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日常管理制度

大学生日常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日常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日常管理制度

大学生日常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辅导员;日常管理;问题;对策

一、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

(一)安全管理工作者

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工作者实际上充当着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教育规划以及执行的重要角色。从根本上来说,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者个人的工作素质、职业操守以及管理能力,这也就直接决定着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能否真正达到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的目的。

(二)安全管理技术

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的水平高低取决于高校的管理科学技术水平,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技术。其中关键因素是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规划、大学生日常饮食卫生保障、监管监控技术、消防管理机制,以及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这些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安全管理组织

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周期较长,伴随着大学生整个教育周期。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机制,是否具有科学完善运行机制,是否行之有效,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的水平,其中主要内容有管理组织决策、管理组织运行机制、管理组织结构以及管理组织形式。

(四)安全管理社会和环境

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受客观环境影响明显,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的重要因素。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尤为重要,主要内容要有社会局势和国际局势是否稳定,相关法律法规是否健全、执法效果是否良好等。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也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其中自然灾害是影响大学生安全管理的重要部分,例如地震,恶劣雨雪天气,恶劣交通条件。一些社会客观因素如社会治安、社会文化、社会风气等也直接影响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成效。

二、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意识缺失

大学生群体中均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并且大学生能够具备自行保护自身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能力。从实际意义上来说,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安全管理中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大学生充当着被管理者的角色,其中值得注意的接受管理和进行管理的主体均是大学生。这样看来,在大学生的日常安全管理中,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是进行良好安全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学生能够在辅导员的影响和教育之下约束自身,进行良好的自我保护,是建立完善的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根据近年来大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大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诱因是学生未建立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并且安全意识较为淡薄,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群体中安全事故高发现象。

(二)风险管理缺失,大学生安全管理理念错误

在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安全管理上来看,管理并不是安全问题发生之后的处理方式和处理手段,而是怎样做好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安全意识教育,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辅导员应当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做好风险预测和风险控制,尽量杜绝大学生生活中的安全问题,降低安全风险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影响。但是,众多高校辅导员在进行安全风险预测上存在一定问题,将自身工作的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结局安全问题的基础上,而并非有效引导学生规避生活中的风险,“亡羊补牢”的管理形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安全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三)未能建立健全大学生安全管理机制

在大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完善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是进行良好的安全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提升大学生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措施之一。但是根据现阶段大学生安全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来看,各个高校未能建立健全自身的安全管理制度,或者实行的制度中有一定的缺陷,不能保障大学生安全管理正常高效开展。首先,课堂监督监管机制缺失,辅导员不能准确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思想变化不能及时有效的传递给辅导员。其次,大学生宿舍管理制度不完善。生活上使用大功率电器的安全隐患不能得到良好的排查,学生之间的生活矛盾等不能得到良好的调节。最后,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机制并不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心理情况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但是众多高校在进行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三、解决在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加大安全教育力度,提升大学生个人安全保障意识

大学生做为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能力,这类群体应当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和个人保护能力。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完善大学生个人安全保障意识的最佳策略就是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安全管理行动中,引导大学生建立自我安全保障构想。为了实现大学生自我保障和管理意识的建立健全,应当进行完善的安全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建立完整的个人安全保障意识。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引导者来说,应当展开切实有效的安全管理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逐渐树立个人安全保障意识。例如,可以模拟安全事故情境,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之后加之实践教育,提升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并且在教育中能够积累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为了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安全保障意识的建立,辅导员可以举办“生命安全知识竞赛”“个人安全保障演讲征文”等能够提升学生安全意识的主题活动。在校园内部建设中形成浓厚的个人安全保障氛围,引导学生不断形成安全意识。

(二)完善辅导员安全管理机制,建构大学生个人安全保障框架

高校辅导员在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掌握绝对主动权,将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面临的众多风险进行准确的预测,引导大学生主动积极规避风险,在安全隐患处于萌芽阶段时进行有效的整治。由此,辅导员在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应当逐渐建构起合理科学的风险监督管理机制,根据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进行整合,有效发现生活中的潜在隐患,提升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能力。与此同时,辅导员应当带领学生建立科学的风险防范系统。根据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大学生风险防范管理系统为基础,针对大学生实际生活情况,及时发展潜在的隐患问题。根据以往的大学生安全事故作为研究的蓝本,将已经发生过的风险问题结合当下情况,确立以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辅导员应当深入学生的生活中,对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态进行考察,有效帮助学生规避学习生活中的风险。

(三)建立高效的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制度,保障大学生健康安全发展

高校辅导员想要做好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提升日常安全管理水平,就应当针对大学生现阶段的生活情况,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首先,针对大学生的课堂情况制定课堂监管监控制度,由于课堂是大学生主要活动范围之一,对大学生课堂情况进行监管和监控,能够解决大学生学习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例如针对课堂上表现不良的学生辅导员可以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和实际问题能够有效降低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概率。其次,应当完善大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对于宿舍中的安全隐患和安全因素按阶段性进行全面排查,例如大功率电器的使用、学生之间矛盾的调节与处理,同时严格执行宿舍查寝制度,了解学生下课之后的活动范围,有效避免学生因为私自外出而面临的安全隐患问题,寝室检查能够最大限度保证学生个人安全问题不受社会环境威胁。

四、结束语

根据上文中的论述可知,高校学生安全管理的作用关系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关系着学校的教育管理质量,其中辅导员是高校安全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当下高校安全管理中却出现了一定问题,导致大学生的安全管理没有切实保障,影响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这便要求高校辅导员能够从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基础出发,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创新发展管理模式,提升校园安全管理,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我国高校办学管理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宜.辅导员针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7(8):123.

大学生日常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日常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转变成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能否培养出适应时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重要作用。如何加强和改进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使之适应新的形势,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是当今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是指专门机构和队伍通过对学生工作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来实现其管理目标的一系列行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纷繁复杂, 这就要求学生日常管理队伍必须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才能做到忙而不乱,条理清楚。

一、抓住重点,促进管理

1.注重安全稳定工作

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做得好不好,首先要看安全稳定工作,做好安全稳定工作需要从“四个坚持”展开。

一要坚持定期开展安全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不断拓宽,他们除了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外,还要走出校园参加各种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容易导致各种安全问题的发生。所以,要坚持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二要坚持定期排查学生基本情况。注意有没有特殊学生、特殊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处理问题,不麻痹大意,不抱侥幸心理,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三要坚持学生周末、节假日去向登记制度。周末、节假日往往是学生安全问题的酝酿期,也是安全问题的高发期,因此,可以实行学生周末、节假日去向登记制度,及时把握学生动向,分析安全隐患。

四要坚持夜间查宿制度。夜查宿舍一是限制学生上夜网影响学习,二是消除学生校外留宿的安全隐患。定期夜查宿舍,次日上报工作,对于凡是夜不归宿的学生班主任第二天要找其谈话,询问情况,进行教育改正,情节严重的要给予处分。

2.注重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主题之一,是高校改革发展的核心,是促进高校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保证。通过班会、团日活动、党课团课、感恩教育、讨论辩论、知识竞赛等教育或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班主任主动和任课老师取得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适时地对学生做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3.注重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工作

大学生的入学和就业是大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新生和毕业生相对于其他阶段的大学生而言有其独特性,因此应根据新生和毕业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教育工作。

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包括:校规校纪教育、专业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通过入学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为其在大学更好的成长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毕业生工作主要包括毕业教育与就业指导两个方面。通过对毕业生的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应尽的责任,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强化制度,完善管理

高校学生日常管理还应通过科学、规范的制度来完善,从而实现校园和谐,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学生管理制度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规范等制度,通过相关制度来教育和约束学生的道德、纪律、和学习等方面的行为,切实做到维护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1]。

三、培养学生干部,协助管理

高校有专门从事学生工作的专职辅导员,但是学生日常管理是一项繁琐、细致的工作,仅靠辅导员的管理是不够的,需要学生干部来协助管理。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学生干部可以帮助辅导员管理好班级,帮助辅导员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有安全隐患及时反映给辅导员,在管理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从而保证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顺利有效地进行。

四、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提高管理

社会发展的节奏不断加快,大学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这新形势下,就需要学生工作者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1.精心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精心组织以增强团队合作能力为目标的各种集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活动锻炼学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能力[2]。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

伴随日益激烈的竞争所带来的思想重负,部分学生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出现悲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也使得部分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必须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询和教育活动,正确地开导学生,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建立信息平台,优化管理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面对日渐繁重的学生管理事务与不断膨胀的各类学生信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已是必然趋势。建立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平台,通过网络技术构建学生管理工作者、任课教师和学生在日常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交流、沟通与反馈的平台[3]。对于学生而言,不需要跑到各个部门去查询自己需要了解的基本信息,只需通过输入用户名、密码,系统验证成功方可进入查询,学生只能查看自己的详细信息,没有修改的权限,只有拥有用户管理权限的辅导员、学生处、教务处、财务处、团委等才有权对其相关信息进行修改[4]。 通过信息平台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 进而实现优化学生管理工作的目的。

六、建设辅导员队伍,确保管理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他们在学生品德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新形势下高校要切实加强和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对于加强当前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高校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是一项繁琐、细致的工作,它的完善需要学生工作者长时间地摸索和总结。对于高校学生工作者来说,只有不断地实践总结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才能去更好地更有效地去开展高校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综合素质高的现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日常管理的实效性探究[J]. 文教资料, 2011, 10: 215-216

[2] 刘艳红. 辅导员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如何改进工作方法[J]. 考试周刊, 2011, (19): 200-201

大学生日常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 学生 请假管理制度

一、高校请假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学生请假管理制度不规范的现象,部分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甚至出现学生请假管理漏洞,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学组织工作。对此笔者对国内57所大学(12所为民办高校)进行调查,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申请时限没有明确要求,大部分学生采取事后补请的方式。在笔者调查的57所高校中,只有16所院校明确规定了申请时限,其它院校对此没有明文规定,导致部分学生对请假并不重视,往往采取事后补请的方式。近两年来,全国范围内由于学生未请假而离校造成人生、财产损失的案例有7642起,给予学生、家庭、学校以至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第二,申请人界定不明晰,部分院校准许同学或家属代请。很多学校由于没有制定明确的请假管理制度,申请人的身份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部分学生夜不归宿、通宵上网甚至参加非法传销组织并没有通过正规渠道与辅导员老师沟通,而是委托同学以合理的理由向老师申请,甚至委托社会人员冒充家长进行请假,造成了请假制度管理的严重混乱,对学生产生了重大的安全隐患。

第三,请假时间人为延长而没有惩罚措施。部分学生并没有遵守所请假期的期限,而是人为延长,却没有得到惩罚,成为其他学生效仿的对象,成为假期拖延现象日益严重的根源。

第四,对事假和病假没有严格区分,采取混同的方式进行管理。大部分院校并没有将事假与病假分开,而是采取统一的管理模式,部分事假学生混水摸鱼,享受与病假学生同等的待遇,故意延长假期。

第五,没有与请假学生的家长及时沟通。近两年来,由于学生在请假期间发生突发事件而产生的家长与学校的纠纷中,学校没有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的事由达到84.38%。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建立学校与家长的联动机制,导致突发事件的大量滋生。

第六,没有建立辅导员老师就请假适宜与校方及时申报的联动机制。纵观近两年学生请假期间出现的突发事件,辅导员未与校方及时申报的占69.23%,部分学校没有建立相应的申报体系,学生处没有直接的请假负责人的占21%。

二、就完善高校请假管理制度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笔者就高校学生请假的日常管理制度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希望为专家、学者就此问题深入研究做出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一,高校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学生请假管理制度建立的必要性。高校是人流密集且半开放式的场所,一些外来人员容易混入,突发事件发生率高。高校学生一般均为外地生员,对本地环境生疏度较高,学生夜不归宿或被教唆参与非法组织,发生危险时的自救能力弱,事故后的处理过程没有家人陪护,利益受侵害的可能性大。同时,一些不法分子容易利用学生心理单纯的特点,主动出击,为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此外,学生课业负担较重,请假制度不完善容易为思想意志薄弱的学生提供逃课的机会,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制约高校就业率。建立完善的请假管理制度是对学生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也是对高校声誉的维护,同时也是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呵护。

第二,各高校必须深入本校学生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请假管理制度。高校的请假管理制度不应生搬硬套,而应该立足本小实际,切实可行。对于一些民办院校,由于生员的素质较为薄弱,因此可以采取一些更为严厉的规定。对于一些走读生较多的学校,可以采取走读生单独编班的管理模式。走读生单独编班使辅导员老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非走读生的日常管理上,而根据两者的区别制定不同的请假管理方案将在学生管理中发挥巨大的效力。需要强调的是,对于走读生严格管理同时也不能忽略非走读生的管理,这些学生在上下学过程中可能有着更大的安全隐患,但却往往被忽视。对于一些女生较多的院校,应该制定有关学生人身安全的更加详尽的请假管理制度,对于女学生日常容易发生的突发事件分门别类进行研究、防范。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女生院校,可以增设一些安全课程,向学生传播一些个人安全防护知识。

第三,高校应对学生请假制度的规定进行细划,使其成为学生守则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重视学生请假制度的基础上,高校应有意识地将学生请假制度分类细划,将病假与事假分开,分别制度相应的标准,病假的标准应高于事假。此外,对于病假的界定应该明晰。对于申请时限必须有明确的规定,以事前请假为主要形式,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事后补假的方式,但必须提供证明资料或证明人。对于申请人的界限应做出明确的规定,谨慎使用代请方式,对于代请必须征得学生家长同意。

第四,建立家长与校方的联动管理机制,强化辅导员与学生处的汇报机制。在建立请假管理制度的同时,必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及时汇报学生的请假的情况,并与家长协商给假。在家长不允许的情况下坚决不予准假。与此同时,高校学生处应建立请假汇报机制,设立相关负责人,杜绝辅导员全权负责的请假管理模式。在汇报的同时,辅导员要听取上级意见,适时准假。

第五,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建立完善的请假管理制度。学生是请假管理的客体,是学校日常生活的主题。在制定请假管理制度时,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为只有学生才最了解学生,只有学生才最能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我们可以通过学生会调查学生的请假事由,了解学生的诉求,以“你最接受的请假管理办法”为题开展主题班会,征集学生的意见,以民主的方式获得学生的支持。

高校学生的请假管理制度必须引起高校工作者的重视,不能含混过关,我们必须从制度上保障高校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防范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大学生日常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寝室 管理模式

近年来,随着高校改革和扩招,寝室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寝室在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而近年来各地出现的多起恶性校园事件也在提醒我们建设和谐有效的寝室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分析当今高校的寝室管理模式,提出新的寝室管理模式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寝室管理的作用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也就是说,寝室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性格塑造、人格养成有着强烈深远的影响。从学习功能来看,寝室是除课堂外学习活动最频繁的场所,而由于寝室较私人的性质,它对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从生活功能来看,在高校中,寝室扮演着家庭的角色,因此,如何让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寝室是必不可少的一课。从交往功能来看,不得不承认,大学生大部分交往都在寝室这个环境里实现,特别是一个寝室的室友。学会如何与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相处,对于大学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当今寝室管理模式的缺陷

1.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在现今高校中,寝室楼的管理人员往往是一线退休人员或者是社会上招聘的临时工,平均年龄较大,教育水平较低,与学生日常沟通缺乏。而往往造成寝室管理重清洁轻教育,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我们必须认识到寝室不仅仅是学生日常生活的居所,更是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人员配备的落后必然会导致教育工作的落后。[1]

2.寝室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现今大学生主体都是所谓的“90后”。他们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优越的生活条件导致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出现了不少问题。寝室文化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可以约束他们的行为,矫正不良的生活习惯。但我们注意到,在现今校园里,许多学生只注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寝室杂乱不堪,内务不整理,自私自利,甚至和同寝的室友产生矛盾。这些现象的出现和我们对于寝室文化的忽视有着不可开脱的关系。[2]

3.寝室结构较不合理

现今大学的寝室分配多以学院专业为单位,这样做直接导致相同专业的学生在同一个寝室生活。相同的专业背景,相同的思维方式,交流的也无非是同一件事。一种好的教育应该是多元的,我们认为现今这种模式并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成长。

三、对于相关问题的主要对策

1.建立社区式寝室

脱离以往寝室“重管理、轻服务”的模式,采取勤工助学的形式,由寝室管理人员和学生共同组织寝室管理委员会,采取民主投票方式制定出《大学生寝室作息制度》、《大学生寝室管理制度》,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寝室楼的日常管理,让寝室管理成为自觉的行动而不是由于外在压力的被动接受,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最终促成良好寝室文化氛围的形成。

2.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对于寝室管理人员,要打破以往的僵化思维,应当认识到寝室管理人员和高校教师一样,对于学生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提高人员素质,聘用较高学历较高素质的人员参与寝室管理。同时,可以返聘退休教授,发挥老教授的余热,让他们参与进来。总之,利用人员的素质形成有益的文化氛围,推动寝室管理的深入开展。[3]

3.多元化分配方式

采取学校分配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寝室分配,打破学院、专业的界限,让不同专业、不同学院的学生可以处于同一个寝室。区别于以前闭塞的寝室分配方式,我们认为,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角度不同,看待事物的思维肯定也不一样,通过这种寝室分配方式,可以让不同的思维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锻炼有极大的好处。[4]

4.开展寝室文化建设

重视寝室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寝室评比、寝室联谊等活动丰富寝室文化,激发起学生主动维护寝室文明的热情。学生共同努力建设丰富的寝室文化,反之有益的寝室文化也可以给予学生好的影响,从而形成学生与寝室之间的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四、新型寝室管理模式的构想

现今,我国高校寝室的管理模式正转向管理服务型模式,它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以学校管理为辅,多元化的选择模式,统筹全局,尊重学生的选择的同时合理进行寝室管理,由以往将学生当作管理对象来看转向认识到学生才是寝室的主体。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主动为寝室建设献计献策,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在平时日常管理中,管理人员既要按既定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又要将心比心,用热心、耐心、责任心对待学生,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对于有思想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干预,热心引导。同时组织参与寝室日常文化娱乐活动,熟悉学生,了解学生。

高校寝室是大学生生活、学习、交际的主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寻找新的寝室管理模式,改变管理理念,改善服务内容,健全规章制度,使学生寝室走向人性化、规范化、制度化,为学生创造出温馨、安全、文明的寝室环境,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独立自主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存生 高校大学生公寓管理现状分析与管理模式构想[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1(1)

[2]江华 宿舍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4(4)

大学生日常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生管理;管理体制;法治化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有了巨大发展和深刻变革,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也随之有着长足的进步。2005年9月1日正式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006年9月1日正式实施《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但同时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冲击,作为肩负为社会主义建设教育、输送人才重任的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需要以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为基础,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相关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一、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环境

第一,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发展和深刻变革,使高校学生不再循规蹈矩于过往的“命令式”管理体制和模式,社会的变化对学生管理的体制、制度、理念、工作模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二,高校扩招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新的挑战。近几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同时,也使高校学生数量激增。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在校学生无疑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高校毕业生队伍的庞大使他们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让学生为了获得工作而进行的实习、试用、考察与学校学习、纪律产生冲突,如何让两方面统一起来是现在高校面临的一大实际任务。

第三,当代大学生呈现新的群体特征。当代大学生大都是“90年后”的一代,他们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同时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同时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和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协作观念缺乏和心理问题频生等问题。对呈现出新特点、新规律的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也必然应该有提出针对性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第四,随着国家法律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伴随我国民主化、法制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的法制观念随之不断增强,维权意识不断增高。但高校学生管理相关法规跟不上社会发展变化的步伐,很多规定与已有法律相脱节甚至于相矛盾,原有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也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

第五,高校后勤产业社会化改革使学生管理难度加大。现在很多高校后勤产业都进行了社会化改革,从原来学校办产业变为社会经营学校产业。这使得很多高校的后勤产业由原来的亏损变为学校资金来源的重要部分,有利于学校资金的运转,但同时这也带来后勤产业和学生关系的本质变化:后勤产业人员由原来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变为了现在的经营者。这样的结果就是后勤产业原来的育人的主题理念变为了现在的谋利至上,让大学生不走出校园就融身到社会性的金钱交易之中,很容易因缺乏节制而滋生拜金主义、自由散漫思想和各种不文明现象。另外,高校后勤产业社会化也会带来高校作为“教育者”形象和威望的降低。

第六,学校安全问题日益严峻。近期全国发生多起学校暴力伤害事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保障学生人身安全也成为高校面临的凸现问题。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不完善

1、学生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权责不清。目前我国学生管理机构在设置上整体上采用的科层制,也有着纵向和横向的机构设置和权责划分。但纵向机构层次设置过多,使学生管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现象不可避免,从而带来学生不理解学校的良苦用心,学校认为是学生不服从管理。横向机构设置上,学生管理存在普遍的多头管理现象。诸如学生工作部、校团委、后勤部门、招生就业处等都分担相应的学生管理工作,但这些机构作为学校的平级职能部门,彼此间沟通不畅,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思想的统一和行动的协调。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发展潜力小、待遇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虽然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诸多方面给予了规定,但仍存在规定不详细的情况,使得高校在贯彻过程中出现问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主体的辅导员终日忙于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使得在学术理论方面的发展受到巨大的影响。同时辅导员队伍因人数众多、规定限制等原因而在行政职级发展上与其他行政人员相比全面处于劣势。这导致学生管理工作者整体上处境尴尬,职称评定和职级升迁两方面都是前景堪忧。另外,经济待遇上也较低,专职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学生管理津贴远远低于专业教师的课时奖金,更无法与专业教师获得支配的课题资金相比。

3、学生管理制度内容陈旧、僵化。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是从过去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而来的,在内容上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校风学风和纪律建设作为重点;学生工作意识上倾向于把学生作为监督对象,学生工作满足于学生不出事、不闹事。这种重监管、轻服务的制度内容已滞后于社会发展。另外,有些学校学生管理制度不完整,不健全,使学生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再加上经常性地制定临时性、应急性的“通知”、“办法”,使得学生管理规定朝令夕改情况不可避免,让学生管理工作者无所适从,也必然导致学生管理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二)高校学生管理方式滞后于社会发展

1、学生管理行政化现象严重。现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所面临的学生日常事务庞杂多样,除了基本的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共青团工作和学团建设等工作外,还要负责大量的行政事务性工作,例如助学贷款、征兵入伍、勤工俭学、评奖评优、公寓管理、就业服务等事务。这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负担沉重,且对于学生的教育无法跟上学生的需要,而成了“事务老师”、“生活老师”,而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使得他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降低,作为教育者的形象日益苍白。

2、学生管理重监管、轻服务。传统的学生管理强调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学生管理部门和管理工作者在学生看来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非深入学生中间的知心朋友。随着社会发展和学生的需要,现在高校都在公寓管理、勤工俭学、心理教育等学生服务项目上有所建设和发展,但受重视程度仍无法与传统学生管理关注重点诸如校风、学风、纪律等监管性事务相提并论。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程度不高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程度比较薄弱现象,且有许多突出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相关法规制定不健全,特别是相关基本法滞后;二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法治观念不强,依法管理观念不高;三是忽视学生权益,侵害学生权利现象普遍;四是学生依法维权能力缺乏,当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学生难以及时得到法律救济,缺少相应的法律服务体系。

三、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健全学生管理机构设置

改革学生管理机构,使上下左右合理分工,明晰权责,尽量避免使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疲于应付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大量指令性工作指派,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教育学生的空间。上下层级之间要定位明确,分清各自权责范围,并应凸显作为学生管理基层组织的院系学生管理机构的重要性;加强横向之间各负有学生管理职责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做到学生工作信息畅通,认识统一,措施得力。

(二)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加快学生管理配套法律、法规建设,革除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管理制度内容,使学生管理工作做到严谨有序、有法可依。学生管理法律设计的内容应全面、完整且有层次。应包括高校学生管理的基础法、基本法和实施法。在每项学生管理法规之下,再制定下级规范。同时推进学生管理法规体系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下位法须与上位法一致,并贯彻平等公正原则,体现以人为本和服务意识,以达到学生管理的有法可依和学生应有的法律权利和正当利益得到保护。

(三)加强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培训

为应对学生管理需要,应加大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培训的经费、人力投入,延长培训的时间,让学生管理工作者都有获得培训的机会,以了解学生管理整体动态,把握学生时代特征,交流管理经验,增强管理服务意识,提升管理能力。针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培训应以能力为本,重点培训专业技能,并使他们养成职业理想道德。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对新任人员进行上岗集训,对在职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专题研修和岗位轮训,以切实得到培训效果,提高学生管理效益。

(四)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待遇,使他们能获得与劳动付出相当的政治待遇和经济保障

可以考虑专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晋升晋职的单列,并依据数量给予名额配比;重视学生管理工作的学术科研经费的投入,加强学生管理理论的提升。

(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心理引导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与思想政治品德公共课相结合,在日常管理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接受主流政治文化,提升思想道德意识,加强诚信、责任观念;应对日益凸显的学生安全问题,学校应通过教育宣传提高学生自我人身财产安全保护意识,依法制定学校学生安全事故处理办法;为解决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应切实建立校、院(系)不同层次的心理咨询师,培养专业心理咨询师,满足大学生心理问题调试需要。

(六)吸收学生参与学生日常管理

加强高校学团会建设,特别是建立一支得力的学团会骨干班子,适当放权,让他们参加到学生日常管理中来,以分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行政事务压力。同时还能让学生从被管理者转为管理者,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并进而带动整体学生关心学生事务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由“他律”到“自律”,再到“自为”的渐进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央16号文件[Z].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2005.

2、高猛.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对策[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1).

3、周木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