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地区教育现状

农村地区教育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地区教育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地区教育现状

农村地区教育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地区;数学教育;教学质量

在全国,农村占有很大的比例,我们绝不能忽视农村的教育发展。身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我在几年来农村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使农村的学生受益非浅,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通过对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分析,本人认为原因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小学所处经济条件落后地区,教师待遇普遍不好。很多师范毕业生不愿意来到农村小学工作,甚至当地的毕业生也不愿意回到家乡任教。这种状况就造成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业务水平不足。农村小学的教学设施也非常缺乏。由于经费欠缺,很多小学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比如电脑、投影仪[1]。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缺乏造成农村小学数学教育落后,不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方法陈旧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多年,新课程标准也推行了十来年了,但当今很多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却一如既往。其主要原因是观念落后,教育目标错位。受大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学校及主管部门也将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加之目前绩效考核制度实行,这种“应试教育”还将继续下去。在一些看似开放的数学课堂,教师主动让学生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等。这些教师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实学生还是在教师设定的框子内转动,这种教学严重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满堂灌。只见老师讲,没有学生说。如:一位教师在上“线和角的认识”这一课时,讲授和板书“线和角”的知识、特点用了38分钟,小结用了2分钟,而整节课不见师生间的问答、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练习[2]。问答式。一问一答,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抱着学生行。有的教师问,学生看着书来答,只需眼睛看,用不着大脑想。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学习活动,只听布置,没见落实,有的该用到这类活动时,却看不到布置和要求。评价学生不当。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去评价学生,在鼓励学生方面做的不够,激励语运用不够。

3教材使用照本宣科,深入理解、挖掘不够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对教材的使用上存在这种倾向,唯教材论,教材上有什么,就组织学生学什么,有什么题就做什么题,不能认识到教材中的一道例题和一个活动,代表的是一个知识点(知识面),如何把这个知识点由生活中的一个具体问题抽象出一般规律性的知识或基本的的计算方法,建立起数学模型,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限制了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真实的体验,造成知识点的理解不到位影响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更何况是教育,所以我们农村教育资源的限制主要是由地区经济发达水平限制的。一个地区的经济发达水平,对一个地区的教育投入是有着直接的影响的。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因为经济的问题导致了一连串问题的出现。例如,在教育投入方面主要影响到了学校硬件和软件建设,还会影响到教师的收入水平。在学校建设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发现城市和农村的教育水平。对于小学来讲,数学教育的教材资料就有了差异。在农村,学生们只有一本教材,最多也就是一两本相关的参考资料,这些资料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这也就导致了学习成绩差异的出现。而在城市学校,学生们每一个学科平均都有五六本资料。尽管城市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娱乐性质或者是能力培养的课程,例如音乐等课程,但是这些不但没有给学生带来更多压力,反而让他们学习起来更加轻松。而农村的学生教材少,学的内容少,但是却很累[3]。这是为什么呢?这不仅跟教材的数量有关,更与教学设备和教师水平息息相关。例如,一些先进的教学设施如多媒体等在教学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效率,而农村还依然采用黑板和粉笔来进行教学,这在教学效率上已经落后很多了。

4 家长素质较低,家庭缺乏教育氛围

农村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识不高。农村中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少,家长在农闲时沉湎于搓麻将、打扑克。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许多家长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学习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有一大半的家长不检查孩子的作业,更不要说辅导孩子功课了[4]。在我们这边的农村小学,一个班将近有 1/4 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家长双方都在外打工。这样教育子女的任务就落在了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身上,这种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5]。过去家庭条件差,当时的父母极少宠爱孩子;现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把那份宠爱加倍地给予了第三代,造成了溺爱。低年级的小学生识字量不多,自觉性差,本来是要家长陪同完成作业,但多数老人不识字,无能为力;高年级的学生学习上的难题,老人更是爱莫能助,碰到调皮的孩子,管都管不住,这严重影响了对孩子的学习教育。

当下农村小学的数学教育情形不容乐观,而农村小学教育占据了整个义务教育的半壁江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病。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变成一句空洞的口号,更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现状,牢固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推动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母或外祖父母把那份宠爱加倍地给予了第三代,造成了溺爱。低年级的小学生识字量不多,自觉性差,本来是要家长陪同完成作业,但多数老人不识字,无能为力;高年级的学生学习上的难题,老人更是爱莫能助,碰到调皮的孩子,管都管不住,这严重影响了对孩子的学习教育。

参考文献:

[1] 周礼根.浅议农村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J].文学教育,2010,(9).

[2] 张道明.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策略[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农村地区教育现状范文第2篇

调研了皖西地区部分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包括教育基础设施、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学生生源情况和乡村教育观念等。针对该地区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开展分析研究,指出了问题的产生背景与原因。从持续改善该地区农村地区小学基础设施、完善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培养、加强农村地区社会教育风气整顿等多角度对进一步改进皖西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给予反思和建议。

关键词:

皖西地区;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基础设施;师资队伍

我国是有着众多农村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关系着农村地区的持续发展[1,2]。近年来,国家对农村中小学的财政投入逐渐加大,农村小学的基础教育状况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3,4],但不能忽视的是,农村基础教育的薄弱和农村传统观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然会长期存在[5]。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一些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这些传统问题和新的矛盾点不断的显现,从根本上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导致其背离了国家在新世纪倡导的城乡均衡教育发展规划[6,7]。皖西地区作为经济社会相对欠发达的老区,其广大农村的小学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一、皖西农村小学的现状分析

皖西地区地处大别山老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相对落后。随着国家对贫困地区教育投资力度的加大,皖西地区的基础教育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老问题的持续存在以及新问题的不断涌现,使得农村基础教育改进之路艰巨而漫长,该地区农村小学主要涉及教育基础设施规划问题、师资队伍培养问题、生源问题以及不良社会教育风气问题等。

(一)基础设施问题调查发现,皖西地区多数农村小学的校园建设规划不科学,办学条件不达标。2005年以前普遍实行属地管理,办学主体是乡镇人民政府,受地方财力薄弱的限制,在小学校园建设上投入很少而且规划不合理,不利于教育专项资金的高效利用和小学校园的长远规划。2005年以后,农村中小学建设划归县一级财政统筹,专项资金投入逐渐加大,先后通过全面危改、校安工程、中西部初中项目、抗震加固、营养计划食堂改造等系列项目建设规划,投入了大量资金以促进基础教育设施改善。通过不断努力,校园建设和办学条件均得到较快发展和较好的改善。但是,在这些基础建设过程中,受专项资金分批投入的限制,很多资金只能用于解决学校迫切需要改善的办学条件等,仍然存在很多基础建设没有能够严格按照科学规划实施,出现频繁变更的现象。而且随着皖西农村地区小学合并情况的不断出现,大量堆积的基础设施面临着弃用的局面,这对宝贵的教育资金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浪费[8-9]。另外,由于教育资金的相对短缺,校园建设的单调乏味,而且多数学校校舍功能单一,缺乏现代化教学所必须的专用教室和多功能教室,在新的办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为了能够实现城乡教育发展同步,这些已有的基础设施依旧面临着新的改造或重建。表1为皖西地区15所农村小学教育设施配置情况

(二)师资队伍问题皖西地区的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同样存在诸多问题。一直以来,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编制师生比是1比23,并且是按中心小学为编制单位进行核算的。由于适龄就读儿童数量的逐渐减少,目前皖西山区农村村级小学和教学点的学生人数往往都在100以内,部分偏远小学甚至不足40人。虽然学校规模较小,但年级跨度却较大,依照以往编制所审批确认的教师人数则无法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这一现状在近年来愈发突出,生源的逐年短缺使教职工短缺问题日趋严重。同时,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也较为严重。由于缺少学科专业老师,导致教非所学、学科教师不匹配的情况普遍存在。在多数小学里,美术、音乐、体育、地理、自然、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非常缺乏。其课程多由语文、数学老师兼任,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表2为皖西地区6所农村小学学科专业教师配比情况统计。虽然目前有很多教师培训计划,通过多角度的培训锻炼来促进农村教师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升,但从总体的实施情况来看,由于诸多客观条件和原因所限制,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相对薄弱。在皖西地区部分偏远农村学校里,教学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少,经验丰富的高水平教师流失情况严重,而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相对于城区教师,农村教师较少有外出交流培训机会,部分年长的教师陆续出现知识老化、教学思维方法陈旧等问题,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致使很多新课程的理念和内容难以落到实处,尤其是涉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等难以实施。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迫在眉睫。

(三)生源与社会风气问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资金投入力度,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从多方面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按时完成学业,杜绝了贫困家庭子女因贫辍学的现象。但目前农村生源流失速度仍然在不断加剧,这一现象在皖西地区农村小学中十分常见。目前皖西多数农村小学的生源人数越来越少,部分偏远山区甚至出现濒临倒闭的情况,例如,皖西地区某县部分小学的调查数据显示,几乎所有的乡村小学学生均不足50人,部分学校甚至出现个位数。这种情况使得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差距进一步加大,越来越多的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这种现象是由以下因素所导致的。首先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这是越来越多的农村生源流失的主要原因。城乡教育差距造成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设法将孩子送进城区小学就读,普通条件的家庭往往也将孩子送进县镇所属小学,家庭条件确实困难的孩子才会留在乡村小学就读,这是目前部分农村家庭孩子的择校现状。其次,随着国家逐渐加大了对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关注,在政策上给予多方面关照,使得更多农村孩子有机会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在城市里就读,这也是近年来生源流失的一个因素。表3为皖西地区15所农村小学2015年度生源情况统计。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农村小学教育的一大因素。当前,农村家庭对教育的认识缺少正确的价值导向。很多父母坚持的是“学而优则仕”,唯分数论,希望孩子通过教育升学将来找一份好的工作,走出乡村,光宗耀祖,教育投入的功利性很强。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则趋向于读书无用论,认为孩子只要能摆脱文盲的身份,出去打工挣钱即可。这些价值导向对于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正确引导十分不利。同时,许多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缺少一个好的标准。例如,在农村少子家庭,普遍存在对孩子的溺爱问题,在很多隔代照顾的留守儿童身上就更加明显。爷爷奶奶对于孩子的照顾往往只是关注于吃穿,对孩子的任何物质要求都会竭尽所能予以满足。而父母也会因为不在孩子身边而十分愧疚,往往设法在金钱和物质方面给予弥补,而对孩子的许多过错,往往没有很好的教育方式,通常是以打骂等粗暴方式来处理。调查发现,当前的社会不良风气对农村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下,读书无用论等思想也有一定的市场,这一现象,在父母外出务工农村较多的皖西地区尤其明显。当今的乡村已经卷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爱慕虚荣攀比、追赶时尚潮流、崇拜金钱物质、逐名角利不择手段等不良思潮开始侵入农村社会,对传统价值观有极大的摧毁作用。

二、问题反思与改进措施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这就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努力方向。相应地,地方政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育资金的投入比例、优配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完善农村教师入职流程、交流活动、职称评定、学习培训、考核评价政策制度,破解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瓶颈,稳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强学生的文明道德教育,特别是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对辖区学校进行重新规划和布局调整。撤并一些生源数量很小的小学,成立综合性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教育投入上不再全面开花、撒胡椒面,重点建设农村规模超过100人的村级小学,并尽力做到建一所成一所,完善好附属设施、校园环境和相关美化等基本配套建设。其次,在师资建设上,着力加强农村教师的校本培训,培养其爱岗敬业、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重视农村教师的职称提升、交流培训等工作,不断提升教师整体素养。在教师待遇上,学校应通过绩效考评和绩效工资,平衡工作量,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地区财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将待遇向偏远山区在岗教师倾斜。采用多种措施,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生活条件,关心教职工身心健康,既要待遇留人,也要感情留人。在学生管理教育方面,通过课堂教育、早操、集体活动、国旗下教育、班会和班级主题活动等方式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加强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矫正不良行为。努力培养其文明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简单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从而积极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强化政治教育,严肃校规校纪,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及时矫正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对于目前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留守儿童,要给予关心爱护。针对留守儿童常年与父母分离、缺失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对学习缺乏兴趣和自信心,学习成绩差、厌学倾向严重或性格内向不愿意与同学们一起玩等诸多问题,教师应该把更多的关心和呵护倾注到他们身上: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的细节,如提醒他们注意路上安全;观察他们的心理,多与不爱说话的孩子沟通;对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多给予辅导;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班级的集体活动,多与其他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培养活泼开朗的心态。另外,加强家校联动,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经常联系,教师也定期与家长进行“电话沟通”,家校互动,共同促进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君全.农村学校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初探[J].科学咨询,2010(34):47.

[2]段成荣,杨萠.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15-25.

[3]陈敬朴.农村教育概念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1):39-43.

[4]黄颖,叶敬忠.农村基础教育中村级社区的作用发挥———基于留守儿童支持活动的调査和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7(9):101-103.

[5]何光洁.留守儿童学校管理策略浅析[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1(2):55-59.

[6]贺小华,张建育,梅小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管理对策研究[J].农业考古,2009(3):81-83.

[7]陈思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8]杜启明,江芳.优化学校教育管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科技资讯,2009(32):230-231.

农村地区教育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边疆地区 农村教育 云南四县 师生现状 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缘起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教育决定着我国教育的走向。自1986年我国义务教育法实施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为了更好地了解边疆地区农村教育现状,发现制约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发展的诸多因素,本研究以云南为调查点,在滇中、滇东、滇西、滇西南(地理意义而非行政意义)各选一县,对该地区共3所小学及7所初级中学的义务教育现状进行调研。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调研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云南县级义务教育普及现状调研(以县、乡中小学生在校情况为重点);2.云南农村师资队伍现状调研;3.云南农村学校教育特色调研(另文专述)。

(二)研究方法:首先在选样上,由于时间、资金及人力资源所限,本研究采用的是非随机抽样中的立意选样,这就决定了本研究属于一项探讨性的描述性研究。因此本研究只是描述现状而不进行总体推论。

其次资料的收集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和访谈法。通过查阅当地的年鉴、县志、教育志等资料,了解当地的基本情况(包括行政区划、地理、人口、经济等――本文略去此部分内容),了解当地的教育发展历史;并通过问卷及访谈,了解当前已经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调查数据及资料描述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学生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所回收的有效学生调查问卷195份(有几个学校没有问卷调查而是访谈),其中男生43%,女生57%;汉族占65%,调查年级从5年级开始至9年级,各个年级段均有被试参与,其中5及7年级人数相对偏少,其他年级大致持平,均占25%;年龄从10岁到16岁均有,最为集中为14岁,占22%,最少为10岁及16岁,分别为1%及6%。家庭人口数频数最高的为4口,占46%,其他从2到7口不等,合计占54%。

表1 学生基本情况

2.教师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所回收的有效教师调查问卷80份(教师人数较少的学校采用访谈而非发放问卷),其中男性占52.5%,女性47.5%;年龄以31―49岁居多,占71.3%,30岁以下占17.5%,50岁以上占11.2%。基本上是大专以上学历,占91.2%,其余的为高中(中专),占8.8%。中级职称居多,占38.8%,初级及高级比例差不多,在30%左右。被调查者全部是正式教师,51%是班主任,授课年级范围1―9年级,有24%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学校是重点学校;工龄从2―35年不等,在10―25年之间的人占60%左右。

表2 教师基本情况

3.行政领导及工作人员

本次调查我们共走访了县教育局局长、副局长各1名,县教科所所长1名,县教育局股长3名,正副校长共10名、校教导主任2名,其中女性2名;访谈对象年龄基本上在30―50岁之间;访谈以非正式的闲聊为主,访谈记录基本是事后经回忆整理,辅以部分录音资料。

(二)调查资料描述与分析(因篇幅所限附表均略去)

1.学生典型情况描述与分析

(1)父母情况:生计方式以务农居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本次所调查四地的学生父母职业以农民居多,新平双江占90%以上,凤庆沾益也在50%左右,是频数最高的选项。父母学历:学生父母学历情况四县相比有所不同,新平及双江的学生父母学历以小学居多,占53.8%及74.4%,高中以上较少,新平2.6%,双江为0。文盲比例较高,新平高达17.9%;而另外两县以初中为多,高中及大学(专、本)均占不少比例,文盲比例较低;但四地学生父母均没有出现研究生学历。

(2)课外书及时间安排:课外书偏少,课余时间以上自习及做家务为主,鲜见上网玩游戏现象。

本次调查四地普遍情况是学生的课外书都偏少,“在10本以下”占了最高比重,极少数超过20本,相当一部分同学提出自己几乎没有课外书。与此同时,除新平外的其他三地学生大多数基本上不看课外书,只有新平县的数据是大多数同学基本上看课外书,这也许与该县一些举措及所调查点学校驻地均远离居民居住区,学生基本住校有关。关于学校图书室情况,此次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各级相关部门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或者是考核达标的需要,我们所走访的学校无一例外均配有图书室,并且图书数量也尽量按有关规定备足,但是调查中发现利用率很低,很多同学基本不去图书室,一些人认为没有时间,一些人认为里面的书不适用,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竟然不知道学校还有图书室。由于住校、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家庭环境等原因,被调查学生的课余时间主要用于做家务、看课外书上面,上网玩游戏的比例不高,这一情况与教师座谈得到的信息比较吻合,当前令许多城市学生家长老师头疼不已的“网瘾” 问题在边疆农村地区缺乏滋生蔓延土壤,所以问题并不明显。

(3)除本地外到过的地方:生活空间的延伸极其有限,凸显出目前教材内容的不切实际。

随着交通、地理环境的不同,此问题的回答也有所不同,滇中及滇南接近省会昆明,交通及经济也相对发达,到过的地方就相对较多,大部分同学不仅到过省城,而且到过首都及北海等发达城市著名景区游玩。然而在相对偏远的双江地区,有67%的同学从来没有到过外地,23%的同学只到过临沧。“见多识广”,即个人的认知与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见得多才能识得广。在该地区访谈中就有老师反映,现在他们用的教材是外省出版发行的,上面的内容多与该省的风土人情相联系,就连数学题目的编写,也很多取材于该省本土生活场景,编者本意是想使数学变得生动具体,然而面对几乎从未离开本地的学生,教材的内容无疑抽象而空洞,反而给教师授课带来了不小障碍。这一方面反映出教材脱离实际的弊端,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个体生活场景的狭促对认知的局限。

(4)学习中面临的问题:经济问题已经不是主要问题。

由于“两免一补”的大力实施,目前经济问题已经不是农村学生学习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然而还是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还面临着“家里穷,难以承担学习开支”(四地比重分别为7.7%、12.8%、16.7%、3.8%)。此外,所调查学生最为集中的困难是“基础不好、学习吃力”。

(5)参加兴趣班情况:几乎没有条件参加,各种特长的挖掘及培养难与城市孩子匹敌。

与城市孩子一到周末就如赶场般参加各种兴趣班形成较大反差的是,农村地区(包括县、镇)至少半数的学生从没参加过任何兴趣班,地处边疆村镇的学生几乎全部没有参加过兴趣班(新平、双江没有参加过兴趣班的同学比重分别是82.1%、97.4%)。借此我们也许可以理解,即便那些经过刻苦攻读最后进入大学的农家子弟,在大学校园里、求职过程中由于缺少课堂考试之外的很多无形资本往往会有预想不到的失落感或者失去很多机会。这不是因为他们缺乏能力,而是他们曾经缺乏条件来培养那些能力。当城市的同学在练习钢琴、书画或者舞蹈的时候,他们也许正奔走于学校与家的迢迢路途中,也许正照料牲畜家禽,也许正在农田里挥汗如雨……

(6)目前学习中最需要帮助的事情:英语学习是大部分学生的头等大敌,增加休息时间、课外书及学习资料也是很多学生的需求。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学生最需要帮助事情依次集中在A英语学习、B补充学习资料、C休息时间少睡眠不足压力大、D经济状况。很多学生希望能够开放学校资料室、同时也呼吁学校增加运动场地及器材。而某县城中学学生除了英语学习需要帮助之外,很大一部分同学提出休息时间少,压力大。在另一镇的访谈中,英语学习同样是很多同学面临的难题,不少人还提出数学、物理的学习也倍感吃力,也有部分同学为家里的经济状况感到担忧。在某乡,同样是“英语学不好,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学习资料少”这几个问题比较突出,在某村小学,学生几乎一致提出“需要看很多的课外书”。

2.教师代表性状况描述与分析

(1)教师队伍基本情况:学历基本达标、学科分布不均,英语及音体美教师缺乏。

依据问卷调查及访谈所获得的信息,目前这些学校的教师队伍从学历看已经达到国家标准,除了3位(边疆地区)即将退休的教师是中专学历,其他全部为专科及以上学历。然而从专业角度看,则还有许多需要关注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基层小学较为缺乏英语及音体美教师,同时一些中学也存在专业不对口,所教非所学的情况,“我们学校嘛,人数、学历是达标了,但是各科分布不均匀,比如外语、计算机的老师很少,有些专业的老师又富余。”(G校长语)“目前按照省里有关规定,小学就要开始教英语,这在我们这里基本上做不到,语文数学老师是没有问题了,音体美老师在农村小学还是成问题,英语老师就更成问题,受过专门训练的英语老师基本上排不到农村小学,城里的小学是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了。”(教科所Y所长语)为了解决这些课程的教师缺乏问题,只好调剂其他富余专业的老师来担任;一些学校就把专业教师安排到重点班,非重点班就从其他专业的老师(比如中文政教)中调剂。调查中有一位教师,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所授课程有五年级语文、数学、劳动、音乐、卫生、地方课等。

(2)教师对现职的自我评价及需求:对自身能力满意适中,提高福利是教师首选需求。

当谈到自身能力与现职的匹配情况时,30%的教师认为“轻易就能应对”,56%的人认为“基本上能适应”,14%的人认为“有点难、不对口”。当问到目前工作中最需要的是什么时,60.4%的教师认为“福利待遇好”,26.6%的人提出“学习进修”。这一方面反映出随着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目前农村学校的教师素质基本可以适应现实需要,但同时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相当一部分老师缺乏一定的危机意识及进取精神。

(3)对学生的评价:负面评价居多,反观自身精神有待提高。

在这些教师中,有64.1%的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做出负面评价,认为自己所教学生“不好学”。这与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形成明显反差,在我们所调查的学生中,平均79%的学生对自己的老师“满意”(四地评价不一,新平的满意度为100%,沾益为65%,其他两地均在85%左右);同时,“学生不好学”也成为40%的教师工作中最头疼的事情。此问题的回答与前一问题相联系,似乎可以认为,一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效果进行归因时,更倾向于寻找外因(如学生的态度)而非自身原因,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在当今学习型社会,对教师而言,反观自身之精神不仅可贵,而且重要和必要。

(4)对职称政策及学校管理的满意度:对职称政策的不满意高于对学校管理的不满意。

有25.1%的教师对目前的职称政策作出负面评价,这一比例不容忽视,足以引起政策制定者对现行职称政策的查漏补缺;8%的教师对学校管理做出负面评价;92%的教师对目前自己就职学校的管理作出中性及积极评价。

(5)对工作条件收入及居住状况的评价:大部分教师对工作条件不满意,很少有教师对收入满意,少部分教师对居住状况不满意。

只有近8%的教师对当前的工作条件满意,39%的教师对此基本满意;其余是“没有满意”及“不满意” ;仅有2.5%的教师对收入满意,18.8%的基本满意;其余是“没有满意”及“不满意”;78%的教师对目前的居住状况做出中性及正面评价,有17.4%的教师不满意目前的居住状况,3.7%的人很不满意。

(6)工作变动意向:几乎半数教师有改变现职环境愿望,不少教师不想继续干本行。

有37.6%的教师表示出不想继续在教育部门工作,22.3%的人表示想有比现在好的学校才打算调动,但仍想当教师,40.1%的人对现状认可。

四、讨论与思考

本次调研发现,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下,云南农村义务教育取得了明显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根据调研所了解的实际情况,课题组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分析。这四县的基础教育除了具有一些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的如“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有待加强”,等等情况外,还存在以下一些值得深思与探讨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不足与不均并存

就全国整体而言,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都比较有限,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更加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几乎有一半的学校没有像样的运动场,在一所农村中学,体育课在两栋楼房之间的通道进行,因为刚下了雨,学校唯一的泥地操场泥泞不堪,我们从此处经过时只能尴尬地在众目睽睽之下从学生中间穿梭前行,教学也只能中断。还有一所学校的设施与20年前无异,整个教学楼只有一条窄窄的楼梯早已被消防部门提出多次意见,20年前的厕所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师生的需要,曾经的一块篮球场也堆满了建筑材料,那是为终于要翻修的学生宿舍准备的。与此同时,在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农村地区校与校之间的资源不均也比较突出,目前虽然已经名义上不存在重点学校,但事实上还是存在,只不过现在一般称之为“示范学校”,这些学校往往师资力量强,各项硬件设备好,管理也到位,考试上线率较高,社会声誉较好。有条件的家庭都尽可能送子女到这些学校。我们去的几个县城的示范学校,小学的设施比村镇中学还要齐全及先进,同阶段的学校相比差异也十分明显,无怪乎目前农村学校教师的一个主要流向是村镇纷纷跑县城,县城纷纷跑示范。本已有限的教育资源再加分配不均,使农村少年儿童劣势教育地位愈加明显。

(二)硬件设施缺乏与闲置并存

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些学校也没有实验室,物理化学课的基本实验也难以开展,硬件设施的缺乏与不足十分明显。然而这次调查我们发现与这种情况相悖的是:一方面基本设施缺乏,另一方面却大量闲置,资源浪费不同程度的存在。比如某小学,只有教学楼及教师宿舍楼各一栋,连一块运动场都没有,然我们走进一间教室里面却摆满了电脑,不过却感觉这间教室分外冷清,似乎许久没人来过。一名教师悄悄告诉我们,由于学校要达标,所以弄来了这些电脑,但平常几乎不用它们,一是学校无法上网;二是对这些来自偏僻农村的小学生而言,电脑离他们的现实生活似乎太遥远,不如学点其他实用的知识;三是也没有专职教师。所以这些电脑从来没有发挥过作用。另外一小学,几年前国外某基金组织捐赠建新校舍一所,按今后十余年的发展来规划,此校舍在当地可谓十分先进,各种设施齐全,但由于投资方起初过于追求其新颖性而忽略了当地的一些实际情况,比如该地气候潮湿、降水量大,等等,导致设计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同时由于当时投资方基于某些因素避开了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施工等因素,目前该校舍已经建好近五年还没有被验收及移交,该校学生就挤在旁边低矮破旧、到处是蚂蚁的老校舍遥望隔壁气派却不能入住的新校舍。我们看到,新校舍外墙据说造价不菲的装饰用的竹子已经变得斑驳陆离、环保排水绳已经开始发霉,每间教室宽敞明亮但积满了灰尘,新旧校舍对比鲜明但整个场景却如此滑稽与无奈,校长感慨地说,不知现在这批学生能否有幸坐进这些新教室。同时,校长也告诉我们,按目前当地的情况看,即便搬进去,新学校也将有一半校舍将长久闲置,该地区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适龄儿童,现在他们有一个年级才有六位同学(普及率保证的情况下)。无独有偶,另一县的基础教育股长也对我们说道:“现在各地不是差校舍,在我看来,有些地方是供大于求,比如有些村小建了教学楼,但是却空着许多房间,因为当地很多适龄儿童的父母,只要条件允许,都让子女到条件较好的学校去读书了。”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许多学校的图书室都形同虚设,为了达标而存在,平时几乎不开,以至于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学校还有图书室。在资源不足的背景下,这种种浪费让人倍感惋惜。

(三)师资队伍缺乏与流失并存

师资力量一直是农村教育中较受关注的问题,本次调查的师资队伍大致有如下特点:(1)从学历看,基本上都达到国家相关标准;(2)从数量看,也已达到国家相关标准;(3)从学科分布看,非常不均衡,比较缺乏英语、计算机老师,但有些科目的老师又超编;(4)从流失情况看,基本上是流向公务员及更好的学校,几乎没有第三种流向。在访谈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流失与其待遇在本地的情况密切相关,一教育局干部说:“现在各地不是差校舍……现在差的是老师的待遇,现在很多乡村小学是这种情况,校舍条件改善了,但老师的待遇没跟上,危房往往成了教师的宿舍,教师的待遇在我们这里不太好,这次教师加工资,邻县人均每月1200元,我们这里才加300多元(绩效工资),基本工资加48元。所以,只要有背景的,能力强的都奔公务员去了,这几年的流出率(情况)大约每年10个左右,比较高了!”一位校长说:“但是我们这里普遍而言,公务员还是比较吃香的,待遇好啊!教师相对来说辛苦,责任心重,压力大。但是没有教师向其他系统流动(除了考公务员)。”另一个县的情况有所不同,该县整体经济情况都不好,教师的待遇在当地比公务员好,所以教师的流动基本只有一个走向:流向更好的学校;一些公务员还想办法来到教师系列。一位县教育股的科长说:“几年前我从学校来到局里,现在成了公务员,工资比同级别的老同事(教师)差了好大一点呢,现在想转成教师系列还不行罗。”该地几所学校的教师也表示,他们若想调动,目标只有县城的学校,不会考公务员。

(四)经济落后与教育发达并存

许多相关文章都把经济落后归为教育落后的首因。但本次调查我们发现,经济落后的地方,教育也有可能取得好成绩,这其中文化氛围及传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凤庆县是一个贫困县,在四县中人均收入及农村人均纯收入都比较低(附表略)但是其教育却成绩斐然,位居四县前列。该县教育局资料:“2009年,凤庆县小学入学率达99.82%;初中阶段入学率达101.2%。初中巩固率达99.10%,毕业率达100%。完学率达97.36%;小学巩固率达99.18%,毕业率达100%,完学率达98.82%;高中毛入学率达50.52%。幼儿园入园率达49.59%。文盲率降至0.3%。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1年。2009年,全县高考总上线人数为1198人,上线率达93.16%,有三名同学分别是云南省文科考试总分第6名、理科考试总分第16名和第30名,并分别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其次,中考成绩稳步提高,实现了全县所有中学都有文化分600分以上学生的目标。”这成绩与凤庆的文化传统有很大关系,凤庆文化发展较早,教育源远流长,素有“文献名邦”之称。早在1573年(明万历之年)即创建“聚书楼”(又名万卷楼),继而建置学宫,设立书院,清朝初年,读书之风日益盛行,科考中举之人颇多。访谈中该地教师及相关领导多次提到,该县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历代出了不少知名人士,该地民风就是“读书为上品”,一个家里面再怎么贫穷也要供子女读书,否则容易招人轻视。这种“尚学”的社会风气使得该县的教育一直在临沧市处于领先地位。在调查中,该县有97.2%的学生表示要继续升学考大学,在四县中比例最高。

参考文献:

[1]马戎,龙山主编.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24县调查[M].福建教育出版社.

[2]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7.

[3]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7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

[4]云南省教育厅.云南教育[J],2008,4.

[5]沾益、双江、凤庆等县政府,沾益年鉴2008,双江年鉴2008,凤庆年鉴2009,沾益一中校志2007(内部资料).

[6]云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云南卷[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3.1.

[7]国务院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8]张雳.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8).

[9]张丽华等.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研究[J].云南电大学报,2007,(3).

本研究为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问题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编号:MUC985-1-3-2)课题“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农村地区教育现状范文第4篇

一、堪忧的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课堂教学对阅读的忽视。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忽视阅读是极其危险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越俎代庖,以教代读。为了跟进教学进度或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语文教师往往越俎代庖,把自己认为的教学重、难点灌输给学生,学生缺少自读的感悟、探究和发现,只是扮演了接收器的角色。尤其是对较长或较难的课文更是这样,课堂几乎成了教师的演讲专场,传统的讲授法、灌输法成了语文课堂教学挥之不去的幽灵。

二是以练代读,本末倒置。近年来,阅读题在语文考试中兴起,且分值不断增加,答案刁钻古怪。因此,老师不得不用大量的阅读练习题代替学生的阅读,让学生以做阅读短文的形式完成对文本的学习。在对文章缺乏整体感悟的背景下,即使练得再多也不足以弥补因缺少自读而忽略的基础与细节的知识,难以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缺乏“大语文”教育观,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改革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建立一个课堂内外相互结合的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实现教学的开放性。在实践中却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和教师未能真正确立这一点,对课外阅读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重课内灌输,轻课外阅读。另外,家庭和社会对阅读氛围的营造出现缺位现象。一些家长往往担心子女读课外书会影响考试分数,因而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持否定态度,给课外阅读设置了障碍。即使是一些“通情达理”的家长,也往往局限于让学生读“作文选”之类的书籍,殊不知这不仅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此外,学校也忽视语文环境建设,图书配备的不足和滞后、社会公共图书馆的匮乏和开放率低以及影视作品的冲击等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外阅读的开展。

二、对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思考

(一)充分认识阅读教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智慧,获取外部世界的知识和信息,开阔视野,融入到广阔的社会空间中去,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语言与思维互为表里,它们不可分割的关系决定着阅读教学是最贴近智力核心的。阅读材料的内容是思维活动的产物和结晶,学生的阅读活动必须借助思维的介入。学生通过学习作者的态度和方法,培养观察的目的性、精确性和概括性,通过理解、记忆字词句篇,培养理解力和记忆力,指导学生按照作者的思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想象和创造。总之,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阅读能力为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阅读学习是个体进行终生学习的重要手段,阅读能力对一个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未来社会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未来生活所需的一种技能,并为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所以必须把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放在重要位置。

(二)重视课堂阅读教学,构建有效的阅读教学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既然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首先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在阅读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首先,树立崭新的阅读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教学应减少繁琐的分析,反对讲深、讲透,反对阅读过程的繁琐化。另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提倡品味和体验,重在情感熏陶、个性发展以及语感的培养。其次,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其任务就是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造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以及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再次,联系生活,放飞想象。无论是语文教材还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或是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往往都能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情感中找到相似的体验,引起共鸣。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特点。因此,在阅读中,需充分要求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等去充分感受、体验文本思想和情感。通过这种体验实现学生与学生、文本与生活之间的多维度融通。另外,还要给学生提出基本的阅读要求,就是带着感情读书,带着问题读书,带着思想读书。同时,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和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构建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三)重视课外阅读,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模式

开放的实质是联系。从时间上说是向前后辐射,从空间上说就是向校内外、家庭和社会辐射,从内容上说就是从书本向各学科、自然界辐射。只有注重联系,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开放。

首先,注重知识的渗透和整合。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整合、归纳、回顾,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例如,让学生归纳总结学过的写景类文章,感受写景文章的特点;让学生归纳学过的某家的作品,去理解、评价其作品的特点;让学生回想学过的有关春天的诗句、文章,去欣赏,去体会等等。其次,加强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的联系。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课内应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结合文体和不同的课文类型,指导学生如何去选择课外读物及阅读的形式,及时接受学生课外阅读的反馈信息。例如,学了《藤野先生》一课后,可以布置学生课外阅读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学了《分马》可阅读《暴风骤雨》等;在学习古诗词单元时,组织学生举行课外诵诗会等,以提高学生的课文阅读能力。最后,要切实注重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既具有内在的联系又各自独立,因此,必须把课外阅读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进行认真地组织与科学地指导,从而实现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最优化,促进语文教学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堂教学,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紧密配合、统筹安排。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包括课外阅读的目的、要求、步骤、方式、书目等,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是开展好课外阅读的前提。初中生兴趣广泛,感情充沛,但自制力不强,分辨能力较差,课外阅读上易受情感的支配,往往沉湎于武侠、言情小说,或迷恋于情节离奇的卡通读物,也有一些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读书的兴趣。因此,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阅读心理,引导学生多选择健康有益的,切近学生生活的读物来读。当然,教师也应通过课堂教学或举办讲座、专题介绍等形式,对有关的文章、作品等进行精当的点评,留下一些思考的问题和悬念,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通过阅读课外书籍以寻求答案的兴趣。同时,对读过这些作品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促使其他同学产生向往之心,从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总之,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并能深入理解课文,进而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语文学科必须加强阅读教学和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农村地区教育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年均纯收入;受教育水平

中图分类号:G5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1-0213-03

本文通过对云南省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利用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对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的教育负担情况进行分析,并就发现的相关问题做一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在全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的大背景下,作为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省份,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的子女是否享受到了这一政策?在免费义务教育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农村家庭的子女是否都能上学?有没有其他因素影响这一政策的具体实施?影响少数民族农村家庭子女上学的因素还有哪些?在义务教育之后的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影响子女继续求学的因素有哪些?这些问题既具有全国农村教育问题的共性,也具有少数民族地区的个性,可以说,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结合。所以,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负担状况的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受教育水平现状

无论从文化程度还是经济发展水平来讲,云南省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低于西部平均水平,但云南全体人民并没有放弃发展教育,造福人民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云南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基础和教育水平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08年是改革开放第三十个年头,为了进一步掌握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发展水平,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访问的方式,对居住在云南省大理、丽江、楚雄、怒江、迪庆和西双版纳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农村家庭进行了走访,对他们家庭子女的受教育水平进行调研。我们认为,目前,云南省少数民族农村家庭子女受教育水平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子女辍学现象依然严重

辍学现象是少数民族地区在“普九”任务中最常见的现象。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发现,虽然国家在农村地区已经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但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辍学现象依然严重。通过对楚雄州和大理州的彝族、大理州和怒江地区的白族、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德宏州的傣族,丽江地区的纳西族以及上述地区少数苗、壮、回、普米族等少数民族的调查发现,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适龄子女辍学率依然很高。各民族子女辍学率分布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给农村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据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我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达98%,但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家庭的总体普及率还不到80%,远低于西部整体水平,说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覆盖率仍处于很低的水平。

2.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明显偏低

据统计,200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 936.4元,西部十二省(区、市)平均水平为2 157.9元,而云南省这一数字是1 864.19元,当年仅高于、甘肃和贵州,可见收入水平是非常低的。当年这1864.19元的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为1 386.61元,占到总收入的74%,说明收入的多元化水平非常低。此次调查中,我们也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进行了抽样调查。

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差距明显,从均值来看,位于年人均纯收入在5 000元~6 000元之间的中等群体只占被调查总数的不到9%,而低收入群体则接近被调查总数的六成,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高收入群体的比重,年人均纯收入超过8 000元的群体达到18%,可见,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贫富差距也十分明显。从对数据的分析,我们也发现,不同地区,不同少数民族的贫富差距也相当大,地区差异也导致了教育负担的不同。

3.少数民族应享有的教育优惠政策未能完全落到实处

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是我国政府对人口数量较少的少数民族所采取的鼓励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教育的政策。随着“普九”任务的逐步实现,现阶段,这一优惠政策主要针对高等教育招生降分,民族预科班以及高等教育实行并轨收费制度后,对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学费减免政策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使得这一优惠政策未能落到实处。

在调查中,在对“孩子上学是否享有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回答中,收回的350份有效问卷中,只有不到30个家庭享受到了子女入学和补助方面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而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把国家实行的“两免一补”政策也列入少数民族优惠政策范围内,除了“两免一补”政策外,实际真正享受到高考加分和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家庭则更少,当然这里有一部分原因是这些家庭子女确实不具备享受优惠政策的条件,但当问到这些政策的内容时,绝大部分家长说根本不知道这些政策的具体内容。所以,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家庭能了解到国家的优惠政策,是贯彻落实好这些政策的前提,才能真正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帮助。

4.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基本落实,但非义务阶段教育支出所占比重过高

“普九”任务对西部地区来说是艰巨的,但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投入的不断加大,云南省各地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政策基本得到了落实。调查中关于义务教育的免费政策,被调查家庭表示都得到了落实,但同时他们也对孩子以后的继续教育感到担忧。从问卷分析中也能看出少数民族地区家庭对这一问题的关切。有子女在高中及高中以上阶段学习的家庭中,对“供子女上学感到负担过重”的比例超过七成,而有初中及小学子女的家庭这一比例则明显下降,只有不到两成,也就是说,在国家大力“普九”的同时,九年制教育的家庭教育负担明显减轻,但随着“普九”力度的加大,子女对高中甚至大学教育的需求也逐渐加强,而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来说,收费制度并轨后的高额学费,对他们来说的确是不小的经济负担,有的家庭一年的人均纯收入总额也不够支付高等教育一年的学费。所以这一现实问题也是影响农村家庭的重要方面。

5.农村家庭中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对子女应主动接受教育的意识不强

“孩子不想上学”这一答案的选择比率竟高达35%,甚至高于“家庭收入少”和“学费高”两个选项,可以说,这是完全出乎意料的。而通过我们继续对产生这一结果探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家长的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对子女应主动接受教育的意识不强应该是导致这一结果出现的直接原因,在接受调查的350个少数民族农村家庭中,户主为30岁及以上的被调查者共有300户,在这些家庭中,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的家长占到总数的近80%,有237户之多。具体详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30岁以上且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的接受调查者比重仅为4.33%,与初中及以下近八成比重的家庭形成鲜明的对比。文化程度上的差异直接影响对待子女教育问题上的态度,又考虑到教育投入的长期性和收益的不确定性,使得文化程度整体偏低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对子女的受教育权利采取放任的态度,孩子想上学就上,不想上学家长也不强迫,使得辍学现象在因贫失学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个直接原因。

此外,除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比较突出之外,调查中还发现,有些少数民族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早婚现象十分突出,许多学生往往年仅十四、五岁就按照家庭的安排回家组织家庭,形成事实婚姻。还有的少数民族由于的原因,子女很小的时候就送到寺庙出家,形成由于民族信仰被迫失学的现象,对义务教育也产生一定影响。比如,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布朗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按宗教传统,但凡7~14周岁的男性都要出家在佛寺内修行一段时间。

三、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状况的措施及对策

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针对本次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我们认为,应在少数民族地区优惠政策方面,拓宽农民增收途径方面以及转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对教育的思维方式等诸方面加大力度,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发挥基础教育的一份作用。

1.在国家制定的对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前提下,针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制定更为切实可行的政策,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习俗和信仰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适龄儿童辍学率。

如前所述,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由于各民族的和民族习俗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家庭子女辍学有一部分是因为根据本民族的信仰要送子女到寺庙出家,从而影响他们的教育。而我国是支持和尊重各民族自由的,所以在国家大的民族优惠政策下,要根据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和风俗习惯,适当调整逐步完善国家的教育优惠政策,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学生参加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就业等方面要尽可能的给予照顾,使和基础教育,甚至高等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培养少数民族群众本民族的人才,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一点不仅是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自身素质,更是维护地区安定,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

2.通过教育机制的改革,完善鼓励和培养少数民族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体制机制,解决他们非义务教育阶段负担过重的问题,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培养更多本民族的人才,进而带动本地区人民脱贫致富。

调查中发现,在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的背景下,接受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已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迫切需要的下一个目标,但高额的学费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来说确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这也使得他们中很多青少年高中毕业后,就走上工作岗位,没能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所以,政府部门应在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学生高中毕业后继续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方面,进一步开拓思路。在现有的高考降分,发放生活补助,甚至减免学费等措施的基础上,继续增加有利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鼓励政策,比如,可以通过委托培养的方式,利用类似于国家培养师范生的模式,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毕业后回到家乡,为改变家乡面貌服务。

3.农民增收是解决教育问题的根本途径,使农民家庭收入的来源多元化,不再把农业收入当作唯一的收入来源,这一点已经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家庭中得到体现。

如前所述,本次调查中,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方面,农业,外出打工和个体经营三种途径共占到总数的90%左右,而外出打工和个体经营所占比重已初具规模,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这里的农业已不再是指单一的农业经营,还包括了林业,特别是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调查中发现,通过国家的林权制度改革,现在农民通过承包山林,从事林下经济带来的收入增长势头迅猛,给纯农业收入带来巨大的补充,而且随着甘蔗、烤烟、油料、蔬菜等经济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扩大,这些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要远远高于粮食种植所带来的收入,所以,通过各种途径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也是减轻农民教育负担,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一举多得的措施。

4.加大宣传力度,要想提高农村家庭子女教育覆盖面,首选要使家长的思维发生改变,让家长真正认识到接受教育对子女的未来和对家庭、社会的重要意义。

此次调查中,在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中,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整体不高。文化程度水平普遍较低,影响他们对子女受教育的重视程度。如前所述,大部分家长的初中及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子女厌学所采取的放任态度和处理方式,再加上改革开放使一部分家庭因从事个体经营走上富裕道路,更加使他们认为“书读多无用”甚至“读书无用”。他们这种对子女教育的消极思想对处于身心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是非常有害的。这种消极态度可能直接导致孩子从厌学过度到真正辍学,在一无技能、二无知识的情况下,过早进入社会,最终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就业压力,而且对过早进入社会的他们来讲,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工作过于辛苦,也会对他们自身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所以,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教育部门要承担起这种转变家长对教育的消极态度,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家长的教育力度,使他们认清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对孩子人生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使少数民族地区的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真正迈上一个新台阶,真正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 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5[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3] 曾满超,等.云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挑战和政策[EB/OL].tc.edu/centers/coce/pdf_files/a1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