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完善的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完善的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完善的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疗保险 医保档案 完善内容

一、建立医保档案管理制度的原因

建立完善的医保档案管理制度,是医保制度在我国不断完善的新形势下对医院的基本要求。

为什么说是新形荩一是因为医疗服务对象变为参保人员,用医保来支付的医疗费占到医院收入的60%到90%,且相对来说,用医保作为支付手段不会出现欠医疗费的情况。

二是因为医保支付制度的改革,对医疗行业的服务行为产生了一定的激励和制约作用,比如,用医保作为支付手段,依靠的是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作为患者和医院之间的第三方来经办,这就让患者和医院在支付医药费的过程中,医院不再是控制费用的一方,而是经过和患者之间的谈判来决定。

所以在这种新的形式下,医院必须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制度。因为医保档案管理可以作为辅助医院决策层做出科学医保决策的依据,为医院在未来实现科学的医保管理,以及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数据。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随着医疗保险在我国的全面施行,各个医疗单位对医保的服务越来越看重,但是对医疗保险档案的建立却并不重视。很多医疗单位都没有建立专门的医保档案,而是将医保档案和其他资料放在一起,甚至还有些医疗单位根本就不把医疗档案作为重要信息,不给予储存和整理。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医保档案在全国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所以参保患者就医的比例很小,没有让医疗单位引起重视,更谈不上去管理。

因此提出对医疗单位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促进我国医保工作的开展,和对医疗单位做好医保档案管理都很有针对性。

二、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内容

各个医疗单位在建立医疗保险档案的时候,应该以医院和医保共同发展为前提,以做好医院和医疗保险的服务作为核心内容。

具体分为一下几个部分,1.建立医疗保险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档案,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和各个地区出台的关于医疗保险的律法政策等,方便医疗人员的查看。2.医疗保险服务档案的建立,主要包括医疗单位和医疗保险相关服务的制度,以及医疗单位医保服务内容和流程、质量、规范等内容。3.参保就医患者的档案。包括年龄构成、就医次数、费用等内容,以及参保人群的病例档案、各个时期住院和门诊患者人数、以及医疗费用等各类费用的占比。

3.建立医疗保险绩效档案,包括医疗人员患者好评度、荣誉、等内容,以及医疗单位在医疗保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创新成果。

对于医院中所有和医疗保险相关的资料都应该进行存档管理,因为这些信息在将来都会成为医院改进医保运行的重要信息依据。

三、医保档案管理制度要点

1.医疗单位的医疗保险档案必须施行统一收集、整理、管理,保证档案的书写规范和完整,以及归档科学排列有序。对于各个档案和病例的借出要做好登记工作,保证资料的及时归还。

2.建立电子档案

相对于目前很多医疗单位的纸质档案来说,建立医保电子档案能更能方便档案的储存和查阅,而且电子档案储存的信息量大,在联网的情况下医院的相关人员都可以随时查阅。

3.规范的管理制度

首先,要确定医疗保险档案信息收集涉及的范围,以及用什么方式去分类,档案室要有专门的人员对医保档案进行归类和保管。其次,建立医疗保险发展进程的管理,例如,新出台的医疗保险相关政策、活动、以及取得的成效等,都要进行归档管理。再次,建立文件上交制度,确保医院各类和医保相关的资料及时上交,确保不遗漏任何档案。最后,建立责任制度,对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考核。

四、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方法

1.规范医保档案管理流程

制定《医疗保险管理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把医疗保险文件材料的形成、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纳入相关工作程序,列入相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建立健全责任,要将档案管理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自分管的业务科室及具体人员,把档案管理列入各科室日常工作,确保新产生的业务档案与业务经办的无缝对接;进一步优化业务档案立卷归档流程,使档案整理归档职责清晰、移交顺畅。

2.建立医保业务档案各项工作制度

应建立文件材料的收集、接受、整理、鉴定、归档等方面相关制度以及借阅、利用、移交、销毁制度,从而完善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档案管理和利用工作。这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设置专用档案库房。配置防潮、防光、防火、防高温、防盗、防有害生物等设施设备,库房湿度、温度达到标准,确保医保业务档案安全。

二是使用密集架。将标注保管期限的各科室所涉及的专业性文字材料、电子文档、图表等业务档案全宗卷,上密集架归档,这样做就保存了历史记录,保持了档案连续性。三是加强归档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按照“年度-险种-业务环节”的分类方法,将真实、合法、有效的材料收集齐全,进行分类、排列,再结合保管期限进行组卷,编页号、目录。

3.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学习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是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因此特别重视和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向档案管理好的单位学习,学习档案管理法规、档案管理标准和档案具体业务,加强医疗保险业务流程,不断提高本单位档案管理水平。

4.建立医保卡电子健康档案

通过信息化的推动,逐步实现劳动保障资源与卫生资源、信息和服务的共享。可以根据医保参保人员的年龄层次不同,免费提供一般检查、常规检查,心电图、胸片、等在内的实验室检查项目服务,并根据体检结果为每位参保人员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同时,对建档人员免费提供健康教育、咨询服务。为医保人员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既能让每位参保人员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对疾病进行提前防治,有效降低发病率,达到实现医保跟踪一生、服务一生的目的,同时,也为医疗保险运行情况分析提供了第一手原始资料。

参考文献:

[1]李晓丽.浅谈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企业,2014,(3):31.

完善的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消防监督; 管理制度; 法律法规

      消防监督管理是指消防监督管理主体依法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简称相对人)就涉及公共消防安全的有关事项是否符合消防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要求所实施的监督管理活动,包括消防监督与管理。而消防监督管理制度则是是指消防监督管理主体对社会公共消防安全事务实施消防监督管理的政策、措施、手段、方式、方法等一系列相关制度的总和。

1 目前我国消防监督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颁布及实施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仍有不少不足之处。如,《消防法》中存在对部分违规行为责任追究不够及责任追究偏轻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消防法》也没有将外企、外资、外商的消防安全纳入保护范围。由此可见,《消防法》的法律程序有时过于繁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此外,我国现行的消防技术标准采用国标或行标,并未采用国际标准,这严重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更须提及的是,各地方的消防法规更是五花八门、参差不齐,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都严重表明目前我国消防法规的不健全不完善。

(2)各级消防监督机构权责混乱,影响工作效率。《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消防监督检查规定》规定了“三级”消防监督管理模式,即市、县及公安派出所消防机构分别管理各辖区内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但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如何界定成为难点问题,最终导致有的单位无人监管,有的单位受多家监管。这样势必增加消防监督检查的行政成本。

    此外,公安消防机构内部亦存在职责混乱的问题。执法监督岗位与执法监督人员十分重要,但偏偏这个方面出现问题。比如,执法监督岗位的设置数目、位业务设置和岗位人员数目等,一直难以达到合理科学配置。这就使得长期以来执法者、管理者、审核者、监督者角色混乱,自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越位执法”、“错位执法”和“缺位执法”等不良现象。

(3)消防监督人员数量少、素质不过硬,业务能力不过关。一个普遍的现象是,目前我国消防监督人员不稳定,流动性大,致使消防监督工作开展困难。消防监督执人员有一部分是现役公安部队的组成部分,目前部队干部实行特殊的晋职晋衔制度,一些监督执法人员在执法岗位上的工作时间,最多三年而已,有的还不及三年,此时他们已对相关业务比较熟悉,然而却被调离了岗位。此外,消防监督人员还必须应付各种形式主义、面子工程,各种达标考试等内部管理活动也常常开展,人员少,业务多,这自然容易造成监督不力与执法不到位等问题的产生。

    另一方面,消防监督人员业务能力层次不齐,不能较好的适应新时期对监督执法工作的要求。目前,根据我国现有的消防制度,消防工作人员大部分是部队出身,他们当初入伍时,往往只有高中或高中以下学历,受过高等专业教育的极少。大部分消防监督人员因工作繁忙,也没有深造学习的条件和机会。这种现状,很难适应城市建筑现代化、规模化的发展步伐。

2 完善消防监督管理制度的对策

(1)建立健全相关的消防法律法规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消防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后,我国的消防立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的原则。但这些法律法规有一个明显存在的问题不容回避,就是它详细地规定了市、县及公安派出所三级消防机构的行政行为,而对消防安全重点监控单位依据法律进行自身消防安全管理的规定不够多不够详细,特别是缺少相关的行业指导性标准。基于此,笔者认为,要对《消防法》的一些内容进行适当修改。比如,经实践证明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影响消防工作发展的相关条文应当修改;经执法实践证明急需的法律依据应当补充。此外,应当建立适应中国发展特色的消防行政法规体系,笔者建议制定《消防组织法》、《消防法实施细则》、《消防技术从业人员管理规定》等行政法规。

同时,在消防立法时,要创新立法机制,遵循公开、民主立法原则,充分让群众参与和监督立法。只有如此,才能完善消防安全法律体系,使各级政府及公安消防机构有法可依,使社会开展消防安全管理有据可凭。

(2)简化消防机构职能,大力建设消防监督执法队伍。目前我国各级消防监督机构权责混乱,积久成弊,必须简化消防机构职能。笔者建议,变现行的“三级”消防监督管理模式为“二级”模式,重点突出县及公安派出所两级消防机构的职能,而市级消防机构只负责本部门内的指导检查工作。此外,还要弱化消防监督检查职能,使消防机构主要职能转变为宏观消防监督,强化社会各单位自身的消防主动性。

各消防部门要改革现有的干部培训机制,大量培养合格的监督执法人才,尤其注重对学有所专的人才的培养。对于非领导岗位的消防监督工作人员,在任用时不能频繁调动,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提高其工作经验与实际工作能力。在培养消防人才时,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消防监督人员牢固树立执法为民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搞特权,不讲私情,依法办事。

(3)提高消防监督管理中科技的应用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火灾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一定的科学规律可循,国内外的火灾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因此,防监督管理应与时俱进,提高消中科技的应用水平,让科技对人类服务。在我国,传统的防火工程设计有一定的缺陷,它对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的防火要求虽有详细的规定,但却严重束缚了设计人员的创造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建筑形式追求多样化、复杂化、智能化,此时,传统的防火设计已难于适应现代建筑设计的需要,因此急需通过新的防火设计模式来解决这些问题。消防部门必须尽快制定出科学的防火设计规范标准,利用系统工程等学科的相关原理,运用科学技术手段,通过对火灾事故成因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对建筑物消防安全现状得出客观及科学的预测。

此外,应建立健全我国的消防安全评价体系,对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场所进行消防安全评估,得到量化结 果,然后通过消防安全优化组合,使人们有能力制定消防工作的最佳方案,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对火灾隐患场所进行改造,最终达到相对安全的目的。

(4)加大消防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消防监管单位及普通群众的消防观念。消防宣传意义重大,不仅可增强消防监管单位及普通群众对消防事业的重视,而且能提其消防法制水平,使之能够自觉地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利于消防监督工作的开展。我国的消防宣传教育制度应适当调整,坚持持久性、普遍性原则,注重实效,注重基础知识的宣传。相关部门应当经常对《消防法》进行宣传,充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舆论工具,通过向公民免费发放消防知识宣传手册、举办消防常识培训班、开展公益消防安全讲座、开展消防运动会及文艺演出、举办消防图片展出及知识竞赛等形式,广泛宣传消防法规。消防部门应当经常走进校园,向广大中小学生进行消防宣传,提高他们的消防观念。消防部门还应该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地区及不同企业的特点,与重点监控单位联合开展消防宣传活动,提高其消防安全意识。通过宣传教育,让消防意识在全社会普及,使广大群众懂得防火常识和逃生技能,从而提高消防监管单位及普通群众的消防观念。

参考文献:

[1] 公安部消防局编:《消防监督检查》,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张:《充分运用市场手段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研探》,《中国消防》,2004年第4期。

[3] 白风领、高锦田、彭瑞章:《对消防监督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武警学院学报》,2004年第10期。

完善的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主要从社保档案相关管理方面的特点入手,与我国实行的法规政策相结合,对我国完善社保档案的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加以分析,并对现阶段我国社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同时针对这种状况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意在加快我国社会档案的管理效率,最终为我国实现信息共享给予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社保;档案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

一般来说,人们把国家制定的相应的法律法规等方式进行合理化的配置,把其中一部分支出来对那些收入水平过于低下的公民加以相应的扶持,这就叫做社会保障。它是国家福利之一,会因国家整体上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善我国相对贫困的人们的生活水平,这利于我国朝着更加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同时在促进我国GDP 有效增长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建立社保档案相关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一)由企业的有效改革决定。由于我国的经济不断增长,有相当一部分的私营企业为了让经济利益得到最大化,将原来传统的终身聘用方式进行了更改,跟其雇员签订了定期的合同,到期后可以跟雇员进行续签,这种方式可以说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新鲜的活力,将那些对于公司的发展没有益处的职员淘汰。然而企业这样的体制改制,将很多事业人员再就业的问题又抛向了国家的政府部门,这样一来,我国想要让这种和谐稳定的社会形态得到保持,就一定要制定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这种方式手段解决我国的失业人员生活问题,保证他们的基本生存。

(二)由国家性质决定。我国现在的社保体系分为四个部分,主要是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以及社会福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社会保险,它对于存在人们生活当中的比较突出的失业问题、养老问题和看病问题都可以有效地进行解决。而与之相关的单位如果想要将我国一直奉行的“为人民服务”等宗旨更好地体现出来,就一定要加强对社会保障相关的档案管理,促进我国的社保制度相关法制变得更加的完善化和合理化,将其积极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好让我国的社会矛盾得到有效缓解,让我国的人心得到稳定,进而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得更加快速。只有将我国的社保相关档案的管理制度完善,才能够彻底把我国的“以人为本”的宗旨体现出来,才能让那些生活能力低下的家庭得到最基本的温饱,这也是为我国进入小康社会提前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二、社会保障相关档案管理制度的现状

(一)管理的部门比较多,管理没有合理化与系统化。现在我国的社保档案管理的部门比较多,这就造成了责任变得比较分散,没有对其进行合理化和系统化的管理,是造成社保体系得不到有效建立和完善的关键因素。我国现在实行的法律制度跟建设的组织机构模式都反映出了我国的社保体系得不到统一化的管理,相关管理中心只是对公民基本保障相关的档案资料进行管理,比如医疗保险等这些资料,而民政部门只负责管理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以及社保中不含有社会保险的额外三项资料。这种将档案管理分散的方式,无疑对办事的效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一些要求提供社保证明来办理其他业务的公民就不得不数次登门于不一样的管理部门,有的公民还有可能遇到各部门来回推脱的现象,让这种意在“便民的管理”变成了“忧民的管理”。

(二)没有足够的公开性跟透明度。在这方面,我国社保档案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我国公民没有对“涉保”记录的原件进行有效查询的权力,即使是得到了这种权限,也要他们满足其中的一些限制条件,让公民处于一个“有保不能查”的局面中,对此造成了社保档案的管理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不利于社保体系长久发展。

三、加强社保档案相关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社保档案相关管理机构。只有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构,才能够彻底将现行这种管理部门众多、责任比较分散的局面给打破,根据合理化的管理,使我国社保体系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只有将相应的管理制度有效地建立起来,我国的相关部门办事效率才能得到提高,真正给公民带来便利,让我国建立的社保体系真正地实现便民和利民。

(二)使建立的社保体系变得法制化。将社保体系变得更加的法制化才能够使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充分将“以人为本”这种观念给体现出来。政府部门应该把与之相关的制定法律法规等工作提到日程中来,并尽快将相关的方针和政策颁布出来,对现在的制度进行必要的更改,让法律法规不断地完善和明确,根据这种日益规范化的社保充分实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使社保流程更加规范,落实其中关键流程,依据这种法律的强制性对管理部门进行相应地约束,让管理部门提高对档案管理的重视力度,全面提升档案管理部门相关人员的工作效率。

四、结语

虽然现在我国已经开始意识到建立社保档案相关管理制度的必要性,但是在其合理性和公开性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要求相关政府部门建立一个一体化的相关管理机构,加强社保档案的管理意识,为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和保障。

参考文献:

完善的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管理理念;管理组织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011-02

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我国高校的性质、地位、功能、目标和使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高校已经从社会边缘向社会经济发展核心转变;高校的办学目标也从为政府服务向引导社会和经济的全面进步转变;高校的功能以及使命也逐渐转变为通过知识传播、知识创新、知识应用来促进社会文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在满足个人以及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需求的同时迅速实现高校自身的大众化以及现代化。但是高校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作用的突显却与当前高校中教学管理制度的缺陷形成了比较明显的矛盾,而教学管理制度缺陷的存在也会导致高校难以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使命,而通过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来实现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并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级人才是当前高校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重新塑造教学管理理念

教学理念的塑造决定着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的效果,是开展教学管理制度完善中的指导思想。当前高校教学理念的塑造应当围绕提高高校自身持续创新能力,提高高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引导力,提高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优化高校内部资源组合四个方面。在此过程中,高校教学管理理念应当努力实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做到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结合。刚性管理指的是教学管理制度中比较权威化的异性指标,如纪律制度等。柔性管理强调感情教育,即通过感情和精神的感染和号召来进行管理工作。柔性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实现民主化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确保教师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所以在高校教学管理理念中,有必要做到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结合,从而使教学管理制度能够在尊重师生的基础上取得更好发展;二是做到合作与竞争的结合。对于高校而言,人才培养以及教学水平的竞争是面临的主要竞争,但是高校要认识到知识创新的过程不仅需要竞争,同时也需要合作,所以,教学管理过程中有必要通过与不同系统间的合作来提高自身的实力。同时这种结合理念要渗透到师生关系管理中,即在建立竞争机制的同时强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着之间的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交流机会,从而更好地发现问题和弥补缺陷;三是实现权力集中向民主管理的转变。民主化管理理念的必要性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所以高校中上令下行的教学管理方式应当逐渐转变为上下协调、相互协商和共同参与的形式,在此过程中首先作为高校中的教学管理者要树立这种意识和理念并承认这种趋势,在民主化理念的指导下对民主化管理手段进行探索以提高管理对象的积极性。

二、重新构造教学管理组织

1.协作是教学管理组织中的重要基础。高校教学管理组织具有复杂性,在教学管理组织中提倡合作共处、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组织的管理效率与管理成效,教学管理组织中的协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校领导之间的协作。当前的高校一般为校长负责制,校长与副校长对高校日常管理内容进行分工管理,而这也导致了高校领导容易从自己主管的方面考虑问题,从而使高校内部产生不必要的内耗,所以有必要实现高校领导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并将分工管理建立在此基础之上;二是教学操作成员之间的协作。在高校中,各个学院、系部以及教研室是进行教学管理工作的执行者。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专业设计产生了变化,学科之间的交叉性也逐渐呈现出来,所以当前的教学管理工作较之前的教学管理更加复杂,在此背景下应当强调教学操作成员之间的协作,从而能够实现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统一协调。

2.教学管理组织要以以人文本为指导思想。高校教学管理组织工作要渗透以人为本的思想,将组织中的个人当做重要的因素,以实现教职工需求为目标来提高教职工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要重视人才的优化组合、科学选拔、合理安排以及奖惩激励等。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教学管理组织应当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下移教学管理组织管理中心。教学管理组织所开展的工作要从强调行政向强调教学转变,将直接实施教学工作教师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主体,在明确教师义务与权力的基础上调动教师的责任感与积极性并建立起相应组织保证;二是强化和重视教学管理组织的自我监督。在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中需要建立起科学的民主监督制度以及民主审议制度,学生可以成为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管理过程进行监控的主体,并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管理过程突出合理化的建议;三是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激励方式。教学管理组织要实现教职工教学、科研态度的积极转变以及学生学习态度的积极转变必须要具有完备的激励机制。在高校中适用的激励方法包括情感激励、目标激励、物质激励等,通过对这些激励手段的运用来培养教师以及学生的荣誉感、成就感和使命感,从而实现其积极性的提高。

三、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估制度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及评估制度的建立是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找出制约教学质量发展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制度的建立不仅能够反馈日常教学信息,同时也能够反馈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成效,所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制度的建立也可以理解为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完善过程中的保障机制,对实践高校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制度的建设中,有必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制度中的标准只有遵循客观性原则才能够对教学实际做出真实的反映。在高校教学活动中,教师本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业务能力以及学生本身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都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学监控体系和评估制度既要关注到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观因素,也要关注到影响教学质量的客观因素;二是有效性原则。有效性原则要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制度能够反映出社会对高校教育的需求以及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要以教学目标为指导,从而确保监控体系和评估制度能够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导向性原则。即通过监控体系和评估制度中指标的制定来发挥出导向性,如监控体系和评估制度中如果只强调学生的知识培养,那么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重点就会停留在知识教育和知识学习中,如果监控体系和评估制度中的指标体现出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那么人文教育也会得到教师以及学生的重视。当前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及评估制度的导向性主要表现在强调学生的知识教育,重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管理以及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通过指标的制定和调整来改变教师教学的态度和重点,以及学生学习的态度与重点,从而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制度能够发挥出推动高校教学改革以及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宝嘉.中国大学教学管理实践的迟滞现象与发展改革走势[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2]高宝嘉.适应现代大学教学管理理念的制度构架及实践途径[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06).

完善的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公共管理;缺失与创新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不仅给人类的身体和健康带来重大损害或构成严重威胁,也给消费者和食品相关产业造成十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的重要课题。

一、食品安全需要公共经济主体更多介入

按照公共经济学的原理,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物品应当由政府提供,或者由第三方组织来提供。食品安全是一种公共产品。一是食品安全问题存在外部效应,食品市场上的守法厂商对消费者和不法厂商产生正的外部性,守法厂商生产并出售合乎标准的食品,给消费者以信任感,消费者去购买同类但却是不法厂商生产的伪劣产品,结果给不法厂商带来了收益,守法厂商对于不法厂商产生正外部效应。而不法厂商对于消费者和守法厂商则产生负的外部效应,甚至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因此如果仅仅依靠市场机制,不法食品供应人或厂商行为可以损害他方,并且可以得到守法厂商带来的边际收益。二是食品安全问题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生产、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消费者的“逆向选择”,如果仅仅依靠市场和消费者自身来获取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是不可行的,这里既有能力问题也有成本问题。基于上述两点,食品安全的提供需要政府和第三方的参与。

世界上食品安全监管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多部门共同负责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以美、日为代表;二是由一个独立部门进行统一管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以欧盟为代表;三是由一个部门统一协调的综合性监管体制,以加拿大为代表。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参照的模式,但是这些不同的模式并非完美无缺,各自都存在不足,各国也都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着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相比发达国家,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难度要大得多,也复杂很多。近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2003年组建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建立了食品安全综合监督体制;2004年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对食品安全具体监管体制又进行了调整,确定了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具体监管体制。目前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各级监督部门对食物链的各个环节实行分段监管。在中央一级,卫生部门承担综合监督的职能,生产环节由质检部门负责,流通领域由工商部门负责,餐饮服务行业由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食用农产品由农业部负责。在地方一级,由地方政府依照食品安全法及有关规定确定各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

二、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

在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加上法律完善,处罚严厉,发达国家人为造假制劣的现象较少,食品生产企业规模较大,操作规范,食品安全监管的任务主要是控制微生物污染和食品工程新技术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而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间不长,全社会的法律观念和诚信意识不强,造成各种食品安全问题的人为因素较多。因此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要针对本国的国情。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由各级监管部门对食物链的各个环节实行分段监管的管理制度。主要是按照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环节,各相关部门进行分工监管。从法律法规设计上看,法规、规章、文件覆盖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方方面面,规定十分详细周全,无所不有。那么为什么这么完善的体系没有很好发挥应有的作用?从目前的管理制度看,在某些方面还有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段监管体制不完善

目前食品安全监管改革并未就多头、分段的管理体制作出实质改变,而只是选择在既有框架内“微调”。分段监管虽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但每一段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也无法仅由一个部门来承担。有些食品安全问题,在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中都有可能出现,并不明显属于哪个环节,因分段监管导致的监管盲区仍然存在。从体制上看,即有兼顾责任,又有兼顾收费利益之嫌,如此分散监管,难免出现政出多门,相互扯皮,有责任相互推诿,有利益相互争抢,再加上监管部门之间信息不通,既浪费国家投入大量的检验设备和资金,同时,各个环节重复收费,又增加了食品生产成本,也制约了食品行业发展。如何在“分”为主的基础上,增强“统”的力量是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一个重要内容。

2、有关食品安全信息不完善

食品安全信息不权威影响管理效果。政府通过行政手段促进食品安全信息的传递可以影响消费者以及生产者的行为,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改善市场环境、提高市场效率的政策目标。如质量认证是世界各国为保障消费者健康而建立的一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认证是将不能观测的质量信息通过一个担保系统传递给消费者,认证标志有助于消费者将优质安全食品与劣质食品加以区别,但认证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是取得消费者对认证标志的认可与信任。假若认证管理不规范、不统一,就可能影响信号质量,降低消费者对认证信息的利用效果。我国目前多部门各自为政的食品质量认证体制以及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放心食品等存在互相交叉重叠的多种认证标志,不仅造成消费者混淆,也给生产者带来混乱,以至于在标准上无所适从,从而让政府监管的效果大打折扣。

食品溯源信息缺失影响对食品安全的有效监控。食品溯源信息通过向消费者提供生产商和加工商的全面信息,从而使消费者了解食品的真实情况;强化产业链上企业的责任,有安全隐患的企业将被迫退出市场,而生产质量好的企业则可以建立信誉。政府监管部门可通过这一体系搜集有关信息。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市场信用缺失,推行食品溯源制度可以明确责任主体。而国内目前建立可溯源系统的企业很少,一是有用信息太少,消费者的使用率不高;二是建立可溯源系统成本太高。

3、监管手段有偏差

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太注重危机的处理,而忽视了食品安全事件的预防工作,应更多地在源头上解决问题;监管方式和手段落后,还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开展日常监管执法,把检测误认为是监管,把罚款当做是一种管制,把直接监督单个生产者、经营者行为作为目标,实际上这样既不可能也不经济。监管手段应该是社

会管制,更多的是通过对各个环节设计一种手段从源头上抑制生产者、经营者容易滋生的投机行为,这样的监管才更为有效。

政府监管的手段过于依赖直接管制。目前政府食品安全管理手段单一,过于依赖行政手段,而在增强生产者或流通者自我管制和第三方管制方面重视不够,从而制约管制结果正效应的最大化。比如食品安全问题与我国企业的信用体系不健全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政府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信用制度以及具有约束力的行业规范。为减少失信行为,必须建立严格的失信惩戒机制,使市场交易的参与者加大失信成本,最终放弃失信的决策。现在政府对行业内失信企业的惩戒缺乏手段,或者惩罚力度较小,起不到警示作用,没有为守信经营的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政府在间接管制方面要做的事还很多。

三、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构想

1、进一步深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茧

可以考虑“分步走”的方式进行改革。第一阶段整合监管资源,归并监管职能,减少监管环节、延长监管链条,建立和完善综合性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在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逐步实现以一个部门为主的“综合性、专业化、成体系”的监管模式;强化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决策核心作用,统筹监管,防止各部门因自身利益及专业偏见而导致政策混乱,为处理部门之间的权限纠纷提供一个各方都共同认同和接受的规则体系。第二阶段建立独立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逐步完善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环节的监管,将农业、工商、质监、卫生、商务等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划出来,组建一个新型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局,实现食品监管行政机构与职能统一监管的新型模式。

2、建立消费者获取安全信息的渠道

应逐步规范食品质量安全认证市场,确保认证标志的可信赖性,使质量认证真正成为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信息的有效工具。认证应该由在某一专业领域中享有声誉的组织,凭借其专业知识和信用,为企业的产品提供质量认证,政府应成为“认证者的认证者而不是产品的认证者”。在政府直接管制放松、加强利用第三方资源的大背景下,通过支持专业组织进行第三方管制和认证,来完善对食品的管制。

逐步建立食品安全标志与追溯制度。从源头上监管,即明确责任主体的一个有效制度是食品溯源制度。食品溯源就是指在食品产销的各个环节(包括种养殖、生产、流通以及销售等)中,食品及其相关信息能够被顺向追踪(生产源头一消费终端)和逆向回溯(消费终端一生产源头),使食品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始终处于有效地监控之中。推行食品溯源制度,应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从食品生产源头开始,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存档,食品要加贴标签、标志,记录和标签、标志可以溯源,推行“产地和销地”、“市场与基地”、“屠宰场与养殖场”的对接与互认。通过食品标识、责任可追溯系统与相应的处罚制度,可促使生产者负有全程的质量安全责任,并激励企业持续地改进食品质量安全,同时消费者获得相关质量信息的知情权。

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信息组织管理系统。目前食品安全的各个监管部门在承担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同时,都从不同方面搜集了大量信息。但还存在着信息不够全面系统,已有资源分散、缺乏共享机制、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安全信息透明度不高,由此,应有效地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发挥政府提供有效的食品安全信息的作用。

3、倡导企业自我管制和第三方管制

激励企业自我管制,既降低了政府监管成本,也是成熟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政府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方面做更多工作。第三方作为公共经济主体之一,主要包括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等。第三方在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比如贴近基层、灵活、效率、专业等。在食品安全方面,可以考虑确立社会中介组织的法律地位,赋予其部分公共管理职能,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对生产销售者进行社会监督,进行安全风险评估。政府监管体系的设计要指导和帮助社会力量监督食品经营者和生产者。建立多向信息途径,提高市场经济信息的透明度,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能对消费者和生产者、销售者之间的冲突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恒学,公共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吕亚荣,食品安全管制中的政府责任及策略[J],改革,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