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提高职业道德素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观念;师资;校园文化;评价
作者简介:王贤纲(1973-),男,辽宁大连人,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十一五”高等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编号:NGJGH2010005;主持人:张佳文)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2-0071-03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职教育提出“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要求。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实践过程中应该遵守的,符合自身职业特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它是一般社会道德的特殊表现,寓于一般社会道德之中。简言之,职业道德就是人在基于一定职业规范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待自己职业的所有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和态度。高职学生目前虽然是学生身份,但是他们在走入社会后,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要遵循一定的职业道德。然而,从目前来看,高职生在工作中存在着不遵守工作单位规章制度、工作态度不认真、私心重;不是自己业务范围内的工作不做,自己范围内的不是自己当班也不做等现象,这些情况严重的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就业以及今后发展,为此在高职学生中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由显突出。
一、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存在问题
(一)职业道德教育观念落后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严重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推理能力,从而导致高职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好地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道德问题,当他们面对道德冲突时,更是难以抉择。从目前的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看来,学校并没有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实际道德问题进行教育,更不用说为学生在今后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什么可用之策或者解决问题的思路了。
(二)职业道德课程针对性不强
现阶段,我们的职业道德课程存在以下一系列问题。首先,教育内容比较落后、陈旧,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基本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其次,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缺少鲜活的案例,不能为学生提供什么解决问题的思路。再次,教材内容体系比较死板、陈旧,而且更新时间很长,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另外,高职院校提供的职业道德教育岗位实用性和针对性都不强,因为职业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所采用的教材基本都是通用的,没有与行业道德特点有机结合起来。目前,高职院校所开展的与其说是职业道德教育,不如说是“一般社会道德”教育,对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基本很少涉及。虽然这种教育具有很强的普适性,但是它脱离实际,内容抽象,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与自身价值观相冲突的问题时,这种道德教育基本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更不能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所以,学生对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满意度都不高,评价性也较差。
(三)由于职业道德的教育理论不够成熟
我们都知道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而理论的成熟程度和先进程度直接制约着实践的成效与水平。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中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问题,根本源于指导理论不够成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高职院校教师对职业道德的学理探索远远不够,对职业道德的本质精神没有摸索清楚,从而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第二,高职院校教师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对学生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到位,从而导致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不理想。
(四)职业道德中师资建设需要改进
教师自身职业道德素质水平也影响着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养成。然而,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中的部分教师难以实现社会对自身人格塑造和职业道德的超越,从而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开始在人格塑造上逐渐失去师德的尊严,而流于平庸。这部分教师不仅失去了学生的尊重,同时还会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不良的影响。高职院校中还存在部分德育工作者仅把职业道德教育当成任务完成,他们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不强,上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为了课时酬金,他们不尽自己的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不仅有违教师本分,自身的职业道德也值得怀疑。有些德育工作者在学生心中已无任何示范性可言,更让人担忧的是由于这部分教师的所作所为,学生开始形成“职业道德就是让人说一套做一套”的错误认识。因此,德育工作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言传身教,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相信教师所讲授的职业道德知识,而不会形成逆师心理。
(五)职业道德评价体系需要改进
现阶段,高职院校对评价学生形成职业道德的程度没有一个合适的衡量标准。德育工作者一般根据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识记来评价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掌握。即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这些评价标准比较片面,并没有形成科学的综合量化指标。同时,由于企业对人才的考察与学校对职业道德考察的侧重点不同,从而导致学校教师忽视对学生行为和能力的评价,忽视其他各科教师的综合评价,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这些评价弊端导致现行的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导致学校的评价结果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评价要求,学生在校表现甚佳,但在走上社会后道德败坏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对策
(一)更新教学观念,突出高职特色道德教育
要改革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从教学理念入手,高职院校必须改革职业道德教育的传统观念与传统方法。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增强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生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受到情操的陶冶,从而逐步树立起健康、正确的荣誉感和职业责任感。其次,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要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综合性。我们都知道,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涉及到很多诸如心理学、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一综合性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必须选择综合性的教育方法,方能取得明显效果。再次,要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开放性。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职业道德教育也不例外,它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影响,并能反作用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所以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时,要有效吸取社会上成功人士、企业先进工作者、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等一起参与教学活动,实现教学主体开放性。同时,教学内容不能光讲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还要借鉴资本主义国家职业道德教育的成功案例,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另外,教师不能将教学局限在常规教学课堂之中,还要利用图片、展览、电教以及现场参观等形式开展教育教学,实现教学手段开放性,总之,高职院校必须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体验性,尽量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有针对性,为学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找准切入点,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高职院校开设了很多专业,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职业特点,所以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要与专业特征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开展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学。首先,高职院校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任课教师可以结合本专业发展的历史,列举杰出人物在专业领域内的敬业奉献精神,有意识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勤业、敬业和乐业”的良好理念。其次,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授本专业的职业纪律、职业道德等知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极为有利。当然,任课教师要找准本课程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结合点,有的放矢,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要,选取典型的道德案例,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感和职业道德感等,让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心灵的洗涤。
(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促进学生职业道德提高
师资建设对职业道德开展的效果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高职院校相关部门要加强教师的在岗培训,大力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我们都知道,教师的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替代的。所以,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为人处世、课堂教学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才能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去教育学生,为学生提高职业道德素养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学校要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去社会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增强教师对职业道德教育的体验性。再次,学校可以从企业中挑选出品德高尚的一线员工来学校任职,充实职业道德教师队伍。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定期安排教师参与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题的科研活动,以此增强教师的理论素养。
(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学生生活
高职院校的学生能歌善舞,动手能力强,所以他们在校时社团活动比较多,学校可以因势利导,在这些活动中对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和心理辅导课,及时排除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为职业道德教育奠定心理基础。其次,学校可以聘请知名企业的优秀员工,社会上的劳动模范,以及学校中的优秀生为广大学生做专题讲座,结合这些人的亲身体验对学生开展无私奉献、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职业道德教育。再次,学校可以与社会搭起桥梁,让学生为社会献爱心,如为青海玉树大地震中的灾民捐钱捐物,奉献爱心。总之,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爱祖国、爱集体、爱人民的良好品德,以及团结、向上的奋斗精神。
(五)通过企业文化,提升职业道德修养
作为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反映了企业行为的价值理念。在企业文化中,企业精神文化是重中之重,它不仅包含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哲学等内容,还包含了企业道德文化等内容,对企业、对个人都具有强大的凝聚和导向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可以汲取当地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将之引进职业道德教育之中,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社会企业的认知,增强他们对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的了解,还可以为学生的成功就业搭建桥梁。在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中,企业文化成了文化熏陶的活生生的教材,企业中 “为社会服务”、“共同协作”、 “确保安全、保证质量”、“创新”等思想无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提升起着促进的作用,这些都有利于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效果。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设具有企业特色的课程与讲座,介绍优秀企业的发展史和发展战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孩子中收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了解优秀企业的管理制度、员工规范和发展理念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感,为他们的日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改革评价体系,创新职业道德改变
学生的职业道德是否形成,不能只依靠班主任的片语只言,要将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管理者以及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来判断。特别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也能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其次,不能只注重总结性评价,那样得到的评价信息不够全面。学校要实现评价过程的多元化。要更加注重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这样得到的评价结果才具有可用性,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从根本上改进职业道德教育。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多对学生采用表扬和鼓励性语言,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高职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要从多方面综合入手,这样才能收到明显实效,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尚荣,陈霞.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探讨[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2]周敏,雄仕勇.关于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实效性的路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陈玲,王妮.近年来我国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综述[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 2007(06).
一、更新教学理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目前中职学校的在校生都是“90后”,是一批特点鲜明的群体,他们个性显得张扬,思想较为开放,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但又缺乏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因此,对这个群体的教育,就已经不能沿用以往的批评、教育、简单的说教等方法,要行之有效地开展德育教学,我们的教学理念必须进一步更新。(1)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要真正走入学生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知道他们要什么、喜欢什么,用爱的温暖和理解的宽容和学生相处,实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2)做到师生平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放下身段,和学生做朋友,共同探讨教学内容,倾听学生的意见和见解。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受智慧的力量,体验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对于中职生来说,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改变传统做法,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启发式教育,创造自由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做到知行的统一。
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采取小组讨论、辩论会、礼仪比赛、角色扮演(如,扮演导游、游客、车站服务员、企业老板、企业员工)等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产实习、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启发、受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精选案例,以案说理,以案释法。由于中职学生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弱,而法律基础知识的概念和原理一般又比较抽象难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将现实生活中真实、具体的青少年违法案例引入课堂,例如,吸毒、贩毒案例,打架斗殴致人伤亡案例、盗窃案例、抢劫勒索案例、网络犯罪案例等。结合教学内容启发诱导,变抽象为具体,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法律的尊严和违法的后果,进一步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使学生成为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合格公民。
实践证明,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加入教学活动,将呆板型学习变为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体验中学”“在情景中学”“在快乐中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法纪观念。
三、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多媒体和互联网作为最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于一体,具有重复性、交互性、生动性以及趣味性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上单调、枯燥、抽象、死板的内容变为直观、具体、丰富、生动、图文并茂的内容,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复杂为简单。例如,教材中的站姿标准、案例图片,如果用多媒体来展示就会更加形象生动。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声、光、电刺激人的视觉、听觉,能够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有利于学生反复学习、随机学习,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节省授课时间,加大教学密度,深化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互联网资源丰富,不受时、空限制,为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海量的素材,为师生平等交流学习和情感提供了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通过校园网、电子邮件、QQ等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学习进度,解答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交流学习方法、交流情感思想。互联网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
四、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客观反映学生能力
关键词:会计诚信;会计职业道德
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欠缺、失范的原因
(一)业界声誉普遍地受到怀疑。2004年10月28日欧盟拒绝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提出了5点理由(亦即它认为中国应当改进的不足之处),其一就是中国的公司会计账目不真实、不可信。即便考虑欧盟夸大事态、找借口,以及中外会计准则差异、令对方更容易挑剔中国会计账目等因素,国内有组织、有规律也有声势的会计人员受命做假账的现象,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软肋和授人以柄的口实。
(二)道德教育的普遍失效。广大会计人员年复一年地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少不了学习新的会计准则、会计法规,接受层出不穷的案例警示教育;回到所在单位后又年复一年地违反会计准则、会计法规,受命“做账”。理论上的职业道德与实际中的职业行为各行其道,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久而久之,会计职业道德成为“真实的谎言”。其良心未泯者,则持续地接受良心的谴责和精神煎熬。
(三)国家的法制不健全,个人的道德修缺乏强有力的支撑。社会生活除受市场规律调节,还要受法律调节,所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就是要用强有力的法律条款去规范人们的市场经济行为。
国家修订《会计法》做出法律强制性、禁止性规定。如果社会的法制不健全,社会生活主要依靠道德调节,那么道德没有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则会事倍功半或甚至劳而无功。我国1993年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对违法会计行为的制约,缺乏强制性和操作性,客观上不利于制约违法会计行为的滋生蔓延,又使会计人员抵制违法会计行为时,缺乏法律保障。
(四)单位负责人的不良道德影响。""单位负责人是指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代表单位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是对社会享有民事权利、负有民事责任的人员,对单位内部具有领导、管理单位所有工作的最高权利和责任,当然也应领导和管理会计工作。而单位内部的会计人员则是在单位负责人领导管理之下的工作人员,他们要对单位负责人负责,单位负责人对社会负责。如从法律规定上,和职业道德规范上,对会计人员提出保证会计资料质量的要求,也只能在单位负责人道德水平允许的前提下,去实现自己的职业道德。
(五)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偏低。在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做出的总体评价中较差的占14.83%,极差的占2.28%; 在普遍发生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中,主动出谋划策的会计人员占11.2%; 反映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面貌四方面具体表现中做得不好的占13%;基本不能做到的占2%。这些会计人员集中反映了职业道德的欠缺和失范,他们在做出违法违纪会计行为时,一般都在职权范围内,又出于主观故意,主动而为。其形成原因,固然也有社会风气和单位负责人道德水平的影响,但主要方面的原因是这些会计人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偏低。
二、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途径
(一)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丧失成本和遵守职业道德收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丧失成本是指由于会计人员因违背职业道德,弄虚作假,编制严重失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等而承担行政处罚、解聘、吊销从业资格甚至负刑事责任等所付出的代价。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丧失成本在于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遏制会计人员的不道德行为,使其取得的收益远远负于成本,使会计人员深深认识到会计作假,得不偿失。同时,为了鼓励会计人员的道德行为,应在加大对不道德行为惩罚力度的同时,还应对会计人员的道德行为进行补偿和奖励、提高薪水、晋升职务等与政治经济利益相关的一系列措施,更重要的是应建立一套能够增加道德积分并将其转换为长期收益的道德评价机制,使会计人员从被动的、外部强压的遵守职业道德,过渡到自觉自愿地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意识。
(二)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会计人员道德水平的提高固然离不开道德教育,同时也离不开每个会计人员自觉的道德修养。要使职业道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取决于道德修养的自觉程度。因为道德不同于法纪,道德不是按强制的、无条件的规定执行,而是通过内心信念力量的作用,反映为人们自觉的行动。没有会计人员在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仅仅靠外在力量,即用法律、规章、制度去强制会计人员应该怎么做,很难取得良好效果。
(三)健全会计法律规范体系。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建设,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用法律手段约束、制约会计人员的不道德行为,可以减少其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防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败坏。在我国的法律规范体系中,新《会计法》的核心部分就是把社会公认的并社会和会计工作有重要影响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使其成为会计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同时明确了违法会计行为的法律责任,强化其约束力,加大了打击和制裁的力度。可以说,离开了法律和道德,其作用是很有限的;道德与法律相结合,将使道德的作用更强化,发挥的作用更彻底。
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关系的日趋深入,目前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出现了严重的滑坡,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及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等情况越来越多,严重干扰和制约经济的正常发展,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密切相关,因此,要切实的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重塑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会计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首先,怎样教好书。
教好书其关键因素是业务精通,要精通自己的专业,不断学习,也就是我们每个人要做到“教书这必先强己”工作做法。
(一)要有丰富道德专业知识强化自己。
教师肩负着传授知识的历史任务,没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不行的,以前我们教书者的知识观念是“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但这种旧知识观,无法面对当今社会发展形式。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知识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念,不断强化自己。江总书记曾经提出“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求”这句话也充分说明了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教书者、传授知识者,从学习理论知识、学习实践经验、学习身边榜样开始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二)要有高超的专业能力(技术)强化自己。
一格教师有知识不一定有相应的专业能力(教书能力)教师用什么方法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怎样知道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怎样才能学生把这些知识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的生活过程中,这些都是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体现。 我们不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布谷鸟更新对教学本质的认识,就不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时代呼唤教育创新,呼唤创新型学习,素质教育更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因此,我们必须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实现创新教;那么怎样才是创新教学呢?就是“人当人来教书”不要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教学观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贴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大力提倡有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这些都是创新教学的最高方法。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爱好、兴趣、性格上更有千差万别,教师怎样用不同方法教不一样的学生,还有根据教师教学能力高低,培养的学生也其别样。创新教学理论下教师的级别,“平庸的教师是叙述者,合格的教师是讲解者,优秀的教师是师范者,创新的教师是启发者”里所当然我们需要追求的是后者。
(三)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强化自己。
教学延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改变,教学方法从单一走向多远时教学的需要。我们面对改革发展的今天要丰富教学方法(经验)时间是最有魅力的教学资源,因此,深入教学实践,摸索实践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有句话“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学科反复总结适合教学发展的最有效最可用的教学实践经验强化自生能力。
其次,怎样育好人。
要用“五心”精神教育学生,关爱学生,也就是我们每个人要做到“育人者,必律己”“育人无小事,无处不课堂”育人精神。
学生刚入学就开始踏上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他们的行为习惯、生活技能、学习过程、做人道德都开始形成培育。“爱”是师德之魂,如果一个教师没有爱,就无法实现教育的神圣。因为,教育缺乏爱,就像鱼离开水一样无法生存。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我们作为教师、身为教师必须深刻认识教育的奥秘“用爱育爱”。用我们的爱心、关心、操心、耐心、热心去点燃生命之火,去感染希望之星,去滋润幼小心灵。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爱,有的随时间而谈化,有的随心理因素而失去,但是教师热爱学生是教师永远具备的最具体的道德素质。那么怎样做才是热爱学生呢?怎样的爱才能达到教师道德标准?
(一)热爱学生必须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尊重信任学生。
常言道“一份辛勤,一份收获”“功夫不负有心人”教师不是农民,但教师耕耘的是人类的未来希望。不辛勤怎么会有收获,我们眼皮下的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是个有千秋。要做好他们的工作,育好他们,必须从“勤”字出发,“勤”为本,就是教师勤谈心、勤下班、勤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些都是做教师的前提工作。在工作中深切体会到爱学生不是挂在嘴边的空话,要从日常工作中点点滴滴的爱学生开始,让教师的爱荣华在自己的行动中,溶化在学生的内心世界。有句话说得好“为师不忘童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那将考验教师的耐心与毅力,要持之以恒地爱学生。这样才能体会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
(二)热爱学生要做到“严而有度,不姑息迁就”。
我们知道“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这些都是千百年来教育实践所反复证明的真理。正如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严明的法律法规,国家就要乱套。同样,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也应该有严明的规章制度,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从中我们深刻明晰严而有度,严而有章的育人原则。考虑学生犯错就要细心教育引导,出成绩更要表扬得尚,更慎重考虑的是怎么批评,怎么表扬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过度表扬毫无意义,过度批评往往可能毁灭孩子的兴趣,变得自暴自弃,陷入自卑和孤独。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也说明作为一名教师既要严格管理学生,又要尊重学生。批评学生必须遵循三个原则:①不伤害孩子的性能力和身体。②言行避免粗暴。③就事论事,不以学生为发泄对象,既往不咎。
(三)热爱学生还需要做到面向全体,一视同仁。
关键词: 高校就业指导老师 专业素养 服务意识
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经济衰退现象在全球都表现得非常明显,在这波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而作为我国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毕业生,因为每年数量的激增,他们的就业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近年来,由于国家的高校扩招政策,高校每年的毕业生数都在大幅度攀升,2005年的全国毕业生数为338万,到2010年毕业生数将达到700万,几乎翻了一番。到2008年底,有近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09年有611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的问题,再加上社会刚性需求的急剧减少,社会竞争会更加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就成为了社会的突出问题之一。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给高校教育培养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高校为了能够稳定和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老师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具体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素养,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工作,为社会、学校和学生做出更好的服务呢?笔者认为,就业指导老师可以从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两个大的方面进行提升。接下来就这两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高校就业指导老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
我们在提到教师的专业素养时,应该包含教师的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及实战能力三个方面的内容。
1.高校就业指导老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建设比起其他职业道德规范而言就更具典范性作用。作为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因为其所面临群体的特殊性――是即将从学生转化为社会人的高校毕业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尤为重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作真人。”对于心智成熟、信息丰富、知识结构完善、思维判断和逻辑分析能力强的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人格的养成不是靠说教能起效的,而是靠长期的熏陶才能形成。大学生对社会和职业的探索和需求欲都非常旺盛,因此高校必须提升教师师德规范的标准。因为从学生最初接触到的幼儿园老师到走入社会之前接触到的高校老师,教师作为职业可以说是学生所接触到的第一个职业形象,也是其在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完整,影响力最大的一个职业。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会以教师作为其模仿效法的对象之一。因此,教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乃至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高校就业指导老师更要注意自身修养的提升,严格要求自己,从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到严谨持重的教学行为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等方面,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职业形象和动力,时时处处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从而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
2.高校就业指导老师知识结构的完善。我国高校目前尚没有就业指导管理专业,也没有专门的培养高校就业指导老师的机构,因此各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大都是根据机构设置需求,从学生工作岗位或其它类似的岗位,如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相近的师资岗位中充实进来的。就理论知识而言,教师通过参加相应的培训和进修,能够充实其知识结构。但因为就业工作面对的是大学毕业生这一群体的特殊需求,因此教师还需要在充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同外部的沟通,一方面要积极同人事主管部门加强联系,宏观掌握就业形式的变化、就业政策的动向,以便为学生提供最及时的信息支持。另一方面作为学生同社会联系的桥梁,就业指导老师还要加强同企事业单位的沟通联系,从而进一步了解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选才标准,以及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要求、行业及职业发展的新动向等方面的内容,从而能够更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全面提升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做好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尽快转型成功,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
3.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实战能力的提升。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从2008年起所有的普通高校都应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经过3―5年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根据这一精神的要求,就业指导老师必须具备职业规划辅导的能力。但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的,自身没有到企业应聘、工作的经历,这样在指导学生时,往往容易出现纸上谈兵的问题,使得学生觉得这种类型的职业指导课程是空对空的鸡肋课程,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状态,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应该积极谋求机会,到企业去挂职、去锻炼,了解企业的招聘流程、用人模式。这样做一方面能拉近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距离,另一方面就业指导老师由于提升了实战能力,了解到了企业的用人需求,在课堂上就能言之有物,使学生能真正了解到用人单位的需求,有的放矢地改善自己的不足,从而降低求职风险和成本。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则能降低前期培训成本,有利于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协作,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高校就业指导老师的服务意识的提升
教育界最典型的服务口号是“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句话用于就业指导工作尤为贴切。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全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就业指导和提升就业指导的服务意识是高校就业指导老师的基本责任。就业指导老师要想做好毕业生服务工作,就必须坚持“以人文本”的思想,建立起全程就业服务指导的意识:从学生入学之初,就开始根据学生的专业及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与服务,尤其对于那些就业困难的学生要建立就业档案,实时进行单独辅导。在信息服务时,要注意对全体学生的开放性,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平等地分享政策及就业信息。在提升服务意识时,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服务规范,要在灵活地对个体进行服务的同时,规范工作流程,使就业指导活动规律规范化。2.服务质量的提升在于沟通环节的通畅,不但要加强同学生的沟通,而且应加强同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同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使得整个就业环节畅顺,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高校只要不断提升就业指导老师的综合素养,就一定能够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从而创造出一个和谐稳定的高校就业氛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