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矿区环境治理与修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XXX市矿场资源丰富,前期矿山资源开采相对粗放、无序,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相对严重,生态修复起步晚、进程相对滞后。目前矿山生态修复的方法有稳定化处理法(包括物理、化学方法)和生物修复法(直接植被、覆土植被)两大类。现阶段主要采用的是物理方法与生物修复法结合方式进行,首先在生态重建的前期,采取物理方法对场地的稳定性处理、后采取熟土覆盖、采矿场的填埋等方式创造生态修复条件,后期采取生物修复法进行植树种草等方式进行植被恢复。我市矿山大多采取最简单、成本最低的直接植被或直接覆土植被的方法进行生态修复,其中直接植被成活率低,恢复时间较长,一般需要10-20年,覆土植被成活率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常见生态修复方法,更易被大多数矿山企业采纳。
一、调研我市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开展情况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矿山修复和综合整治力度,建立市级领导巡山责任制,市级领导定期、不定期逐矿实地检查,将矿山生态该修复列为全市34项重点工作之一,建立了矿山修复及综合整治联席会议制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实地调研、听取专题汇报、安排部署工作,深入解剖问题,破解整治难题。出台了《XXX市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做到责任到人,跟踪到位和落实到位,市有关局委落实分包县(市、区)督导制度,实行驻地督导、捆绑问责。全面落实“三级”包矿、“两级”包片责任制,实现无死角管控,开展联合督查,建立问题整改台账,持续跟踪问效,确保取得实效。
按照“取缔关闭一批、停产整治一批、修复绿化一批”思路,实行露天矿山“一矿一策”,分类治理。目前,我市共有73座露天矿山,其中有23座处于原始地貌未开采,6座在生产,44座停产进行生态修复整治。采取覆土植被方式现已完成10座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完成治理非法开采、关闭及废弃露天矿山50处;对全市55处采矿废石废渣等固体废弃物,通过移除、覆土绿化、浇水喷淋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理,已完成治理27处;全市共完成恢复治理面积3.1万余亩,植树290.5万余株,累计投入3.67亿元;对短期内无法综合利用的废石废渣,特别是煤矸石山,开展环境影响和安全评估,坚决防止环境污染、土地损毁和产生安全隐患。
(二)取得的成效
我市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其中,XXX县实施“区内修复、区外补偿”双轨制,要求所有持证生产矿山矿区内无条件修复,矿区外延500米无条件修复。同时常绿树种必须在80%以上,成活率必须在70%以上。目前已累计完成恢复治理(含生态补偿区)2.16万亩,植树200余万株,其中区内修复523亩,无主坑口修复632亩,区外补偿20452亩,区内和无主坑口修复率85.2%。XXX县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绿色矿山建设工作中,按照“谁开采、谁保护”“边开采、边治理”原则,督促企业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地质保护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水土保持方案等要求,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主体责任,对全县14座持证矿山进行综合治理,总治理面积2406亩,植树14.86万株,硬化道路1020米,投入资金4900万元。通过铁腕治矿、铁腕治污,全县矿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019年4月21日,“生态文明媒体行”采访团到我市进行专题报道,27家媒体已累计刊发各类正面宣传报道200多篇。4月29日,省自然资源厅在我市召开现场会,来自14个地市和72个县(市、区)的202余名代表到XXX县、XXX县进行现场观摩,对我市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二、矿山生态修复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矿山生态修复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目前存在问题较多,主要有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欠账多。处于停产整治的露天矿山较多,在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水土保持方案等方面,历史欠账过多。
(二)整治资金不足。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矿山企业积极性不高,只有少数上规模、有实力的矿山企业能积极履行生态修复义务,多数矿山企业整治速度缓慢。因历史原因还有很多无主矿山需要属地政府来“买单”,市、县、乡政府财力有限,治理投资短缺,严重影响了全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
(三)破解难题办法少。大部分县(市、区)对无责任主体的露天矿山的治理还存在畏难情绪,整治模式和资金来源单一,缺乏对新机制、新模式的探索和创新。由于人、财、物等因素制约,相关职能部门的人员配备和技术装备无法满足矿山整治工作的新需求,矿山地质环境监管工作的制度化、信息化和社会化等有待提高和完善。
三、对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的建议
(一)加快整治进度。督促停产整治及其它有责任主体的露天矿山企业按照“一矿一策”整治方案,及时完成整治任务。同时,打造一批矿山治理与修复示范基地,将我市废弃矿山打捆申报一批国家、省级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争取政策,通过示范性综合整治,新增一批林地、耕地。对责任主体灭失的露天矿山,各属地按照“一县一策”加快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绿化工作,最大限度减少裸露地面,增加绿化面积,减少和抑制矿山扬尘。
(二)拓宽资金渠道。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对废弃无主矿山,整治资金需求列入市、县财政预算。二是增加土地收益注入。将废弃露天矿山治理与土地复垦挂钩,使矿山废弃地复垦成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土地收益优先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三是撬动社会资本。鼓励单位和个人进行废弃矿山环境治理,凡被批准治理立项的单位和个人,优先享有土地使用权,并减免与矿山治理有关的收费项目,本着“谁修复、谁收益”的原则,配套制定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四是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及时、足额收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加强审计监督,确保专款专用。
关键词矿山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
引言 伴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矿山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立法是对矿山环境进行管理的最佳途径之一,发达国家开展矿山环境保护立法的实践较早,最早开始关注和实施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是德国和美国,美国在《1920年矿山租赁》中就明确要求保护土地和自然环境,德国从20年代煤矿开始在废弃地上植树;40年代英国开始制定相关的法令规章推动矿区复垦,并于50年代中期设立了复垦基金来推动全国煤矿废矿区的生态修复。经过近百年的时间,发达国家在矿山环境管理的立法方面不断完善,到20世纪70年代,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措施和法律法规体系,其中以美国的立法历史最为悠久,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方面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美国的矿山土地复垦制度
(一)保证金的主要内容
1977年8月3日美国国会颁布的《露天采矿管理与复垦法》是第一部全国性的矿区土地复垦法规,这一法案标志着美国保证金制度的建立,法案最初立法的宗旨是为了处理煤炭资源开采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经过1990年和1993年两次修订,该法案也适用于地下矿产的开采。
(二)保证金体系
美国的保证金包括复垦成本性保证金和补充型保证金两种类型,复垦成本性保证金必须涵盖矿山土地复垦的全成本,而补充型保证金企业只需缴纳复垦成本的部分作为保证金。
1.复垦成本型保证金。
保证金数额由环境保护局的矿山资源处确定(OSM)。复垦成本型保证金又称“复垦全成本保证金”,矿业企业在申请开采许可证时核算保证金的金额应该大于或者等于矿区环境的全部复垦成本。
在确定保证金数额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矿山种类、受影响面积、矿山地质状况、被提议的矿山使用目标和基本的复垦要求、许可证年限、预期的复垦方法和进度以及其他如水文等的标准; 2)保证金数额基于但不限于申请者估算的复垦成本,足以保证业主不执行复垦任务时,管理机关对其保证金的罚没能完成复垦任务; 3)任何许可采矿区域的最低保证金数量为1 000美元; 4)保证金数额可以根据采矿计划、开采后土地用途或其他任何可能增加或降低复垦成本的因素变化而加以调整; 5)矿山企业一次或者分阶段支付保证金,需要用折现率核算补偿额; 6)闭矿后两年内矿业主应持续提供担保金,其目的是确保复垦的彻底完成和复垦质量达到标准。
2.补充型保证金。
鉴于企业缴纳复垦全成本保证金会对企业的资金产生压力,在保证有足够资金保证完成复垦任务的前提下,矿山资源处(OSM)可以批准部分矿山企业采用补充保证金制度,补充保证金包括固定费率保证金和联营基金两种形式。固定费率保证金是根据OSM制定的复垦标准为基线,各州政府确定每公顷复垦面积的保证金费率,并核算矿业公司的复垦成本,矿业公司在获得许可证前只需要缴纳复垦估算成本的20%-60%作为保证金。
联营基金由政府成立,加入的矿业企业共同分担矿区环境修复治理风险的一种公用基金,其来源包括:加入费、开采许可证费用、开采税、基金年费和矿业主复垦违约罚金。
矿山资源处(OSM)规定,只有环境责任信用良好的企业才能申请补充型保证金。被允许提出申请的矿业公司每年缴纳一定金额的年费到“联营基金”,并注册成为基金会员,方可享受补充保证金体制的特别“优惠”政策。补充型保证金制度与复垦成本型保证金体系相比,减轻了经营状况良好、环境声誉较高的企业负担,也激励了企业寻求建立环境信用的内在驱动力。
(三)保证金缴纳形式及返还方式
1.保证金缴纳形式。
美国矿区土地复垦保证金的缴纳形式多样,可分为软性资金保证和硬性资金保证,软性资金保证包括资产负债表测试、资产抵押、公司(资产)担保等形式;硬性资金保证包括不可撤销信用证、信托基金、财产证书、存款单、存款账户、现金、公司担保、政府债券、可转让债券、保险等(表5)。
2.返还方式。
矿山环境治理保证金的返还分为全程保证金返还和阶段保证金返还两种方式。全程返还是指在矿山环境治理工作结束后,将预先缴纳的保证金一次性的全部返还给矿山开发者;阶段保证金返还是指分几个阶段返还保证金,通常在一个阶段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工作结束后,有比例的返还部分保证金。
美国的保证金返还以阶段性返还为主。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当复垦的土地经过岩土回填、土地平整、表土复原、建立排灌设施和侵蚀控制措施等复垦工序后,破坏的土地达到了可供利用的状态并通过验收,可退回60%的复垦保证金。阶段二当复垦的土地进一步恢复了生产力并满足复垦法规、规划规定的第二阶段要求且验收合格,矿山主申请返还复垦保证金的25%。第二阶段的主要要求是:①根据复垦规划,建立了植被;②符合重植植被的标准;③复垦土地无泥沙进入河流;④泾流被控制在限定的范围,无泥沙进入限定范围以外的河流;⑤基本农田复垦的土地生产力已与相似的未破坏的基本农田土地生产力一致;⑥蓄水池的使用与管理符合土地复垦规划。阶段三:当所有的复垦工作按照复垦规划完成,土地实现了批准的采后土地用途,植被生长也达到了约定的期限(一般地区5年,干旱地区10年),方可申请第三阶段验收,若合格,矿山主可得到余下15%的复垦保证金。
3.返还的回复期限。
美国各州的矿区复垦保证金法令规定复垦主管机关审批各种保证金的返还。大多数州规定复垦主管机关应在返还保证金请求提出的60—120天内,决定是否返还保证金。
(四)保证金的配套制度
美国矿山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在实施时具有以下几种基本制度:(1)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矿山环境审查评价制度是政府管理部门对提出申请的矿山环境的资料进行审查和评价,以决定是否批准申请的法理制度。(2)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是指采矿权人在取得采矿权许可证之前,必须以一定数量的资金、资产作为环境恢复保证金,存放在有关管理机关,以确保矿山环境恢复工程的完成。(3)环境许可证制度。环境许可证所附的文件明确规定了矿业主在矿山环境保护和复垦方面的主要责任,未取得许可证的矿山,不得进行开发活动。(4)矿山环境监督制度。矿山环境监督制度是上述三项制度贯彻实施的保障制度,设有专门的矿山环境监督检查员负责执行矿山环境的监督检查。
可见,发达国家的矿山环境监管是由一系列的制度措施构成,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只是其中之一,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和开采许可证体系是保证金制度实施的基础,环境监督制度是保证金制度实施效果的保证。
(五)保证金制度的实施效果
美国的土地复垦基金制度不仅规定了土地复垦资金的来源,还严格规定了保证金缴纳的时间和数量,如不按期缴纳,则不予发放采矿许可证。而且执行过程也相当严格,确保保证金按时、全额收缴。使得土地复垦工作能够落到实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土地复垦率达50%以上。土地复垦工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二、澳大利亚的矿山复垦抵押金制度
(一)矿山环境治理标准
在澳大利亚,立法分为联邦立法和州立法两级。联邦政府只负责有限范围内的环境保护活动,有关环境保护的工作主要由各州来进行。大量的各项保护法由各州制定。因此,澳大利亚各州均有自己的矿业法,但联邦政府强调在环境保护法方面重视联邦政府之间的协调。
(二)矿山环境治理的监督管理
矿山企业每年提交“年度环境执行报告书”,报告该年度的环境执行情况。如果矿业公司在矿业主管部门两次通知后仍不提交“年度环境执行报告书”,矿业主管部门便会考虑告知矿业权授权部门收回采矿权。如果矿业公司没有按照开采计划履行矿山环境治理义务,或者实际情况与环境执行报告书不符,则会被处以程度不一的处罚。
三、加拿大的复垦保证金制度简述
加拿大的矿产资源分属于联邦政府和省政府所有, 由联邦和省政府分别管理其所属的矿产资源。 加拿大各省已经建立了相关的矿业法。各省政府在其权限内, 负责矿业开发活动和矿地复垦工作。加拿大联邦政府只负责西北、育空地区和铀矿的矿山关闭和复垦工作加拿大各省政府。各省矿业法均规定: 开采矿产资源, 必须申请采矿权。申请者在申请采矿权时, 必须提交矿山环境影响报告和矿山关闭复垦方案, 由省政府和有关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论证, 并举行听证会, 实行公众参与, 否则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
采矿权人必须交纳复垦保证金, 复垦保证金要保证在该矿山关闭时,能够支付土地复垦的成本, 达到保护矿山环境的目的。保证金的数额根据矿区的面积、开采方式、矿区的地理、地质、植被和气候情况而定。复垦保证金的形式有现金、支票、定期存款、政府债券、信托基金、不可撤销信用证、资产抵押、母公司担保等形式 。采矿许可证到期后,由政府收回矿区, 矿区复垦经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 保证金退还给矿主。对矿山的监督工作由由专门的观察员承担, 观察员有权命令关闭矿山。如果矿山没有完成复垦, 政府将不予退还保证金。
参考文献:
[1]张凤麟.发达国家矿地复垦保证金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 J中国矿业,2006,15(9):5一8.
关键词:矿区环境 ; 现存问题 ; 生态环境恢复
1矿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是全球性的矿业大国,现有各类矿山约15万个 ,矿业城市300多个。21世纪以来,社会进入了消耗快速增长的阶段,随着对矿产资源需要的不断增长,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恢复治理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
1.1目前矿区环境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1.1占用和损毁土地严重。矿业开发占用和损坏的土地大部分为尾矿堆放占地,另外还包括露天采坑占地、采矿塌陷占地及为采矿服务的厂房、交通设施等占地。
1.1.2引发多种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面塌陷、沉降、地裂缝和矿井突水等。
1.1.3破坏地下水资源。采矿使地下水均衡系统得到破坏,引起地表缺水严重,影响了矿区人们的生活质量。
1.1.4“三废”(废石、废水、废气)问题严峻。艾维尔沟矿区每年产生的废石和尾矿巨大,年排放煤矸石449346吨,尾矿134804吨,粉煤灰14183 吨,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矿山矿井水经处理后排放艾维尔沟河,加剧了区域性水体污染;采矿产生的大量废气、烟尘、SO2,和C0,导致空气浊化,酸雨区扩大。
1.1.5破坏地貌景观。矿山开采造成对山体和自然景现的破坏严重。
2、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对策
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是一个对因采矿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区域采取科学的治理措施,使其恢复到期望状态的过程。要做到开采资源的同时,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2.1指导思想
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交叉性系统工程,要求各学科的专家通力合作,在矿山开发及修复的全过程中对矿山生态环境给予超前的、动态的保护和恢复。
由于在矿产资源的开采中,矿区的生态环境破坏大多都是可以预见的,因此,生态环境的修复应开展于矿区资源开发的各个阶段,从勘探、设计到生产直至报废,都应始终贯穿着恢复环境的思想,超前采取各种治理措施,尽可能地减小对矿区环境的破坏。在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应及时对矿 区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破坏特征进行积极的调控,将矿区重建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应从矿区的产业结构、经济组成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规划、评价和治理,使矿山的开发更加科学合理,从而降低环境修复的难度,使矿区的生态恢复工作高效而经济地进行。
2.2典型技术
2.2.1针对沉陷矿区的复垦技术
沉陷是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中较常见的一种,治理措施主要包括:疏排法、挖深垫浅法,修整法、填充法等几种复垦技术。疏排法采用建屯排水沟等合理的排水措施.再加以必要的地表整修,即可使小面积积水的区域并得以恢复。此法一般应用于潜水位不高、地表下沉不大,正常的排水措施即可见效的矿区。对于沉陷较深,且有积水的高、中潜水位地区,可采用挖深挚浅法,即在沉陷较深的位置再挖深,而将挖出的土方填埋到沉陷较浅的区域,形成的水塘和耕地可以同时从事水产养殖和种植业,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修整法应用于浅水位沉陷土地无积水的情况下,主要通过将矿区改造成梯田等方式恢复利用土地。此法的采用需要综合考虑工程量、坡度、坡向及灌溉等多方面的条件。填充法一般利用矿区附近既有的材料(如煤矸石)填充沉陷地区以实现复田绿化。由于填充法可以同时解决沉陷矿区复垦和矿山固体废弃物处理这两个问题,因而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填充法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无污染填充材料的选取非常关键。除上述几种方法外,生态工程复垦法目前也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此方法是一种综合运用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以及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的理论,利用生态系统的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等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对遭到破坏的土地进行多层次利用,以达到持续发展的复垦目的的工艺技术。
目前,焦煤集团高度重视生态综合整治并制定生态综合整治原则原则,1、减少荒漠化扩大的原则 ;2、自然资源损失的补偿原则;3、自然生态体系受损区域恢复原则;4、人类需求与生态完整性维护相协调的原则;5、避让原则6、最小化原则;7、减量化原则;8、修复原则;9、重建原则。矿区煤矿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危害性滑坡、裂缝等沉陷灾害的治理率达到100%。近两年,焦煤集团塌陷区治理共计资金投入2500万元。事实证明,其具有较大的社会综合效益。
2.3绿化技术
近年来,焦煤集团在矿山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其综合利用程度总体仍不足45%,因此,绿化造林作为矿山固体废弃物堆区域环境修复的有效途径,其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由于矿山固体废弃物堆坡陡且较松散,立地条件差,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在绿化造林前,应首先采用穴坑整地法或梯田整地法,对地表进行平褴工作。选择植物的品种时,要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选择耐旱、耐贫瘠,生长快、且根系发达的品种,并遵循乔、灌,花草混植和先绿化品种后经济品种的原则。在植物的种植方式上,要针对不同植物的品种分别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焦煤集团矿区公园充分利用煤矸石填坑绿化,绿化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得到了矿区职工的好平。实践证明,根据矿区冬暖夏凉的气候条件,对落叶乔木、灌木等应采用少鼍配土栽植,对常绿树种则应采取带土球移植的方法,而对于草本植物采用拌土播撒或沾泥浆等方法种植较为适宜。
2.4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矿区土壤的污染一般以重金属污染为主,目前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方法有:固定/稳定修复法、去除法和隔离法等。在有条件的地区联合使用这几种方法,可以取得更好的修复成果。固定/稳定修复法是指运用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的方法将土壤中的污染物稳定或固定在土壤中,降低其在环境中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去除法也需要运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物理方法主要是用机械、人工等措施将污染t壤挖出、运走,化学方法则利用化学试剂对土壤进行清洗而去除污染物。这两种方法都具有成本高、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的缺点。生物方法可以利用超累积植物去除污染物,此方法经济、安全,但植物品种少,修复速度慢。隔离法使用水泥、粘土等各种防渗材料,将污染土壤就地与未污染土壤或水体分开,从而达到阻止污染物扩散的目的。此方法一般用于污染严重、易扩散且污染物可在一段时间内自动分解的情况使用。
3结语
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是一项工作量巨大的系统工程,由于矿山数景众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矿区环境恢复就更加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只有将生态坏境的修复作为矿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才能营造适宜人们生存发展的空间,满足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罗守敬.矿区士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J1.城市地质,2008(3).
关键词 废弃煤矿区;林业生态;修复;问题;对策;长江中下游;江西萍乡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160-02
Abstract Forestry ecological restoration work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bandoned coal mine area has attracted people′s attentions.Taking the Pingxiang forestry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for example,the problems of forest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abandoned coal mine area were analyzed,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e experience of forestry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Pingxiang abandoned coal mining area.
Key words abandoned coal mine area;forestry ecology;restoration;problem;countermeasure;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Pingxiang Jiangxi
长江中下游流域地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煤矿生产得到了高速发展,但近几十年来,由于忽视了煤矿开采过程中的生态保护和治理,长江中下游废弃煤矿区出现了植被稀少、岩石、水土流失、地力下降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致使当地生态环境不堪重负,也制约了废弃煤矿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如萍乡地处湘赣结合部,矿产资源分布广泛,近40%的土地面积有煤炭资源的蕴藏。经过近百多年地下大规模开采,地下煤炭资源开采日趋困难,现矿区工业保有储量约2.215亿t,占累计探明储量的29.5%,剩余可开采储量只有1.2亿t,且近4成为劣质煤,基本处于地层深部,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过程中通风、提升运输、抽水等方面消耗成倍增长[1]。虽然萍乡市在2010年开展了废弃煤炭植被快速恢复技术研究,并于2012―2015年,在安源区安源镇、湘东区下埠镇完成矿山植被恢复示范面积逾84 hm2,在取得了较好的恢复效果的同时,将治理恢复技术模式在萍乡市几个主要矿区进行了推广应用。但随着煤炭市场价格下跌、产业转型,采矿废弃区增加,萍乡累计堆存量近亿吨,占用土地面积超过500 hm2,采矿废弃区影响周边林地近4 500 hm2,加剧了萍乡林业生态建设任务[2]。
1 存在的问题
1.1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煤碳主产区,由于过度开采和忽视了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生态保护,致使相当一部分矿区生态系统受到毁灭性破坏,仅江西省萍乡市采矿废弃区影响周边林地近4 500 hm2,在废弃煤矿区,荒山裸土、露天煤矿、矿渣堆随处可见,森林固有的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美化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大大降低甚至完全损失。
1.2 林业生态修复意识淡薄
开展废弃煤矿区林业生态修复是党的十提出的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些地区对废弃煤矿区林业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对煤矿开采企业审批不严、监管不到位、生态修复资金严重不足、打击非法开采力度不大等问题。另外,煤矿开采企业往往也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矿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剧和放任了矿区生态环境恶化。
1.3 林业生态修复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长江中下游流域从事林业生态修复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大约只有26%的职工具备相关专业素质和合理的知识构成,大部分从业人员只具备极其简单的操作技能。同时,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在废弃煤矿区林业生态修复中引进和应用得极少,而且转化为生态效益的过程缓慢。另外,相关现代化先进设备的利用率也极低。
1.4 信息化管理平台不完善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流域废弃煤矿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虽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未建成完整的废弃煤矿区基本信息网络;二是未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技术推广、成果共享的信息服务机制;三是信息化管理网络覆盖面不广,对偏远地区废弃煤矿区信息采集不畅,信息更新不及时。
2 修复对策
2.1 坚持创新原则,加快废弃矿区生态植被修复治理步伐
通过观念理念的创新,带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在采矿废弃区生态植被修复治理中坚持创新,认识到采矿废弃区生态植被修复治理的重要性,高度重视采矿废弃区生态植被修复治理工作,增强采矿废弃区生态植被修复治理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做到认识到位、精力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3]。
2.2 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业生态修复技术
开展废弃煤矿区林业生态修复,必须依靠科技,以科技为支撑,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废弃煤矿区林业生态修复成效。一是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业生态修复技术;二是强化林业生态修复科技人员的引进和培训;三是抓好林业生态修复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做到依托示范、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2.3 改变整地方式,切实改善林业生态修复立地条件
长江中下游废弃煤矿区山岭以岩石、煤渣、砂土为主,水土破坏损失严重,立地条件极差,普通苗木很难在废弃矿区扎根生长,因此必须区分不同的立地条件,采取差异化的施工措施,切实改善废弃煤矿区立地条件。对表层土壤瘠薄、岩石严重、土层基本被破坏的造林地,要采取客土结合降坡、平整土地、施肥等措施改善立地条件。对表层碎土、矿石及煤渣混杂的造林地,要采取降坡、平整土地、砌挡土墙、完善排灌设施等措施改善立地条件。
2.4 科学选择树种,严把废弃煤矿区林业生态修复施工技术关
根据对土壤成分的综合分析,选择适宜其生长的乔、灌、草、藤本等植物进行矿山植被恢复。治理萍乡地区采矿废弃区退化森林的目的树种可选用香樟、泡桐、胡枝子、刺槐、构树、盐肤木、紫穗槐、翅荚木、枸骨、夹竹桃、多花玉兰、栾树、常青藤、商陆、搏落回等[4]。栽植方式可分为植苗造林和播种造林,植苗造林主要是挖穴,栽植穴的大小和深度应略大于苗木根系。栽植时间宜选择在雨后阴天,以12月初至次年3月为宜。栽植时必须做好“栽正、舒根、踩紧、适当深栽”,栽植深度一般比原土痕深2~3 cm,做到“三填两踩一提苗”。播种造林一般要先整地,坡地较缓时采用穴播或条播,在操作困难的地段,可在雨季采用喷播的造林方法。播种量应根据种子质量、立地条件和造林密度确定。穴播、条播的覆土厚度一般为种子直径的3~5倍,土壤黏重的可适当薄些,砂性土壤可适当厚些。
3 结语
开展长江中下游废弃煤矿区林业生态修复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废弃煤矿区森林覆盖率,迅速恢复和改善废弃煤矿区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大力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战略部署的具体举措,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必须科学务实地抓紧抓好长江中下游废弃煤矿区林业生态修复工作,使长江中下游的废弃煤矿重新披上绿装,矿区森林资源得到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利用。
4 参考文献
[1] 江西省萍乡市人民政府.萍乡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规划方案(2008―2015年)[R].江西萍乡,2008.
[2]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萍乡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5年)[R].北京,2016.
关键词:山区煤炭资源;开采利用;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六盘水市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0-69-03
六盘水市地处贵州西部,是我国长江以南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之一。自三线建设以来,随着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加大,在实现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很多矛盾,成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制约因素。而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是推进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举措,也是提升六盘水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
1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六盘水煤炭资源属于上二叠统龙潭组和长兴组海陆交互相沉积矿床[1],煤炭资源远景储量844亿t,已探明储量 180亿t,保有储量168亿t[2],有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埋藏浅之特点,被誉为“西南煤海”、“江南煤都”。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煤炭等能源需求急剧上升,六盘水市加大了煤炭资源的开采利用力度,在此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1.1 煤矸石污染 煤矸石是煤炭开采、洗选及加工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到目前为止,六盘水已生产原煤10 亿多t,按煤矸石占煤炭产量的10%~30%计算,煤矸石排放量为1亿~3亿t,2008-2010年煤矸石排放量分别为790.48万t、1 000万t和926万t[3-5]。煤矸石元素组成中对环境最为有害的元素是硫,如六枝矿区凉水井矿夹矸中含硫量为11.46%~16.08%。煤矸石堆放会占用大量土地。当前六盘水固体废弃物堆放占地面积已近400hm2,其中煤矸石占用了绝大部分[6],而且大量煤矸石在堆放和搬运等环节会产生大量粉尘,粉尘含有害物质,有害物质人吸入后会得各种疾病。堆放在地表的煤矸石经过雨水的淋浴后,还会浸出有害重金属离子进入水体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
1.2 废水污染 六盘水矿区废水以煤矿矿井废水和选煤废水为主。如六枝矿区由于煤层含硫较高,煤中黄铁矿等硫化物氧化使矿井水呈酸性。钟山区境内的汪家寨煤矿矿井排水的矿化物高,悬浮物多,化学需氧量高,为酸性水,水中含有大量的Fe2+、Fe3+、SO42-、Cl-、HCO3-等离子[7]。由于该矿井水中SO42-、Fe2+、Fe3+、Mn2+等离子含量高,当含水层之间发生水力联系时会对其它含水层的地下水造成严重的污染。未经处理的酸性矿井水直接排出进入地表水体以后,会造成地表水质恶化。由于Fe2+的作用使得水体中氧的消耗量显著增加,造成鱼类、浮游生物、藻类等生物大量死亡。Fe3+与OH-结合生成Fe(OH)3红褐色沉淀,使得水体底部以及河流两岸呈现红色,影响环境美观。选煤废水中含有大量煤泥粉,使水中悬浮物含量严重超标,对地表水系造成污染。
1.3 废气污染 六盘水矿区废气主要来源于发电厂、炼焦厂产生的废烟气及煤炭开采、装运产生的粉尘,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SO2。2003年六盘水部分煤炭企业产生的工业废气中SO2、烟尘和粉尘排放基本都不达标(见表1)[8]。这些废气通过水体、土壤、食物及呼吸作用进入人体,会对人体造成损伤,并对矿区周围环境如气候、植被、农作物等造成破坏,引起生态平衡失调。
1.4 地质灾害危害 六盘水属于喀斯特山区,碳酸盐岩广泛分布。由于在煤炭资源的开采过程中的程度失当,导致地下采空引起地面塌陷、山体滑坡、地表裂缝、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范围内形成的煤炭采空区面积约150km2,引发的沉陷区面积300km2,涉及居民约9 000户40 000人口[8]。截至2011年全市地质灾害隐患威胁57 018户234 102人,其中采煤引发的地质灾害365处[9]。加之六盘水处在沟谷斜坡地带上,采矿废渣大部分堆放在斜坡上,遇到集中暴雨可迅速搬运形成人工泥石流等灾害,冲毁道路及房屋[10]。
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面临的困扰
近几年尤其是2010年提出“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建设全国循环经济城市、全国生态宜居城市”为主要内容的“双创双建”活动以来,六盘水市在煤炭资源开采利用过程中愈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煤炭开采利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治理速度慢,环境恶化趋势至今还没有完全得到有效的遏制,主要困境如下:
2.1 环境治理思想出现偏差,生态建设差距甚远 在传统财税制度下,地方经济发展成绩主要看GDP增长的大背景下,相当部分干部和企业存在着片面地理解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认为经济发展就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二者不可兼容;或是片面理解“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论断,认为发展就只是经济增长,其他方面都不予考虑;第三种思想是“先污染后治理”,出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后才采取治理措施。这在一个时期六盘水上马了大量“两高一资”项目,如投资约100亿元的发耳电厂和投资约30亿元的野马寨电厂。在国家“营改增”税制改革前,煤炭企业利润上缴比例较大,给矿区余留下资金较少,导致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无人问津。
2.2 煤炭企业环境责任意识不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范围小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很多的煤炭企业或相关企业只重视资源开采利用,忽视矿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如2006年六盘水全市企业环保“三同时”执行率仅为60.1%,没有执行“三同时”的企业主要是地方煤矿及规模小、时产时停的企业[8]。更有企业倾向于把自己当做受害者,故意推卸责任。矿区企业占地点的植被与生态环境破坏只是矿产开采引起的植被与生态破坏的一部分,矿区开采必然造成矿区周边范围的植被与生态遭破坏,矿区企业占地以外的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工作也未纳入矿区企业的职责范围。
2.3 企业生产管理配套政策跟不上导致环境污染 六盘水是因“三线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多年来,在经济发展中一直沿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的经济政策,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在煤碳资源的开采利用中,采取国家、集体、个人齐上阵,拼消耗,拼环境容量,这一时期乡镇煤炭工业得到迅猛发展,最高年份井口数达到3 300口,原煤产量从1985年的355万t,发展到1998年的1 179万t[12]。起点低,基础差,工艺落后,管理粗放的企业一方面使得相当可贵的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另一方面加重了矿区环境污染。2006年六盘水市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还有35家,主要是地方3万t/年以下的煤矿,以及小炼铁厂、小水泥厂[8]。
3 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生态补偿机制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家未制定出统一的法律法规、制度要求和技术方面的政策体系,六盘水在这方面还处于空白。笔者认为建立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明确生态补偿责任主体,确立生态补偿对象,建立生态补偿体系 责任主体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首要前提,在煤炭资源的开采利用过程中,国家和矿权人作为受益者理应成为补偿主体。而煤炭资源所在地政府和当地居民作为受损方应成为受偿主体。国家和矿权人应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为受偿主体提供补偿资金和技术援助,用于煤炭资源开采利用地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国家有关部门可在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给予煤炭资源所在地区适当的倾斜。矿权人是造成煤矿开采利用区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等问题的直接责任者,应当依据一定的标准,按照其开采利用的煤炭资源数量和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从其盈利中拿出部分资金专门用作对生态环境恢复的补偿。在煤炭资源开采利用过程中坚持“谁开采利用、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来确定生态补偿责任主体。通过明确补偿责任主体,确立补偿对象,建立生态补偿责任体系。
3.2 建立和完善煤炭资源开采利用生态补偿的相关政策法规 强调资源与环境并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须依靠有关政策和相关制度。政策法规既可增强矿权人维护煤炭矿区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自觉合理开采利用煤炭资源,又可为开展并做好煤炭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资金积累提供必要的政策保证。建立和完善六盘水煤炭资源开采利用生态补偿机制,需要将生态补偿作为地区的战略任务,通过立法程序将生态补偿的理念和具体措施体现到政策法规中,并因地制宜地使之具体化和具有操作性,坚持以政策制度为保障,以项目为载体,高度重视项目的科学设计以及项目运行管理过程的监管,保证生态补偿理念在整个项目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时,认真梳理、修改和整合各部门政策法规之间存在的不利于发挥生态补偿政策效率的制度规定。
3.3 进一步完善各部门之间生态环境管理的协调机制 煤炭资源矿区的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涉及环保、国土、水利、林业等多个政府部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是六盘水市乃至贵州省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环节。从目前贵州省的煤炭资源开采利用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建设规划情况来看,六盘水市应该将矿区治理、生态恢复工作重点交由环保局、国土资源局和林业局来协同管理,整合现有资源,避免多重管理、重复执法。提高各管理部门之间的系统性、协调性,稳步推进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的进程。
3.4 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健全补偿的监督体制 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煤炭资源矿区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同样可以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一些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可通过招标来完成,充分发挥社会环保企业或公司的优势。多渠道、多元化地吸引社会资金的介入,发挥社会资金的灵活性,最大限度地弥补政府资金的有限性和资源配置效率低的局限性,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的良好格局。建立完善的动态监督体制是煤炭矿区生态环境补偿的重要保障。六盘水市在生态环境补偿过程中,建议采用全面质量管理控制系统,即对生态环境补偿工作进行规划,一方面进行工作前的预防监督;另一方面对补偿的工作进度、质量和资金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最后,对完成的补偿工作进行评估,对不符合补偿标准或其他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提出整改意见,给予一定的时间进行整改落实。
总之,六盘水市煤炭资源开采利用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工作任务繁重,应从人力物力上进一步给予支持,最终使人人都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晋其勇.六盘水煤炭资源比较优势分析[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7(1):86-88.
[2] 饶华敏.六盘水市经济转型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34:164-165.
[3]丁伟,黄智龙,谭红,等.贵州六盘水市煤矸石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J].矿物学报,2011,31(3):474-477.
[4]六盘水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六盘水市工业废弃物开发利用情况[R].工作动态,2010.
[5]吴进.浅析六盘水市优势资源转化[R].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2012.
[6]王占岐,庄新国.六盘水市煤炭资源开发环境影响初探[J].地质科技情报,2000,19(2):75-77.
[7]谢燕孜.汪家寨煤矿矿井水净化利用实践与展望[J].煤矿安全与环保,2003,30(增刊):115-118.
[8]寇学永.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研究-以贵州省为例[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6.
[9]赵略.六盘水市采煤引发地质灾害及防治情况调研报告[R].六盘水市经济发展研究,2011.
[10]秦趣,谌洪星,张美竹.喀斯特山区矿业城市地质灾害成因及治理方案――以六盘水市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6:41.
[11]游桂芝,潘庆英.六盘水市地质灾害现状调查及防治建议[J].贵州人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4):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