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商贸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商贸经营;专业实践;教学方式
一、商贸经营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内涵
商贸经营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目标是用实践验证知识,用知识指导实践,要把生活带入课堂,又要从课堂走向生活。实施商贸经营专业实践性教学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将书本知识转向生活化、实用化、社会化;另一方面是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科深刻认识。同时,商贸经营专业实施实践性教学是为了适应新课标需要,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要以服务学生为理念,将市场需要作为导向,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从而在实践性教学中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商贸经营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基本方式
商贸经营专业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合理选用实践性教学方式,现代专业性教学方式具有多样性,商贸经营专业实践性教学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观摩教学。由学校组织学生去企业、商贸市场、金融单位去参观,初步了解商贸经营的业务范围、流程、内容、规则,使学生心对所学专业有清晰的认知,从而为专业学习指明方向。第二,演示教学。此种实践教学方式在商贸经营专业中作为常见,其操作过程简单,只需在平时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将实务操作通过编写软件程序呈现给学生们,其除了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场景外,还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第三,案例教学。教师选取与专业相关的经典案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发现案例中的问题,并找到合理的处理对策,所有参与者都要展开积极的讨论,这是一种沟通教学的模式。其有助于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依据。第四,校内实习。通过模拟企业某阶段内商贸经营情况,给出相应的设计资料,要求学生在校内实训室结合规定的业务流程进行仿商贸经营分析。从内容角度考虑,含有综合实训与单项实训;从实施方法角度考虑,含有手工模拟训练和电算化模拟训练。第五,校外实习。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去校外实习基地去实习,这些校外实习基地通常由相关企业向学校提供,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直接参加商贸经营实务工作。此种实践教学应该是对学生校内学习知识的真实检测,目标是及时发现书本教学中不足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第六,项目设计。当学生对全部专业知识学习完毕后,教师根据专业特点模拟出项目资料,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知识在特点时间内做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并编写设计说明书,例如遵照商贸经营标准对项目内容筛选,并应有专业的计算方法进行方案比较,保证项目设计的合理性。第七,毕业论文。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引领下,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实践性教学方式。撰写论文是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综合信息运用的过程,更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效以及实践能力的重要指标。撰写论文过程可以将所学知识相互融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与独特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商贸经营专业实践教学中要遵循实用性、灵活性、科学性原则,根据教学不同阶段的特点合理选用实践性教学方式。
三商贸经营专业实践性教学方式实施中的问题
1.教学方法滞后于课程形式
商贸经营专业实践性教学课程组成形式复杂,主要包括商务活动调研、市场开拓、商务谈判、项目审计、客户沟通等方面,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实践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综合运用多种先进教学方法。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很多现代商贸经营课程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方法滞后于课程形式,造成商贸经营专业实践性教学与市场动向严重脱离。
2.实践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运用有限
商贸经营专业实践性教学应遵照真实性、实践性等原则,学校要根据专业特点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模拟实践场景、尽量完善实践教学资源,并将现有教学资源全部用于教学中。但受学校自身经费制约,很多商贸经营专业实践教学项目都没有顺利进行,使实践教学流传于形式。
3.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能力薄弱
实践性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本质差别,前者含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学科综合性高,因此对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教师除了有扎实理论知识外,还要有实践能力做支撑。近几年,高校根据商贸经营专业实践性教学需要引入了大批优秀教师,然而他们要想在实践性教学方面有进步,还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
四、强化商贸经营专业实践性教学方式的措施
1.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包括两方面:其一,丰富教材资源内容。教材是学生获取理论知识的根本途径,以往的专业实践教材由教育专家编写,倾向于理论讲解,忽视了实践应用,不适应商贸经营实践教学需要,所以今后的教材编写应该由教育专家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共同完成,这样的教材才更具应用价值。其二,健全学校实训基地。由于多种因素限制,学生去企业实习机会较少,学校实训基地是学生获取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学校应当增加此方面投资。
2.搭建校企联合实践教学平台
企业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阵营,所以学校必须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努力搭建校企联合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学习机会,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校和企业间可通过资源共享来增加彼此间信任度,从而为建立长久合作关系打下基础。
五、结束语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到来,市场对商贸经营专业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商贸经营实践性教学方式直接决定了人才发展方向,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出最佳的实践教学方式,为社会输送大量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美玲.我国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对外经贸.2002,(08).
[2]黄俐波.高职商贸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江西教育科研.2005,(09).
[3]沈时仁.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1,(05).
[摘要]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湖北要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的现代物流中心。本文在分析湖北省区域物流体系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构建湖北省区域现代物流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中部崛起区域物流物流体系
一、引言
湖北省地处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心,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得天独厚,省会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具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独特区位优势和较强经济基础。但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影响了湖北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致使湖北潜在的优势逐渐丧失。在中部崛起的历史机遇面前,如何构筑我省的区域现代物流体系,对推进我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构建区域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意义
构建湖北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改善投资环境
现代物流业是现代经济分工和专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就其本质而言属于第三产业。它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第三产业在湖南区域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而且可以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带动相关的运输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商贸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餐饮业、信息业等行业的发展,对优化湖南产业结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可以推动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功能的发挥,而且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投资规模决定了发展速度,国际国内资本市场巨大,加上湖南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招商引资的潜力很大。目前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区域时,往往把物流发展状况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考察条件,来判断项目投资效益。因此,构筑完善的物流系统,将成为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招商引资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对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中部地区崛起客观上需要一个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现代物流中心,从影响现代物流发展的区位、市场、交通、成本和服务等基本要素来综合衡量.武汉是中部地区唯一特大中心城市,地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中国三大增长极的中心点上,具有交通和流通的比较优势,是中国最理想的物流基地,最适合成为商品和要素的集散地湖北现代物流的发展,其重点是要将武汉以及以武汉为中心的“8+1”城市圈发展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
3.促进湖北省同中部其他省市的协作。
湖北现代物流的发展将在武汉形成一批物流园区,辅之以湖北省内其他一些的现代物流中心,从而形成一个以武汉为核心的华中物流中心的态势。物流园区是为全社会服务的物流基地,它规模大、功能全、辐射广,从这个意义讲,中心城市建设“物流园区”,不仅可以提高物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而且更有利于优化物流资源。武汉地处武汉城市经济圈的中心位置,是湖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城市。稠密的铁路网、四通八达的航空和高速公路网,使物流园区及物流中心的辐射范围广,对中部地区其他城市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湖北现代区域物流体系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物流体系现状
物流业已初具规模和基本发展框架;交通运输业是发展物流业的基础。截至2006年末,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8.2万公里,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2759公里,内河航道里程7263公里。公路、铁路、水运发展迅速,物流业的发展框架已经构成。物流需求稳步上升,推动社会物流物品总额快速增长;初步测算,2006年全省物流需求系数(社会物流总额与GDP之比)为2.32,即平均每1元GDP的产出需要有2.32元的物流额来支撑。2006年物流需求系数比上年增长2.2%。物流需求稳步增长,推动社会物流物品总额快速增长。2006年,湖北省社会物流物品总额17586亿元,同比增长19%,比同期GDP增速快5.8个百分点.物流区域物流中心正逐步形成;初步核算,2006年,武汉市社会物流物品总额占全省物流物品总额已达36%,襄樊市与宜昌市的这一比重分别在10%左右,三市物流物品总额占全省比重已近六成。统计数据表明,在我省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物流圈和以襄樊、宜昌为副中心的三大物流圈已具雏形。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流专业人才短缺、难以保障技术支撑。当前,我省物流行业尚处在初级阶段,物流业专业人才十分短缺。以物流业的主体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例,目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例仅占16%,本科以上学历仅占3.8%,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仅0.16%。现代物流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很高。随着我省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浮出水面。物流人才已经成为12种紧缺人才之一。目前物流行业内最缺的三种人才是:物流规划人员、物流外向型国际人才、物流研究人员。人才的“质”“量”俱缺,是造成目前物流业发展落后的关键因素之一。
(2)社会化的物流需求不足与专业化的物流供给不够同时存在。一方面,物流需求聚集和释放的速度不快,“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比例还比较大;另一方面,物流服务供给能力还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高端需求、即时需求、特色需求、“一体化”需求满足率不高。需求不足与供给不够并存,物流资源短缺与物流服务“过剩”同在。
(3)物流企业粗放经营格局尚未根本改观。物流企业服务内容仅停留在仓储、运输、搬运上;大部分企业仍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
(4)物流行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对物流业的宏观管理、统筹协调。城市交通、铁路、民航、商贸、各级政府等各自承担一部分的物流管理职能,无法统一管理,地方、行业保护现象严重。同时,缺乏与物流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难以调动物流企业的积极性.
四、构建区域现代物流体系的对策
1.合理规划区域物流的发展,打造国家级物流中心枢纽。
湖北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应考虑物流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与为产业发展服务的原则,统筹规划,相应形成与发展武汉物流圈、襄十物流圈以及宜荆物流圈三大物流圈。在三大物流圈中,享有“九省通衢”之称的省会武汉作为我国中部唯的一特大城市,武汉有发展物流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较强的经济基础。全力将武汉打造成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对湖北物流业的发展乃至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
但是,武汉要真正确立国家物流中心枢纽地位,在诸多方面还需改进提高。武汉应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重点启动发展与物流相关的重点项目,完善物流项目用地优惠政策,减少通往物流集中区域的收费站点;加大整合提升的力度,注重国际国内双向物流相结合,注重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物流相结合,注重物流设施平台和信息平台建设;规范物流业相关政策措施,简化工商登记审批程序,培植一批超强物流企业。
2.大对物流业的投资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要通过“看得见的手”来引导和支持物流业发展。即通过物流政策为加快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物流政策即物流发展产业政策,包括土地政策、税收政策、市场准入政策、金融政策等等。在这方面可以学习一些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由于目前物流业分散在不同主管部门,一定要防止政出多门,搞得物流企业无所适从。要树立“全省物流一盘棋”的观念,适当降低物流企业税费标准,为物流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在税费、土地规划、车辆入籍及年检、贷款及保险各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扶植政策,有利于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3.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物流行业对基础设施的依赖性很强。虽然目前我省拥有较为发达的交通构建湖北区域现代物流体系的思考是小柯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构建湖北区域现代物流体系的思考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构建湖北区域现代物流体系的思考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论文,以下是正文。网络,但高等级公路比重仍然较低,2006年我省高等级公路仅占全部公路通车里程的1%。我省铁路也尚未成网,已不适应现代铁路运输的需要。政府应当加大投
入力度,改善物流行业的发展环境,加强基础建设。从硬件上,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和改造力度,提高高等级公路的比重,加快宜万线,汉宜线的铁路建设,以适应现代运输的需要;修建大型物流园区,加大对物流园区的投资力度,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网络的大区域市场物流体系。
4.设开放有序的物流市场,加速与国际物流市场的融合。
鉴于湖北物流在全国物流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应将其发展纳入较高的起点与层次来考虑,以加快推进湖北物流国际化进程.早日与国际物流市场的融合。首先,改进通关程序,提高通关效率,实行申办手续电子化和“一站式服务”;其次,加强现代物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新的物流业态,创新经营方式,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物流企业运行机制,鼓励国外物流企业按我国的法律、法规到我省设立物流企业,鼓励省内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与世界知名的物流企业进行全面的长期合作,提高物流企业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史育龙曹广忠:潍坊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4~2005)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关键词:县域经济;平台化战略;动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1-0046-02
一、义乌平台化发展战略的主要内涵与实践成效
平台化的发展战略,是指在县域范围内,将整个县域作为一个平台,把平台主导者――政府、平台服务的提供者――各类生产厂家和商家等、平台服务的消费者――中间商、零售商以及个人消费者等置于县域平台之中,政府通过政策和制度等的引导,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生产厂家和商家的进驻,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而不断提高城市的城市化水平[1]。其中平台化发展战略,至少包含三个重要内容:县域平台服务系统,平台的盈利能力,平台商业生态系统[2]。
(一)县域平台服务系统
义乌市平台主要是由政府、生产厂家以及商家和消费者等组成。义乌市政府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一系列政策的引导,如“四个允许”、优先发展商贸业,建立小商品市场以及积极争取国际贸易综合性改革试点,积极发展“市场采购”型等政策,为义乌市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下,吸引更多新的厂家和商家的入驻,增强义乌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消费者的分布呈现这样一个规律:义乌本地―浙江以及周边省份―全国―全世界。
(二)县域平台的盈利能力模式
义乌县域平台的盈利模式主要体现在义乌经济主要是依靠商贸业的发展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义乌市政府确立了重点发展商贸业的决定,通过几代商贸市场的发展,形成规模经营,降低产品的交易成本,形成义乌的核心竞争力,使得义乌逐渐形成前店后厂的城市布局,服务于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在21世纪大力发展义乌的旅游以及会展经济,不断开拓义乌经济发展的新渠道,提高整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3]。
(三)县域平台的商业生态系统
平台商业生态系统是基于一定的利益而形成的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的成员各司其职,发挥各自优势,共担风险、共享资源促进平台的不断发展[4]。在平台中,义乌市政府作为整个平台生态系统的领导者,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为所有的交易以及生产活动提供尽可能多的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合理分配政府所拥有的资源。而平台的其他参与者如消费者、各种产品的生产企业、供应商以及零售商等是整个平台当中最为关键的成员,脱离了他们则整个平台将不复存在,他们之间是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互为存在,而且他们与义乌政府也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为了维持义乌整个商贸经济的发展,各种物流企业、金融机构、教育机构以及中介机构不断涌现,支持整个经济的发展,提供物流服务,金融服务等。义乌平台当中还存在一些寄生种群,为整个义乌商贸业的发展提供一系列的增值服务的企业或者供应商,他们是依附于整个义乌经济发展的,并为义乌经济的发展做出他们应有的贡献。
义乌市实施平台化发展战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一,政治上,义乌市政府的政治环境更为轻松,政治体制更加灵活,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政府政策,义乌市政府的行政权限不断扩大。在面对国际贸易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式下,义乌市政府积极争取国际贸易综合性改革试点,积极建立“市场采购”型的贸易方式解决对外贸易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保持义乌的市场竞争力。其二,经济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义乌经济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在2013年GDP达到850亿人民币,整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达到浙江乃至全国的前列水平,城市化水平达到77%,远超浙江和全国的50%和40%。其三,社会上: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科技迅猛发展,十多年来,已建成各类生态主题公园15个。绿化面积达到160万平方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切实巩固“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实现生态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5]。
二、义乌平台化发展战略经历自发―自觉―自主的过程
(一)自发的发展过程(1978―1986年)
义乌经济主要是依托于个体经济的发展而繁荣的。在改革开放之初,人多地少的困境使得义乌剩余的劳动力需要进行转移,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自发出现了大批的个体经营业者,而政府此时也意识到个体经济的发展关系着义乌人民的生存问题,因此为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政府必须在政策上给予个体经济支持,鼓励民众的创新精神。因此,政府鼓励的个体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自发地提出“四个允许”的政策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兴商建市”的总体发展战略。市场创建之初,义乌把商品的消费者定位于农村的广大农民,开拓市场的重点在于中西部地区,尔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巩固已有的市场的基础之上大力拓宽城市市场,城市的工薪阶层也就顺其自然地成为了义乌商品的消费对象。
(二)自觉的发展过程(1986―1992年)
这个时期由于政府出台的一些政策以及国家对个体经营的承认使得义乌个体经济从此活跃起来,义乌市政府把在体制之外的群体纳入了与社会利益分配相联系的公共政策范畴。这段时期内众多家庭工业在还没有被中央制度所开放的前提下也开始自觉地走向合伙经营和股份合作,而此时义乌市政府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利益选择的影响下,将政府的自身利益与社会的普遍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民营企业与传统合作经济制度思想相结合的创新产物――股份合作制。这种合作形式为整个义乌乃至全国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
(三)自主的发展过程(1993年至今)
从1993年开始,义乌市场已具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能力之时,义乌政府果断实行了“管办分离”,政府全面退出竞争领域,使市场机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他们又制定了《关于加快市场发展,促进市场持续繁荣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义乌市场建成国内外交易成本最低、信用最好、信息最灵、手段最新、效益最佳的商品交易平台,为今后义乌市场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在20世纪末做出了把义乌建成世界最大的商贸城的决定,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义乌市政府看到了电商发展的巨大潜力,着力开发义乌市的电商平台,“义乌购”也因此产生,近几年“义乌购”不断发展壮大,2008年因为全球金融海啸的发生,义乌经济的发展也遇到巨大的挑战,因此义乌市政府为解决这一难题,果断向中央政府提出进行国际综合贸易改革试点并获得批准,着力构建“市场采购”型的贸易方式,主动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而且积极寻找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试图解决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产生的难题。
三、义乌市的平台化发展战略的借鉴意义
(一)树立平台化观念,利用平台化战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政府作为县域平台的创建者,应该意识到平台化发展战略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对辖区内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判断,选择一条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平台化战略。把政府、企业和商家以及消费者等全部纳入平台之中,将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充分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以及支持作用,尊重企业家的创新精神,重视消费者的需求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平台的服务能力和竞争力,维持平台的领先优势,最大程度地调动企业与商家的积极性,把其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升整体经济的运行效率,及时地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二)根据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财力不足的现实情况,实行平台化的发展战略将面临诸多挑战
义乌市的平台化发展战略以政府政策为导向,大力发展个体经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以商贸业为主导,围绕商贸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相关的生产企业和为促进商贸业发展提供各种各样服务的商家,不断完善义乌平台服务系统和提高平台的盈利能力;建立良性运行的平台商业生态系统,正确处理平台参与者的利益关系。商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完善过程,是由众多成员组成,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成员加入,如何正确处理这些新进成员与原有成员之间以及老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实施平台化发展战略的关键。首先要对生态系统组成人员进行准确定位,明确它们在平台当中的职责与作用。其次要鼓励新成员的加入,对现有的成员进行挑战与补充,淘汰不符合平台发展的成员,促进平台生态系统的完善与发展;不断丰富平台盈利模式。县域平台要创造适合于本区域特征的盈利模式,不断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提供新的有价值的服务和产品,不断完善整个产业的价值链,培养本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三)平台化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要树立发展的理念
首先从平台的参与对象来说,对于政府而言,政府在平台的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要不断提高,在政策指导、法律法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做到与平台的发展相互适应,甚至应该要提前预测到平台发展趋势并做好准备。对于平台的生产厂家以及商家等而言,就必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生产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服务能力等,在平台的不同发展时期可以满足消费者多种多样的需求,不断扩大自身产品和服务的受众范围,适应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其次从平台内容来说,平台的服务系统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平台的参与者不断增加,各个参与对象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平台的盈利模式不断创新,创造越来越多的平台的收入来源,促进整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还有就是平台的生态系统,平台的生态系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大熔炉”,适应平台发展的被吸引进来并不断提升,落后的、不适应平台发展的被淘汰出去,逐渐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不断促进整个县域平台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笑笑.基于电子商务融合的浙江专业市场平台化发展战略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 周利华.网络平台演化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 李先锋,白庆华.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4,(7):15-16.
摘要:商贸流通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兵团商贸流通业还很薄弱,存在一些问题,如观念陈旧、市场机制不完善等。本文首先对兵团商贸流通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兵团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前景和重点,提出了一些相关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兵团;商贸流通;需求分析
商贸流通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商贸流通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日益被人们所认知。它不仅能够多方面地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提供广阔的就业门路,而且以其特有的服务职能,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
一、兵团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现状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兵团国内贸易快速发展。2000年,兵团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亿元。到“十五”末的2005年,兵团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4亿元,增长73%,年均增长11.5%。“十一五”的前3年,兵团国内贸易继续稳步增长。2006年,兵团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38亿元,比2005年增长19.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7.2%,实现商品销售总额378.48亿元,比2005年增长2.5%。2007年,兵团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16亿元,比2006年增长16.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2%,实现商品销售总额459.93亿元,增长21.5%。2008年,兵团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88亿元,比2007年增长22.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3.2%,实现商品销售总额517.02亿元,增长12.4%。
“十五”期间,兵团外贸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年均增长达到32.8%。2005年,兵团实现进出口总值31.05亿美元,比“九五”末增长3.5倍。“十一五”的前3年,兵团外贸保持了高增长势头。2006年,兵团实现进出口总额35.0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2.8%。2007年,兵团实现进出口总额55.60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62.1%,占自治区进出口总额的40.5%。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从下半年开始,兵团进出口增势逐月回落,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88.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4%,占自治区进出口总额的39.7%,下降3.7个百分点。
二、兵团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商贸流通业观念陈旧
当前,全国都在强调扩大内需以及经济转型,但是政府部门主要决策层和主流经济学界并没有认识到“流通革命”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此次经济危机最该引起人们反思的是长期轻视流通业(包括轻视对国外市场的流通渠道体系和具有自力的经销体系)导致的“产品销售危机”,最该重视的是流通业滞后导致的财富流失、流通秩序混乱(垄断导致财富分配不公)以及最终消费受阻等“流通问题”。然而,似乎政府出台的对策体系以及现行的主要决策最终还是回到了重视生产、重视投资的老路上。如果流通革命没有完成,建成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以及最终实现工业化都将是空话。
(二)缺乏影响广的自主品牌企业
“十五”期间,兵团实施品牌推广初见成效。推出了“新天”、“伊力”牌系列酒类制品,“天业”牌节水器材等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兵团品牌。但是,计划经济的惯势和“官商”思想的影响,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农副产品贸易、民营经济、药品经营、盐业经营等分属于多个部门、多套班子、多套人马,各吹各号,各唱各调,部门利益至上,诸候割据称雄,批零分离,内外贸脱节,国内外市场分割等因素制约着兵团形成影响更广的品牌企业。
(三)市场机制不完善
由于兵团长期以来计划经济色彩较浓,导致兵团缺乏宏观功能强大、体系健全的市场网络,存在开放程度不够、市场信息不灵、流通不畅等问题。以农资批发为例,兵团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发,但由于配发环节繁琐,导致本该低成本的农资配发到职工时反而高出市场价格的现象。以石河子地区为例,统一采购的农资要经过师、团、连三级配发,繁琐的环节不仅导致效率低下,而且使得成本逐级提高,最终的价格居然比市场价格还要高出大约0.5元/公斤。此外,兵团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信息、技术、咨询等所占比重较小。
三、兵团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需求分析与前景预测
(一)收入增加提供广阔的市场需求
从“十五”开始,兵团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速,恩格尔系数呈逐年递减态势。2007年,兵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0521元,比上年增长17.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团场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6193元,增长2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7%。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16.94亿元,增长17.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272元,增长17.0%。可以预见,消费动力将对兵团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城市化水平是发展商贸流通业的环境条件。以兵团4个城市为例,2007年,兵团4个城市——石河子、阿拉尔、图木舒克和五家渠共完成生产总值138.5亿元,占兵团经济总量的31.4%;四市人口达到74.11万人,占兵团总人口的28.7%;四市人均生产总值18842元,比兵团平均水平高出1754元。其中,石河子市经济总量占到八师垦区的71.8%。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制约城市化进程的体制、政策因素逐渐弱化和消除,城市集聚效应的扩大,城镇人口进一步相对集中,从而将大大加速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三)外向型经济发展拓展新的空间
新疆作为中国向西开放的窗口,发挥着桥头堡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在中亚五国相继独立后的近10年来,经过经济转轨、复苏与发展,中亚五国的经济实力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中国新疆依托其地缘、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中国与中亚五国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使得新疆与中亚五国的经济贸易联系更加密切。新疆与中亚地区紧密的贸易关系为兵团商贸流通业拓展了新的空间。
(四)兵团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点
一是以主城商圈带动商贸。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以兵团4个城市为中心,集现代商业、新型商贸和商务办公、餐饮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和区域性商务中心。二是以物流发展提升商贸。以“信息化”为基础,“集约化”、“标准化”为重点,建设配套完善、功能强大、服务一流的区域性现代物流园区,健全物流运输与信息系统平台,大力发展多种运输方式互补的联合运输形态和综合运输配送体系,建立优质、高效、周到、快捷、安全的现代流通产业。三是以市场发展推动商贸。围绕兵团4个城市和中心团场公路交通沿线,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大中型商品交易市场和出口基地,进一步增强聚合幅射能力。四是以产业联动壮大商贸。加速与一、二产业的渗透、融合,促进生产、批发、零售、运输、仓储、金融、信息服务产业链条一体化,拓展流通产业发展空间,壮大流通规模,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快速发展。
四、兵团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对策与保障措施
(一)转变两个观念
一是转变“重农工、轻服务”的观念。兵团是靠农业发展起来的,兵团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已是全国最高,但是服务业发展滞后,根本原因是对服务业发展重视不够。要想改变兵团服务业滞后的现状,就必须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具体说来:一是从上到下转变观念,重视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二是从上到下成立专门的服务业领导办公室,专门负责服务业发展;三要编制兵团服务业总体发展规划。兵团有农业规划和工业规划,但是没有服务业发展规划,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对服务业的重视不够。
二是转变“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商贸流通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产业,对繁荣区域经济,拉动消费需求的重要作用,在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以商兴工,工商联动”,没有流通就无法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利润,第三产业就会失去支撑力。因此,要提高商贸流通业的地位,就要切实加强领导。
(二)调整人员结构,引进和培育商贸人才
如前所述,兵团服务业人才匮乏,今后一段时间,要加快培养亟需的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中介服务、服务业政策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采取委托培养、联合办学等形式,加强对商贸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造就一批既精通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要抓住机遇,招聘引进一批年轻化人才,补充新鲜血液。通过几年时间的努力,使兵团的人员结构得到改变。
(三)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培育商业龙头企业
一方面,加快对大中型国有商业企业改制的步伐,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公司制改造,成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公司制企业。对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中小流通企业,要打破地区、部门、所有制的界限,通过资产重组、兼并、破产、拍卖等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的经营组织形式;另一方面,以现有流通骨干企业为重点,引导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市直商业企业,以资产为纽带,以品牌为载体,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优化配置县区商业资源,使有限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同时,以做大做强为目的,主动与国内大型商业企业嫁接,实施大集团发展战略,尽快形成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大型商贸龙头企业集团。
(四)加强“三个结合”,促进产业相互带动
一是坚持商贸流通业与工业相结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工商联手,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升级,通过实施本地化战略、走出去战略,共同组建分销网点或委托商业企业总经销,提高兵团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二是坚持商贸流通业与农业相结合。围绕兵团农产品出口,开拓新的经营服务领域,组建一批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积极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基地,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三是坚持商贸流通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加大兵团旅游景点区的商业服务网点建设和扶持力度,完善购物、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配套设施。加大旅游产品和旅游食品的开发力度,达到商贸服务业促进旅游业发展、旅游业推动商贸服务业发展的互动效果。
参考文献:
[1]蒋洪颖.谈兵团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及改革思路[J].新疆农垦经济,1996,(03):30-31.
[2]韩江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9,(01):75-77.
[3]孙卫青.入世对兵团商业流通业的影响及对策[J].兵团党校学报,2004,(04):25-26.
为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对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积极探索,采取辅修、双学位、第二学位、大类人才、专业复合培养等模式,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领域学习的机会。但从复合的含义来讲,专业复合培养模式与其他四种模式有着本质区别,辅修等其他四种培养模式,虽然也涉及到不同的专业,但学生只是进行两个独立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其侧重点是学习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专业复合培养模式其侧重点强调的是两个专业知识点的交叉融合。根据对中国知网“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领域的相关论文统计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关于“复合人才”,可以查到256条记录;关于“复合专业”可以查到142条记录。其中多数文章只涉及复合型人才定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容,仅有50余篇文章涉及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通过对上述文章的总结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三类:1.技术与外语复合人才技术与外语复合型人才是当前复合型人才培养比较多的一种模式,该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其一,以外语专业为主体,改革单一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在精通外语的基础上,同时兼备商贸、旅游、法律等一门或多门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外语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地位。其二,英语作为一种技能,依附于其他各种应用性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2.技术与经管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将传统专业知识与管理类知识,如金融、贸易、经济、营销等相结合,主要培养相关专业领域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3.技术与技术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来讲主要是相近学科或跨学科专业复合,强调学科间知识融合,这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有别于任何单一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强调的是专业知识融合。比较普遍的是传统专业与计算机类专业复合,培养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不同行业领域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二、模块式教学模式简介
模块式教学模式源自美国,其借鉴工业生产中的模块化方式,将原有学科课程体系结构中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聚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职业能力需要,将关联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通过调整单元数量和组合方式,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专业方向的调整。目前,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已逐步被我国职业教育界接受和采纳,根据对中国知网“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领域的相关论文统计分析,在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的论文中,以“模块式”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查到345条记录,涉及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等多个方面,但按照“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理念和方法,在软件技术专业方向上构建的复合式课程体系,至今还未见有学者发表相关论文。
三、构建软件技术复合专业模块式的课程体系
软件技术(工程造价软件应用方向)属于技术与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类型,与大连交通大学的传统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的双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从培养层次、培养目标均不相同,一个是高职高专层次以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主,一个是本科层次以培养培养既掌握传统专业知识又掌握软件技术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同时在拟定的课程体系构建方式上也不尽相同,一个是按照兼顾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校企合作构建的“能力本位”模块化课程体系,一个是以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学科课程体系。软件技术(工程造价软件应用方向)课程体系围绕工程造价、软件技术、外语应用能力、职业素养和实训5条主线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按照模块式进行组合,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外语模块、职业素养模块、基本能力模块、工程造价模块、软件技术模块和综合实训模块,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设置能够适应软件产业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