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质灾害质量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常见的地质灾害监测办法
(1)埋桩法。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埋桩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监测方法。通过使用埋桩的方法,可以对即将到来的山裂、山体崩塌、山体滑坡等事故提前预知,并快速的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事故处理方法。并把施工人员从施工现场撤离。埋桩法指的是把测量桩预埋至山坡上横跨裂缝的两端,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对两根桩之间的距离变化进行测量来对山体的变化情况进行预测,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等级进行评测,并制定出预防策略。
(2)埋钉法。在山体中有裂缝的两侧埋入两个钉子,并根据钉子间距离的变化情况,来对会产生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监测。
(3)贴片法。通过把纸片或者水泥砂浆片贴在公路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裂缝处,如果突然发现纸片或者砂浆片被扯断,就表示地质情况出现了变化,要做好预防措施,因为有可能将会出现滑坡现象。
(4)上漆法。使用油漆对山体中有裂缝的地方进行标志,在施工过程中,根据标记产生的变化来判断地质灾害的严重程度。
2山体裂缝加固的方法
在公路的施工过程中,可以使用锚固、支档、固化、减载等构件对公路工程进行加固,从而预防滑坡和崩塌情况的发生。同时要建设出一个良好的公路排水系统。比较简单的防止方法是建设地表排水渠或者使用粘土对山体上的裂缝进行填充。
3建立良好的公路排水系统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为了更好的预防泥石流灾害的发生,要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建设出一个良好的公路排水系统,从而避免出现地表水和山水渗到地下的情况。为了避免地表水流入地下,要使用填堵的方法对塌陷的地方进行填充,从而达到降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损害。水是造成滑坡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要尽可能的降低水对山体边坡产生的危害。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动水压力和空隙水压力,降低水的冲击作用,从而避免岩土体出现溶解和软化的情况。同时,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要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测,可以全面的分析此地区曾经发生的地质灾害、地质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出相对应的防治策略,最大限度的降低地质灾害的危害标准,从而保证公路建设的安全性。
二、公路质量的管理工作对地质灾害产生的影响
1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公路质量的管理工作对施工公路的地质灾害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材料选取的过程中未进行严格把关、未对公路建设过程中的施工质量给予严格的监督,就会导致公路在施工过程中,都周围的环境造成破坏,存在比较大的地质灾害的隐患。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未设计出合理的施工深度,选择了错误的施工材料或者存在偷工减料的情况、不重视工程的建设质量都会导致公路使用寿命过短,无法达到预期的使用期限。不得不对其进行投入大量的公路养护和维修资金,造成了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影响了公路的畅通性。因此,要把指公路的质量工作作为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工作来开展,在施工前,要认真检查铺摊设备、搅拌设备、碾压设备是否处于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对施工所使用的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的把关,对所有批次的材料都要进行检查,遇到质量不合格的材料对其进行清理。并要求供货商退货。在对混凝土材料的搅拌、铺摊、碾压的过程中,要安排专业的质量监督人员对其进行监督,完成阶段性的施工作业后,都需要根据施工方提供的检查报表,对施工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达到预期标准。
2制定公路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1)建立地质灾害报警机制。对于公路建设中或者建设后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方要做好防治工作,并安置报警装置。比如,急转弯路段、山坡路段等。为了避免因为山体滑坡对行驶车辆造成损害,要在公路斜坡和边坡设置警示牌。
(2)在施工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雨雪天气,对施工公路造成损害,因此,在施工前要对以上情况进行分析考虑,并制定相对应的对策。比如,在公路两侧种植树木和植物,并且对公路两侧的植被和树木进行严格的保护,不允许在施工时,故意对植被造成破坏。同时还要做好公路的养护工作。
【关键词】地质勘查;质量管理;改进
近几年,我国地质勘查管理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现状仍不十分乐观,管理体制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问题,需要加强管理与改进。所以,对地质勘查管理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2012年3月分布实施了《DZ/T0251-2012 地质勘查单位质量管理规范》指出地质勘查单位应结合自身特点和质量管理需要,依据GB/T 19001—2008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具有地质实验测试资质的单位除遵循GB/T19001—2008要求外,还应按《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已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单位,应按照本规范要求,完善原有的质量管理体系。
地质勘查单位应遵循持续改进的原则,通过质量管理活动的策划,明确其目的、职责、程序和方法。按照策划的结果实施质量管理活动,并提供必要的资源。
地质勘查单位应检查、分析和改进质量管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确定质量管理活动的有效性,明确改进的目标,通过改进质量管理活动提高单位的质量管理水平。
地质勘查单位对与地质勘查活动有关的所有外包过程,应进行质量监控。
1 质量方针
(1)地质勘查单位应制定质量方针,质量方针应与本单位的经营管理方针相适应,体现本单位质量管理的宗旨和方向,包括遵守法律、法规,满足任务书/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追求质量管理改进、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增强顾客满意程度的承诺。
(2)质量方针的内涵应清晰明确,易于理解。
(3)质量方针应为制定质量目标提供框架和基础,便于质量目标的分解和落实。
(4)质量方针须经本单位最高管理者批准后生效。
(5)质量方针批准后应在单位内部宣传贯彻,确保全体员工执行。
(6)质量方针应根据本单位的地质勘查资质类别和资质等级、专业技术能力、质量管理状况、市场环境变化等情况定期进行评审和修订,以确保质量持续适宜性。
2 质量目标
(1)地质勘查单位应根据质量方针制定质量目标,明确质量管理和勘查质量应达到的水平,质量目标应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
(2)地质勘查单位应建立质量目标体系,即单位设立质量总目标、相关职能部门设立质量分目标、作业组设立具体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应包括满足地质勘查成果要求所需的内容,并应和其他管理目标相协调。
(3)质量目标可以长期目标、阶段性目标、年度目标等形式确定,地质勘查单位最高管理者应采取措施,确保质量目标的分解和落实,适时进行考核评审并作必要的修订。质量目标考核结果应作为质量改进的依据。
(4)质量目标应可测量,特别在作业层次上应尽可能量化。地质勘查项目的质量目标应体现地质勘查成果的质量等级、可靠性、安全性、可实施性、经济性和时间一。
3 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和建立
最高管理者应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策划的内容包括:确定质量管理活动、相互关系及活动顺序;设置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分配职责和权限;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配置质量管理所需的资源。
地质勘查单位可本单位特点和管理模式,将其他必要的日常行政和技术管理工作纳入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时应分析本单位原有的质量管理现状,对照本标准补充、健全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应以有效实施质量方针和实现质量目标为目的,使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满足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的需要。
最高管理者可委托本单位管理层中其他管理人员负责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改进活动,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明确其责任和权利。
地质勘查单位质量管理内容一般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和职责分配;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工作环境管理;立项、投标及合同管理;实物采购管理;外包管理;项目施工过程质量管理;质量检查与验收;质量管理活动的评价与改进。
地质勘查单位应建立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含各项管理制度、外来文件等);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的各项记录。
4 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和改进
(1)地质勘查单位应确定和配备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的人员、设备仪器、资金、信息等资源。
(2)地质勘查单位应建立质量管理监督检查和考核机制,确保质量管理制度有效运行。对所有质量管理活动,应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监督检查,明确监督检查的职责、依据和方法,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明确目标,采取适当的改进措施,提高质量管理活动的有效性。
5 质量管理活动的评价与改进
地质勘查单位应建立质量管理活动的评价与改进制度,明确各层次、各岗位对质量信息收集、分析、利用和质量管理改进的职责和,对质量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价,通过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管理评审和日常的监督检查,促进质量管理活动的改进。
地质勘查单位应明确质量管理活动的作用边界,全面分析评价管理制度的效力和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潜在的或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制定并执行有效的质量事故防范措施,通过持续改进保持质量管理制度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地质勘查单位应通过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管理评审等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改进目标,制定和实施改进措施,跟踪改进的效果;分析项目工作质量、质量管理活动中存在或潜在问题的原因,采取适当措施,并验证措施的有效性。
地质勘查单位可根据质量管理分析、评价的结果,确定质量管理改进的目标及措施,并跟踪反馈实施结果,地质勘查单位应保持质量管理改进的记录。
总之,地质勘查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矿山企业的成败,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的布局和国民经济当前和长远的利益。加强地质勘查工作的质量管理,确保地质勘查的质量,是各级地质勘查主管部门和广大地质工作者十分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苗立.地质勘查质量体系管理[J].西部探矿工程,2012(07).
[2]杨桂然.关于X地勘单位地质项目质量管理的研究[J].天津大学,2011.
[3]钱丽苏,张家义.我国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经验与建议[A].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座谈会文集[C] ,2011.
[4]严宗潮.浅谈地勘单位如何加强国有资产管理[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992(08).
[5]韩晶.浅谈地质勘查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J].民营科技,2010(09).
[6]李晓斌.地质灾害工程勘查质量控制刍议[J].现代商业, 2012(11).
【关键词】山区;高速公路;特点;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要致富,先修路”这个喊了几十年的口号,已经成为人们对经济发展的共同认识。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重心由沿海向中西部以及边远山区的转移,山区复杂地理条件下高速公路里程呈现增加的趋势,山区高速公路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难度。如何采用先进合理的施工技术以及质量控制方法,是保证山区高速公路质量合格以及行车安全的关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面就具体作一下分析。
一、山区高速公路的特点
山区高速公路因其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平原地区的高速公路相比,其面临着不同的地质、地形、水文以及地质灾害等条件,受此影响,山区高速公路在施工过程中,展现着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落差较大,需要填埋和深挖的情况较多,工程量大。
(2)山区高速公路路过地段的地势陡峭,受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严重,加上工程施工造成岩体剪应力增加,形成的稳定岩层较少,山体不稳定因素较多,需要大量的护坡、护沟以及完善的给排水工程设施,同时还要营建大面积植被以保持水土。
(3)受山区地形的阻挡等因素的影响,高速公路经常需要蜿蜒曲折,转弯较多,造成公路里程增加。
(4)受山区的地势起伏的影响,需要修建大量的公路桥梁和隧道来减少地形对高速公路的影响,路桥相间的施工形式较多,因此,造成桥梁和隧道的总体长度在公路总里程中的比例较大,并且高空作业的形式较多,不安全因素增大。
(5)由于山区的特殊的施工环境导致交通不便,因此材料和设备的运输成本较大,并且是施工后期的一个棘手问题。
二、山区高速公路施工技术
在山区建设一条既要质量合格,同时又兼有环保生态效益的高标准的高速公路,应该重视和加强地质勘探工作。地质勘察工作贯穿于山区高速公路的设计施工和运营的整个过程,其提供的数据资料是分析和制定施工技术的基础和关键。
1、勘察设计阶段
地质条件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因素,山区高速公路穿行在自然地质环境中,并且对地质环境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地质条件,尊重地质条件的实际情况,在设计和施工中充分考虑地质因素,遵循地质原则,尽量减少山区高速公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且为施工和运营提供良好的条件。
2、贯彻地质选线的原则
制约山区高速公路地质选线的主要因素有地形条件和不良地质现象,经常遇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如滑坡、泥石、流岩、软弱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冻土、崩岩、溶岩堆(坡积层)、水害、采空区以及强震区(高地应力)等。在本阶段中,要尽可能详细地收集区域构造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岩石地层、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的资料。一般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遥感卫片和航片提供的资料,编制满足工程需要的工程地质图和地质灾害(不良地质现象)分布图。在图上应该重点标注大的地质构造比如断层等重大的地质灾害病害体,利用这些资料分析区域性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进行地质灾害的初步评估。结合已经收集到的地质资料,在路线的选线方案设计中,要进行必要的现场勘探和调查 ,反复与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对比,选出工程地质条件最好、地质灾害最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最小的路线,真正贯彻地质选线的原则。除了遵循地质选线的原则的同时,还要尽量减少对山区土地的占用,并且一定程度上照顾沿线的经济点。
3、施工图设计阶段---详查施工地点地质条件
通过初步设计阶段的各种地质勘探工作,已经基本上了解山区高速公路沿线的地质条件,但是还没有达到工程设计施工成熟的条件。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详细检查施工点地质(桥位、隧道深、路堑高、填路堤、陡坡路堤、支挡、构造物)条件,采用调查、测绘、槽探、坑探、钻探、物探等综合勘察手段查明场地岩土体组成性质、分布以及风化层、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等工程地质条件在路线纵横方向的变化。
4、施工阶段
这一阶段应遵循信息化施工、补充勘察、动态设计原则。由于山区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受勘察周期的制约,有些复杂的场地或地形困难场地(陡坡、鱼塘等),在设计阶段难以充分完成或者完成不够仔细、全面,无法查清场地详细工程地质条件,在施工阶段,可以进行补充勘察,如对岩溶发育区或岩性差异大的场地逐桩钻探,对原进场困难场地通过施工便道进场钻探。当然,在施工过程中也难免会发现新的地质问题,遇见这种情况也要补充勘察,应该把施工期间的勘察工作视作设计期间勘察工作的重要补充。所以说,勘查工作应该贯穿于山区高速公的设计和施工的全过程。
三、山区高速公路的质量控制
1、高填路堤的质量控制
控制高填路堤的施工质量主要是确保高路堤的稳定性,影响高路堤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路基填料、边坡坡度、地基性质和水文状况,所以在高路堤填筑时采取的主要质量控制措施为:①设计时,应对高路堤进行稳定性验算;②高路堤填筑前仔细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彻底处理下卧层确保地质承载能力;③通过试验检测选择适宜的路基填料;④严格执行路基施工规范,加强对密实度的控制与检测;⑤加强对高路堤的沉降观测与监控;⑥加强高边坡的超前防护。
2、桥梁施工的质量控制
除了传统的质量控制外,对桥梁特别是大型桥梁采取施工控制措施是确保桥梁施工宏观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也是桥梁建设的安全保证。大型桥梁施工控制是一个施工、量测、判别、修正、预报、施工的循环过程,施工控制的最基本要求是确保施工中结构物的安全,其次必须保证结构物的外形和内力状态符合设计要求。影响桥梁施工控制的因素主要有结构参数、施工工艺、施工监测结构分析、计算模型温度变化、材料收缩与徐变施工管理等,所以,必须建立完善有效的控制系统才能达到预期的控制目标。
3、公路隧道的质量控制
根据公路隧道建设的实践,应将隧道开挖及初期支护质量、隧道防排水施工质量、隧道施工监控测量作为主要质量控制目标,公路隧道的质量控制必须重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①严格实施信息化施工,公路长大隧道主要是按新奥法设计和施工,新奥法是一种现代先进的将设计与施工结合在一起的一体化方法,基本特征是采用现场监控量测信息来确认和修正预设计的依据,并对隧道施工方法、断面开挖步骤及顺序初期支护参数等进行合理调整;②加强隧道地质勘察,超前预报水文地质情况。为减少隧道施工的盲目性和事故发生率,保证隧道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应对开挖工作面前方一定距离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进行验证,及时超前预报,有的放矢地采取应对措施,预报内容是尽可能采取各种手段探明前方可能出现的坍塌、冒顶、涌水、溶洞断层、瓦斯等地质灾害,并分析其对工程施工的影响程度;③安全生产,制定险情预案。隧道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地下工程,必须建立健全一系列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组织管理体系,层层检查落实,每个生产环节都要严格遵守国家和行业有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确保人员和工程安全;④综合治水。隧道病害大多与水有关,隧道施工中防水、治水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和隧道的运营安全,公路隧道防排水是一项系统工程,总体上应遵循以排为主,防、排、截、堵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原则,对地表水、地下水妥善防治。
四、结语
山区高速公路的施工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他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质、地形、水文等地理条件,还要顾及山区的风俗习惯和经济点的分布等人文因素,同时采取必要的合适的质量控制措施,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总之,在山区高速公路的兴建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山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相信随着中国山区高速公路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经验以及质量控制方法应用到实际中来,带动山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促进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JTJ 064--98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2] 霍明.建设生态公路考虑的几个问题.见: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公路勘察设计技术论文集[C].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1—8.
[3] 孔祥金.当今山区公路边坡治理新技术见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公路勘察设计技术论文集[C].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226—229.
[4] 王新宇.浅论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设计、施工问题[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7).
[5] 高峰,等.浅议几点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 科技创新导报,2007,35:69.
1.1设备、材料、方法
设备,是保证勘察成果质量的基础,良好的设备能提高外业勘察效率。为长输管道勘察服务的设备,如GPS、相机、罗盘、地质锤、钻机、RTK、水准仪、全站仪、液塑限仪、烘箱、筛子、固结仪、压力机、波速测试仪等,应定期进行检测、标定、保养和管理,并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如使用过程中损坏应及时修复。材料,是进行长输管道外业勘察的前提。材料主要包括物质材料和文字性资料。物质材料指测量的控制桩、水泥、木桩、喷漆和勘察的钻头、钻具、岩芯盒、电池、铁锹等;文字性资料指策划阶段收集和准备的相关资料,以及对资料进行检查、复核、验证,确保其精度满足规定要求,可作为参考资料使用。方法,是贯穿长输管道勘察的“指路灯”。长输管道勘察的任何活动都以预先制定的方法为准绳。方法的制定应结合踏勘、定线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确保可操作性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
1.2环境
环境为长输管道勘察的外部影响因素,按性质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与地形地貌、气候、气象、交通等密切相关,外业勘察前应做好预案,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勘察时力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社会环境,主要处理勘察与管道沿线所在地政府、村民的关系,应做好靠前协调,按照国家文件规定和当地政策法规做好解释和沟通,和谐共处。
2现场管理
2.1项目策划项目策划为勘察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现场踏勘、资料收集、人力资源策划、设备组织等。现场踏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了解管道沿线地理环境和地质情况,为后期设备组织、人员配置、勘察纲要编写和勘察工期计划作铺垫;二是,调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当地社会资源可利用情况;三是,综合比较确定勘察项目部驻地。资料收集,目的是对拟建管道特点、沿线地理环境和地质情况进行熟悉了解,以便在勘察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已完成的相关资料(安全预评价报告、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环境影响报告书、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压覆矿产资源/储量评估报告、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文物考古调查勘探报告、管道穿越河流工程防洪评价报告)、管道经过区域1∶10000地形图、县志、气象资料、水文资料、相关技术规范和规定、区域地质资料和类似工程资料等。根据管道工程特点,汇总踏勘情况,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组建勘察项目部,明确各自职责,其中,项目经理主要负责项目运作全过程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项目副经理主要协助项目经理对项目进行管理;技术专家主要负责勘察纲要的审查,解决勘测中的重点、难点,负责勘察成果评审,对外业进行督导检查;专业负责人主要负责本专业的资料收集,主持勘察纲要、进度计划和勘察报告的编写和校对,做好技术交底、本专业工作的组织实施,与相关专业的协调,对外业进行高频率抽检;HSE小组负责勘察过程的HSE相关事项处理;行政负责人主要负责车辆管理、后勤生活保障、项目部文化建设和对外联络协调等。设备组织包括车辆、勘察设备、测量设备、物探设备、土工试验设备、办公设备等。
2.2HSE管理
HSE,指健康(Health)、安全(Safe)、环境(Environ-ment),HSE管理是长输管道勘察的必要组成部分。根据长输管道勘察所在地的区域特征,对可能发生的健康、安全、以及环境污染事件(一般性事件和小概率事件)必须做好应急预案。外业开始前进行安全教育,强调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和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外业过程中,进行安全检查。健康:员工劳动保护用品、身体状况、南北方饮食习惯差异、急性病突发;安全:一般性事件(交通、钻探吊锤、探井坍塌、雨、高温、北方沙尘暴,南方蛇虫)和小概率事件(突况,如泥石流、崩塌坠落、滑坡、迷路等);环境:生产(地貌破坏、废旧电池、岩土样、液压油、手套、泥浆、水泥)和生活(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2.3制度管理
技术质量管理,目的是使勘察成果质量符合要求,为细化勘察技术质量管理,从影响因素、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分述。进度管理要体现科学合理和动态控制原则,力求工期可控。在保证勘察质量的前提下,进度计划要做到科学合理。结合勘察各阶段情况,分别制定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提高预判的准确性。实时掌握勘察进展情况,提前协调各方关系,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分析和妥善解决各种矛盾,及时对已编制的进度计划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修订,实现动态平衡,保证勘察工作严格按进度计划要求进行。长输管道勘察制度管理的核心是预防(思考、计划和分析过程),勘察过程中应形成点、线、面三维一体的管理制度,力求质量可控,提高勘察效率。其主要内容如下:①加强项目组成员和班组的责任心和质量意识,明确质量要求;②加强质量检查,管理人员进行高频率抽检,专家组进行监督检查;③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④通过行政、经济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⑤勘察作业组现场形成晚间例会制度,充分利用网络、电话等方式进行交流,检查落实当天完成情况,及时对遇到的困难、问题进行探讨、解决,对次日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工作进行安排和筹划调整。
3工程实例
西南地区某长输管道工程某提前开工段,沿河谷两岸敷设约20.4km,河谷宽3~10m,水深30~100cm,水流较急,表面多为卵石、块石等。该段地域环境差、通讯信号差、交通条件差,仅3条从山顶延伸而下的弹石路可供依托。根据踏勘、定线汇总的情况综合分析:①该段可看成由若干个非单出图的小型河流穿越组成,勘探点深度为6~10m,勘探点间距为100~150m;②该段地层主要为碎石类土,且地下水位埋深较浅,采用洛阳铲和探井效果较差,为保证勘察质量和提高效率,全线采用钻机钻孔,投入钻机5台,进度计划为1.0~1.5km/d,外业工期计划20d;③提前与当地村组干部和群众交流,雇佣当地群众、骡子、马等配合搬运钻机;④专业负责人组织勘察纲要的编写、校对和评审,对现场作业进行不定期检查;⑤安排2辆工程车,3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负责地质调查、现场钻探指导、编录、验收、取样和HSE检查,及时整理、汇总外业成果,根据工期要求和现场进度,及时调整反馈,岩土试样及时进行土工试验;⑥所有人员进场前进行三级安全教育,针对勘察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隐患逐一讲解,并配备相应的劳保用品;⑦5台钻机分别以3条弹石路为依托进场开展工作,钻探结束后,第1台钻机从弹石路1出场,第2、3台钻机从弹石路2出场,第4、5台钻机从弹石路3出场。经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勘察外业工作经历18d全部完成。勘察过程中增加了大量的钻探搬运工作量,但保证了质量和工期要求。
4结语
关键词: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质量管理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各种地质灾害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提出了建造林业重点工程的构思,希望可以通过人工造林的方式,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营造林的质量问题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一、林业重点工程的发展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加大了对于环境问题的整治力度,相继启动了17个林业重点工程,极大地推动了造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对我国现有的林业建设工程进行了系统性整合,对林业的生产力布局进行了战略性调整,促进了我国生态面貌的根本性改观。这里对其中几个涉及面较广的林业重点工程进行简要分析。1.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是停止黄河上中游地区以及长江上游地区天然林的采伐,减少水土流失;二是大幅度调减东北和内蒙等重点林区的木材产量;三是由地方政府负责对本地区的天然林进行保护。2“.三北”防护林级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护林工程:该工程涵盖了三北地区、沿海、珠江、太行山、洞庭湖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林面积达到3.4亿亩,对10.78亿亩的森林资源进行了有效保护。3.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是在土壤沙化、盐碱化及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实施,起到了良好的防风固沙、控制水土流失效果。4.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主要是以物种保护、自然保护和湿地保护为目的,通过人工造林的方式,构建相应的生态环境系统,减少人类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和破坏。5.环北京防沙治沙工程:主要是通过提高林草覆盖率,解决首都周边地区的风沙危害问题。
二、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质量管理策略
1.树立质量管理理念
在营造林质量管理中,一个良好的质量管理理念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在营造林管理中,不仅需要关注苗木成活率、造林密度等问题,还需要关注树种配置、生物多样性以及营造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其次,应该严格按照《营造林质量考核办法》的相关标准,关注营造林的综合指标,确保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和有效性;然后,应该立足实际条件,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措施,形成技术措施、规章制度、政策机制以及资金调控相互结合的管理体系;最后,应该积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于营造林质量的动态管理。
2.规范质量管理方式
在质量管理中,应该依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原则,提高营造林质量,实现质量管理目标。从目前来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在营造林工程的建设方面,存在着技术力量薄弱、作业不规范、管理不科学等问题,一是没有重视对于营造林的整体设计,导致其布局和朝向不合理;二是没有对施工设计材料进行充分准备,缺乏相应的实地勘察,导致营造林的实际位置与设计位置存在较大的偏差;三是营造林结构和层次单一,在布局上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针对上述问题,应该对质量管理方式进行规范,做好营造林建设的现场施工管理,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减少质量隐患;应该从制度层面入手,建立完善的营造林抚育管理制度,加强施工管理和林区巡查工作,关注林木的生长变化,及时清除死苗和不合格林木,并进行补种,切实保证营造林的质量。不仅如此,还应该做好病虫害的防控工作,提高林木成活率。
3.规范质量验收工作
在对营造林进行验收时,应该严格按照相关验收标准进行,确保操作的规范性。但是从目前来看,许多营造林工程建设完成后,并没有经过严格的验收,或者没有按照质量标准进行验收,验收单位缺乏责任意识,在工作中敷衍了事,没有及时发现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影响了营造林的质量。对此,应该加强对验收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引导其树立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严格按照《营造林质量考核办法》及相关标准进行验收,对于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林地,应该及时登记上报,并要求建设单位进行处理。在验收工作中,验收人员应该对工作认真负责,对营造林的各项指标进行测量和评估,对验收结果进行准确记录,编制相应的验收报告,减少质量问题的存在。
4.重视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以产品质量为核心,通过严密高效的质量管理,提供用户满意的产品或者服务,与一般的质量管理相比,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预防性的特点。当前,我国在营造林质量管理中,偏重于事后监管,忽视了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往往是在质量问题出现之后才去进行处理,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对此,相关部门应该顺应时展潮流,积极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营造林质量管理工作中,实行岗位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个人,强化全员质量管理和全过程质量管理,从营造林的规划设计、树种选择、种苗培育、作业施工、抚育管理以及森林经营等多个环节,切实做好相应的质量管理工作。对于林业主管部门而言,应该对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的建设情况给予足够的关注,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于营林工作的动态监测,重视现代科技在营造林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强化监管职能,根据区域的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合理选择树种,做好苗木的培育工作,在营造林建设中,通过多树种混交的种植方式,改善营造林环境,逐渐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减少营造林成本投入,提升营造林质量,从而实现利润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朝越,葛爱玲.浅淡园林苗圃苗木生产的质量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年24期
[2]周树春.关于加快林业生态建设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4年12期
[3]李卓.固原市原州区林业生态建设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