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常识知识竞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堂改革的具体目标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构建独特的教学模式,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目的。学生的课堂,学生选择。而他们选择的也正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主动,探究,合作。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需要交流,教学更应该如此。单纯的教授只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枯燥无味,而交互式学习方式是一种以支架式教学思想为基础,以师生对话为背景构建的教学方式,反映了从师生互动到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成为独立而成功的交流者,并在互相交流中一起学习。
二、我的课堂。我做主
1 课前预习。学习语文都有课前预习生字词的习惯,这是从小学开始语文老师就教我们的,而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很少有同学会在课前预习地理,其实任何科目都离不开预习:地理课其实可以通过一些如朗诵、相声、小品、话剧等形式来反映地理事物或者问题,特别是小品和话剧表现力丰富,语言、动作有渲染力,如用到课堂上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让几个学生提前排练一段有关《大气污染》的戏,剧本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加以指导,收到的效果很好。
2 课堂教学。(1)在启发式教学中提出问题。有了情感投入,就可以创造情境,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同。改变以往学生对活动题的忽视,把活动题的教学融、人到整篇课文的教学中,可以更好地解决活动题,同时也有利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在导入新课时,我们就可以把活动题作为问题引出,带领大家进入精彩的思维世界。(2)推动课堂的。《城市的区位因素(一)》的活动题是一个典型的应用题,还有第五单元《农业的区位选择》活动题也是的,讲完知识点后,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此处,思考答案,并分析为什么,单独提问学生回答,教学效果一定很好。如遇到稍难的问题,可讨论完成,任何时候不能忽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十六七岁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是最丰富的。如果只是简单地报一下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时候如果学生有不同看法,而你还嫌哕嗦,不予理会,那就是对他们的一种“扼杀”,也会让他们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要坚持一个原则,不管讲对讲错,能讲就要肯定和鼓励。因此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教学的出现的次数越多越好,这样就会发现更多的“精彩答案”。
3 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课。许多老师都会上新课、习题课、复习课,但很少上活动课,认为那是浪费时间。其实不然。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无疑会给地理课堂注入一剂兴奋剂,改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偏见,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对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课前搜集一部分资料,然后在活动课上,由学生自己担任导游,开展一次体验性的导游活动,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导游作答,讨论一些旅游的热点问题。还可设计一场辩论赛,教材中有许多辩题,如《沙尘暴有百害无一利》。再如就某一单元的重要知识点,结合相关手段,举办一场知识竞答,答对者给予适度奖励。地理竞赛课具有范围广的特点,针对高中生的特点。内容可以丰富多样,如简单的知识竞赛,特别是初中地理知识,我们可以进行地理位置竞赛、地理常识竞赛,还有高一第一单元宇宙方面的知识等,竞赛的形式如口头竞赛与笔试竞赛、个人竞赛与小组竞赛、抢答式与必答式等,通过竞赛,学生的成就感倍增,也掌握了原来自己不知道或已忘记的一些知识,清除了学习障碍,增强了学习的动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效率因此也会得到提高。
三、我的课堂。我评价
关键词: 政治课 学习兴趣 课堂效率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各种现象和问题会产生惊异感。在学习过程中,他能灌注全部热情,兴致勃勃,津津有味,甚至会达到对所学知识迷恋不舍的地步;在学习后,他会产生满足感,觉得书是他的良师益友,自己从中受到了启迪,并由此产生欢快、惬意的情感,所以,学习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真正爱上政治课。
一、用艺术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感情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他的论著中将教师的“讲”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开门见山,一种是先“引起动机”,以后者为最有效。那么,政治课教师怎样做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我认为,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这样讲起课来语言才会生动,才能把抽象的治理论讲解得容易理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讲授政治常识的“一国两制”这个知识点时,讲到台湾和大陆的关系时,我声情并茂地朗诵了于光中先生的《乡愁》这首诗,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力,同学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大陆对台湾的态度和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求异,注重参与,培养学生的独创能力
传统的“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常常会使老师和学生形成惯性思维。而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是师生交往的场所,是展现教师生命价值的所在;也是学生享受求知乐趣的所在,课堂如能实现师生全方位的有效互动,那么师生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张扬,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发展,师生的教学质量就会提高。作为教师,我们的教育目标应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求异,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有效地动起来,提高学生的独创能力。巴班斯基指出:“学习的争论就成为刺激学习兴趣的方法。”“组织课堂讨论,发表各种意见可刺激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研究表明,学习者认真参与并将整个身心灌注其中的自发学习,学习效果最为持久和深入。因此,在教学中我通常采取抢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授课后我会根据所讲内容拟一些习题,或给出具体材料,让学生分组抢答。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使他们巩固了所学知识。例如在讲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时,由于学生对实践是认识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这三个表现理解得不够透彻,于是我给出许多具体材料,用抢答的形式,让学生给出正确的答案,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在习题课上,我通常都是让学生先讨论,然后派代表进行总结发言。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逐渐对学习政治课产生兴趣。
三、图文并茂,激发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要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感。根据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发挥电化教学特有的“鲜明色彩”、“生动形象”、“声像同步”等优势,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电教手段,把静止的东西变成活动的东西,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刺激学生的视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新奇的,唤起求知欲,引起对所学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战胜疲劳的新的力量。在教学中,我尽量使用多媒体,亲手下载资料,制作课件,这样既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又可以使同学们耳目一新,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四、开展知识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为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在高一、高二年级还会经常开展一些竞赛活动,竞赛的内容紧贴教学内容和社会热点。例如我们组织过时事知识竞赛、读报竞赛、诗文和名言警句所蕴含的哲理竞赛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参加者达到100%。在竞赛结束后,我们评选出优胜者并给予奖励。通过开展这些竞赛活动,既巩固了书本知识,又培养了同学关注社会热点、积极思考的习惯,还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对政治课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五、培养学生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人往往因为自信而成功,也往往因为缺乏自信而失败。19世纪的思想家爱默生说;“相信自己‘能’,便攻无不克。”拿破仑甚至讲:“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个词。”正是没有这个词使他南征北战,横扫欧洲大陆。
事实上有许多学生正是缺乏学好政治课的信心,产生了畏惧心理,丧失了兴趣,对政治课“谈虎色变”,所以学生要建立起学习兴趣,可以从增强自信心入手,具体有如下几个步骤;
(1)想象自己曾获得成功的事情,努力回味那种成就感,以获得对学习的兴趣。
(2)令人愉快的事物总能激发兴趣,所以尽量想愉快的事情,如“我今天将再学会1个原理”,“今天又学会了某种类型题的解法”,让自己知道今天超越昨天,树立起“每天多做一点,就是成功的开始”的信念。
除此之外,我认为激发需要、明确目的、积极的鼓励、教师的期望等都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教育与人生.
[2]郭瑞立.超级学习法.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整体三段式 复习法
“整体三段式”复习方法是学生根据对知识体系的感知和学习,形成的定向―自读、研讨―归纳、应用―反馈的一种学习模式。其中定向―自读指让学生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自主复习,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研讨―归纳指师生根据教学难点共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归纳整理成具体规律性知识,这里教师的启发起到重要作用;应用―反馈指学生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以在今后的学习中更高效。
一、定向―自读,做到宏观了解、细致把握
在中学复习过程中,定向自读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建立单元知识框架,一般分为两个步骤进行。
(一)把握整体结构,建立宏观知识体系。
让学生从教材整体结构入手疏通教材,建立宏观知识框架,同时明了知识点的分布,以提高接下来的复习效率,是定向―自读的第一步。例如我们在复习第三册语文课本时,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点拨下,迅速对书本内容进行框架梳理,整理后可发现一般为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1.外国文学常识(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这里主要是对外国文学进行鉴赏及对其中所包含的情感进行思考。
2.记叙文常识(如《斑羚飞渡》、《猫》(郑振铎)),这里主要是让学生区分作者的写作意图、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模式。
3.现代诗歌常识(如《纸船》(冰心)、《我是一条小河》(冯至)、《色彩》(闻一多)),这里应注意诗歌的特点、诗歌的惯用手法及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4.古代诗词常识(如《渡荆门送别》(李白)、《秋词》(刘禹锡)),这里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古诗词,背诵古诗词,注意古诗词中词语的运用和古诗词中所包含的情感等。
5.古文常识(如《小石潭记》(柳宗元)、《五柳先生传》(陶渊明)),这里主要思考文言文中实词虚词、通假字及纪传体的特点。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让学生对中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的重点内容进行掌握,同时可以思考这类问题时的答题技巧,获得知识学习和内容复习的主动权。
(二)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微观掌握,补充知识框架。
第二是要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微观的思考和理解,更细致地理解书中的知识点充实大纲内容。例如我们所说的诗歌常识或是古诗词常识。在学习中,我们应当注意学习它的具体写作手法和具体作用,像是描法通常有:(1)通过抒情、写景相融合的方式达到情景交融;(2)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主体形象;(3)以古喻今,使诗歌寓意更加深刻;(4)反复法,强调作用,突出重点;(5)象征手法,使内容富有深度。在情感色彩的表达上通常有:(1)壮志豪情(《沁园春・雪》);(2)忧国忧民(《春望》);(3)思念家乡(《渡荆门送别》)。
二、研讨―归纳,做到梳理知识、融会贯通
对知识的学习,不仅在于学懂知识,而且在于对知识的灵活掌握,一个人有大量知识储备,却没有一个系统的框架结构,知识便会显得杂乱无章,难以运用已有知识进行问题处理。因此在复习中,应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框架的梳理、归纳,以实现深层次的知识重组。若是将定向―自读作为中学语文复习的基础,那么研讨―归纳便是中学语文复习的一个升华。一般情况下,我们按照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两个方面对教材知识进行划分,其中基础知识包括语法、修辞、段落结构及古代汉语知识等,因此这既要求我们看到其具体内容,又要求我们看到其外向延展。基本常识方面主要包括各种文体和文学常识,其具体方法是先排出三种主要的文体(记叙、议论、说明)并以其结构标出教材所涉及的一些其他文选,接着对文章类别进行细分,分为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等。最后在指导学生对其进行归类整理,找出其共性和差异性,归纳出其一般规律。
三、应用―反馈,做到多途径实现知识迁移
叶圣陶先生指出:“不但使受教育者吞下了若干东西,尤其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消化那些东西,化为自身的新血液,新骨肉。”这里所指的并非传统中学语文复习中管用的超负荷的题海战术,而是指寓教于乐的科学性训练,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进行知识学习。这种学习一般采取如下方法进行:(1)小组合作进行“举一反三”,利用小组方式进行题目的抢答,当老师说出一个作品时,小组成员立即抢答与之相关的内容;(2)教师定向命题测试或是学生自主命题互测,但应注意教师定向命题且让学生在充分准备下考试的方式不宜多用,一般在整册复习或是复习的阶段性练习时使用;(3)开展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语文临场应变力。
四、结语
“整体三段式”复习法的一大特点便是始终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并要求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以使学生零碎、杂乱的知识点系统化。
参考文献:
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包括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不高,教师的素质普遍较低,然而从更大程度上来说,我们的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1)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的现状。虽然素质教育早就提了出来,但在很多地区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行,应试教育仍然主宰着我们的教学。判断一个学校的好坏,一个教师能力的高低,人们还是习惯于把升学率放在第一位,这就导致我们的学校教育依然紧跟着高考和中考的指挥棒转动。长久以来,地理都不是中考科目,在高考中也曾被取消过好几年,这就使地理在人们的心目中真正成了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忽略了它可以提供给我们的最基本的地理常识的功能,而注重它是不是中考、高考科目,学习它是不是和考大学有关。如果与此无关,那么,这门课就似乎有些“多余”。
(2)学生的现状。对于学生而言,目前的问题有两个方面。首先,学习负担过重,在高考、中考的压力下,各科教师都对学生施以重压,惟恐有一个知识点、一种题型被漏掉,喘不过气来的学生怎么可能再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地理课的学习。其次,对地理怀有畏难情绪,因为地理课开篇关于宇宙部分比较难,如果教师再不注意教学方法,就容易使学生对地理产生畏难情绪,进而丧失学习兴趣,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3)教师的现状。很多地方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学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启用的都是教学能力较弱的或者是年龄较大的教师,也有的是由一名主科教师兼职,且教师队伍极不稳定。有些教师上课只是带着学生读一遍书,有的则让学生自己看,或者干脆上别的“主科”。在这种情形下,又何谈钻研教材,提高教学水平。
二、消除消极影响的措施
要想消除这种影响,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单靠某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而且这种努力必须是长期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改变现阶段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1)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为了给“主科”让路,地理课被一再压缩,由规定的3课时压缩为2课时或1课时;在课程表上地理课主要被用来填补空白,“主科”、升学考试科目优先安排后,才在空白处安排地理课,根本不考虑地理课的教学特点和规律。这些都是急需改变的。
(2)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我们常说,“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所以地理教师的素质若不能提高,想要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3)完善教学用具。在大多数学校,教具要靠地理教师自己动手制作。限于人力、财力的影响,多数教师仍然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支撑地理教学,电化教学很难走进地理课堂。即使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只不过是在进行优质课评比和观摩课时做个样子。所以完善教学用具是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又一重要条件。
2.高中地理教学应克服一些不利影响
(1)提高教师素质。首先教师的知识观需要改变,应由“课本知识”向“生活知识”拓展。不能让学生变成消极接受课本知识的“容器”,必须让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此外,应由“内容知识”向“方法知识”转移。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怎样获得知识。其次教师能力需要提高。长期以来,能够钻透地理教学大纲,吃透地理教材,讲透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是一个地理教师的理想境界。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的沟通,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我们以往的那些知识已显得不够用。有些学生的问题已经触及本学科的知识前沿。这就要求中学地理教师除具备中学教材所需的地理知识外,还必须掌握较深层次的专业知识。
(2)合理运用教学方法。①比较法的运用。比较法就是把这两个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新的地理知识,形成新的地理概念。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通过反复比较得出的。由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复杂性,地理学习中的比较法类型呈现多样化。实践证明,比较法在地理学习中是一种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减少头绪,加深印象,深化理解的好方法。②多媒体教学。这是现代教育采用的先进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不但在教学中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所以,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运用。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兴趣才能好学、乐学。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具体方法如下:①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满堂灌“”一言堂”等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如果让学生当小老师,让他们有上台演讲的机会,容易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可用开放式代替封闭式教学,让地理课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②运用古代诗歌,寓教于乐。我国古代诗歌,不仅以精湛的文学艺术价值而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而且其中一些诗句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反映了古代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思考和认识。如:反映气候的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地形的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反映自然景观的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如果在地理教学中将它们适时适量地应用于教学,就可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③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读报、读杂志;不定期编辑地理手抄报、墙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讨论热点问题;组织兴趣小组,如天文观察、环境监测、乡土调查;经常组织地理知识竞赛、辩论会等。
地理学研究是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因此,自然环境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客体。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地理教材中环境问题涉及面广,既包括陆地环境问题、水环境问题,还有大气环境问题等等。比如:在《我们需要洁净空气》这一节中,介绍了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空气质量的高低对人类的影响,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加强大气环境保护等。对于水环境问题,在《水资源》的学习中,有关于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农业污水的治理问题。对于陆地环境问题就更多了,森林的破坏、水土流失、白色污染、生活垃圾处理等等。有些问题涉及多种环境,彼此互相影响,比如酸雨问题,首先是大气污染,进而引发水的污染,最终还会影响陆地环境,危害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这也体现了地理学的整体性这一特征。因此,环境问题涉及面广,影响大,必须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
在教材中,环境问题出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教材正文中,有的以补充资料中。也有的以图片形式出现,如素描、漫画、景观图片等,还有的以讨论话题呈现。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联系。
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最基本的就是阅读教材直接获取。也可以通过出黑板报、进行知识竞赛、排演环保小品、观看录像、举办辩论会等形式加强教育。一方面,通过学习和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增长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这类活动有很强的趣味性,学生有兴趣,乐于参与,自然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比如,每当重要的地理节日,如世界环境日(6.5)、地球日(4.22)、世界水日(3.22),可以要求学生相互协作出一期相关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在丰富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此内容的理解,培养了相互协作的能力。又如对于水土流失问题的学习,可以通过播放黄土高原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如,在学习《巴西》时,对于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加强对此的理解。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利用学习时,可以组织学生以倡议书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些形式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开阔学生的眼界,加深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的理解,从而树立环保意识。
总之,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
2.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实践,践行环境保护
理论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关键是要对所学知识付诸于实践,在生活中和生产中真正落实下来。为此,我们可以在课本涉及的环境问题学习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怎样做?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对于废旧电池的危害,我们通过学习可以知道:我们日常所用的普通干电池,主要有酸性锌锰电池和碱性锌锰电池两类,它们都含有汞、锰、镉、铅、锌等各种金属物质,废旧电池被遗弃后,电池的外壳会慢慢腐蚀,其中的重金属物质会逐渐渗入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重金属污染的最大特点是它在自然界是不能降解,只能通过净化作用,将污染消除。一粒纽扣电池可污染60万升水,等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节电池烂在地里,能够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所以把一节节的废旧电池说成是“污染小炸弹”一点也不过分。那么,如何处理这些废旧电池呢?一般人会和生活垃圾一起扔了了事。为此,我们建议垃圾要分类存放回收。可以发动学生举办这样的回收活动,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回收箱,把平时学生家庭用过的或学生的亲戚、邻居等用过的废旧电池收集起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一个个学生来影响家庭及周边生活圈,这种影响不可小视。通过活动,学生也接受了教育,同时也起到了环境保护的效果。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有些管理比较规范的大城市已经做到了垃圾的分类回收。我国也要加快建立健全回收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跟上目前我国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