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

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

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发展理论 职业素养 职业意识 职业能力 生利主义

【中图分类号】G718.5

职业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职业素养,关于职业基本素养系统化的相关研究,国外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此之前,对于职业基本素养的研究,多是于心理学或者管理学旗下,缺乏独立性和系统性;就内而言,近代以来,在陶行之、黄炎培等部分思想家的引导下,与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引进了西方职业教育模式,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开始萌芽,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在国内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基本素养研究体系。

对于职业素养的概念,国内外教育系统、企业系统都提出过不同的定义,尽管各个领域对于职业素养的定义略有不同,然万变不离其中,几乎所有对于职业素养的定义都包含职业需求中各类心理层面、思想层面、道德层面以及能力层面的要求里,简单说,职业素养意即职业素质的培养,具体而言,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国家对于此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然而就像前面说的一样,无论是哪一个领域的哪种看法,其目标都在于尽可能多的囊括职业化专业化领域所需要的心理、道德、行为方面的各种要求,下面,我们按照企业、国外、国内三个角度分别论述职业素养的基本内涵。

(一)企业家眼中的职业素养

“中国创新培训第一人”吴甘霖先生,现为甘霖智慧国际培训机构理事长、世界青年成功学会副会长,他在总结了自己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结合牛根生的人物成功史,在其《一生成败看职商》中提出这样的一个看法,即: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他甚至提出,一个人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取决于其“职商”,而职商由以下 10 大职业素养构成 :

①敬业:只有你善待岗位,岗位才能善待你。

②发展:与单位需要挂钩,才会一日千里。

③主动: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④责任:会担当才有大发展

⑤执行:保证完成任务

⑥品格:小胜凭智,大胜凭德

⑦绩效:不重苦劳重功劳

⑧协作:在团队中实现最好的自我

⑨智慧:有想法更要有办法

⑩形象:你就是单位的品牌

在吴甘霖先生的理念中,职业素养无疑是决定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除此之外,还有美国最著名的《哈佛商业评论》曾经评出职业人应该遵循的九条职业道德:诚实、正直、守信、忠诚、公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追求卓越、承担责任。 在这一个对于职业素养的评述中,显然将职业道德作为职业素养的重中之重而提出。

目前,中国企业普遍认为职业素养包含了以下要素: 敬业精神、忠诚、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高度进取心、自动自发地工作、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不找任何借口、具有较强的执行力、找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提好的建议、维护企业形象、与企业共命运等方面的内容。 同学们在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当中可借鉴企业要求,提升自己。

(二)国外学术界职业素养研究简述

国外对于职业素养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与生涯指导学家们均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下面列举几个影响较大的理论供老师和同学们学习:

第一,“素质冰山理论”。这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的著名模型。在这个模型当中,将人员的个体素质分为“冰上部分”和“冰下部分”,其中,“冰上部分”包括了基本知识与技能,这部分素质比较容易测量,也容易通过后天的培训获得、改变和发展。而“冰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难以测量的部分,这一部分教难受外界的影响,但是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作用。

对于这个模型,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和塞尼.M.斯潘塞博士则从特征的角度再次进行阐述。素质冰山模型把个体素质形象地描述为漂浮在洋面上的冰山,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属于在水面上的表层部分,这部分是对任职者基础素质的要求,但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这一部分也称为基准性素质。基准性素质是容易被测量和观察的,因而也是容易被模仿的;换言之,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培训习得。内驱力、社会动机、个性品质、自我形象、态度等属于潜藏于水下的深层部分的素质,这部分称为鉴别性素质。它是区分绩效优异者与平平者的关键因素;职位越高,鉴别性素质的作用比例就越大。相对于知识和技能而言,鉴别性素质不容易被观察和测量,也难于改变和评价,这部分素质很难通过后天的培训得以形成。

第二,“职业周期理论”中对于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加・薛恩的职业周期理论指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分别要经历成长期、幻想期、探索期、进入工作实践期和基础培训期五个阶段,在这五个阶段中,大学生分别扮演学生、候选人、申请人(应聘者)、新学员(实习生、新手)等角色。在其中,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要接受适当教育培训,开发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习惯和技能,进入劳动市场获得第一份工作,或成为某个企业的实习生,适应企业的日常程序,并为进入下一阶段打下基础。这里根据职业周期的不同,对于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也不同,在该理论中,对于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着重于职业习惯和技能方面。

(三)国内相关职业素养的定义

国内,对于职业素养与职业素质的定义上普遍界定不清,不少学者将其混为一谈,如刘小波、吴小平、张敏敏认为“职业素养是完成和发展职业活动所必须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的集合。” 裘燕南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包括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等职业素养。”

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了职业素养与职业素质的不同,其区别在于职业素养是职业素质的养成,一个为动态一个为静态,如贾义保从社会的角度将职业素养定义成职业素质的养成,即“一定的职业要求与规范在从业者个体身上的内化,是从业者生理结构及潜能向着一定社会职业对人的行为要求与规范定向发展与开发”

尽管国内外学者们以及企业家对于职业素养各自有类似或者相异的说法,然而,在职业素养的内涵与外延,具体特质,中国化的职业素养方面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综上,可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发展的过程,它是个体素质的职业化,为动态形成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平芸:《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现代商贸工业》,2007年1月

2. 彭娟:《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与结构要素》【J】,《高教论坛》,2012年8月

3. 王易,邱吉:《职业道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 高亚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与能力篇)》【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范文第2篇

1.课程目标与职业能力的定位不清晰。

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应该以职业能力作为落脚点。但现实中,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都存在对职业能力定位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使得两个阶段的相关课程目标经常需要调整,同时也更容易出现课程目标重复、断档等情况。

2.专业理论课程没有体现中职与高职之间的区别。

目前,由于管理体制上中高职学校各自为政,使得中职和高职的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课程设置难以统一规划。导致专业理论知识重复学习,没有螺旋式上升的理论知识结构做铺垫,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3.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层次划分不清晰。

专业技能课程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关键,现实是中职与高职在专业技能的层次划分上并不明确,各中职学校的技能训练过浅或过深,高职阶段的技能训练又很难及时针对来自不同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整,造成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二、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课程开发的思路

课程开发最核心的问题是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五年一贯制的课程存在前后两个阶段衔接的问题,所以有更多的因素需要考虑。

(一)课程定位

第一步,通过对大量企业用人信息的收集,从中分析人才需求,结合行业内的专家论证,确定专业所服务的具体岗位(群);第二步,深入工作一线对具体的工作岗位(群)进行分析,确定课程对应工作岗位的任务、流程、职责、所需知识、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等;第三步,分析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明确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以及前后课程的联系;第四步,根据中职与高职不同的培养目标,结合市场需求的指导,明确课程在中职、高职两个阶段的定位。

(二)课程设计

职业教育以面向职业岗位、为生产建设第一线提供人才为目标,所以应当紧扣行业需求,为行业企业提供有能力的发展性人才,这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最根本特点。所以,五年一贯制的课程设计理念首先应该遵循“能力本位”原则,课程设置体现岗位需求,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娴熟的专业操作技能,以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和自身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其次,要考虑中职与高职两个阶段在能力层次上的定位与衔接。中职阶段以培养基础职业能力为主,满足企业对初、中级人才的需求;高职阶段以培养中高级职业能力为主,让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平滑提升,达到企业对中高级人才的要求。

(三)课程内容设计

中职阶段以网页设计与制作基础能力的培养为主,以零散、简单的案例作为教学载体,打破按照“软件知识点”为主线来划分教学模块的方式,采用按照“网页内容”来划分教学模块;高职阶段注重提升已有网页设计的基础能力,通过完整的网站项目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系统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全面的职业素质。

(四)教学方法设计

无论是中职阶段还是高职阶段,都采用“行动导向教学”的模式来组织课堂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配合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最终整合形成有效的行动能力。具体来说,中职阶段的教学内容更适合采用具有“行动导向特征”的案例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知识竞赛教学法等来组织课堂完成基础部分的学习;高职阶段更适合采用项目教学法、角色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的结合来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五)考核方法设计

五年一贯制的课程设计理念遵循“能力本位”原则,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获得产业界所需的各种能力与素质,所以课程评价不仅要看到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更要看重其得出结论的过程,了解学生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及各种职业能力。中职阶段重点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对基础技能的掌握,注重学习过程的质量控制,加强形成性考核的比重。强调平时考核的中间过程(课堂表现、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小组竞赛等),引导学生打好基本功,从细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高职阶段的考核要加重考核学生在项目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所以,考核的内容注重项目执行过程的阶段考核,将平时的项目成果、作业、报告、个人在小组项目中的贡献、项目的创新性等列入评价范围,关注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特长等个性特点,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指导;高职教学;职业素养

一、高职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技能工作者的重要人才培养机构,以培养具备一定职业素养的综合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高职院校现代化教学培养体系的指标中,能够总结出四项职业素养的能力体现: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专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道德,是学生在其行业内的发展中,是否能够以普遍社会价值观形成其职业操守,以及基本的企业和社会道德标准。职业意识,指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能否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个人职业能力,迎合企业发展与时代创新的需求,同时也是其职业素养的重要意识培养方向。专业技能,是学生赖以生存的技术手段,也是高职院校的主要培养方向。赋予学生基本的生存技能,创造社会价值是高职院校的必备责任,同时也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基础。职业态度,指学生是否具备在职业压力中,摒弃不良的思想格局,始终以敬业精神为主导,发挥出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为社会发展做出义务的工作态度。职业素养的四个组成部分,就是职业指导的重要方向,完善各部分能力的共同提升,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职业素养。

二、依托职业指导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式

第一,建设“活动性+课程性”为基础内容的职业课程体系。基于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方向的引导,在职业指导课程的构建中,应当体现出教学本质的课程性,突出以实际工作能力为依托的教学方向。一方面,针对课程内容规划出具体专业技能的应用实践课程,通过丰富本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形成专业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对于普遍的多专业共同开展的职业指导课程,应当涵盖职业道德与操守的内容,从而明确学生在职业态度上的奉献精神与合作意识的提升。对于职业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系统化的课程安排,同样需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参加更多的活动,丰富个人经历的同时,在活动中体现出课程内容的实质性与活动性。通过不同的活动内容,促进学生职业化的性格与个人修养同步提升,而活动中熏陶出的个人气质,将体现出传统教学无法提升的职业素质。第二,促进“专业技能培养+人文素质培养”教学资源完善。以专业技能为培养需求的方向上,需要完成职业标准的客观需求。那么就要从就业方向上完善学生的个人能力,而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其专业技能方向也有所区别。那么提升各个专业的学生完善个人专业技能,需要与实际用人单位进行有效沟通,以企业实际需求为教育发展方向,利用企业生产经营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学习资料。在明确学生的专业技能方向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例如会计专业,通过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其实践工作的操作能力。同时组织学生参加会计初级考试与中级考试等,而同时也要为学生规划出整体职业生涯,令其在就业之后的不同时间段都有具体的发展目标与学习计划,成为社会实际职业需求的专业化人才。与此同时职业指导中也要附加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通过整合项目化实训资源、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以及教材资源,在校园中形成实践工作与活动资源的融合。形成“教、学、做、练、行”的整体教学模式,以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升为发展方向,有利结合校园资源与社会资源,促成素质教育中完整的资源体系。体现出专业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的综合化职业素质提升。第三,发挥“文技”结合的多元化职业素质培养方式。学生培养职业素养需要多元化的平台体系,从而促进多方面职业素质的普遍提升,以及共同培养职业素养的学习生活环境。其平台的完善与整合内容包含学生学习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校园文化、专业技能、社会活动与校园活动、实践演练与创业实践、素质拓展与技能竞赛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那么在职业指导的教学内容中,应用不同方式的培养内容,丰富学生对于课程体系的全面认识,激发学生内在的职业素养形成。同时开展“日清日高,日事日毕”的管理规范,从校园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方面职业素养的提升,包括时间管理意识在内的多重职业意识的构建,创新意识、敬业意识、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沟通意识、以及服务意识与服从纪律的观念形成。令其在多种课程的配合中完善自身的职业素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构建其职业文化活动的整体氛围。第四,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师生沟通交流。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并非朝夕之间,而多数职业指导课程中未能形成有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模式,主要在于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变化。无论是职业道德还是职业意识,都是思想范畴的综合素质内容,那么只有保障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与良好的交流模式,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引导学生走出思想误区,建立正确的职业素养观念,形成对于工作内容的客观认识与工作责任的主体意识。在职业指导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多重角色包括亲人、教师、朋友、监护人、鉴证人、指路人等多重教育指导的不同身份转换。才能够在教育过程中与学生保持实时沟通和深化了解的交流模式,最终促进学生形成职业素养的多方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谢军,颜晶晶.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126-127.

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范文第4篇

在人才培养和人才教育的导向理论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供给导向、需求导向、经济导向、就业导向、能力导向等观点。一些教育经验丰富的西方国家提出了“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应用型人才教育的课程体系。我国学者分别从市场需求、就业需求、岗位需求和学生需求等方面来研究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但是笔者认为仅以行业或岗位需求为导向会导致教育有 “功利性”,这种功利性倾向于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才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可能会有利于人才的短期就业,但是对人才的长期职业发展不利。因此笔者认为 “需求导向”应该是一个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二、基于需求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

基于需求导向,本文对酒店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1. 区别于高职高专的教育层次

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层次既要有别于深厚专业基础理论的研究型教育,又要有别于重视实践能力的职业技能型教育。在理论教学方面,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要有别于高职高专的“够用、重服务”的教学原则,要坚持“扎实、全面”的教学原则;在实践教学方面,要有别于高职高专以技能操作和训练为主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在培养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2. 明确服务应用型的课程目标

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到底是职业经理人还是国际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前应用性本科人才可分为四类: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服务应用型和职业应用型。其中服务应用型人才,主要指在第三产业中工作 , 即从事服务业一线工作的人才或技术人才等。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不管是专、本、硕哪种学历,通常都要先从事酒店的一线岗位,这是酒店行业的用人规律。因此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是倾向于国际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兼备基础管理知识。基于此,课程目标应以培养学生的“两个意识”和“三个能力”为核心,“两个意识”即服务意识和职业认同意识,“三个能力”即职业能力、外语沟通能力和综合能力。

3. 构建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

高校的课程体系一般由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基本上是由通识课和专业课两部分组成。根据课程目标可将专业课分为专业素养课、专业岗位课(大二开设)、专业综合课(大三开设)和专业实习(大四开设)四个层次。具体课程的开设如下表所示。

4. 采用经营性的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方式。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集中在实践教学和专业实习,实践教学是在仿真客房、模拟餐厅之类的场地,虽说仿真但是并没有真实的顾客和运营环境,所以学生只能掌握死板的服务程序,并不能了解对客服务的精髓。专业实习是提高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往往时间有限,并都集中在大四,那么怎样让学生更早接触真实的岗位呢?笔者认为学校自建咖啡吧、茶艺室、小酒吧、休闲餐厅等经营型实训基地,创造一个完全真实的实训环境,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为专业创收。

5. 调整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

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法律教育;法律素养;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0-0071-02

教育是全面而系统的,单一的教学形态是无法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学生法律教育,是学生全面培养、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依托,是全面贯彻新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不过,从实际的教学形态来看,法律教育的地位和内容无法构成教学效力,其真正的教学价值无法彰显。据此, 就如何实现法律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是全面提升学生思想品德、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基础。

一、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法律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法律教育彰显教育方针,构建了新形势下的教育培养目标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技术培养,而更多地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以职业道德和思想教育为主线,形成新形势下的教育培养目标。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法律因素成为了学生走入社会、从事工作岗位所必须的储备知识。在法律教育之下,充分体现了当前的教育方针,以职业为导向、以全面培养为依托,形成的系统培养机制,有效地做到“培养学生技能、培养学生怎么做人、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等,这是现代教育优化的缩影和需求。

(二)法律教育凸显教育的全方位,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补充

法律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补充形式,以其切合实际需求的角色,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成分。学生处于个性、思想发展的关键期,其内在道德元素的须知,强调了法律教育补充教育形式的重要性,以规范和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和思想,这对于学生面对社会环境、熟知社会关系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职业道德素养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其重要性是等同于技术教育,是学生在全方面的素质培养下,更好、更有利的去适应社会、创新工作素。

(三)法律教育的良性促进作用,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依据

我国社会处于改革发展的转型期,学生如何审视和面对社会元素,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在法律教育的良性促进作用下,学生可以很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适应社会元素的变化、以符合当今人才素质的需求。社会在变化,人的思想意识也在转变,如何审视好社会变化、如何正确的自我引导,是学生通过法律教育所能有效实现的。据此,在法律教育的良性促进下,学生的成长更加的健康,对于预防学生犯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法律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把法律教育兼容在德育教育之中

高等职业学校在法律教育的层面上,缺乏足够的重视,把法律教育兼容在德育教育之中,造成了法律教育的实质性缺失,无法形成其真正的教学效力。目前,学校的法律教育教材是德育教材的一个次要部分,没有形成相对系统而全面的加血体系,这就谈何构成教学效果了。我们要分清楚,道德人和法律人的区别,两者在本质上是存在差异的,而学校恰恰把两者等同兼容,造成了广义上的学校德育教育。所以,法律教育在实际的教学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进而造成本质与现实的巨大反差。

(二)法律内容被孤立,法律素质置于素质教育内容之外

在谈及法律教育的同时,不得不说道法律素质这一概念,其是基于法律教育以形成自我行为的约束与规范,是一种内在的法律品性和特征。面对现在的法制社会,法律素质的需求已成为现代人立足长远发展,审视发展事业的重要内容。但是,高等职业教育中,法律教育内容被孤立,法律素质放置于素质教育之外,对于教学的目标和培养的机制,缺乏明确的说明和实践,造成了法律素质教育的实质性“空白”。所以,法律教育成为了表面式的教育,无法构成实质意义上的教育价值。

三、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法律教育的完善措施

加强学生法律教育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完善教育的进程中,要审视好已有的教学问题,以开拓新的教育形式和框架,进而够好地形成法律教育的效力。

(一)强化法律教育的重视程度,尤其是专门课程建设的推进

法律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是给予法律教育正确教育地位的前提。教育部门要认识到法律教育的重要性,审视好学校教育的缺失面。在足够的重视之下,可以稳固的推进专门的课程建设,把兼容的教学内容分化出来,以独立的联系性的教学关系,来进行全面的法律教育。

(二)健全素质教育理论,把法律素质教育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要逐渐地健全素质教育理论,要切实的跟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求,形成全面而有效地素质教育理论。在全面的素质教育理论中,要明确法律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形成法律教育在教学体系中的真正价值,当然,法律素质教育的健全发展,还要依托了教学体系的优化,把法律教育以独立而联系的内容模式,来形成有效地教学效力。

(三)强化学生法律基础的培养,以形成良好的法律素养

法律教育的开展不能“一竿子”的把其等同于法律知识教学,这两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法律教育更多地是(转上页)(接下页)强调学校的教学形式,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法律行为习惯,诸如:知法、守法等行为品性的养成,是法律教育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同时,在法律教育中,让学生学会如何用法,进而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自觉的形成法律效力的意识。

四、结语

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模式已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关于如何构建全面的培养机制,是强化职业教育效力的关键内容。基于法律教育的教学形态,已成为德育的教育、职业教育等的重要内容支柱,其潜在的教育价值是社会发展、国家建设所需求的。据此,高等职业学校要审视当前存在的法律教育问题,以构建系统的教育体系,进而更好地迎合教育改革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龙屏风.高等职业院校法律教育实践性教学方法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2] 谢东鹰.浅论我国高等职业法律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