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三学习化学方法

初三学习化学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三学习化学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三学习化学方法

初三学习化学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勤于预习;培养兴趣;练习

一、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

化学课程是一门在实验基础之上开设的学科,通过学习相关的化学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的实验技能,进而有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将来进行科学实验研究提供有利的条件。在学习初中化学课程的时候,学生还要接受一定的思想教育,完善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树立不断进取、积极探索以及不断创新的态度与积极严谨的学风。与此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自学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为高中化学知识的有效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前预习与笔记记录

化学课程上课前,应当抽出必要的时间自觉预习课堂教学内容,因此掌握课前预习方法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可以通过阅读课本的方式,了解课本中的知识内容以及相关的重点,进而将一些不懂的问题进行一定的标记,这样就可以在听课的时候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学习起来也就比较容易,取得的效果也比较好。其次,掌握课本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相关疑点。在全面了解新知识后,应当对课后习题进行全面的思考,做好相关解答教学活动,尤其是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更应当加强重视。同时,要想学好化学课程,还要做好课堂学习笔记。这样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对课后复习的帮助也非常的大。基于此,要想学会记笔记,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提高听课效率

对于课堂教学和学习而言,听课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是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课堂上掌握本堂课的主要知识点,对于确保学习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中,若课堂上可以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技能,则课后复习以及做作业时就不会感到非常困难;若上课时精力不集中,不能认真的听课,或者当堂没有真正地听懂,则课上几分钟便可以解决的问题,则在课后复习过程中需要花费几倍时间方可弥补。由此可见,学生课堂上的认真听讲,是学好化学这门学科的关键所在。同时,还要跟着教师的课堂讲解和实验演示,积极地进行观察和思考,踊跃发言,即抓住课上教师讲解的每一分钟,认真做好课堂练习,把所学内容争取当堂消化掉。

四、重视实验操作,培养学习兴趣

现在的化学课本中已经编入了81个与课本知识相关的演示实验。实践中,通过对实验学习内容的安排,观察教师在实验演示过程中的操作和表现出来的现象,并以此为基础独立完成相关的实验,认真学习实验知识,为化学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一是,在进行课堂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观察老师的实验操作过程以及产生的现象,一定要有明确目的,因此,一定要全面、具体。比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验证存在氧化还原反应,尤其是氧化铜,可被氢气还原成铜。实际观察过程中,一定对反应物氢气是无色的以及氧化铜粉末是黑色的等现象进行记录,反应条件――加热,最终的生成物为铜和水。二是,在实验课上一定要认真听讲,了解实验目的、原理以及步骤,之后进行亲自操作,认真完成实验课程中安排的相关实验,并且一定要集中注意力,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具体的操作,反复练习,认真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相关现象,进行相关的思考,进而记录真实的课堂教学内容。

五、课后及时复习

对于一节课内容而言,通常只需十多分钟即可复习完,也可像放电影一样简单地过上一遍。通过日常的复习,可有效地加深理解、巩固相关知识和内容。复习过程中,应及时、全面,决不可拖延时间。复习过程中,若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应及时向教师请教。课后复习过程中,应当勤于练习,认真做作业复习工作,如此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初三学习化学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三;化学课堂;教学效率;途径

在初三的各科目中,化学课程与其他的课程具有很明显的区别,化学课程是帮助学生们理解自然现象,进行科学的思考,随着社会技术水平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化学具有很高的实时性、应用性,而且相关的知识体系发展变化很快,实践性很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根据化学课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注重教学的有效性,提初三学生的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推动初三化学教学的顺利进行与发展。

一、培养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与进步,提高初三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其中重要途径就是在初三课程中有针对性的开设化学课程。根据研究化学素养的具体表现包括化学分析能力、基础知识、科学认知以及化学意识和情感。其中化学分析能力是指初三生获取现象信息、处理信息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随着先进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逐渐普及,计算机越来越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化学培训当然也主要依赖于计算机,信息能力的培养主要靠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实际操作。所以老师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将化学课堂得到的结论运用到实际生活实践中去。科学的化学教育能够使学生进行科学思考,还有初三化学老师应明确化学教育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化学教学实践。

二、采用案例教学,提高初三生在化学课的动手能力

在对初三生进行化学教育时,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进行实验学习时,宜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进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模块,便于学生的理解掌握。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围绕学习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老师应针对教学重点采用“半成品加工法”进行教学工作,这种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最大程度的领略化学的知识内涵以及实验操作要领,又确保了作品的美感和统一。

三、培养他们的创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课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调整上课内容,多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不能只是照本宣科的解答学生的问题,要积极引导他们的探索意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起他们对新知识的兴趣。教师必须要善于抓住、判断、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鼓励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索探讨,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方式,成为教学中的亮点。另外为了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化学课程教师也应该积极学习新知识,丰富自己的化学知识的储备,这样也促进自身的提高。

四、改进初三化学教师的教学方式

4.1学校要重视化学课程教师

在目前的升学考试中,化学课程是必考课程,但所占的分值很少,因此很多学校不重视化学知识的教学,所以也不注重对化学课程教师的培训。而化学课程教师往往既是任课教师,有是班主任,或有其他兼职。另外,学校也不关心化学课程的教学水平,上课效率低下,没有配置上课所应该使用的实验设备,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化学课程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学校要重视对他们的关怀,积极对他们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还要公平地评价他们的教学成果,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从而促进化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4.2积极培训化学课程教师

在素质化教育的时代,化学知识更新很快,因此化学课程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目前很多化学课程教师并化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因此学校更要经常对他们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化学教学技巧,吸收化学相关专业的高水平的毕业生。若化学课程教师想成为一名高水平的教师,那么必须要时刻跟随着化学素质教育发展,这样才能拥有丰富的化学知识,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4.3完善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初三传统的化学教学课程就是为中考服务,而化学课程包括实验的课程,虽然属于高考必备课程,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新的化学教学方法。传统的照本宣科、知识讲解、技术训练等被动的教学方法明显不适应化学课程,必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教学效率不高。所以必须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让他们能自觉地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五、制定初三化学课程相应的评价系统

好的化学课程的评价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自觉学习与思考以及创新,那么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就应该注重对评价方法的研究,提高化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结合化学课程的特点,化学课程要更加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只是要注重最后的结果。若一个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去主动的解决问题,那么他就具有探索的精神,而这种意识在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要引入这种因素,不能简单地用一张试卷考核他们。

六、总结

在新课程教学的背景下,提高初三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学校的目标。因此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实际,积极研究好的教学方式与技巧,采用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对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来提初三对化学的兴趣。教学老师也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最终促进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创新,提高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另外,化学的教学也要围绕学生,只要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化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金伟清.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06,(30).

[2] 苏同福.化学分层递进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05,(01).

[3] 王海光.初三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学周刊,2013,05,(05):56.

初三学习化学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溶液;迷思概念;微观表征;概念转变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8–001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化学一直被认为是较难学习的科目之一,存在一系列的迷思概念[1]。迷思概念是人们在正式学习科学之前,就已具有描述及解释科学现象的系统架构,这些系统架构常与科学家的观点不同,并且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不易被改变。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指的“概念”是广义的,它与一般心理学上“概念”的含义有所不同,它是指关于某一对象的观点、看法[2]。

另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化学学习包括宏观、微观、符号三种水平,在化学学习中,学习者需要在心理上形成对物质及其变化的三种表征形式: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并在三者之间进行心理转换[3]。一些研究表明,学生对物质的微粒性感到难以理解,同时在对化学符号进行解释时也遇到困难,这就成为化学难的一大原因[4]。

初三学生刚刚接触化学,由于物质的粒子观、化学符号观还没有成熟,一些片面、不完整的生活经验时常造成迷思概念的出现。《溶液》单元中学生的迷思概念尤为明显。因此,本研究希望找出学生关于“溶液”的迷思概念,并试图设计“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教学法促进学生溶液迷思概念转变。

2 初三学生“溶液”迷思概念研究

为了充分了解初三学生关于“溶液”迷思概念及其成因,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及半结构访谈两种方法进行研究。

2.1 问卷调查

为了较大范围探查初三学生关于“溶液”的前概念,采用问卷调查法。

2.1.1 问卷设计

(1)问卷涉及的主要内容

初三学生在学习《溶液》单元之前,对“溶液”并不是一无所知的,通过生活经验还是习得了不少关于“溶液”的前概念,但这些前概念当中,学生可能有一部分存在迷思。不少研究对学生的“溶液”迷思概念进行探查,其中涉及的迷思概念集中在溶液的基本特征、溶解后溶质是否还存在、物质溶解的限度、溶解度受什么因素影响等方面[5]。

人教版教材中《溶液》单元的课题中主要涉及几个概念:“溶液的基本特征”、“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溶质质量分数”等几个概念,除了“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以外,这些概念都与学生所持有的前概念密切相关。

综合先前研究及人教版教材中《溶液》单元的课题内容,本调查确定以《溶液》单元前两个课题“溶液的形成”、“溶解度”两大部分中的内容为核心设计调查问卷。

(2)问卷题目的形式

目前对迷思概念的研究中,问卷调查多采用“二段式(two-tier)诊断工具[6],第一阶段是判断题或者单一选择题形式,第二阶段为理由选项。这样的问题设计相对来说有利于对学生的迷思概念有个较完整的了解。但也有局限,比如说,对第二阶段的理由选项,问卷设计的考虑要非常周全,否则有可能出现问卷中没有学生脑海中的理由,导致学生乱选而影响研究结果。所以,本次问卷调查主要以判断题形式出现,而对理由的描述,将在半结构访谈中完善。

参考相关文献,调查问卷拟定迷思概念探查问题共15道,以判断题的形式提问,以方便数据处理及量化调查结果。

2.1.2 调查对象

2013年1月,选取广州市一所学校初三年级两个普通班共95名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这两个普通班在年级排名中等,较能代表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的水平。

2.2 半结构访谈

通过问卷调查无法获知学生对命题判断的理由,故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通过半结构访谈进一步了解学生做出判断的原因,从而能比较全面地分析迷思概念产生的来源。

2.2.1 访谈提纲

访谈提纲以问卷调查中出现较多问题的内容为主:

(1)纯水是溶液吗?为什么?

(2)你认为“糖水的下部比上部甜一些”吗?为什么?

(3)你认为“溶液应该是颜色均一的”吗?为什么?

(4)如果一种固体物质未能完全溶解于水,那么它属于溶液的一部分吗?为什么?

(5)你认为物质溶于水以后,形成新物质了吗?为什么?

(6)你认为不同的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一样吗?为什么?

(7)你认为升高温度能使所有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量增加吗?为什么?

以上问题,主要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解释自己的想法,同时也会记录交流中一些提纲没有列出但是学生提到的内容。

2.2.2 访谈对象

在问卷调查后,每班选取3名调查问卷中错答率较高(约70%以上)的学生为访谈对象,了解其想法与科学概念不同的原因。

2.3 研究结果与分析

2.3.1 问卷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5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问卷回收率 94.75%,问卷题目及调查结果见表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总体而言,初三学生在学习“溶液”的科学概念前已经对其有一定的认知,关于溶解度的题目大部分错答率均低于20%。因生活上经常遇到需要增大物质的溶解量、溶解速率的情况,学生已经对相关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对于溶解时放热或者吸热的现象,学生比较少接触到,错答率约为33.33%。题目中错答率较高的有三道,分别是第5、6及第7题,均是涉及溶液的基本特征。可见,虽然初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少的“溶液”,但是对其了解只是片面的。

2.3.2 访谈结果

访谈以调查问卷中的问题为纲要进行,由此获得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访谈得出学生对自己所持有的迷思概念的解释,归纳如下:

认为“纯水是溶液”的学生认为液体就是“溶液”,因为它是“100%的水溶液”。这明显是并未了解“溶液是包括溶剂和溶质的混合物”的科学概念所致。

认为“糖水的下部比上部甜一些”、“溶液应该不是颜色均一的”,“因为未溶于水的食盐也属于食盐水的组成部分,而且由于盐或者糖等物质比水重,所以它们会下沉,导致下部的溶液浓度更大,所以下部的糖水比上部甜,如果是有颜色的溶液,其颜色就不均一”。

认为“物质溶于水后生成了新物质”,“因为CO2溶于水会与水反应生成H2CO3,故糖溶解于水,应该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

认为“不同的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一样的”,“其实也不知道是否一样,只是猜的”。

认为“升高温度能使所有物质的溶解量增大”,因为煮糖水的时候往往加热后本来还没有溶解的糖也溶解了,对于其他物质也该是这样的。

有趣的是,一位被访学生认为“物质溶解后就消失了”,但是当被问及溶液的质量的时候,一受访学生则认为应该是等于被溶解的物质加上水的质量,显然,这与他的“物质消失论”是矛盾的,但迷思概念依然存在。

2.3.3 结果分析

从问卷调查中可知,初三学生由于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溶液》单元的部分知识具有较好的认知,但是也对某些问题存在迷思概念,从访谈中可以了解学生产生这些迷思概念的原因。结合访谈中可以看出:

(1)学生在接受溶液的科学教育之前,基本上对这个概念只有宏观上而没有微观上的认识,基本上没有人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或者描述他们自己的“溶液”概念。类似“物质溶于水是以离子或是分子的形式存在”,“溶液在形成的过程中物质的粒子会在溶剂中扩散”,“溶液中的离子或者分子是均匀分布在水分子的间隙中”等这些微观概念还没有形成,从而才会存在“溶液应该不是均一的”等迷思概念。

(2)生活经验也会影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例如他们会认为“糖水的下部比上部甜”,也会认为“溶液应该是没有沉淀的”是错误的,学生是将还没有混合均匀的糖水视作溶液、将没有溶解于水的沉淀也当作是溶液的一部分。学生这些迷思概念源于不完整的经验,同时也是没有对宏观现象进行合理的微观表征所致。

(3)对于“溶液的形成”概念及访谈者对自己所持的概念的原因解释,可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他们习惯将自己学习过的知识扩大到对所有关于“溶液”概念的理解。例如,“对物质溶于水是否形成新物质”的问题,学生趋向以CO2溶于水的这个例子作解释,认为形成了新物质,实际就是根据之前所学知识对新命题进行推论判断,这是学生常见的思维模式,以偏概全。

3 研究结论与启示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第九单元《溶液》的学业水平达标要求中的“过程与方法”提到“通过常见物质的溶解性、饱和溶液的形成等实验,体会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的联系。”[7]可见,质量评价标准对学生关于溶液概念的理解已经不能仅限于宏观现象,而应该深入到微观本质上。初三学生学习物理及化学以后,逐步形成微观的物质概念,也开始可以用微观概念来理解宏观现象。因此,可尝试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微观表征形成科学的溶液概念,让学生发现科学的微观表征与自己之前错误的宏观表征之间的矛盾,进而原有的错误概念。

结合研究的结论,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通过多呈现各种微观图示,指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看待溶液的构成;

第二,通过微观图示的绘制,让学生体会并描述溶液形成的过程;

第三,通过对溶解度曲线图线的分析,学生可了解物质溶解度是有限的,不同物质在相同溶剂中的溶解度是不同的,且会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同时,学生能发现,并不是所有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这样能够引发认知矛盾,从而促进原本迷思概念的转变。

《溶液》单元在整个初中化学的知识结构当中,起到过渡性的作用,它能解释酸碱盐溶液的形成和构成,因此它对以后的学习起到十分重要的铺垫作用,因而在教学中转变学生的迷思概念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后面章节的教学。

参考文献:

[1][4] Keith Taber (2002). Chemical misconceptions -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cure. London: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7.

[2]蔡铁权,姜旭英,胡玫.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3.

[3]黄婕.“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学习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初三学习化学方法范文第4篇

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使得教育趋于人文化,愈加注重兴趣的培养,这是新时代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学生对所学学科感兴趣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这时候的兴趣培养对之后的学习有着促进作用。作为教师,应积极采取新兴教学方式,多加实践,力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其乐于接触化学、主动培养化学思维。将浅谈提高初三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三;化学;学习兴趣;培养方法

化学学科因其实验性的学科性质,本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这一特性,使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热衷于化学学习。在使用教学模式时,应注意创新,结合实际,不断根据学生的现实状态做出适当的调整。

一、充分利用书本实验,促使学生积极探索

化学的学习应以实验为重心,只有在实验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掌握理解理论知识。所以,在讲课时,教师应注重实验教学,以此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人教版的初三化学中,书的序言部分就有一个关于燃烧镁条的实验,教师在讲授这一章节时,应将实验带到课堂中,让学生看到镁条燃烧时的颜色。这个观察的过程会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理论知识的实践,对其兴趣的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实验结束后,可以做课外知识拓展,告诉学生这个燃烧规律目前大规模利用于信号弹。

二、积极补充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对于初三化学的教学,不应只停留在书本教材上,应将书本看作教学指导,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知识拓展。从教材本身来说,它是为所有初三学生进行化学知识铺垫而编写的,所以教学的时候,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教教材,应探索研究适合学生的课外知识,丰富多彩的课外知识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关注,继而提高其探索的兴趣。同时,在选择课外知识的时候,应注意切合实际,选择既对培养学生化学思维有帮助又具有趣味性的知识,使其产生兴趣融入课堂。比如,在讲序言部分时,可以在原有的实验设置基础上再拓展几个实验,用充满趣味的实验效果给学生以震撼的视觉效果,例如可以通过演示白磷自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自然磷火。

三、将兴趣的培养转变为一个持续的过程

产生兴趣可能是在一个瞬间,而教师该做的就是将这一瞬间持续,使之成为一种习惯,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热爱化学、主动学习化学。老师在进行课堂讲授时,可以多贴合实际,多用现实中的现象进行举例,学生在接触到这些具有生活气息的知识时可能回家与父母交流,而此时的家长应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成功满足的感觉,继而保持学习兴趣,主动地接受化学知识。另外,应该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具有挑战性。例如,为解释某一现象,让学生组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演示讲解,再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的完整尝试教学的过程,会使学生以挑战的心来看待理论知识,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将兴趣保持下去。同时,以这种方式获取的知识,能在学生心中留下长久的印象,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四、积极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式

化学实验大多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初三化学的学习还包含一些理论知识和计算题,这些内容因具有很强的理科性而较难使学生产生兴趣。这时教师应积极采取新颖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在实验部分建立起来的兴趣进行巩固,更为之后理论知识和公式计算题的学习建立基础。这些新颖的方式能使学生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保持愉快的学习状态。授课过程中,老师还应结合现实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培养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家中自学,将不会的问题保留到学校中集体讨论。在学校集体学习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团队共同学习,教师适时适当给予指导意见。而在考试后,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检查,将批改完的试卷进行自我分析,以自己找出问题并加以改正为最好解决方案。也可将习题练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班级分成几个小组,由老师准备习题,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解答,这种团体竞争的学习方式,会使学生感受到做题的乐趣,比单纯的以作业形式的习题练习效果更好。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断观察学生的内心,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与考试观。不将考试成绩的优异当作主要目标,而忽视学习化学最本质的目的,更要避免学生应过度在意成绩的优异而产生对学习化学的厌恶,使学生无法以一颗积极向上、充满斗志的心进行化学学科的学习。化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其实验优势,抓住学生的兴趣,并积极采取措施将这种兴趣维持下去,最终形成一种学习的习惯,终身保持。而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应将初中生的兴趣培养作为教学目标,以多种有趣的教学方式来为学生营造适宜的学习氛围,丰富其化学学习生活。学生只有在对所学学科充满兴趣的心态下,才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主动去解决问题,获得学业的成功。

作者:郭桂玲 单位:山东省济南中学

参考文献:

[1]张永波.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J].教学教育,2008,14(04):40-41.

[2]王华强.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J].教育前线,2008(15):46.

初三学习化学方法范文第5篇

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生现状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对教材中的绘画、雕刻、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等美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在美术的审美鉴赏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对学好本册教材打好了一定的基础。但初三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不够,参与获得的主动性较差。对美术知识的系统不够明确,知识结构层次不是很健全。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学期拟定十六课时的课程。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为基本点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在继承美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社会的近步与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突出时代感和地方特色。在结构上,以美术形式语言集中划分单元,淡化不同课业之间的区别,在传授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习得两方面的需求。

三、教材中重点、难点:

重点内容涉及到绘画创作和设计的内容,绘画包括版画和抽象艺术的创作等绘画创作知识。设计主要是以设计的分类和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平面设计和立体构成等方面的设计知识。

工作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产生的不同类型的美术术作品,认识、评书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术作品相同于不同的呈现方式。通过欣赏、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家对艺术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语言、表现方式方面的不同特点,认识、评书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家在类似内容的表现方面呈现的不同文化特色和艺术语言。

2、了解物质材料在平面、半立体和立体造型艺术创作中所起的作用,认识各种常用材料的质感、特性和在参与艺术造型种不同的效果,体验用自己双手所创作的美与生命。羊城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留心身边各种美的因素并利用其进行美的创作的习惯和意识。

3、了解环境设计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社区环境美化的基本原则、设计规划、包括的内容以及美化的方法。初步学会以易得的材料设计制作沙盘模型学会调查

研究、搜索获取资料的途径和方法,感受自主探究学习对自己成长的意义,体验成长的快乐。认识社区环境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环境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培养热爱家乡,投身家乡发展的态度和情感。

4、了解本地美术文化的种类、特点及与当地社会发展的联系,初步掌握当地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种的艺术特征、表现手法等,并尝试进行继承和发展的创意设计。通过收集、调查等方式对当地美术文化进行考察,体验美术学习的考察方法和手段,提高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当地美术文化的分析与认识,及进一步开发利用,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意识。通过对当地美术文化的考察和继承发展的设计活动,增进对自己的家乡的认识和热爱,形成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尊重、共同工作的合作意识。

5、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现代工业设计作品,认识现代工业设计的范围和特点,体会现代工业设计的实用性和美感。

主要工作及措施

1、根据对初三学生的情况分析再加上初三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2、在课堂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心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美术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要学会判断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在教学中,我以促进人格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公民必备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为基础,注意贴近学生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力图做到富有情趣和启发性。

4、学生了解了有关美术的基本情况后,紧紧把握住教材重点、难点,面向全体学生抓好教学管理,全面开展教学活动。

初三美术教师工作计划2一、学生现状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对教材中的绘画、雕刻、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等美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在美术的审美鉴赏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对学好本册教材打好了一定的基础。但初三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不够,参与获得的主动性较差。对美术知识的系统不够明确,知识结构层次不是很健全。

二、教学内容分析:

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为基本点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在继承美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突出时代感和地方特色。在结构上,以美术形式语言集中划分单元,淡化不同课业之间的区别,在传授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习得两方面的需求。

三、教材中重点、难点:

重点内容涉及到绘画创作和设计的内容,绘画包括版画和抽象艺术的创作等绘画创作知识。设计主要是以设计的分类和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平面设计和立体构成等方面的设计知识。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欣赏、评述能初步了解外国美术发展的历史面貌及其回环成就,初步认识了解外国美术的艺术性和艺术魅力,初步了解他们的社会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2、通过欣赏讨论与读书相关的社会活动及其创造的美术作品,感受其文化内涵,使个人素质得到提升及长远发展。

3、通过赏析生活中各种富有文化品位的用品和环境,体会认识生活格调。确立对高雅生活品位的向往和高雅的生活情调,学会自己美化生活和充实调节精神世界。

4、让学生们了解相关的造型艺术知识,认识造型艺术的不同表现语言、不同表现形式。

5、通过欣赏中国,民间美术作品,认识中国民间美术独特的美感和表现特点,感受民间美术作品和谐的艺术与实用价值,体会各民族劳动人民在美的创造上的智慧。

五、教法及措施

1、根据对初三学生的情况分析再加上初三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2、在课堂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心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美术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要学会判断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学生了解了有关美术的基本情况后,紧紧把握住教材重点、难点,面向全体学生抓好教学管理,全面开展教学活动。

六、教学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