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竞技体育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源泉和根基,因此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目前,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正处于新旧交替阶段,实施了几十年的“举国式”培养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从后备人才培养的总体来看,我国大部分体育项目主要还是“以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的模式,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延续,与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异。但是可喜的是,有些地区或项目已经开始尝试“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培养模式,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网球等项目,甚至民间开始借鉴学习并尝试一些国外流行的“家庭培养模式”。这些新的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还没有成为后备人才培养的主流。我们必须看到,另外一些在国内开展得并不理想的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人才输送渠道少,后备人才严重不足。还有许多项目处于新旧两种体制的夹缝中。
西方发达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虽然各有千秋,但其共同点是已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吻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以市场为中心,通过小学―中学―大学或实业团体发掘优秀运动员。根据中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无疑有助于促进中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一
我国大多数竞技体育项目过去形成的业余体校―运动学校―体工队―国家队的“一条龙”式“金字塔形”培养体系,在实践中取得过很大成绩。各省、市、区、县层层有体校,大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分布于祖国各地。体校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长期落后,小运动员学训矛盾突出,文化教育缺失的弊端日益显现。体育后备人才从小进行专门的运动训练,失去了接受正常文化教育的机会,进入社会以后竞争力低。运动员文化水平较低不仅会影响他们今后的择业前景,而且会导致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缺乏继续发展的知识资本。大量体育后备人才退役后,由于教育的缺失,造成生存与发展困难。这几年类似“举重冠军当起搓澡工”、“长跑冠军摆地摊”、“体操冠军地铁卖艺”等新闻屡见不鲜,就是这一“体质缺陷”的突出表现。2010年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运动员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群体,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切实做好运动员保障工作,对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把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提到了新的高度。
二
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问题上,国外教育系统带给我们非常成功的经验。在许多国家,课余训练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在制度上保证了学生运动员顺利完成学业。前英国体育大臣罗伯特・阿特金斯曾撰文指出:“最高层次体育成功的基础扎根于我们的学校,中小学、大学对年轻人灌输积极的体育兴趣越多,我国将来体育成功的前景越大。”
在美国,竞技体育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学校的业余训练培养后备人才。中学是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摇篮,大学则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在各自的体育项目管理上,学校享有很高的管理权限。其特点是强化了教育和体育结合,突出了青少年体育的业余性质。美国的竞技体育运动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学校的业余训练培养后备人才。运动协会分别建立了地方级和地区级分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各自的体育项目,在各自的体育项目管理上,享有最高权限。由于美国的业余体育属于社会自我管理模式,社会组织有很高的积极性,因此,政府一般不直接向业余体育拨款,政府的干预能力较低。这些国家的学校教育与竞技运动训练已紧密结合,学生运动员在接受文化学习的同时从事运动训练,并且文化学习并未因为运动训练而受到过多影响。
在法国,体育行政部门着眼于竞技体育体育人才退役后的社会职业性培养机制,制定了一项针对高水平竞技人才的社会跟踪扶持政策,确保他们得到符合能力和愿望的持续的就业能力培训。
关键词:前景 发展 体育旅游经济 河南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现代旅游业迅速崛起,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我国在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过程中体育事业也蓬勃发展。作为旅游和体育产业交叉渗透的一个新的领域,体育旅游是现代旅游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河南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体育旅游业在振兴河南经济中作为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河南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体育旅游经济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体育旅游对河南经济的影响
(一)体育旅游对河南经济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河南省经济增长。体育旅游业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为满足人们追求刺激和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兴经济行业,是一种较高的消费方式,其发展、更新速度要高于其他消费,经济作用不可小视。体育赛事,特别是有影响力的重大体育赛事,都是激发旅游动机的强大吸引物,体育界的赛事也同时是旅游者的盛会。近年来河南省也看到了发展体育旅游所蕴藏的巨大经济潜力,先后开发了一些体育旅游产品。除了体育旅游的直接收入可观外,由直接收入衍生出的间接收入和诱导收入也影响着河南省的GDP,推动了河南省的经济增长。
2.有利于扩大河南省劳动力就业的机会。体育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岗位层次众多,它要满足体育旅游者在体育旅游活动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相应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许多服务岗位的工作并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家庭妇女和尚不具备技术专长的青年即可胜任,在旅游接待工作中,许多工作都必须靠员工手工操作,而且需要面对客人提供富有人情味的直接服务,因而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业,是缓解就业压力、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渠道,是河南经济旅游收入之外的重要目的,对实现中原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河南省经济发展不平衡,还有一些国家级的贫困县,许多体育旅游胜地都在偏远的山区。随着旅游地的开发,贫困地经济收入增加,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就业率扩大,居民有了较稳定的经济来源。经济的增长,税收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又改善了投资环境,有助于当地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进而从根本上改变当地人的生活,使当地人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二)体育旅游对河南经济的消极影响
1.引起当地物价上涨。旅游者的收入水平是比较高的,而体育旅游本身更是属于高消费的阶层。他们有很强的消费能力,能以较高的价格来购买食、宿、行中所需要的物品。所以难免会引起旅游地的物价上涨。作为发展中地区的河南省,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在全国处于劣势,这势必会影响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
2.造成产业结构失衡。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会扩大对土地的需求,旅游设施的建设会导致对土地需求的扩大和土地价格的上升。此外,从事旅游服务业的收入比务农的收入要高,大量的劳动力就会放弃耕作农田而去从事旅游服务业,而另外因建饭店、旅馆等也会占用耕地,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严重损害了农业的正常生产,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保证近亿人的吃饭问题是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发展体育旅游可能致使产业结构发生不利的变化。
3.影响经济稳定。体育旅游是一项综合性和依托性极强的产业,体育旅游的高度依托性决定了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要受交通、电力、通讯等相关行业的严重制约,这是体育旅游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一旦这些因素发生不利变化,将会导致体育旅游需求大幅下降,甚至整个经济都将受挫,严重影响经济的稳定。
河南体育旅游经济的发展态势
(一)河南体育旅游的资源
体育项目、体育场地和自然资源。河南省地处中原,自然人文景观丰富,依托自然人文特色开发体育项目、培育体育旅游基地的条件初步成型。如:小浪底景区是中原地区最大的拓展训练基地,可满足大众休闲运动和健身的需要;嵩山、龙门、鸡公山、云台山等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可开展登山、汽车拉力赛等体育旅游活动;白云山、石人山、石曼滩等1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宝天曼、黄河古道湿地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等,可利用山林优势开展登山、定向等活动;伏牛山区的石人山、白云山、老君山等 ,可开发汽车旅游、登山旅游、探险旅游、森林旅游等体育旅游项目;太行山的太行大峡谷、云台山、王屋山等自然景观,是开展攀岩、滑翔等专项旅游的理想旅游区。“豫南明珠”南湾湖、被誉为“人工天河”的林州红旗渠等水域,是开发龙舟、皮划艇、摩托艇、划船、滑水漂流等体育活动的理想场所。
体育旅游人才资源。体育旅游人才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需要懂经营、懂管理、懂法律、懂体育、懂旅游的复合型体育经济人才。在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上,应加大旅游教育和培训力度,目前河南有些高校已率先开设了休闲旅游及体育旅游专业,举办了短期的休闲旅游、体育旅游业务的培训,根据河南省体育旅游的特色,加强专业结构设置的研究,为河南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的旅游及体育旅游管理人才奠定了基础。
特色文化体育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可以丰富体育旅游的内涵。河南是仰韶文化的故乡。夏商周三代文明,河南独领。西汉魏晋,河南依然举足轻重。唐至北宋,隋唐东都洛阳城、北宋开封东京城,反映了河南在我国古代文明中最后的辉煌。众多的历史遗迹、文化名城,为河南开发特色文化体育旅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游客能够参与具有浓厚河南文化特色的造型展示、乐舞表演、古战场打斗、古代游戏等体育旅游活动。
(二)发展河南体育旅游经济的基础
消费观念的变化。随着河南省居民收入的增加,体育消费水平提高较快,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方式在过去的10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出体育休闲、旅游的次数呈上升趋势。而体育旅游恰好迎合了新兴的大众需求,以其改善体质、健身强体、融入自然、放松身心的强大功能,从一开始就倍受欢迎,为河南的旅游产业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市场需求增加。近年来,河南省旅游业发展迅猛,假日旅游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据统计河南省近年来假日旅游场景火爆。就参与活动内容来看,旅游者更青睐于一些能够促进身体健康,释放紧张情绪的体育旅游项目。
群众体育基础深厚。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大众健身,在河南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就起源于我国古代的蹴鞠,温县的太极拳、少林功夫为代表的中国武术,更是深植于中原沃土。“功夫游”已成为河南省最具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不仅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正逐渐成为河南体育旅游的一大卖点。
(三)河南体育旅游经济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河南省各级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体育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与开发投入、开发力度和深度不够;缺乏成熟的市场经济的产业运作模式,体育旅游资源尚未形成规模和体系。河南省地大物博,体育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大部资源处于起步阶段,以发展体育旅游为切入点,实现河南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有较大的发掘潜力。河南各地专题旅游活动丰富多彩,与体育巧妙结合、联姻发展,不仅投资少、见效快、利润大、创汇多,而且显示出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及双赢效果,也为河南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使河南省体育旅游经济由长时间的驻足不前逐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河南体育旅游经济的前景分析
(一)影响河南体育旅游经济的因素
政府因素。政府对体育旅游的重视程度,决定了体育旅游经济的壮大程度。政府重视,体育旅游业从政策、资金、人才、资源开发以及市场开发等各个方面都会得到大力扶持,体育旅游经济的发展就会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体育旅游经济就会得到较大发展。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决定着旅游市场的发育程度。体育旅游业是一种高消费的休闲产业,只有河南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有了进行锻炼和旅游的愿望和需要、时间和资金的保障能力,体育旅游才能提到人们的议事日程上来,体育旅游经济才能成为河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因素。社会的安全程度是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河南各地民众对旅游者的亲和程度、包容程度,体育旅游方面的领导、管理、技术指导、安全保卫、理念导向、资源开发、综合接待、全面服务的程度,都直接关系到体育旅游者的愉悦和信心程度,各类体育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领导和管理人才等更是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旅游自身因素。河南发展体育旅游业,应当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与众不同的民俗和风情、历史与文化,便捷的交通和通讯以及较强的综合接待能力等。此外,河南体育旅游业是否有后劲,能否可持续发展是影响河南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二)河南体育旅游经济存在问题及发展优势
未来几年河南省体育旅游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对体育旅游提出更高的要求;行业竞争日益加大;外出打工人员数量持续增加等。
而河南体育旅游经济发展存在一定优势。首先,河南政府给予体育旅游业以高度重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制定了河南省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将体育旅游纳入整个旅游计划之中,逐步对全省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努力建立全省统一的旅游市场体系。其次,河南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具备了发展体育旅游经济的物质基础。第三,体育旅游具有参与度高、专业性强等特点,带有刺激性、挑战性和危险性,河南省已经建立了经营者及导游的资格审查制度和安全检查制度,对体育旅游的设备进行不定期安全检查,同时还要大力宣传,增强游客的安全意识。第四,河南具有独特的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的优势。
总之,开发体育旅游对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虽然河南省在体育旅游这个新的领域中略显滞后,但河南省旅游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进入产业调整和升级的新阶段,提升之路,在于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多方位的渗透融合,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体育旅游这种新的旅游业态,正逐步成为一种受大众追捧的时尚的消费方式。只要审时度势,对河南省体育旅游市场进行准确定位;提高体育旅游品位;丰富体育旅游内涵,塑造中原民间体育主题公园;使体育与其他旅游形式有机结合,就会为河南体育旅游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于素梅.小康社会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2007(5)
[关键词] 经济欠发达地区 体育产业 发展 研究
体育产业是当今全球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每年为世界带来4000亿美元的收入,并以年20%的速度递增。体育产业所蕴藏的巨大商机,所带来的巨大利润,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个新兴产业的巨大魅力,它已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最有活力和广阔前景的“朝阳产业”。江苏省体育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逐步兴起,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如今已初具一定规模。但经济发展的滞后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禁锢,使得欠发达地区人们参加体育运动和体育消费的意识淡溥,与江苏省发达地区的体育经济、产业发展的程度相差甚远。因此在当今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逐步提高人们参与体育运动、进行体育消费的意识,从而促进欠发达地区社会体育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江苏省体育产业的现状、构成
2005年江苏省运动员在世界最高水平比赛中3人次获金牌、5人次获铜牌。在亚洲最高水平比赛中,共有21人次获金牌。成功举办第十届全运会,江苏省共夺得56枚金牌、136枚奖牌,竞赛总分、金牌总数均居全国第一。随着江苏省体育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体育健身、娱乐、竞赛表演、技术培训、体育用品、体育彩票为主的体育产业已初具规模。据江苏省体育产业调查报告统计,江苏省各种体育产业活动单位达4400多家。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73.4亿元,其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59%,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第三产业的比重为0.63%。体育产业的总体构成中,体育用品业所占比重远大于体育服务业。从增加值构成看,2003年体育用品行业创造的增加值为60.27亿元,占江苏省体育产业增加值的82.11%;体育服务行业创造的增加值为13.13亿元,占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的17.89%。
二、江苏省体育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水平
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这两省一市,历来是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前些年,由于种种原因,在体育用品业的发展上,长三角地区落后于福建和广东。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体育用品业异军突起,以一种集团优势傲视群雄,并成为我国三足鼎立的体育用品生产基地之一。有专家分析,上海的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正在下降,而该行业在浙江的发展较快,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正在上升,在承接上海产业转移中具有相当好的基础。目前上海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金融与服务中心,而浙江和江苏则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两省一市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使江、浙两省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成为可能。
三、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体育产业虽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
1.体育产业的理论研究有待提高。体育产业管理理论的研究,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研究有体育产业的分类、体育产业的法规体系、体育产业的组织和管理等;微观方面的研究有体育竞赛市场开发、运动明星效应、体育彩票管理、运动产品市场开发管理、体育信息产业管理。目前,江苏省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体育产业市场。但是,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体育产业无论是市场规模的档次,还是基础理论研究水平,都明显滞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在体育产业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更为薄弱,不能对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产业发展起到强有力地支持和实践指导作用,今后如何加快体育产业基础理论的研究步伐,建立和完善体育产业的理论体系,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已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任务。
2.体育产业法制建设尚需完善。目前江苏省已出台的大多数体育产业法规,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可操作性不强,缺乏相应配套的体育法规、条例等,对管理细节及各运动单项的规定不够严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比如,国家体育总局各竞技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与全国性单项运动协会管理职能的矛盾;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与体育部门之间的矛盾等等,现实中,一些体育产业经营企业不仅缺乏政策上的扶持,而且经营活动中政府有关部门乱收费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大大加重了经营者的成本,客观上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
3.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体育消费一般划分为实物型体育消费、观赏型体育消费和参与型体育消费。从目前现状看,实物型体育消费比重还是明显偏高。据调查资料表明,江苏省的城市居民对体育消费主要以运动服装、鞋袜和运动器材等实物型消费资料为主,而这占了整个体育消费支出的90%左右,意味着江苏省居民观赏型和参与型体育消费合起来也不过占10%左右,二者比例严重失调。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百分比就更底,人们自己掏钱进行体育锻炼、观赏比赛的意识浅薄,而一些发达国家居民在体育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占体育消费部支出的比例已基本达到了54%,二者的差距很大。
4.体育产品制造业市场缺乏竞争力。体育产业具体表现为体育用品的生产与销售。资料显示,全球65%的体育用品产自我国。虽然我国体育用品出口呈上升趋势,但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体育用品的市场占有率很低,产品以运动服装、鞋袜、自行车及配件运动设备等大路货为主。江苏省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增加值虽已达到44.44亿元,经济欠发达地区到目前还没有国内外的品牌,大多数企业仍是来料加工,这不利于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做大做强,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用品制造业急需打出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5.开发和利用无形资产不够。目前,江苏省发展体育产业比较注重有形资产的利用,而对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不够,如对各赛事和活动的会微、会标、冠名权及指定产品,各协会、俱乐部自身标志、运动队队名的价值等,重视和开发不够,突出反映在媒体、载体、新闻广告运作中未能通过有效包装、宣传和市场竞价,使其市场价值得以充分体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发和利用无形资产做的就更不够了。体育产业的资产很大一部分表现为以上形态的无形资产,要把体育的无形资产通过包装和整合,同相关产业进行嫁接,以期通过优势互补开辟新的市场,这也是体育产业内部进行低成本扩张的有效途径。
四、发展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产业的建议
主管部门必须转变观念,要明确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中的位置,要明确政府在体育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职责。从实际出发,制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体育消费发展战略,立足内涵式发展道路,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加强体育消费市场的开发,重点加强体育服务消费品市场的开发,特别是要加大对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市场和运动竞赛、体育表演市场的开发力度,并对其进行宏观调控;注重开发不同层次的体育活动内容,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坚定走引进与独创相结合的道路,从居民实际消费能力出发,适当引进一些体育消费项目,以苏北的实际为立足点,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资源,挖掘富有地方特色和民间传统体育消费项目;依据经济欠发达地区实际,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保护体育消费者和经营者的权益,以确保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市场及体育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与完善。
五、结束语
体育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它的健康而迅速的发展,对于拉动体育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进步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江苏省体育产业的发展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抓住机遇、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制定和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科学有效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及时制定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相关的战略规划,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的改革步伐,使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体育产业以及江苏省的体育产业向着科学、有效、迅速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丛湖平:体育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丛湖平:试论体育产业结构及产业化特征[J].浙江大学学报,2000,30(4)
[3]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N].中国体育报,2000-12-19
[4]于军等:山东省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
[5]余继英: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3)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地经济不断地在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寻求资源配置,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各地区的之间的经济关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也在深化,既有矛盾也有统一,本文试着分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界定,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部分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表现。或者更准确地概括为指参加多边谈判或磋商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团体,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有关经济贸易协议并按照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实行整体运行的世界性经济贸易组织或者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推动世界经济总体增长,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资源,促进国际投资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如果处理不当,会为经济全球化付出代价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市场,降低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另外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各个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区别。经济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是市场机制其主导作用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则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是国家期主导作用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国家对国家的谈判把那些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结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场的状态下,风险是很难规避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风险;而在经济区域化的状态下,风险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降低违约风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刺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形式发展,又不断地冲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经济全球化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增进区域经济组织间的合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家分工的深化,加强了区域内部各加盟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各加盟国的经济发展,再此基础上通过强化跨国公司的贸易功能,必然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区域经济一体化使集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特定区域外的国家要想获得竞争力,就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贸易制度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比较来说,区域经济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欧盟等发展完善。各加盟国对区域经济依赖性加强,再加上区域对外合作能力的提高,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竞争局面,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也制造了贸易壁垒。如区域经济组织的排他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就存在隔阂。区域经济是为了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区域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则是为消除全球经济间的贸易壁垒努力,区域经济在这一方面与之出现矛盾,区域经济以地域为名为贸易提供一种新的保护手段,这种保护手段对于区域外的成员来说就是阻碍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贸易壁垒。区域经济强化了其内部产品的竞争力,对区域外的产品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不惜一切手段组织其他区域或国家的产品进入。这一行为,满足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但是对与经济全球化来说,则伤害了全球经济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加大了国与国或区域与区域之间对话的难度,妨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长远利益来,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
总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漫长的过渡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慢慢形成互补。两者之间虽然实施途径相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为企业创作了统一的市场环境,为世界各地的商务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两者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两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相辅相成,在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必然会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最终推动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国亮:试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相互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0)
[2]郑明慧: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经济论坛,2004(15)
【关键词】县域经济 农业 工业
郡县治,天下安。在中国,县域是城乡的结合体,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一方面,它是城市向农村的延伸,是城市连接农村的物质和精神平台,汇集了从政策到时尚等各种元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最直接的地方;另一方面,他是农村通向城市的必经之路,是农村物流、人流、风俗、文化向外流动扩展的中转站和集散地。所以说,县域经济的成长不仅体现着城市的进步、促进着城市的进步,还体现着农村的发展、决定着农村的发展。
一、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县域经济是地域经济系统的综合性表现
1.加强农业,是建立县域经济综合体系的基础。众所周知,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依然占据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农业更是发展其他产业的基础。而依照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势,短期内无法扭转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模式,这就意味着农业将在较长时间内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存在着地域上及季节上的稳定性,而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又进而决定生活方式的稳定。
2.发展工业,是完壮大县域经济综合体系的主导。从产业联系的角度看,县域工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县域农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水平。原因在于,我国当前大多数县域的工业是以本地资源为基础、对本地农产品进行加工而发展起来的,上述工业部门是我国县域工业经济的主体,县域工业的发展必然会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其次,县域工业规模的扩大必然有助于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从而刺激消费长,带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最后,县域工业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等行业支持,由此可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因此可以说,县域工业现代化是县域农业和县域服务业以及整体经济现代化的主导。
3.开发第三产业,是完善县域经济综合体系的关键。在当前有关县域经济论述中,越来越重视第三产业的开发。在过去几年,很多人认为只要处理好农业基础地位和工业主导地位之间的关系,县域经济就会沿着健康路径不断发展壮大。事实上,农业和工业确实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两个重要环节,但不能因此忽略县域经济中第三产业应有的地位。正如前文所述,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健康运行需要在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同时,第三产业本就是以服务生产、服务生活为目的,如果第三产业实力薄弱,就不能对第一、二产业提供支持,甚至成为约束整体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事实上,如果从宏观的角度审视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我们就会发现,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基本上与地区征集经济水平差距正相关。
(二)县域经济是地域经济系统的中介性表现
县域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点,它既呈现出城市经济的大概面貌,也体现着农村经济的基本形式,这就是县域经济的中介性所在。这种中介性的地位使得县域成为中心城市和乡村物资交流的绝对场所:农副产品从这里运输到城市,工业品从这里运往乡村。当然,县域经济的中介性绝不仅仅体现在产品集散方面,更主要的是县域在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后,能将这种辐射向广大的乡村地域扩散。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目前居住在农村地域的人口也将从第一产业中逐步分流出来,并向城市转移集中。这一过程需要时间的传导积累,而传导积累又是通过城市化的辐射来实现的。从区域过程来讲,区域内中心城镇首先承接到城市经济体的辐射,这一过程使得中心城镇成为域内增长中心,各类要素中心城镇聚集。当中心城镇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后,进一步向域内其他地区辐射,使得相关产业、文化、生活方式向次一级乡镇转移。通过这一过程,县域中心城镇将来自与中心城市的经济、文化辐射不断传导给次一级乡镇,实现其疏导中介作用,进一步落实城乡共同发展。
二、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县域之间、县市之间发展不平衡
首先是县域经济之间发展不平衡:一些经济基础好、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县域往往有着较为雄厚的财政经济实力;而经济基础较差、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的县域财力较为紧张,甚至举步维艰。不仅如此,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发展更不协调,从近几年的经济数据不难看出:首先是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城市经济,并且这种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其次是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链接问题仍然存在: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发展未能对县域经济起到辐射促进作用,其经济传导速度过慢;另一方面,某些城市思想守旧,认为城市是城市、县乡是县乡,经常存在着城市与县域争项目、争资金的情况;再次是城市与县域远未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市场协作机制,简而言之就是分工尚未形成,这也是导致城市与县域不公平竞争的原因之一。
(二)效率低下的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是指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以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当前,我国县域传统农业可以归纳为5个特征:一是农业在县域经济中仍旧占有较大比重;二是对市场需求、农产品质量以及农业结构调整升级关注不够,还停留在注重农产品产量和产值的阶段;三是农业的种养、加工、流通相脱节,利益关系不紧密;四是以小农经济为主,高度分散,较难统一;五是农业资本率低,进一步导致农业创新程度低。联产承包制实行以来,尽管农业生产取得了稳步增长,但是,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滞后,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无法发挥应有作用,使得农业发展缓慢。
(三)未发挥主导作用的县域工业
我国目前的县域工业存在着规模小、层次低、效率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未形成深加工能力,县域工业多按照“收获—初加工—销售”为主要形式的经营模式,使得县域工业底子薄、利润低,而这样的县域工业是不稳定的;二是产品科技含量低,档次不高,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品少,难以完成资本积累并提升工业产值,严重制约其发展;三是县域工业发展思维守旧,未能依照市场需求来确定其产品,迟迟走不上发展的快车道。
三、县域经济的发展出路
(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1.因地制宜,面向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大体说来,适合产业化项目应具有如下条件:一是有市场需求;二是应本地资源有关;三是能规模化生产经营;四是要是农民增收;五是促进地方财政收入。
2.建设明星企业。明星企业也叫龙头企业,对于县域来说,一个明星企业的建立既可带动地方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也可增强起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甚至有利于县域城市化。建设明星企业,需要考虑以下方面:一是应当与原有工业相结合,这样比较简便,既可以节省财力、物力,又可以使投入较快产出,较少机会成本;二是应当与乡镇企业结合。乡镇企业是农民自身根据市场需求投资兴办的企业,其能存活就有着产品的合理性;三是应当根据自身优势引入企业,特别某些以出口为主、加工层次深、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当地政府可进行招商引资,筑巢引凤;四是应当注重产业布局,在农产品集中地建厂,减少成本的同时更加高效的利用资源。
3.完善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内部利益机制。健全利益机制是影响各利益主体积极性的根本原因。只有是农户、企业、政府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才能不断开拓市场,求得发展。各地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阶段不同,从事的产业也不同,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具体形式也不尽相同。政府应避免包办代替,允许多样化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并存。完善利益机制,可考虑以下方面:一是鼓励产销联合,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进产销合同制,增强企业和农民的契约观念;二是鼓励和提倡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最低收购保护价,按农户出售产品数量适当返还利润等多种方式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一起抵御市场风险;三是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产品、劳动、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采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与企业形成紧密型、利益联结的路子。
4.以科技促发展、以素质出成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产业化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也需要更加优秀的农民队伍。如若生产者依旧停留在刀耕火种的时代,那农业产业化也只会是空中楼阁。通过科技进步推动农业产业化可考虑以下路径:一是企业设立专业的研发部门,积极引进、研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二是建立高起点、高标准的农业示范区。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进行扶持,从实际出发提高技术。
(二)加快发展县域工业化
1.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从现阶段看,非公有制民营经济具有投资主体明确、产权关系明晰、发展动力强劲等特征。充分尊重、发挥企业和民众的市场主体作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是县域工业化的基本途径。一是要贯彻国家“抓大放小”方针,政府要从直接办企业当中退出来,同时积极引导民间力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加快发展股份合作制和混合型经济,充分释放民间力量;二是进一步开放产业限制。目前我国在市场准入方面有诸多限制,很多产业不允许非公有或非国有经济主体进入。应对产业准入限制进行评估,适合开放的坚决开放,暂不宜开放的,可以试点开放;三是创造公平环境。政府及各部门要公平对待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为民企顺利走向市场创造条件,这也是政府对企业最大的支持。
2.鼓励技术创新,培养人力资本。创新的主体在市场、市场的主体是企业,要建立健全鼓励制度来促使中小企业进行创新。一是引导企业发展策略,强调市场作用,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二是建立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的平台,为本地企业与外界牵线搭桥;三是金融服务机构应给予资金倾斜。四是对于前景良好地创新企业可适当税收优惠。
3.完善融资体制,解决资本短缺。发展县域中小企业,融资是关键。建议如下:一是建立专门以县域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金融机构。目前情况下,可由国有银行建立专门针对县域的信贷部门和建立地方性银行等措施推进县域中小企业融资;二是鼓励各级政府协助建立面向县域一起发展的商业化经营投资基金,以专门自己贷款方式对县域民营企业进行融资支持;三是建立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机制,环节贷款难现状;四是支持、规范、引导、监督民间融资;五是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外资。
四、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县域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流中不可忽视的一只重要力量。正是由于县域经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如此重要,我们才要给予其应有的重视。我们应该看到,一些县域借助政策和区域优势,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创造了一些成功的模式,比如广东模式、苏南模式等。但客观来看,目前除东部发达地区外,大多数县域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并不乐观。本文当中,笔者试图通过工业、农业、土地管理和经营制度三方面总结出县域经济发展的大概脉络以及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协调和处理县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朱舜.县域经济学通论.北京市: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12).
[2]陈赵兴.县域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硕士.河北工业大学.2007(01).
[3]张金山.中国县域经济导论.杭州市: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02).
[4]全国县域经济总量[DB/OL].县域经济相关数据.2008.
[5]王海波.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意义及其途径探究[D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10-22.
[6]宋秀峰.浅议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OL].中国科技纵横.2010.
[7]王风光.龙头拉动县域产业升级.经济日报.200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