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设计逻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课程的设计不仅仅是一个计算机技术问题和教学问题,更是一个艺术问题,网络课程的设计水平直接体现设计者的艺术修养。网络课程设计最常用的载体是网页,网页的艺术设计,日益被网络课程开发者所注重。网络课程一般包含着一个主题内容,或文学,或艺术,或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等等的信息传授。每一个主题下面又有不同的分支以及具体内容,因而以主题为支撑点,选取最有代表性,具有一定艺术性的可视形象
具象形象.元素制作成各个画面和界面,从而构成认知手段和审美感知。网络课程的艺术设计包含着网络课程设计者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在确立了网络课程主题(主体)之后,首先要明确和熟悉设计的对象和构成的要素。网络课程的艺术设计涉及的具体内容很多,可以概括为多媒体元素和界面设计两个方面。
这里所说的多媒体元素是指构成网络课程的内容,如文本、背景、按钮、图标、图像、表格、颜色、导航工具、背景音乐、视频等。与普通的课程内容设计一样,它们是实施教学并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根本,都要遵循一些共同的指导原则,比如科学方法、准确性、完备性等等;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上,网络课程内容不再是以线性方式组织的教科书文本,而是以超文本方式组织的多媒体教学内容,即多媒体元素组成的微教学单元。
我们可将界面设计定义为设计中所面对、所分析的一切信息交互的总和,它反映着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网络课程的界面设计,是在有限的屏幕空间上将视听多媒体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将理性思维个性化的表现出来,是一种具有个人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视听传达方式。它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产生感官上的美感和精神上的享受。
一般来说,技术对教学原理产生的影响是中性的,网络也是如此。我们既可将网络课程设计成“电子翻书器”,也可以将其设计成学习者的“良师益友”。我们不能把目光仅仅盯在技术的进步上,而更应注意教育规律、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的实现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大大丰富了网络课程的艺术设计的表现力。例如,图像与抽象图形、三维图象、文本等在屏幕画面设计中的大小与位置,图像与动画、视频片断的交互切换快缓的节奏,图像与背景的深浅、冷暖,按钮与热点形状大小的位置,图像与图形的造型、色彩以及位置等等安排问题,就要求设计者根据主题内容的不同而制作出生动、和谐、
美感的界面,整合出整个课程既有变化又有统一的节奏和韵律的格式,使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审美感受中进入网络学习的世界,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知识信息。要注意的是,网上多媒体技术发展很快,如新的压缩方式、流媒体技术,还有动态网页设计和交互性-包括构建并管理网上多媒体数据库.技术———/012345、/67、893960:2;1、<=60:2;1、等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多媒体元素在网络课程界面设计中的综合运用越来越广泛,使学习者可以享受到更加完美的视听艺术效果。
二、网络课程的艺术设计原则
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之一的网络课程,除了具备普通课程设计所遵循的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等原则外,由于其表现形式、运行方式和承载功能的不同,还应具有自身的特殊设计原则。网络课程的艺术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整合、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主题鲜明,条理清晰
视觉设计表达的是一定的意图和要求,有明确的主题,并按照视觉心理规律和形式将主题主动地传达给观赏者。诉求的目的,是使主题在适当的环境里被人们即时地理解和接受,以满足人们的实用和需求,这就要求视觉设计不但要单纯、简练、清晰和精确,而且在强调艺术性的同时,更应该注重通过独特的风格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鲜明地突出设计主题。
作为视觉设计范畴一种的网络课程艺术设计,其最终目的是达到最佳的教学主题诉求效果。这种效果的取得,一方面通过对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或主题思想运用逻辑规律进行条理性处理,使之符合学习者获取教育信息的心理需求和逻辑方式,让学习者快速地理解和吸收;另一方面通过对网络课程构成元素运用艺术的形式美法则进行条理性处理,更好地营造符合教学设计目的的视觉环境,突出主题,增强学习者对网络课程的注意力,增进对网络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只有两个方面有机地统一,才能实现最佳的主题诉求效果。具体可以通过对网络课程的空间层次、主从关系、视觉秩序及彼此间的条理性的把握运用来达到。
条理清晰,这是设计网络课程时要坚持的最重要艺术设计原则。网络空间中有两种最基本的组织方式:一种是“树状结构”,也就是整个站点有一个树根(即主页),在主页中列出整棵树的主干,建立站点的主要超链接,在每个网络课程中又有次一级的树枝。这种结构的站点条理清楚,容易查找,但略显单调。另一种为“网状结构”;这种结构有一个中心的网络课程称为主页,在主页中又有各个网络课程的超链接,进入每个网络课程,都可以找到其它网络课程的超链接。
只注重主题思想的条理性而忽视网络课程构成元素空间关系的形式美组合,或者只重视网络课程形式上的条理而淡化主题思想的逻辑,都将削弱网络课程主题的最佳诉求效果,难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出现平庸的网络课程设计或使网络课程设计以失败而告终。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任何设计都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内容是构成设计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是设计存在的基础,被称为“设计的灵魂”;形式是构成内容诸要素的内部结构或内容的外部表现方式。设计的内容就是指它的主题、形象、题材等要素的总和,形式就是它的结构、风格或设计语言等表现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一个优秀的设计必定是形式对内容的完美表现。一方面,网络课程设计所追求的形式美,必须适合主题的需要,这是网络课程设计的前提。只讲花哨的表现形式以及过于强调“独特的设计风格”而脱离内容,或者只求内容而缺乏艺术的表现,网络课程设计都会变得空洞而无力。
形式美的法则,包括单纯、对称、均衡、对比、调和、呼应、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因素,其中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在这个基本原则下,应从结构、权衡、变化三个方面去求得形式的统一。设计者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深入领会主题的精髓,再融合自己的思想感情,找到一个完美的表现形式,才能体现出网络课程设计独具的分量和特有的价值。另一方面,要确保网络课程上的每一个元素都有存在的必要性,不要为了炫耀而使用冗余的技术。那样得到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只有通过认真设计和充分的考虑来实现全面的功能并体现美感,才能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通过局域网上因特网的学习者同样也受到网络传输速率的限制。制作网络课程时,图片、声音、动画可以使网络课程看起来生动形象,但要控制网络课程的字节大小,一个画面通常不要超过1/23,如果超过了./23,就应该考虑是否将一个画面分为两个来呈现,千万要避免制作超过!//23的画面(包括文字、背景、声音、图像加起来的总和),否则,就不符合传播信息的“快捷性”特性,使网络课程内容不能很快地到达学习者,影响了学习效果和质量,损害了学习者的情趣和积极性。这种技术要素影响了传达信息的效果,因而不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网络课程具有多屏、分页、嵌套等特性,可以对其进行形式上的适当变化以达到多变性处理效果,以丰富整个网络课程的形式美。这就要求设计者在注意单个页面形式与内容统一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同一主题下多个分页面组成的整体网络课程的形式与整体内容的统一。
设计整体性和编排多变性
网络课程是传播信息的载体,它要表达的是一定的教育教学的内容、主题和思想,在适当的时间和空间环境里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它以满足学习者认知、技能、情感领域学习目标的实用和需求为目标。设计时强调其整体性,可以使学习者更快捷、更准确、更全面地认识它、掌握它,并给人一种内部有机联系、外部和谐完整的美感。
节奏与韵律称为节律。反映在网络课程各种媒体的编排上,学习者希望获得有规律的节奏和韵律产生的,激起情绪上的反应,从而对课程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谈节律,首先要求的是网络课程艺术设计的融合性与连续性的节律。虽然网络课件适应学习者的有选择性的学习,可按需要向前翻页、返回、中英文选择等,不像电视教材那样的单向性和不可逆性,但制作仍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原有的知识结构来掌握节奏。如果界面所反映的知识信息。
如对概念的理解和文字内容的配合次序、逻辑性等的顺序跳跃性太大,图像内容违背逻辑规律和色彩的协调,会造成视觉疲劳,觉得整体结构上松散,导致学生理解不深刻、不透彻,致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厌烦情绪,失去学习兴趣。所以,作为主体界面,需要各种媒体因素的重复、间隔、交替、渐变等的整合统一。“有变化、但不混乱;有秩序,但不单调,寓变化于整合中”。
网络课程的整体结构形式是由各种多媒体元素组成的。在设计网络课程时,强调页面各组成部分的共性因素或者使诸部分共同含有某种形式特征,是求得整体的常用方法。这主要从界面、色彩、风格等方面入手。这自然涉及到屏幕画面布局的均衡、衬托、对比的美学法则了。或对称,或衬托,或对比,或均衡,它们与节奏与韵律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强调变化统一中的变与不变。对称与均衡主要体现均势不变;衬托与对比却相反,强调变的一面,寓变化于统一整合之中。衬托作为对比手法的一种,它的运用是设计中采用率最高的一种。衬托可以使界面的形象特点更加突出明显,对视觉形成强烈的刺激和张力,让学习者加深感觉,产生良好的审美效应。另外,象图像与背景的深浅对比、静与动对比、冷与暖对比、疏与密对比、虚与实的对比等等也是常用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强调网络课程结构形式的视觉整体性必然会牺牲灵活的多变性,因此必须注意:“整体”应是“多变”基础上的整体。例如,一些课程在内容上,其结构与普通教材十分相近,沿用着课堂教学中的叙述方式,一味强调学科的逻辑性和内容的严密性,而忽略了远程教育自身的特点。有必要提醒设计者,在课程设计中须克服这种定势思维,决不能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经改造硬搬上网。常规教育与远程教育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远程教育中教师子系统和学生子系统处于经常分离的状态,学生主要依靠自主学习完成课程目标。所以,我们在课程设计时,必须立足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注意和保持课件的吸引力,以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在这里,界面的布局、知识的表述、问题的设计、练习与思考题的设计等都应十分认真地加以推敲,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既富有挑战又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
技术与艺术的整合
设计是主观和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在自由和不自由之间进行的,设计者不能超越自身已有经验和所处环境提供的客观条件限制。优秀设计者正是在掌握客观规律基础上得到了完全的自由,一种想象和创造的自由。网络技术主要表现为客观因素,教学艺术创意主要表现为主观因素,课程设计者应积极主动地掌握现有的各种网络技术规律,注重技术和艺术紧密结合,才能穷尽技术之长,实现艺术想象,满足学习者对网络课程信息的高质量需求。
网络课程不同于传统媒体之处,就在于信息的动态更新和即时交互性。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都以线性方式提供信息,即按照信息提供者的感觉、体验和事先确定的格式来传播。而在环境下,人们不再是一个传统媒体方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以一个主动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和表达之中。这种持续的交互,使网络课程艺术设计不像印刷品设计那样,发表之后就意味着设计的结束。网络课程设计人员必须根据网络课程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配合网络课程不同时期的教学策略,以及学习者的反馈信息,经常地对网络课程进行调整和修改,在保持网络课程视觉形象一贯性的基础上,不断创作出新的网络课程设计作品。例如,在替学习者考虑得很周到的网络课程中,导航提供了足够的、不同角度的链接,帮助读者在网络课程的各个部分之间跳转,并告知学习者现在所在的位置、当前页面和其他页面之间的关系等。
【关键词】 网络课程;艺术设计;多媒体元素;界面设计
一、网络课程的艺术设计内容
网络课程的设计不仅仅是一个计算机技术问题和教学问题,更是一个艺术问题,网络课程的设计水平直接体现设计者的艺术修养。网络课程设计最常用的载体是网页,网页的艺术设计,日益被网络课程开发者所注重。网络课程一般包含着一个主题内容,或文学,或艺术,或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等等的信息传授。每一个主题下面又有不同的分支以及具体内容,因而以主题为支撑点,选取最有代表性,具有一定艺术性的可视形象具象形象元素制作成各个画面和界面,从而构成认知手段和审美感知。网络课程的艺术设计包含着网络课程设计者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在确立了网络课程主题(主体)之后,首先要明确和熟悉设计的对象和构成的要素。网络课程的艺术设计涉及的具体内容很多,可以概括为多媒体元素和界面设计两个方面。
这里所说的多媒体元素是指构成网络课程的内容,如文本、背景、按钮、图标、图像、表格、颜色、导航工具、背景音乐、视频等。与普通的课程内容设计一样,它们是实施教学并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根本,都要遵循一些共同的指导原则,比如科学方法、准确性、完备性等等;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上,网络课程内容不再是以线性方式组织的教科书文本,而是以超文本方式组织的多媒体教学内容,即多媒体元素组成的微教学单元。
我们可将界面设计定义为设计中所面对、所分析的一切信息交互的总和,它反映着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网络课程的界面设计,是在有限的屏幕空间上将视听多媒体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将理性思维个性化的表现出来,是一种具有个人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视听传达方式。它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产生感官上的美感和精神上的享受。
一般来说,技术对教学原理产生的影响是中性的,网络也是如此。我们既可将网络课程设计成“电子翻书器”,也可以将其设计成学习者的“良师益友”。我们不能把目光仅仅盯在技术的进步上,而更应注意教育规律、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的实现上。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大大丰富了网络课程的艺术设计的表现力。例如,图像与抽象图形、三维图象、文本等在屏幕画面设计中的大小与位置,图像与动画、视频片断的交互切换快缓的节奏,图像与背景的深浅、冷暖,按钮与热点形状大小的位置,图像与图形的造型、色彩以及位置等等安排问题,就要求设计者根据主题内容的不同而制作出生动、和谐、美感的界面,整合出整个课程既有变化又有统一的节奏和韵律的格式,使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审美感受中进入网络学习的世界,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知识信息。要注意的是,网上多媒体技术发展很快,如新的压缩方式、流媒体技术,还有动态网页设计和交互性包括构建并管理网上多媒体数据库技术——ActiveX、ASP、Java Script、VBScript、Applet等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多媒体元素在网络课程界面设计中的综合运用越来越广泛,使学习者可以享受到更加完美的视听艺术效果。
二、网络课程的艺术设计原则
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之一的网络课程,除了具备普通课程设计所遵循的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等原则外,由于其表现形式、运行方式和承载功能的不同,还应具有自身的特殊设计原则。网络课程的艺术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整合、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1. 主题鲜明,条理清晰
视觉设计表达的是一定的意图和要求,有明确的主题,并按照视觉心理规律和形式将主题主动地传达给观赏者。诉求的目的,是使主题在适当的环境里被人们即时地理解和接受,以满足人们的实用和需求,这就要求视觉设计不但要单纯、简练、清晰和精确,而且在强调艺术性的同时,更应该注重通过独特的风格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鲜明地突出设计主题。
作为视觉设计范畴一种的网络课程艺术设计,其最终目的是达到最佳的教学主题诉求效果。这种效果的取得,一方面通过对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或主题思想运用逻辑规律进行条理性处理,使之符合学习者获取教育信息的心理需求和逻辑方式,让学习者快速地理解和吸收;另一方面通过对网络课程构成元素运用艺术的形式美法则进行条理性处理,更好地营造符合教学设计目的的视觉环境,突出主题,增强学习者对网络课程的注意力,增进对网络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只有两个方面有机地统一,才能实现最佳的主题诉求效果。具体可以通过对网络课程的空间层次、主从关系、视觉秩序及彼此间的条理性的把握运用来达到。
条理清晰,这是设计网络课程时要坚持的最重要艺术设计原则。网络空间中有两种最基本的组织方式:一种是“树状结构”,也就是整个站点有一个树根(即主页),在主页中列出整棵树的主干,建立站点的主要超链接,在每个网络课程中又有次一级的树枝。这种结构的站点条理清楚,容易查找,但略显单调。另一种为“网状结构”;这种结构有一个中心的网络课程称为主页,在主页中又有各个网络课程的超链接,进入每个网络课程,都可以找到其它网络课程的超链接。
只注重主题思想的条理性而忽视网络课程构成元素空间关系的形式美组合,或者只重视网络课程形式上的条理而淡化主题思想的逻辑,都将削弱网络课程主题的最佳诉求效果,难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出现平庸的网络课程设计或使网络课程设计以失败而告终。
2.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任何设计都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内容是构成设计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是设计存在的基础,被称为“设计的灵魂”;形式是构成内容诸要素的内部结构或内容的外部表现方式。设计的内容就是指它的主题、形象、题材等要素的总和,形式就是它的结构、风格或设计语言等表现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一个优秀的设计必定是形式对内容的完美表现。一方面,网络课程设计所追求的形式美,必须适合主题的需要,这是网络课程设计的前提。只讲花哨的表现形式以及过于强调“独特的设计风格”而脱离内容,或者只求内容而缺乏艺术的表现,网络课程设计都会变得空洞而无力。形式美的法则,包括单纯、对称、均衡、对比、调和、呼应、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因素,其中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在这个基本原则下,应从结构、权衡、变化三个方面去求得形式的统一。设计者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深入领会主题的精髓,再融合自己的思想感情,找到一个完美的表现形式,才能体现出网络课程设计独具的分量和特有的价值。另一方面,要确保网络课程上的每一个元素都有存在的必要性,不要为了炫耀而使用冗余的技术。那样得到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只有通过认真设计和充分的考虑来实现全面的功能并体现美感,才能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目前,部分学习者是通过电话拨号上网的,所用的MODEM的速率从14.4kbps到56kbps不等,但实际上,上网后平均数据传播的速率大约为0.5千字节/秒至3千字节/秒。通过局域网上因特网的学习者同样也受到网络传输速率的限制。制作网络课程时,图片、声音、动画可以使网络课程看起来生动形象,但要控制网络课程的字节大小,一个画面通常不要超过30KB,如果超过了60KB,就应该考虑是否将一个画面分为两个来呈现,千万要避免制作超过100KB的画面(包括文字、背景、声音、图像加起来的总和),否则,就不符合传播信息的“快捷性”特性,使网络课程内容不能很快地到达学习者,影响了学习效果和质量,损害了学习者的情趣和积极性。这种技术要素影响了传达信息的效果,因而不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网络课程具有多屏、分页、嵌套等特性,可以对其进行形式上的适当变化以达到多变性处理效果,以丰富整个网络课程的形式美。这就要求设计者在注意单个页面形式与内容统一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同一主题下多个分页面组成的整体网络课程的形式与整体内容的统一。
3. 设计整体性和编排多变性
网络课程是传播信息的载体,它要表达的是一定的教育教学的内容、主题和思想,在适当的时间和空间环境里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它以满足学习者认知、技能、情感领域学习目标的实用和需求为目标。设计时强调其整体性,可以使学习者更快捷、更准确、更全面地认识它、掌握它,并给人一种内部有机联系、外部和谐完整的美感。
节奏与韵律称为节律。反映在网络课程各种媒体的编排上,学习者希望获得有规律的节奏和韵律产生的,激起情绪上的反应,从而对课程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谈节律,首先要求的是网络课程艺术设计的融合性与连续性的节律。虽然网络课件适应学习者的有选择性的学习,可按需要向前翻页、返回、中英文选择等,不像电视教材那样的单向性和不可逆性,但制作仍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原有的知识结构来掌握节奏。如果界面所反映的知识信息如对概念的理解和文字内容的配合次序、逻辑性等的顺序跳跃性太大,图像内容违背逻辑规律和色彩的协调,会造成视觉疲劳,觉得整体结构上松散,导致学生理解不深刻、不透彻,致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厌烦情绪,失去学习兴趣。所以,作为主体界面,需要各种媒体因素的重复、间隔、交替、渐变等的整合统一。“有变化、但不混乱;有秩序,但不单调,寓变化于整合中”。
网络课程的整体结构形式是由各种多媒体元素组成的。在设计网络课程时,强调页面各组成部分的共性因素或者使诸部分共同含有某种形式特征,是求得整体的常用方法。这主要从界面、色彩、风格等方面入手。这自然涉及到屏幕画面布局的均衡、衬托、对比的美学法则了。或对称,或衬托,或对比,或均衡,它们与节奏与韵律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强调变化统一中的变与不变。对称与均衡主要体现均势不变;衬托与对比却相反,强调变的一面,寓变化于统一整合之中。衬托作为对比手法的一种,它的运用是设计中采用率最高的一种。衬托可以使界面的形象特点更加突出明显,对视觉形成强烈的刺激和张力,让学习者加深感觉,产生良好的审美效应。另外,象图像与背景的深浅对比、静与动对比、冷与暖对比、疏与密对比、虚与实的对比等等也是常用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强调网络课程结构形式的视觉整体性必然会牺牲灵活的多变性,因此必须注意:“整体”应是“多变”基础上的整体。例如,一些课程在内容上,其结构与普通教材十分相近,沿用着课堂教学中的叙述方式,一味强调学科的逻辑性和内容的严密性,而忽略了远程教育自身的特点。有必要提醒设计者,在课程设计中须克服这种定势思维,决不能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经改造硬搬上网。常规教育与远程教育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远程教育中教师子系统和学生子系统处于经常分离的状态,学生主要依靠自主学习完成课程目标。所以,我们在课程设计时,必须立足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注意和保持课件的吸引力,以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在这里,界面的布局、知识的表述、问题的设计、练习与思考题的设计等都应十分认真地加以推敲,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既富有挑战又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
4. 技术与艺术的整合
设计是主观和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在自由和不自由之间进行的,设计者不能超越自身已有经验和所处环境提供的客观条件限制。优秀设计者正是在掌握客观规律基础上得到了完全的自由,一种想象和创造的自由。网络技术主要表现为客观因素,教学艺术创意主要表现为主观因素,课程设计者应积极主动地掌握现有的各种网络技术规律,注重技术和艺术紧密结合,才能穷尽技术之长,实现艺术想象,满足学习者对网络课程信息的高质量需求。
网络课程不同于传统媒体之处,就在于信息的动态更新和即时交互性。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都以线性方式提供信息,即按照信息提供者的感觉、体验和事先确定的格式来传播。而在Web环境下,人们不再是一个传统媒体方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以一个主动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和表达之中。这种持续的交互,使网络课程艺术设计不像印刷品设计那样,发表之后就意味着设计的结束。网络课程设计人员必须根据网络课程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配合网络课程不同时期的教学策略,以及学习者的反馈信息,经常地对网络课程进行调整和修改,在保持网络课程视觉形象一贯性的基础上,不断创作出新的网络课程设计作品。例如,在替学习者考虑得很周到的网络课程中,导航提供了足够的、不同角度的链接,帮助读者在网络课程的各个部分之间跳转,并告知学习者现在所在的位置、当前页面和其他页面之间的关系等。而且,每页都有一个返回主页的按钮或链接,如果页面是按层次结构组织的,通常还有一个返回上级页面的链接。对于课程设计者来说,面对的不是按顺序排列的印刷页面,而是自由分散的网络课程,因此必须考虑更多的问题。如:怎样构建合理的页面组织结构,让学习者对你提供的巨量信息感到条理?怎样建立包括站点索引、帮助页面、查询功能在内的导航系统?这一切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
目前国内网络课程设计已经出现了模拟三维的操作界面,在数据压缩技术的改进和流(Stream)技术的推动下,Internet网上出现实时的音频和视频服务,典型的有在线课程、在线广播、网上直播等。可见,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是网络课程艺术设计的特点之一,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网络技术与艺术创意的紧密结合,使课程艺术设计由平面设计扩展到立体设计,由纯粹的视觉艺术扩展到空间视听艺术,网络课程效果不再近似于书籍或报刊杂志等印刷媒体,而更接近于电影或电视的观赏效果。技术发展促进了技术与艺术的整合,把学习者带入一个真正现实中的虚拟世界。
【关键词】网络教学设计 现状 环节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9-0097-02
一 网络课程设计概念的界定与现状
1.网络课程设计的概念
对于网络课程设计的概念,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的教育者认为,网络课程是以网络为工具,由教师专门负责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有的教育者认为,网络课程是指按照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通过多媒体进行的关于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虽然不同的学校采取的方式不同,教育者的意见也不统一,但不难看出,网络课程是具有目的性的学习经验交流的平台,很多学校通过固定的平台实现了学生共同探讨、互相学习的目的。
此外,《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指出,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这从行文上给网络课程做出了全面的阐述。可见,网络课程是思想与教学的融合,是理论与指导的互相作用,在具体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中,实现资源共享、自由开放的交流学习的一个全面的、实践价值较高的平台。
2.网路课程设计的现状
很多中学存在教学内容呈现的形式比较单一,学校网络课程的教学形式仅以讲解或演示的形式进行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很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吸收,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由于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不够深入,较为粗糙,很多网络课程教学者在设计布局上都是罗列式章节,风格单一,资源界面超文本缺乏专业性和友好性,这样的教学风格极大地削减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甚至有很多内容仅以文字形式展示,缺乏更多细节的呈现和研究,很多学生为此失去学习交流的机会,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和建议。
调查显示,在中学所有课程的评价与说明中都有关于教师评价、评价教师的栏目,但打开后发现绝大多数并无具体内容。网络评价系统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执行力。由于课程的设计不完善,内容的安排及学习的互动上缺乏科学性,这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受挫。
二 网络课程设计的具体环节
1.资源设计
网络课程设计是基于资源型的课程设计,它由课程的主体教学内容和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组成,课程资源有丰富的表现形态,包括媒体素材、案例素材、文献资料、课件素材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旨在满足学习多样性的需求。
在基础授课阶段,学校把相关的教学参考书、书面辅导资料、电脑课件等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和电子技术上传到中心服务器或云平台,转换成共享的网络资源,这样,大大提高了网络课件利用率和普及率。在培养学生框架思维方面,学校还可利用移动网络、卫星传输、互联网等科技设施进行系统标准的制作,实现形象具体的教学。在组织学生网络学习与支持中,学校可以利用VGA、多视频、Flash、网络服务系统,进行网络资源的编辑与制作,实现人机互动,有利于学习资源数据的跟踪与评价。如利用云服务平台,搭建同步教学系统,通过掌上移动设备或电脑,实现不同空间实时同步学习交流的网络教育。
2.活动设计
自主学习活动设计是指通过具体的活动和设计,为学生提供满足他们需要的教学环境,涵盖了社会、个人、知识、实践各个层面。不少中学的网络课程活动设计还将学生纳入社会的角色,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环境模拟,来测试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规范,让他们在情境教学中提高所学技能的社会利用率。
随着数字媒体和社会信息化的建设,网络交互和异步交互成了一种潮流的学习趋势。在学习交流方面,很多学者会借助ICQ、QQ、网上电话、MUD/MOO等都属于同步交互的学习方式,同各地学习者探讨交流问题。在知识实践运用中,很多学习者会借助BBS、新闻组、E-mail等异步学习方式进行交互学习,这不仅完善了他们的思路,还引发了他们深层次的学习思考路径。
3.环境设计
教学环境设计,指的是在统一的教学支持平台下,自主学习的环境设计。它通过借助与课程有关的大纲、练习题、常见问题、讨论问题等,将这些内容在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界面中录入,或通过标准的TXT或RTF文件提供,利用形象、具体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自主思维和思维深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中学网络课程教学可利用网络优良的特性,在知识的联系中,让学生深入地讨论,针对问题,让他们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针对教学内容多侧面、多角度进行自我阐述,提高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在疑问及解答中,及时跟踪学生学习动态,通过问题意境或提出内容问答,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在讨论中,利用原有认知结构,将学生引入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这种将外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 研究反思
1.指导性课程的设计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内容为基点,进行科学、系统、专业的教学。教师应充分发挥组织者的作用,设置好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了解知识,掌握知识内容,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渗透。
评价体系是课程教材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课堂评价中,涵盖了学习目标、学习组织、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学习评价等模块,应针对每个教学环节都设置相应的评价,这让学习者能够真正地了解自己在学习环节的优势与劣势,也为日后学习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指标。
2.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活动的设计
活动设计是网络课程的核心部分,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进度及学习动力。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具体的活动设计,利用教学资源,去丰富学习者的消息量,开拓他们的知识层面,提高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教师可将具有争论性的问题作为主题,选出正、反两队,进行辩论或辩驳,让他们提出各自的观点,用足够的论据资料去支撑自己的观点。教师要给予判断、分析,科学引导学生对内容的认知。这种比赛活动,不仅可以深化学习者对内容的了解,还可以论证他们原来的观点,或者接受新的观点。
3.引入自主学习方式
教学策略是贯穿于整个网络课程教学的命脉,针对遇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去拓宽学习面,通过策略引导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为了能让学生真切地感知内容,可选用抛锚式的学习机制,通过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对问题进行假设,让学习者去查询各种信息资料,或者用逻辑推理进行论证,继而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及时地根据内容进行反馈。也可以通过支架式的学习,围绕教学内容建立一个概念框架,层层引入,让学习者能系统认真地了解知识的章节,能及时地把握知识的重点。
4.不能忽视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成分
传统教学是网络课程进步与发展的基础,它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将知识表述出来。在网络教学环境下,传统教学为其提供了客观正确的理论,这是网络课程设置的基础,很多网络课程教学会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为核心,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方向。
中学网络课程在发展中,应将传统教学的内容通过多种动态形式来表达,要注重课件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结合,通过传统教学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琪.“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1)
关键词:网络规划与设计;实践教学;教学质量
网络规划与设计(Network Plan and Design)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计算机网络设计与建设的基本原则,掌握计算机网络设计的通用方法,熟悉计算机网络工程的目标与任务。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可以进行方案设计、工程施工、测试、组织验收和鉴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其作为计算机高年级本科生专业选修课开设,一般要求学生学习过计算机网络课程后自主选修该课程。
作为计算机网络的后续课程,如何引导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网络规划设计方法,熟悉网络建设实施相关工程标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要避免重复的基础理论灌输,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就成为该课程区别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关键。
从2007年开始,我校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大四上学期或大三下学期开设此选修课,作者从课程设立初始即从事该课的教学工作。
1教学内容安排
与软件工程课程类似,网络规划与设计课也应首先介绍方法论,即网络规划步骤、设计模型等,其次针对每一步细节具体展开。目前相关教材大致分为宽泛型和细节型两类。
宽泛型教材与计算机网络教材类似,从基本的OSI、TCP/IP模型讲起,再分层介绍,更像是计算机网络教材的翻版,更适合非计算机专业采用;细节型教材往往针对某个方面单独成书,如网络管理、综合布线系统等,细节描述清楚,但不适合普通计算机专业本科生选修。
笔者认为,选择以设计方法论为主体的书籍为教材更合适,并最终选取《园区网络设计》作为课程教材。此书的目标读者是从事网络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内容简单明了,没有重复介绍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虽然工程标准内容欠缺,但关键方法论均包含其中,其他内容可补充。
选修课的学时较少,笔者所在学校将该课程设计成2学分、32学时(24学时理论教学、8学时实践教学)的考查课。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1) 网络设计方法(3学时);
2) 局域网设计(4学时);
3)Internet接入技术(1学时);
4) 路由设计(4学时);
5) 无线局域网设计(3学时);
6) 网络安全设计(2学时);
7) 服务质量QoS(2学时);
8) 网络管理设计(2学时);
9) 网络应用服务设计(2学时);
10) 网络调试运行和验收(1学时)。
从表面上看,24学时的课程内容安排较多,但很多基础知识点学生已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学习过,教师可以减少讲解时间,在有限的课时中主要介绍网络规划与设计的方法论、实现技术,避免重复。
此外,该课配套了8学时实验课,可用于实践教学,教师安排学生使用网络设备搭建配置实验网络,建立实际网络与理论模型之间的联系认知;利用工具制作网线、信息插座,对实际网络布线获得感性认识;利用编程再现网络通信过程、Internet服务,深刻理解网络服务与协议实现方法。
8学时的实验课对达成本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鼓励学生以课外作业的方式完成课堂讨论准备、课程设计等实践作业,将作为平时成绩考核指标。在这种教学安排下,如何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是保证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1-2]。
2实践教学设计
基于教学内容安排,既要保证学生对理论方法的理解掌握,又要培养学生实际网络设计实现的能力,利用有限学时安排有价值的实践教学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笔者尽量多角度设计问题与案例,以课堂讨论、实验课、课外作业的形式完成实践教学。
2.1网络设计方法
网络设计方法是本课第一个重点,是网络设计与实施的方法论和指导。抽象的模型理论仅仅是网络设计的基础,与网络工程人员的实际设计能力之间还存在巨大差异。我们虽然不能直接培养出一名经验丰富的网络设计师,但至少应让学生了解实际网络规划设计的工作方法。实践教学对这个知识点尤为重要。
此部分的实践教学主要以课外作业加课堂讨论方式进行。作业分成课程作业和小作业两种,鼓励学生利用课堂讨论时间展示介绍自己的作业,并和大家讨论,案例如下。
2.1.1小作业:设计用户需求调研问卷
网络设计与实施首先需要确定用户需求,然后进行逻辑网络设计与物理网络设计,最后部署施工。如何设计全面的需求调查表,引导用户清晰合理描述出最终的网络需求,是决定下一步成败的关键。
从理论上说,用户需求分析应确定如下问题:网络上运行的应用程序、互联网连通性要求、地址限制、网络上运行的协议、布线要求、冗余备份要求、私有设备和协议的使用、必须支持的现有设备、用户要求的网络服务、安全因素、网络解决方案、网络管理、对现有应用的支持、网络可用带宽[3]。但在实际需求调研中,用户往往不是专业网络技术人员,上述问题都应以选择题形式提问,而不能设计简单的问答题。因此,问卷设计者不仅要考虑所有相关问题,还要了解当前主流的设计解决方案。
这个小作业是学生的第一次作业,虽然难度偏大,但是要求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文献,有助于他们产生兴趣。此外,此作业直接参考资料很少,也避免了学生抄袭。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还为学生提供一些软件需求调研问卷参考,学生可借鉴格式和方法,明白软件工程与网络工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从作业情况统计来看,大部分学生能把握需求调研问卷的关键点,作业基本合格。难得的是少数学生的问卷表设计得十分专业,甚至可以用于实际网络工程实施的需求分析阶段,这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难能可贵。
2.1.2课程作业:设计大型公司/大学网络建设项目书
该作业包涵了整个课程的所有知识点,需要学生将技术与方法融会贯通,完成一个体系化可实施的项目书。要求学生在考试前提交,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在每一章课程结束后,学生可根据本章内容补充项目书,并在课堂讨论时展现,参与课堂讨论也是平时成绩的考核指标之一。
由于课程作业工作量较大,教师应鼓励学生分组完成,每组2~3人。从历年考核情况来看,课程作业的水平差距很大:水平较好的项目书包含了完整的逻辑网络设计方案和物理网络实施细则,提供了路由规划、网络安全等配置策略,体现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水平差的作业也存在设计思路不清、缺乏关键要素的问题。少量优秀学生自行以项目管理方式协同完成此课程作业,使用了一些项目管理软件、网络设计辅助软件,远远超出了预期效果。
2.2Internet服务配置与管理
狭义的计算机网络仅仅指网络基础设施,但广义的网络工程还包括上层的网络应用服务、各种信息系统、网络管理策略、安全设施等。因此,常用Internet服务的配置与管理也是本课不可缺少的环节。以纯理论教学方式讲授较为枯燥,不如采用实践教学方式,让学生实际动手加深理解。具体实践教学内容如下。
2.2.1验证性实验:搭建DNS服务器(E-mail服务器、FTP服务器、WWW服务器等)
实验是让学生熟悉某种服务的安装、配置和管理。为了与实践结合,教师先鼓励学生查阅资料,确定当前Internet上某种服务使用率最高的开源软件,然后下载较新版本安装,最后配置并使其正常工作。
以搭建DNS服务器为例,很多ISP均使用BIND软件包,学生在主页上了解软件信息,下载较新版本,解压安装。在小型实验网络环境下配置DNS服务,为不同主机建立域名解析,测试是否畅通。使用这种实际占用率高的软件进行实验,学生的经验一步到位,将来搭建真正的DNS服务器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2.2.2编程实验:使用Socket编程实现某种Internet服务器程序(如E-mail服务器、FTP服务器等)
验证性实验只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明白“怎么用”,作为专业人员来说,不仅要知道“怎么用”,更要知道“为何这样用”。该程序要求学生任选一种Internet服务,通过查阅RFC文档了解相关协议内容,使用Socket编程,从底层实现该服务。
以编程实现E-mail服务器为例,学生至少需要清楚SMTP和POP3协议,并编程实现。如实现SMTP协议,程序需监听25号端口,随时准备接收邮件;当发送邮件时,与其他E-mail服务器的25号端口建立连接,严格按照SMTP命令原语发送邮件。通过编程实现,学生彻底了解了该服务器的工作原理,并深刻理解了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所介绍的服务、协议、端口等抽象概念。
3教学效果总结
网络规划与设计课程的首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设计、实施大型计算机网络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理论与技术的学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设计课堂讨论题目、课外作业、实验课题等,供学生选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思考如何将所学理论与技术和实际网络工程实践相结合。
在这套教学方式下,我们的考核标准也作了相应调整,增加了平时成绩比例。期末考试仍然采用闭卷考试,题目除了对关键知识点、基本题型的考察以外,增加了路由规划、设计方案分析等大题,鼓励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在总成绩构成中,平时成绩比例达到50%,平时成绩包括基本作业、考勤考核,还加大课程作业、课堂讨论、实验评分的比例。
这样的考核标准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学生一致反馈该课程“难度”低于计算机网络课,但知识面更广。在2010年教务管理系统对该课程的无记名评分中,该课程获92分,大幅度超出了平均分数,也从侧面证明了实践教学的引入获得了学生认可。
4结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网络的规划设计、布线实施、安全防范、服务搭建等方面,社会越来越需要既具备理论基础、又掌握实践方法的专业网络技术人员。网络规划与设计课程的开设无疑是适应该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开端,该课的内容与实践教学方法也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革新,满足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最终要求。
参考文献:
[1] 畅卫功,张爱华.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 实验室科学,2009(4):108-110.
论文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工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课程作为教学资源中一种主要的表现形态,日益显示出蓬勃发展的生机。详细阐述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法,指出教学设计是网络教学的关键口
1引言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尝试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授课模式,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远程教学中师生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学活动从课堂授课转变为网络课堂、网络准备学习资源、网上答疑、网上布置与批阅作业及网上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学生学习从主要接受教师讲授转变为网上浏览课程、点播视频课件和网上答疑讨论、测验练习、浏览相关课外资源等一系列的自主学习。
2网络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双主”理论
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另一种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完全围绕如何帮助教师的“教”而展开,其直接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服务。主要优点是有利于教师组织、管理和控制课堂教学活动的进程,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难以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置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完全不同,它的全部理论、方法都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的“学”,即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而展开。其优点是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体现;不足之处是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缺少教师的指导而过分强调学生的自由探索,容易偏离甚至完全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根据这两种教学设计模式的优势与不足,把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有机结合,就形成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双主”教学设计模式。目前,多数网络课程就是基于这一理论而设计的,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人机交互让学生更多地去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思考和探索,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在整个网络教学进程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
3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法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教学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不但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特长,还要适应当代教育改革的精神。要充分应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围绕课程内容,收集相关知识,按照学习者的特征合理地选择媒体资源;在系统中有机地组合,建立符合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提供实现网上交流的通讯工具及进行在线自我评价的评测系统。
3. 1网络课程的需求分析与功能定位
网络课程的需求分析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设计和开发网络课程的基础和前提。首先应该广泛收集资料,对现存网络课程进行仔细调研,分析其优缺点和发展趋势,进而确定建立网络课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次对网络课程的功能定位要清楚。
网络课程的功能定位主要体现在:1)根据课程知识结构,构建体系完整的学习内容模块,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2)建立一个数据库,存储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教师和学生搜索和查找学习资料;3)为师生提供利用网络可以实现同步或异步交流的工具,如协作交流讨论区、聊天工具、E-mail等,方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商研讨;4)提供在线自评系统,便于及时检测和反馈。
3. 2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是指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特点的活动。学习准备包括两个方面:1)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的学习己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内容的认识和态度,这叫做“起始能力”;2)学习者对从事该学习而产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特点,包括年龄、性别、认知成熟度、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学习动机、个人对学习的期望等,这叫做“一般特征”。可以通过调查或测试的方法对学习者的学习准备进行前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需求。
3. 3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通过对学习者和学习内容的分析后,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选择教学策略时,特别要注意情景和交互方式的设计。 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有:示范—模仿教学策略、假设—推理教学策略、组织者教学策略。
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有: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我反馈等策略。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是让学习者发挥主体作用,自己发现问题。
3. 4网络课程内容的选取及编排
网络课程内容的选取必须遵循思想性、教育性、科学性等原则。课程内容必须立足于解决教学问题,符合课程标准,是某门课程或多门课程中具有相关知识特征的知识点的集合和延伸,既包含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又包含扩展性知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选取表现形式丰富、理论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强的课程内容。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既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拓宽知识面,培养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
在内容编排方面,应依据心理学家加涅的理论:人类习得的技能是以图式的形式贮存在记忆中的。网络课程的内容编排要围绕一条主线展开,进行结构化重组,形成一个既有逻辑,又符合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结构体系,在体系中重新划分和建立自己的知识点。而传统的按照章节单元顺序排列的课程内容割裂了学习者对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掌握。
3. 5媒体选择与设计
教学媒体是指承载和传播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工具。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要对信息资源的表现形式进行合理选择。在选择与设计时,要遵循3个原则。1)目标控制原则:不同的教学目标决定不同的媒体类型和媒体内容的选择。2)内容符合原则:学科内容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也不同。3)对象适应原则:不同学习对象的认知特点,不能采用同一模式。如对儿童,以适应其直觉思维图式,因而应多采用图形、动画和音乐之类的媒体使图、文、声并茂:成年人抽象逻辑思维强,可减少形象化设计,作为辅助手段,多用文本。
3. 6评测系统的设计
评测系统在设计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即学生评价和网站评价。合理及时的评价反馈是维持学习者学习动机和积极性,确保学习质量的关键。网络教学需要利用网络作为自我评价的工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网站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从建设主体、指导思想、网络课程内容选取、结构组织、资源设计、技术性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完善的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量化处理,从而发现问题,尽快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