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平面设计基础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平面设计 实践教学 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社会传统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怎样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这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迫使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才能跟上社会,笔者经过多年在平面设计教学一线的探索和发现,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平面设计课程改革的思路
1.改革教学设计,创设探究情景,引导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传统教学采用教师照着教案讲一步,学生跟着做一步的形式,学生最后上机实验完成作品,这势必让学生感到学习被动。另外,这样做时间花费的多不说,而且学生的收获少,达不到主动探究学习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围绕学习内容,创设探究情景,将知识点巧妙设计成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
2.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学习质量
平面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将理论课和实训课分开来上,学生的知识会有断层,在有限的学时内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们采用模块化教学方法,即将教学分为理论教学――理论实践综合教学――系统实践教学三个阶段。结合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灵活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等。
二、平面设计教学应理论研究与实践并重
由于平面设计教学中的主观性、能动性较大,学生学习情况是通过学生的设计能力来衡量的,这就导致平面设计教学中往往只注重设计实践,而忽略了理论的研究。实践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的,没有理论的支持,设计作品好比是镜花水月,没有根基。
理论研究就是设计和创新的源泉。平面设计中对人的视觉注意心理的研究,才有了科学合理的版式设计;Alvaalto对于曲木的成型工艺研究了许久之后才设计出来了那把椅子;在鸟巢之前,对于“重力锁紧”这样的结构就做过许多草拟模型进行推敲。这样的研究无疑为设计、为创新打下了雄厚的基础,这些更加“物质性”的知识对于设计师的帮助也更加直接,是创新的源头活水。
三、平面设计课程改革的实践
1.课程内容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
平面设计涵盖的范围很广,它包括商品包装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室内装潢设计等多个领域。我们在选择教材的时候,挑选设计实例较多、中等难度的教科书。在教学准备阶段,搜集大量优秀的平面实例编入教案;在教学过程中,较多地以平面广告作为实例,设计制作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教学,在向学生传授photoshop软件的使用方法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精彩的广告学习案例。
2.实践教学强调连续性和渐进性
在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虽然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对实践教学的具体设计安排不合理,对平面设计实训教材的学时分配不合理,学习内容没有连续性和渐进性,有很多实训项目的学习内容是重复的。为了改变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我们采取模块教学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
(1)理论讲授――理论实践综合教学――实训教学。在模块教学初期――理论讲授阶段,我们列举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分析作品设计理念和设计意图,重点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2)在模块教学中期――理论实践综合教学阶段,我们边讲理论边穿插一些小的设计实例,重点学习photoshop的使用方法,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模仿制作简单的平面作品。
(3)在模块教学后期――实训教学阶段,由教师确定主题,引导学生设计有一定创造性和突破性的作品,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内外举办的平面设计大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动手、动脑、反复构思和创造。
3.注重实践训练,强调探究过程,培养创新能力
在实践教学环节,《平面设计》课程尤其要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提高素质,培养创新能力是实验教学的基本目标,而且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来实现。我们在教学中的做法是:教师为学生确立探究任务,提供资料,让学生就作品设计说出自己的设计思路,然后教师参与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组织学生进行总结。
(1)注重学生综合知识的丰富
设计的综合性和边缘化决定了设计师必须是全面的、有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平面设计教学中,设计基础教学应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和兼容性,注重学生综合知识的丰富,这样才有益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2)注重学生学习热情的培养
学习热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平面设计教学应学习西方教育的“肯定教育”模式,尊重学生个性表达,以表扬、鼓励为基点,让学生面对老师的“夸奖”受宠若惊。通过“肯定教育”和设计实践让学生产生一种明星感和成就感。
总之,我们会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中等职业学校自身条件,确定出切实的人才培养方案,大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平面设计人才,提高学校的声誉,打造学校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姜自立.高职院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教育,2008,10:(173).
[2]刘薇.关于平面设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55-56.
当今社会是科技与市场融合的时代,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发展模式、技术应用模式等产生了根本性变化,使得平面设计领域也随之发生了变革。数字化技术在平面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其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有效性,且能够为设计领域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因此加强对数字化技术对平面艺术设计教学影响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数字技术对平面艺术设计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
1.1有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
传统手工手写教案、黑板板书年代早已成为历史,数字化、网络化教学方式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为教师前期准备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识以动态化形式呈现出来。同时聊天软件的应用,将独立的学生有机整合到一起,使得学生们能够互相沟通和交流,有效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1.2有利于丰富学生视觉表达方式
信息时代下的艺术设计,设计对象的审美情趣早已消失,越来越多艺术设计作品中都出现了计算机技术的影子,给公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其中图像像素画方式成为美感的重要表达方式。在教学中,3D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得平面载体当中的立体空间更具真实性。不仅如此,在网络环境当中,大量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丰富了视觉表达方式,为学生设计提供参考,从而为日后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3有利于提高作品设计速度
设计师在开展系统工作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处理一些重复性、规则性工作,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创造、组织设计工作当中[1]。在此基础上,能够促使设计处于更高层次上工作。针对整个设计过程而言,计算机都能够为设计方案提供诸多可能,最大程度上完善平面设计,提高工作有效性。
2 数字技术对平面艺术设计教学产生的消极影响
不可否认,数字化技术的渗透,为平面艺术设计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事物两面性也决定了其会对平面艺术设计教学产生消极影响。具体来说:
2.1减少师生交流
新形势下,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应用尚不能够达到网络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更多的是单向信息的传输。在教学中,为了增强媒体演示的清晰度,会将教室灯光亮度调低,直接影响师生之间的眼神交流,原有一排排整齐的座位更适合传统教学模式,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应将课桌排列成圆形,能够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更多便利。
2.2资源共享存在不足
网络技术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可能,越来越多的信息在网络环境当中实现了良好的交互,且资源共享成为主流趋势。但是网络中还存在很多品质不高的图像等,导致平面设计作品存在高度雷同性,不利于平面艺术设计教学持续发展。尤其是传统手绘的笔触效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2.3过度依赖技术
数字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学生过于依赖计算机技术,如低年级、刚接触电脑的学生,由于计算机技术掌握不够熟练,使得设计出来的作品过于突兀。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2]。另外,计算机语言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过度重视技术,在设计中侧重对视觉感官效果的关注,忽视了作品制作的真实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艺术作品辨识能力的培养,避免将视觉效果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更多的是重视作品与思想概念的有机整合。
2.4作品缺乏个性
建立在数字化技术基础之上的艺术设计教学,使得更多的是热衷于电脑特效程序对作品进行设计,强调多维画面的呈现,致使艺术设计师难以形成的独特的风格。人才是社会各领域发展的核心力量,对于平面设计领域同样如此。尤其是在教学阶段,如果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设计师,平面设计领域势必会走向消亡[3]。另外,在教学中,由于过度使用数字化技术,使得学生无法在作品字体设计、色彩处理方面得到强化训练,学生们设计出来的作品都具有极强的雷同性特点,根本谈不上个性风格,缺少一定的艺术性。可见,数字化技术的使得设计师逐渐放弃了对生活素材的追求,与艺术来源于生活背道而驰,不利于该领域持续发展。因此应坚持科学、合理原则,避免数字技术对教学产生消极影响。
一、信息图形思维的定义
前文已介绍,信息图形思维是笔者在研究信息学和艺术设计学科交叉关联部分的理论后,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所以在定义信息图形思维前,有必要对促使概念形成的相关理论作简要的阐述。
1.信息思维信息思维(InformationThinking)将现存事物的结构、关系、过程作为信息的载体或符码,并由此破译出其中蕴含着的关于事物历史状态、现实关系、未来趋向等间接存在的内容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将现实对象物或信息人为符号化,并赋予其特定的代式关系的方式和方法,便构成了信息认识方式和信息思维方式,亦即信息思维1。
2.信息可视化和信息图形信息可视化(Informationvisualization)是一个跨学科的新兴领域,旨在研究大规模非数值型信息资源的视觉呈现,以及利用图形图像方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人们理解和分析数据2。在“维基百科”词典中,信息可视化概念容易与科学可视化概念产生混淆,故以信息图形(InformationGraphics)或信息图(Infographics)作更为明确的定义。信息图形主要应用清楚准确的可视化形式或手段,解释、表达、呈现甚为复杂且大量的信息。它与平面设计(GraphicDesign)的传播手段与方法重合之处在于:借助人类的视觉感官,准确传达信息。信息图形通过跨专业和多学科的途径,并且结合了平面设计、计算机技术、心理学、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的技能,达到交流和传播的“极限”,在整合大量复杂信息快速而有效的呈现上,传统的平面设计无可匹敌。
3.信息图形思维信息图形思维(InfographicThinking)是指以清晰、准确的视觉手段或形式映射事物的结构、关系、过程、趋势的方式和方法。视觉是人类发现和探索未知世界最为灵敏、快捷的感觉系统。而信息图形思维兼具有信息思维和视觉思维的特征,利用视觉通道将数据、结构、关系、过程、概念等抽象思维活动作具象化、直观化呈现,所以,其具有抽象和具象结合的思维过程,即明确意义基础上结构式样的整体性把握与传达。
4.平面设计平面设计(GraphicDesign)泛指利用各个视觉要素和组织形式来传达想法或讯息的信息沟通手段。与侧重于利用人类的视觉能力,梳理抽象信息的内涵、加强人类认知活动的信息图形设计相比,平面设计偏重“美化”视觉效果。在平面设计专业教学里导入信息图形思维的目的,从根本上扭转平面设计观念和方法,避免单纯地为了迎合信息时代变化而简单地设置图表设计等课程,将信息分析、建构信息呈现框架、多媒体技术手段融合、跨学科合作模式建立等作为教学改革要点,也是符合信息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趋势。
二、信息时代背景下平面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局限性
1.信息时代的新产业背景伴随着媒体技术和信息传播的高速发展,文化与技术,特别是与高新技术的结合更为紧密,创意的应用范围也更为广泛,创意产业随之得以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从而促进了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产业的主导之一的艺术设计开始探讨新产业背景下的创新思路。创意产业是一个产业、学术、政策范畴的综合概念,亦直接反映了信息时代艺术设计的产业背景和整合方向。以创新和文化为特征的艺术设计,将以新的理论和方法在新产业开发中扮演重要角色。
2.平面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高校的平面设计专业教育在进入21世纪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其课程设置根据培养方案的调整,也相应有所革新。现有课程依据调研结果大体归纳为:构成体系的基础课程、插图设计、字体设计、编排设计、图形创意、广告设计、CIS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网页设计等。总体而言,其课程设置依旧和“工艺美术教育”时期的课程设置相似,人才培养目标和信息社会的人才需求特征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按照“‘工艺美术教育’到‘设计教育’是一个思考问题角度的变换,这一变换将为中国艺术教育的这一领域带来意义深远的变化”3的观点,高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之所以不够彻底,究其根本,是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依旧停留在工艺美术教育阶段。“设计教育将是以设计活动的艺术内涵、科学内涵与文化内涵的实现为主线的,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人的合乎社会发展趋势的、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的‘创造力’的培养。”4现有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侧重于审美品位的提升,课程设置缺乏对大容量信息分析、处理和呈现手段的训练,缺乏对新兴媒体的接触,更无从谈及如何训练学生加以运用;教学内容缺乏以信息图形思维梳理信息条理、建构信息呈现框架的训练,最为重要的是,缺乏对信息接收主体——人的认知行为特征的心理分析,亦无从谈及如何针对信息接收主体实现有效的信息传达。
3.从时代特征审视专业拓展的必要性今天的信息交流已经进入多维时代,设计的范畴越来越模糊且内容复杂。以传统学科的单一知识和技能培养出来的设计师,已难以解决这类复杂问题。旧有平面设计的承载媒体日益受到数字媒介的冲击,信息服务的交互性手段、动态影像、视听综合等表现手段越来越多地被纳入设计创作和表达中,以获得通过建构综合体验式的信息传播框架强化信息有效传达和实现情感对接的目的。反观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与合乎社会特征和发展趋势、全新思维协同发展的创造力培养目标相去甚远,我们的学生将因缺乏处理信息的手段和对数字媒介的驾驭能力,难以应对信息时代的需求,疲软的社会竞争力亦将无法帮助其在职场中获得一席之地。因此,以信息图形思维为主导,拓展平面设计专业新的发展方向,大力革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是现阶段我们的当务之急。
三、基于信息图形思维拓展平面设计专业新方向——信息设计
1.何为信息设计信息设计(InformationDesign)是人们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技巧和实践,通过信息设计可以提高人们应用信息的效能。520世纪70年代以前,信息设计作为平面设计的一个子集,经常被穿插在平面设计的课程当中。在20世纪70年代末,“信息设计”成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领域。当时已有不少平面设计师开始使用“信息设计”这一术语。到了80年代,信息设计逐步涉及到文本类信息内容和语言领域,此时就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加入更多的用户测试,这在传统平面设计中是极为罕见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信息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推动作用,设计与所处时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水平和科技成就紧密相连。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继承自平面设计后又逐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信息设计在新的形势下,融合多学科知识、集成文字、图形、视觉、听觉等多维多媒的艺术呈现形式,必将推动设计观念和设计手段发生重大的变革。对于平面设计专业新方向和新思路的拓展而言,既是新挑战,亦是新机遇。
2.信息时代对平面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1)信息时代平面设计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职业能力主要是指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针对高校教育,主要培养平面设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两个层面。关于专业能力,平面设计专业设计人员应该以视觉传达设计为指导,做到:掌握造型、色彩、质感的基本表达技能,掌握视觉要素不同形式组织的基本法则并加以实践运用的创新能力;熟悉各个设计辅助软件的应用技能;依据符号学、视觉心理学等理论,通过图像的组织结构、视觉感应引发联想机制,理解图形(像)的“意义”;重视字体对视觉识别、结构和特征与视觉效应的研究,了解和掌握中英文字体设计的视觉规律和设计方法;重视对编排学的理性分析和研究,整体性把握视觉中心、视觉层次、视觉流程导向、视觉趣味应用规律;掌握图形、文字、色彩、编排应用到包装设计、CIS设计、书籍设计、网页设计等不同设计类型中的不同视觉要求。关于综合能力,我们主要以信息时代所需求的专业设计人员特征为依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跨专业的能力,如掌握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能力,掌握或了解新兴数字媒介的基本应用,对信息科技前沿性动态的观察能力等;第二,方法能力,如具备信息收集和筛选的能力,具备整合信息科技与艺术设计的能力,掌握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等;第三,社会能力,主要是指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2)信息时代职业能力要求对课程体系设计的要求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要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明确课程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只有明确了目的的思考,才是一种科学的系统性思考,才能确保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构建形成制定目标——建立体系——方法调整——效果达成的紧密贴合模式。针对专业基础课,要以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培养主线,充分考虑课程安排的先后顺序和学时分配,既满足培养方案中所要求的课程设置合理性,又要通过充分的实训和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针对专业设计课,以培养能够整合信息文化和视觉传达的交叉型平面设计人才为主线,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完成这一培养目标,必须“打破以纵向、以行业划分为基础的教育模式”6,调整课程设置体系。举例说明,将信息图形设计、界面设计(新增)、视觉传达设计方法论(新增)、网页设计等以研究信息设计方法论和信息呈现为核心内容的课程,在考虑其理论逻辑递进性、实践表达相关性特征分析后进行课程整合。笔者所理解的“打破”,并非四门课程学时分配上的彻底拆分与整合,而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具体而言,被整合课程的学时安排和独立的课程名称与培养方案保持一致,课程讲授内容以阶段化、模块化、多维化方式进行,实训课题的制定贯穿四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如以同一设计项目实践体现理论指导的连贯性、深入性和完整性,且以设计项目或实验项目为载体,拓展跨专业、跨学科的宽度。
四、基于信息图形思维的平面设计教学改革要点
高校教育的培养,必须满足时代的要求。第三次科学革命使信息系统整体综合世界图景得以科学实现,对世界的描述采用了新的科学范式,相对应,也必须采用新的科学思维模式——信息图形思维,来探索高校教育改革以应对新的局面。笔者分别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三方面进行探讨。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信息是动态的、连续的、变化的、多维的。依照这一特质,平面设计教学首先应该用信息图形思维模式逐步改造模块课程结构和教学环节。其次,调整建立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第三,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用信息图形思维构建新的课程体系面向信息时代的平面设计教学改革,不是简单地增设信息设计类课程,而是要结合信息产业的特征和潜在的市场需求,以发展的眼光整合各个知识模块,并需考虑到高校学分制特点,既要保持课程教与学的相对独立性,又要符合信息科学多维交叉性,因此,构建全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并非简单粗线条地打破课程壁垒,而是通过梳理信息设计专业知识的构成要素,结合平面设计专业知识特点,进行整体性、模块化思考。关于创新课程体系,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一,信息的构建和视觉表达层面的专业知识,需培养学生通过理解、选取、分析、呈现信息内容,构建信息图形的表达框架和表现形式。为此,在现有构成类专业基础课、字体设计、编排设计、设计摄影、计算机设计基础课程基础上,新增信息结构、信息设计方法论等理论类课程,信息图形设计、网页设计等实训类课程。其二,人的认知和信息之间的互动与互生层面的专业知识,需培养学生关注用户的行为和交流特点的意识与分析方法,并具备遵循有效协调二者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设计形式。配合此目的,应增设的理论课为用户体验研究、可用性设计,专业实训课为人机交互设计(界面设计)、数字媒介技术。
(2)用信息图形思维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优化和改造主要针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信息科学是一个拥有众多学科的大家族,导致了信息理论几乎与所有的传统学科间普遍交叉、渗透,这也是平面设计能在信息科学里找到切入点的原因。平面设计是“利用视觉符号来进行信息传达的设计”7,“信息设计是对信息清晰而有效的呈现,它通过跨学科的途径达到交流目的,并结合了平面设计、技术性与非技术性的创作、心理学、沟通理论和文化研究等领域的技能”。8从以上两个概念定义不难看出,信息设计与平面设计的区别在于,前者整合多学科技能和科学的分析研究方法,使更为精确的信息传递得以实现。从这个分析里面,笔者找到了创新平面设计教学内容的明确方向。以书籍装帧设计课程为例,旧有课程内容为封面设计、内版式编排、纸张选择、开本设定等,讲授和实训内容主要侧重视觉审美层面的训练。创新书籍装帧设计课程内容,应首先以信息图形思维重新审视设计对象:书籍本身就是信息载体的集合,信息是主体,实现大容量信息快速、有效的传递,才是书籍设计的内核。“书籍设计不单是给书‘化妆’,而且是实现信息交流。”9用信息图形思维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优化和改造,在现有平面设计专业相关课程里带入信息设计内容,旧坛装新酒,这也是逐步推进改革过程中的合乎现实的方式。(3)淡化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鼓励跨界2011年9月北京设计国际周拉开帷幕,作为设计周核心板块“设计之旅”的重要项目之一——AIGA(美国专业设计协会)365:年度佳作展登陆2011北京国际设计周。入选此次展览的作品,全部符合一项重要准则——必须在信息传达实效和艺术审美美学上实现双重效益。2001年5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行“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率先提出了“艺术与科学”这一命题。2005年7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立信息艺术系,随后开始招收面对数字媒体和信息交互设计领域的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在信息世界里,专业之间本来就很难有太明确的界限。其次,信息的复杂性和海量性也需要学生有融合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强调综合学科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方面,淡化专业界限,强调文理科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交叉。在当今的重大课题研究和创新中,具有“艺术与科学”交叉知识背景的人才都显示出了更强的设计整合与协调管理能力。跨界,即信息设计系统中涉及到的设计艺术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文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交叉合作。10传统平面设计的设计对象集中在二维媒体领域,单一学科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适应当下需求,在跨国企业的设计开发和实践中,跨学科人才组成的设计团队更有助于产生原创性的成果。文理交叉、技艺结合也是应对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与设计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大势所趋。
3.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信息图形思维并非全盘否定平面设计有关视觉语言研究部分的教学理念,而是在此基础上导入信息设计的方法论,优化信息传达的有效性。信息的复杂性和海量性,也不可能通过本科课程设置,深度讲授和研究。笔者认为,拓展信息设计发展方向的教与学,除部分陈旧课程需更替为信息设计相关课程和在现有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带入信息设计相关知识外,其余部分则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得以实现。其基本的要点是:以前瞻性研究为依据,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导,以项目实训为驱动,以产——学——研为对接平台。
(1)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的比重教师应从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主导角色转变为引导、观察、激发的支持型角色,变静态的教学为动态的交互,这也是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重要特征之一。将课堂讲授与网络信息、设计公司、信息产业相关企业等教学资源相结合,备课重点放在教案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设计上;强化学生创意思维的启发,通过开放式设计项目的布置,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书籍、光盘查阅资料的方式,提出有独特视角的设计思路;通过分组讨论与交流,教师在尊重学生设计思路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对明显性疏忽和不足做出适当调整;通过项目进展阶段性汇报方式,训练学生对设计项目的管理能力,师生共同点评,鼓励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并在该过程中,观察学生缺乏哪些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手段,并适时提供支持帮助。
(2)逐步建立“产、学、研”的教学体系平面设计、信息设计都属于应用性非常广泛的实用性学科,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科技、市场等诸多方面因素。平面设计专业拓展信息设计方向,应该从教学和实训机制的创新与完善、搭建院校与企业市场对接平台两方面并进。为了满足信息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要求,近年来各高校已逐步着手发展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教学与科研并重,实验与创作并举方面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模式。“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是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 微课 对比实验研究
一、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我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目前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上。概括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有:①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者。②教师一对N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教师不能兼顾的所有学生,不能及时解答学生问题,最终导致问题的积累与学困生的产生。
二、对比实验的研究过程
1、实验对象。选取我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13级2班和3班作为实验对象。这两个班班级情况相似,录取分数基本相当,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可以认为基本相当。专业相同,开设的课程和所学习的知识技能基础可以认为基本相同,第一次实验对其进行检验。为了尽量避免班级不同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采取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
2、实验准备。《InDesign排版艺术》是我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为检验微课的教学应用效果,选定这门课作为对比实验的实验课程。选取教材《2.1绘制卡通图标》、《3.1绘制信封》和《5.1制作化妆品广告》为课程内容,并为《3.1》和《5.1》先准备好微课视频、学教案和课件等。
3、实验过程。共进行了三次实验,学期初一次,学期中一次,学期末一次。第一次实验目的是检验两个班班级情况是否处于同一水平。第二次2班为实验班发放微课视频,3班为控制班不发放微课视频,其他教学方式方法一样。第三次3班为实验班发放微课视频,2班为控制班不发放微课视频,其他教学方式方法一样。
统计三次课的学生提问人次、老师答疑人次和学生作业完成人次。实验过程中为保证数据记录的准确,2班和3班都安排了一名学生负责记录和观察实验效果,2班实验人数37人,3班实验人数36人。
4、实验数据分析。根据实验记录,初步整理数据得表1。计算学生举手率、教师答疑率、作业完成率得表2。
1)第一次实验三率,完成率两个班相差很小,可以认为实验的两个班学生学习情况基本相当,处于同一水平。
2)第二、三次实验的横向比较。第二次实验,实验班是2班,因为有了微课,学生举手率实验班低了36.9个百分点,老师腾出了时间与精力,答疑率实验班高于控制班,作业完成率实验班高出33.7个百分点。第三次实验,实验班换为3班,学生举手率仍然是实验班低了28.9个百分点,答疑率实验班高于控制班,作业完成率实验班高出29.2个百分点。
3)班级纵向比较。2班纵向三率比较,同是2班,用了微课和没用微课差异明显。前者比后者举手率低了32.5个百分点,作业完成率高出32.4个百分点。3班纵向三率比较纵向表明,用了微课与没用微课的差异也是明显的。前者比后者举手率低了33.3个百分点,作业完成率高出30.5个百分点。
三、对比实验的研究结论
3.1 结论
从本次实验来看,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都显示,微课的应用是有效的。学生的作业完成率提升明显,举手率下降明显,大大改善了教师疲于解答学生课堂提问的情况。微课起到了很好的学习指导作用,因此,鼓励教师用微课减轻自身课堂负担,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3.2 建议与反思
(1)关于微课的选题,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做成微课,微课适合简单的知识点和相对独立的学习内容。实践证明,微课用来预习和复习重难点很有帮助。(2)关于微课的视频时间,短小精悍是微课的特点,不能太长。学生可随用随点,随时随地,哪里不会点哪里,甚至可以实现基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文件短小还方便共享与上传下载。(3)关于微课的制作,制作微课要有剧本,至少要有草稿。如有字幕则会更好,更有助于观看者的学习,但会加大制作者的工作量。制作方法上,对于像《InDesign》这样的软件操作类课程,可用屏幕录制法制作微课,学生使用时就如老师手把手教一样。另外,微课若配上相关练习、使用建议、点评等效果会更好。
参 考 文 献
[1]胡铁生,焦建利等.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建设现状分析:以佛山市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09,(1):69-73.
关键词:平面艺术设计:理实一体化;课改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广告业发展进入到了快车道,广告对于创意的要求越来越高,笔者结合日常工作实践,就在平面艺术设计领域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条件和应对策略提出一点拙见,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平面艺术设计课程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平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和其他专业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这个专业和社会的发展要求紧密相关,包括设计的理念和风格,必须和社会的导向相结合,因此要求我们任课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一方面要对基础知识进行介绍,另一方面要对流行元素进行充分的把握和理解,同时具备相关的软硬件条件以便及时给学生进行讲解。
(1)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素质以配合教学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因素, 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 加强服务意识, 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 开展个性化教育, 实施分类教学。其次, 教师要具备“ 双师素质” 。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的教师已不能适应现代职教发展要求。
(2)教学辅助文件设计也要配合
为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 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案和实践要求设计一个系列的教学文件,并根据客观情况进行及时变更,以适应教学要求的变化。比如设计PPT教案和请知名设计师给学生讲解设计风格和设计元素的相关实践知识,为了真正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教师在制定授课计划、书写教案时,这必须打破传统,紧密按照实践要求安排课时的授课计划, 并保障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
(3)硬件环境要配合。
要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就要创造一个和谐的硬件环境, 就是我们常说的专业教室。专业教室要具有一定的职业氛围, 专业教室内分为实训教学区和教学研讨区两部分。实训教学区提供学生操作演练的实训设备, 设备要与实际生产保持同步,或有一定的超前性,研讨区是教师进行理论教学、学生讨论的场所, 并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这对平面艺术设计专业尤其重要,没有直观的视觉体验,就很难给学生介绍相应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
二、平面艺术设计授课过程中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必须能够控制课堂节奏,确保课堂按照计划正常秩序进行。
理实一体化教学, 主要是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和以往的课堂秩序不同的是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调节课堂气氛,要求在发挥学生学习自主地位的基础上开展课堂讲授,因此课堂安排和以往坐在教室里的固定座位上听老师讲课, 学生记笔记不同,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学生嫩能够在课堂上“ 动” 起来, 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但这个尺寸一定要把握好,既要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但还不能让学生乱了套。因此, 教学过程中老师应严抓课堂纪律, 多花时间和精力加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合理安排学生操作练习, 维持好课堂秩序。
(2)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的课堂内容实行分类有差别的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各自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进行分类,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如对于贪玩、好动, 但很聪明的学生, 采取对他施加压力, 进行引导和督促, 经常与他们谈心, 加强教育, 端正其学习态度。对于只管自己埋头学习, 不管别人的学生, 我们应充分挖掘这部分学生的潜能, 使这部分学生既协助教师进行课堂管理, 又可帮助班级里成绩差的同学, 培养这部分学生在工作中的有效组织、协调的管理能力, 使潜能得以有效地发挥。总之, 对于个性各异的学生, 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经过这种分类教学, 才能使每个学生各有所获, 成绩均有提高。
(3)教学过程,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加大教师的指导力度。
在平面艺术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关系,如果教学过程中, 教师认为既然是理实一体化教学, 主要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多动手, 教师自己就坐在一旁忙自己的事情, 学生设计的是否规范是否合理, 老师不管不问,这对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就起不到作用了。这种理实一体化教学, 其实就是有形式无实质,正确的做法是老师讲清设计原理之后,将学生设计需要的步骤和相关原理很清楚的写在黑板上或通过投影仪显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按照相关的思路开展自主设计,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巡回指导, 及时纠正个别学生设计中不正确的地方,对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解和强调, 提醒学生并引起学生重视,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针对学习内容引入竞争机制启发学生的潜能。
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突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必须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否则学生就一无所获。平面艺术设计的座屏在评比过程的展示很容易能对学生的设计起到竞争作用,设计好的作品,让学生可以进行经验介绍,学生在讲解的时候提升了自己,而其他学生通过同龄人的思路更用以接受,从而学到更多的东西。如果课堂上不讲究质量、不讲效率, 学生没有时间观念, 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自己做,而老师不加以指导的话,学生就没有紧迫感。教师应改变这种状态,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比赛, 老师在一旁给学生记时打分, 并挑选几个好学生来协助老师进行当裁判, 同时给予干得好的学生加以表扬, 设计差一些的学生以鼓励, 既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又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 做的好的学生就更想露一手, 信心百倍, 因此暂时做的不好的学生也想努力赶上, 不甘落后,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提高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