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外阅读的概念

课外阅读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外阅读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外阅读的概念

课外阅读的概念范文第1篇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

0010-02

宋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曾将广泛和坚持不懈的阅读比喻为源源不断的活水,正是有了这湾活水的注入,治学和为文才能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培养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如此,除却课堂教学,应该有课外阅读的延伸与扩展,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多数农村中学,由于办学条件、社会环境及家庭氛围的影响,学生课外阅读意识薄弱,加上教师教学目的的功利化,限制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学生的思想禁锢在狭小的天地,导致大部分学生视野狭窄、知识匮乏、欠缺创造力和想象力。

一、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

1.学生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兴趣缺失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早已进入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很多中学生受到电子科技的吸引,对多如瀚海的名著、精美时文不感兴趣。再加上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并非能够立竿见影,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文成绩又往往不能全面反映阅读的成效,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极易受到打击。学生根本搞不清楚课外阅读的目的,不少人单纯地认为学好课本知识便能考取优异的成绩。在学生的概念中,课外阅读无外乎是时尚八卦杂志、小说、动漫,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课外阅读就是教材辅导书籍。兴趣的缺失、阅读目的的不明确让学生找不到课外阅读的方向,甚至找不到课外阅读的起点。

2.课业负担让学生的阅读时间严重匮乏

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普遍繁重。为了在升学考试中考取高分,很多学生根本没有课外活动的时间,其学习和生活全部以教材和习题为重心,成天埋头苦学,在知识记忆和题海战术中奋斗不已。阅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忙于应付课业,无暇顾及其他,课外阅读只能是一种奢望。

3.学校硬件设施不足,课外书籍零散

部分学生有心阅读课外书籍,但也只能局限于自己购买或者在学校图书室借阅。可实际上很多农村地区的中学,教学设施不齐全,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图书室。由于条件有限,农村学校的图书室收藏的图书良莠不齐,种类不多,版本陈旧,归类零散。受场地限制,许多农村中学的图书室不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图书,大多是让学生在一张书目单上挑选自己可能感兴趣的书;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和范围也有所限制,有的学校采取班级轮流借阅的制度。由于生活在农村家庭,很多学生家里根本没有合适阅读的书籍,充其量有些杂志,学生一般的阅读方式更多是购买作文选。硬件设施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4.家长对课外阅读有消极认知

农村地区经济水平比较落后,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很多家长虽然意识到知识能改变命运,但思想观念还是比较保守,只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努力考个好的大学,以后便会有好工作、好生活。他们忙于打工赚钱,致使很多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家里的老人更是不能理解课外阅读的概念,认为孩子只要学好课本知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考试能有好的成绩足矣。还有的家长认为阅读课外书籍只会浪费孩子的时间,影响孩子的成绩,甚至觉得看课外书的孩子都是不务“正业”。即使一些家长的态度相对开明,但对课外阅读依然心存怀疑,一旦孩子成绩下滑,便归咎于课外阅读。

二、改善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对策

1.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也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大动力。阅读能力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有所提升,没有兴趣作为依托,也只能是浅尝辄止。中学生的阅读范围有限,对其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品位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学生性格不同,他们的阅读兴趣有一定的倾向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逐步培养其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从多角度指导和启发学生,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1)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阅读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阅读的质量和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阅读材料或给学生推荐书籍的时候,应该首先考虑学生的兴趣培养及视野扩展,既要广泛涉及,又要精选书籍,在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前提下,为学生推荐与其知识水平相当的课外读物,刺激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求知欲。

(2)运用多媒体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入日常教学,它虽然能使教学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但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网络存在很多“诱惑”,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地利用它,而是上网成瘾,沉溺其中无法自拔。这就需要教师加以严格的监督和指导,引导学生在网络中搜索有用的信息资源,将它作为课外阅读的补充和延伸。而且在网络上阅读,能够对阅读内容进行实时的评价,学生在与网民的实时讨论和碰撞中,思维得到发展,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3)从教材延伸,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让学生将需要阅读的内容留到课后再进行阅读,把省下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活跃的教学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阅读起到督促作用。教材中有不少内容引自课外书籍,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些段落的出处,让学生看过原著之后再次理解课文内容,这样让学生不仅能接触更多的著作,也能对课本知识加深理解。

2.尽量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

适当地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不仅能让学生从紧张的功课中得到放松,还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应该让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阅读能力对于自身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自觉对课外书籍进行品味和欣赏,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3.学校应完善配套设施

学校应该从多方争取经费,让教学设施与实际教学相配套。农村中学也要建立并完善图书室,充实图书室藏书,尽量延长图书室开放的时间,因为那是多数学生唯一的课外阅读来源。只有硬件齐备,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只有书籍的完善和内容的充实,才会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领略在知识海洋中遨游的乐趣。

4.指导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想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必须用端正的态度对待课外阅读,这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问及学生有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都看些什么书时,就会发现很多学生的课外阅读随意性很强。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根据自身情况制订课外阅读计划,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具有针对性。与此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吸取书中的精华,在课外阅读中得到有效提升。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涉猎知识、体验社会、感悟人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增强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注意力。此外,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加入写的行为,经常做笔记,摘抄经典语句,写心得体会或小评论,能有效提升鉴赏能力。

课外阅读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阅读教学 现状分析 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但是,目前广大农村学校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与这些规定相差甚远。那么,哪些因素影响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呢?对此,我对本校三到六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调查和分析,现总结如下。

一、农村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85%的学生认为应该多看课外书,觉得看课外书有很大益处,并能主动地阅读课外读物,这些数据表明农村学生已具有了课外阅读的意识,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外阅读的涉及面窄,比较抠门。

部分家长一听说要买课外书,就是作文书,学习参考书,形成优秀作文等同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学生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古今中外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

(二)学生课外阅读过于简单化。

学生阅读基本上是囫囵吞枣,粗略浏览一遍,大多数学生只是为了达到老师的要求,即使做了读书笔记,只是摘抄课文而已,根本没有其他实用性的东西。

(三)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不足。

一些家长对于“课外阅读”这一概念不理解,认为孩子对书本上的东西都是一知半解,阅读“课外书”,纯属多此一举。除了家长不理解之外,学校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也重视不够,甚至有一部分老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少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导致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造成课堂所学无用武之地。

(四)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不能得到保证。

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营造,时间也无法保证,因为是农村孩子,在家中,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少阅读书籍,只要一有时间,三三两两地就去玩耍。家长都是农民,还要为生活奔波,较少督促子女读书,甚至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待在家里,让他们看电视。这样,孩子的阅读时间根本无法保证,还养成了不良习惯。

二、提升农村学生阅读水平的方法

鉴于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看法:

(一)加强家校联系,营造良好氛围。

课外阅读是在课外学生靠一种自愿自觉支配的阅读方式,它脱离了老师的直接指导。所以,家长的监督至关重要。经过调查发现,我班学生中能够自觉在课外读书的几乎没有,有极个别是靠家长监督。针对这一现象,要通过开家长会、家访等形式让家长明白,孩子毕竟小,没有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就要对他们作适时的欣赏和监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孩子的阅读水平才会提升。

(二)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要相联系。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分析时就应该考虑怎样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想开去。课外阅读的目的就是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所以课外阅读一定要与课内阅读紧密联系。

小学生年龄小,再加上在农村,见识短、阅历浅,鉴别能力和欣赏能力有限。所以,在扩大农村学生阅读范围的同时,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依照读物的教育性、益智性和趣味性原则,积极向学生推荐适合的课外书籍。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

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教完《狼和小羊》,就可以让学生阅读《伊索寓言》;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

2.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宜的书籍

小学共六年,跨度比较大。教师推荐读物时,不能一个模式,必须根据不同年段,向学生推荐不同书籍。如对低年级的学生,可向他推荐带连环画、注音的成语故事、童话故事等;三四年级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具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和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可向学生介绍一些世界中外名著的简缩本,优秀的古典诗词,以及一些时事新闻报道,等等。

(三)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

课外阅读的概念范文第3篇

一、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原因

(一)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我对所教七年级三、四班共九十名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阅读课外习惯的同学占15%,无聊时才读课外书的同学占20%极少数读的同学占15%,根本不读书的占50%。如果考虑到这里的课外书还包括一些粗制滥造、低劣的卡通漫画、言情、武侠等书籍,那么真正有文学阅读习惯的学生少之又少。而农村初中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丰富的语言材料又相脱节。课外阅读少,将学生的思想囚于一片狭小的天地,语言表达与概括能力差,缺少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成因反思

1、课业负担偏重,阅读时间得不到保证。现在初中学生压力过大,课业负担偏重,尤其英语、数学这两科。他们整天埋头于课本、题海而无暇他顾,根本无心无力进行课外阅读。一天下来,几乎没有时间看书。阅读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没有时间的保障,阅读也只是一句空话罢了。

2、缺少阅读氛围,读书功利性太强。长期的应试教育在家长的心中投下了浓重的阴影,他们对于“课外阅读”这一概念表示不解,他们认为课外阅读会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孩子对书上的知识都未吃透,还读这些“不务正业”之书,实属“多余”。

3、配套设施不齐全,拥有课外书太少。学生往往把课外阅读的首选地点放在家里,可很多家庭藏书很少,或者一本没有。学生周末在家做完作业,无书可看,看电视、上网聊天便代替了“读书时间”。另外,学校的图书馆,因为藏书有限,收藏的图书部是很多,也不新,并且也不是每时每刻都向学生开放,形同摆设。

二、采取的对策

1、把握课堂教学,由课内到课外。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战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站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才是最根本的做法。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作用时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在课堂上讲到名著名作时,有意识地辐射相关作品的精彩片段。比如,在教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时,我用课件摘录了《我与地坛》中的相关文字,进行比较阅读。同时把适合学生口味的文章点引出来,引导学生课外广泛阅读,从而获得更深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阅读的乐趣,体会读书的快乐。

2、激发读书乐趣,由阅读到悦读。(1)指导学生选择阅读的内容。学生在年龄、学段、性别等方面存在差异,其阅读兴趣随之也不同。教师要尽可能的选择符合学生心智特点的课外读物推荐给学生。比如,男孩子喜欢的《鲁滨逊漂流记》,女孩子喜欢的《简爱》等。

课外阅读的概念范文第4篇

课内读:寻找科学本质的理解

根据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柱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学生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出来的,考虑到该理论的形成过程中,科学范围的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小学科学教学应当更多的依靠学生的阅读,完成有效的科学知识建构。

例如: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上册“光”这一章的第一课《光和影》。在学生的生活中,光和影都是最为常见的事物,因而就具有了建构相关知识所必须的经验基础,在此基础上笔者设计让学生阅读教材,以弄清光源、影子等基本概念,同时理清探究影子的特点所需要进行的基本工作。事实证明,学生在阅读中可以获取一些认知,譬如学生在理解光源这一概念的时候,他们阅读教材中“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这一表述时,就能够在小组中自发地进行讨论:什么叫自己发光?如果电灯不通电,电灯还是不是光源?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自行发光的光源呢?

具体地分析学生的这一阅读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接受到的课本信息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发生了相互作用:电灯是学生熟知的事物,“自己发光”是一个需要认真理解的概念,理解这个概念时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实例,因此这个阅读(包括讨论)的过程显然支撑了本环节的有效教学,也正是学生的阅读驱动或有效讨论,让学生在判断哪些物体是光源,哪些物体不是光源,哪些物体“看起来是光源但实际上却不是光源”时,有了深刻地感悟。这种感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只能靠学生的自主建构,而此处学生之所以能够自主建构,笔者以为教师引导下的阅读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事实上,在基于教材的科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根据教材上的基本概念与规律把握科学本质。比如学生在读到“让我们分别画出物体的影子,然后用一句话说出我们的看法”这句话时,就产生了许多问题:影子可以画出来吗?用一句话说出看法又该说什么?这种源于阅读而产生的问题,实际上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导向了科学的本质。

课外读:拓宽科学学习视野

科学学科不同于文化学科,其应试压力要小得多,这也为科学学科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笔者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努力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拓宽自己的科学视野。事实证明,这也是支撑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比如,在上面提到的“光”的知识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科学卷)》中关于光和影的描述,通过上网查阅等方式,了解科学历史上牛顿等大科学家对光的研究,笔者还向学生介绍了在对光的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方法――数学中的几何方法以及几何光学的原理(当然,这些概念是不需要向学生说明的)……通过这些课外知识的涉猎,学生了解到光虽然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对其研究却经历了很复杂的过程。有学生感悟“在日常生活中看起来很平常的东西,深入研究就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发现!”笔者以为这样的理解,实际上是课外阅读让学生生成的关于科学研究的一种比较深刻的感悟。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课外阅读的对象一般是《十万个为什么(科学卷)》《牛津简明科学百科全书》《数理化通俗演义》等。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这样的课外阅读,对于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极为有益。此外,笔者还固定浏览果壳网、中国科普网等一些科学网站,这些网站往往都有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同时也会出现一些超越小学科学层次的概念,但事实证明,学生在浏览这些网站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陌生概念往往能够在他们的思维中留下较深印象,而这些印象对于学生后续的科学知识学习,也会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内外结合:实现科学有效教学

科学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统一,关于这一点,笔者也作了尝试。例如:在“滑动与滚动”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滑动与滚动的差异,并进一步理解滚珠轴承在生活中的运用。笔者先让学生阅读教材,自行建构“测量物体滑动和滚动的摩擦力”的实验思路,然后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这样的先阅读后实验的过程,显然要优于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之下一步步地做实验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将学生的视野延伸到课外,通过阅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网上“科学原理一点通”中“为什么车轮装上了滚珠轴承就变得轻便了”之类的文章,学生们认识到原来古今中外的许多建筑就已经巧妙利用了滚动摩擦,也知道一般情况下滚动摩擦力只是同等条件下滑动摩擦的至。这样的知识往往能够有效地植根于学生的记忆中,这显然是课内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外阅读的功劳。

课外阅读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现状;对策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从目标要求来看,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然而很少有学生能达到规定的阅读量,究其原因,是许多学生不爱阅读,甚至害怕阅读造成的。

一、当前小学生阅读现状

1.对课外阅读缺乏正确的认识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对“阅读”这个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误区。他们认为,阅读就是指读好语文书,只要钻透那薄薄的一本语文书,认真上好那短短的一节语文课,做对那无数的练习题,那就算是高枕无忧了。有着这样错误的认识,他们自然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了

2.缺乏阅读的时间和精力

小学生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在“考试猛于虎”的今天,孩子们的时间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早上至下午都是坐在课堂里上课,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则是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双休日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培训班在等着他们。在这样情况下,试问他们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轻松地“享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吗?

二、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

(一)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先利用时间向学生宣传和介绍古往今来众多伟人因爱读书而最终有所成就的轶事,如吃“墨水”,闹市读书等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志向;教师还可利用班会课、文体课等时间给学生讲各种有趣的故事或者组织好书推介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奇妙与有趣,从而爱上课外阅读。

(二)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养成良好习惯

阅读时间是阅读质量的保证。教师要帮助孩子们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保障他们的阅读精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固定阅读时间

每天安排“师生共读”时间。一到时间,大家都坐在教室里,手捧自己心爱的课外书籍,静心阅读。刚开始时我是采取强制手段,每天要检查人数,检查是否带了书籍,检查阅读态度是否端正,可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惊喜地发现,这些检查渐渐的都不需要了,甚至有好多学生纷纷提前来到学校进行课外阅读,他们说:读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2.压缩课内阅读时间

我在备课时,仔细地钻研教材,锁定教学的难点和精点,提高课堂的效率,节约课堂时间。在此基础上,我将每周五的语文课开辟出来,改为“阅读指导、交流课”,专门用于对孩子们进行阅读的指导,让他们就自己所阅读的书籍进行读后的讨论。事实证明,这样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让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倍增。

(三)营造宽松氛围,追求开放的阅读方式

1.阅读材料,自由选择为主,经典推荐为辅

孩子们感兴趣的书有两种:(1)符合孩子年龄特征,能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书。(2)能紧跟时展,适应时尚潮流的书。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并不等于教师就放任自流。对于一些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图书,如一味追求恐怖、刺激,宣传不健康的生活趣味的书籍,教师应绝对加以制止,而对于一些经典名著则应进行积极的倡导、宣传。

2.减轻阅读负担,享受其中乐趣

课外阅读本是一件随性而为的人生快事,但目前很多孩子的课外阅读却被人为地套上了“枷锁”,很多教师急于看到课外阅读的成效,便做出了许多硬性的规定,如摘抄优美经典的句段甚至背诵,繁琐分析好字好词的意义和作用等。这种“揠苗助长”的方法,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们课外阅读的负担,让他们对这种“辛苦的阅读”厌恶起来。其实,课外阅读很大程度是一种随性阅读,而阅读的成果处于一种“无心插柳柳成阴”的状态,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给孩子们的阅读创造出一种宽松、自在的阅读环境。

3.珍视学生独特体验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受个性、阅历、知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孩子们对读物的解读也必然是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如,在《哈利.波特》中,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智慧,有的孩子读到的是魔法,有的孩子读到的是勇敢,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正义……这种阅读的差异性正说明孩子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去了,包含了他们真正的情感和思考。作为教师,要慎重将成人的体验强加给我们的孩子,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才能真正植根于孩子的生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