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课外阅读建议

大学生课外阅读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课外阅读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课外阅读建议

大学生课外阅读建议范文第1篇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读书日。安徽自古就是个散发着浓郁书香的地域。大学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读书场所。针对安徽部分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我们选择了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等大学,采取了随机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192份。现根据回收问卷的统计情况作具体分析。

2 数据分析

2.1进行课外阅读了吗

四个选项选“每天”占7.81%,选“经常”占40.10%,选“偶尔”占48.96%,选“从不”占3.12%,甚至“偶尔”比“经常”还多占近10个百分点,表明安徽省大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愿意课外阅读的学生不到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能坚持每天课外阅读的学生更是少得可怜,在随机采访中很多学生表示,高中时拼命地想抓住每一分钟去学习,到了大学就放松下来,主观意识的懈怠使得课外阅读被更多其它的休闲式课外活动方式所替代。

2.2课外阅读文献类型

安徽省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途径首选“图书”,占55.21%,选 “期刊”占18.23%,选“报纸”的8.33%,选“视听资料”的占5.21%,选“网络资源”占13.02%。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便利。以前大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渠道是图书,现在期刊、报纸、视听资料、网络资源也成为大学生课外阅读部分的载体,尤其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资源、电子书阅读器、MP4等电子产品由于其便捷、信息量大成为大学生的新宠,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但数据显示:图书仍是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最爱。

2.3课外阅读的作品题材类别

选“文学类”占65.10%,选“科幻类”占6.77%,选“新闻类”占14.06%,选“综艺类”占11.98%,选“教辅类”占2.08%。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阅读种类比较广泛,其中“文学”类最受大学生欢迎,对“新闻”、“ 综艺”类的选择显示大学生与中学生相比其阅读取向的变化。

2.4课外阅读文献来源于

选“学校阅览室”占34.37%,选“图书馆”占44.79%,选“网络”占12.5%,选“购买”占8.33%,选“订阅”占0%。由此可见学校图书馆与阅览室成为安徽省大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阵地,两者所占比例将近百分之八十。这与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及安徽经济欠发达的地域特征有极大的关联性。除图书馆外,“网络”阅读成为大学生的最爱,这也让我们应该警惕当代少部分痞子作家、网络所形成的哗众取宠的泡沫文字,不但让学生读而无益,反而迷惑了大学生的正确的选择目光,使其成为迷惘一族。

2.5课外阅读的目的

安徽省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选“阅读教学参考,查找文献资料”占31.25%,选“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占43.75%,选益智休闲,提高修养”占15.10%。选“了解历史社会和国情”的占3.12%,选“娱乐消遣”占6.77%。随着社会竞争的愈加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加严峻,大学生的压力和紧迫感加重,他们亟需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故而“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很正常地成为大学生首选,它与“查找文献资料”构成选项中的四分之三的比例。除此外,提高修养、娱乐休闲也成为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之一,但比例较小。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的种类不断增多,功能增强,但其拓展知识的功能仍被喜欢课外阅读的大学生放到了第一位,娱乐休闲等居次。

2.6最喜欢的阅读内容

选“文学”占67.71%,选“历史地理”占10%,选“经济管理”占5.73%,选“艺术”占10%,选“科技”占1.56%,选“语言”占1.04%,选“医药卫生”占1.04%,选“政治法律”、“环境科学”、“外交”、“哲学”、“农林科技”各占0.52%。

由此可见“文学”由于其生动蕴藉、审美冶情仍是当代大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旋律。

2.7课外的专业阅读

选“要进行大量课外专业阅读”占39.06%,选“看情况读一些专业书” 占52.08%。选“没必要看课外书看课外专业书”占2.6%,选“其它”占6.25%。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仍赞成课外需进行专业阅读,这与第五题的大学生阅读目的的取向是一致的。

2.8认为课外阅读需要老师的介绍或指点

对此选题认为“很需要”的 占13.54%,“需要”占51.56%,“不需要”占19.27%,认为“无所谓”的占15.62%。大多数大学生希望在课外阅读上得到老师的指点与引导。

2.9对于学校或老师在课外阅读上的帮助满意度

选“很满意”的占26.56%,“满意”占37.5%,“不满意”占14.58%,“无所谓”占21.35%。我们注意到有近四成消极观点,这意味高校有部分教师在此项工作上的不作为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显现安徽省高校教师在此项工作上的任重道远。

2.10学校为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最需要做的方面

选“开设文学鉴赏课”占41.14%,“专题讲座”占23.96%,“组织读书报告会”10.41%,“其它建议”占24.48%。数据显示,只要是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中心,是基于全力提高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实效,任何一种指导形式都会受到大学生欢迎的。

3 思考与建议

3.1加强图书馆与阅览室的硬件与软件建设,强化其引导与服务大学生课外阅读的职能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读者服务是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重要工作,高校图书馆文献收藏的质量与数量对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图书馆管理理念与水平也直接影响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程度与实效。学校要提高图书馆的硬件与软件建设力度,为学生的专业储备、文学素养、审美趣味培育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不同的阅读需求。

3.2充分发挥高校老师的正确引导作用

大学生在高中课外阅读时或多或少都会得到老师的意识的引导,他们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在图书选择上心智尚不成熟。而大学有较强的自主性学习特点,再加上转型社会对高校的冲击,让很多大学生缺少生活目标,他们对自己的课外阅读选择已然混乱,探究其阅读趣味、阅读视野更是混沌茫然,他们渴盼得到教师及时恰当的地引导,而且大部分大学生对“学校或老师在课外阅读上的帮助”也是认可的。高校教师及图书馆管理人员都应将推荐优秀图书、引导学生科学课外阅读作为一项重要职责通过开设文学鉴赏课、举办专题讲座、组织读书报告会等更多深受大学生欢迎的形式引导大学生的高效的课外阅读。培养科学阅读的大学生就是创造了国家强大的未来,这应成为每一位高校工作者神圣的使命。

大学生课外阅读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修订版新课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为“实验稿课标”)已于2012年9月1正式实施,它理清了一些模糊的概念,提醒了广大大学语文教师:语文,应该这样教。

启示一:语文教什么――莫忘语文教学的根本:学国的语言文字运用

修订版新课标在对语文性质的表述别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认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学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运用语言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它把“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这一思想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并反复强调这是实验稿所没有的。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定位不明,各高校对大学语文的定位都有自己的看法,基本上是有失偏颇的。

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应锁定在“学习汉语言文字的运用”。我们应该以语言文字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的语文目的。这样,才能留住语文的真,不至于使大学语文“改来改去,改得‘语文’尽失”。或许有人会说,大学语文应该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提升,因而重点应在提升学生文学的鉴赏和分析能力。但笔者认为,提升学生文学的鉴赏和分析能力只是大学语文其中之一的目标,并且是高一级的目标;而让学生具有文从字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才是语文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以贯之的目标,并且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目标。目前大学生语文能力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姑且不说每年都让指导老师抓狂的毕业论文写作,就是在大型的比赛或招聘中,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实在让人不敢恭维。2004年,在复旦大学举办的汉语言文字大赛上,获得第一名的竟然是一位外国留学生,让众多中国学生惭愧不已。2011年,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全国招聘工作中,笔试附加题改错字仅1%及格。所以,并不是说上了大学,学生的语文水平自然就提高了,很多大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亟待提升,这就是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的学情。如果大学语文教学弃谈语言,而奢谈“文化”“文学”“人文”,那就是忘了语文的根本,是“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启示二:语文怎样教――

(一)坚持语文学习的法宝:多读、多写、多积累

修订版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要“多读、多写、多积累”,这实际上是回归了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就特别强调诵读涵咏,熟读精思。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孙洙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是经过千百年实践检验的真理。当前大学生语文能力下降,论文辞不达意的现象极为普遍,书读得少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据广州大学的王华老师调查,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较少,因此阅读量也不多。在被调查的224名学生中,有1.3%的学生从来不讲课外阅读,17.1%的学生每月阅读量还不到1本,27.2%的学生每月的阅读量仅为1本,还有21.8%的学生是偶尔阅读。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与阅读量都较少,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当前大学生的语文水平会逐年下降了。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当今大学生手机、电脑、兼职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不要说三日不读书,就是三月不读书者也大有人在。另外,大学语文教学并没有像中小学语文那样规定一个学期要包含16课时的堂上作文课,大学语文极少的课时也不允许教学上这样做。由于缺乏“多写”的环境和老师课堂上的指导与督促,大部分大学生上了大学之后除了写写微博、发发微信就再也不动笔了,以致学年自我鉴定和毕业求职信都写不好,毕业论文就更不用说了。要改变大学生这种状况,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多读、多写、多积累是不可抛弃的语文学习的法宝,这是从古到今已经验证的真理,也是语文十年课改反思的结果。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应在如何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上下点功夫,激发学生读与写的兴趣,这才是大语教学的康庄大道。

(二)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

修订版新课标在实验稿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笔者最近开展的一项题为“90后高职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就高职生这一对象而言,非中文专业学生的阅读品位亟待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亟须得到老师的指导。在被调查的68名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中,只有2人完整地看完了四大古典名著,有55人了解名著的主要方式是看改编的电视剧或漫画书,有26人“很久没有看长篇小说了”。学生阅读的视野狭窄得可怜,他们除了对时下流行的一些非主流小说以及一些励志的、成功学的书籍有所涉猎之外,对其他作家、作品知之甚少。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两名同学在谈到自己喜欢的作家或作品时触及到经典,如老舍、鲁迅,如《三国演义》。作为大学生来讲,这似乎不太正常。这种状况在中文专业学生群体里大有改观。中文专业学生喜欢的作家有:巴金、曹雪芹、莫泊桑、奥斯特洛夫斯基……喜欢的作品包括《红楼梦》、《白鹿原》、《莫泊桑短篇小说集》、《麦田的守望者》、《肖申克的救赎》等等。中文专业的学生与非中文专业的学生阅读的视野与品味相差如此巨大,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中文系的学生所开设的课程包括各阶段的文学史,通过老师的讲授以及自己翻阅教材,他们能不同程度地接触经典、了解经典,教师的讲授也可能引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因而在课外阅读时会有意地选择这些作品阅读。而非中文专业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的只有本专业相关的一些知识,经典名著的阅读少有老师的指导。因此,教师的指导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很大程度地影响学生、提高他们的阅读品位,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可利用大学语文课堂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适时地指导,还可以面向全院多开设经典文学讲座,或利用博客撰写一些经典作品导读之类的文章,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接触经典,了解经典,读懂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乃至提升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都会有较大的帮助。

启示三:语文教学效果怎样评――增强教学评价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修订版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改变过去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评价还要恰当地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对照实验稿课标,我们可以看到修订版新课标“评价建议”的条理更加清晰,具体建议更加细化、指导性更强。修订版新课标强调了评价的作用,强调发挥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增强教学评价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这一建议在目前一考定终身的大环境下,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教师的发挥其实并不多,充其量也是“带着镣铐跳舞”。但修订版新课标对语文课程评价的建议恰恰启发了我们:作为环境较为宽松,学校、任课教师可以做主的大学语文课程,其课程评价完全可以按修订版课标的评价建议来操作,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对学生采取全面的、较为完善的评价。正如湖北经济学院彭书雄教授所言:“由于大学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少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大学语文更易于采用开放性、人性化的评价方式。”目前多数高校、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大学语文课程都较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不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的方式也较为单一,评价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评价的多样性、灵活性也得不到体现。笔者认为,大学语文可以采取包括笔试以内的多种评价方式,如可以通过同学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在课堂、小组活动时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进行全面的评价。课堂讨论、平时作业、文章发表、写作比赛获奖、小组合作表现、与课程有关的一些社团活动等等都可以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平时成绩比例可占总评的50%或更多,考试的次数也可以不止一次甚或可以不考。如湖北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院的陈建华老师,他的学生如果在一个学期内能够熟练背诵100首唐诗(老师提供“必背100首唐诗篇目”),就可以免考语文。多样、灵活的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还可以考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与习惯等等,评价的结果也更为公平,达到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的目的。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郭莉萍:《的修订思路及内容调整――对话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召集人之一巢宗祺》[J].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增刊.

大学生课外阅读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阅读;渠道;态度;方式

1 调研的背景及目的

从古代走向现代,从远古走到今天,书籍一直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从最早的图形文字记载到后来的甲骨文,竹简,那是的书籍因价值昂贵做工考究细致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书籍都是富贵人家才能拥有的奢侈品。直到东汉时期,蔡伦造出了纸,印刷术被发明,书本才被大量印刷,书籍、知识才被更好的传播,也因为书籍的价格更平民化,储存携带更便捷,书籍得以大量推广,成为了一个民族知识乃至精神的载体。而到了21世纪,因特网的发展打破了这一定律。网络小说、电子书开始畅行。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得以很大程度的改变。而在阅读书籍来源方面,从最初的书店购买,到日益健全的公共图书借用系统,再到现在的电子书、网上书城,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读者书籍的来源更加丰富多样化。当今的大学生,在课内接触了很多专业课本,这跟能力专业技能相关。而在课外阅读方面,年轻人的口味十分难捉摸。本次的调查就想了解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大学生在课外读物方面的偏好,对现代阅读情况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得到了一些基础信息,基本摸清本校大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希望可以带来帮助。我将通过一具体详细的调研活动,了解并且严谨地分析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最后做出结论,以展现年轻一代对读书的态度和影响,为今后的此类问题起良好祭奠及指导作用。

2 调研过程

2.1 调查对象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东校区大一年级学生

2.2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

本调查问卷设计并发放了500 份,问卷随机发放至本院东校区大一年级各系的同学,征集了同学们的阅读情况。回收过程中,收回了500份。

3 调查分析与总结、建议

3.1 问卷分析

单项选择题:

1.你选择某本书的原因是什么?

A:内容可读性强

B:他人推荐

C:价格比较合适

D:书的设计比较吸引我

分析:对于选择读某本书的原因,48%的人是因为内容的可读性强,24%的人是因他人推荐而选择某本书,受价格影响而选择某本书的占12%,受封面影响而选择某本书的占16%。由此可见,大部分人是因为书本身的有用价值而选择某本书的,受书的价格影响而选书的只占少数。

2.您一个星期大概能读几本书?

A:一本都不看

B:一本

C:二本

D:三本以上

分析:您一星期大概看几本书,其中一星期看一本的占一半以上,而一星期一本都没看的占18%,看两本的占18%,与一本都不看的同学人数一样,而一星期看三本或以上的同学只占少数,仅占8%。依据以上数据可知,在我校,大概有一半或以上同学每个星期至少看一本书,看书风气良好,更有一星期看两本或三本以上的同学也不占少数。由此可见,我校热爱看书的同学大有所在,看书氛围良好。

3.您一般都喜g什么类型的书?

A.文学书籍B.动漫娱乐C.经典文学D.哲学宗教

第三题调查数据显示:喜欢看文学书籍的14人,占调查总数的28%,喜欢动漫娱乐类型书籍的18人,占调查总数的36%,喜欢看经典文学类型书籍的17人,占调查总数的34%。喜欢看哲学宗教类型书籍的2人,占调查总数的4%。

4.您一般多久去一次图书馆?

A.每天 B.一天一次 C.偶尔去 D.从来不去

表1

第四题调查数据显示每天去图书馆的6人,占调查总数的12%,一天去一次的22人,占调查总数的44%,偶尔去图书馆的人数18人,占调查总数的36%,从来不去的2人,占调查总数的4%。数据显示,一天去一次图书馆的人数占大多数。

5.您每个月在图书馆外借图书的次数是多少?

A.不足一次

B.两到五次

C.五到十次

D.十次以上

分析:由数据显示可看出,有大不部分的人每个月在图书馆外借图书次数两次以上,分别有52%的人两到五次,24%的人五到十次,8%的人十次以上,还有一小部分人去的不足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一小部分的人一次也没有过,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人会选择去图书馆里借书,图书馆的建设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6.您喜欢阅读电子书籍还是传统书籍?

A.电子书籍

B.传统书籍

C.无所谓,都可以

D.有什么读什么

分析:对图书类型的问题中显示,有6%的人很随意,有什么读什么,36%的人也是无所谓,16%的人喜欢电子书籍,还有42%的人钟情于传统书籍。从调查中可看出,还是有很多人喜欢传统书籍,现在由于有大量的电子产品可以代替传统书籍,看传统书籍的人少了很多,可见电子书籍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影响,但从调查中显示还是有很多人再看传统书籍。

7.你每天花多长时间去读课外书籍?

A:6小时以上 B:4--6小时 C:1--4小时 D:1小时以下

分析: 对于每天花多长时间阅读课外书籍的调查显示:8%的人每天阅读课外书籍在6小时以上,32%的人每天,天阅读课外书的时间为1小时以下。以上的数据充说明大学生对于课外书籍有很高的热爱程度,每天阅读一小时课外书籍的同学占总人数的22%,这部分同学的课外读书量还有待于提高,学校应该丰富图书馆书籍的种类,激发更多同学对课外书籍的阅读量。

8.你对大学生读课外书的态度是:

A:应该多读,想看就看

B:一般,读不读都一样

C:比较喜欢,择优选择看

D:读多少都没用,各种考试通不过都白搭

分析;对于每天花多长时间阅读课外书籍的调查显示38%的人对课外书籍的态度是应该多读,20%的人对大学生读课外书的态度是一般,读不读斗一样,30%人认为比较喜欢,择优选择看,12%的同学认为多少都没用,各种考试通不过都白搭。通过问卷就总体来说,支持阅读课外书籍的同学占总体的68%,不支持课外阅读的同学占总体的32%所以学校图书馆应该加强图书宣传,让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

9.你认为课下时间是否应该花大量时间阅读应用类,专业类书籍?

A:是应该

B:不应该

分析:对于是否该花大量时间阅读此类图书的调查结果显示出的结论是44%人认为我们课下应该花大量时间阅读应用类,专业类书籍。有56%人认为我们不应该花大量时间阅读此类书籍。这说明有大多数人认为不该花大量时间阅读书籍,所以我们应该提高对于各类知识的重要性的宣传,多组织各类知识的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知识的重要性。

10.影响您读书量的原因是什么?

A:学习压力大空余时间少

B:缺乏兴趣

C:其他

分析:对于影响读书量的原因经调查问卷得出的结果显示有38%人认为是因为学习压力大,空余时间少42%人认为是缺乏兴趣20%人因为其他原因。这说明传统的读书让大学生提不起兴趣,我们应该开展一些活动来提高人们的兴趣。对于学习压力大我们可以用一些趣味游戏来缓解压力。让大学生重视读书,重视读书量。

3.2 调研总结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发现了一些有关大学生阅读情况的现状:

现状一 :

大部分同学阅读时间少,对本院500名同学抽样调查的过程中调查结果显示8%的人每天阅读课外书籍在6小时以上,32%的人每天,天阅读课外书的时间为1小时以下。以上的数据充说明大学生对于课外书籍有很高的热爱程度,每天阅读一小时课外书籍的同学占总人数的22%,数据表明大部分大学生阅读时间还有待于提高。

F状二:大学生读书类型多样。

在对大学生读书内容调查中发现喜欢看文学书籍的占调查总数的28%,喜欢动漫娱乐类型书籍的占调查总数的36%,喜欢看经典文学类型书籍的占调查总数的34%。喜欢看哲学宗教类型书籍的占调查总数的4%,口头调查结果表明喜欢军事类、历史性读物、时政书籍的学生也有不少。

现状三:大学生读书功利性强。

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读书功利性逐渐加强。很多技能型、实用型的书籍占书架上的大部分比例。在这些书籍中,英语四六级考试书籍、计算机等级考试书籍、考研书籍等考试最受青睐。在课外读书时间中,这类书籍也已经成为了首选。不难发现,这些书籍中大部分与英语有关。在走访几家大型书店时也发现,书店摆在最显眼位置、最畅销的也往往是各类备考书。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读书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需要的。

现状四:阅读渠道多样,电子阅读成为时尚。

调查显示,有6%的人很随意,有什么读什么,36%的人也是无所谓,16%的人喜欢电子书籍,还有42%的人钟情于传统书籍。每天去图书馆的占调查总数的12%,一天去一次的占调查总数的44%,偶尔去图书馆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36%,从来不去的占调查总数的4%。数据显示,一天去一次图书馆的人数占大多数。从调查中可看出,,图书馆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主要渠道,对大学生扩大阅读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还是有很多人喜欢传统书籍,现在由于有大量的电子产品可以代替传统书籍,看传统书籍的人少了很多,可见电子书籍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影响而从结果中也明显地发现电子阅读越来越成为大学生阅读不可忽视的媒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电子读物的出现已经开始挑战传统的纸质书籍,并悄然改变大学生的阅读方式。

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读书生活是喜忧参半的,喜的是大多数学生能通过读书充实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忧的是在读书内容、读书方式的选择上以及在读书时间的分配上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这不得不起我们对造成这种读书现状的原因的思考。

3.3 建议

调研结束我们针对”大学生阅读情况“这一调研问题给出题给以下建议:

自身方面:

大学生应该合理安排时间,控制上网频率。同学们一方面要学好专业课程及参加一些学校的社团活,同时还是要抽出一段时间用来读书。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及提高自身的涵养,尤其是对于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尽量控制好上网时间,合理利用网络。网络小说相对低俗,同学们平时应多一些和我们专业相关的书籍以加强对我们专业的学习,读一些可以使人进步的书籍并且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校方面:

大学生课外阅读建议范文第4篇

失、有效指导匮乏。建立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指导,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活动,开发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源。

关键词:课外阅读 现状分析 有效性指导

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而语文学习仅仅靠每学期读一本薄薄的教科书是不够的,用一本书这样有限的阅读量来滋润学生,势必会营养不足。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垒就学习者丰厚的文化平台,使这个文化平台成为发展自我、完美品质、关怀社会的起点,就必须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尤其是足够量的名著阅读。我们来看看现在的校园,学生对《12星座里的爱情童话》《公主陛下最优先》《古国奇缘》《老夫子》等书册的深度阅读和疯狂追捧远远超越了对传统经典的热情,这种阅读的低幼化和庸俗化让经典阅读正在遭遇尴尬的局面。

对于造成这种令人尴尬局面的原因,作为一名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我进行了探索与思考,下面从现状分析和有效指导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国家2001年颁布了《语文课程标准》,其中"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提倡文学名著要"读整本书",附录中的"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也开列了部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但是,在教学第一线,情况却让人担忧,功利性和低俗性导致名著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虚设",这其中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课程资源欠缺。目前通用的语文教材都对"名著阅读"有所涉及,编入了"名著导读"、"名著推荐与阅读"的内容,但令人稍感遗憾的是形式过于单一,无非是简介一下作者、写作背景、整本书的大体内容和风格,而后摘选那么一节,再附上几道思考题,仅此而已,对"名著阅读"缺乏持续的关注和序列性的指导建议,再加上指导"名著阅读"费时费力且需长期坚持方能见效,于是"名著阅读"似一只布满灰尘的"花瓶",被放逐在语文教学的"边"上。学校图书馆把藏书当作"宝贝",束之高阁,一两周难得开放一次,学生更是难得一借。

二是应试教育影响。现在全国各省市都把名著阅读列入了考试范围,但考查的题目多是"说出你所喜欢的某名著中的人物及其性格,或者根据某个情节来分析该人物的性格"一类的试题。于是,学生在课外阅读名著时就出现了诸多怪现象:没有时间看原著那就看缩写本,缩写本还是看不完,就看看故事提要,甚至看老师整理出来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主要场景等所谓"精华内容"。名著阅读也自然成了学生永远爬不完的"题山",游不到尽头的"题海"。

三是阅读兴趣缺失。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气氛严肃呆板,师生缺乏互动,教师只是根据考试题型对课一些纯理性的机械的分析,忽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不能让学生享受阅读的美感和乐趣。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就没有了阅读的成就感,没有了兴趣,便也就没有了阅读。

四是有效指导匮乏。对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的忽视使得想读书的孩子也不知道该如何入手,更为可怕的是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由于初中生心理特点的盲目性与随意性,阅读兴趣集中在通俗文学和流行小说上,网络文学、口袋书、漫画书这种"痞俗"文学占据了他们的阅读阵地。

二、建立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指导

要改变现行的阅读状况,建立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指导,我想可以从下面几点着手:

(一)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初中生感性思维比较强烈,教师可以给他们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他们这些故事就在哪些书中,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室或阅览室张贴名言警句,唤起学生对书的热爱;鼓励学生选取有关书的格言作为座右铭,张贴于家中自己读书的房间,时时警策自己多读书,读好书;还可以利用初中生对名人的崇拜心理,选取名著名篇对其动之以情;注意课内外结合,在讲某个名家的作品时,介绍他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主动寻找阅读,建立阅读的信心与兴趣,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活动。

(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第一,要让学生明确阅读要求。首先要给学生规定课外阅读的底线,部分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第二,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每周至少要用一节课时间指导学生读书,让学生学会细读、精读、速读、略读等方法,明确各自适用的范围。特别要注重指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的积累,让学生学会写读书笔记。初中生应学会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可以分门别类,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三)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活动。利用各种集体活动、竞赛,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可更好地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开展每日妙言佳句摘录、介绍一本好书、讲故事、剪报比赛、诗朗诵、读后感交流会等活动,在教室的一角设置"我的作品栏",展出学生读书笔记、手抄报等作品,评出优秀,给予奖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对课外阅读保持着持久的兴趣。特别指出的是在开展的各种活动中,一定要重视读写结合。

(四)开发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源。师生应努力成为阅读情境的策划者和参与者,建设课外阅读的班级大环境,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具体做法是:(1)召开家长会,争取家长支持;(2)建立班级流动图书馆,倡议每个学生订阅一份报刊或购买一种经典读物;(3)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自由借阅书报;(4)利用日益发达的网络,开展网上读书,建立班级读书博客、读书群,引导学生让网络为读书服务;(5)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们欣赏更多优美的文章;(6)开设"我看天下事"读书讨论课。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读书也应该成为伴随学生终身的习惯,努力做好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工作,会让我们体会到语文教学"润物细无声"的成功喜悦,也是社会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责任的驱使,笔者才把这种思考公诸于众,希望能引起共鸣,进而探索"疗救"的方法。

参考文献:

大学生课外阅读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阅读;调查;分析;图书馆

作者简介:陈建明(1971-),男,河北沧州人,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耿全义(1969-),男,河北沧州人,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高级政工师。(河北沧州061001)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138-02

深入细致的读者调查工作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提高和改进服务的重要依据。为了解高职院校学生读者的阅读现状,探索改进读者服务工作,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对学院10个教学系部学生读者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汇总。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希望达到有针对性的指导高职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实现读书育人的目的。

一、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式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学院2009级、2010级学生,共发放读者调查问卷14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62份,回收率为97.29%。

调查问卷采用选择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相结合的形式,选择性问题涉及学生的阅读量、阅读目的、阅读方式、阅读载体等方面。开放性问题是学生对改进图书馆服务提出建议。问卷内容基本上反映了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读者的阅读状况和对图书馆的利用情况。

二、阅读状况

1.阅读量

学生课外阅读量可以从两方面来衡量:阅读时间和阅读数量。

表1数据显示,大学生课外阅读风气较好,绝大多数人有每天进行阅读的习惯,但近四成的大学生读者课外阅读时间在2个小时之内。另外,还有9.69%的学生没有读书的习惯。

被调查者中有64.76%的学生每学期阅读1本以上的课外书,还有7.56%的学生一本书都不看。两个数据表明高职大学生还是喜欢阅读的,但阅读量偏低,需要积极引导。图书馆应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进行阅读方法和阅读计划的指导,加强好书推荐,推动大学生快乐阅读,让大学生尽享浓浓书香。

2.阅读倾向

(1)阅读目的多元化,整体积极健康。其中以“增长知识”为阅读目的所占比例较大,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以“提高修养、兴趣、休闲放松”为目的也不少,说明有的学生在阅读中过于随意和盲目。

(2)文学经典阅读热情未减。大学生处于敏感而浪漫的青春期,从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他们可以感受经典、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其次,他们喜欢阅读休闲时尚类和社科类图书,这表明大学生对社会时尚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社会科学知识和经验的关注。

(3)在阅读方式中,近半数的学生选择了随机地凭兴趣阅读方式,泛读重于精读。阅读中缺乏有目的的主动选择,很大程度上带有娱乐性质和功利色彩,这说明从读者的阅读心理、阅读需求等深层次的服务上要加强指导。

(4)读书态度趋于成熟。对社会上流传的“当前大学生只满足于网络快餐,读书态度比较浮躁”的观点,大学生们的反对意见比较强烈。他们中绝大多数的人认为网络只是一种载体,与读书态度无关。但从调查发现,仍有10.72%的学生倾向或者说是喜欢网络“快餐文化”。

3.阅读途径

从表3中可以看出,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的阅读主要还是通过图书馆来实现,馆藏书仍然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同时,数据显示网络阅读上升趋势明显。在期刊以外的阅读途径选择中,31.86%的学生选择通过网络途径进行阅读。这与当前手机网络的普及有关。手机网上阅读有着信息面广、更新快、量大、阅读方便等传统图书馆不具备的优势。

4.阅读服务

为大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优质服务方面,图书馆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开放性问题――对改进图书馆服务提出建议进行分析汇总,很多学生提出“增加阅览座位”、“营造人文氛围”、“增设休闲场所”,说明在阅览环境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

关于对图书借阅的评价,被调查者对图书摆放、借期、馆员服务等比较满意,对图书种类、数量满意度较低。图书馆应加大投入,多采购热点图书、专业新书、经典名著,满足青年学生的求知欲,帮助他们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三、应对措施

针对高职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反映出的问题,图书馆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阅读活动,营造读书氛围。

1.引导阅读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阅读的内容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跳跃式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被称之为“浅阅读”,呈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1]相对应的“深阅读”则是在充分发掘内容的前提和基础上,有新见解、新发现,并开拓出新的意义领域的阅读,是研究型阅读。浅阅读可以引导用户向“广”的方向延伸,深阅读可以帮助用户向“专”的方向挺进;浅阅读可以激发兴趣,让阅读者发现什么才值得深阅读,而深阅读培养的思考习惯,能使浅阅读的选择更为精细和准确。当然,就图书馆而言,深阅读对用户的影响肯定会更持久更深入,也有利于培养用户的思考能力、逻辑能力和感悟能力,能让他们更深刻地领悟知识,汲取营养。

根据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阅读现状,我们欣喜地发现:尽管大学生阅读时间、阅读数量不尽如人意,但大学生的阅读依然符合社会主流趋向,他们喜爱的图书报刊大多既符合青年成长时期的特征,又不失时代特色,我们应在引导学生掌握正确读书方法上下功夫,培养读书趣味,推动大学生良性阅读行为。

2.改善阅读环境

图书馆是专为读者而创设的求知地,馆内外的场景都是为营造读书气氛而设,馆内藏、借、阅一体化管理也旨在助读和促读,踏进馆门便觉书香芸气扑面而来,读书精神立刻受到提振――这种体验和感受,对很多读者来说,图书馆仍是传统纸质阅读的最佳场所,在阅读环境和氛围上是新阅览媒介无法替代的。为此,我们从“净与静”上做文章,“净”要求馆藏资源摆放合理,室内地面清洁,空气清新,阅览桌椅整洁无尘。在图书馆环境中增添了一些绿色植物,增加了励志名言等,使室内环境布局达到协调统一,给予读者以精神上的感染。“静”则从注意手机声、脚步声、交谈声中做到,养成读者静心阅读的习惯,置身于这样一种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读者才能更好地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思考。

3.注重服务细节

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日常工作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在读者服务中提倡使用文明用语,多些“你好”、“请”、“谢谢”,少说“严禁”、“不知道”、“甭问我”等语言。在为读者服务时,要求具有百问不厌、百拿不烦的精神,平等和善地对待每一位读者。在每个阅览室设置温馨小提示,例如在借阅处设置“读书求广博,惜书在细微”、“带走的是知识,留下的是安静”;在阅览室设置“文明阅览记心间,轻言轻语保洁净”、“静读万卷书,稳走千里路”等警示标语,让读者进入图书馆感到愉悦、舒适和亲切,在优雅的阅读环境中获得放松与调节。

四、结语

弗兰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可见,除了增长知识以外,读书对人的精神修养、性格塑造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文化价值观念发生变迁,这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造成很大压力,使他们感到紧张与焦虑,困惑与迷茫。阅读能够引导大学生在宣泄之后归于平静,在平静中走向思考。积极运用各种方式,帮助大学生从阅读中汲取更加丰富的营养,让阅读成为提高学业、健全人格、享受生活的必需,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本次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阅读存在一些问题,如有极少数的学生不读书,还有读书随意性大,缺乏主观目的性等。图书馆要从细微处着手,通过深入的分析和完善的服务来充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积极开展读书指导,推广读书方法,宣传读书精神,更好地发挥读书育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