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理论与应用

管理学理论与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理论与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理论与应用

管理学理论与应用范文第1篇

 论文摘 要:多年来,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在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领域中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如何利用这些心理学成果,更好地完成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和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应该重视的问题。本文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对心理学理论在高职院校教师管理和学生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高职院校日益普及,如何使高职院校利于不败之地,是我们每一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在高职教育的建设中必须拓展新思路、探索新模式和新方法,提高教学管理工作中管理者的积极性。现代管理理论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管理领域,决策者、管理者通过分析并掌握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实现对人的科学管理,促进现代管理的科学化。本文在心理学理论在教师的管理和学生的培养管理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1.1“需要理论”明确教师心理诱因 

 诱因是指引起人们需要的刺激。需要是人对其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的主观体验,是人的内驱力在心理上的反映。即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因此,需要是产生一个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就必须认真分析教师的需要特点,满足其合理需要,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 

 在内容型激励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需要有着明显的职业特征,主要表现在: 

 物质需要的基础性。教师,特别是我国的多数教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物质生活往往没有过高的要求。但是,如果基本的生活需要得不到保证的话,往往也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改善教师物质需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发展需要的稳定性。教育学生,首先要不断发展自己。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以及教师面临的竞争压力,迫使教师要不断的学习、研究,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这是教师职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因此,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到这一需要,创造各种机会、条件,营造必要的环境,为教师的发展奠定基础。 

 成就需要的强烈性。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往往使得他们兢兢业业于教学、科研工作之中。他们在教学的同时力求在自己专攻的领域有所建树,对科学有着长期、稳定、执着的追求。这种成就需要激发的积极性,往往比较强烈、持久。 

 1.2应用 “公平理论”营造良好心理环境 

 公平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所创。他认为人们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报酬的绝对值影响,而且也要受到报酬的相对值的影响。将公平理论应用于高教管理,要求我们在校内外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要求社会要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充分肯定广大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改善社会分配不公现象。现在很多高校也根据这一原理采取了相应措施如:正确评价和对待教师;绩效挂钩,公平奖励教师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心理学理论高校学生教育中的应用 

 2.1运用社会心理动力机制促进班级管理 

 学生管理规定、班集体目标、班集体舆论和班集体规范构成了班集体的动力系统。在该系统的规范和压力下,学生常常表现出从众、服从等社会心理现象,如遵守作息制度,从众和服从是在规范、群体的压力下发生的,它只是个人不愿被集体排斥或制裁所做出的妥协,并非自觉自愿的行为和态度的真正转变。因此,班级管理要注重运用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出现模仿从同榜样的社会心理现象。模仿是在社会认知的基础上出现的,这种模仿是自觉自愿的;认同则比模仿更进一步,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致,因此更具积极意义,能推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向榜样学习。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行为应该给予及时的强化,增加该行为出现的频率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品质特征。 

 2.2应用激励理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高校教育的办学模式及特点导致学生出现学习怠慢的情绪,因此,高校教育管理的目的之一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采取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对学员的学习过程进行严格的行为规范和适时的行为修正是实现成人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用丰富的情感感染他们。切实做到把自己置于学员的心理地位,才能够了解和洞悉学员思想、品行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启发、帮助、激励。 

 目标是一种刺激,适当的目标能够激发人的动机,规定行为方向,具有激励作用。按照国家教育方针而制定科学的教育培养目标,明确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要求,使之具体体现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让学生能在不断的成功中逐步树立自信心,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所以,从激励理论出发,高校管理工作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核心,从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设置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严格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三方面入手。 

 2.3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在新的形势下针对大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仅仅着重于他们的智力与能力的培养显然是不够的。高校还应真正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他们较高境界的道德修养、强烈的高成就动机、调整与控制个人情绪的能力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而达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心理健康素质标准。即:一是要热爱生活,接纳自我;二是情绪稳定,心情愉快;三是有安全感,能承受挫折和不幸;四是自我意识正确,自我评价客观;五是有强烈的高成就动机,学习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六是有坚强的意志力,自信心强;七是适应能力强,能正视现实;八是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人交往;九是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相符。面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实现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两个转变。即由一次性的新生入学心理健康调查(静态)到经常性的心理关注(动态)的转变;由被动地等待大学生来咨询和治疗的单一性到主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多样性转变。 

 (2)由只关心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到既关心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又关心他们的生活质量,强调对他们进行生活教育。因此,对于大学而言,提倡对大学生进行生活教育,使他们学会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应当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3)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学素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挖掘创新潜质。现代社会要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创新心理素质和方法”。减轻大学生由于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重要的一点就是指导他们掌握一些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利用学习心理学的理论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作为知识经济中改革的前沿阵地——高校已经开始广泛运用心理学的成果。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心理学基础和应用研究,传播心理学知识,应用心理学成果,是时代赋予我国心理学家的艰巨任务。不仅心理学的知识创新可以提升我国的整体知识创新能力,而且创新能力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研究成果也将推动其他学科的创新和整个民族创新能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都将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冲击,作为教师更应注重自身的完善,还要培养更优秀的人才,心理学的应用将日益现出该学科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 

2.范咀华.现代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 

3.徐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观[j].科技创业月刊,2004年7月 

4.莫雷,《教育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7年8月 

5.卡肖, 阿格尼斯,《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6.车文博,《人本心理学》,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管理学理论与应用范文第2篇

学习理论揭示了人类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指导人类学习,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原理和学说。

从古至今的学习理论有很多,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三大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映—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不去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强调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者当作一个“黑箱”,认为学习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变化,他们把观察、分析重点放在行为变化上,关心的是如何获得令人满意的输出,而输出是输入刺激的一种反应。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安排刺激,观察学生的反应,对令人满意的反应予以加强,对令人不满意的反应予以补救或否定来纠正其反应;学生的任务则是做出反应,接受和消化知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解释学习是在既有行为之上学习新行为的历程,又是关于由“行”而学到习惯性行为的看法。

二、认知主义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是突然领悟和理解的过程,而不是依靠尝试错误实现的。学习是凭智力去理解,绝非盲目的尝试。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如教学内容)做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的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认知结构和内部心理表象,即学习的内部因素,这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关注学习者的外显行为,忽视其内部心理过程有很大不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突破了行为主义,仅从外部环境考察人的学习思维模式,它从人的内部过程即中间变量入手,从人的理性角度对感觉、知觉、表象和思维等认知环节进行研究,把思维归结为问题解决,从而找到了一条研究人的高级学习活动的途径,而且抓住了人的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 转贴于 但它片面脱离社会实践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把它归结为单纯的内部过程和意识系统,把人的认知活动归结为纯粹的认知行为,甚至类比或等同计算机对信息的机械加工。

三、构建主义理论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发展了早期认知学习理论中已有的关于“建构”的思想,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力求在更接近实际情况的情境学习活动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为基础来建构和理解新知识。建构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相应的教学设计应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学习环境”来设计,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探究性、创造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即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的主要优点是,学生是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这一理论的不足之处是,应用时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师生间情感交流及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容易偏离教学目标要求。

但是在学习理论应用时应注意一些问题:

(1)不能“照搬”学习理论,要与实际联系

所谓“照搬”学习理论是将学习理论拿来,不分场合和条件而直接加以应用。这不是应用理论,而是糟蹋学习理论。因为,学习理论所揭示的都是学习过程的一般特点和规律,而应用学习理论有时要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从一般理论到具体应用尚有一段距离,需要应用者把一般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具体化到实际问题上,才能发挥学习理论的作用。理论的作用在于给人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种指导思想和一般原则及方法。所以,掌握学习理论要掌握它的一般原理和思想实质,并根据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管理学理论与应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管理;教育;激励理论

一、激励理论对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作用

1、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把管理心理学别强调的激励理论特别是激励的方式方法以及途径,全面、深入、客观地引进现代高校学生管理和教育管理工作,必将对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教育、高校综合管理起到极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将管理心理学特别是激励理论引入高校,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校的管理,使高等教育管理更贴近人的需求特别是大学生的需求,使高校教育管理更接近当前教育管理改革核心,将极大推进高校教育管理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

2、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改革进入深水区,全球多极化加速,经济全球化加快,以上种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给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情感、社会化认知以及教育综合管理带来不可低估影响,产生了多种作用。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言行和学习模式受到了强烈冲击,在这个背景下,如何把激励理论应用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敏感问题。在高校教育管理实践中,如何将激励理论和激励方法以及激励路径合理地通过恰当的手段和平台,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合理地运用到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和学生管理过程中,可以大大地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二、激励方法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1、通过理想和信仰的引导来全面地实施激励。这种方法的实质是,通过在很高的高度上树立或者强化一种纯洁的理想或信仰,让高校的青年大学生从思想深处和灵魂深处牢固地树立起非常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来激励他们为之努力奋斗。理想是根本性的东西,是方向性的,具有决定作用,解决好这个根本问题,可以在实质上影响和引导大学生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2、通过合理的目标引导实施激励。目标的特点很多,但其实质上是导向性的,是引导性的,它是某种活动或者某种管理所需达到的最终结果。合理通过目标引导,可以使青年大学生有方向、有追求。因此,可以通过这种有效的目标激励,把青年大学生的现实需要与既定的设置的合理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结合起来,从而调动其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目前的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有极大的特殊性,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来说较好,环境相对宽松,很多大学生整天忙于上网、聊天、谈情说爱,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被消耗,很多大学生在高校浑浑噩噩度过,或者说,他们一生中最珍贵、最美好、最难得的学习时光被浪费。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很好地帮助大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从而极大地激发其获得成就的强烈动机,在思想深处和实践中引导他们主动地抓住来之不易的大好时光,引导他们努力学习、主动学习,这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要设置一个合理科学的目标体系,要有长远目标,也要有近期目标,要合理设置就是要有远见同时也能实现,要让大学生跳一跳能够着,通过努力就能实现。

3、通过情感融化、情感交融、情感升华实施激励。情感在很多领域具有重大正面作用,特别是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不论是对大学生的表扬还是批评,实质上都是感情的交融和沟通,特别是当受到表扬时,学生的自我情绪就会处于一个激发的状态,高校管理者只要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心态,确实站在大学生的立场上为他们着想、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真诚地帮助他们成长和成熟,那么具有一定综合素质的大学生一定会很快接受,并因此被引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要尊重大学生,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要理解大学生,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理解他们的言行,理解他们渴望独立、渴望平等的需求;要帮助他们,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是去一味地批评和指责,而要鼓励他们战胜困难,并给他们良好的建议。

4、通过榜样的力量实施激励。以前的大学生喜欢追星,现在的大学生追求已经多元化,高校教师要抓住这个机遇,给学生以博学、高尚、优秀、精明、真诚的印象,也就是说,老师本身要成为大学生的榜样。同时,世界和国内的名人也可以成为大学生的榜样。我们的劳动模范,中国好人,道德榜样,都是大学生必须学习和体会的。学校可以深入挖掘不断涌现的社会名人背后的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感染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力量。高校管理者可以通过上述的实例,让青年大学生在了解榜样、熟悉榜样、体会榜样、学习榜样、效仿榜样的基础上,在了解这些实例的先进事迹的基础上,全面地提高到他们的理性认识,从而不断地渗透到具体行动中。

5、通过适度的奖惩来实施激励。这包括奖励和处分。特别是奖励,作用巨大,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的,大学生非常看重,目标就在于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现在我国很多高校在这方面有一些不错的措施,就是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地鼓励大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发展,以更快地成为适应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优秀人才。精神奖励的方式很多,有口头表扬、通报表彰、颁发奖状、颁发证书、授予荣誉称号、授予牌匾等等。物质奖励的方式也非常丰富,包括发给大学生奖学金、发给物质奖品、帮助银行助学贷款等等。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和教育管理工作中,要紧跟形势,特别是要把准学生的思想发展脉搏,在这个背景下,依据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大学生严格要求、加强管理。同时,不要高度重视教育激励的作用,把激励理念和激励手段运用到位,运用自如,一定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同时也可以不断地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华龙,郭万保. 学分制条件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2:89-91.

管理学理论与应用范文第4篇

一、语境的要素与词义的要素之间的关系

1.语境的要素内涵

语境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最早是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的。语境包括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言语境,通常指某一词语或话语的前后左右作伴的词语。情景语境指发生语言行为的实际语境。文化语境指说话者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

2.语境与词义的关系

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指出的那样,“没有语境,词就没有意义。”只有将词放到语境中去理解,才能理解它的确切意义。概念意义是词的最基本意义,对概念意义的理解不会因人而异,但也需要依赖语境才能正确理解。不仅词的概念意义与语境有密切的关系,词的关联意义与语境也有密切的关系。对语言词汇关联意义的准确理解,不仅来自对词汇本身的理解,也来自对使用这种语言的语境的了解。

由以上分析可知,词义与语境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词汇的学习或教学一定要和一定的语境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不同的语境使词汇具有了不同的意义,因此在中学词汇教学中结合语境是非常重要的。较之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对跨文化交际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1.语言语境的应用

语言语境在词汇教学中应用较广泛,也就是教学生学会词汇的搭配。例如head 一词有几十个词义,而它和不同的词语搭配在一起时,词义的确定是很明显的。如from head to foot(从头到脚),a head of state(国家元首)等。

2.情景语境的应用

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使用语言进行交流,词汇学习也是如此。在教学生如何用词时除了注意词的字面含义,还应注意用词的得体性,即所用语言是否适合于所用的场合。由于选词不当引起的交际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

(1)Bottoms up!(一青年译员在正式宴会上口译中国官员的祝酒辞“干杯”。)

(2)When she saw her mother, she announced her love for Jim.

在例句(1)里“ Bottom up!”为过于随意的词汇,其内涵意义有不登大雅之堂的一面。所以,在这样正式的场合,应改用“Drink to…”或“To…”。例句(2)中的“announced”搭配也不适当,应该改为“declared”较为妥当。 3.文化语境的应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一个民族的语言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文化。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由文化的差异会导致词汇的文化内涵不同。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应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由文化背景不同而引起的英汉词汇的差异。一般说来,可以把有关词语概括为以下几类:

(1)对应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或截然相反。在不同的语言或文化中,同一事物可引起完全不同的联想,即词汇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或文化意义。例如dog 一词,这个词的汉语等同词是“狗”。“狗”在中国人的眼里一般说来是个贬义词,如“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而英语中的dog 却是个褒义词。在教dog 一词时,应适时介绍一下英美人使用该词的一些情况,如它在“You are a lucky dog”和“Every dog has its day”这类句子中的褒扬之意。

(2)对应词语的文化内涵部分相同。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这类词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他方面却会引起不同的联想。如:rose 和“玫瑰”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中都象征着爱情,但有关rose 的英语成语如under the rose,却是秘密和沉默的象征,这反映了在会议桌上方悬挂玫瑰花意味着所有与会人员必须保守秘密的古老习惯。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用带刺的玫瑰比喻那些容貌美丽,但却不容易接近的姑娘。

管理学理论与应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激励理论 高校学生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051-01

激励是指从组织成员的需求出发,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激励理论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管理者都是充分应用激励理论促使员工完成自己的管理目标。其实质是通过各种有效方法满足个体需求,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完成组织目标中来,激发个体的最大潜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

一 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运用激励理论的重要性

1.有利于正确引导高职学生

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分析看,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不能积极主动学习和思考,没有学习目标,对学习有很大的抵触心理,不易和学校工作人员、教师和平相处。激励理论是从人的需求出发,运用各种方法,促使人们为了目标而努力前进。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实施激励理论,能探索出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并根据需求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激励和推动他们的行为,使学生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不断朝着设定目标努力前进。

2.有利于营造高职校园的和谐氛围

在高职院校中,最主要的就是学生和教师群体,只有教师和学生建立和谐共处关系,和谐校园才可实现。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实施激励理论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观察学生,创造合理条件满足学生需求,使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得到学生的支持,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

3.有利于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

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充分发挥激励理论的作用,改变以往盲目教学的状态,转变成按照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育目标,并将目标与学生、教师的发展相结合,通过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采用多种可行措施,尊重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在教育中因材施教,充分调动教师的教育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高职教育管理科学、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高职教育水平。

二 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激励理论的应用

1.深入了解学生需求特征为基础

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高职教育管理中推行激励理论正是从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出发。因此,要不断融洽学生和学校其他主体间的关系,使学生充分表达对学习的看法,从而使学校确定学生的需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数据库。同时,要不断更新完善数据库信息,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以学生为一切的出发点,促进高职教育管理的科学全面发展。

第二,充分了解学生的交往需求。高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离不开交往需求,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教育管理中,学校要充分重视和了解学生的交往需求,为他们创造有利的交往条件。要发挥班主任、团体组织、班级干部的力量,了解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交往需求的差异,为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做坚实的铺垫。

第三,充分了解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每个人都渴望发展和提升自己,高职学生也不例外,但他们也害怕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挫折。高职院校要充分了解学生不同的自我实现需求,包括合适岗位实习需求、兼职助学需求、服务弱势群体需求等,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能正确看待自己,找准前进方向,从而更好地发挥激励理论的作用。

2.恰当合理设定目标,促进学生需求层次转化

为学生设置合理、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促使学生自觉前进。高职院校要尽量避免给学生设置不切实际的大目标,要以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为依据,进而确定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再结合高职生自身的特点,使设定的目标既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又要能激发学生完成目标的斗志。

在学生现有需求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需求高度。这样,学生才会为满足更高的需求不断进取,提高抗挫折能力。因此,教育者要为学生树立科学的高层次目标,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不断积极向上,培养健康的心理和人格,促进他们积极成长,正确引导和把握学生需求,促使学生迈向更高的需求层次。

3.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多元化激励方法

第一,根据高职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正确选择激励方法。在他们刚进入学校学习时,多采用鼓励、认可和关心等方法,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新同学、新教师、新校园和新生活,同时对不遵规守纪、道德有问题的学生给予适当惩罚,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在学生熟悉了新环境后,要合理选择其他激励方法,如竞赛激励法、先锋激励法等,其中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为主要方法,要抓住最好的时机给予学生激励。

第二,针对高职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选择相应的激励方法。犯错误的学生分为两种,一种是错误不断,另一种是偶尔出现小错误。对待前者教师要严肃批评,并指导正确方向;对待后者,教师要以委婉的教育方法激励其改正。对待内心豁达和内心忧郁的学生也要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对前者可以直接进行激励,对后者激励要多付出真心,给予温暖和关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