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当代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2-0088-03
人际交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过程中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与行为的互动。随着现代科技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交往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人际交往,当代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交往的范围也随着手机网络等介入而跨越时空的限制,交往的内容除了以交流感情、切磋知识为主外,还通过多种社会实践方式吸收社会信息。[1]
一、当代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
主观原因分析及调适当代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除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因素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的主观原因。作为心理咨询的一些专家或是老师、同学主要还是要从个人的心理因素方面进行分析和帮助。
1.认知方面
人际交往的认知成分反映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了解,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理性条件。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出现对自我评价的认知失调,如过高地评价自我或是过低地评价自我。前者产生自傲心理,居高临下[2]:后者是自卑心理,自我封闭,害怕与人交往,恐惧交往失败。过度的自我中心化,觉得任何事情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与人相处时,不分时间、场合,不顾及别人的情绪,任意表达自己的意见,随意表露个人的不良情绪,影响到他人的情绪和利益而恶化人际关系。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实际上是为了更多受到别人的关注,但要获得这种尊重和关注必须先尊重别人,关注和帮助别人,才能有好的效果。对人际关系的过度理想化,有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因为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对人际关系的判断过于简单化,理想化,因而在最初与人交往中受到挫折和伤害,从而产生不信任感或是与人沟通困难的心理。或是认为人际交往相当于市场的交换,而伤害别人的感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并以友谊情感至上的原则与人交往,一方面要认识别人的各个方面,同时也要认识到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以增进友谊,改善人际关系。
2.情感方面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人需要的一种态度体验,情感成分是关系双方在人际交往中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情感在人际交往中对个人的行为起着动力作用,人际交往中若有积极的情感产生则推动人际交往的行为,个人人际交往更积极主动:消极的情感则阻碍正常的人际交往,个人表现出孤僻、自卑或是自我中心化,从而导致人际关系恶化[3]。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情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确全面地评价自我,超越自卑、恐惧心理,调整自负怀疑心理,并且在人际交往中掌握一些交往的技能和技巧。
3.社交知觉及归因方面
社交知觉中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投射效应及社会刻板影响影响到我们对别人客观全面的评价和认识,应该尽量避免。这些社交知觉同时也会影响到个人的归因,归因是指个体习惯上倾向于做出怎样的解释,它也影响着个人的人际交往,如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时就会把失败归因于环境不好、运气差、人际交往太复杂等复杂的外界因素,却很少考虑内在的因素,从而导致人际归因失误而形成人际交往障碍或人际交往的一些心理问题,产生消极的人际知觉和情感而自我封闭退却,或是沉迷于网络游戏。常见的归因偏差有认知性偏差、动机性偏差以及性别性偏差。当代学生的归因风格和归因偏差会影响到学生人际交往,所以对学生应该进行归因的训练。
4.行为、能力方面
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足够的阅人经验及交往经验,所以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行为不当而影响人际关系,或是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表达不妥或是词不达意而让别人误解,给人际交往造成不好的影响。在这些方面,当代学生应该多看或是学习一些交往的技巧,要善于表达自我,真诚地去赞美别人,同时也要提升个人各个方面的能力,以自己的独特魅力吸引别人。
5.自我意识及价值观
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我以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并依靠这种认识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在对学生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的调查中发现内在自我对人际关系有很大预测作用,内在自我与人际关系困扰成负相关,即内在自我意识水平越低的人人际关系困扰越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首先应该积极全面地评价自我,充分地认识自我,相信自己有不同于别人的特长,克服自卑自负心理,敢于超越自我和挑战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地感受人际交往中的温暖,从而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价值观的一致性是人际吸引的一个要素,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是调动个人交往积极的动力,如在人际交往中不能简单认为人心叵测,人心自私,或是受相互利用等不良的价值观的影响,而应该积极正确地看待人际交往。
二、当代学生人际交往中心理
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当代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办法除了从主观上分析解决外,还应该从客观上采取具体措施,如:
(一)重视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创造宽松的校园环境,优化人际交往氛围
利用课堂教学、团队活动、文体活动、宣传活动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奋发进取、团结友善的校风、班风、学风,提高学生人际信任度,创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通过团队的一些活动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在交往实践中得到锻炼,并体会到良好的人际交往带来的收获和乐趣。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不去斤斤计较人际交往中的个人得失。
(二) 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或是学习心理学的专业人士应该做的
1.对新生心理健康的普查、跟踪及指导
很多新生因为适应不良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有可能是人际适应不良所造成,心理的不健康从而也会加剧人际关系的恶化。所以对于新入校学生要格外重视,无论是心理学的专家和老师,还是搞学生工作的一些人员都要重视这一点。
2.重视对学生人际交往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指导
可开设一些有关人际交往的课程,让他们更有效地掌握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并懂得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些心理学知识。在其他任何课堂上都可以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知识的传授和分析。一些研究确实表明那些学过心理学的人或是懂得心理学知识的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或是人际交往适应不良情况更少[4]。对一些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行政人员进行心理学方面或人际交往知识的定期培训,如拓展训练,对于任何类型的成人或是学生都是适合的,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以及深刻体验人和人相互信任支持和帮助的伟大作用,以达到对当代学生人际交往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全面的指导。
3.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及心理咨询方法的适当运用
学校可开展组织一些公益性的心理咨询活动,对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些知识进行宣传、教育和指导。当代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大多是来自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在咨询过程中重视从学生人际交往这条主线入手,找到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症结所在,有效地帮助其解决问题。在咨询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是咨询与辅导的前提与基础;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学生心理咨询的核心;训练学生交往技能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如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主动热情地待人,以及把每个人的感受都看成是最重要的,重视别人的感受,尊重别人赞美别人,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除了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的咨询和指导之外,还应该利用团体咨询的方法,以及朋辈的辅导是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团体心理咨询是专门为帮助那些有共同发展课题和相似心理困扰的人维护心理健康,克服成长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迈向自我实现的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5]。团体心理咨询在团体情境中进行,强调人际交互影响,注重团体内的交流,并利用团体精神影响个人的行为。人际交往本来就是在人与人的互动中进行相互影响,团体心理咨询是辅导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更全面地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别人,调整和改善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团体咨询与辅导具有高效率、高感染力的特点,利用团队精神去影响每一个人,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能力,改善人际关系。
朋辈辅导是学校心理咨询模式之一,是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境、获得外部支持的一种重要方式。朋辈辅导是指由一些受过半专业训练的学生或是学习心理学专业的在校学生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互动交流,对同辈提供倾诉、支持或咨询的服务。因为朋辈有更接近相似的价值观、生活理念等,所以在学生人际交往的咨询中更容易被接受,也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正确的人际交往理念。
4.加强家庭功能,亲情的付出和感化
很多学生在恋爱上容易出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功能的弱化。如早恋或是恋爱中出现的种种不良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以及交流和沟通不良造成的。学生失去了家庭中亲情的支持和理解,就容易寻求同伴的交流,误以为这是一种良好的恋爱,甚至是一种可以走入家庭的恋爱。而实际上学生对恋爱的责任心及后果认识得并不是很清楚,甚至不知道自己在这种特殊的人际交往中真正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而盲目交往。作为学生的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早期的预防和疏导,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责任和温暖,培养孩子积极的责任心,是预防学生恋爱中出现问题的关键。
总之,当代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是学生心理问题中比较严重的一方面,仅次于强迫症,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社会化的发展与成熟,应该值得重视。清楚当代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明确原因,并从主客观方面努力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以利于当代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更顺利地被社会所接纳。
[参考文献][1]刘博雅.学生与学生的人际交往[J].中国市场,2011,(31).
[2]张小玲.重视学生人际交往,提高学生认知水平[J].龙源学院学报,1999,(S1).
[3]窦胜功.智商与情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4]冯江平,安莉娟.青年心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An Analysis on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Students
ZHANG Hong-n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455000, Henan, China)
【关键词】中职学生 人际交往 沟通 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际交往是中职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但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一些中职学生往往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
(一)心理问题
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中职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日益发展,感情日益丰富,精神需要越来越多。他们进入青春期后,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要求摆脱成人的束缚。心理上的急速变化给他们带来烦躁、孤独,他们需要社交活动。这时,人际交往对中学生的成长显得至关重要。
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建立在热情、自信、乐观、宽容、大度的基础上的,自卑、冷漠、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极易影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当前不少中职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例如,有的学生孤傲自负,自私冷漠;有的学生自卑胆怯,悲观失落,对同学和老师的话过于敏感这些都容易导致心理疾病,从而阻碍其正常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认知偏差
在人际关系认知中,青少年本身接受刺激时的感情状态、动机状态、注意状态,影响了对外界人或事物的反应,因而产生了一定的偏差,这就是认知的偏差性。导致认知偏差的情况大致有四种
(1)极度渴望或恐惧状态。心理学研究证明,青少年在处于极度渴望或恐惧状态时,由于大脑处在高度紧张状态,就可能曲解认知对象,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如,“杯弓蛇影”、“草木皆兵”都属予这方面的例子。
(2)好奇状态。当青少年对某一事物产生好奇时,会容易注意到事物的某一特性而忽略了其它特性,导致认知偏差。
(3)自身认知系统简单。
(4)心理定势和社会刻板印象。在认知他人的过程中,会产生先入为主、以点概面的作用,从而影响认识的准确性。
一些学生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看待人际关系带有较强的功利性,认为人际关系就是拉关系、找门路、相互利用,把交往看作是交易。同时,多数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往往不重视学生对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的学习,认为学生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为人处世单纯点好。这种心理使一些学生不重视人际关系,不注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能力欠缺
很多中职学生一直生活在学校,交往的范围比较窄,没有很好地掌握学生中人际关系的技巧,使得不少学生虽有交往的意愿,但缺乏交往的能力,例如,当干部的,不善于协调人际关系,不能有效组织同学们参加活动,不善于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学习名列前茅的,却在众人面前却手足无措,在公开场合不敢讲话,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更有甚者,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不懂尊老爱幼,不明是非,结交坏朋友,颠倒了正常的人际关系。
此外,一些家长和老师较多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及专业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内在素质。这其中就包括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这一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是一种后天习得性能力,需要在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话动中进行学习、培养、训练,相关知识、技巧的掌握是良好沟通能力的基础。目前,中职生人际交际与沟通的知识来源途径较少,最缺乏的就是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与社会实践,应引起中职教育者的高度关注。
(四)以自我为中心
当前,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协作、谦让、宽容的意识较弱。一些家长对儿女过分“呵护”,在家娇生惯养,使他们进入学校独立生活后,与同学和老师相处时不会主动进行交往,暴露出“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一些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例如,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沦、眉飞色舞、手舞足蹈;自己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或是不尊承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五)自我封闭
一些中职生会出现自我封闭的问题。自我封闭一般表现为:一是不愿意让别人了解自己,总是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心理上人为建立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二是有的人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内向孤僻,导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从中职生的角度来看,如果一直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将不能进入某种社会角色,无法与他人共同工作,不能承担社会责任。
二、对策
(一)排除心理障碍
学校要对中职生开展挫折心理教育与挫折心理训练,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开设人际交往与沟通课程,进行人际交往与沟通知识的宣传;定期举办与人际交往有关知识的讲座,传授必要的心理调试和人际交往的技巧,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
(二)促进合作交流
在校园生活中,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多带动能力较弱的学生,让性格开朗的学生多与性格内向的学生接触,让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取长补短,互相影响,从而促进他们积极的交往行为。
(三)学习交往原则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一定的交往原则基础上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讨论、演示、角色扮演、模拟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平等、尊重、真诚这三条人际交往原则,以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总之,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职业化与社会化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育者从思想上、观念上对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培养进行定位,把学校教育与职业实践活动相关联,建立人际沟通能力培养体系,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
参考文献:
“晕轮”是光环笼罩月亮时,月亮周围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是指在观察某个人时,人们仅仅依据某人身上一种或几种特征来概括他在其他方面一些未被了解的人格特征的心理倾向。通俗地讲,“晕轮效应”是一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认知偏差,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必须加以克服。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晕轮效应”现象探析
“晕轮效应”是一种有缺陷的心理认知方式,阻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甚至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往往喜欢将人简单地分成好与坏两种,如果认为某人某方面好,好的光环会罩住其他方面的品质,产生“一好百好”的心理倾向,反之,则相反。“一丑百丑”“俊遮百丑”就是晕轮效应的表现。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晕轮效应”现象主要表现为如下两种。
(一)由仪表因素产生的“晕轮效应”
仪表由人的多种外部特征构成,是人的具体形象。仪表因素虽然只是一种外在因素,但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喜爱美、渴望美的天性使大学生在生活中很容易为靓丽俊美的仪表所吸引而产生晕轮效应。戴恩在1972年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一些大学生分别去看容貌美丑不同的两个七岁女童的照片,照片下面都写有完全相同的一段文字,说明照片上的女童曾有过某些过失行为,然后要求大学生评价女童平时的行为。结果发现:对容貌美的女童的评语偏向于有礼貌、肯合作,行为纵有过失,也是偶然的,可以原谅的;而对容貌丑的女童的评语,多推想她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儿童”。尽管大学生都懂得“以貌取人,失之于人”的道理,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仍然容易受仪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晕轮效应”。
(二)由特长因素产生的“晕轮效应”
特长因素指的是人的特殊才能和专长。大学生比较崇拜和羡慕有真才实学的人,一般来说,一个人如果能力突出,在某方面有特长,在大学生中就会有很强的吸引力。即使在交往中暴露出一些个人弱点,这些弱点也会被他的特长所掩盖。相反,没特长者可能得到一般甚至相反的评价。
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分析
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个体生长的“土壤”,父母是个体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人际交往中的认知方式对子女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由于父母的认知方式不健全,喜欢将已知的信息扩张、泛化,去推及未知的信息,从而产生“晕轮效应”。其子女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可能不知不觉地形成了认知偏差,影响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良性沟通,严重的还会造成人际交往障碍,滋生心理疾病。
(二)教育因素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观念存在问题,片面追求“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致使校园内人文精神缺乏,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欠缺,思维建构不全,易导致其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晕轮效应”,影响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同时,学校管理存在缺陷也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之一。
1.学校人文精神缺乏
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以追求人格完善的态度来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人的自由与平等,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弘扬人性及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平衡发展。人文精神素质的培养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在追求信仰、审美、创新、人格等方面应赋予教育以新的理念。然而,在我国,人文教育长期处于受轻视、被贬抑的地位,“学而优则仕”成为许多人信奉的准则,“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学校过分强调学生的智力教育,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导致学校的人文精神缺乏,学生的思维建构不全,在人际交往中易产生“晕轮效应”的认知偏差。
2.学校管理存在缺陷
在我国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学习都带有非常大的功利性。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他们所接受的教育都是围绕升学而展开的。在学校看来,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是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这本身就是一种“晕轮效应”的认知方式。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晕轮效应”的认知方式也在隐形地发展。
高等学校往往对大学生各种证书考试的通级率作了硬性的规定,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但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技巧缺乏必要的指导,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方面的常识知之甚少,阻碍了大学生之间正常的交流与沟通。因此,他们感知到的只是知觉对象的个别属性,在此基础上对知觉对象作出的评价难免会带上“晕轮效应”的色彩。
(三)社会因素
沃尔夫的心理应激理论认为,个体实际上是生活在多种应激刺激和中间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过程之中。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在一个过渡的阶段,社会生活中的错误思想、不良倾向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从而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晕轮效应”。
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之中,许多监督机制还存在问题,这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都会产生影响;加之我国与世界接触日益频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也不可避免地会使大学生的情绪产生较大的波动,由此产生“晕轮效应”。
(四)个人因素
大学生是产生“晕轮效应”的载体,是人际关系的实际承受者。家庭、教育和社会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晕轮效应”的外因,大学生个人则是内因,是产生“晕轮效应”的关键因素。
1.同龄共振效应
教育研究界有人认为:教师影响+家长影响<同龄共振。当然,这种看法不一定正确,但也有其合理的成分。目前,大学生大多处在17~23岁之间,生理和心理往往处于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对人与事的看法比较主观,缺乏判断,易受周围人的影响而发生同龄共振效应。
在大学生之中,一般存在学习圈、娱乐圈、社团圈、老乡圈等人际交往圈子。这些圈子从本质上来说,是以情感为纽带来维系的。因此,圈中成员的观念对个体有着辐射作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常听到有人说:“我同学就是这么认为的”“我老乡就是这么说的”之类的话,就是同龄共振效应的反应。在人际交往中受同龄共振效应的影响,大学生也易产生“晕轮效应”。
2.循环证实效应
心理学研究证明:个人对他人的认知偏差,常常会得到自动证实。大学生由于身心不成熟,待人接物难免会带上主观色彩,但人的感情是双向的、互动的。在交往之前对他人已经产生认知偏差时,大学生往往会带着这种感彩去与之交往。时间一长,这种感彩就会被对方所觉察而引起对方的反应,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双向反馈。由于一方感情的偏失,必然导致另一方感情的偏失,而这又会加剧一方偏失的程度。如此循环证实,进而走进“晕轮效应”的迷宫。
三、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克服“晕轮效应”的策略
在人际交往中,“晕轮效应”会产生片面的评价,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必须克服“晕轮效应”,力求全面地看待他人。
(一)运用角色互换
角色互换在心理学上称为“心理位置互换”,即一方在心理上换个角度,站在另一方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这是一种有效的人际交往方法。
角色互换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和谐的关系,不仅对信息的正确传递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且使交往双方感情进行互动,增进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在家中已过惯了“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上大学离开父母后,心里非常渴望与人交往,但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去交往,全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去片面武断地对人作出评价,结果就产生了人际交往中的“晕轮效应”。运用角色互换,让他们学会从思维的角度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这样才可能获得全面而准确的信息,为人际交往的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进行补偿教育
最为知名的补偿教育方案可能是1965年开始的“抢先起步的教学规划”。这个方案的设想是为家庭条件不好的学前儿童提供其家庭环境中可能缺乏的教育经验,从而让他们“抢先起步”,尤其注重弥补他们在认知和语言方面的不足。补偿教育带有明显的补偿性质。在人际交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补偿教育,可以有效地避免他们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促进他们积极而又健康地与人交往。
1.提高认识是前提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做好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补偿教育必须先提高认识。首先必须认识到人际交往对大学生来说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大学生是身心正处在发展中的群体,人际交往对他们的成长与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他们社会化的“催化剂”。其次要认识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晕轮效应”的危害。最后对大学生进行补偿教育这种行动的迫切性要加以认识。只有在思想上有所提高,有所警觉,才会予以重视,从而采取一定的策略,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
2.促进交流是基础
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与交流,获得的信息不全面不准确造成的。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举办诸如茶话会、心理沙龙等活动,并以这些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活动中全面地了解情况,减少交往中“晕轮效应”的发生。
3.掌握技巧是关键
大学生与人交往的愿望强烈,但为人处事的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一特点,学校要经常以讲座、报告等形式向学生传授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与技巧,告诫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要避免“晕轮效应”的影响。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也可以去图书馆借阅一些古今中外人际交往方面的著作和文章,以此来进行自我补偿教育,提高与人交往的技巧。为此,学校应加强发挥图书馆在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方面的积极作用,使他们自觉地补上这一课。
(三)开展实践活动
人际交往的智慧对于正在学习、成长和发展的大学生来说,是必须进行开发和积累的,它是大学生拥有专业知识的无形臂膀,是大学生必备的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人际交往失败体验原因分析一、人际交往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相互联系已经成为时代的特点和不可逆转的潮流。在社会中无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还是个体之间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交往与联系,因此,有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较强的社交能力成为衡量现代人的一个重要的标准,特别是对于现代的大学生而言,大学期间不仅要努力学习知识,也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调查显示:“大学生每天除了吃饭、睡眠时间以外,其余时间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裨益,一方面,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不断开拓思维和眼界,提高其感知力、想象力、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在大学期间,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能够逐渐代替大学生对于父母的依赖,摆脱对家庭的依赖,逐渐走向自立的道路。在交往过程中,大学生还可以逐渐发现自身的不足,逐渐完善自我。总之,良好的人际交往不仅可以增加大学生的知识和处事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大学生生活的满足和处于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创设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今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种种体现
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人成熟和适应社会的标志,但是就目前来讲,尤其是独生子女习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很多不良人际交往行为和趋势,主要体现为人际交往经济化趋向、对人际交往缺乏正确的认知、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种种心理问题等。
1.人际交往经济化趋向
随着大学生生活环境的社会化趋势,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也不再简单地体现为单纯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而且还体现出经济性特征和趋势。与人交往,需要以一定的物质和金钱为基础和保障,但是很多学生并不考虑自身的经济状况而一味的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和享受,与同学朋友在一起不是吃饭就是唱歌,出入各种高消费的娱乐场所,这不但使他们背负了沉重的经济压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声色场所根本交不到真心的朋友,反而自身会逐渐走向堕落。特别对于女大学生而言,其常常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寻求一种平衡,这也体现在物质上,如果朋友没有像她期待的送给她价值对等的礼物,其就会产生一种敌视的态度。这样久而久之,也得不到长久的友谊。
2.对人际交往缺乏正确的认知
大学是一个充满浪漫和幻想的地方,很多大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人格都处于发展阶段。“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但是由于对自身状况的不自知,因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的表现出过分的自信,有的则表现出严重的自卑。面对他人的评价时难以以一种理性的客观的情绪面对,而是以一种简单化、情绪化与主观化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处事方式表现在选择交往对象的易变性和不稳定性,前一天还是亲密的朋友后一天就成为不共戴天的仇人,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大学生面对爱情也缺乏正确的认知,在爱情过程中大学生往往把其作为整个生活的中心。因此,大学生一旦有了男女朋友以后,就常常不会主动结交新的朋友,这样一旦恋爱失败或者两个人关系破裂,其世界中就会出现难以忍受的空白,在这个最需要友谊的时候才发现友谊已经逐渐走远。因此,正确认识人际关系,对人际交往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和保障。
3.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种种心理问题
在实际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进而转化为心理问题。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常常被人抛弃或拒绝于团体之外,他便会产生孤独感,精神受到压抑,严重的还会产生无助、绝望的情绪,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随着大学生与周围人人际关系的逐渐恶化,会逐渐出现孤独感、自卑感、不信任感等心理问题进而转化为狂躁、抑郁等心理疾病,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行为。因此,如何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周围人开诚布公,坦诚相见,及时消除误会,是教师和心理工作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失败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1.大学生人际交往失败原因分析
大学生人际交往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因素共同影响着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这些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但是从总体来看,无外乎内在的因素和外在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在因素主要有周围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如家庭、学校、社会等,内在因素主要体现在个体本身,如个性、情绪、能力、认知,等等,其中外在因素一般是可以量化和控制的,而内部因素是不稳定的,难以进行量化和控制。现在,大学校园逐渐被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习气感染,大多数人在交往过程中都伴随着金钱的投入,他们认为,只有金钱才能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应付自如,所以很多人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不断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给自己和家庭造成了极大的经济压力。
2.大学生人际交往应对策略
人际交往影响是来自外在和内在两方面的,因此,一方面大,学生要不断地学习交际的态度和艺术,如学会赞美、感恩等;另一方面,学校也要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进行学习和实践的环境,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出一份力。
(1)学校要组织专门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将其纳入到大学生的培养计划中。随着大学生问题的不断出现,如“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等逐渐曝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逐渐被提上日程,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逐渐警惕。但是,健康良好的心理建设并非是一朝一夕之间,心理问题的隐蔽性也使得心理教育并非可以立竿见影,因此开设心理课进行专门的心理教育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基本的途径和影响最广泛的载体。在心理课上,教师可以系统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进一步实现心理的自我成长。
(2)针对大学生的特色组建心理健康互助组织,规范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针对性地对女生进行专题教育,可以使我们的工作有的放矢,从而对症下药。在这个特色组织中,大学生可以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自由地与朋友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进而在朋友的理解和支持下,实现自我的心理成长。
参考文献:
[1]孙时进.社会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郭德俊.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影响因素;培养途径
一、什么是人际交往、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非物质的信息交流过程和物质的交换过程,同时包括人与人之间通过非物质的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或联系。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由六方面构成:人际感受能力、人事记忆力、人际理解力、人际想像力、风度和表达力、合作能力与协调能力。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现状
大学生人际交往总体是积极和健康向上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是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在交往的过程中,常以一种“自我中心”的心态去要求别人却很少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在交往过程中缺乏与人合作的观念和换位思考的能力,常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种自我为中心的态度,给自己的人际交往造成不良影响,发展成不适应大学的环境和集体生活。人际交往变得紧张、烦恼。
其次是大学生不善于交往与不懂交往。对很多交往的知识,特别是心理学的交往知识不是了解很多。给交往带来麻烦。
再次是自卑心理。大学生明显自卑心理的人占30%左右。
第四是自我封闭型。这种类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总把自己的真实内心、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把自我封闭起来;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多种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
第五是对人际交往复杂的困惑迷茫。大学校园汇集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思想、观点看法等难免不一样,使他们的生活总是充满着小矛盾,时间的积累使人际关系出现困惑迷茫。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刘鲁蓉在《大学生心理卫生》总结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以人格平等为基础;交往对象、范围、内容、方式的开放性;较单纯的精神性;期望值与理想较高;交往中的主动性以及合作意识强。但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明显地表现出两大特点:交往范围的日趋扩大与交际方式的丰富多样。
四、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形成的因素
从心理因素讲有:认知因素。首先是对自己的认知。正确的自我评价,才会在人际交往中的有良好自我表现,其次是对他人的认知,第三是对交往本身的认知。交往的过程是双方彼此满足需要的过程,如果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对方的需要,就会引起交往障碍。
交往能力高低不同。 对有些大学生来说,想关心人,搞好人际关系,可不知道怎么做更好;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有时做得不好;能力的高低对人际交往的认识不同,采取的行为不同。个人的性格不同,人际交往中,性格因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良性格的特点,有利于人际交往;不良的性格特点,容易给人以不良评价、不愉快的感受,会影响人际交往。
情绪因素。人际交往中的情绪表现应是适时适度的。不良情绪不利交往,常常使人不敢大方地与人平等交往。战胜不良情绪,才能在心理上有所放松,自然大方地与人交往。
五、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意义
首先,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促进学业进步;不良的人际关系常引起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其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深化自我认知的必要途径,通过交往、比较,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中强化、调整、完善自我认知。
再次,人际关系是实现成才成人的基本条件。大学生通过人际交往,交流信息和成果,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
六、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做好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工作,首先要求学校有关部门正确了解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心理学知识讲座、心理咨询、团体咨询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知识的输入,形成交往技能。
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创设和谐健康的、积极的校园环境、班级环境。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不但受个体自身因素决定,还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在于人际交往的实践。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认识,了解同学和校友,认识老师,通过与别人交往而学会人际交往,从而提高对人际交往的认识,走出自我封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再次,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避免人际交往自我中心倾向等。交互的原则: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我们,喜欢我们。人际交往当中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功利原则: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了解人们的人际关系的价值倾向,并在与人们的交往中,始终保持人们得大于失或等于失。那么我们的人际关系才能够建立、维持和发展。自我价值保护原则的内容:自我价值的保护是指为了保护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情境控制原则:人都需要达到对所处环境的自我控制,因此要想使人从内心深处真正接纳我们,就必须保证别人在同我们共处时能够实现对情境的自我控制,保证表现自己的自由。诚信的原则——最基本的交往原则。是重要的品质与交往方式。
第四,个人要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个性包括能力、性格、气质等。提高能力等个性品质有利于人际交往的建立、维护、发展。也有利于自信心的建立。
第五,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崇尚人道,讲求礼仪,充满人文精神。儒家提倡“仁者爱人”的哲学,并用这一原则解决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以和为贵、宽厚待人、谦让有礼、为人着想的道德行为与道德风尚等。
【参考文献】
[1] 王宏.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内江科技,2013.6.
[2] 马福奎.试论社团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2.
[3] 吴磊等.地方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调查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5.
[4] 赵坤.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3.4.
[5] 石秀杰,张季芳.大学宿舍人际关系状况调查分析.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6] 周颖.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9.2.
[7] 林晓.大学生寝室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