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基本原则

管理学基本原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基本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基本原则

管理学基本原则范文第1篇

黑格尔把国家看作是精神、伦理的东西,是绝对精神的体现,有其自身的根据和目的的独立力量。既然是一个独立的力以,就具有个体本身的特性。个体性作为排他除的自为的存在,表现为它对别国的关系,其中每个国家对别国来说都是独立自主的,独立自主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自由和最高荣誉。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来说是拥有主权和独立的。这是国家成立最根本、最重要的一个标志。黑格尔认为:作为国家的民族,其实体性的合理性和直接的现实性就是精神,因而是地上的绝对权力。它有权自先和绝对地对其他国家成为一种主权国家,即获得其他国家的承认。也就是说,如果他国不承认本国的独立性和主权性,那么,独立性和主权性便没有意义,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存在了。事实上,它究竟是不是这样一种自在自为地存在的东西,这一点要决定于它的内容,即国家制度和一般状况;而承认既包含着形式与内容这两者的同一,所以它是以其他国家的观点和意志为依据的。

二、不干涉他国内政

黑格尔认为,精神的本质是自由,作为精神的国家乃是自由的真实体现,国家是一个自在的、完全独立的整体。但是不同他人发生关系的个人不是一个现实的人,同样,不同其他国家发生关系的国家一也不是一个现实的个体。现实中不存在脱离社会关系的个人,一也不存在脱离国际关系的国家。因此,在国际关系中,一个国家要想获得他国的承认,一也必须同时承认他国。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必须通过别国的承认才成为完善的。当然,这种国家之间的承认也是需要保障的,那就是尊重别国的独立自主。由此,黑格尔进一步深化,提出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他明确强调,一个国家不应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他把这看作一种完全内部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正统性的体现。然而,黑格尔所处的时代,正是德国处于四分五裂混战的时期,他的民族主义思想是同他的德意志的统一和复兴的愿望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使得他的民族主义具有明显的大民族主义色彩,使他认为自耳曼民族是最优秀、居于领导地位的民族,而其他民族在世界历史中只起着从属的作用,甚至表现出了对其他民族的蔑视。比如他提到:例如关于游牧民族,或一般说来,关于任何一个具有低级文化的民族,可以发生这样一个问题:在哪种程度上它可以被看成一个国家。这就明显表现出黑格尔对于具有低级文化的民族的偏见,也是对这此国家的独立性和主权性的怀疑。这也为大国干涉弱小国家内政提供了借口,一也使得黑格尔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国家关系基本原则的观点具有不彻底性。

三、以国家利益为本

国家利益至上作为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基本原则,已经被世界普遍接受。黑格尔并没有提出国家利益的概念,它是以福利的概念来论述国家利益的。他认为:由于各国都是以作为特殊意志的独立主体相互对待,又由于整体的特殊意志完全以它自身的福利为内容,所以福利是国家在对别国关系中的最高法律。并且突出强调,福利是国家在对别国关系中的最高原则。他指出: 在对其他国家关系中的目的,以及替战争和条约正义性辩解的原则,也不是一种普遍的思想,而是它的特定的和特殊的、实际受到侵害或威胁的福利。黑格尔在这里用福利代指国家利益。这是国家实体性的福利,是作为一个特殊国家在它特定利益和状态中以及同样特殊的对外情况中的福利。也是具有对抗一切单一和特殊,对抗生命、财产及其权利,以及对抗其他集团的那国家绝对权力。随后,黑格尔又谈论了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一般人都认为道德与政治对立,政治要服从道德。但黑格尔却不以为然,他指出:国家福利具有与个人福利完全不同的合法性。国家直接在具体的实存中获得了它的权利,国家的运行原则只能存在与具体实在中,把道德律用于判断国家关系是否合法,乃是建立在对道德、对国家本性和对国家跟道德观点的关系的那肤浅观念之上的。很显然,黑格尔是反对把政治与道德对立起来,并将道德置于国家之上,用道德制约国家的观点的。

四、遵循国际条约与惯例

管理学基本原则范文第2篇

英文名称:Luojia Management Review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出版周期:半年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管理学基本原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 管理学课程 高职高专

[作者简介]宿金勇(1957- ),男,河南开封人,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河南 郑州 45004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128-02

随着社会对需求型人才的革新,推动了高职高专的迅猛发展。依据国家有关部门对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精神,高职高专必须要树立新的培养方向,将高素质、高技能及应用型作为培养目标。在这种形势下,怎样才能够体现与把握职业教育的特色,如何才能展示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特色,通过课程教学改革途径展示时代的新需求,这是相关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这种形势下,研究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具有实际意义。

一、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特征

各种课程由于所处位置不同自然具备不同的特征,管理学课程在高职高专中自然也有其自身的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性。管理学不是一门单一学科,而是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的产物,不但具备经济管理类基础理论课程,也是高职高专学校其他专业的必修或者选修课,为其他专业研究和学习提供基本技能与管理方法。该课程具备概念抽象及完整特征,建立于计划、领导、组织及控制几大职能上,其内容具有较广适用性和突出的理论特征。和其他学校学生相比较,高职高专学生大都对理论课程不感兴趣,认为理论空洞无物,根本没有意识到实践需要理论来作指导的道理。还有很多学生希望教师所讲知识能立竿见影,马上就能够应用于实际操作上。

2.普遍性。生活和工作中都需要管理,这种例子在现实之中无处不在。加之如今网络通信发展极大扩展了学生的信息量,学生具备了依据各种新闻及生活实例来评论的条件,经常对各种经济管理提出各自幼稚看法,因此许多学生虽然对管理学课程感兴趣,但是又存在各种偏见。

3.艺术性。管理学虽然是高职高专学校中的一门学科,却也具备明显的艺术性,主要是源自于管理现象自身特征。事实上管理的核心就是管理人,但是人却具备能动性,有他们自己的行为与思想,管理方式不同必然最后结果也不相同。同样,管理环境间的差异也必然影响最终管理结果,许多初学者不能理解这个道理。各种因素必然导致学生感觉该课程原理与方法太枯燥抽象,而操作起来难以琢磨,结果又是那么难以计量,往往感觉学习起来无法下手。

二、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要对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就必须要从教学现状中探析存在的各种问题,这样改革才具有实际意义。总体来看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学方法较呆板。目前很多高职高专学校在管理学课程上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沿用“一支粉笔一张黑板”的教法,这种方式教师是教学主角,教学方法呆板不灵活。事实上管理不但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如果仅靠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方式,学生是不可能学好管理学理念及思想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知名学者指出,如果仅凭讲座与管理理念,是不可能提升人们的管理技能的。加之高职学生大都厌倦理论知识,对这种教法本身就具有抵触情绪,要想实现教学目标难度极大。

2.采用案例分析法缺乏科学性。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改革传统教法,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这种教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方法,着重于师生间互动与学生自由的发挥,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某些教师在选择案例上缺乏针对性,没有针对本校实际而选择大型经典案例;某些教师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案例教学,将两者关系割裂开来。这两种情况都阻碍了学生对管理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也影响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师生间的互动性差。在许多学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个典型问题,那就是师生之间缺乏基本互动和交流,整个课堂几乎就是教师作为主体,没有发挥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管理学课程本身综合性就较强,理论上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因实训条件所限,不能为学生提供管理机会,极大影响到教学效果。

三、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针对管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具体操作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构建出新的基本原则。管理学课程的构建要遵循“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原则,为高职高专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及应用型人才。所谓“一个中心”,就是要在满足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两个基本点”,一是仿真出真实教学环境,将案例分析、任务驱动、企业家访谈、角色扮演以及网上冲浪等各种教学模式使用于教学体系中,引入社会上热点任务及新闻话题等大家关注问题作为学生思考与争论的焦点,通过这些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管理技能。二是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职业素质及学习能力,通过管理学课程来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力度,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及团队精神,让学生深刻理解管理学课程,进而养成善于质疑、敢于提问的习惯。还要将各个企业所面临的新问题及解决思路引进教学活动,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增强他们持续学习的能力。

2.依据教材精心组织教学。高职高专院校和其他学校有不同之处,主要是要为实践而打基础,因此,管理学课程必须要树立够用原则,以培养学生管理思维为重点;同时还要依据教材内容与本校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实训、讨论、学生自学以及课外作业有机结合起来,使用启发方式进行教学,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3.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大学生管理思维能力。事实上,合理的案例教学有效推动了管理学课程发展,是管理学课程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现代化创新型人才最有效的途径,因此要对管理学教学进行改进就要重视案例教学。比如为学生讲述企业文化时,可以引用海尔、沃尔玛等各知名企业作为案例;在讲解竞争战略方式教学时,可以重点探析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等企业间竞争。通过各种案例的探析,学生不但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管理所具备的科学性,也能全面认识管理的艺术性与复杂性。通过案例教学来培养大学生的管理思维,增强他们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值得关注的是,案例教学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仅仅属于引导者,教师必须要掌握好教学的进程,指引学生讨论并思考,最后对案例进行总结和归纳。

4.通过强有力的实训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无论是哪种课程都必须要以实训作为基础条件,只有通过职业技能的训练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目标。自然,管理学课程也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于管理学课程不但要重视案例分析教学,还要采用情境模拟教学、实地考察教学、角色扮演、实训体验、管理游戏以及影像放映等各种方式。构建出培训公司,让大学生分组建立自己的公司,通过模拟公司来实施定位目标顾客、规划公司发展战略、实战推销、分析领导风格的优缺点等多种实训项目。事实上,学生可以多看看企业家及创业者的讲座,从而真实感受到各个企业家的风采与管理精髓。

5.将自学式教学法和问题式教学法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兴趣。自学式教学法以及问题式教学法主要是以某一具体或者某一个方向作为命题导向,让学生讨论与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鼓励他们在探讨中构建新思路,提出新问题及新观点,还要让学生参与集体讨论及汇报学习体会,这样就能够逐步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讲述管理的思想时,就要让学生先查询各种资料,之后围绕着哪一类管理思想更为优越实施自主讨论,通过群体的讨论、团队间学习及协作学习等方式,就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与分析管理思想之间的优点与局限性,提升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进而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为了让大学生进一步掌握管理者的能力要求及素质,还应该讨论典范管理者的优点,这样学生不但能够深刻了解与认识一些有效管理者,还能够学习优秀管理者的经验,积极主动地培养个人素质及能力,进而实现他们自身的人生目标。而且通过彼此之间的激烈讨论,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创造性思维,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参与意识以及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高职高专院校要紧密围绕着人才培养进行定位,这是新形势下人才需求发展的趋势。因此,一定要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作为培养原则,理论结合实际,有效提升学生对理论的应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高职高专的管理学课程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促进学生朝着应用型及技能型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邵瑞银.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2]王颖.《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进探析[J].教育教学研究,2010(3).

[3]姚国荣,陆林.管理学课堂教学改革调查研究[J].统计教育,2007(3).

管理学基本原则范文第4篇

《大学语文与写作》考试大纲

一、考核目标

主要考核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阅读、分析浅近文言文、一般语体文的能力以及写作常用文体的能力。

二、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语言知识、文学常识、阅读分析、基础写作。

(一) 语言知识

1.识别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注意掌握现代汉语中仍然在运用的文言词语。识别通假字和古今字,理解其含义。

2.了解常用文言虚字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和同一个文言虚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并能正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

4.理解古今作品中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

(二)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主要包括古今各种文体知识;中国古代和现当代重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作家的朝代、字号、文学成就、诗文集名称、代表作、在文学史学上的地位;重要作品的作者、出处及名句;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三)阅读分析

对于古代、现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大意,段落层次,主旨或中心论点,哲理内涵,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态度,作品所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比兴、白描、象征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引用等)能进行准确深刻的欣赏分析。

(四)基础写作

基础写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理解应用文写作知识,并会具体运用写作知识进行写作实践,具体掌握书信、通知、通告、通报、请假条、感谢信、慰问信、倡议书、总结、调查报告、广告、合同、申请书、产品说明书等的写作;二是根据所给题目或材料,撰写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字通顺,标点准确,书写整洁,不少于800字。

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试卷分数:试卷满分150分。

3.考试时间:150分钟。

4.试卷内容比例:现代文学作品约40分,古代作品约50分,作文约60分。

5.题型比例:单项选择题约20分,填空题约20分,阅读分析题约50分,应用文写作20分,命题写作40分。

四、参考教材

季孝良编著《专升本大学语文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吴相洲主编《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徐秋儿主编《现代应用写作实训》,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曾湘宜著《应用文写作基础》,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管理学》考试大纲

一、内容提要和要求

第一章 管理概论

1、组织与管理的定义。理解组织与管理的涵义,理解管理的研究对象:管理主体——管理者的基本特征,以及管理客体——管理对象及环境的特征。

2、管理的学科分类、特点、性质和基本原理。理解管理学的特点和性质;深刻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

3、管理的基本职能。熟悉管理的基本职能,并能对组织进行管理职能分析。

4、管理机制和管理基本方法。认识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能对各种管理方法的特点进行比较。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

1、古典管理理论。深入理解泰罗科学管理的要点及其贡献;理解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以其要点;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

2、行为科学理论。深入理解梅实的人际关系学说与霍桑试验及其结论。

3、管理理论丛林。理解管理理论丛林的主要流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

4、管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理解西方管理思想中对人的认识的发展变化,理解管理科学研究的内容的发展变化。

第三章 管理的计划职能

1、计划工作。理解计划工作的含义,计划工作的类型及步骤;掌握计划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掌握计划工作的方法和技术。

2、战略性计划管理。理解管理目标的性质,远景与使命的含义;掌握战略性环境分析的要点,及战略选择的基本概念;深入理解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各种新型的企业资源计划方法。

3、决策理论。深入理解决策的概念,掌握决策的类型、决策的原则、决策的程序;掌握常用的定性和定量决策分析方法。

4、预测理论。理解预测的概念,熟悉经济预测的种类,掌握一般的预测方法。

第四章 管理的组织职能

1、组织及组织工作。深入理解组织与组织工作的含义;掌握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熟悉组织结构的类型。

2、组织结构的设计。理解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组织结构设计的目标任务和组织设计的原则。

3、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理解管理幅度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理解部门与职权划分的类型及相互关系;

4、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理解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组织结构、集团结构的优缺点,及管理特点,了解如何发挥每一种组织形式的作用。

5、人员配备。理解人员配备的涵义及原则;理解人员配备的基本要求和内容;理解管理人员的来源及对管理人员工作评价的原则;理解管理人员培训和发展的方法。

6、组织力量的整合。理解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概念;理解和认识直线与参谋两者在组织中的角色及其关系;理解委员会的概念。

第五章 管理的领导职能

1、领导理论。理解领导的概念,与管理者的区别,领导工作的实质,领导权力的来源。理解几种典型的领导理论;了解领导的修养与素质以及主要的一些领导方法与艺术。

2、激励理论。深入理解激励的涵义与作用,激励的作用过程;理解最主要的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熟悉常用的激励方式与手段:物质利益激励、社会心理激励、工作激励。

3、沟通。深入理解沟通联络的含义与作用;熟悉沟通的类型和常用的沟通方法;理解沟通障碍及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

第六章 管理的控制职能

1、控制的一般理论。理解控制职能的涵义及作用;熟悉控制系统的构成(基本要素)、组织运转的基本要求、三种基本的控制类型(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理解控制的原则与要求。

2、控制的过程、内容和方法。理解和熟悉控制标准的涵义,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熟悉管理控制的内容;理解和掌握常见的管理控制方法:专项控制:计划控制、时间控制、数量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人员行为控制等,以及综合控制;理解预算控制与非预算控制的涵义

第七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

1、创新职能概述。理解创新职能的内涵及其在管理职能中的作用意义;熟悉创新的特征、种类与内容。

2、创新的过程、原理、方法与管理。了解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类型、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原理及创新方法;理解创新管理的涵义。

二、考试题型

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满分150分。

三、参考教材

管理学基本原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基本原则

一、财务管理目标观点综述

我国财务管理学术界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观点层出不穷,众说纷纭。按照这些观点的性质,我们基本可以把它们分为三大类。

1.以企业的目标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这类观点产生并流行于西方财务界,受其影响,目前在我国属于主流观点,被提倡与阐述论证的最多,影响也最大。在我国,财务界除了延续着西方的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等目标之间的争论外,又从我国实际出发相继提出了产值最大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王化成,1991)、所有者财富最大化(罗飞,1996)、资本增值最大化(谷祺,1998)、经济附加值最大化(赵华,2000)等观点。

2.以财务管理的职能或任务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比如“四化”目标(资金来源合理化、资金运用有效化、资金收益最优化和收益分配规范化,王汉民,1990)与提高“三个能力”目标(指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张兆国,1996)等。此种观点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居主导地位,当时由于经济体制的原因而很少提到财务的目标,企业主要是执行国家的财务政策,维护财经纪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和西方财务理论的影响,持此观点的学者已属少见。

3.不同于企业总体目标的财务管理目标。近几年一些学者提出了服从于企业整体目标之下的财务管理自身的目标,如增强财务能力(王嗣锤,1996)、资金运动合理化(杨丹)或资金运动最优化(赵敏,1999),或优化资金运动的质量(龚凯颂)等。持此观点的学者不是很多,但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

二、财务管理目标的比较分析

西方学者对财务管理目标进行了长期和深入的研究,并先后形成了利润最大化、资本成本最小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公司财富最大化等观点。而在我国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每股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资产配置最优化、现金流量最优化等。应该说各种观点都有其科学性,只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1.从上市公司来看,股东财富最大化往往是通过股票的价值来实现的。而我国证券市场刚刚起步,股票价格与企业业绩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有的上市公司处于破产的边缘,其股票还在走红;在二级市场交易中,股票的价格却完全由“实庄”或“虚庄”控制,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毫无关系。可见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完全体现在股票市值上,以此作为理财目标,不能真实反映财务业绩评价的客观性。

2.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比,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样充分考虑了不确定性和时间价值,强调风险与报酬的均衡,并将风险限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而且它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其计量方法以“未来企业价值报酬贴现值”和“资产评估值”为代表,这两种方法有其科学性,但是其概念是基于对企业价值的一种较为狭隘的理解上的。

3.现金流量最优化,并非单纯指现金净流量的最大化,它要求企业在理财过程中,在保持现金流动性与收益性、有效的现金流出与现金流人间最佳结构关系的基础上,实现现金净流量最大化,从而保证企业财务长期处于最优化状态。企业在投资、融资、股利分配,、现金预算以及财务控制等具体环节上,都必须遵循现金收益性与流动性统一的原则,有效使用资金,合理控制现金的流量,体现现金流量最优化这一核心思想。但是该指标是从静态的角度考虑的,企业不可能获得风险收益,也不能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

4.从财务本质来看,财务本质是一种对资本要素的配置。 资本的最优化配置,不仅包括资本总量的积聚,还包含了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比重调整、现有财务资本的有效利用。一般来说,可以从资本收益和资本结构两个方面来量化考核。而且,应在资本结构相对合理的前提下注重资本收益的提高。但是资本结构的调整可能会降低资本收益。

  三、选择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围绕企业的总体目标而制定实施的,和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并受到企业自身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企业应分析所处的客观环境,结合自身约束条件,以企业的总体目标为导向,确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确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相关性原则。即与财务管理工作相关,符合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规律。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是对资本要素的配置过程,这一过程与特定的理财主体相关,同时与特定的理财实践相关。因此财务目标应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资本要素配置所要实现的目标。

2.协调性原则。即与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相协调,同时与企业内部环境相协调。如前文所述,企业财务目标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并受到一定现实条件的制约,因此企业确立财务目标时首先要分析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结合自身的规模大小、内部治理结构、不同的发展阶段等客观约束条件,确立科学的财务目标,同时还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修正目标,保持协调性,以确保企业财务活动的正常运行。

3.全面性原则。即企业必须认真分析对企业理财产生重要影响的相关利益集团,并考虑这一目标是否能充分满足他们的利益要求。

4.可操作性原则。主要包括明晰性和可分解性两个方面。明晰性主要指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是便于理解、操作和执行,容易计算和考核的,制定目标就是为了让人能理解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去奋斗,而且这一目标应该能够予以量化,便于考核其结果;可分解性指财务目标应该是一个在总目标统领下的可以逐层分解的多元的多层次的目标体系,这有助于将总目标具体分解落实到各责任单位,便于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方向,同时也决定了企业各项财务决策的制定执行以及理财方法的选择。某一特定财务目标并不能涵盖所有企业,企业应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和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财务目标,保持财务目标的多元化、层次化,也同样是一种客观必然。

参考文献:

[1]汤业国.中西方企业财务管理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