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原理力分析

机械原理力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械原理力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械原理力分析

机械原理力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离心泵工作原理 机械密封 泄漏 改进措施

机械密封是一种依靠弹性元件和介质压力压紧动、静环端面从而达到密封目的的部件,具有阻止泄漏、减少摩擦损耗、提高机器效率和可靠性等优点,因此在离心泵中应用非常广泛,目前舞钢公司近百台离心泵大都采用机械密封装置。机械密封是离心泵的主要易损件之一,离心泵大约 30% 的故障是由于密封失效所致。机械密封的密封效果直接影响整机的运行,尤其在钢铁生产过程中,机械密封若出现泄漏,将会严重影响生产的顺行,甚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 机械密封的结构和具体工作原理

1.1 机械密封具体结构

关于机械密封的结构如图1所示,它主要包含以下元件:

(1)主要动密封元件:包括动环和静环。动环与泵轴一起旋转,静环固定在压盖内,用防转销来防止它转动。靠动环与静环的端面贴合来进行动密封。

(2)辅助密封元件:包括各静密封点所用的密封圈。

(3)压紧元件:即弹簧(或波纹管)。

(4)传动元件:包括传动座及固定销钉。

1.2 机械密封的工作原理分析

由于机械密封的动环与泵轴一起在一起工作是,共同旋转,而且静环是固定在压盖之内的,用防转销阻止其转动,动环和静环的端面产生适当的比压并保持一层极薄的液体膜,进而可以做到完全密封的目的。压紧元件产生的压力可使泵在不运转状态下也保持端面贴合,保证介质不外泄,并防止杂质进入密封端面。密封元件起到密封动环与轴的间隙及静环与端盖间隙的作用,同时对泵的振动、冲击也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2 发生密封故障现象的表现形式

(1)当密封端面的发生故障时,具体会表现在磨损、热裂、变形、破损(尤其是非金属密封端面)。(2)如果辅助密封圈发生故障,具体会表现在装配性的故障有掉块、裂口、碰伤、卷边和扭曲;非装配性的故障有变形现象、硬化故障、破裂现象和变质现象等。(3)如果弹簧出现故障,就会导致一下的现象松弛、断裂和腐蚀。

机械密封的故障在运行中集中表现为振动、发热、磨损,最终就会出现介质向外边泄露的情况出现。

3 导致机械密封失效的主要原因及应对措施

3.1 冲洗不当引起的密封失效

3.1.1 原因分析

由于机械密封自身的特点,动环和静环端面相互摩擦,这种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就会导致温度升高,若没有保证冲洗、冷却和,将会导致摩擦副内液膜减少、最终汽化从而形成干摩擦;如果发生摩擦副内液膜黏度下降的情况,变差;如果摩擦副介质蒸汽压力逐渐增强增加,就会产生泄漏从而也就加剧了产片的腐蚀情况;如果出现辅老化的辅助密封圈,密封圈就会失去弹性从而也会导致动、静环产生变形。冲洗不当而造成机械密封失效的原因有:冲洗液管道堵塞或流量不足;过滤器失效,冲洗液杂质进入密封面,进而导致机械密封失效。

3.1.2 出现这种情况的应对措施

离心泵机械密封均采用带有水泵自身压力的冷却水冲洗,同时对密封腔内进行冷却冲洗,以保证机械密封正常运转。具体采取如下措施:(1)为消除摩擦热的影响,保证密封正常工作,延长使用寿命,必须将具有一定压力的冷却水引入机械密封腔内,对其进行冷却、冲洗、。(2)及时清洗过滤器,确保过滤效果以保证冲洗水质。(3)在日常使用过程中,有时会因为冷却水阀门失灵或者管道堵塞致使冷却水输入量不足,导致机械密封失效,这时需更换阀门或疏通进水管道。

3.2 因为操作使用不当或者突然停电导致的渗漏故障

由于泵开停机不当,就会产生机械密封的泄露;当出现突然停电或晃电的情况的时候,就会产生泵倒转从而也会引起机械密封损坏。出现这种情况以后,经过思考产生的解决方案是对操作工进行相应的裴玄,保证系统的正常供电,减少电网的波动。

3.3 因为恶劣材料导致的渗漏现象

因为材料恶劣,泵的运行环境也就十分恶劣,这样机械密封就不会达到介质的要求,当泵运行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生机械密封的被腐蚀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解决方案就是采用材质好的材料进行机械密封。

3.4 运行周期性渗漏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转子周期性振动。原因是定子与上、下端盖未对中或叶轮和主轴不平衡,汽蚀或轴承损坏(磨损),这种情况会缩短密封寿命和产生渗漏。解决方案是根据维修标准来纠正上述问题。(2)因长时间运行,泵转子轴向窜动量大,辅助密封与轴的过盈量大,动环不能在轴上灵活移动。在泵翻转,动、静环磨损后,得不到补偿位移。解决方案是应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同时在装配机械密封时,轴的轴向窜动量应小于0.1mm,辅助密封与轴的过盈量应适中,在保证径向密封的同时,动环装配后,保证能在轴上灵活移动(把动环压向弹簧能自由地弹回来)。(3)密封面油量不足引起干摩擦或拉毛密封端面。解决方案是使油室腔内油面高度高于动环和静环的密封面。

因为对于排污泵机械密封渗漏会产生磨轴现象。对于小型排污泵机械密封失效常常会产生磨轴,磨轴位置主要有动环辅助密封圈处、静环位置,少数弹簧有磨轴现象。磨轴的主要原因:一是双端面机械密封,反压状态是不良的工作态,介质中的颗粒、杂质很容易进入密封面,使密封失效;二是磨轴的主要部件为橡胶波纹管,且由于上端密封面处于不良状态,动环和静环之间的摩擦力矩大于橡胶波纹管与轴之间的传递转矩,发生相对转动;三是动环和静环的辅助密封由于受到污水中的弱酸、弱碱的腐蚀,橡胶件已无弹性,有的已腐烂,失去了应有的功能,产生了磨轴的现象。

(1)根据不同的使用介质选用不同结构的机械密封。对腐蚀性介质,橡胶应选用耐弱酸、弱碱的氟橡胶。机械密封静环应加防转销;(2)保证下端盖、油室的清洁,对不清洁的油禁止装配;(3)机械密封油室腔内油面线应高于动环和静环的密封面。

4 机械密封的检修要点

4.1 静环密封圈松紧适度

静环密封圈基本处于静止状态,较紧对密封性有利,但过紧会因过度变形,影响密封效果;而静环材料以石墨居多,比较脆弱,过度受力极易碎裂;并且较难安装和拆卸。

4.2 弹簧压缩量适度

弹簧压缩量过大,不仅会导致摩擦副急剧磨损,瞬间烧损,还会使弹簧失去调节动环端面的能力,导致密封失效;而弹簧过松会使动、静环接触贴合不紧,起不到密封作用而发生泄漏。

4.3 仔细观察分析泄漏原因

遇到机械密封泄漏时不要急于拆修,要仔细观察分析。若判断泄漏不是由于损坏所致,只需调整工况或适当调整即可;若无法消除泄漏再进行拆修,这样既节约检修费用又缩短检修时间。

4.4 动环密封圈松紧适度

动环密封圈过紧,加剧了密封圈与轴套间的磨损,会过早产生泄漏;增大了动环轴向调整、移动的阻力,在工况变换频繁时无法适时调整;弹簧过度疲劳易损坏;动环密封圈变形,影响密封效果。动环密封圈过松则起不到密封作用。

4.5 保证冷却冲洗和效果

机械密封在工作时动环和静环端面之间不断产生摩擦热,若冷却冲洗和不到位就会影响使用寿命。应根据不同的工况,合理选择冷却、冲洗和方式,保证冷却水的通畅,通常经由泵出口将温度在0~80℃并且干净的冷却水直接引入密封腔内进行冷却、冲洗。

5 结语

本文对于机械密封的泄露原因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并对于它们最后如何进行改进,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因为对于机械来讲,如何保证机械密封的安全性,就如要求很高的精密部件一样,对于产品的设计、机械加工施工过程、装备的质量都有很高的具体的要求。因此当我们在使用机械密封的时候,就要对他的各种因素进行简要的分析,保证机械密封都能够符合各种泵的技术指标和响应的使用要求,从而能够保证泵能够长期的安全的运行。

参考文献:

机械原理力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离心泵;机械密封;泄漏

在化工生产中,常常需要将流体从低处输送到高处、从低压输送至高压,或沿管道送至较远的地方。为达到此目的,必须对流体加以外功,以克服流体输送过程中的阻力。为流体提供能量的机械成为流体输送机械,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通常分为四类,即离心式、往复式、旋转式及流体动力作用式。而离心泵即为流体输送机械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动力机械。离心泵具有结构简单、流量大而均匀、操作方便的优点。而机械密封则是这种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封装置,具有泄漏量小和寿命长等优点。

1 机械密封故障现象及分析

泵用机械密封种类繁多、型号各异,但泄漏点主要有五处:轴套与轴间的密封;动环与轴套间的密封;动、静环之间的密封;静环与静环座间的密封;密封端盖与泵体间的密封。

一般来说,轴套外伸的轴间、密封端盖与泵体间的泄漏比较容易发现和解决,但需细致观察,特别是当工作介质为液化气体或高压、有毒有害气体时,相对困难些。其余的泄漏直观上很难辨别和判断,须在长期管理、维修实践的基础上,对泄漏症状进行观察、分析、研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1.1 安装静试时泄漏

机械密封安装调试好后,一般要进行静试,观察泄漏量。如泄漏量较小,多为动环或静环密封圈存在问题;泄漏量较大时,则表明动、静环摩擦副间存在问题。在初步观察泄漏量、判断泄漏部位的基础上,再手动盘车观察,若泄漏量无明显变化则静、动环密封圈有问题;如盘车时泄漏量有明显变化则可断定是动、静环摩擦副存在问题;如泄漏介质沿轴向喷射,则动环密封圈存在问题居多,泄漏介质向四周喷射或从水冷却孔中漏出,则多为静环密封圈失效。

1.2 试运转时出现的泄漏

泵用机械密封经过静试后,运转时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会抑制介质的泄漏。因此,试运转时机械密封泄漏在排除轴间及端盖密封失效后,基本上都是由于动、静环摩擦副受破坏所致。

引起摩擦副密封失效的因素主要有:

(l)操作中,因抽空、气蚀、憋压等异常现象,引起较大的轴向力,使动、静环接触面分离;

(2)对安装机械密封时压缩量过大,导致摩擦副端面严重磨损、擦伤;

(3)动环密封圈过紧,弹簧无法调整动环的轴向浮动量;

1.3 正常运转中突然泄漏

离心泵在运转中突然泄漏少数是因正常磨损或已达到使用寿命,而大多数是由于工况变化较大或操作、维护不当引起的。主要有:

(1)抽空、气蚀或较长时间憋压,导致密封破坏;

(2)对泵实际输出量偏小,大量介质泵内循环,热量积聚,引起介质气化,导致密封失效;

(3)回流量偏大,导致吸人管侧容器(塔、釜、罐、池)底部沉渣泛起,损坏密封。

2 机械密封失效原因分析与维修

2.1 周期性渗漏

(1)泵转子轴向窜动量大,辅助密封与轴的过盈量大, 动环不能在轴上灵活移动。在泵翻转,动、静环磨损后,得不到补偿位移。

对策:在装配机械密封时, 轴的轴向窜动量应小于0.1mm , 辅助密封与轴的过盈量应适中, 在保证径向密封的同时, 动环装配后保证能在轴上灵活移动(把动环压向弹簧能自由地弹回来)。

(2)密封面油量不足引起干摩擦或拉毛密封端面。

对策:油室腔内油面高度应加到高于动、静环密封面。

(3)转子周期性振动。原因是定子与上、下端盖未对中或叶轮和主轴不平衡,汽蚀或轴承损坏(磨损) ,这种情况会缩短密封寿命和产生渗漏。

对策:可根据维修标准来纠正上述问题。

2.2 由于压力产生的渗漏

高压和压力波造成的机械密封渗漏由于弹簧比压力及总比压设计过大和密封腔内压力超过3MPa时,会使密封端面比压过大,液膜难以形成,密封端面磨损严重,发热量增多,造成密封面热变形。

对策:在装配机封时, 弹簧压缩量一定要按规定进行, 不允许有过大或过小的现象, 高压条件下的机械密封应采取措施。为使端面受力合理, 尽量减小变形, 可采用硬质合金、陶瓷等耐压强度高的材料, 并加强冷却的措施, 选用可用的传动方式,如键、销等。

2.3 由于介质引起的渗漏

大多数潜污泵机械密封拆解后, 静环和动环的辅助密封件无弹性, 有的已经腐烂, 造成了机封的大量渗漏甚至有磨轴的现象。由于高温、污水中的弱酸、弱碱对静环和动环辅助橡胶密封件的腐蚀作用,造成了机械渗漏过大, 动、静环橡胶密封圈材料为丁腈―40 ,不耐高温,不耐酸碱,当污水为酸性碱性时易腐蚀。

对策:对腐蚀性介质, 橡胶件应选用耐高温、耐弱酸、弱碱的氟橡胶。

3 结论

以上总结了机械密封比较常见的泄漏原因以及维修对策。机械密封本身是一种要求较高的精密部件, 对设计、机械加工、装配质量都有很高的要求。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机械密封失效的各种因素,使装配的机械密封适用于离心泵的技术要求和工艺要求,保证机械密封长期可靠地运转。

【参考文献】

[1]顾永泉.机械密封实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机械原理力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产后出血 相关因素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R714.4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140-02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为我国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在我国目前仍居首位,尤其在农村地区,产后出血的发生率较高,农村死于产科出血的孕产妇死亡病例占全国死于产科出血病例的80.0%以上[2]。因此,降低孕产妇出血的发生率,仍为产科面临的重要课题。我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发生产后出血42例,现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进一步探讨临床上关于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处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分娩总数2156例,阴道分娩1232例,剖宫产924例,发生产后出血42例,发生率1.95%,其中剖宫产24例,阴道助产3例,顺产15例。产妇年龄19~43岁,平均32.5岁;孕周37~41周,平均39周;初产妇12例,经产妇30例。出血量500~2400毫升,无孕产妇死亡。

1.2 方法 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超过500ml者为产后出血。出血量的测量方法:(1)阴道分娩。胎儿娩出后,立即将接血弯盘放于产妇臀下至产后2h取出,直接测量弯盘内的血量,以称重估计血染的纱布及血染产单上的血量,回病房后至产后24h以会阴垫集血,亦以称重法计算出血量,上述出血量的总和为产后24h的出血量。(2)剖宫产分娩。子宫壁切开后先吸尽羊水弃之,然后负压瓶积血,余出血量方法与阴道分娩相同。

2 结果

2.1 产后出血的原因 宫缩乏力26例,占61.90%,其中巨大儿10例,双胎妊娠3例,妊娠高血压4例,产程延长4例,羊水过多2例,子宫肌瘤1例,疤痕子宫 2例;胎盘因素11例,占26.19%,其中胎盘植入1例,前置胎盘2例,胎盘粘连7例,胎盘早剥1例。 软产道裂伤5例,占11.90%。

2.2 影响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

2.2.1 产前高危因素 发生产后出血的42例中,在孕期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危因素,其中巨大儿10例, 双胎妊娠3例,妊娠期高血压4例,前置胎盘2例, 羊水过多2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1例,疤痕子宫 2例。

2.2.2 流产史 2156例产妇中有流产史者1049例(最多达6次),发生产后出血30例,发生率2.86%,无流产史1107例,发生产后出血12例,发生率1.08%(P

2.2.3 分娩史 2156例产妇中初产妇1220例,发生产后出血16例,发生率1.31%;经产妇为836例,发生产后出血26例,发生率3.11%(P

2.2.4 分娩方式 42例病例中,顺产15例,同期顺产总数1200例,产后出血率1.25%;剖宫产24例,同期剖宫产总例数924例,产后出血发生率2.60%;阴道助产手术3例,同期阴道助产手术32例,产后出血发生率9.38%(P

2.2.5 胎次与胎儿体重 2156例分娩中,多胎妊娠13例,发生产后出血3例,发生率23.08%;同期单胎分娩总数2143例,发生产后出血39例,发生率1.82%(P

2.2.6 早接触及早吸吮 2156例中有早接触、早吸吮者2120例,发生产后出血39例,发生率1.84 %,无早接触、早吸吮36例,发生产后出血3例,发生率8.33%(P

3 产后出血的处理

3.1 单纯性宫缩乏力出血 在剖宫产手术中发生者,予缩宫素20u宫体注射,并迅速缝合子宫切口,使子宫保持完整性,以便子宫收缩的对称性和极性发挥良好,同时予缩宫素20u静脉滴注,米索前列醇400μg舌下含服,并按摩子宫,待其收缩良好时,即可关腹。若为阴道分娩的宫缩乏力出血,则立即清除宫腔积血,在按摩子宫同时应用宫缩剂及米索前列醇多能有效止血。必要时使用欣母沛效果良好。

3.2 剥离胎盘,清宫术 在第三产程中,若阴道流鲜红色血持续不断超过200ml者,应积极地取出宫内组织,给予徒手剥离胎盘,必要时用卵圆钳或大号刮匙刮出宫内残留物,同时予缩宫素20u肌肉注射或20u宫颈注射,米索前列醇400μg舌下含化,腹部皮下脂肪较薄者亦可直接缩宫素20u宫体注射,术后5%GS 500ml+缩宫素20u,静脉滴注维持。如果胎盘粘连或部分植入导致胎盘残留,如果出血不多,不必强行剥离,可以缩宫素及抗炎治疗一周后钳取。

3.3 背包式捆绑止血,宫腔内填塞纱布 中央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时子宫下段渗血严重者,可宫腔内填塞纱布,止血效果不好者,也可采用背包式捆绑止血,本组2例因中央性前置胎盘引起的产后出血,经上述处理后,止血效果好。

3.4手术止血 及时发现产道损伤并及时进行缝合术,顽固出血保守治疗无效时,为了挽救病人生命,应果断行子宫切除术。本组有1例低置胎盘伴胎盘植入出血凶险行次全子宫切除术。

4 讨论

产后出血是产科主要死亡原因,占孕产妇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因此产后出血仍是产科防治的重要课题。本文病例从分娩方式看,剖宫产分娩较阴道分娩的产后出血明显增多,与林建华等[3]报道相符。这与手术切口血窦开放,子宫切口撕延所致出血,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增加创面渗血等有关,这就要求我们医务工作者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同时提高阴道助产手术质量,避免困难的阴道助产手术

从出血原因看,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仍为子宫收缩乏力,本组26例,约占61.90%,故在产程中应注意保护产力,恢复子宫收缩及缩复功能,是防治产后出血的关键。导致子宫出血的因素很多,如产程延长、巨大胎儿、妊娠并发症及精神因素等。故预防应从妊娠期产前检查开始,注意孕妇的身心健康,发生异常情况及时诊治,临产后对多胎妊娠、多次人流史、羊水过多者应严密观察,待胎儿娩出后给予催产素静脉推注和口服米索前列醇,能较好地解决子宫收缩乏力。

本组中因胎盘因素造成产后出血的有11例,占26.19%,尤其随着药流、人流次数的增加,由于人流子宫内膜损伤,药流出血时间长,子宫内膜的感染都有可能造成胎盘粘连、前置胎盘、胎盘残留进而造成产后出血。故对这些病人更应加以注意。

在分娩过程中加强会阴保护,提高会阴缝合技术,注意软产道损伤,早期发现血肿及时处理也是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胎儿娩出后持续阴道出血而子宫收缩良好是本症的特点。较常见的是宫颈裂伤,用阴道拉钩充分暴露宫颈找到裂伤顶端,第一针必须超过裂伤顶端的0.5cm,以防血管收缩导致漏扎。

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较多,针对发生产后出血的原因,提出干预措施:(1)加强健康教育,举办婚前培训班、孕妇培训学校,普及卫生知识。(2)加强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的建设,提高业务技术,做好高危妊娠的筛查,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3)严密观察产程,应用产程图监测产程进展,及时发现引起产程延长的因素,及时处理。(4)严格掌握剖宫产及会阴切开的适应证及时机,并注意止血。(5)正确应用宫缩剂预防产后出血。胎肩娩出后,子宫肌注射缩宫素20u,5%葡萄糖500ml加入缩宫素20u静滴。米索前列醇400μg嚼碎口服;欣母沛250μg ,臀部肌肉深部注射或剖宫产宫体注射。(6)胎儿娩出后及时检查软产道有无裂伤,缝合止血。(7)掌握胎盘剥离征象,胎盘未完全剥离前严禁暴力挤压子宫和牵拉脐带;胎儿娩出后10~15min胎盘尚未娩出者,应查找原因及时处理;阴道助产常规检查软产道有无裂伤;胎盘胎膜娩出后仔细检查其完整性,可疑胎盘胎膜残留者,应及时清除。 (8)产后留产房观察产妇2h,鼓励产妇饮水、进食和排尿,新生儿早开奶、早吸吮促进子宫收缩。

参考文献

[1]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协作组.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分析.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11):645.

机械原理力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产后出血;护理;原因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62-01

产后出血是胎儿娩出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毫升。是产科常见又严重的并发症,是造成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及早给以治疗护理预防措施避免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现对我院正常分娩产妇82例总结产后出血原因,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正常分娩82例,年龄20-40岁,体重56-69kg,初产妇49例,经产妇33例。

1.2结果6例产妇出现产后出血,发生率7.3%。子宫收缩乏力4例,占66.7%,胎盘因素1例,占16.7%,软产道损伤1例,占16.6%。

2原因分析

2.1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最常见的原因。正常情况下,胎儿娩出后主要依靠子宫肌强烈收缩使子宫壁上的血窦受压关闭并形成血栓而达止血目的。影响子宫收缩和缩复功能的因素有全身因素:产妇精神过度紧张,体质虚弱,临产后镇静剂使用过多;产科因素:产程延长,子宫颈水肿及渗血[1]如操作粗暴,膀胱充盈,宫腔感染影响收缩功能;子宫因素: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如双胎巨大儿,羊水过多,子宫肌损伤急产,产次过多。

2.2胎盘因素胎盘滞留胎盘剥离面血窦不能关闭致产后出血。常见原因:胎盘滞留:膀胱充盈,子宫收缩药物使用不当,第三产程过早牵拉脐带或按压子宫;胎盘粘连或植入及部分残留常见原因:多次人流,宫腔感染损伤内膜影响子宫收缩发生致产后出血。

2.3软产道损伤主要原因:急产,巨大儿,阴道手术助产,外阴组织弹性差,会阴裂伤缝合止血不彻底。

2.4凝血功能障碍任何原因的凝血功能异常都能引起产后出血。原发性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减少症,再障贫血肝功能损害等及产科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如妊娠高血压疾病,死胎,胎盘早剥,羊水栓塞。[2]

3护理

3.1加强产前检查及孕期保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遇到高危孕妇提前住院治疗。重视产前保健,合理营养。

3.2严密观察产程第一产程,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及变化,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止产程延长。正确使用缩宫剂。第二产程,正确指导产妇使用腹压,防止产程延长。正确保护会阴,预防软产道损伤,掌握好会阴切开的指征及切开时机。对于有出血倾向者,在胎儿前肩娩出后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缩宫素。第三产程,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观察胎盘剥离征象,避免过早牵拉脐带,按压宫底防止脐带拉断或造成子宫翻出的严重后果。正确协助娩出胎盘,认真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30分钟胎盘仍未娩出,查找原因,排空膀胱,胎盘滞留者轻压宫低牵拉脐带协娩胎盘;胎盘粘连者行徒手剥离胎盘术;胎盘胎膜残留者可行清宫术,少量胎膜残留可用宫缩剂促使排出;胎盘植入配合医生做好子宫切除准备。胎盘娩出后,检查有无软产道裂伤,及时按解剖层次缝合并达到彻底止血的目的,注意有无阴道血肿。产后30分钟内行新生儿早吸允使脑垂体分泌释放内源性催产素,加强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3]子宫收缩乏力者,米索前列醇与催产素联合应用更有效,舌下含服或直肠给药200-600微克,5分钟起效,[4]按摩子宫。有凝血功能障碍,遵医嘱配合医生抗凝血治疗。

3.3产后观察及处理产后2小时出血占80%。控制产后2小时出血量是降低产后出血率的关键。在产房观察2小时。正确测量阴道出血量。30分钟按压宫底1次,查看子宫收缩,宫底高度,阴道出血量,膀胱充盈程度,监测生命体征。送回病房后,做好交接班,继续监测生命体征,子宫收缩,阴道流血,会阴伤口,恶露量。有可能出现产后出血的高危产妇建立静脉通路。

3.4心理护理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子宫收缩起到积极作用。给予精神鼓励安慰实行导乐分娩。

3.5饮食与休息鼓励产妇多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补充体力注意休息。

4小结

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预防产后出血护理要点:重视产前保健和产前检查,正确观察处理产程特别是第三产程及产后2小时是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加强产后观察,有效避免或降低产后出血率,提高产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燕虹,陈少青,刘娟.产后出血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现代医药卫生,2010,26(7):1049-1050.

[2]乐杰.产后出血.妇产科第七版,205.

机械原理力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合作管理;幼儿园;管理创新

和谐管理是让管理更趋向人文化,其中有理性的规则也有感性的人文,两者的结合推动管理的稳步前进,更让幼儿园管理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但当前,我国幼儿园在管理上还采取单一的管理模式,要么侧重理性管理,制度死板僵硬;要么侧重人文化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一、和谐管理概述

和谐管理要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有着和谐互动的关系,其中和谐管理主要是品人、识人、找人的过程,通过观察人才,在层层递进中了解人才的基本状况,然后在合理运作中做到随机应变,让管理系统化、条例化。在层层相扣的情况下,管理者得心应手,取得成功。

后现代管理是管理的重要思想之一,更是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管理模式,它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相互发展和成全中,建立“和谐”的思想。后现代的管理体系建立之初需要结合哲学、文化等因素,而且管理中的很多理念对现代幼儿园创新管理模式有着重要启迪。

二、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在幼儿园管理中开展理性管理主要是建立周密的管理和工作计划,并且明确各项管理职责,通过严格分析管理过程,组织管理模式。管理的核心在效率方面,其中以科学管理为基础,运用科学、理性的管理模式,对幼儿园开展量化管理。但是所有的管理核心都在以人为本上面,因而管理中需要将人放在管理的第一要位,要求在管理中树立人本位的思想,在带动人的价值,发挥人主动性的基础上努力构建积极新型的管理模式。但是在管理上如果想要进行理性管理,就要背驰人文化管理,由于理性管理更多强调“量”和“控制”,而人的管理更强调满足人的需求和发展,所以这里面的人是“自由人和社会人”。

在整体管理中,社会管理与人文管理是两个相关矛盾的管理主体,双方之间既要相互对峙也要相互冲突,和谐统一中两者相互作用,形成良好的互动主体,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幼儿园在管理时如果更多地强调理性管理忽视人文管理,那么给人的感觉很死板,整体氛围很压抑,管理人员也会厌烦这种感觉,不真正关心教职员工的发展,也不尊重教职员工,那么这样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教师的情感要求,更束缚教师的整体发展,教师在压抑的环境内也不能教育好学生,从而降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在一个幼儿园中采用人文管理,那么和人文管理相对应的制度也将失去,或者制度只是一个形式,不能真正做到贯彻和实施,因而也将引发纪律松散,整体秩序混乱的情况,导致人文管理成为一句空话。

三、和谐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

1.鼓励调动的管理方式

任何管理制度从管理学角度考虑都是管理的主要手段和必要方法,并且通过制度不断创新,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园人力、财力、物力。也是管理的最佳效应,更是管理的终极目标。在各个幼儿园管理要素中,人是管理中最为活跃的因子,只有积极调动教师的情感,幼儿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因此,幼儿园管理制度中各项管理设计的开展基础是以调动工作积极性为活动的前提和主旨。其实,活动核心是积极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且在建立竞赛制度的前提下努力调动各类教学积极性。当然,由于制度本身约束性的特点,在制定和执行时也要体现出对全园的限制要点。

2.教师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幼儿园管理制度要求设计内容丰富,而这些丰富的内容不仅要让教师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更要让教师认识到自己事业的发展有无限空间,这样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士气,让教师不断地发愤图强,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有新的发展。因而,需要完善制度设计理念,给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化设置要求,在涉及专业领域时做到过粗不过细。在制度中,比如教学奖励制度、教学评价等的设计上面,要更多地体现出执行的结果以及执行的过程,让教师具有自身价值的满足感。

3.管理上更强调集思广益

幼儿园的管理制度在全园管理中要有规范意识以及自己的行为准则,但是贯彻执行的对象是幼儿园教师,因而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主要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多方面征求群众意见,让制度更趋向合理化,因而执行制度时需要做到民主和集思广益,而不是让个别部门的领导自行决断,不适应广大教职

员工。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的,在管理过程中更强调人的作用。其实,和谐是指两个相关的对立面可以在面对同一事物时有着互促互补的发展思想。由于和谐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管理中要人与人、人与物或者人和世界之间都要融洽。幼儿园管理中创新管理模式的开展,更是要以和谐为指导思想,重视人的情感,重视人的发展状况,建立和谐高效的互动关系,推动幼儿园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芬.用和谐管理思想创新幼儿园管理[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