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素养知识竞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1世纪是一个变化神速的时代,技术、经济和政治、文化领域的巨大变革为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和机遇,也带来了众多的未知风险和潜在隐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加强,国际政治多元化的格局仍然存在。和平与发展虽为世界各族人民的良好愿望,但整个地球并不平静。军备竞赛、核武器的研制、空间技术竞争、贸易摩擦等等每天都在上演。虽然人类的异化得到许多人的认同,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不争的事实存在着。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科技成果,而且一些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要依赖新的技术去解决,而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只达到3.27%,是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年前的水平。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和时代背景下,作为未来主人和生力军的大学生们,就决不能再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文弱书生了。就必须打破文理分科隘口,广读各科书籍,做到真正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晓达中外各国风情民俗、地理状况,了解人类技术成就和文明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代国际风云的变幻莫测中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坚持正确的民族立场,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培养正确的生活观念,树立正确的环境能源意识,领悟世界先进的物质精神文明成果,更好地做好社会和时代的主人。
2文科生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是当前大学生自身就业与工作的需要
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不确定性和职业的不稳定性,使所学专业与所选择工作要求相脱节的情况大量存在,无形中加大了就业风险。而文科专业中的历史学、哲学、法学和管理学是初次就业对口位率最低的学科,供需失衡也造成法学学生成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要应对这样的局面,就必须尽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自主学习自然科学类相关知识,以便扩大择业范围,更好地在职业竞争中把握机会,获取成功。当前文科生毕业后在工作中突显的一些问题也让更多的人呼吁打破专业局限,以便培养全面优秀的专业人才。中国新闻网2009年3月13日引《检查日报》中《代表委员称文理分科不改革无法造就法学大家》一文中,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侯欣一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曹义孙对记者的谈话充分表达了对当前法学生在文理分科背景下表现出的“先天不足”的感慨。侯欣一强调:“法学人才除了法律专业素养以外,还应具备两种素养,一种是人文素养,一种就是科学素养”。“一个法律问题背后肯定有非常复杂的社会因素,没有对社会的解读,只会生搬硬套,怎么会成为优秀的法律人才”,“只有人文素养,没有科学素养,也不行。比如知识产权这门课,文科背景下的学生就无法深入进去,一遇到技术层面的问题,就卡壳了,而有些教师自己也是不通的。”[3]而在现实生活中,法学专业人员在解决房地产、知识产权等涉及多项技术指标的法律纠纷时表现出来的失误和纰漏更是让众多的社会人士闻之寒心。而一些具备自然科学相关知识的人员则在法学领域做出了惊人业绩。如被喻为“神探”、“中国的福尔摩斯”的世界著名的刑事鉴识专家李昌钰,早年取得的是警察和刑事科学学位,之后又获得的是纽约大学生物化学及分子化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许多侦查结果的取得,都依赖其掌握的化学和生物学知识。而这是大多法学人员不具备的。这些都说明,在当前社会条件下,文科生特别是文科专业中实践性最强的法学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3促进文科生自然科学类书籍阅读的引导策略
3.1积极聘请自然科学领域专家学者开展讲座,营造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学术交流氛围
文科生缺乏理科自然科学知识,理科生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理科生人文素养的缺乏问题已有多人撰文讨论并引起社会关注而加以改善,许多理科院校都不断聘请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到校交流讲学,以便向师生渗透人文社科知识,加强其文化素养。而对文科生自然科学类知识的欠缺问题加以撰文讨论的则几乎为零。文科院校开展学术讲座或交流会议也多以与专业设置和学科属性相同或相近为主,很少聘请本专业或学科以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讲学。如2009年是西北政法大学开展学术讲座和交流比较多的一年,粗略统计全年共开展讲座和学术报告108场。除5场题目未报外,其中政治法学类76场,占总数的70.4%,哲学、文化、社会学共11场,占总数的10.2%,经济、管理6场,占5.6%,英语3场,占2.7%,教育及就业专题5场,占4.6%,其它两场,一场为《图示的态度和方法》,一场为国家授时中心的董军主讲的《现代时间斗量于北京时间》,显出明显的自然科学技术特点,但占总量不到3%。由此可见文科院校学术交流活动中的倾向性和局限性,而当前学术和社会问题呈现出多学科交叉发展、综合治理的趋势,作为学术文化重阵的大学,就应积极感知和响应社会发展趋势,努力挣脱自身专业和领域局限,关注其它专业和自然科学发展动态,积极与自然科学领域单位和个人进行交流和合作,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创造访学讲学契机,从而打破专业学术局限,开阔师生思维视野,为增强理科素养、完善知识结构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和文化渗透氛围。
3.2针对图书介绍薄弱环节,加大自然科学类书籍介绍力度
现代开放宽松的图书阅览环境下,对图书的介绍推广亦是形式多样,不一而足。有大型书店的热销书或新书推介、网上图书资源的重点书目介绍、电视或广播节目中对名小说或书籍的导读。而大学生进入校门后,有教育部高教司指定的大学生必读书目100种,各专业老师也会开列本专业所须阅读的书目,梁启超、等人也曾开列过青年必读书目。但仔细考察各家所列书目,大都倾向于人文社科领域,涉及自然科学类的书籍极少。这样使得整个社会阅读超于功利性、消遣性和单一性,不利于在全民范围内形成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科普环境,不利于全民科技意识的树立和提高。介于此,各图书文化事业机构和单位团体,特别是肩负着培养国家人文社科领域人才的文科院校,就要针对这一薄弱环节,改变跟风趋势作风,积极引进自然科学类书籍和文献载体,利用音响、视频、报刊、网页等多种方式向读者灌输科学精神、科学理念、科技生态知识和意识,介绍优秀的自然科学读物和文献资源,调动其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3.3突破专业局限,开展自然科学类知识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
【关键词】后进生;关怀;期待;沟通;鼓励;自信;思想变化;熏陶;净化
1 问题提出
课外阅读,是课堂语文学习的有效延伸,是大语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节。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可以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培养语文素养,而且有助于养成学生高雅的人生品味,形成其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著名学者摩罗也曾说过:“就语文学习而言,真正的学习主要靠自己广泛地阅读,与那些伟大的著作背后的伟大心灵沟通,这是阅读者最大的幸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仅功在当今,而且裨益学生终生。
但是,在日常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语文教师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不做阅读要求,即使有所要求,也仅限于检查一下学生的读书笔记,而学生的读书笔记的写作,也呈现良莠不齐的现状。
于是,如何有效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并使课外阅读发挥其最大功效,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
我经过多年的思考与实践,摸索出几种解决上述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形式不一,若多措并举,即可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扎实推进并收获高效。
2.1 名家讲坛。每个班级中,不乏语文素养高的学生。这些学生,他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胜过同龄学生,这些学生中,不乏酷爱阅读,读书经验丰富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可以充分挖掘这些优质资源的潜力,为他们开设“名家讲坛”,让他们登上讲台,开坛讲义。“讲义”的内容,可以充分发挥开讲者的特长,可以谈读书经验,读书心得,也可以就自己熟知的或热衷的某一作品展开分析,精讲点评,分析其精彩内容,评价其人物形象,推介其写作特色等。
“名家讲坛”的开设,极大地提高了讲论者的自信心,自豪感,自身价值得以充分体现的自足感。为了讲述的精彩,他们反复精细研读作品,大量查阅有关资料,精心撰写讲稿内容,在读、研、思、写诸多方面获益匪浅,促其更加优秀,同时,“名人效应”也成为大多数学生的追求,他们欣羡自己也能像于丹、易中天等名家那样侃侃而谈,也想获得同学们的高度认可,表现出了高涨的热情。
2.2 名著论坛。对于一些经典名著,尤其是课标规定或教材推荐的作品,教师通常作统一的阅读要求,即要求全班同学在统一的时间内阅读同一书目,这种情况下,为求高效,全面提升全班同学阅读质量,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开设“名著论坛”。
论坛可以以“对抗赛”、“挑战赛”等形式展开。论题可以由教师命制,也可以由学生协商命制。论题需提前通知到每个学生,以便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保证课堂的高效。
开设“名著论坛”,需注意一点,即需大面积多方面调动所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阅读,辩论成为全员参与的盛事。论辩结束,可以评选出“最佳辩手”、“最佳辩论小组”、“最佳口才奖”、“最佳创新思维奖”等奖项,以激励学生进一步参与阅读的兴趣。
2.3 名作剧演。受“课本剧”的启发,我将“名作剧演”搬进了课堂。即让学生在阅读名著之后,可就著作中重点章节或学生感兴趣的部分,改编成剧本的形式,在班级中上演。这一工程,看似简单,实则可以从多方面锻炼学生的能力。首先,他们要认真地研读文本,以便准确改编,从容演绎;改编的过程,是对作品的再创造,再加工的过程,是对学生的思维等能力进行大幅提升的过程。其次,表演的过程,又是一个挑战。如何准确地通过声音、形体等准确表达名著的精髓,是每个学生需要用心体悟的。十几岁的孩子,面对挑战,是敢于迎刃而上的。事实证明,名著剧演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
2.4 佳作推荐。为了更好地拓展阅读的宽度,我鼓励学生不仅阅读与教材有关的或课标推荐的文学名著,还鼓励其大胆涉猎其它人文、地理、科技等方面的作品,凡是人类知识的精华,尽可拿来一读。为保证这一措施的顺利开展,我们进行了“佳作推荐”活动。
佳作推荐实行个人自荐与抽签推荐两种形式,以保证参与的全员性与高效性的统一。
在这一过程中,强调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要以自身的引领,带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以自身的阅读经历,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佳作推荐,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选择书目的范围,使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为广泛,引领了学生向更宽更广的书海漫步。
2.5 知识竞赛。“知识竞赛”的赛事分为两种:①为检测学生对一些重点名著的阅读效果,避免走马观花,我们采用拟题检测的方法。题目的来源有二:学生自主命题与教师命题。需注意的是,教师命题要在广泛征集、整理了学生命题的基础之上再进行,目的是在学生命题基础上将题目设置得深入化,宽泛化,保证了试题的高质量,高效度。②学期或学年末,组织“课外名著阅读知识竞赛”,可用纸质试题测试,也可现场抢答,目的在于总结表彰,并以此激励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这一阅读的黄金季节自觉、自主阅读。
2.6 收获快乐。此活动的安排时间宜在学期、学年结束或开学之初进行。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盘点自己的经课外阅读而获得的心灵上的满足感与自豪感。收获的角度可以从多方面挖掘:知识的丰富,视野的开拓,心灵的启迪,成绩的提高,认识的深化等。
此项活动在开展时务必做到人人参与,共同分享。力争让人人都有成就感,人人都能从老师、同伴那儿获得认可,得到赏识。在自我满足与他人认可中获得读书的快乐,让“我阅读,我快乐”的理念深入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3 取得成效
3.1 积累了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广泛的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弥补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使他们获取了更生动、更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的阅读量多了,积累丰富了,写作不再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同时,名家作品中精彩、生动的语句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语感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学生阅读不同作家的作品,接触各种写作风格和文字技巧,受到熏陶和影响,慢慢模仿,甚至有的学生初步形成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
3.2 提高了语言表达和感悟能力。语感是一种能够迅速领会和感悟语言文字内在意义的能力,是一种语文修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这种语感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后天长期反复阅读积累的结果。大量自觉地阅读课外书籍,使学生接触了大量新鲜活泼的语言材料,日积月累,明显地提高了其语言表达和感悟能力。
关键词:乡土资源;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人文素养;活动资源;课堂活动;学习评价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实现动手、动脑的学习活动,并充分懂得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特质,其中思想和趣味性的结合,提高了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活动课也就成为历史教师共同探究的问题。在此,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开展历史活动课的一些认识和具体做法。
一、开发和利用活动资源
历史信息遍布我们身边,获取历史信息途径具有多样性,但是由于时间、空间、环境条件的限制,使历史在长时间下变得没有活力,历史知识变得乏味无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内容,正确地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开展社会调查的实践活动,并让学生适时开发活动资源。
1.对于一些史学界有争议、没有定论的问题,可以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论证,可以采用写历史小论文等方式。
2.对于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或认识上存在误区的问题,可以发动学生查找资料,开展课外学习或辩论赛。
3.对于历史故事、名人轶事比较多的历史时期,可以开展讲故事比赛,或采用查阅资料、表演短剧的形式,展开历史短剧编剧和表演的竞赛。
4.一个单元学习或专题学习结束后,可以开展历史小报竞赛、知识竞赛等。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新资源,也是活动资源较理想的来源。课堂教学中,在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中,经常会产生新的有意义的信息。对于一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通过展示、交流探究成果的方法,开展“百家争鸣”的“解题竞赛”。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走出教室的学习固然会使学生产生兴趣,但是授课学习知识的主要活动场所是课堂,课外活动只能适当开展,并且还要受到许多其他条件的限制,因此,课堂才是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
1.编抄报,学生自己动手积累,进而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2.鼓励学生适当地观看电影、电视。利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设备,直观、形象地再现某些重大的历史场景或历史活动,例如,让学生观看具有历史代表性的电影,如,《珍珠港》,通过观看电影让学生在跨越时空的感受下,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3.历史典故、成语故事往往是历史知识精华的阐述。鼓励学生适时积极地搜集与整理,学生自己动手积累知识,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历史知识的理解。
4.编演历史剧。现代学生不喜欢看戏剧,但如果让学生自己去扮演历史人物,许多学生踊跃参与。
5.开展历史辩论会。如,对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特别是那些历史上有争议的内容,可以先让学生搜集材料,筛选材料,提炼观点,然后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辩论。既可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述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6.关注热点,开展学科渗透活动。历史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因此,教师应时刻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三、开展活动课的学习评价
活动课的学习评价是活动课能否获得持续生命力的关键。为此,我特别注重活动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历史活动课的学习评价应更加关注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的能力及与人合作的能力。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历史活动课的学习评价的:
1.师生共同制订、发展《学生活动情况记载表》
在学期初,组织学生一起谈论研究,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首先制订出初步的学习活动情况表;举行活动课,学生总结课堂情况,根据已有活动经验和初表的使用情况,改进活动评价表。
2.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
成长档案袋的建立主要是为了集中收集学生学习成果,时刻记录学生在较长时期内的努力、进步和成就,以反映学生在这一段学习中的成长发展轨迹。教师指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建立一份档案袋,专门用于存放自己收集的与历史学科知识相关的信息,包括《学生活动情况记载表》、学生在活动课中的发言稿、学生制作的幻灯片、撰写的小论文等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示范校 完善机制 操作能力
通过进一步完善机制,出台政策支持,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全校师生积极踊跃参与各种技能竞赛活动,实现专业教学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学生动手能力和实操水平明显提高,在省赛和国赛中成绩斐然。毕业生岗位适应期显著缩短,受到了行业、社会的一致好评。
一、建章立制完善竞赛机制
1.科学制定校内竞赛管理办法。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使教学竞赛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学校制定了《晋中卫校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对参与校内、校外技能竞赛的范围、组织、管理、经费、奖励等进行了明文规定,并确定了每年4月份为我校技能竞赛活动月。
2.以强化教师操作能力为抓手。制订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师实践、青年教师培养等方案。通过校院合作、教师顶岗实践、教师技能竞赛、集体备课、与兄弟院校交流、聘请行业专家讲学等方式,加强专业教师的团队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实操辅导能力。
3.定期专题研讨校内竞赛。每年5月中旬,由教务处主持召开专题研讨会,全面总结校内技能竞赛的经验教训,研究部署次年校内技能竞赛的策略措施,做到了及时总结、早期部署、科学安排。
4.加强宣传,全面动员,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各有关职能部门与各大学科积极开展校内竞赛造势宣传,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为广大师生积极参加校内技能竞赛,奠定思想认识基础。
5.强化竞赛管理和奖励机制。校内竞赛实行项目负责制,对组织有序、效果良好的项目负责人和所属学科进行表彰,在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扩大获奖面,提高各专业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科学的竞争奖惩机制,为师生主动参与学校技能竞赛提供了充足的动力,营造了“创新竞赛项目,人人参与竞赛”的良好氛围。
二、精心设计创新竞赛项目
丰富课余文化生活,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扩大知识面,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同台竞技的机会,精心设计创新竞赛项目,有重点地培育竞赛项目,让学生在竞赛活动中感受到竞赛的科学性、规范性、乐趣性和观赏性。
1.竞赛项目全员性、多样性。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把全面发展落到实处,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和紧迫任务。“口腔技能、产品比赛”等项目的设置,体现了专业独有的特色;“口腔卫生知识类比赛”项目发挥学生团队精神和青春活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素质。
2.竞赛项目实用性、科学性。组织口腔专业一年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撰写竞赛,就是中职生能真正策划自己的人生,正确对待自我,成功地发现自我,客观地分析自我,圆满地超越自我较好的竞赛项目;口腔工艺技术专业以工作岗位常用技术作为竞赛内容,以省赛和国赛项目为必赛项目,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岗位常用、实用、多用为原则而制定竞赛项目。
3.竞赛项目综合性、观赏性。医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在校学习要高标准、严要求,扎实的基础知识才是行医救人最有力的保障。竞赛项目选择体现综合性,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实操技术、专业素养、职业理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口腔医学基础知识竞赛”、“口腔疾病预防知识竞赛”等项目将学科专业知识综合在一起,通过竞赛学生有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才能融会贯通、综合应用。
三、以赛促建,提高办学效益
技能竞赛体现专业主干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校以技能竞赛为引领,促进了专业成长和学校内涵建设。
1.以技能竞赛为引领,促进课程建设。近年来,我校以技能竞赛为引领,加大专业主干课程改革力度,加强实训课时教学,口腔工艺技术专业实训课时均超过50%,校内实训基地周转率达到90%,利用率达到95%,为行业技能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
2.完善和调整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以“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进行课程设置,整合课程结构,口腔工艺技术专业在行业专家的参与下,将近10门专业技能课程共200多学时的实训课整合为一门“口腔工艺技术综合实训课”,使学生综合岗位能力得到提高。
四、以技能竞赛为平台,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大型技能竞赛项目技术含量高,不仅要求指导老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而且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以技能竞赛为平台,引领专业教师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提高实践操作水平。
五、以技能竞赛为导向,促进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条件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技能竞赛的特点和要求,我校全面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做到按照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要求营造教学环境,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始终坚持依托行业、企业办学,注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六、竞赛成绩凸显,办学效益突增
我们学校进行校内技能大赛的重要成果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点结合、三大改变、四项提高、五种培养。一个中心:以提高学生技能为中心,提高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可度。学校办学规模逐年提升,招生人数近几年一直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列。两点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上实现了“典型工作任务”、“项目教学”、“理实一体”的教学目标。三大建设:技能竞赛促进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四项提高:通过技能竞赛学校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产学研效益、学生就业率明显提高。五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学生的职业技能、自学能力、综合能力、职业道德规范五方面做到了系统培养。
通过多年的校内技能竞赛活动,我校学生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到70%,对口升学率达到40%,初次就业率达到97%,对口就业率达到58%;连续两年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生组、教师组双获团体第一,在全国大赛连续摘取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2个。
七、体会
组织学生参与校内技能竞赛,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不仅在专业知识的提高方面有显著效果,而且对非专业素质的养成起到了积极作用。校内技能竞赛不仅能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校内技能竞赛是锻炼人智力的超出课本范围的一种特殊的考试,高水平的校内技能竞赛,既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又能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开展校内技能竞赛必须始终坚持把校内竞赛与专业培养结合起来;把校内竞赛与岗位需求结合起来;把校内竞赛与促进学风转变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尽管高校认识到体育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并综合采取有效对策,让学生更好学习人文知识。例如,开设体育文化选修课,重视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等。但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师资力量不足等因素制约,目的人文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体系单一。课程内容单一,局限于体育运动技能传授,有关体育文化、体育欣赏等课程设置不足,影响人文教育顺利开展。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方法落后,创新性不足,局限于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不足,影响体育人文知识的有效学习。
2.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改进对策
2.1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推动人文教育顺利进行。要想推动人文教育顺利进行,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要改进教材内容设置,多选用学生喜欢的课程内容,包括高质量、轻负荷的健身、娱乐项目,例如,毽子、瑜伽等,这些项目既可以用作竞技项目,还可以传授学生其中的人文价值和历史韵味,在发挥体育项目健身功能的前提下,还要发挥其在人文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开设高校体育文化选修课,以弥补体育教学活动课的不足,丰富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知识,增加课程体系的文化含量,提升学生人文修养。选修课程应该是一个动态增加过程,内容要结合时代要求和体育教学趋势,并随着体育学的发展而不断增加。具体来说,选修课程包括以下内容:人文体育学、体育文化学、体育美学、体育哲学、体育欣赏等。在选修这些内容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计划安排,充分发挥这些课程的作用,提高体育人文教学效果。
2.2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方法,推动教学创新。例如,采用情境教学法、分组式教学法、互助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参与课堂活动。这些方法能更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更好落实和推进人文教育。
2.3构建校外体育文化载体和平台,拓展教学途径。重视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更好发挥其教育导向、娱乐调节、激励凝聚作用。例如,开展运动会,成立体育兴趣小组,开展体育文化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增进相互了解,营造良好氛围,更好学习体育人文知识。又如,开展课余自由活动,通过打网球、练太极拳、组织拔河比赛等,增强学生独立意识和锻炼意识,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更好掌握体育人文知识,同时也能拓宽教学途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4重视隐性课程开发,提高任课老师综合素质。开发隐性课程,更好发挥其作用,推动体育人文教育。隐性课程载体包括体育文化活动、体育竞赛交往活动、体育课余兴趣活动等,它能以不同形式和途径影响学生,让学生掌握和学习体育人文知识。一方面,高校应该重视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工作,还有体育艺术雕塑、体育名言牌建设,展示高校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另一方面,重视隐性课程的行为建设,包括体育学术沙龙、体育知识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等文化活动,还要增加老师、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交往,养成良好习惯,并严格遵守相关规范要求,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此外,要注重提高任课老师综合素质,加强任课老师的理论学习和理论修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道德观,自觉接受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培训,掌握人文素质教育基础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教学中注重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启发和诱导学生,更好开展体育人文教育的各项工作。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