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设计的意义和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央财政 省示范建设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实验室 建设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8-0096-01
本文主要围绕中央财政支持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省示范重点专业-园艺技术专业,以及植物保护、园林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目标,按专业群分类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按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整合和调整实验室、校内实训场,完善管理机制,特别是校内、外共享机制的建立。新增功能实验室—种子检测、测土配方实验室等。本文着重介绍校内基础实验室建设方案的实施情况。
实验室坚持应用性和基础性研究相结合思路,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运行机制,加强资源综合集成,成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农学园艺分院各专业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研阵地。实验室实行开放型管理运行机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运用共建共享的机制,对大型科学仪器和设备、科技数据与文献、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基地、信息网络资源等进行战略重组与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科研和信息保障系统,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为学科发展和创新性研究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
在实验楼(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农学园艺分院第七教学楼右侧,左侧为畜牧兽医分院)的一楼大厅绘制实验室基本平面图,每个楼层也要绘制各楼层实验室平面,并介绍各实验室的设备情况和功能。具体建设方案如下:
一、作物栽培与遗传育种改良实验室
主要围绕选育高产、优质、多抗农作物新品种的需要,充分利用作物种质资源,染色体工程、细胞工程、群体改良、轮回选择、品种间杂交、远缘杂交等技术手段,选育出符合农业生产发展的新品种(组合)在生产上应用;同时进行农作物的品质分析,测定农作物各种营养成分含量、食味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分析,为品质育种提供实验指导。此外,积极为各专业的学生开展实验课和承担毕业实习任务,促进我院作物栽培与遗传育种学科发展。
1.将现有的作物栽培实验室和遗传育种实验室合并建成作物栽培与遗传育种改良实验室,仍为两间实验室,并在现有的实验设备的基础上将于2011年对实验室的基础设施进行更新,重新购置实验台和实验櫈,调整实验室功能,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2010年已购置一部分实验农机具包括微型翻耕机、联合收割机、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田间小气候测定系统、紫外分光光度计、摇床、超低温冰箱、植物生长箱、超净工作台、凯式定氮仪等大型仪器。2011年购置近红外谷物品质分析仪、纤维素测定仪、脂肪测定仪、电泳系统(包括用于核酸、蛋白、双向电泳)、凝胶成像系统,安装多媒体系统(电脑+82英寸液晶屏电视)。2012~2013年购置基因扩增仪、基因枪、PCR仪、气相色谱仪、红外光谱仪等。
2.种子资源与检测实验室
实验室建在7-4-5室,原为保管室,将保管室转至7-4-7室,把标本室分别建在作物栽培与遗传育种改良实验室和种子资源与检测实验室内,不单建标本室。
主要进行种子包衣,种子引种,种子质量控制,杂交制繁种技术,种子生产的化学调控,种子活力,种子贮藏,种子检验,作物遗传资源核心种质的构建等方面的研究。本室拥有用于种子测定方面的仪器,如:水分测定仪、离心机、数粒仪、种子风选仪、种子发芽箱等,需在2011-2012年购置米质分析仪、食味分析仪、电泳仪、种子精度工作台等仪器。
3.土壤养分与配方施肥实验室
测土配方施肥通常的测试项目应包括土壤有效氮磷钾等常规必测项目、pH和有效微量元素等,这些项目主要是为了了解土壤养分的含量状况,为施肥配方提供依据;同时还需测定田间试验中各小区处理的植物样品的总氮磷钾含量以获得不同土壤条件下有关肥料利用率、土壤地力等重要施肥参数。因此,在设备配置时既要满足土壤测试的需要,还要能进行植物分析。要针对不同区域土壤—作物体系中存在的共同营养问题,增减一些项目的测试,如一些水稻种植区增测土壤有效硅、南方酸性土壤测有效硼、有效钙和镁,石灰性土壤测定有效锌等;石灰性土壤不必测定有效钙等。
测土配方实验室应包括样品处理室、样品保存室、药品贮藏室、制剂室、恒温浸提室(有空调设备)、分析室、仪器室以及植物样品消化—蒸馏室等。 实验室面积一般应有150-200 m2。在5楼腾出一间库房和实验员办公室及土壤标本室作为土壤养分与配方施肥施肥实验室,实验员办公室移至7-5-11和7-5-13两室,需要购置实验台和实验櫈。在2011-2012年需要购置土壤养分速测设备、植物养分分析测定、中微量元素测定仪、肥料速测仪、测土配方综合仪等。
4.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
将7-4-1改建为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将植保机械实验室转至三楼,由植保教研室重新规划。
以上实验室的建设均围绕综合实验室建设,部分仪器设备进行整合调整,实现共用不重复购置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化学实验室和土壤实验室需安装通风设备和废液处理系统。另外根据各实验室用电情况对部分实验室的电源进行适当的改造达到使用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春龙. 以中央财政支持为契机,加强成农院实验室建设[J]. 科技创新导报,2013,10:238.
[2]毛建,郭星. 坚持亲农、事农、兴农的文化精神——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积极助推新农村建设[J]. 四川统一战线,2008,02:35.
本文作者:黄东升工作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2000年,品德教育伙伴组织公布了“有效品德教育的11项原则”作为评定优质品德教育的依据:(1)品德教育使核心伦理价值观念成为优良品德的基础;(2)必须对品德进行综合的界定,以便把思维、情感和行为都考虑在内;(3)有效的品德教育要求采取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广泛的态度,来促进学生在各个阶段生活中的核心伦理价值观念的形成;(4)学校必须是一个充满关爱的社区;(5)学生要有机会参与道德行动以发展自己的品德;(6)有效品德教育包括有意义的、充满挑战的学术课程,这种课程尊重所有的学习者,并且帮助他们获得成功;(7)品德教育应当努力发展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8)学校全体员工必须是有学识的、有道德的公众,他们有责任从事品德教育,努力奉行指导学生品德教育的核心价值观;(9)有效的品德教育要求学校员工和学生都发挥道德的领导作用;(10)学校必须召集家长和学校所在的社区全面参与学校的品德教育活动;(11)评价品德教育应当注意评估学校有无公认的品德标准、员工对品德教育的支持和学生对美德的认可程度[4]。密苏里大学教育学院的马文•博克维茨教授也在最近的研究中归纳出了有效品德教育的要素:(1)学生得到了尊重和关怀的对待;(2)学校存在积极的角色榜样;(3)有自律与发挥影响力的机会;(4)提供反思、争论与合作的机会;(5)学校有明确的品德教育的目标和标准;(6)提供社会技巧的训练;(7)提供实施道德行动的机会;(8)家长和社区的积极参与,有一个支持达到品德教育标准的大环境[5]。可见,他们都强调了正面和直接的道德教育,要求学校与社区、家庭在德育上的配合,以及努力促进青少年学以致用、践行道德价值以形成良好的品德等特征。因此,课程理念应该围绕优质、高效的特征来设计。课程设计理念是品德教育的首要步骤,如果仍存在随性而为或仅凭经验法则,实际已经显示了失败的端倪。课程设计理念是理论到实践的重要桥梁。没有理念的实践是盲目的,而失去理念的理论则是虚幻的。相关调查表明,很多老师存在“反思”的迷失,诸多教育政策的推动也多半忽略“理念”而仅就“技术层面”进行宣导,因而容易导致“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或者产生偏差的遗憾。所以,要推动品德教育,应该先掌握课程设计理念的精准性、针对性、实用性与可行性,而且,课程设计理念是动态的、生活的、多元的以及创造的基础平台,只有奠基于此平台的品德教育才能彰显其深度与广度。品德教育的课程设计理念可分为课程观、学校观与社会观三个面向,共计九个理念。
1.品德教育的课程观(1)理念一: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可以由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等类型组成,增强其多方面的教育目标。正式课程着重于认知层面,可以单独设置课程,以利于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完整的品德教育;非正式课程侧重行动层面,多半运用于社团活动、周会或自治活动,与学生生活结合或进行随机教育;潜在课程则较重情感层面,包括学校环境的软硬件布置、校园气氛与文化的营造,以及师生关系等均可产生品德教育的正负面效用。所以,品德教育可以由不同课程类型组成,达到强化其各个方面的教育目标。当然,针对学校的特性与实际需要,也可有不同的着重点,将品德教育在学校中准确定位。(2)理念二: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必须掌握多方面的整合统一,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与行动,使学生知善、乐善、行善,进而形成完整人格。在认知层面,可以依据知识、理解、应用,进而达到分析、综合、评价等步骤,循序渐进以提升学生道德认知力;在情感层面,也有意识、珍惜、热爱、反省等依序提升等不同重点;在行动层面,则可使学生经由体验、意志、实践,以养成道德习惯,最终形成品德。(3)理念三: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应考虑背景、输入、过程与输出等因素,以建立多元且具有效能的教育历程与成果。背景因素包括学校环境、社区特点、学生差异;输入因素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过程因素包括目标、内容、方法、历程性的测量等;输出因素包括总结评价学生表现、教师表现、学校整体表现以及学校与社区关系。只有兼顾多重因素的课程设计,才能发展出具有特色、符合实际需要而且具有效能的品德教育。2.品德教育课程设计的学校观(1)理念四: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须让其具有深入思考、情感分享与反复练习的机会,并引发其内在动机以达到自治自律。品德教育过程中可以由论辩、价值澄清、角色扮演、戏剧、阅读、合作学习、服务学习等多元教学方式,使学生有深入思考、情感分享与反复练习的机会,进而由外在动力引发其内在动机,由他律进而自律。(2)理念五: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应将教师视为帮助学生探寻与充实生命意义的领航者,而且教师所应关切的是学生的内在善价值,而非外在成就。所以,教师是以尊重、关怀来启发并引导各具特性的学生,教师也是主动、积极地将知识转化的品德课程领导者,教师更是提供学生品德教育身教的行动典范。(3)理念六: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是将学校定位为资源整合与发展平台,进而连结学校、家长与社区,以营造学校———社区本位的品德教育特色。学校作为品德教育的社群,学校中所有成员都是社群中的一分子,一则彼此相互影响,二则每一分子都有责任与义务参与社群中的事务;另外家长与社区也是品德教育的支援与伙伴,以达到发挥家长、学校与社区相辅相成的效果。3.品德教育课程设计的社会观(1)理念七: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切勿流于意识形态的灌输,而是对诸多视为理所当然价值的超越与反省。意识形态是指一种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单一价值灌输,也是一种“由上而下”的社会控制心态,其包括性别、种族、宗教、阶级、物种等,都有可能蕴含某种意识形态(包括偏见或刻板印象等),所以,品德教育必须时时透过反省、批判,以超越并消解意识形态。(2)理念八: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是奠基于社会多元价值,经过沟通与论辩所形成的价值及规范共识。这个理念强调品德教育就消极面而言,必须免除各种意识形态的主宰与灌输;就积极面而言,则是建立多元价值观与容忍异见的精神。然而多元与容忍并不表示价值中立或缺乏立场,品德教育也是着重价值的引导与规范的建立,唯此价值与规范是经过沟通与论辩所形成的共识,以彰显生命的共通性与卓越性。(3)理念九:品德教育的课程设计应同时激发理性与感性的交融,并兼顾正义与关怀的和谐。正义取向是强调公平、权利、理性等原则,而关怀则强调弱势优先、补偿、责任与感性。然而正义与关怀并非冲突或矛盾的概念,而是不同取向的发声,更是相辅相成的互补概念,即由兼顾正义与关怀以营造真正和谐的品德理想境界。4.品德教育课程设计的检验准则依据前述的品德教育设计理念的课程观、学校观与社会观,此罗列教育工作者在规划品德教育时的自我检验准则。
(1)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定位清楚吗?是属于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还是潜在课程?还是兼而有之?(2)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是否兼顾认知、情感、意志与行动?(3)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考虑周全吗?是否纳入背景、输入、过程与输出等因素的考量?(4)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吗?还是只为了应付政策或者教学的绩效?(5)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对于教师有明确的定位吗?有让教师从中反省与修正的机会吗?(6)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有将校园纳入考量吗?学校整体气氛对于品德教育是正向还是负向?我能善用资源并改善阻力吗?(7)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能免于意识形态的控制吗?我是否时时思考自己背后所隐藏的或视为理所当然的价值?(8)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是开放与容纳多元价值的吗?其是否可以由沟通以达到暂时性的共识,而非既定与单一的价值观?(9)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展现了正义与关怀之声吗?其凸显了品德教育的涵义与价值吗?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的特点为何?与其他的课程有何不同与关联?
关键词:塑料废弃物;碳基材料;环境工程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作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方向,涉及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废物和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管理体系建立以及相关法规标准制定等多个研究领域[1]。该学科包括对固体废物进行管理和污染控制的处理处置技术以及对固体废物作为可再生资源进行利用的各类资源化技术[2]。课程设计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迁移的、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案,突破了以往只注重知识、经验积累的局限,把积累、迁移、促进学生发展等多方面因素作为指标。江苏理工学院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就是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特点所开展的实践教学课程。本课程对学生根据社会生活中提出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重要途径。塑料废弃物是指日常生活生产中产生污染环境的废弃塑料制品。塑料废弃物的种类较多,常见的有废弃的塑料包装、农用塑料制品如棚膜等,已经成为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占城市固体废弃物的15%20%[3]。对废弃塑料的回收利用,既可以保护地球环境,还可以实现资源再利用,节约能源。本论文主要介绍反应釜的特点、废弃塑料在反应釜内热处理的原理及废弃塑料资源化利用,阐述反应釜内热处理废弃塑料在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1反应釜热处理废弃塑料的特点及其资源化利用的原理
1.1反应釜的特点
不锈钢反应釜是热处理废弃塑料的基本设备,它是由一个完全由不锈钢组成的密闭的反应空间,能够耐800℃以下的反应温度和1000个大气压的高压,可以满足一些难合成材料以及亚稳态材料特殊的合成条件。不锈钢反应在热处理废弃塑料过程中有以下特点:一是反应在一个密闭的条件下进行,反应物不会溢出,得到的产物在一个密闭的空间内冷却至室温可以防止氧化。二是在反应过程中可以形成高压的体系有利于亚稳态新材料的发现。三是反应釜可以在较高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集中在反应釜内有利于在较低的温度下实现产物的形成和结晶同步完成,从而有利于减少能耗。四是反应过程中无需任何保护气体,操作简单,安全性较好。
1.2热处理废弃塑料制备碳基材料实现资源化利用的基本原理
将废弃塑料和其它原料加入到反应釜内,通过电炉对反应釜进行加热,使反应釜内的废弃塑料通过热处理形成碳原子与其它原料一起发生新的化学反应形成新的碳基材料。
1.3合成碳基材料的举例
在反应釜内热处理废弃塑料可以制备不同的碳基材料,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3.1不同形貌的碳纳米材料在反应釜内550℃利用氢氧化钙作为脱氟剂水热处理废弃聚四氟乙烯可以制备得到直径为140200nm的非晶碳球,如图1所示[4]。1.3.2碳复合材料在反应釜内利用废弃聚丙烯、二茂铁和叠氮化钠反应制备了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如图2所示[5]。1.3.3碳化物纳米材料利用硫粉作为诱发剂,以硅粉作为硅源,废弃聚乙烯作为碳源与金属钠和镁在反应釜内发生还原反应制备了碳化硅纳米材料,如图3所示[6]。以过渡金属氧化物(二氧化钛、五氧化二钒、五氯化二铌和三氧化钼)作为金属源,废弃聚四氟乙烯为碳源与金属钠在反应釜内发生共还原反应制备过渡金属碳化物(立方相碳化钛、碳化钒、碳化铌和六方相的碳化钼),如图4所示[7]。
2反应釜内热处理废弃塑料在固体废弃物处
理与处置课程设计中的重要意义江苏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开展的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专业课程设计所使用的反应釜内热处理废弃塑料是固体废弃塑料资源化利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在反应釜内回收塑料废弃物制备有价值的碳基材料。通过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可以实现塑料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制备不同类型的碳基材料如不同形貌的碳材料、碳化硅半导体材料以及过渡金属碳化物材料。了解不同类型的废弃塑料在反应釜内热解规律以及转化机理。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专业课程设计这门实践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把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课程中得到应用,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丰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分子塑料用品需求量猛增,然而塑料用品的使用周期较短,同时由于这些高分子塑料用品在自然界中降解周期非常长,已经成为城市主要固体垃圾的之一。对废弃塑料的资源化利用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使学生对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有进一步了解,同时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中去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创新性人才。
3结语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 远程培训 课程研究
【基金项目】该文受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科研项目(青年项目)《重庆市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有效性的研究》资助,项目编号:KY201179C。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00-02
在我国,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中小学校长远程培工作是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其次,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工作是构建我国健全教师培训系统的重要环节。通过开展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课程,可以更好的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还能丰富中小学教育课程理论建设。在这之前,国外一些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已广泛开展起来。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课程普及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工作开展的也不够深入。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和支持,构建一套健全的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课程体系是必然的。因此,本文就关于中小学远程培训课程研究问题,阐述自己一些粗浅看法。
一、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课程与现代课程设计理论基础之间关系
现代课程的价值取向深受客观时代的影响和人们主观认识的影响。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课程价值观念。基于主观认识和客观时代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在理论上可以大致归纳为三方面。
1.知识本位价值取向。知识本位价值取向是由知识引导逐渐渗透整个生活,主张利用知识本身来组织课程。因此,需要将教育建立在知识重要性的基础上,反对将儿童的需求和爱好作为基础。
2.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社会本位价值取向是将满足社会发展、国家、民族发展的需求作为课程价值的主要取向,在此基础之上组织、开展学校课程教育。
3.学校本位价值取向。学校本位价值取向重点在于重视人的存在和需求、内在的学习基础,为每一个学习者提高学习环境和学习经验,在教师和学校的帮助下,实现自我的学习和充实。
上述三种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决策和课程设计思路。也就是知识型课程设计、社会型课程设计和学生型课程设计三种思路。知识型课程设计指的是人类社会漫长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系统知识和技艺。社会型课程设计强调是学习者所要掌握的社会知识和社会技能。学生型课程设计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等为核心,是课程设计尽可能的满足于学习者。这三种课程设计模式的重点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与义务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无形中影响着校长们的教学观念和办学思想。中小学校长的教学观念、课程教育模式和远程培训课程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因而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课程需要多元化发展,不能单一化。丰富而又全面的远程培训课程将直接影响到中小学校长的教学、办学工作。
总而言之,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课程的理论和形式上,都与现代课程理论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上述的三种课程设计思路也充分说明了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课程的模式和设计思路来源于现代课程理论的发展,它也是组成现代课程理论基础发展的重要部分。
二、国外一些先进的校长培训课程模式
泰勒目标导向课程模式根据教育对象的需求,明确教育目标,将教育目标细分形成具体的课程目标,并根据课程目标来开展教学内容、教学顺序和教学形式,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对校长课程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当前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工作运行的基本模式。除此之外,从课程类型和形态上来说,国外的中小学校长课程培训拥有很多经典的课程模式。包括:选择课程、实务课程、资格证书课程、专题课程、特色课程、考察课程、研讨课程、学科课程和案例课程等。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在借鉴国外先进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模式上,分析了一些典型培训课程模式。
1.实验学习型课程培训模式。此模式在多角度分析中小学校长工作的基础上,构建四种理论培训框架,即人际关系框架、组织结构理论框架、政治框架和象征框架,并在四种框架基础上组织培训课程。包括个人论文、学校改进工程和教学领导计算机模式,最终形成实验学习型课程培训模式。
2.活动中心型课程培训模式。此活动模式属于一种情景模拟的培训方式,通过为中小学校长通过实际管理的问题和任务,形成一种现实的情景,使中小学校长能够长期在这种情景模式中得到培训。这种情景模式有助于在实践中得到深入反思,且能够通过实践体现出来,充分证明了实践的价值,提高了实践活动的质量。课程培训情景模式没有严格的教学内容,要求中小学校长具有较高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
3.研究中心型课程培训模式。此模式是在网络组织和研讨会的形式上,向中小学校长传达教育科研信息,督促他们开展好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这种模式在我国广泛被人们应用,且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4.目标指向型课程培训模式。此模式关注的是中小学校长的能力,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组织课程培训。这种理论认为学校的管理好坏与中小学校长的能力有一定的关系,而校长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识别,并加以改进。
通过以上的四种国外课程培训模式,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的课程培训模式主要体现的是专题模式,类似一种选择式、菜单式的课程培训模式,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对国外课程培训模式的借鉴和应用还需要加以完善。一是需要与我国课程培训条件相结合,二是与中小学校长课程培训目标相结合。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教育现状和教育水平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开展现代中小学校长远程课程培训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区开展与之适应的培训模式。
三、做好我国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课程的有效策略
做好我国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课程,需要根据我国国情发展,体现我国民族特色,在现代课程理论基础的指导下,引进国外先进的中小学校长培新课程模式,提高培训课程的科学性、技术性以及培训教学的水平、质量。
1.明确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是课程培训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课程该怎样设计一直是一项备受争议的问题。由于中小学校长大多数没有受到过专业教育学教育,自身没有健全的教育学科知识理论。教育学本身是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不能将其破解成为零碎的知识。因此,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课程的目标应将教育科学理论作为重点内容。用系统的教育学理论知识提高中小学校长的知识和能力,加强学校教学管理,推进学校教学改革。为了长期做好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课程工作,帮助他们做好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需要我们对远程培训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运用更好的课程培训模式来提高中小学校长的综合素质。
2.合理定位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的基础,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一切课程都是以课程目标为准则。脱离课程目标,一切课程都将会失去教学的意义。课程目标的合理定位需要依据课程价值取向,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合理定位课程目标。
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具有相对固定的内涵。中小学校长远程课程培训不属于一种学位教育,没有相应的学位和文凭,其目标和专业院校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目标定位,需要根据教育的目标来实现。教育本身存在层次性和多元化,因此,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也具有层次性和多元化,这就要求在开展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时,合理定位课程目标。只有合理定位目标,明确目标,才能更好地做好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工作。
3.开展多元化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课程。由于我国各地区的地理位置不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教育水平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办学水平、校长的素质能力、教师的整体水平等都各不相同。不同的地区所面临的教育问题也不尽相同。单一的校长培训模式不可能满足各地区的需求。因此,针对不同地区的中小学校长,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开展多元化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
近年来,我们很欣慰地看到国内在针对中小学校长远程课程培训上做了很多努力,总结出一些适应我国中小学校长远程课程培训模式,满足了我国中小学校长的实际需求,且得到了长期的实践证明。今后,对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的重点还应趋向课程理论研究,科学、系统地推进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的开展,全面提高我国义务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林森.《论现代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新趋向》.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06-15
[2]娄南平.《校长远程培训的建模探索与要素解析》.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04-10
传统基础化学课程设计方法往往是基于某个工艺流程的设计“,自下而上”地构造一个系统。这种设计方法不仅缺乏灵活性,设计效率低,而且反应较多,流程显得十分比较复杂,收率低,能耗高。另外,我院每学年要有近2000名学生进行基础化学课程设计,不仅需要大量实验器材和足够实验场地,而且要不断地补充和更新,才能不断开发新的课题,这些建设需要投入足够的资金。
传统课程设计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传统的基础化学课程设计受到实验、实习的器材、场地、经费等条件的制约,加上课题类型、实现方式单一,功能简单,常常是一届的学生都做相似的课题,而且两人一组完成一个课题,学生有相当一部份精力牵制在复杂的流程上,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创新,往往应付了事。可见传统课程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个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进行改革。
基础化学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对策
1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化工类高职院校面临的实践、实习条件有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在布置基础化学课程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差异、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实际情况的差异,布置合理的、可行的基础化学课程设计的方案。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中加强本门课程重要性的教育,只有重视了,才能在实践中、在行动上起到应有的作用,为课程的教学,为实际的教学效果的达到,打下积极的坚实的作用。
2选择有创意的课题
基础化学课程设计中,长期沿用的经典选题,虽然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其步伐已经难以跟得上现代化工发展水平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课题的选用,必须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出发,课题应具有课程的代表性和可操作实践性。
基础化学课程设计应尽量与科研课题和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拓宽课程设计题目。有些课题,如“中水处理站水质的评价”,虽然拓宽以后的课题,学生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些课题在基础化学课程设计中有相应的理论依据,又有具体可行的设计方案,同时,这些新题目能够满足该教学环节的要求和目的,并且相当大的工作量学生可以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完成,这样不仅完成了课程设计的任务,也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工程设计的训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自主创新的能力。
3课程设计中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确定
在课程设计中,要结合企业实际的工作情况,创设企业实际工艺流程,实际工作情境,采取实际的项目化开发项目,让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最终构建适合企业用人需求的认知结构。
4采用计算机模拟设计手段
以往的课程设计结果,往往停留在几份图纸和书面报告,学生对自己设计出的流程是否可行不得而知,积极性不是很高。随着计算机三维虚拟设计技术的发展,运用三维运动仿真软件对机构进行三维虚拟造型,并对机构进行仿真及可行性验证已经轻而易举了。虚拟技术的运用加快了设计和可行性验证的进程,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训练,不仅巩固了对三维设计软件的掌握程度,而且当他们看到经过自己辛勤工作设计的虚拟流程能够动起来,都很有成就感,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5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和课题的实用价值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项目的全过程中,在适度的紧张中完成任务。基础化学课程设计题目必须要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最好是教师实际参与或主持过的项目。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得到更接近于实际的练兵,也可以对已经完成的项目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完善,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好处。
6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相互之间的合作,更加注重团队精神。与其他设计类课程一样,基础化学课程设计也提供了一个相互合作的平台。课程设计采用设计任务书的形式,设计题目可以由教师提出或学生协作小组自己寻找,这样作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课程设计环节中每个学生可自行拟定设计方案,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