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年级课外阅读指导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进行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问卷调查,是学生学习现状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需要。首先了解他们的学习、阅读状况的,熟悉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心理需求,清楚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更好地进行引导,做好教学工作。
2.进行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问卷调查,为小课题农村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使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根据以上原因,我们认真的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及时对三年级、五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二、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问卷调查整理、归纳、分析:
1.小学生喜欢进行自主阅读。
在问卷调查中,可见大多数孩子们虽然年龄比较小,还是喜欢自己阅读的。但差异大,有个别学生兴趣不太浓厚,,家庭的氛围不够。
2.小学生大多喜欢进行课外阅读。
在问卷调查中,对于你课外阅读的时间多吗?这一问题,学生有一半的选择多和一般,只有少数的学生选择没有。三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文章分别是诗歌、散文和记叙文,感兴趣的学生分别占了一半。学生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是复述故事和摘录法。
3.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需要教师指导的。
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他们的阅读一般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很多地方体会不到,他们还是需要教师的分析和指导的。小学生如论是上课听教师讲、还是自己阅读都是需要教师及时点拨、启发、提升的。
4.小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强化。
问卷调查中,对你读书时喜欢:边读边联想,读到有意思的地方停下来再读、对哪些阅读策略在阅读中加以运用选阅读中能够借助上下文推测、理解词句的、能抓文中的关键句、中心句、能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的各都占一半。可见学生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对其他阅读方法掌握的不熟练,需要教师的帮助,强化。
三、对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1.教师首先应该保护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无论课内课外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自主阅读,及时写出自己的感悟、体会。
2.教师要努力寻找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根据主题单元的内容,及时给学生推荐相关的、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
3.教师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空。
4.教师要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自主阅读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而是教师在学生自主读书、学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启发、引导、提升,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阅读理解能力;存在的问题;方法与对策
一、背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该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要跟上时代步伐就要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这就需要较强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感受能力、记诵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成分。
(一)三年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指不仅能顺利地读,还要能较充分地正确地把握阅读材料的中心以及理解字词句篇和初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那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又该具备哪些阅读理解能力呢?一般来说有: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抓关键字词理解文本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字词的能力;质疑解疑的能力等。
(二)目前三年级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哪些薄弱之处
1.从日常学习情况来看
(1)阅读速度慢,读不懂意思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三年级学生关于默读的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发现很多学生不会默读且读不懂意思。表现在:学生默读文章往往读一遍两遍就不想再读了,开始东张西望,交头接耳。讲读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并批划出答案,很多学生会画一些毫不相干的句子,或者找到其中一点就不再去读了,读书不够深入。
(2)阅读方法少,不会阅读
在日常学习中学生缺乏阅读的方法,阅读的习惯也没有养成,如: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阅读课外书的习惯等。由于没有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所以从学生平时的学习中反映出质疑解难的能力非常低下。
2.从测试情况来看
从调查卷的情况来看,小学三年级学生具有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掌握的阅读方法情况不太理想,学生阅读题得分不尽人意。
表一:三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调查情况汇总
表二:三(4)班阅读《翠鸟》选段各题得分率统计表
从表一可看出三年级学生阅读题失分严重,得分率低,从侧面反映出学生整体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从表二统计的数据和卷面呈现的现象看,学生在答理解类的题显得吃力,得分不高。可见学生对一些基本的阅读理解方法和技能没有很好的掌握,如词句理解的方法,要点概括的方法,质疑解疑的方法,整体理解文章的方法,积累的方法等,在需要运用这些方法回答题目时就显得无能为力。
以上数据反映出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能力、要点概括的能力、质疑解疑能力、抓关键字词理解文本的能力都有待提高。
二、原因分析
(一)关于学生自身原因
1.地域方言音影响学生阅读速度
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以广东地区东莞本地生居多,学生面对文章要将文字由本地白话方言转化为普通话再读出来必将影响阅读速度。阅读速度低下,导致阅读所得低效。
2.刚从低年级升上来的三年级学生,由以识字为重点的学习过渡到段的学习也需要一个适应和转化的过程,由于积累的词汇量少导致阅读面窄。
(二)关于教师教学原因
1.忽视阅读兴趣的引导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内容上旧、窄、死、繁,没有与时俱进;指导上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学生自主发现少,教师“牵”“引”求同多。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学生阅读没有兴趣,阅读能力提高也就成了老师的一厢情愿。
2.重书本知识轻方法指导
教师教学过程中方法僵化,语文实践活动不够丰富,教学途径、渠道封闭,把语文的本质掩盖起来,割断了与现实生活、大千世界的联系。这样把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仅仅局限在对课本的学习范围内会让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缺失学习语文的方法。
3.有方法意识无环节落实
部分教师有渗透阅读方法的意识,却苦于种种原因,环节落实不到位,如只在分析课文时渗透方法,没有后续的练习巩固;或者是当堂课上有方法指导,但是缺乏课后的用法练习……导致学生对于方法掌握不到位,无法灵活运用,即不能很好的用法阅读相关的其他文章,阅读仍处于萌芽状态,能力难以形成。
这三点原因都将导致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难以形成。
三、采取措施
鉴于以上认识,我认为要有效培养小学三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习惯以及教会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入手。
(一)广泛阅读,为形成能力奠基
兴趣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吸引力和推动力,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教师必须利用多种机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冲动。
1.从课文引用的段落着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原著的兴趣
通过阅读原著,使学生理解课文节选段落在原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节选段落的真实含义。如:《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是出自《战国策》中的一个小故事,内容简单道理却深刻,学了这一课定能激发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战国策》中更多的故事。
2.组织课外阅读的交流比赛活动
首先课外阅读交流活动激活了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其次,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形成“阅读情感场”,使那些本没有兴趣参与课外阅读的学生受到这个“场”的影响,产生谐振。再次,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可以渗透教师对学生所交流内容的评价,大大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3.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如:诗歌朗诵会、故事擂台赛、办手抄报、各项奖励以赠书的形式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坚持阅读,阅读的习惯才会养成,知识的积累才能更丰厚。
(二)课堂悟法,为形成能力扶植
预习 有的放矢
1.问题引路
三年级的学生,面对着生字多多、篇幅长长的课文,难免会有畏难情绪,如果通过预习扫除了课堂学习中的知识障碍,一定会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听讲效率。于是我让学生带着预习的要求和问题有目的地进行预习,即“三读一思”,以便在真正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更快,更好的掌握知识。具体为:(1)初读课文两遍理解重点字词意思。(2)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初知文章大意。(3)圈点勾画重难点,在不懂难学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落实
三年级的孩子毕竟年龄还小,学习自觉性不强,在预习习惯没有养成前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督促和提醒。通过家长初查、教师再查等家校合力共同督促中,日复一日,学生便养成了带着问题认真预习的习惯,他们的阅读速度加快了,思维敏捷了,能较快地发现问题和抓住问题的本质,看问题也深刻些。
堂上 步步夯实
1.读思结合重感悟
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是对信息的输入,“思”是对信息的吸收处理,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读书习惯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不仅预习时需要带着问题去初读课文,阅读理解中更需要带着问题去品读感悟。《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也首次提出了“感悟”这一概念。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图式理论告诉我们,读者的知识背景是阅读感悟的重要因素,新知识的感悟和吸收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多积累生活中的知识;另一方面,在阅读中结合思维训练激活潜伏的图式系统,使学生对材料的感悟更加深刻。
2.讲练结合授方法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理解文意的的过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体现在捕捉信息的多少以及对材料内容的概括整理上,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不同的文本类型因材施教,让学生在阅读课上的品读感悟中形成阅读理解能力。
(1)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训练
①紧扣“题眼”巧概括
课题是文章的标志,内容精髓,有的直取事件、有的直呼其名,有的揭示中心,有的汲取人物话语,有的表明行文线索等,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课题下手,巧妙设疑,引导学生缘疑而读,既能解题,又能了解课文思想内容,继而巧妙概括主要内容。如直取事件的课文名有《3、爬天都峰》《16、找骆驼》《30、一次成功的实验》等,我们可以用 “谁+课题名+感受/启示/道理”整理成句来概括文意。例:《16、找骆驼》课文写了老人帮助一位商人找骆驼的故事,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直呼其名的课题有上册的《5、灰雀》《6、小摄影师》下册的《1、燕子》《5、翠鸟》等可以用“课题名+事件/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②抓住“文眼”活应用
“文眼”是文章灵魂的体现,中心内容的浓缩,阅读训练的窗口,有的课文篇首“开门见山”统领全文;有些课文结尾“画龙点睛”揭示主题;有些课文中间部分为行为架桥引渡。语言凝练,意蕴丰厚,均有点睛之意。如《13、花钟》《14、蜜蜂》《15、玩出了名堂》《19、赵州桥》《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25、矛和盾的集合》《26、科里亚的木匣》等课文都有很明显的“文眼”即中心句,只要指导学生找出了中心句便可以稍加修改灵活的用于概括段意或者是全篇的大意。真可谓是一眼窥全篇,不仅能净化阅读路径,提高阅读效率,还能培养学生快速理解课文的能力。
(2)理解关键字词的方法训练
文章的精彩体现在语言,语言精彩体现在重点关键词,理解关键词不仅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领会词韵,还能让学生
熏陶情感,享受语言的优美,学会精读细研,进而形成阅读理解能力。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
在《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段理解“五光十色、瑰丽无比”这两个词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文段: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
师:海水有什么特点?(五光十色,瑰丽无比)你从哪里知道?
生:因为海水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所以……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标红句子,这种方法就叫联系下文理解字词。
片段二:《30给予树》第3自然段……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亚沉默不语。……
此处要体会金吉亚的心理活动,理解这个 “沉默不语”是关键,而老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第2自然段)以及下文(第3自然段下面的文字)加以理解,在品读上下文的过程中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②结合语境理解关键词
在《孔子拜师》第2自然段“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的语境中理解“风雨兼程”一词。
(三)运用方法,为形成能力助力
1.当堂学当堂练
如学《秋天的雨》一课,学生有了寻找中心句概括段意的意识了,我趁热打铁,在课堂上即刻出示类似结构的文段让学生用法练习,将用中心句概括段意的方法得以巩固。
2.课后及时小练笔
在学了《风筝》一课后,我布置了围绕中心句写一小段话的练笔家庭作业,目的就是让学生对类似结构的文段了解更深,对巧用中心句概括段意的方法迁移运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课堂的方法渗透很关键,及时的训练巩固也很重要,通过一些课堂练习,课后小练笔加以巩固,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形成能力,并将阅读理解能力迁移到阅读其他更多的文章,拓宽视野,品尝“语文味”,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步,在这个阶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去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朱作仁.朱作仁学科教学研究文存[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2]《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6月份期刊和7月份期刊.
一、着眼于“趣”,广泛阅读
三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以趣为切入点,但是这个趣不是指只读有趣的,有故事情节的作品,只有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广泛阅读,学生才能达到博览群书,厚积薄发。培养趣,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打通课内外阅读,营造阅读氛围。
我采取以课文为依托的方式,向外延伸,通过有关的课外阅读,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或是运用课内中学到的知识。这种方式及时,直接、速效,而且也具体可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了激趣、质疑和背景延伸等方法。
首先是激趣在日常拓展阅读中的使用。有趣的课文往往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通过课文的学习,激起了学生的兴致。比如《蜜蜂》一课,在学习中,学生了解了法布尔对蜜蜂的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后,激发了对蜜蜂的求知欲,想进一步了解更多关于蜜蜂的知识,于是,我顺势给学生一个查阅资料的建议,让学生在学了课文后,又想去了解课外的知识。
其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他们的质疑。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经常会有一些疑问,有的问题可以用来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去解决,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自学能力。比如《赵州桥》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看到如此雄伟的赵州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有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赵州桥的整个桥面全部是用石头一块块拼砌起来的,这是在大体水平方向上的拼接,而不是像墙壁那样在竖直方向上砌起来,但却不垮?”我将这个问题抛回给学生,让他们去看看课外的资料,在读中找出相关的解释。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主动从课外阅读中获得了所需的信息,进一步了解到修建赵州桥的古代石匠的精湛技术。
课文中的背景资料对于课外阅读也是有方向性的指导,它既可以解决理解的难题,又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如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景色优美、物产丰富的美丽的地方,为了让学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沙群岛,对于学生的爱国情感的培养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介绍了相关的阅读文章《西沙群岛简介》《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学生阅读后,更深一步地去理解与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与此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角度。
因此,在课内的阅读指引中,我的指向性在于培养孩子如何选择课外阅读的书籍,指导他们如何去进行阅读。让孩子和家长共同选择适合他们看的健康,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好书,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从短篇入手,给他们更多自由选择的余地。在课外阅读方法方面,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把有疑问的地方做个记号,对阅读文段的品评写在书页的空白处,做摘录,记录好词好句来提高个性阅读能力。
二、立足“动”,提供交流平台
我所说的动,第一层含义先是动笔写。“劳于阅读,逸于作文”,大量的阅读对动手写作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反过来说,读写并是不单线的,他们是双赢的。为了让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形成紧密依存,循环上升的关系,最有效的就是让阅读积累成为学生作业的主要内容。
在学生作业中,我主要的做法在于体现鼓励他们阅读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建立好词好句本,每天摘抄好词好句,自己认为有必要解释的词语进行着重的介绍;第二部分是读书练笔,运用积累的词语造句或仿写好的句子,对于自己阅读的文章写几句收获;第三部分是日记本,运用积累的词句,方法抒发看法、体会或情感。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很精心地去选择和设计自己的好词好句本,体现了每个学生不同的特色,在积累中,学生也在不断的使用,在他们的读书练笔、日记、作文中不时出现所写过的优美词句,他们的写作水平在阅读量的增大中不断地提高,随着写作水平的提高,老师的肯定,班级的展示,他们也越来越喜欢读书,喜欢阅读。尤其是在日记方面,我发现写日记是一种很好的自省的方式,中年级的学生在写日记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自觉意识。日记不仅能够让学生记住做过的事,见过的人,用过的物,更重要的能够总结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教训。而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会收获自己的知识,会得到间接的体验,也会有自己的思考,基于此,我发现要诱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如果能够充分地运用学生的写日记的方式,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日记可长可短,由学生自己把握,但是要坚持不懈。
“动”的第二层指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具体实施的步骤有:(1)开办学生的阅读主题活动,如“动物生活习性”,请学生去图书馆,书店或是网上搜集,查阅有关动物生活习性的资料,精心设计并写成“动物名片”,把优秀作品贴于教室公布栏,这类活动方式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兴趣,也营造了班级的读书的读书氛围。(2)作为语文老师,利用班主任的职务之管理全班学生的便利,利用吃早餐前的十五分钟时间,开展朗读活动。每天3人,全班轮换,要求学生当众朗读所读课外书籍中的精彩片断。(3)在下午的放学时间,组织学生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教室一角,或是津津有味地看一本故事,或是手舞足蹈地说着自己昨天看过的书,或是展示自己的新书,时间不长,但是给他们一个交流的平台。(4)利用班会课时间经常开展“读书演讲会”“课外读物推介”“读书练笔评比”。除此外,读书活动和学校开展的活动相结合。如本学期学校开展的“书香伴我行”,“读书书签制作比赛”“阅读之星评选”等活动,为学生创设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体会读书成功的喜悦。
通过组织类似的班级和学校的读书活动,不仅提供了学生交流的平台,更营造了书香的氛围。
三、多用“心”,常态推进
学生阅读兴趣的常态发展,需要制订相应的制度进行监督,这对于激励学生更加主动地去阅读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我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学生课外阅读的制度,采取计分制的方法。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1)设立班级课外阅读档案袋,设计一份“每周阅读表”,内容包括登记周一至周日的读书的日期,读书的时间段,书或文章的名称,读后体会。(2)学生将阅读表留底复印,每周用一张,登记好后于周日放于学生的个人阅读档案袋中。(3)管理小组成员于周一收集档案袋放学后进行统计,每天坚持读书的同学计分1分,读书体会真实、认真的每次计2分。一周达到十分以上者的,将评为本周“读书之星”并公布于班级宣传栏进行表彰。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干预策略
语文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现在的学生有相当多数对偏重视觉刺激的绘本感兴趣,而忽视了最能激发人类想象力的抽象文字的阅读。只满足于入眼不入脑的浅表性阅读和过眼云烟式的娱乐性阅读,多的是缺乏精神营养的快餐式阅读。学生的课外读物种类繁多且良莠不齐。所以,有必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干预。在学生的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做好“领航”和“导游”的工作,引领学生进行健康的、有益的阅读。
一、主题阅读
所谓“主题阅读”,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一个阶段的阅读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开展横向的阅读活动。如学习了课文《长城和运河》和《九寨沟》,让学生围绕主题“美丽的祖国”,阅读描写祖国风景名胜和著名建筑的文章,欣赏作者笔下优美的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神妙,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系列阅读
“系列阅读”就是教师帮助学生确定一段时期课外阅读的题材和内容而展开的纵向阅读。如低年级课文多是童话和寓言故事,可以配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课外阅读中外著名童话和寓言故事,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篇目让学生去读。中高年级学习了写景的和说理性的课文,教师可以在课外阅读课上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现景的美文、赏读优美的古诗,学生课后再寻找收集有关文章阅读、摘抄、记忆和背诵。高年级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较强,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自己精选的文章,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理解、体会和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拓展性阅读
叶圣陶说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学生在阅读课本这个例子过程中,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并获得审美体验。”我们要立足课本并用好课本,即“以本为本”,还要高于课本,即“不唯本是本”,要让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的视野从课本上拓展开去。如学习了《美丽的南沙群岛》后,让学生阅读有关描写南沙及诸沙群岛美丽风光和丰富物产的文章,了解文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从那几方面来描写的。再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利用课外阅读课进行交流,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海洋和生物的兴趣。
四、再现性阅读
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在一至三年级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呈直线上升态势,要抓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间,依据儿童的创造力培养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在阅读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再现性活动就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是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再现性阅读”,就是学生把阅读的文本内容,转化成其他形式再现出来。如语言、文字、表演和绘画等形式。它是在学生充分地阅读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把自己认为有益的、重要的、有意义的和感兴趣的内容,通过手抄报、童话剧、朗诵、讲故事及绘画的形式创造性地表现出来。
五、亲子阅读
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如果没有家长物质和精神的支持是很难进行的。所以“亲子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家长学校授课形式让家长了解好书对孩子的影响,介绍怎样帮助孩子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定期向家长推荐课外阅读的篇目,家长之间交流亲子阅读的经验,老师讲解阅读指导的方法,还可让家长向老师推荐适宜阅读的书目。学期末家长评选“优秀指导奖”,学生评选“读书大王”“读书标兵”,让“亲子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教师科学的合理的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可以让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得更顺利,走得更远、更稳健,使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让读书承载着孩子们心底的梦,飞向光辉的彼岸。
参考文献:
1.何炳章.课外阅读,为孩子储蓄自己的童年精神[J].基础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一、加强诱导,激发生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内动力”。在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的双重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生兴趣,比习本身更为重要。而大量阅读所培养的阅读兴趣,则可迁移为习兴趣。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及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者等,无不是从童年大量阅读引起的阅读兴趣,迁移为强烈的习兴趣、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为了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小生课外阅读总量,语文教师应重视激发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根据小生爱看电视的特点,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并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让生听故事录音,经常让生上台讲故事。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诵读都会对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要告诉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生便会开始自觉地阅读一本本课外读物,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使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教师不仅可用指名读、互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还可采用游戏、表演等方式,以帮助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从而增强阅读的兴趣。
二、重视指导,培养生的阅读能力
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离不开科的阅读方法。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不是单纯地做做“加法”就能奏效的,它涉及语文教的全面改革,必须转变阅读教的指导思想,优化阅读教的过程,改革阅读教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要使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就要给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此,在激发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改革阅读教,教给生阅读的方法,是提高课外阅读效果的前提和关键。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之中,指导生掌握科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这样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注重养成,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生“读思结合”的习惯
多读勤思才能有所收获。在阅读教过程中,应注意培养生边读边思的习惯,主要是启发引导生在阅读中善于抓重点,深入钻研,独立思考,达到弄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会写作技巧。这种阅读习惯的培养一般在课内阅读教中进行。
2.培养生“读说结合”“读议结合”的习惯
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生看了许多书报,习了丰富多彩的知识。为了防止生走马观花、不求甚解,使生有所得,有目的地举办故事会、读书报告会、知识竞赛、向家人汇报收获等活动,让生把所看的内容,通过归纳总结,提取精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开展“读书评书”“好书推荐”等活动,让生议一议、评一评所读之书籍的优劣,从而达到互荐好书、评议中提高欣赏水平的目的。
3.培养生“读写结合”的习惯
在指导阅读过程中,培养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生在读书时,可边读边画,把书中的锦句佳词、精彩片断摘录下来,以便重点习,还可以在一旁写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为了让生积累写作材料,提高生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求生大量写读书笔记,做到每读必写。读书笔记的写作应从生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二、三年级以摘抄型为主,可写简单的读后感;四年级以提纲型和感想型为主,可旁及其它;五、六年级以感想型为主,鼓励创造型写作兼顾其它,从而促进生的有效阅读。另外,还应指导生办好手抄报,增加生读写结合的机会,激发生的阅读兴趣,提高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创造机会,体验阅读的成功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