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神学与心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历史教学;审美教育;创新精神;培养
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同志的讲话,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言,我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更为重要。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
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审美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1 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
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从审美教育入手。俄国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
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的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学生,去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1.2 这也是由审美教育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教育学认为,无论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审美教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人们去行动。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的因素。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
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而其中更不乏富有创新精神的审美因素,这些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必然会充分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段继杨先生所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美育是理所当然的。
2 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现实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精神
体育活动是以自身为对象进行改造自身的实践活动。这种对人的改造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学意义的生命运动,而且还包括人生态度和思想意识的内容。体育的竞赛性使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体验胜利与失败的情感,激发学生树立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进取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和类型的竞赛活动,在赛前做好动员鼓动工作,使学生树立敢拼的决心和信心,赛后进行认真讲评,使胜者不骄败者不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适时合理运用各种竞赛法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体育活动本身具有竞争性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激发个人动机,提高工作效率,树立远大理想,形成健全的个性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抗衡中,可以获得对自己能力的实际估价,从而增强自信心。只有竞争才能激发动力、增强活力,竞争还可以使集体生活变得更富有生机,避免和减轻上课的单调感,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二、渗透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加强相互交流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与合作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人际交往的主要形式。竞争通常是一种激励自我提高的动机形式,如个人为了获取优异成绩与他人展开竞争,一个团体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与其他团体展开竞争,通过竞争能够锻炼人的综合素质;合作,则是一种集体齐心协作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以期达到某个共同的目标。这种合作是为了使这个集体能更好地与其他集体展开竞争或为达到一个共同目标而相互交流。由于体育活动本身具有竞争性,或是交替引起合作与竞争。如同一小组的成员在为了一个共同目的,或为了能显示个人之间差别的小组目标而努力时,相互之间可能会发生竞争;几个小组在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目标时,也可能会彼此发生竞争,而小组内成员之间则可能出现高度的合作。因此体育教学中竞争与合作两者相互包含,都意味着在同一团体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集体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活动多数是以集体形式出现,人和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横向联系。民主与合作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意识。若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具体开展这类教育,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长跑练习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比赛,规定按照个人到达终点的次序得分,以同组成员得分之和计算团体成绩。这样每个同学都会很注意自己的成绩,力争为集体争光。促使学生加强团结协同配合、互相支持和鼓励,既培养了参与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又增强了集体观念。更因体育教学的多数内容具有群众性、协同性和交往性,只要进行精心设计组织实施,就可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比培养竞争意识更重要,体现在团队活动中的协作能力。体育活动显然是最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合作性活动,也是培养团队精神最自然也是最简便的方式,我们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团队协作基础上的竞争力。学会与他人合作是基本能力,而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和短处则是有效合作的基本前提,当然,合作性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这涉及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以及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需要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独特个性。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的,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要求人与人之间灵活协调,互帮互助,学会组织与管理,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关心。长期的协作意识的培养,会使人学会真正融入集体,发挥自己的价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始终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参与合作、多维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个性在合作中得以发展,兴趣得以诱发,灵感得以唤起。团结就是力量,联合就有优势。愿人们更明智地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积极竞争的同时,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四、提高合作中的竞争,有效引导合作
体育教学中要注重教育、加强引导。为了提高合作中的竞争,避免竞争中的消极影响,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要引导学生从广义上理解竞争,不要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展开组与组如何合作又如何竞争的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胸怀大度的良好性格。如接力赛,不仅要求每个队员速度快,还要求默契配合。体育教学中要增进合作,加强交流。在体育课中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除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外,还应注重促进团体之间、团体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应强调真正有价值的竞争,强调两者之间的相互补充。针对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老师要有效引导学生培养合作意识,合作才会有更大成功。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娱乐治疗,娱乐治疗的方式主要为下棋、打牌,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心理疗法进行治疗,具体步骤如下。
1.1针对精神分裂患者,在进行娱乐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并进行一些适当的辅的治疗,例如认知康复、家庭治疗等,在使患者获得一些认知行为的同时,逐渐减轻患者的精神病症状。
1.2采用心理教育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心理教育主要是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同时加强人际关系和家庭的治疗,有效的降低了疾病的复发率,缓解了患者的紧张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采用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的利培酮和奥氮平,一日两次,一次0.35mg。这两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的症状有着非常好的疗效,且镇静作用较弱,椎体外系反应较少。
1.3放松治疗。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放松治疗有着积极作用。精神病患者的精神处在一个不稳定的状态,稍微出现一点差错对患者的健康会产生巨大影响。放松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舒缓患者的情绪。具体操作为让精神病患者以轻松的方式坐下来,同时将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手上,通过这种方式来减轻患者的紧张心理。同时进行深呼吸训练,上手平伸,每天进行10分钟的深呼吸训练,护理人员要在患者身边进行积极的引导,让患者在这样反复的训练下自然的形成一种放松的心理,从而舒缓患者的情绪。
1.4心理疗法。对患者的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本院精神病患者中,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程度不一样,有轻度的,有中度的,有重型的,因此在进行心理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全面整体的心理教育,使患者对医嘱可严格遵守,配合相应治疗,按量、按时服药。心理治疗可采用专门的治疗方法及技术,对患者行随时的、经常性的教育,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1.5统计学分析:处理本次研究的数据我们采用的是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用(x±s)来表示,采用t检验,技术采用x2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比发现,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心理疗法在患者的心理以及情绪方面的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1.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是“呵护地球、美化家园”的需要
目前,地球是最适合我们人类生存的唯一场所,由于人类无节制地开发利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困扰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大难题。环境是我们人类及自然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生态、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弱是一个国家、民族人民素质高低的重要内容,从行为学上可以判定为社会文明卫生的标杆。培养新时期中学生环保意识,无论对当代或未来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未来的发展决策者,加强青少年环境保护法制教育,事关祖国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是千秋万代的大事。
2.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是培养全民“资源观、节制观、低碳观”的需要
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资源观、节制观、低碳观,使学生深深懂得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成为大自然的一员,而不是大自然的刽子手。地理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给予人类莫大恩赐:土地、阳光、空气、水以及广袤的空间,我们当感激不尽而报恩于她,并非子女肆无忌惮向父母索取或压榨。为此,必须向只顾眼前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严重损害环境的行为作斗争,例如,通过播放六盘水市喀斯特地貌环境石漠化宣传片,以及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表塌陷警示录,让学生产生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自觉地形成正确的生活、生产观念。因此,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不仅是十分必要,而且是非常适宜的。
3.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是地理学科教学效果的需要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的环境保护法制教育,让学生明确我们生活所及的任何环境都不是法律的真空地带,也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或亲身体验增强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地理教材中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相关的内容丰富多样,地理教材直观形象,我们要注意充分挖掘中学地理课程中有关法制教育的内容。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把地理教学内容与法律法规有机地组织起来,在地理课堂教学信息流的传递中把知识的传授与现实法律法规以适切的形式链接起来,在思想上促进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法律素养的提高。
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可以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的自然环境一直呈恶化趋势。由于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渐突出,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面临许多全球性问题,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植被破坏、资源匮乏、人口问题、地区经济差异等都与地理学科有很大关系,在地理课程中还涉及许多环境保护的国际法。如《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保护世界自然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内罗毕宣言》、《南极条约》等。大气环境方面的如:防止酸雨的《远距离跨界大气污染公约》、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公约》和防止气候变化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海洋环境保护的《海洋法公约》、《国际油污损害公民责任公约》和《大陆架公约》;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植物多样化国际公约》等。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地区差异显著等。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同资源、环境相适应,要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令等情感、价值观等内容。地理课程内容中有许多关于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如:《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国21世纪议程》、《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1996年》、《自然保护区条例》、《水土保持法》、《草原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水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噪声污染防治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2009年修正)》、《循环经济促进法》、《水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防震减灾法》等规范性法律文件中也有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内容。
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主要原则
1.主动性和方向性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地理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本身必须有强烈的环境责任感,主动维护环境法律的尊严、养成环保习惯,不能嘴上一套,行动上是另一套。课堂教学是老师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老师要努力挖掘教材,把握教材中渗透点。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现行高中地理课本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交给学生有关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从而使学生对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面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整个课本知识体系是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开端,最后又归结到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上去;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于整个教材的始终。
2.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环境保护法制教育必须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在课中进行要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要从地理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教育。因为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实践性以及严密的逻辑性,都含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它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通过对我国人口状况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明白: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以及出现的人口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性。
3.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教育,联系实际也是必要的,把教材和当前国内和国际形势联系起来,是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方法。贴近实际、贴近学科、贴近学生的原则,积极倡导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方式,采用通俗鲜活的语言、生动的典型事例,体现地理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途径
在地理学科中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没有固定时间,应当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适度渗透,在课堂中努力寻找环境保护知识的渗透点。在向学生进行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作为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主导者,教师应熟悉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教师要在学法、知法上作学生的表率,更要在各方面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表现出其应有的守法、用法、护法自觉性。同时,教师要钻研教材,努力寻求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法制教育的结合点,结合课堂活动本身进行教育,开展师生的双边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环境保护知识。教师要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经常阅读报刊杂志,收看与地理有关的新闻节目以便增加对法制教育的了解,并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适度地进行渗透。
2.在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必须要注意找准“渗透点”,掌握“渗透度”,把握“渗透时机”
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法制教育不能喧宾夺主,不能上成纯粹的“文化知识课”,也不能上成“法制课”,只有做到因材施教,适时适度,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课堂教学中,选择好渗透的时机,在最适当的时间以最合理的方式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对于渗透时机的选择,有赖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对法制渗透内容的理解,并考虑到课堂教学进程以及课堂可能出现突发状况,有备而为,信手拈来,适时渗透。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环境法制渗透时要把握好“渗透度”,即:渗透多少、渗透多深。要考虑具体教学内容与环境法制的关联程度,以及学生对相关法制内容的认知程度,确定合适的量与度,也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如讲解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形成和危害时,就要适时进行《森林法》、《草原法》和《水土保持法》的渗透。
3.在渗透法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要注意结合实际。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但同时又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随着人口的激增、工业与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明显地危及全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地理学科的渗透教学中,从地理课的特点出发,自觉地进行延伸,使学生既较好地学到地理知识,又能了解环境保护法制教育。既要联系国家建设的实际和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环保事件;又要联系世界各国(或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现状等。这样进行联系之后,就可以增强地理教学的现实性,有利于生动地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如在学到高一大气环境保护时,就要采用导向式方法渗透《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和《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公约》等国际公约,让学生各抒己见,从理论事实中受到教育。
4.利用主题班会,对班级进行环境问题的问卷调查
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当地经济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调查,我利用了主题班会活动的时间对本班5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具有环境保护意识,但受到环境保护教育的途径却较少,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意义重大。
5.开辟第二课堂,进行实地环境的考察
针灸的理论基础是经络,针灸临床治疗时的辨证归经、循经取穴、针刺补泻等,无不以经络理论为依据。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结合现代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从不同的角度对针刺机理及经络的实质提出了种种假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目前对针灸治病的作用机理尚不完全清楚,经络的实质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是当今自然科学研究的两大热点。神经信息学是这两大学科相结合的新兴的边缘学科,涉及医学、生物学、物理学、计算机学、数学、工程技术等多种学科。
先进的信息科学手段和神经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神经信息学的提出和初步应用为针刺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1经穴的神经信息学特征
人体信息是客观存在的,它的传输途径是经络,针刺疗法是一种信息输入法。当人体某些调节系统或部位发生病变失去稳态时,就必然在其相应的系统或部位产生异常信息。这种异常信息会通过一定的渠道(即经络)被传输到一定的体表(如穴位及一些特定部位)上来,从而出现压痛、松弛、凹陷、变色、结节状、条索状、电阻值改变等病理信息。这种信息的输出与反馈为信息诊断提供了客观指标,如皮肤凹陷提示慢性炎症、溃疡;点片状隆起或软组织增多提示慢性器质性改变;局部结节状隆起、色灰暗多提示肿瘤;病理反应点所居部位提示病位等。现代研究已经证实:经穴具有声学、光学、电学、磁学、温度、离子浓度等物理化学相对差异性;经穴与非经穴、经穴与经穴之间在临床疗效方面也存在相对特异性。
根据穴位-脏腑相关理论可知,穴位既是探知体内信息变化的一个窗口,又是接收外界负熵信息的一个入路。针刺疗法则根据此客观指标,结合四诊所得,获得人体信息状况,从而确定适当的刺激方式及刺激量,如补虚或是泻实,轻刺激或是重刺激,这些特殊的信息由反应病变的穴位输入人体。由于穴位与失稳的系统或部位特异性相关,此负熵信息能够迅速到达发生偏差的内脏、组织、器官,加上经过神经中枢修正、整合的负熵信息,来纠正和调整异常信息的偏离,从而起到精确的调节作用,临床针刺治疗当中出现的“气至病所”现象就是这种信息调衡作用的具体体现。可以说,针灸正是利用对人体失衡之信息系统进行间接调控,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信息疗法。针刺疗法的这种诊疗过程是符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处理和反馈过程与控制规律的。
2神经信息学工具在针刺研究中的运用
神经信息学研究的主要工具,如脑功能成像(fMRI、PET、MEG、ERP等)的应用使我们能够通过观察脑血流、葡萄糖代谢和受体变化,从活体和整体水平了解针刺对人脑功能活动产生的影响。
近年来,针刺镇痛是针灸治疗作用机理研究中最深入的方面之一,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神经传入,在脊髓水平抑制痛觉的传递,激活中枢的痛觉调制结构,释放阿片样物质和其他肽类物质来实现的[1]。李氏等[2]在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患者的脑功能成像研究中证实了这一点:电针激活了疼痛的下行抑制系统从而产生镇痛作用;而内源性吗啡物质是参与电针镇痛的主要递质,但不同频率电针刺激可引起完全不同的内源性吗啡物质的分泌[1],手针与电针在大脑呈现出不同的信号特征。这种脑功能的变化与针刺时高度相关[3]。说明在可视性实验条件下,不同的刺激信号对大脑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也说明神经信息学工具在针刺镇痛研究中的具体运用,为揭示针刺机理提供了可视性实验依据。
在可视性实验条件下,穴位作为信息反应和接收装置,其特异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尹氏等[3-4]研究发现,针刺足三里可以引起脑内植物神经中枢(视丘下部)局部血流和葡萄糖代谢增加,而胃肠运动是受植物神经支配的,这就为针刺足三里治疗胃肠疾病的中枢调节机制找到了可视性实验依据。针刺足三里还可以引起脑内额叶和颞叶代谢增加,这又为足三里具有调节精神智能的功效提供了根据。另有研究发现,针刺曲池引起中脑导水管、下丘脑、扣带回、尾核等边缘系统信号变化,为临床选用曲池治疗各种慢性疼痛疾病、胃肠道疾病、糖尿病提供了理论基础[5]。针刺四关可激活额叶及后扣带回,可能与治疗精神类疾病有关[6]。
这些研究结果说明了中枢神经系统在针刺神经信息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但是,针刺特定穴可引起多处脑区出现反应,有的脑区被激活,也有被抑制的,而且随着针具、穴位等刺激参数或影响因素的变化可能呈现出更为广泛和复杂的神经信息网络。通过细胞电生理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针刺后脑功能发生变化的区域进行深入研究,发现这些核团的电生理、神经递质、内分泌激素和免疫相关因子也会产生非常复杂的变化。
3神经信息学方法为针刺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途径
脑功能成像、电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新方法、新技术的运用极大促进了我们从宏观、微观等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人脑以及针刺机理,还可以从细胞、分子和基因等不同水平获得大量神经信息学的资料。而我们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能否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研究和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将先进的信息科学手段和神经生物科学的研究相结合,在神经生物科学大量复杂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实验数据,运用数据库、计算机技术等信息学手段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加工、处理、整合及数学模拟,使得我们可能从现有的、海量的实验数据中找出神经信息获取、处理和整合的规律和法则,提出在各种刺激条件下,脑内信息加工的数学模型的实验假设和以计算机模拟脑内神经信息网络。如李氏[7]在神经信息流研究中,应用贝叶斯估计方法分析了癫痫患者临床信号,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判断出癫痫发作时各区域之间的影响方向,并揭示了癫痫传播机制。神经信息学专家认为,采用一种新的研究模式,即实验数据数学理论计算机模拟和预测生物学实验验证数学模型与验证后的理论,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而发现新的规则。
所以,神经信息学为针刺机理和经络实质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途径,我们可以从神经信息和信息处理的观点来研究针刺机理,研究神经信息系统的载体形式,神经信息的产生、传输与加工,以及神经信息的编码、存储与提取机理等,并从系统和信息的观点建立以生物学实际为基础的人体生物网络模型。
【参考文献】
1]韩济生.针刺镇痛原理[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63.
[2]李霁,张俊海,董竞成.针刺镇痛对坐骨神经痛患者脑功能成像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8):3-6.
[3]尹岭,金香兰.针刺足三里穴PET和fMRI脑功能成像的初步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9):523-524.
[4]孙锦平,尹岭.针刺足三里穴的脑功能成像及动物实验研究[J].中国基础科学,2003,(2):39-41.
[5]闫立平,孙忠人,谢兵,等.电针曲池穴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表现[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3):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