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统计学课程设计

统计学课程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统计学课程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统计学课程设计范文第1篇

Abstract: Under the popular background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very important. Baiyun University has been on the forefront.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basic form of statistical professional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were analysis in detail, an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改革

Key words: application oriented undergraduate;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4-0203-03

0 引言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院校逐渐分为三个层次: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1]。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为“中间型”人才。这类人才既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既有较强的岗位竞争力,又有较好的职业发展力。

应用型本科统计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其就业与企业需求的变化密切关联。然而,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该专业依旧以理论课程体系的讲授为主,理论过多,实践实训教学过少,这将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轨,毕业生适时的实践实训体验不足,应用与创新能力掣肘。破除该窘境,大力推行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成为职业化过程中必然的有效的选择。那么,进行适需适时的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针对应用型本科统计学学专业,剖析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基本结构,从企业利益、师资配备、课程设置等角度分析广东白云学院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实施过程遇到的难点与不足,从而提出统计学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建设的改进措施,为统计学专业,甚至是经管类其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基本构成

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资源、教学师资及教学场所的不同,统计数学专业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子部分[2]:学校课程、校企共建课程及企业课程,表1为统计学专业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课程体系基本构成。

1.1 学校课程建设 这类课程为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由学校教师进行教学工作,其教学活动及教学场所则在校内进行,教学内容主要是使得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在教学设计及具体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承担着对学生理论体系,职业道德及专业素质的培养与建构。这类课程是应用型本科统计学专业学生增强应用及创新能力的基础。从岗位到岗位群的角度来看,这些课程在岗位竞争力上与统计学专业有着较强的关联度。因此,在市场导向中,这类课程在课程设计、课程组织及课程实施过程也需要进行重新整合与设置。

1.2 校企共建课程建设 这类课程体现了统计学专业的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也是校企合作模式下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从表1的课程列表来看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专业课程,即统计学专业在不进行专业方向及模块分类情形下,能够进行校企合作,具有实践部分体现的课程,比如多元统计分析,抽样调查等课程;另一部分是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比如有经济统计学方向,则开设国民经济统计学、投入产出分析等课程,金融统计方向则开设金融时间序列、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证券投资学等课程。

对于校企共建课程而言,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很难独立进行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只有以企业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进行该类课程的建设,保证校企合作的效果,实现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人才培养目标。

1.3 企业课程 本校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率先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大四进行两个学期的企业实习。第一学期为专业实习,第二学期为毕业实习。对于统计学专业而言,学生通过相关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的学习对市场统计业务及数据分析项目有了初步认识,在初次就业中具备了企业、政府等所需要的常见统计方法,熟悉了基本的统计工作流程与操作技能,但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在就业中的竞争力,学校在第六学期开设了仿真模拟实训教学,为期6个星期,让学生进行连续时长的集中实训,了解岗位的基本职责与岗位技能。大四到企业之后,则完全由企业导师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指导、考评,学生在企业实际岗位上进行工学体验。学校教师则担任专业导师,进行衔接工作--及时解答学生在企业中遇到的问题,获得的感想与体会,同时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序化整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建设的难点与不足

广东白云学院统计学专业按照技术及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开展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体系,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部分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方,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在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建设中,企业为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企业数据、企业项目、统计实操等服务,相应地,企业希望能够获得对等的回报。值得注意的是,校企合作的组织与实施已经下放到各二级学院。广东白云学院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基本情形表现为:在实际过程中,企业希望校方能够为非数据类型的公司提供一些数据或统计业务上的处理方法与结果,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对于数据分析公司,它们更多地希望校方能够将本校的一些数据项目给他们进行处理,或者希望能够购买他们的服务产品,比如数据平台、数字服务、数据培训等。这样一些企业在合作上缺乏互惠互利的合作基础,导致对合作积极性不高。此外,存在的普遍现象:不太愿意接纳实习生及管理实习生难度过大。《Team》杂志对国内企业的一项调查也表明,超过70%的企业不愿意接纳实习生[3]。因此,由于企业与学校间直接利益兼容的缺乏,可能使校企合作流于形式,部分课程在完成校企合作共建过程中,还是以校方为主导,无法真正将企业需求落到实处。换而言之,此时,统计方向部分课程在统计模型或统计方法上只能按照传统的使用设计好的实验数据作为实践项目,导致校企合作课程成效偏低,学生无法体验真实复杂的实际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应用及创新能力得不到及时的训练。

2.2 合适的企业师资缺乏 企业拥有具备丰富职业及岗位技能的员工,熟悉相关的业务流程及操作,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具有丰富的经验。但是企业员工很大部分未从事过教学工作,当被聘为合作的企业导师时,往往不善于或没有更多精力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引导与训练。统计学专业课程,对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到最后的应用各个环节,既包含了数据、统计专业知识及计算机软件操作等多重知识系统,又蕴藏着对数据处理的经验与技巧。在实践过程中,部分企业导师可能只会讲授计算机实现及结果解读;有的虽然讲解了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也进行了实际操作,但是往往讲解词不达意,或解释模糊,致使学生不明所以。企业导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没被发挥,则大大降低了校企合作中学生实践学习的成效。

2.3 课程建设的范围有限 由于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将其分为三部分。对于校企合作课程,教师们自然会主动寻求校企合作,而学科及专业基础课(校内课程)在课程设计上本身就存在难度,因而被忽略的是该类课程也应当进行适当的改革。另一方面,由于适合统计学专业的合作企业数量及投入共建课程的经费限制,加上统计学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也很难进行所有课程的校企共建。

2.4 课程建设定位不明确 校企合作中,部分共建课程过于简单化,演变为了企业为主导的培训课,教师的工作仅负责学生学习的跟踪及考核;部分课程则在企业导师参与课程大纲与计划的编写环节,由于企业导师的企业性质,课程则部分或全部由在校教师完成。这些均是课程分工不明确,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安排不合理带来的弊端。

2.5 课程建设的理念理解不到位 众多教师认为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就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体现企业的情景、案例或是项目。而实际上,校企合作的理念为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实现校企双方的人才培养目标[4]。在课程建设中,若过于强调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过于注重企业需求,急于完成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表面工作,忽视人的素质发展,最终将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2.6 共建课程实施存在冲突 一方面,由于本校要求在三年集中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及专业平台课程以及专业课程,并在大三期末完成为期一个半月的校内集中实践。课程实践安排紧凑,同时还要兼顾课程安排的先后顺序及均衡教学的特点,这必然导致共建课程相冲突。统计学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大量的专业课程都安排在了第六个学期,包括非参数统计、随机过程、市场经济预测与决策、计量经济学等扎堆呈现。实践课程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而课时总体有限,其课程在实践环节中必然相互冲突。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课时安排分配无法充分考虑或兼顾到企业的产生经验规律及企业导师的活动实际情况。企业导师在承担某课程教学内容过程中可能与其他企业导师或者教师在时间上产生一定的冲突。

3 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建设的改进策略

3.1 细优化校企合作课程体系管理方案 目前,本校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建设由各个院系负责安排与实施,教务处仅进行审核与批准。由于进行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与企业导师进行独立单元的课程设置,必然导致与学校通识课、公共课存在冲突。应该由教务处部门依据“实践优先”原则,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协调。此外,由教务处、校企合作办等部门对校企合作制定课程实施管理细则,进行教学管理及共建课程考核,促进校企双方导师规范教学,保证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收获,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3.2 固化师资双向培养策略 目前,校方在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推行青年教师暑期进行企业实践教学与驻点,鼓励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轮岗,学习并承担一定的企业任务,深入企业前线,了解企业与市场发展,直面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的需求结构,检验教学效果,提高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因此,在校企合作框架下,应加大对青年教师下企业的鼓励,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此外,进一步强化企业导师岗前培训机制。对承担实践教学过程的企业导师岗前培训,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一定的指导技巧与方法,提高教育技术,以期形成良好的企业实践教学环节。

3.3 充分考虑企业利益 对于院校方,积极寻求企业合作的利益点,充分考虑并尊重企业在校企合作课程实践体系改革与建设中的付出,支付相应的合理的报酬,这也是建立校企双方长效发展的基础。此外,在进行校企课程共建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利用到企业资源或是涉及到商业机密等,应针对课程建设权益、商业机密保护等进行更加有效的合同保护及制度保证,增强校企合作互信,使实践教学集中体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适时变化,提高课程体系建设的质量。

3.4 充分考虑企业主导地位 校企合作课程建设中要求课程以企业为主导,充分考虑到企业及市场的需求,由企业提出课程建设的要求及思路,学校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在课程设计、组织与实施中进行实现。由此以来,达到了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及操作应用能力,同时,还提高了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3.5 多元化设计,更加合理安排共建课程 对于校企合作课程,其形式可以是多元化的。根据学校整体课程设置及各企业导师的企业时间安排,设计不同形式的合作形式。主要表现为企业导师共同组织教学形式、分别承担教学任务形式、校内教师企业教学形式等。设计多元化课程形式不仅避免了时间上的冲突,又能根据课程特征、企业导师特征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过程。此外,通过提前设计不同形式的共建课程,使得教师及企业导师在分工过程中变得明确,合作效率得到提高,充分将各个课程实践应用训练落到实处。

4 结语

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职业化不可避免。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共同的人才培养理念,有效的管理方法及制度保障将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岗位竞争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玲玲,叶文宪.大众化教育阶段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与任务[J].江苏高教,2010(4):45-47.

[2]周菁.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4,35(4):85-88.

[3]都昌满.高校学生实习:问题分析与解决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144-149.

[4]刘建湘,文益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84-85.

[5]黄虹.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探索[J].池州学院学报,2013,27(2):153-156.

统计学课程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统计学;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15日

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掌握理解统计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统计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统计学理论教学基础上,通过实验教学,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也可以培养以定量分析为特征的统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统计学实验课程教学开设的必要性

(一)统计学的课程性质要求开展实验教学。统计学作为探索和研究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包括统计数据搜集、统计数据整理和显示、数据的概括性度量、概率及概率分布、抽样推断和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时间数列分析、统计指数和因素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和统计预测与决策等内容。在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应用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处理大量的数据,利用各种统计图形、表及统计模型,探索出数据中内在的数量规律性,这使得统计学需要实验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处理日益复杂、精确的模型,对实际中各领域的问题进行正确的统计分析。

(二)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程的兴趣。统计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利用统计软件将枯燥、乏味的数据用各种形象、生动的统计图表显示出来,达到活跃教学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效果。统计学实验教学内容可以结合现实社会经济问题和学生的专业背景,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吸收,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统计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统计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通过实验课让学生将统计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当中,在实验中加深对统计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增强学生运用统计方法的创新意识。统计实验教学一般采用计算机加统计软件包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深入、生动和更全面,还可以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认知统计应用的实质,提高统计学的教学效果。

(四)可以促进教师统计学理论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统计学实验教学,可以将统计理论知识和使用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而将统计方法、统计软件包、实际数据以及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结合起来。统计学实验教学改变了教学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对实验教学的内容、工具、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把统计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应用研究水平的提升。

二、统计学实验课程内容设计

统计学课程实验项目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验证型实验主要是让学生使用统计基本概念、方法来分析和处理统计数据,可以用于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思想和统计方法的理解与掌握。设计型实验是训练学生使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等工具实现统计方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能够运用统计思想、方法,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并进行相应实验操作。综合型实验是训练学生综合应用统计方法及统计软件等工具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结合自身专业方向进行问题收集、整理资料,利用软件进行具体分析操作,并对计算机输出结果加以解释说明。

(一)验证型实验

1、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实验内容主要有数据排序,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条形图、圆形图、圆环图、箱线图、茎叶图、直方图、折线图和累计折线图等数据的直观显示。

2、统计数据的基本统计分析。实验内容包括计算描述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值,主要有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测度值,如算术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等;描述数据离散程度的测度值,如极大值、极小值、四分位数、标准差(方差)、离散系数等;描述数据分布程度的测度值,如偏度系数、峰度系数等。

3、统计数据的参数检验与方差分析。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单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等。

4、统计数据的相关与回归分析。实验内容主要是利用统计软件绘制变量数据的相关散点图、计算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数据构建回归方程,对回归方程进行统计检验,利用回归方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

5、统计数据时间序列分析。实验内容包括时间序列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的计算,时间序列定基、环比发展速度的计算,用移动平均法、最小二乘法对时间序列的趋势进行测度等,用季节比率法测度时间序列的季节指数等。

6、统计指数的编制实验。利用平均指标指数的技术公式,根据所给数据资料,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二)设计型实验。抽样调查设计实验:根据提供的资料,运用统计软件对研究对象进行不同组织形式的抽样,计算其抽样误差,并对总体参数做出一定可靠程度的估计。

(三)综合型实验。根据学生兴趣,制定统计调查方案;完成该问题调查问卷的设计,并进行问卷调查;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采集的信息录入、整理、分析;写出3,000字以上的统计调查报告,要求根据处理后的数据信息,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统计学实验课程教学设计

(一)实验课程软件选择。统计学实验课程可以使用的统计软件很多,如SAS、Eviews、EXCEL、SPSS等软件。SAS软件在设计上也是完全针对专业用户进行设计,操作以编程为主,非统计专业人员掌握起来较为困难。Eviews主要运用于经济计量模型的设立、估计、检验和应用等,掌握和熟练使用该软件需要专门的训练和较长时间的摸索。EXCEL提供包括数据管理、描述统计、概率计算、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功能,但是没有直接提供箱线图、茎叶图、无交互作用可重复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方差分析中的多重比较、非参数检验、质量控制图等方法。SPSS是应用最广泛的专业统计软件,它的操作界面极为友好,窗口方式展示各种管理和分析数据方法的功能,只要掌握一定的Windows操作技能,粗通统计分析原理,就可以使用该软件。因此,统计学实验课程教学中采用SPSS软件,就可以满足统计学实验教学的需要。

(二)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学要求

1、实验教学组织形式。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采取实验与理论课穿行,以理论教学的知识内容为基础,在理论教学完成后,进行相应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将理论教学中所学知识利用SPSS软件进行计算与验证。实验课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实验的指导内容,并进行现场的指导和点评,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实验教学要求。(1)学生要掌握SPSS软件的基本统计分析功能,熟悉SPSS软件的基本操作,利用SPSS软件的基本统计分析功能完成相应问题数据的分析;(2)学生要熟练地掌握SPSS软件统计分析功能的基本结构及对其分析结果的解释,特别是对实际问题统计分析结果的经济学解释;(3)学生要掌握统计学案例分析。课余时间进行统计案例的设计、资料的收集、讨论,对经济数据的分析与整理,做成相关的数据分析表,在实验课堂上进行示范、交流和讨论。

3、实验考核方法。统计学课程实验成绩以一定比例纳入总成绩,实验成绩由实验出勤、实验报告、上机测试三部分组成,具体通过实验报告体现。实验评分采用100分制:实验课考勤10分、实验状况25分、实验调查报告65分。学生每完成一个实验项目,根据上机操作结果撰写相应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上应该注明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准备、实验步骤、实验操作结果及分析、实验体会等项目。实验报告以书面形式提交,评分标准主要根据实验目的是否明确、操作步骤是否完整、实验结果及分析是否合理、实验报告格式是否规范等。

四、结论

实验教学是统计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重点是利用统计软件,在统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分析的基础上对统计数据的处理,使学生可以实现统计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统计知识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出适应经济管理需要、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吉春.关于经管类专业开展统计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8.3.

统计学课程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审计课程;沟通技能;教学设计

为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式,国内的高职院校纷纷不断地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进行课程改革,以期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种人才。针对高职类教育的特色,专业技能的训练在各种课程设计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就高职类会计专业来说,在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时,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基本上都包含内部审计人员岗位和事务所助理审计员岗位。在与之相关的教学计划中,均设置了一门或几门以专业技能训练为核心的审计课程,这些课程包括审计学、审计基础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等。这样的课程设置,首先,是基于对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本科以上层次教育的改进,增加了专业技能训练的分量,尽管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次,是因为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专业顶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中,到各级各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的比例较大,且本专业面向的社会工作岗位几乎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审计业务。如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近三年在会计事务所实习岗位的学生,其人数占本专业实习岗位总人数的37%。

经过若干年的教学探索和总结,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学生在审计沟通技能上所暴露出的问题。即使部分专业知识非常扎实的学生,同样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问题。沟通技能方面的欠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岗位应对能力。有感于此,本文通过对强化审计沟通技能训练在课程设计中的必要性论述,对审计岗位沟通技能的认识,以及以本校审计课程设计的改进为例,探讨了如何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加强沟通技能的训练。

强化沟通技能训练在审计课程中的必要性

根据我们对实习学生的问卷调查,在审计从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内,有近1/2的时间是在与被审单位的往来沟通上,有1/4的时间要花在文书处理上。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审计相关单位(如会计事务所)辞退的审计人员中,有近1/3的工作人员是由于不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为此,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包括外聘专家)在专业建设研讨会上多次提出,应该加强在校学生的沟通技能,特别是加强专业沟通技能的培养。另外,许多审计行业的专家也常呼吁从事审计工作的学生,应该强化专业沟通技能的训练。而据我们近几年对进入审计岗位实习学生的跟踪调查,同样也发现他们专业沟通技能的不足,而深感强化这方面训练的必要性。

应届学生由于毫无专业岗位工作经验,而社会就业的激烈竞争形势要求员工来了就能上岗,上岗能胜任。出于对新形势下的人员流动机制和人力资源成本的考量,许多专业对口单位不愿意自身成为岗前培训机构。为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除了讲授已有专业知识技能外,实际岗位上重要的专业沟通训练应该在校内完成。

对审计岗位沟通技能的认识

沟通技能主要包括内部沟通技能、外部沟通技能、文字沟通技能、演讲技能、面谈及会议组织技能等多个方面。如何在审计课程中培养、训练及提高学生的这些技能,是专业教学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日常工作中所需的沟通,主要体现在口头和书面方式上。比较而言,现有的审计课程设计,比较重视对审计文书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的口头表达往往显得更加普遍和重要,譬如,向被审计对象了解基本情况,询问有关事项,就审计中的相关问题适时地对管理当局的不同层次开展调查、讨论等。

审计实质上是对各种具体经济业务活动所进行的高层次的经济监督行为和风险评估监督行为。审计的对象包括财会管理、税务监督、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以及其他形式的基本经济监督活动。就形式而言,审计包括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及独立审计。从具体的审计业务分类来看,审计包括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法纪审计及信息系统审计等。就具体的审计工作而言,审计人员所需的沟通是指审计人员与已有客户、潜在客户以及与客户相关各部门的工作人员、主管注册会计师以及其他方方面面之间就审计范畴有关事项进行商讨、询问、交流及答复。

在上述过程中,为了使审计与接受审计双方明确任务目标,形成共识,减少误解和歧义,审计人员必须本着专业知识,利用简洁明了的、友好的以及准确的口头或书面表达,征询疑问和意见,阐述观点。口头上的沟通,如初期的审计业务接洽、意向,审计过程中的咨询、提醒、建议等;书面上的沟通包括:审计计划、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行政复议、审计行政诉讼、审计文告、验资与资产清查等文书、清单及表格等。

在教学中沟通技能训练的设计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在审计课程标准里,我们重新进行了目标定位。课程目标是指学生在完成某一课程或科目的学习后,应该具备的学识或技能状态及其所达相应水平的描述性指标,它直接影响和制约课程内容、教学组织与实施,直接影响教师的日常教学。我们对审计课程目标进行了调整,将沟通技能作为本课程要构建的核心能力之一,并按口头沟通能力与文书写作能力进行具体的训练分解。

在审计实训项目设计中明确沟通技能的构建与要求我们根据审计职业岗位对学生的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及专业能力的要求,将沟通技能的训练与要求融入课程教学内容里的教学项目、综合实践项目中,将相关的沟通技能以学习情境为载体来组织训练。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审计准备、审计业务承接、审计实施、审计报告等课程项目上,针对学生沟通技能的培养,我们都设置了具体的学习情境。在审计准备项目中,我们设置了走访、开发客户子情境。要求学生模拟进行客户走访,学习事务所推介和了解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及存在的困难,寻找客户接受委托的切入点,学习搭建同客户情感联系渠道,保持与客户的联系、沟通。如,就审计工作中首次接受委托进行年报审计,就期初余额对本期会计报表有重大影响且上期会计报表未经独立审计的情况,要求确定期初余额是否存在错报或漏报的事项。为此就需要增加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和收费的情况与被审单位进行沟通的模拟实训,要求学生通过沟通,使被审计单位理解增加程序与费用的必要性。在审计业务承接项目中,我们设置了审计业务洽谈、撰写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计划等子情境。学生模拟接受委托的被审计单位就审计业务约定书中的审计目的、范围、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双方的权利义务、审计收费等事项进行沟通,以明确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审计文书行文应该遵循“依法、规范、简明、高效”的原则,培养学生严谨的行文习惯。编写审计计划时,还应当就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和最新变化,其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变更,新的法规或专业准则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等事项与客户沟通,以便为实施审计做好准备。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约谈法进行模拟。在审计实施阶段,我们设置了撰写审计日志、工作底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报告,还设置了现场一般性调查与了解、有关质疑点的询查与沟通等子情境。这个阶段是客户对审计人员执业水平评价的关键时刻。在沟通上我们要求学生学会紧扣实质性问题,言简意赅,表述得当,积极争取被审计单位的配合。就这个阶段的具体口头沟通教学模拟,我们还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设置了对存货盘工作和索取询证对象的通信地址的口头业务交流;对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较高的会计报表的认定的咨询;对已发现的重大错误、舞弊或可能违反法规的行为的处理以及审计工作中受到的限制与障碍等环节的沟通。组织学生针对相应的模拟实际情境进行沟通讨论,以提高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礼貌、有效及准确的表达能力。在审计调整和报告阶段,我们设置了调整事项,与管理当局沟通实训,撰写审计意见、管理建议书,审计意见、管理建议书进行陈述、汇报等子情境。就有关会计报表的分歧、重大审计调整事项、被审计单位所面临的可能危及其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风险、审计意见的类型及审计报告措辞、与已审计会计报表一同披露的其他信息等内容与客户沟通。由于这部分要敲定最后的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沟通过程需要体现该职业庄重、严肃而不失友善的特点,内容上应突出重点,有根有据,既有结论的意见,又有建设性的提示。例如,我们在设计学生模拟审计人员就审计中比较重要的调整事项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实训项目中,要求学生学习就相关的调整如何与管理当局进行沟通。学生通过沟通学会让企业管理者了解审计中实施的必要的审计程序、问题所在及其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报表可能产生的影响,学会向企业管理者讲解调整所涉及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和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通过实训,学生意识到良好的沟通能引导客户对审计人员执业的专业判断能力的认可、接受,同时,也为出具满足真实性、合法性及公允性的恰当的审计报告提供了保障。

沟通技能与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我们采用了全过程、多方位的考核模式,并将沟通技能作为一项重要构成要素应用到考核标准的各方面。一是考核点设置中明确对沟通技能的考核点。如在考核点设计中,我们设置了小组项目,针对某一具体会计要素实施审计,要求学生团队协作制定出审计目标,确定审计范围,选用适当的审计程序,提出审计建议,并要求分别做出陈述。二是考核方式多样化,我们采用了笔试、口试、小组讨论式、提问回答式、学生汇报式。对于小组讨论的考核点,我们设置了学生、组长、教师三方共同评分的模式。三是明确考核标准,审计文书考核标准为行文格式、内容、文字、法规的应用准确无误。口头沟通要求能用专业语言正确流利地表达项目执行和完成情况。

高职教育改革重点在于坚持高职教育特色,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改进课程建设,突出高职课程特色。审计课程作为我校会计专业的重点课程之一,经过多年的探索,始终坚持面向职业工作岗位,不断完善以审计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递进式学习情境库的建设,不断打造本课程的教育教学特色。将沟通技能训练融入审计工作过程的教学,融入职业标准,是我们审计岗位核心职业能力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对高职审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白国玉.市场营销课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沟通技能[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

统计学课程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控化改造 教学设计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b)-0125-01

1 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1 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完成普通机床的数控改造和数控机床原有数控系统的升级换代改造。采取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同时拓展学生数控机床安装调试能力,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强化数控机床机维修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从事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的职业能力,提升数控设备维修人才的技术水平。

前修课程为:《数控机床机械装调与检测》、《数控机床电气安装与调试A》、《数控机床电气装调实训》、《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A》、《数控机床维修实训》。

1.2 设计思路

通过对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数控机床装调工、数控机床维修员等就业岗位的工作内容与工作过程的分析,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备数控机床装调、维修技能,还要能够对普通机床进行数控化改造以及数控机床升级改造。在进行机床数控化改造时要完成以下任务。

了解用户提供的机械零件加工要求及其生产组织情况以及用户对机床的改造设想,通过与用户沟通协商,制定机床的数控改造方案,对关键部件进行选型,确定验收标准,然后向用户提出报价方案。

根据企业与用户签订的技术改造协议和关键零部件清单,设计机床改造的主轴系统、进给系统、导轨与滚珠丝杠及其驱动电机的联接结构、电动刀架安装结构的机械装配图及其相关的零部件、电气控制系统图及其电气安装图,编制机械零部件清单和电气元器件清单。

根据机械装配图及其相关的零件图(含机械零部件清单),联系协作企业完成相关的机械加工任务和电气柜的制作任务。联系相关的供应商购置机械零部件和电气元器件(包供应部门)。

根据机械装配图安装主轴系统、进给系统(导轨与丝杠)、电动刀架、硬限位与回零装置。根据电气原理图和电气安装图,安装数控控制系统的两个电气柜。

分别进行数控机床机械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的功能调试,继而进行数控机床的精度检测与调试,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数控机床检验标准。

根据相关的标准制定检验报告。

2 课程目标

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教师指导或者借助数控系统技术手册等资料,制定普通机床的数控改造和数控机床原有数控系统的升级换代改造作业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上述计划、实施、检查并进行评价反馈。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使用工具、设备和材料等要符合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规定,对已完成的任务进行记录、存档和评价反馈。

学习完本课程后,学生应当能够进行普通机床的数控改造和数控机床原有数控系统的升级换代改造,包括:①电动刀架的安装与调试;②主轴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③进给系统(含伺服系统与导轨丝杠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④PMC控制(含机床操作面板)的软硬件设计;⑤机床的功能调试;⑥机床的精度检验。

3 教学内容

按照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采用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知识、技能、素质”培养为一体。

具体学习内容如下。

数控系统的组成,数控机床电气原理图,普通机床数控化改造的主要电机的选择方法,机床数控化改造的机械结构改造,改造的机床PLC程序、数控机床系统参数,普通机床数控化改造的刀架及系统的改造,本课程内容包括两个学习项目,学习项目描述如表1所示。

4 教学方法与手段

《普通机床数控化改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本课程倡导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本课程主要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法方法,辅助采用案例教学、学生互评、学生实操等方法。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在课程中根据数控机床维修人员的需求,选定机床数控化改造过程为项目,以此为导向,让学生完成机床数控化改造的整个过程,以培养学生机床升级改造的技能。结合学院和专业的现有教学和实训条件,以机床数控化改造的工作过程为载体,通过了解机械零件加工要求确认机床改造后需要实现的功能(资讯)、制定机床的数控改造方案(计划)、设计机床改造部分的机械装配图以及电气控制原理图(实施)、小组互评、学生自评教师点评(评价)的工作过程设计教学。

学生互评:每完成一个改造设计任务,各组同学进行互评,相互查缺补漏,以达到知识互补,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统计学课程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创新人才

随着科技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人才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快,我国拔尖人才日益紧缺。当前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是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其核心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促进高校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促进高校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本科人才培养和研究型教学人才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也是当前对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高等医学院校主要是以专业为依托,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是在限定学时的情况下,按部就班的讲解已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由于统计遗传学教学学时相对较少,教师要完成教学计划,所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依靠课堂理论教学不会有显著效果。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网络上继续拓展学习、深入学习、实践学习。但是学生如何获得优质的学习资源,如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这就需要一个学习、交流和实践的平台,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线开放课程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学习不受时间段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合理安排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可以分析具体的问题,直到理解掌握为止。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将以服务平台建设的形式,使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平台资源,高效参与完整的教学过程。因此,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模式更方便学习者对知识点的学习,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模式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拓展了教学时空,有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给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统计遗传学是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借助计算机的实现手段,研究生命体基因组遗传和变异的一门应用型课程。它是我校生物信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毕业设计的完成效果。其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统计遗传学方法解决生物信息学相关问题,而这恰恰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如果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得到建设并实践应用,它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遗传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等专业解决实际问题,医学院校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统计遗传学知识,并成为其他专业学生了解生物信息的一个前导课程,提高统计遗传学的应用价值。因此,在线开放课程是培养学生生物信息学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和交流沟通的平台。

二、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主要平台

结合高等医学院校的特色,满足高等医学院校的统计遗传学教学和学习者利用闲暇时间学习的需要,并以使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创新实践为中心,建立与学生創新思维能力相适应的统计遗传学开放课程体系。拟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学生合作意识差、缺少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与能力的实践活动、缺少科学探究氛围和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等问题。达到高等医学院校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

(一)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的资源库平台建设

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的课程资源库包括基础教学资源和学术拓展资源。基础教学资源包括统计遗传学的重要理论知识讲解视频、统计遗传学常用软件讲解及介绍、统计遗传学相关内容(连锁分析、关联分析、群体遗传学等)的分析实例及数据等资源,给学生提供统计遗传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平台,数据集库是常用的分析数据集及数据库链接,供学生练习和测试用。理论和实例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术拓展资源包括统计遗传学的应用领域、用统计遗传学可以解决的科学问题、统计遗传学研究进展及近期前沿热点问题等资源,开拓学生视野。

(二)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学生测试平台建设

建设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学生测试平台,调用数据集库中的数据,应用学到的统计遗传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理论和实验的方式进行测试,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弥补知识欠缺。使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实践应用。

(三)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实践与创新平台建设

建设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实践与创新平台,定期留一些具体分析实例的题目,让学生自由分组,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各组自行设计方案,最后对应的各个题目进行分组汇报,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具体思路及实施方案

(一)组建团队建设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库

统计遗传学教学团队由教学经验丰富的5名教师组成,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资源库的建设包括基础教学资源和学术拓展资源,由基础到实践再到学术前沿应用。基础教学资源包括教学章节理论内容视频、实验课常用软件讲解和常用分析的实例演示。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重点和难点,团队中的教师根据各自擅长的章节内容的知识点进行视频录制,教学视频要根据知识点难易程度去设计,每一个知识点录制成一段微视频,一个教学视频一般不超过20分钟;挑选典型性内容做实例分析演示进行视频的录制等。学术拓展资源是统计遗传学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教师每周都查找国内外文献,搜集最新的科研成果放在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学术拓展资源中,让学生了解统计遗传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该课程的重要性。

(二)组建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技术团队

为了取得更好的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设计效果,聘请专业人员给课题组人员进行视频录制、页面设计等方面的技术培训。让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更具特色、更吸引人眼球。同时对课程内容及环节进行整体设计,使其内容丰富、精彩、精练,知识体系衔接紧密、结构合理,提高课程吸引力和授课效果,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建立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实践与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