远、中、近),并能熟悉自然界中各种物体的画法。写生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着重指导:
1.写生开始要先画天空,力争一气呵成,这样整体基调和气氛便已确定,其它景物的色彩应向基调靠近,以促成色彩协调之美。
2.待天空色未干时迅速画出远山或远树,使之与天际相接的部分自然晕合。这样既可使远处朦胧、深沉,又符合近实远虚的规律。
3.从左到右,每画一个物体前再刷一次水,以防户外气候干燥、湿画法难以进行。例如,水中倒影里的房屋、树木都要趁湿把各种颜色接涂,自然晕合渗化,使倒影里面的形朦朦胧胧。等到全部干了的时候,用干画法轻轻画上几道水的波纹,此时倒影就显得真实生动了。至于岸上的房屋、建筑等宜用干画法描绘,使之坚实、挺拔,并和水中倒影形成鲜明对比。
4.主体部分应重点刻画,以使画面具有凝聚力,从构图的位置、色彩明快的程度、形体刻画的入微等方面增强其感染力。在让学生知道自然界分成远、中、近三个层次之外,还应让他们懂得艺术有主次之分。即学生在掌握水彩画技法的同时还要学会艺术处理画面的空间。
5.风景画的整理仍是重要的一环。局部画法有利于水分的发挥,湿画法得以充分的利用,但副作用是易“碎”,使整体画面受到影响,故需要从层次和色彩关系上调整一下,画面就基本完成了。
二、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操作的几个重要环节
1.学生欣赏范画,教师要逐张讲解其画法及色彩的运用,使学生了解水彩画的样式、特点,并告诉学生为了保持水彩画的透明、明快,调色时不宜过多,涂色时尽量一次完成,最多也不能超过三次,否则画面就会脏乱。临摹时首先要让学生熟悉工具的使用,以及调色和控制笔中水分的方法。
2.带领学生到室外写生时,教师可以先示范一部分景物,边画边讲:应该怎样画,容易出现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直观的感受,同时也明确了写生的步骤,掌握各种景物的表现技法。
【关键词】清汤;熬制方法;要领;关键技术
1.清汤的种类及用途
1.1顶汤
又称高级清汤,常用于高档次菜式成品制作。如鱼翅、鲍鱼、海参、燕窝、等名贵原料,大多是无味或有异味的东西,要变无味成美味,全靠汤来调味。如鱼翅发好后,还要用生姜、葱、开水去异味,还要再用清汤煨几次,才会有鲜味;再如海参,除其腥涩味当然主要凭葱姜黄酒之功,而要增鲜,还是要借助清汤之力,以及一些名贵菇菌也需要顶汤的配合才能成为美味佳肴。
1.2上汤
多用于调制高档芡汤,用于中高档炒泡菜式的调味,如油泡龙虾球、夏果炒带子等;或者作为中高档的汤羹的底汤或炖汤的调味,如上汤汆虾球、鲈鱼羹、锅仔浸鲈鱼、北菇炖蹄筋等。
2.熬汤原料的选择
熬鲜汤的原料应该选择鲜味充足的原料,因其鲜味的成份主要是核苷酸、氨基酸、胺、甲基胺、肽有机酸等物质。而这些成分以动物性原料中较为丰富,首选原料为禽类如老鸡,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各种氨基酸,琥珀酸,多肽,核苷酸等多种含氮浸出物。其次为畜类中的猪瘦肉主要成份能释放出肌溶蛋白、肌肽肌酸、肌苷、嘌呤碱和氨基酸等物质,总称为氮浸出物。肉汤中含氮的浸出物越多味道越鲜美,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越大,制作出来的菜肴味道就越鲜美。一般来说含氮浸出物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年老的动物肉比年幼动物肉的含氮浸出物要多;二是而禽类肉比畜类肉含氮浸出物要多。故选择制作鲜汤的原料主要以禽畜类原料为主,如老母鸡、蹄髈、猪瘦肉、猪骨、鸡翅膀、爪、火腿、鸡骨架等。牛、羊肉的脂肪因含有低分子的挥发性能脂肪酸如辛酸、壬酸等中链饱和脂肪酸是羊有特殊膻味。因此,除非用在烹制牛羊肉菜肴或特殊菜肴,其他原料一般不用牛、羊作为制汤原料。鱼肉中含有谷氨酸、肌酸、琥珀酸、氧化三甲胺其味相当鲜美,但鱼放置时间过长、氧化三甲胺还原为有腥味的三甲胺。故除新鲜的鱼汤专供烹调水产类菜肴外,一般也不作为制汤原料。
3.清汤的熬制
顶汤的基本用料配方:猪瘦肉9.5千克、老母光鸡4千克、去皮腿生斩火腿1.5千克、味精0.07千克、清水21千克。
上汤的基本用料配方:猪瘦肉4.25千克、老母光鸡2千克、去皮腿生斩火腿0.75千克、味精0.07千克、清水21千克。
3.1上汤的熬制
制作程序:
(1)把所有肉类斩成大块状。
(2)肉料进行飞水处理,去除血污,并洗净血水。
(3)把肉料放入汤桶中,加入清水。
(4)猛火将水烧热后撇去泡沫。
(5)微火状态熬4—6小时至肉烂成渣后熄火。
(6)撇去汤面的浮油、泡沫。
(7)取汤并把汤过滤。
(8)调入味料溶解晾凉备用
3.2制汤原理
3.2.1熬汤
制汤原料要充分洗涤,飞水去除血污,再洗涤干净,放入水中加热,旺火烧沸,转入小火继续加热,控制好火候不使汤完全沸腾。这样可以使从肉中游离出来的可溶性物质颗粒更小,基本上是单个分子均匀的分散在水中,脂肪也不会形成小油滴,而是因表面张力比重关系浮于汤面,从而使虑汤工作更容易进行,熬出来的汤更加清澈。
3.2.2制汤原理
烧开的鲜汤由于火腿含有盐分,盐分浸出有利于清汤的稳定性。因为盐就是一种中性的阳离子电解质,汤中盐有一小部分水溶蛋白质就会脱稳,脱稳后由于清除了相互静电排斥。通过加热运动使它们凝聚成了较大的颗粒,再过滤可使汤汁清。
3.2.3质量要求
所熬出来的汤必须清澈透明、色呈象牙色(浅金黄)、有肉质鲜味和香味,汤面没有浮油,汤质纯净。
传统上汤的做法的原料是枚肉、老光鸡、去皮腿的生斩火腿精盐清水,但现时很多行内人则加入鸡脚、鸡翅膀、鸡壳、鸡项或者是使用猪骨、瘦肉熬制上汤。做法同样是将肉料飞水洗净后放入锅中,加入冷水用猛火煮沸,随即使用慢火进行长时间的加热。使鸡体内的蛋白质、肌苷酸等都充分溶出成为鲜汤,肉则是选用枚肉,那么汤的鲜味更鲜,这是因为汤中得到的鲜味与有机物的种类更多。不同的呈鲜有机类物质混合往往会使鲜味成倍增长,特别是味精与肉中鲜味物质相融合使鲜味成倍增加。
3.3顶汤的制作
顶汤是以上汤两倍的肉料投料制作而成,其制作程序与上汤的基本相同,但要求汤色更为澄清,味道更为鲜醇,光线通过汤时无反射,表现出澄清透明,因此又称“高级清汤”。那么,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离不开提纯精制即吊汤这一步骤,可细分为两步:一是先用汤筛或纱布将已制成的汤过滤,除去渣状物。二是将鸡腿肉去皮斩成茸状或采用纯瘦肉,斩成茸状加姜葱、黄酒及适量清水浸泡,浸出血水后投入已过滤好的清汤中,用中火加热,慢慢地升温,同时可用手勺不断搅动,待汤将沸时立即改用慢火,注意不能使汤完全沸腾,否则汤会变混浊。当汤中的悬浮溶状颗粒与鸡茸或肉茸粒粘连并上浮汤面时,即用手勺将鸡茸或肉茸撇清,这就形成口味醇厚色泽澄清的高汤。
吊汤所选用的原料除鸡茸,肉茸外,还可用鸡蛋清、浸泡过的猪肉或禽类的血。虽然投入的原料不同,其滤汤的原理相近,主要是肉类的斩茸后,蛋白纤维呈丝絮状充分散布汤中,扩大了与汤水的接触面积,再加热中蛋白质凝固的过程中吸附汤中悬浮溶状的混浊颗粒以及小型的沉淀物,丝絮状凝固的蛋白质在热汤中不下沉(冷却后才沉淀),反而上浮在汤面,当把这些上浮物撇去后,汤汁就较澄清了,而且,鸡茸或肉茸滤汤还能增加汤汁的鲜味。另外用于吊汤的鸡腿肉或瘦猪肉必须斩细,这样增加原料与汤的接触面积,接触面积越大,吸附汤中的悬浮物能力就越强,所制出的汤就越清澈透明,且原料中的各种氨基酸及其他物质更能充分地溶入汤中,增加汤的鲜味。
4.熬汤的操作要领及关键技术
首先,用来制汤的原料,必须是鲜味足,如:老鸡则应选择农村饲养三年以上的鸡为好。无腥异味,或虽有异味却容易去除,有些含血水多或表皮不太干净的原料,在制汤前都应该飞水,捞出后用水冲洗干净,再入汤锅。
第二,制汤的原料都应冷水下锅,且中途不宜追加冷水,因为原料与冷水共热过程中,热量是较均匀、持续地向内传递水分子也较有规律地相互渗透,中途冲入冷水同时,汤汁温度突然下降,破坏了原先的均衡状态,当水温再度上升时,热量向原料内部穿透及原料内可溶解性物质的外渗将受到原料外面已凝固变性的蛋白质阻隔。此外,制汤时常用到猪骨,冷水加热后,骨组织疏松,骨中的蛋白质脂肪,逐渐溶出,突然降温会使猪骨表面的空隙因此而收缩,造成骨组织紧密,骨骼内的蛋白质,脂肪不易溶出。
第三,掌握好撇沫的最适宜时机。在制汤过程中,撇泡沫的最适宜时机是待原料在95℃左右的热汤中持续一段时间后进行。因为汤中浮沫主要是来自动物原料中的血红蛋白,当温度达到80℃左右时,血红蛋白便凝固呈现丝絮状,当水温刚及80℃左右时,原料外层的血红蛋白凝固浮上来,由于食品原料都是热的不良导体,此时原料内部的温度还没达到80℃,要继续加热至原料内部也达到80℃才能使血红蛋白充分地外渗并凝固,此时,撇沫才最为合适。如果待水沸腾了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撇泡沫,那么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水分子的冲撞作用,原料内的脂肪外溢,浮上汤面,此时撇沫的同时也把油脂也除去了。因为油脂会使汤色变白和增加汤稠度,所以把油脂除去汤汁必然清澈。
第四,恰当地掌握火候与时间。制汤时不仅要恰到好处的掌握时间,而且必须根据制汤的要求控制汤的量,严格掌握火力及加热时间,上汤的制作是先以猛火将水煮沸,水沸后即转用慢火,使水面保持微弱的“心”翻小泡状态,直至汤汁制成为止,火力过猛会使汤变为乳白色。失去澄清的特点,火力过小,原料内的蛋白质难以分解及溶出,影响汤的鲜醇。
第五,在熬汤的慢火加热的阶段,不应撇去汤面的浮油,不能捞起肉料,不能停火。由于肉料中含有一些血污及其他物质,在用中火加热到汤沸过程中,这些物质会形成泡沫,故应撇去,以免汤浊,在改用慢火加热的过程中,原料由于受热的作用,其中所含的部分脂肪会从原料中渗透,成为浮油浮于汤表面,这些浮油能起保温和减少水分蒸发的作用,因此暂不用撇去。减少肉料则会降低汤的质量。若中间停火,会严重降低汤的质量。因为在停火时,汤及肉料的的温度降低,则由于热胀冷缩作用,会使肉料破裂成小颗粒,分散于汤中,使汤变浊,同时熬汤是原料内部鲜味物质由内向外不断溶出的过程,如果中途停火再加热会影响原料内部鲜味物质再次溶出,也会影响汤的质量。
第六,要保持汤的清洁。选择干净的制汤工具,同时学会储存。汤在存放时不能混入生水,否则他日使用时,汤味变质,现最好是现制现用,以保持汤质的鲜香味。
第七,熬制时可加入微量的盐分。浓度大的盐分有渗透作用,易渗入原料内部使原料中的水分排出,蛋白质凝固形成一层较紧密的外壳,那么的熬制过程中,外部的热很难传入肉料内部,同时,肉料内部的一些呈鲜物质也就很难再溶出到汤水中,这样汤汁就不易烧浓,鲜味也就不足了,但是微量的盐分不仅不会影响汤汁的醇度,反而会增加汤汁的鲜味,因为盐溶蛋白在低浓度的盐作用下会发生溶解,那么在熬制时溶入汤中的氨基酸会更加多,从而使汤味更鲜,如上汤顶汤中的火腿、瘦肉、鸡同熬因蛋白质是盐溶性的,在微咸中汤汁中,蛋白质的离鲜度反而更多,汤汁中的鲜也会更加明显。
6.结束语
只要厨师能熟悉各种原料的性质、质感,懂行科学合理的选、配原料,及熬制前的初步处理加工技巧,合理地控制加热的火候和时间,了解其操作的要领,就一定能熬制出上好的汤。
目前,由于各类调味品在市场层出不穷,致使一些人忽视了汤在菜肴中增鲜味的重要作用。而追求调味品调味,不制汤或不按规格用汤,更有以水代汤者,使菜肴中看不中吃,一些传统的名菜渐渐失去原有的传统味道。因此,熬制清汤技术作为一门传统的烹饪技术,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需要我们的烹饪工作者利用现代科学知识,不断改进制作工艺,制出更加精良的清汤,使菜品回归自然味道。 [科]
【参考文献】
[1]黄明超.粤菜烹饪教程[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
初中美术课水彩画部分的教学目的之一是使学生掌握水彩画的方法步骤和基本技法。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范画、讲解,使学生了解、掌握水彩画的基本方法:干画法第一次涂色干了后再涂第二遍色,这样重叠着色下去即为干画法。此法不流、不混,可以从容作画;缺点是表现力差一些。湿画法头次上色未干就接涂第二遍颜色,反复接涂下去即成。此法画时比较急,需要学生有控制水分、时间的能力,一般要求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绘画技巧之后运用才行。干湿并用有的地方用干画法,有的地方用湿画法。此法有快有慢,表现力强,中学生易于掌握。在整个水彩画教学过程中,应重点传授干湿并用法,以求收效快、效果好。
1.指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干湿并用法,胸有整体,局部画起
所谓胸有整体,是指学生除了要有必备的素描色彩基础外,还要有对画面的整体构想:色彩基调,远、中、近、大层次关系等。局部画起,是指把画面分成若干部分逐个完成。这种方法可使学生精力集中,绘画范围缩小,水分和时间容易控制,干湿画法并用得当,从而避免顾此失彼的现象。水彩静物写生是室内水彩画基础训练的最好方法之一。在静物写生之前,可先指导学生做几次静物范画临摹,意在使学生熟悉工具,认识各种画法,体会水彩画的特点。写生要注意指导学生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1起笔要细,形体准确,高光、反光、明暗交界线、投影等都应尽量交待清楚,暗部和投影要少量涂点铅笔线条以示位置,上色时心中有数才能涂色不乱。
1.2画前先在纸上刷一遍水,目的是让纸吃水饱和,必要时可以刷两遍,这样纸不易干燥,干湿画法便于施展。
1.3先画背景(一般指衬布),优点是不乱、不花,整体效果好。背景争取一气呵成,整个画面的基调便得以确立。
1.4画物体时要一个一个完成,这时采用湿画法比较得心应手。例如画一只梨,从亮部开始,留出高光后涂淡黄色;未干时迅速涂中间调子土黄色,使之与淡黄色相接自然晕合;趁其未干再涂褐色与土黄色相接,晕合后未干时再涂灰绿色于反光处,或者再涂衬布色于反光部分作为环境色的影响。这样,此梨的画面便基本完成了。
1.5整理画面尤为重要。局部画法往往容易使画面出现“碎”的现象及层次上产生误差感。所以应要求学生充分重视整理,学会调整画面。前景物体当实,可以用线条来提形(在物体的关键部位狠提轮廓线);后边物体当虚,尽量在形体和色彩上减弱,以获得层次分明的效果。画面单调的,可适当增加环境色,以增强色彩的丰富感;画面色彩花而乱的,需要在基调的范围内整理,使画面更加和谐。
水彩风景写生是色彩写生的重要课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同时也是进一步掌握水彩画技法的极好机会。这部分教学中,构图、起稿、刷水同静物画法一样,但风景画作画顺序的特殊性是由上往下、从远至近、从左向右进行。在写生之前也应指导学生先临摹几张范画,这有助于学生领悟概括自然的三个层次(远、中、近),并能熟悉自然界中各种物体的画法。写生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着重指导。
1.5.1写生开始要先画天空,力争一气呵成,这样整体基调和气氛便已确定,其它景物的色彩应向基调靠近,以促成色彩协调之美。
1.5.2待天空色未干时迅速画出远山或远树,使之与天际相接的部分自然晕合。这样既可使远处朦胧、深沉,又符合近实远虚的规律。
1.5.3从左到右,每画一个物体前再刷一次水,以防户外气候干燥、湿画法难以进行。例如,水中倒影里的房屋、树木都要趁湿把各种颜色接涂,自然晕合渗化,使倒影里面的形朦朦胧胧。等到全部干了的时候,用干画法轻轻画上几道水的波纹,此时倒影就显得真实生动了。至于岸上的房屋、建筑等宜用干画法描绘,使之坚实、挺拔,并和水中倒影形成鲜明对比。
1.5.4主体部分应重点刻画,以使画面具有凝聚力,从构图的位置、色彩明快的程度、形体刻画的入微等方面增强其感染力。在让学生知道自然界分成远、中、近三个层次之外,还应让他们懂得艺术有主次之分。即学生在掌握水彩画技法的同时还要学会艺术处理画面的空间。
1.5.5风景画的整理仍是重要的一环。局部画法有利于水分的发挥,湿画法得以充分的利用,但副作用是易“碎”,使整体画面受到影响,故需要从层次和色彩关系上调整一下,画面就基本完成了。
2.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操作的几个重要环节
2.1学生欣赏范画,教师要逐张讲解其画法及色彩的运用,使学生了解水彩画的样式、特点,并告诉学生为了保持水彩画的透明、明快,调色时不宜过多,涂色时尽量一次完成,最多也不能超过三次,否则画面就会脏乱。临摹时首先要让学生熟悉工具的使用,以及调色和控制笔中水分的方法。
2.2带领学生到室外写生时,教师可以先示范一部分景物,边画边讲:应该怎样画,容易出现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直观的感受,同时也明确了写生的步骤,掌握各种景物的表现技法。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人力保证。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但当前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着知识更新能力、技术转化能力较弱的问题。
第一,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人力资源。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的人员,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和产品,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第二,终身学习是提升技术应用型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形成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第三,适应终身发展要求的教学形态是促进技术应用型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载体。技术应用型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构建一套比较完善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对职业院校来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构建适应学生终身发展要求的教学形态,这是因为教学活动是学生素质培养的主战场,是学生在校生活的最重要的内容。
二校企共同体是技术应用型人才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基本形态
校企共同体是高职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是企业与高校联合创新的实体,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以文化共融为切入,以师资共建为核心,以课程共定、教学共管、基地共建为依托,具有共同愿景、共同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特征。[1]
第一,校企共同体促成高职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对接。校企共同体把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风向标”,使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共同愿景,即培养适应产业结构变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第二,校企共同体拥有共享式的学习资源。校企共同体依托合作企业与高职院校,突破条块限制,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在校企订单培养、合作培养师资、共同开发技术、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在学校可以学,毕业后在合作企业就业仍可以利用校企共同体的学习资源继续学习。这是构建技术应用型人才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物质条件。
第三,校企共同体具有开放式的学习体制。校企共同体的教学活动因要考虑企业生产时间和学校教学时间冲突与否而统筹安排,传统课堂的教学制度显然已不合时宜。因此,校企共同体实行灵活的学分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开放式的学习体制,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选课、选教师,无论在职前还是在职后,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目标。这是构建技术应用型人才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制度保证。
三构建适应技术应用型人才终身发展的教学形态
依托校企共同体,能有效发挥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两方面的积极性,构建“职前-职后”全程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职前以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为主线,校企双方以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前提,以文化共融为切入,以师资共建为核心,以课程共定、教学共管、基地共建为依托,重点培养在校生的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职后以企业员工技术培训和再教育为主线,校企双方开展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共同为企业员工开展在职学历教育、企业通用能力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等,共同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开展在线远程教育培训。
构建适应技术应用型人才终身发展的教学形态,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导向。学生是高职院校最主要的客户。[2]要构建适应技术应用型人才终身发展的教学形态,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为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的宗旨。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从完成职业任务需要出发,强调学生在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改变以往课堂教学强调学生服从与接受的管理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自我管理、自我调节。树立“试误”理念[3],强调经过亲身体验,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知识和技能得以强化,进而转化成学生个体的内在本领。
第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场所。真实职业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催化剂”。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职业情境保持一致,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更能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只有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进行学习活动,才更能激发他们在今后工作中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校企共同体的教学形态是在以实训基地为主的校园形态中建构起来的,把校内以学为主的“工”和校外以工为主的“学”结合起来,打破空间限制,使课堂设在真实职业情境中。校内实训基地除了具有一般技能训练的功能外,还承载着融入企业文化,对接区域产业,把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和实际工作经验三者相结合的重要功能,成为与真实的工作环境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即“教学工厂”[4]。
第三,灵活弹性的教学时间。为满足学生在职前和职后的学习需求,校企共同体的教学形态必须突破时间限制。职前,学生在车间受教于企业师傅时,必须配合师傅的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职后,学生来校参加继续教育,也必须利用自己的工余时间。此外,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的实践活动受到设备台(套)数的限制,而必须采取小班化教学。还有些专业(如旅游管理专业)还要根据相应行业的旺季和淡季来安排实习实训,突破教学时间所限就显得尤为重要。只要实验、实训、实习需要,可突破传统的学年学期制度,突破寒暑假期制度,突破双休日及晚上的休息制度,更可以突破一节课45分钟的课时制度。传统的以学期和班级为单位的课表,可根据需要更改为以小组乃至个人为单位的月课表、周课表、日课表或项目课表。
第四,专兼结合的教学师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构建技术应用型人才终身发展服务体系的重要人力资源。要培养具有终身学习习惯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双师”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支由行业企业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作为专职教师队伍的有力补充,形成“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校企共同体在师资培养方面能利用校企双方优势,实现专兼教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专职教师多下企业,直接接触实际岗位,了解现有岗位信息、行业信息,提升自身专业知识与动手能力;兼职教师参与学生授课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了解专业知识的最新发展,实现与专职教师的深度合作。学校要定期开展专兼职教师交流培训,帮助教师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将中长期规划与短期目标结合起来,促进教师发展。[5]
第五,技能本位的教学内容。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就业的必胜法宝。职前的专业课教学应侧重于技能实践的教学,让学生会应用操作、能完成生产任务;职后的技术培训应针对学员需求,在生产实践中缺什么技能就补什么技能。因此要依托校企共同体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施行技能本位的课堂教学。理论教学以讲授实用性较强的应用知识为主,即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有哪些、怎么做”就可以了,而“为什么、如何改、相关流派的争论”等应少讲甚至不讲。通过企业调研了解当前地方行业企业的真实需求,以“真实需求”重构课堂教学的内容,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对确定的岗位或岗位群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符合企业要求的实践能力训练,力争做到教学内容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与企业要求同步。
第六,一体化整合的教学方法。作为传递和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惟有融“教、学、做”于一体,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所谓一体化整合的教学方法,是指由师生双方在特定的教学场所,综合运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三明治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教师为学生创造实际工作环境,将某一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任务或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按照工作过程安排进度,并最终完成这项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不再被动地学习理论,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把学习变成自己的主动行为。一体化整合的教学方法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于一体,使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七,注重学力的教学评价。适应技术应用型人才终身发展的教学评价应以职业能力体系为评价标准。评价时只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能力标准相对照,而不与其他学习者的学习结果相比较,最终只是对是否具备相应能力做出判断,而不是由评价人员给定一个百分等级分数。依托校企共同体让企业参与评价,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测验、操作、作品展示、项目设计、论文答辩、自评与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把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学生完成学业后不仅取得体现学历的毕业证书或体现上岗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校方还颁发给学生体现职业技能习得水平的“学力证书”。
参考文献
[1]叶鉴铭,周小海.试论“校企共同体”的共同因素及其特征[J].学术交流,2010(3).
[2]范唯.发掘高职学校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N].中国青年报,2012-2-13.
[3]爱德华·桑代克.人类的学习[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当今电子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种智能化控制系统、工业数据采集系统等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环境参数控制是大多数生产型企业的首要任务,如今数据采集技术发展迅速,出现了大量模拟量数据传感器、采集器。但此类设备采集点单一,每次采集需先停止现场设备后方可进入现场,取出采集器内部记录卡或是通过人工读取采集器上面的数据进行记录,不但影响生产效率、增加了劳动强度,同时频繁地进出采集容易造成关键数据环境的破坏,影响产品质量与精度。
1 系统原理
图1 系统结构原理图
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利用终端变送器将采集的关键参数(例如温度、湿度、压力、pH值等)转换为4~20mA的电流信号或0~5V电压信号,可实现200m长距离信号传输,该类型传感器具有精度比较高、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系统单片机采用深圳宏晶科技的STC90C52RC,具有低功耗、高速和抗干扰强的优点,指令代码完全兼容传统的8051单片机,管脚也和AT89C51兼容,而且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许多便于操作的功能。单片机主要负责完成各路采集点数据的收集和转换,将接收的模拟量信号转换为系统可识别的二进制数字信号。通过RS485、RS232总线和相关的协议来实现与智能传感器、上位PC机的通信。关键数据采集控制器定时与智能传感器通信以获得实时温度、湿度、pH值等关键参数信号,并进行数字化处理。上位机与数据采集控制器进行定时或随时通信可以得到各个传感器的最新采样值,并对数据进行储存和处理,以备查询分析及备份打印。
2 上位机通讯软件设计
图2 上位机与控制系统通讯原理图
人机交互系统采用主要基于单片机串口通信技术,实现主机与控制系统的数据交互。核心芯片采用宏晶系列芯片STC90C52RC,将采集并存储的数据实时地放入数据缓冲区Sbuf中,利用MSComm控件将数据缓冲区中的数据采集至计算机系统以完成上位机与下位机的通信。以标准9针串口作为双方物理接口,简洁、高效地完成全双工通讯功能,如图2所示为上位机与控制系统的通讯原理图。根据实际情况,以标准232串口协议为基根,RS232接口主要占用系统中的RXD、TXD、GND三个数据端口资源,TXD为数据发送端,其中RXD为数据接收端,GND为信号接地端。目前标准RS232串口的有效数据传输距离很短,在波特率较低设置的情况下,勉强可实现25M通讯,不能够适应多点和远程的数据的采集与监控,因此,为了满足生产使用需求,本系统要实现距离长达数百米的远距离数据传输,采用标准的RS232转RS485通讯转换器,进行232与485通信协议转换,最远传输距离可达1000m。为了提高抗干扰能力及通讯稳定性,目前上位机串口通讯采用标准EIA电平,而单片机串口输入输出为TTL电平。因此,采用MAX232芯片有效解决了双方的电平匹配问题。
在工业关键参数监测及反馈控制系统中,上位机与MCU之间的数据交互大多以串行通信为主要手段,它具有方便、高效并且标准统一的特点。目前,实现控制系统与上位机通讯的主要手段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利用VC的标准通信函数,调用函数命令操作串口;二是利用Windows内部API函数,可实现串口通讯;三是使用Microsoft VB6.0 Mscomm通讯控件,VB是最为简洁、直观地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支持Access和dBASE等多种数据库链接模式,模块丰富,极大地节省了编程时间,提高了设计效率。通过Mscomm控件可以创建全双工、时间驱动的、高效实用的通讯程序。经常需要进行数据交换,串行通信是主要的通信手段,它高效、方便并遵循统一的国家标准。因此为了配合下位机的通讯工作,本系统采用第三种方法实现PC机与单片机的通讯,数据管理方面,利用VB6.0中的addoc控件,完成VB系统与Access 2003数据库管理软件的链接,将实时采集的关键数据定时保存至数据中,以备后续的查询和编辑等操作。系统的上位机人机交互界面如图3所示,将实时显示当前数据,具备参数上下限设定及超差报警、按时间顺序查询历史数据等重要功能。
图3 上位机操作界面
3 基于proteus硬件仿真实现
proteus作为EDA高效仿真工具,得到世界广泛认可与应用,从硬件设计、程序调试到MCU与外围电路协同仿真,连同PCB的绘制,实现了电路板加工之前的电路仿真。是目前最为优秀的电路仿真软件,同时具备PCB布线和虚拟模型仿真等优秀功能,其处理器模型支持8051、HC11、PIC10/12/16/18/24/30/DsPIC33、AVR、ARM、8086和MSP430等,它也支持IAR、Keil和MATLAB等多种编译器。系统选用Proteus 7.0 professional版本进行仿真调试,选用AT89C51代替STC系列完成单片机程序调试,选用74LS74作为分频电路将单片机产生的信号分频后作为系统的时钟信号。本系统通过proteus完成硬件电路的绘制与仿真分析,应用VSPD虚拟串口实现proteus与VB的上位机与下位机的通信测试,并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极大程度地降低了设计风险。
4 系统PCB电磁兼容性设计
PCB(印制电路板)是电子系统的关键环节,本系统是多种电子元器件及电子线路的综合与集成,系统中含微弱模拟信号以及高精度A/D变换电路,强电与弱电相结合,具有工作电压低、速度快、高密度等特点。系统各种元器件在高度运转时存在一定干扰,各个电流回路之间通过公共阻抗相互耦合,高、低频干扰信号通过整流电路串扰到电路中,影响彼此正常工作及安全可靠性。因此,提高电路板抗干扰能力,解决其电磁兼容问题是电子系统能否正常工作的关键,针对上述问题,可采取以下有益措施:
第一,强电信号和弱电信号电气隔离,数字地与模拟地分开,由于数据采集端为24V直流信号输入,电压比较高,而控制系统统一采用5V供电,因此双方应采用单独铺地的策略,独自构成回路,降低对电源其他功能单元的干扰。
第二,重要信号或易受干扰信号采用光耦隔离,在设计电路板时,电源与地之间都要加一个去耦电容,一方面提供和吸收集成电路开关瞬间的充放电能,另一方面可以去掉该期间的高频噪声,尽量避免相互耦合产生干扰,同时应考虑对PCB进行合理分层及布局。
第三,各元器件在长期工作情况下产生一定热量,为了避免热 源彼此间相互影响。大功率发热元器件应靠近易于散热的位置,必要时加装散热片或导热管,适当加大发热元件之间的距离,并且远离热敏元件。
第四,PCB设计时,尽量加粗电源线和地线宽度,减少环路电阻,数字地和模拟地分开。因为高频电流是由接地噪声电压和数设备布线区域的压降产生的,所以在高速数字电路中优先使用多点接地。它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统一电位共模参考系统。
5 结语
基于单片机的关键数据采集系统是一种比较智能、经济的方案,安装简单方便,系统稳定可靠,可维护性好,抗干扰性能好,能够满足温室环境的设计要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另外本系统还可推广应用到其他环境的关键数据检测系统或类似的参数检测系统中,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钱雪忠.新编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实用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 门槛创作室.ACCESS 2000实战入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 王磊.环境水质远程自动监测系统的研制[D].北京工业机械学院,2002.
[4] 田劲松.环境在线监测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武汉理工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