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治理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对策
当前我们国家的城市现代化速度的不断加快, 与城市生态环境不断加以完善相比,农村环境的污染却越来越严重。特别是现代化进程较好的中国东部地区, 农村环境质量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已形成巨大的对比。同时,农村环境的恶化也对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产生力巨大的消极影响,现在农村的生态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国家环境治理的突出位置, 农村生态的良好建设也直接关系到农广大农村未来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设。本文以山东省即墨市为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深入分析该市的农村实际存在环境问题,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对策及措施。
一、即墨市及其农村环境概况
即墨市农村面积广大,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政府把建设的重点主要放在城市上,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村环境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其主要表现在生活废水的任意排放,生活垃圾的随意堆放;乡镇企业生产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或水库当中,造成水质污染和土壤污染,影响农业用水和人畜饮用水;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度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秸秆燃烧的大气污染等。归根结底,该市农村环境污染污染面大,治理难度大,生活污水源多增长快,影响因素多、影响程度大,农村治污已势在必行。
二、即墨市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居民环保意识不高
在农业生产这样一个较长且需要科学指导的过程中, 存在村民只重视数量而抛弃质量, 忽视农药化肥污染的现象。在环保监督意识方面,据调查统计接近86%的居民认为若环境污染不侵害自己的利益,就无需去管,也不会向环保部门报告。在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上,71.9%的人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不熟悉,甚至不明白,11.2%的人对此较为了解,但是认为自己无能为力,有16.9%的人认为自己对此非常理解并且要作出自己的努力。综合上述几方面说明,该市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总体不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二)家畜养殖污染面积大且严重
近几年来,即墨市家畜养殖业的发展模式从家庭散养走向规模养殖,出现了家庭散养与集中养殖相结合的方式,据统计,即墨市去年发展生猪170.12万头,发展牛20.75万头,发展羊190.14万只,发展家禽4091.71万羽左右,全市畜禽粪便年排放量达1398.42万吨左右,其中农村畜禽粪便年排放量高达721.21万吨,约占总排放量的51.6%。如果加上冲洗圈舍的污水、因病而死的畜禽、孵化的残余物等,数量将更加庞大。以即墨市环秀街道办事处东山前村为例。
从表1中可以看出,该养殖场畜便占地面积逐年加大,已经影响到人居面积和实际养殖面积,而绝大多数的家畜粪便未经科学处理直接堆放在路边或是排入河流水库,对本村的土壤资源造成巨大污染,尤其是水资源污染,已经直接威胁到人的饮用水,成为本村新的污染点。
(三)农用化肥、农药利用效率较低
即墨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据统计,2011年,全市农药用量300吨左右,有机农药10吨左右。重点推广了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核心的多种科学施肥模式,化肥施用强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化肥施用强度309千克/公顷,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农药化肥的使用仍然存在较多问题。有机农药使用率较低,农药化肥使用方法不当等都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污染。由于农药、化肥的利用率只有29%~34%左右,其中的大部分都因为挥发作用而进入大气中或是通过排水沟排入河流或渗入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土壤和水源污染,进而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
(四)农作物秸秆焚烧的危害
在过去,农村秸秆的主要利用方式是作为燃料燃烧,现在,虽然家庭取暖方式已由秸秆转变为燃煤、液化气,但秸秆燃烧仍旧作为处理秸秆的一种方式而存在,农民在收获粮食的同时,无法处理大量的秸秆,只能将其一烧了之,这种方式不仅浪费资源,同时造成巨大的烟尘,威胁人体健康。据统计,即墨全市小麦、玉米、花生三大作物年产秸秆40多万吨,其近三年利用方式如下图:
从图1可以看到,近三年来,即墨市秸秆利用方式主要以焚烧为主,比重连年降低,等方式逐渐开始兴起,说明该市在秸秆利用方面正逐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即回田、作为牲畜饲料、沼气利用等方式利用率仍然过低,还有大量的秸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并且在焚烧过程中产生滚滚浓烟,直接影响民航、铁路、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对交通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五)生活废弃物处理效率不高
农村生活废弃物处理效率不高,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具有广大的地域面积,农民居住较为分散,交通相对城市较为不便,废弃物的成分十分复杂,不便于集中的运输和处理;二是随着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废弃物已不再是过去的单纯的生活垃圾,其种类正在日益增多,可降解的材料越来越少,废电池、农用地膜、不可降解塑料等所占比例不断增大;三是当下农村的生活废弃物处理系统还未真正建立起来,目前农村仍旧沿用传统的废弃物处理方法,水平比较低,比如单纯的深挖式填埋、露天燃烧、随便丢弃等对农村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三、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环保意识
当下,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宣传力不强,广大群众对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没有摆到一个重要的地位,故而,重视将农村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是十分必要的。要像重视城市发展一样,重视农村生态改善,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做出的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重大决策。同时,要大力开展宣传工作,政府应当联合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通过网络、电视、图书、宣传手册、宣传横幅等方式,以农村居民为主要宣传对象,广泛宣传农村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同时开展专项活动,开展贴近实际、群众、生活环保宣传及科普教育,积极发动和号召村民参与到其中来,使广大村民能切身感受和领悟到农村环境保护的必要,在全社会形成农村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标准化规模养殖,防止畜便污染
要以中小型养殖场为重点,政府要联合其他科研院所和科研单位,运用现代生物和化学技术,对现有的牲畜饲料进行改良和革新,积极研发无公害环保型饲料,提高牲畜的生产性能及产品的质量,同时有效地增强牲畜本体抗病的能力和免疫能力,抑制牲畜肠道疾病的发生,并且做到无残留,无毒副作用,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有机结合。为了防止畜便污染,提倡使用循环水来清理污染,降低污染率,同时可以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处理牲畜粪便,这样能有效改善土壤营养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三)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
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大力发展生物性农药。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的益处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对病害的防治效果良好,对人和其他生物不造成威胁,不对环境构成污染;第二是针对性强,只针对害虫,而不伤害其他相关生物,能够有效的维持生态系统均衡;第三是生物农药的成分复杂,发挥作用的因素众多,不会使杀灭对象产生耐药性。故而、大力发展生物性农药,实现生物性农药的广泛推广与使用,是减少农药使用的最佳途径,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核心技术,是解决农药污染的最根本方法。
(四)加快秸秆再利用和沼气建设为核心,完善农村能源设施建设
第一是政府要加大秸秆科研力度,大力推广秸秆沼气、气化等秸秆综合利用方法和技术,使秸秆利用真正适合在广大的农村进行推广和运用。据统计从2007 年以来,即墨市投资1 200多万元,建设1处秸秆气化站,秸秆固化机械40部,建设生物质炉5000台。第二是广泛推广和普及使用沼气。沼气的广泛使用,可以使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大为改观,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目前,即墨市已经建设沼气池12000个,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大型沼气工程4处,建设中小型沼气池63 处,环境效益十分明显,广大农民直接受益,在推进清洁能源利用上取得了重大进步。
(五)农村垃圾分类收集,集中处理
环保部门和村干部首先必须提高认识,按照领导包片、干部包村的原则,建立刚性的目标考核和督查督办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制。根据地理区域、经济状况等,按就近投放原则安排好垃圾坑或放置垃圾桶的位置,适当超前考虑设置污水管道和垃圾集中堆放处;第二,设立专项资金,变废为宝。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建设镇级垃圾处理场 或转运站、排污管道,配置垃圾清运车辆及垃圾屋。每个村都建立健全卫生保洁制度,村道、公共场所由村保洁员负责清扫,并形成乡规民约;垃圾处理费按照“谁污染、谁付费”原则收取,专款用于村庄垃圾收集、清运和保洁。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J].中国环境产业, 2007(10).
[2]徐浩斌,周明.韩国新农村运动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6(10).
[3]韩振荣,李涛.即墨耕地[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4]苏杨.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N].经济参考报,2006-01-161.
[5]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N ].中国环境报,2007-05-21.
【摘要】生态环境法制建设是事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要完善立法,达到环境法制的科学化,可行化,用法律手段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环境法制;环境立法;环境政策
【正文】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比较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步。昔日的山青水秀土肥村美的秀丽乡村,出现了水体大面积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垃圾随意堆放、工业污染加剧的情况。长期以来由于国家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不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落后于城市速度,对农村居民卫生和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尽管近期国家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力度,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农村的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使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并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切实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是否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有效政策、法规与制度体系。
一、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
(一)水体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破坏
农村水体污染主要表现是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三污合流”,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无法满足农田灌溉;同时近几年农村旱涝灾害频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鱼虾绝迹,天然绿洲消失,水库蓄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严重。
(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固体垃圾污染严重
长期以来,村庄建设规划差,基础设施少,道路无硬化、无公厕、人畜居住混杂、不可降解农膜使用量急剧增加却无法回收,固体垃圾随意堆放。
(三)农业生产不当,环境资源破坏严重
农民环保意识比较薄弱,滥施农药、化肥,恳荒围湖造田,乱挖乱采,不仅农业产品受到严重污染,也逐渐污染了土壤、空气、水源,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威胁。另一方面由于人多地少,再加上自然灾害多发,土地退化、沙化、碱化严重,进—步加剧了人地矛盾。
(四)集体林权改革滞后,林业生态系统破坏
集体林权改革滞后,经营主体不明确、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其次地方政府决策不当,盲目开发山区,发展果业,加剧了森林植被破坏。再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伐木为柴,乱砍滥伐现象屡禁不止,结果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使生物多样性环境遭受了破坏,并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土地蓄水量下降。
(五)工业向农村的转移,加剧了农村的工业污染
乡镇企业大多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布局不合理、无集聚效应、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工业化。由于其生存环境、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相对薄弱,造成污染后缺乏治理技术与资金,治理困难,使农村生态环境产生工业化污染问题。同时大量污染严重的城市工业企业搬迁到城郊或农村地区,或者直接将城市垃圾运往农村,造成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
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法制成因与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有着自然、历史、经济与社会等诸多方面原因,这里只对其法制成因与对策进行分析。现行法制状况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立法是从过去的经济发展为重,环境保护为轻出发,“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①所以,要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以新的角度和新的观念完善环境法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下面对影响农村生态环境法制建设成因逐一进行分析。
(一)环境政策原因环境政策原因主要表现是环境政策失灵。环境政策失灵是指国家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宏观政策失灵和微观政策失灵。宏观政策失灵集中表现为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忽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缺乏必要的环境问题保护对策,只到07年国务院专门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才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才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与城市相比,城市早已在这些方面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环境噪声和烟尘控治、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循环经济与节能及减排、综合利用等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同时还有“创建环境模范城市”的鼓励政策以及有“飞行监测、限期治理、关停企业”等强制措施,而农村在这些方面几乎是空白。微观政策失灵是指具体的环境保护政策的缺陷而导致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政策不够健全,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缺乏实效性强的政策,即使有政策但因原则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已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存在着不一致和不协调之处,尚需完善。无论是政策体系,还是工作力度,农村环保工作都还在起步阶段,其中农村生活污染治理、规模化畜禽及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农药和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等政策几乎是空白。因此,要根据农村环境问题量多面广、监督对象复杂的内在特点和工作基础薄弱的实际现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政策支持工作,在政策上倾斜,在经济上扶持,在技术上支持。要多出台农村环保财政补助、污染减排财政奖励等政策手段,推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尽管中国农村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有别于城市,但城市环境保护积累的经验和各项管理制度足以供农村环境管理借鉴。”②环境问题的出现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资源、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生态环境支撑。所以加大政策保障措施,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二)立法原因
立法原因主要是指农村生态环境立法缺位,已有立法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环境保护法》立法时间较早,受时代影响侧重于工业污染控制和城市环境保护,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关注不够,仅有几个条文很简单。我国目前的诸多其他有关的生态环境法规,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措施与制度规定不足。二是农业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缺乏统一规范,并且未能将农村环境、农村自然资源和农村生态的保护统一起来,农民的环境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三是行政法规不到位,本应弥补农村生态环境的上位立法的过于原则性和不足这种情形,却未能出台一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行政法规。“一些重要环境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如土壤污染防治、农用塑料薄膜污染、农村噪声污染、农村生活污水污染、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基本是空白”。③各地方即使有相关地方法规,在规定上也不尽相同,比较混乱,并且是条块分割,形不成完整统一制度体系。如农业部负责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是保护和管理农业环境,控制农药、化肥、农膜对环境的污染,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国家环保总局负责农村村镇环境保护工作,各个地方政府所颁布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涉及到渔业、水利、林业多个部门,内容和规定都存在差异。因此,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农村环保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将来的《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应强调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并制定农村生态环境单行法;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也要关注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尽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办法》等专项法规,逐步把农村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体系之中,修订原有涉及农村环境保护而不适宜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责权清晰,有效防止农村地区种植业、养殖业、工业、生活以及外来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防止农村生态遭到破坏。
(三)法律制度原因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方面,考察现有的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会发现现有的制度比较零散、不全面,缺乏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系统而明确的规定,无法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需要,从而导致制度缺位、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的情况。目前相关法律法规虽已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污染制度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主要应用于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同时在农村生态保护方面仍存在制度缺位现象,至今仍没有一套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具体安排。在这种制度缺位的情况下,诸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水资源浪费与污染严重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治理。再次,尽管在有些方面建立了制度,但由于制度执行不力,致使制度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从环境污染的治理制度来看,如排污收费制度,资源收费制度虽然对控制环境污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中存在着一定问题。此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计划、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和科技等多个部门,管理体制与环节多、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造成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因此要尽快建立起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制度。“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和考核体系建设要尽快建立,将城市环保和农村环保置于平等位置,从法律、法规体系上,对农村环境保护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④它是构成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法律的基本内容,对于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法律的目的与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些制度应当包括:除继续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制度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切实可行外,还应建立如下制度: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制度、农村清洁生产促进实施制度,生态环境建设问责制度、农村环保责任制度和农村生态环境考核制度,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农村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农村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生态环境破坏事故防范与预警制度、农村环境纠纷法律援助和公益诉讼制度等。
(四)政府管理原因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环境管理不当。主观上来看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是有政策但政策在部门之间协调不足或冲突,无手段和措施来达到政策目标;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有效行政管理工作体系和管理措施。客观上是农村生产与生活中不科学的行为,长期形成的一些生活陋习和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缺失,企业地处偏远、点多面广,排污主体具有不确定性,监管主体很难界定,难以用城市的监管的手段与用行政执法的手段来治理。因此要克服以上不足,农村环境治理要走与城市环境治理不同的工作思路,要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意识,变监督管理为预防管理,变单纯的依法行政为服务与执法相结合。具体工作中要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纳入年度考核范围,实行行政问责制的工作体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落实工作人员与经费,探索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农村环保治理社会化管理模式和机制。其次,制订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年度实施意见,根据年度工作重点,将各项整治和建设任务分别落实到相关部门,并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设立环境指标作为对乡镇考核的重要指标,专门出台年度生态任务和环保专项行动考核办法。再次,要强化农村环境服务与执法力度。在服务上,要象创建国家环保城市一样大力开展生态乡村示范创建,重点开展农村工业点源污染防治、生活污水与垃圾治理、农村畜禽养殖业的管理、土壤污染防治、流域河道整治、生态产业实施等关键工程。加大农村农业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的推广运用力度,落实好“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的政策措施,做好农村环保项目申报,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里的专项资金,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在执法上各执法单位要切实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监管和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打击力度,加大农村环境执法力度。
(五)生态环境技术规范制定与推广原因现阶段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尚不足,对环境保护的知识很欠缺。滥用化肥与农药、秸杆随意焚烧、家禽粪便污染水源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却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浑然不知。长期以来,农民缺乏环保理念,而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中主导作用不足,农民缺少科学规范来保护环境,也缺乏科技与资金,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过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随着各乡镇精简与压缩,基本处于瘫痪与失灵状态。既是尚存的农技推广系统由于缺少财政支持,也无法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从而切断了农民获取环保措施的最重要渠道。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正是由于存在着政策、技术、经济等方面问题,从而使农村污染治理体系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基本没有形成有效防控与治理机制。因此要组织农业科技服务专家队伍,在农村中大力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提高农村干部群众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大力推广绿色植保和环保防治技术,引导农民发展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畜牧业、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等环境问题;要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药、化肥、农膜等对农田和水源的污染。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的监测工作,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要针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和农民群众的特点,采取符合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群众的形式,制订简单易懂的安全控害技术规程,把农产品安全生产安全与监控、农村生活污染防治、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农药化肥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技术编发成切合实际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手册,把生活与生产活动的科学规范以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送到农民身边、农户家中,使环保科技知识与法律法规深入人心。
三、结论
环境法制建设是事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因此针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注释】
[1]李建平,《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7第3期35页。
[2]林真、李卫华、丁洪,《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措施》,《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年第1期32页。
关键词:慢性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47-01
1 对象和方法
共调查义乌市某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住院患者125例,男性46例,女性79例,年龄18~52岁,平均(38.6±7.1)岁,平均病程(12.9±9.4)年,平均住院次数(3.6±1.8)次;文化程度:小学32例、中学83例、大学10例;婚姻:未婚36例、已婚89例。均接受相应的治疗且病情基本稳定,同意参加调查,无理解力障碍。入组时评估一般情况,包括年龄、婚姻、文化程度、病程、住院次数等。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WHOQOL-100)定式问卷,评估者(护士)由从事心理测量的专业人员培训。随后进行综合性干预,包括针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等, 2周后评定WHOQOL-100。
2 结果
2.1 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与常模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与常模比较,显示患者主要在心理部分、社会关系部分、总的生存质量及健康状况显著低于常模(P
2.2 综合性干预2周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干预2周后精神分裂症患者(见表1)在心理部分有显著提高(P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临床症状消失并排除药物的影响后,生活满意度仍显著低于正常人,主要表现在心理部分、社会关系部分显著低于常人,积极感受、思想、学习、记忆注意、自尊、消极感受、对药物及医疗手段依赖性、个人关系、社会帮助、性生活、经济来源、休闲娱乐活动等因子分均显著降低,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常有自卑感、生活能力、认知功能下降,社会功能受损等,从而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生活质量影响最大的是健康状态,而不是物质生活条件。持续服药可以缓解精神症状,但对生活质量的改善不明显。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被社会、家庭隔离的倾向,人们的偏见、社会的歧视、工作能力的下降、就业困难、因病致穷、因病致家庭破裂、自尊的打击、社交活动减少等众多因素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对患者和家属实施心理社会干预过程中,把社会上的不良态度作为应激因素给予干预,从提高患者和家属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入手,将会对精神病的治疗与康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大意义。另有研究显示接受家庭治疗,包括改变家属的态度,传授患者及家属解决问题的技巧,促使他们加强沟通,可以显著降低患者复发率并减轻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研究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庭成员进行综合性干预,包括针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疏导,改善患者的认知水平,家庭成员心理治疗、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疾病应对等。干预2周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心理部分评分有显著提高,社会关系部分评分也明显提高,其中积极感受、思想、学习、记忆注意、自尊、社会帮助因子分显著提高,休闲娱乐活动因子分有明显提高。提示综合性干预可使患者对疾病有一客观而全面的认识,同时可消除人们的偏见,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耻辱感,增强自尊心,此外,尽可能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包括工作和经济方面的支持),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神经性厌食症 生命质量 护理对策
【Abstract】 Object: The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anorexia nervosa (AN) was compared to published norms for the general Chinese people. Methods: 49 AN outpatients or inpatients were evaluated by the Self-rated medical outcomes study SF-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 (SF-36). Results: The average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of AN patients was worse than that of the general people. Conclusions: AN is associated with impaire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anorexia nervosa (AN); Quality Of Life (QOF); nursing strategies
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AN)是一种以体重明显减轻、闭经、体像障碍和极端追求瘦为特征的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的体重比正常平均体重减轻15%以上,或者Quetelet体重指数为l7.5或更低[1,2]。本文对AN患者的生命质量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提出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49名AN患者。入组标准:① 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AN诊断标准,且为主要诊断;②既往无精神疾病史,无精神疾病家族史;③文化程度:小学以上;④年龄≥13岁。其中男性5例,女性44例,年龄13~ 27岁,平均年龄为(17.9±3.3)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2±2.5)年,平均发病年龄为(16.1±2.1)岁,其中17岁以前发病者29例(59.2%),17岁及以后发病者20例(40.8%)。病程3~180个月,平均病程为(23.3±7.5)月。平均身高(162.7±6.3)mm,平均体重(41.5±6.8)kg,平均体重指数BMI(15.6±2.3)kg/m2。对照组为中国普通人群的常模[3]。
1.2 方法
1.2.1 自制调查表:包括编号、姓名、性别、职业、婚姻、文化程度、身高、体重、起病年龄、总病程、起病诱因、目前诊断、治疗情况(种类、疗效)等,均由研究小组成员在入组当天询问患者后填写。
1.2.2 生命质量评定:采用SF-36量表[4],评价AN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包括生理健康(前四个维度)和精神健康(第五到第八个维度)两个方面的8个维度: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和精神健康(MH),另外尚有一个条目为自评健康变化(HT),不进行统计分析。其计分方法是根据各条目不同的权重,计算分量表中各条目积分之和,得到分量表的粗积分,将粗积分转换为0到100的标准分。分数越高,表明该方面的功能状况越好,生命质量越高。测得的结果与适用于中国普通人群的常模进行对照。
1.3 统计分析:使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资料分析,分类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AN患者SF-36 量表各维度分数与中国常模比较 AN组SF-36量表分值与正常人群相比,在RP、GH、SF、RE和MH维度分数均低于普通人群,而且均有显著意义(P <0.01)。 (见表1)
表1 AN患者SF-36 量表各维度分数与中国常模比较
3 护理对策
3.1制定整体护理计划 神经性厌食是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设计护理治疗模式对疾病的疗效及预后极为重要。采用整体护理模式,在心理疏导和常规心理护理的同时采用生物反馈、音乐放松综合性治疗和护理[5]。随着病情逐渐好转,鼓励患者参加适当的娱乐活动,如跳绳、打扑克牌、唱歌、韵律操、室内游戏、外出散步等,逐渐增加患者活动量,以分散患者注意力,调节不良情绪。
3.2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缺乏对疾病的认识,住院时不配合治疗,95%患者出现对立情绪。因此,我们针对患者的年龄、心理特征、发育特点首先开展心理护理。支持性心理护理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关键。患者入院后,护士要主动热情接待,并与其谈心,态度要亲切和蔼,语言热情诚恳,使其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以便深刻的了解其内心世界,以对症施护[6]。有计划地向患者介绍正常的生长发育、健康营养、标准体重知识及营养缺乏对生长发育的危害等。同时,积极创造陪护和探视条件,使患者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取得信任与配合。
3.3 加强针对性饮食护理,逐渐纠正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由于患者长时间厌食,其胃纳降低,对患者进食品种及量均针对不同情况制定循序渐进的食疗计划。对患者进食的改善给予及时鼓励,逐步培养良好的进食习惯[7]。入院初期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少量多餐易消化的食物,使其逐渐适应。对于不吃的患者给予耐心劝说,但不能强迫喂饭,以免增加精神刺激。培养良好的进食习惯也很重要。督导患者按时作息,定时进餐,采取共同进餐,专人看护的方式。吃饭时有意识地避免谈论与体重有关的话题,而多谈论患者喜欢的话题来分散其注意力。进餐后一段时间仍需密切观察病人,防止其诱发呕吐。注意食谱的搭配,不可随意吃零食,尤其在进食间隔期间不可吃过多糖果,以免影响正常食欲。
3.4体重护理 给患者讲解饮食与营养对人体的作用与重要性,告知患者不同年龄和身高都有所需的最低体重标准,体霞过重或过轻都属异常情况;每天必须摄人足够的热能和营养素,过分节食可导致营养不良,给躯体功能造成各种损害,对闭经患者讲解闭经对以后生育的影响。定时测量体重,即每天起床后排空膀胱测量,根据测量结果绘制体重曲线。患者重新进食时体重不宜增加过快,每周增加1.0kg为宜,以免增加患者心理负担[8]。
3.5基础护理 对严重营养不良,导致电解质紊乱及脱水的患者,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基础护理和对症护理,预防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积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解释睡眠的重要性,劝其注意休息,减少活动量,适量运动以增加体质量,对失眠患者必要时睡前给予安眠药以取得成效。有些患者依从性将发给的药物藏起来或扔掉,所以服药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给药时应仔细观察,确认患者将药服下后再离开。此外对于伴有抑郁情绪的患者,还需防止患者将药物积累而顿服自杀[9]。
3.6 建立家庭支持系统 告知家属支持在治疗中的重要性,为帮助患者戒除不良的饮食习惯,安排家属参与制订治疗计划并监督患者进食情况。做好患者父母的健康指导在为患者做好治疗护理的同时选择时机向其父母介绍正确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随时注意纠正患者的不良个性,对患者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不可过分迁就,也不可采取粗暴的方式给予拒绝,以免激惹患者情绪,出现过激行为。指导父母在患者出院后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让父母扮演既是长辈又是朋友的角色,通过交流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合理搭配饮食,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10]。
4 讨论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媒体开放等影响,AN在我国正呈现增多的趋势[11]。AN患者的生命质量也越来越多的得到关注。
AN患者的不良进食习惯和不良营养状况常常引发各种医学并发症,对身体造成危害乃至危及生命,其死亡率高达20%[1]。进食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它给患者带来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受损,从而使患者的生命质量下降[12,13]。由于AN复杂的病因和治疗上的困难,通常病程迁延,预后差。较长的病程将给患者带来更多的躯体并发病,更多的社会心理功能受损,也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临床上应该加强包括心理、生活护理,实施整体护理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是非常关键的措施。
参 考 文 献
[1]Tamburrino MB,McGinnis RA.Anorexia nervosa[J].Panminerva Med,2002;44(4):301—311.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 王红妹,李鲁,沈毅.中文版SF-36量表用于杭州市区居民生命质量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
[4]李鲁, 王红妹,沈毅. SF一36健康调查量表中文版的研制及其性能测试[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2
[5]潘红芬. 神经性厌食症11例临床与护理[J]. 上海医学, 2007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整合的依据及在整合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策划整合方法的建议探讨。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于2001年底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2年10月又通过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为避免两大体系在运行中出现的管理重复和效率不高等问题,他们开始谋求既符合标准要求,又便于操作的整合型体系模式。整合型管理体系,又称一体化管理体系,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管理体系经过整合而形成的综合性管理体系。笔者有幸参与了公司两大体系的建立,在此将企业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整合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两大体系整合的依据
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均以戴明模式为基础,遵照pdca循环原则,不断提升和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员工和其他相关方的要求,推动现代化企业的发展和取得最佳绩效;都强调系统化、标准化、程序化、文件化的管理,采用相同的17要素管理模式,且条款号一一对应;具备相同的控制逻辑图,即具备相同的管理思路,甚至两大体系连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都是互相补充的。因此,两大体系是完全可以整合的。
二、两大体系策划整合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建立整合型体系,要了解整合体系中各构成要素间的相同、相异之处,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整合策划。
首先,是二者依据的标准存在差异,防止机械式叠加,导致名合实分。由于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两者间管理目的、管理对象、管理内容、具体控制要求的差异,使得双方在整合中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融合甚至是互相冲突的问题,应在确定体系结构、内容和控制措施时予以充分的考虑。
其次,标准中“4.3.1环境因素/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所直接涉及或由此引发的问题应在实践中区别对待,从不同角度都可发现两者的个性和共性的差异。虽然两大体系的4.3.1要素条款要求从表面上看有许多不同之处:一个讲环境因素,一个讲危害、风险;一个要求制定风险计划,一个没有在本条款明确这项要求……但抛开其管理对象不谈,二者同样具有“识别(辨识)、评价、更新”的要求,而且“控制计划”同样可以用于环境因素,“定期评审”也不必只针对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及风险,完全可以在手册的同一章节、同一程序中进行整合。
第三,注意矛盾点的合理解决,防止各自为阵。由环境因素和职业安全健康危害、风险自身性质所决定,有些问题形成了很明显的对立矛盾,因此在文件编写过程中就该注重文件的可操作性。如粉尘,从工作场所排出去时关注重点是环境因素,密闭在工作场所则是对现场操作者造成职业危害的关注。对这类问题,在建立整合体系时要
整体认真考虑,慎重对待,选择最佳整合方式,便于体系内各单位的实际操作。
三、策划整合方法的探讨
其一,通用要素程序,应尽可能合并。通用要素程序指在管理目的、对象和内容上不必进行细致区分,以完全相同的工作流程和控制条件即可满足要求的要素的程序,如法律法规、员工培训、内审等程序,应尽可能将两大体系的通用要素程序合并成一个程序,这样可以减少内审员几乎一半的工作,减少一套手册和部分程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二,差别明显的相对应要素的程序,应依企业具体情况而定。指在管理目的、对象和内容上有明显不同,必须分别明确控制条件方可满足要求的要素的程序,如“4.3.1环境因素/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从整合的角度,当然还是能用一个程序解决就用一个程序。但在程序中应该将环境因素/危害辨识的辨识以及重大环境因素/危害辨识评价方法在程序中详细写。
其三,要素4.4.6运行控制所需的程序,运行控制需要多少程序,要依方针的要求、环境因素/重要环境因素和职业安全健康危害与风险的识别、评价结果,目标、指标、管理方案的内容、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作为整合体系,也还是应本着通盘考虑、能合不分的原则,尽可能将相关两个方面问题放在一个程序中控制,如:《对相关方的控制管理程序》规定对相关方的控制要求,兼顾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两方面。其四,其他应考虑的相关问题。如场所、周边环境、员工素质、工艺流程、设备设施、财务状况、操作难易以及第三层文件的支持程度等,第三层次文件因为其对工作具体程度的指导较为细致,建议分开建立并分别实施。
总之,在企业策划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整合时,我们应坚持通盘考虑、能合不分、简洁易懂的原则,综合上述思路的内容,策划一个关系清楚、便于理解、容易操作的体系结构。建立体系并保持其正常运行是一项系统工程,整合体系则是更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使整合体系能够满足充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的要求,还需要体系策划人员更加全面、细致的工作。
四、参考文献
[1] 张剑青,实现iso9000与iso14000一体化.企业标准化,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