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050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01

1 绩效考核制度的内涵和特点

1.1 绩效考核制度的内涵

绩效考核是事业单位依据特定的标准,采用职工测评、通过考勤机签到等方法,评估职工的日常工作状况,继而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有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事业单位进行了改革,对绩效考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更加规范。

1.2 绩效考核的特点

全面性。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涉及的考核内容比较多,包括理论知识、技能水平、个人素质考核等;其考核结果量化。传统绩效考核对员工进行了定性评估,而各部门的考核没有既定的标准。当前,行政事I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采用量化的考核方式,以具体的数值形式对员工进行全面测评,使考核标准更加统一、考核体系更加科学。行政事业单位从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业务目标三方面对职工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员工利益挂钩。绩效考核能反映出员工为企业做出的贡献,并以此为依据对其进行晋升、奖励等。

2 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制度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公众服务需求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事业单位要想实现发展,提升服务质量,就需要加强自身的建设,建立属于自己的绩效考核制度,使事业单位时刻处于良性运作的状态,使各部门的职工各司其职,进而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2.1 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绩效考核在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十分明显。当前,事业单位主要采用聘任制,该背景下,逐渐凸显了绩效考核的价值。绩效考核在事业单位人员的聘用中,作用显著,它通过量化考核的方式,提高了人员聘用的质量。借助绩效考核,能够对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进行直观性的评估,从而明确了职工的基本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对其进行科学管理,并进行任务分配,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助力。

2.2 绩效考核是劳动报酬的标准

在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绩效考核制度,可通过对每个职工进行量化评估,对其进行劳动报酬分配。该背景下,绩效考核与单位职工工资、报酬等挂钩,增加部分浮动工资,使职工具备岗位、薪级、绩效工资构成的形式,使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的日常工作更加积极,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确保了该项工作更加有效,使薪资分配更加公平。

2.3 绩效考核为人员培训提供了参考

员工培训是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绩效考核,可对每个职工的实际工作情况具备明确的认识,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使人员培训的过程更加合理,培训结果也更加有效,使其能够掌握与自身工作岗位相关的各项工作技能,并具备相关的专业素质。

3 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制度的实践运用

3.1 制定了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

树立了全面科学的绩效观,学习了外国先进的绩效管理理论,尝试了各种绩效管理方法,制定了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能够使各级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职工积极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将个人的努力与事业单位的发展相衔接,确保了绩效管理过程中规划、实施、考核、评估和反馈等落实到位。并在该过程中,职工依据该考核指标体系,明确了自身的工作价值和意义,并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明确了今后的工作目标,与事业单位实现了共同的成长和发展。

3.2 采取了合理的评估方法,进行了分类评估

行政事业单位岗位类别包括管理、专业技术和工勤等。不同层级和类型的工作人员都有各自的工作内容、责任和重点。故而,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工作中,要依据实际岗位的背景,采取针对性的评估指标,对职工进行科学衡量;应用了不同的考核方法,在评估过程中,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避免了评估过程和结果过于主观。

3.3 构建了评估反馈机制,实现了上下级的交流

在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应用绩效考核制度,要讲求交流反馈。采用绩效评估方法,使信息交流和沟通渠道更加的畅通,评估主体与被评估人员之间建构了量化的沟通、互动关系,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进行了全面的了解,使评价过程更加客观、合理。

4 结 语

绩效考核是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主要内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层及人力资源部门,要依据单位的实际发展背景,对绩效考核制度的作用具备清晰的认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使其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主要参考文献

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济南市林场,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在事业单位内部开展激励管理不仅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完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激励管理机制在事业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首先分析了激励机制的概念及其功能,进而分析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实施人力资源激励管理存在的制约问题,并结合我国政策环境形势,系统论述了激励制度在事业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管理阶段的具体运用策略,可以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开展提供合理的参考。

关键词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115

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主要是承袭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的人事管理制度,虽然人事管理制度不断改进完善,但目前现状仍然是对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模式的延续,特别是一些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以及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单位内部编制员工薪资以及福利均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国家财政提供,事业单位只有编制外合同人员的招聘权,而对于编制内人员的招聘、解聘自主权利非常小,内部人才合理流动渠道狭窄。这些现状问题不仅制约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效能的发挥,而且也不利于事业单位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激励制度强化对事业单位内部员工的管理,已经成为当前事业单位管理工作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对于调动事业单位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工作热情和工作潜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1激励机制概念及对事业单位作用分析

激励机制就是指通过在奖励形式以及工作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合理组织,制定科学的员工行为约束规范以及配套的奖惩性管理措施,引导单位内部的员工按照单位的整体目标开展工作,其实质就是通过对员工的物质以及精神需求的满足,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其创造力,提高对单位的价值贡献。在事业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实施激励管理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激励机制是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改革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阶段,行政事业单位人事改革也是重要组成,实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不仅是顺应人事管理改革的需要,而且能够有效地改善当前事业单位内部存在的员工积极性不高,动能不强的问题。通过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上实行动力与压力双重管理,进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二是激励机制可以促进事业单位员工的成长进步。激励机制对于事业单位员工有着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双重引导作用,通过薪酬、福利保障、工作环境以及晋升空间等,形成了一整套的员工激励管理体系,这有助于员工积极提高自我,追求进步,进而对员工的个人成长形成有力的引导。

三是激励机制有助于实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员工是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在事业单位内部落实激励机制,提升了事业单位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畅通了内部员工的流动渠道,因而可以在事业单位内部推进员工的分层次流动,并通过激励机制的引导实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缺乏开展激励管理的思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早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关系到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核心内容就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但是现阶段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人力资源管理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行政式人事管理模式上,忽视了对于人力资源外部物质及内在精神需求的满足,造成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出现了员工责任意识差、危机感不强、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的问题,难以在事业单位内部凝聚推动发展的合力,对于事业单位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二是绩效考核体系不合理。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激励管理的前提,现阶段在绩效考核工作中,主要是以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的考核为主,但是这些考核工作在量化到指标的过程中出现了指标不健全、对实绩反映不准确以及考核结果可信度不高的问题,不仅不能起到促进激励机制的作用,甚至是在事业单位内部激发了员工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

三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激励形式过于单一。部分事业单位在对员工的激励管理上,普遍是通过调整绩效薪酬来实现,这种激励机制虽然有效,但是激励效果的长久性不足,而在精神激励方面一直处于薄弱环节,这就造成了事业单位内部员工对于单位的认同感不强,未能形成留心留人的人力资源良好管理环境。

3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具体运用策略分析

一是在事业单位内部增强激励管理意识。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应当积极转变管理观念,充分认识到事业单位激励机制对于改进员工管理与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将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管理与事业单位的战略发展相结合。同时,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对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重点针对事业单位内部的科室机构设置、人事管理制度以及员工的内外需求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准确掌握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现状实际特点,为人力资源激励管理机制的实施提供全面的参考依据。

二是完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绩效考核体系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激励管理的基础环节,对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的改进,首先,应该按照单位内部科室的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等分门别类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其次,应该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体系的考核指标以及权重分配进行细化,确保考核指标对事业单位员工德、能、勤、绩、廉等方面情况反映的全面性,并尽可能选择可量化、可对比分析的考核指标,同时合理地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值。第三,应该进一步地完善绩效考核的流程,强化对考核流程的监督管理,并可以通过员工自评、部门鉴定、群众评议以及结果公示等确保绩效考核的规范化开展。

三是健全事业单位激励机制的内容。对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体系的建设,应该进一步地丰富完善,除了相应的物质激励内容以外,还应当补充完善精神激励机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完善员工的职务晋升制度,落实内部岗位轮换制度,加大考核奖惩制度等,形成有效的物质激励体系,促进事业单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应该进一步完善员工培训计划,增加相应的荣誉激励,并探索完善差异化的激励模式,形成多层次的激励管理模式,提高对于事业单位员工的激励效果。

4结论

在事业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激励制度,不仅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对于事业单位以及事业单位员工的发展成长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结合自身单位的实际情况,按照激励管理相关要求,在薪酬、绩效、晋升等几方面完善事业单位激励机制建设,不断提高事业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提升事业单位内部员工工作积极性,促进事业单位管理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潇.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人力资源管理,2012(9).

[2]赵华,刘琦.浅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必要性[J].现代经济信息,2012(17).

[3]姜念旭,林海.浅析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中存在的不足及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2(22).

[4]张宝顺.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培训的发展[J].中国市场, 2014(51).

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一是建立完善录用调配机制。制定出台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录用调配办法,严格规范进人方法、程序、条件和数量。坚持“凡进必考”,研究出台公务员考录的实施办法,切实做到依法、科学、公平考录;加大从基层和生产一线考录和选调公务员的力度,完善公务员考录选拔制度,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制定出台事业单位人员调配和公开招聘规定,探索适合不同性质专业的事业单位招聘人员方式。根据上级政策规定,制定公务员调任、转任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之间人员流动办法。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事计划管理,增强计划的指导性和权威性,切实解决个别地方和单位盲目无序进人问题。

二是建立完善日常管理机制。根据中央和省出台的公务员法配套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及时研究提出贯彻实施办法。完善公务员日常登记管理工作,建立新进和离开公务员队伍人员审批或备案制度。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增强考核工作的可操作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按照急需先建的原则,研究制定事业单位竞聘上岗、合同聘用、考核奖惩等制度规定,改变事业单位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的状况。

三是建立完善人员退出机制。根据上级政策规定,规范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辞职辞退和辞聘解聘办法,解决出口不畅的问题。建立组织、人事、编制、财政、劳动等部门信息互通、相互制约的人员退出管理机制,对退出人员实行动态监管,防止发生退休不减编和吃空饷等问题。

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1.1减员增效效果初显,但将多兵少仍较为严重

因乡镇处于行政机关的末端,历来是行政机构改革人员安置的“接纳方”,以桃江县某镇为例,近10年来,人员“进,出”不到10人,且多为新考录的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经过数次下岗分流,人员有所减少,但多年来未进一个新人,多为以前“存量”。乡镇机关机构重叠,将多兵少,人浮于事较为严重,班子成员10人(4个正科,6个副科),分管七站八所各项工作,各站、所皆有相应的部门负责人,造成各站、办、所“将”多“兵”少。“将”多了,画圈的人就多,扯皮的事也多,“兵”少了,则办事的人也少了,从而造成行政效率低下。

1.2岗位责任制效果不明显

乡镇政府已普遍实行了岗位责任制,每年初召开机关干部大会,采取竞争上岗的形式,重新调整岗位,但由于乡镇事多且杂,加上行政效率低下,如果遇到中心工作,则要抽调工作人员搞“突击”,从而造成一人身兼数职,混编混岗较为普遍,很难做到“职、权、责”相一致。

1.3激励机制流于形式

乡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在分配上强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较为普遍,虽然已逐步实行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职称的评定成为其工资增长的惟一依据,但职称等级工资差距不大,很难在薪酬管理体系发挥重要作用,且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在乡镇管理体系中,往往高唱以“情”为纽带的“柔性管理”,对于制度和程序的建立,缺乏科学深入的研究,使管理制度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不强,影响效率的提高。

2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对乡镇人事管理的影响

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占乡镇机关组成人员的大多数,且多为中层骨干,那么7月1日施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必然会对乡镇机关人事管理产生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实施公开招聘后,将为乡镇机关带来新鲜血液

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大部分已多年未进“新人”,“老人”多为历次机构改革中市、县、机关的富余人员,知识结构较为陈旧,已很难适应政府转型的需求。而采取公开招聘后,将严把“入口关”,对这些“老人”也没有影响,但可以招聘到一些年纪轻,能力强的“新人”,改善乡镇机关的人员构成和知识结构,带来新的活力。公开招聘也能避免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招聘中因人设岗的“萝卜招聘”、“内部招聘”等现象,实现招聘的公平公正。

2.2全部采用聘用制,打破了“铁饭碗”

条例规定,事业单位统一采用聘用制,合同签订不低于3年,对于乡镇机关人事管理来说,订立比较长期的合同有利于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能较好地保证政策、公益服务等事业的延续性、稳定性。同时,订立合同也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从“国家人”变为“社会人”,打破了“铁饭碗”,这将在乡镇事业单位人员中产生“危机感”,乡镇政府在考核聘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过程中,必须公平、公正,而不是讲关系、讲人情,这样才不会使制度流于形式。

2.3养老保险并轨,将增强事业单位流动性

条例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因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机关工作人员一样,不缴纳社保,退休金由财政负担,个人社保账户为空户,这样如果辞职或流动,几十年工龄将“毁于一旦”,成为制约其流动的最大“瓶颈”,新出台的条例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对乡镇来说,可能会造成精英或者骨干的流失。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在外兼职,或者经营产业者较多,且多为业务骨干,“上班”的目的也不是靠这些工资“养家糊口”,而是不想放弃几十年的工龄,以便将来养老。

2.4建立正常工资增长机制,将有利于乡镇人员稳定

乡镇政府多处于地理位置偏辟,生活条件较为艰苦的农村地区,待遇低、任务重、责任大是这些工作人员的真实写照,且加上多年工资不变,“养家糊口”较为困难,大多数人在外兼职,或做“生意”,这样大大降低了行政效率,在群众中产生不良影响。条例规定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如能落实,将对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产生“正激励”作用,有利于维护队伍的稳定。

3思考和建议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对乡镇人事管理是利大于弊,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要结合乡镇的实际,不能死板地生搬硬套,而要灵活运用,化解改革的“阻力”,增添改革的“活力”。

3.1注重分类改革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分类改革,尤其在乡镇机关,事业编制意味着“吃皇粮”,是“铁饭碗”,对于转企分流人员来说,心里肯定存在抵触情绪,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机关多关心、爱护这些职工,积极为其想办法,谋出路,并为其解决养老保险问题,解除其后顾之忧。

3.2注重“激励”机制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激励机制”,条例明确提出在事业单位中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以桃江县某镇为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工资为每月扣除基本工资和津补贴的30%,年终考核合格一次性发放。这种制度的局限在于只有“惩罚”而无“奖励”,且工作量无法细化,“多做”不能“多得”,“少做”也不会“少得”,很难起到激励作用。可以参照企业绩效考核办法,参照岗位平均工作效率,科学地制定基本工作量,将工作量完成情况,作为工资多少的标准,从而起到激励作用。

3.3注重“岗位”设置

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事业单位 编外成员 劳动合同法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所谓事业单位,在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的定义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中国的事业单位,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它既不同于国家政府机关,也不同于国外的非营利组织(NPO)或者非政府组织(NGO),其管理模式具有中国特色。近年来,国家制定各种政策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从市场出发,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和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全国各个事业单位基本上都实行了聘用制,初步形成了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待遇能高能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但是由于事业单位企业化,事业单位数量减少,同时由于编制不足,为了事业单位的业务需要,在一些岗位上,使用了大量的编制外人员,对这类人员的管理却缺乏行之有效的用人机制,致使编制外用工管理混乱,劳动争议层出不断,应引起相关部门和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究其根源不难发现,事业单位采取编外用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岗位要求限制。事业单位编制岗位要求较高,部分基层岗位就业人员不符合编制要求,所以不能纳入编制进行使用和管理。

2、市场化管理需要。由于聘任合同不受《劳动合同法》的制约,考核体系和出入机制还有待完善,对聘任人员的工作的制约性不强,而编外人员可以完全按照市场化进行管理和使用,更大程度的发挥其效率。

3、编制数量不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有限,编制调整滞后。近年来,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一方面机构要优化,人员要精简。另一方面机构设置越来越规范,各系统工作越来越细化,机关事业单位业务工作量进一步增大,各项创建达标及社会事务性工作也逐渐增多,致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任务加重,头绪增多,大量具体的事务工作和后勤工作都需要有人做。编制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已经落后于社会事业的发展。为确保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对用工单位来讲最便捷的方法就是聘请临时人员。

尽管大部分编制外管理人员都能够兢兢业业、尽忠职守,但由于编制外管理模式缺乏政策依据,在日常管理的应用中,对于编制外人员录用条件及方式、收入待遇、考核激励等方面仍缺乏制度规范,管理的随意性较强。在编外用人在使用和管理方面存在着多种的问题。现在对于编外人员的使用和管理上,一般采取按岗位职责的管理制度,争取做到人尽其才,日常管理制度的制定、培训进修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和编制内人员一致。但是由于编制不同,在编外人员的使用和管理主要是招人方面没有统一标准,和人员激励和保留方面缺少一定的制约机制。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由用工单位自主决定,在人员的招录标准和招录方式上编外人员与编内人员标准不一致。对于特别是对于一些高学历、高职称的编外人员,这些人员中不少已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或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但由于待遇与编内人员存在多方面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造成人员流失严重。

同时在编外人员的考核、晋升等方面的基本做法也存在问题。在针对编外人员的考核和晋升方面,采用市场化的做法,围绕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考评结果存入职工本人档案,作为续签、解除、奖惩的重要依据。开辟畅通的晋升和轮转通道,制定规范的晋升标准和晋升体系,使优异者能脱颖而出,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但是由于身份的不同,并且在薪酬、考核等方面的存在不一致的情况。编外人员的待遇往往低于同岗位的编内人员,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编外人员经费支出难保障。按照有关规定,事业单位员工的工资福利经费支出应列入财政预算管理,而大量未经批准使用的编外人员的工资福利支出一般作为临时性支出,没有列入财政预算管理对于编外人员,导致考核和薪酬体系关连性不强,激励和奖励作用有限。

在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即是编外人员与编内人员不能实现“同工同酬”。现在的事业单位中,一般通过以下几种做法提高编外人员待遇:

1、大幅度提高编外人员劳动报酬,在薪酬上建立绩效工资制度,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和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局面,保证多劳多得和奖勤罚懒,让优秀人员得到优越的待遇。

2、在单位的福利发放上,有所体现,比如发放解暑费、过节费、年终奖等,在提高编外人员待遇的同时,也增强了其归属感。

3、在社会保障工作上,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积极为编外人员办理养老、医疗、生育、失业、工伤等各种保险手续,让编外人员感觉到认同,也的规避了用人的风险。

由于经费的来源不一致,编外人员经费难保障,加之考核制度的不一致性,所以难以做到“同工同酬”。 更有甚者很多单位编制外人员管理经费都存在着经费变相挪用等状况,由于没有专项资金的保障,甚至存在很多“黑工”,每月的工资通过各种票据进行开支。一旦出现劳动纠纷,无法按照《劳动合同法》进行认定及赔偿金额的核算。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阶段,事业单位应该如何对待和正确使用编外人员呢?其实加强和规范事业单位编外用人是一项长期工作,我们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规范的编外人员管理机制。规范用人流程,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构建和谐的用人环境。规范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岗位及待遇。按照新版《劳动合同法》的要求,明确合同性质和用工主体其用工主体应该按照法律规定明确归属单位法人,或者是法人授权的管理部门,如单位的人事部门。事业大内编制外管理人员的主体必须进行规范,都则事业单位将面临着诸多风险。应该加强事业单位编制外管理人员的报备和管理工作,并统一进行管理,严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使用编制外人员,并进一步明确非法用工的责任,对于非法用工单位进行问责。

2、建立总量控制机制。不但要将事业单位所有在编人员纳入人员规模控制和管理范围,还要将事业单位编外用工人员也纳入人员规模控制和管理范围,将客观存在的编外人员作为人员规模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统一管理。

3、建立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建立编外人员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参考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考虑个人技术水平、学历、工作年限,制定工资指导线。定期对工资指导线进行调整,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

4、建立新型的用工机制。探索建立新型的用工机制是解决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人的根本之策。培育和鼓励社会劳务中介机构开展劳动用工派遣、劳务承包等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后勤服务社会化等新途径,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要认真梳理机关事业单位现有编外人员岗位,对可推向市场,实行服务外包的岗位。

通过劳务派遣的方式,用人单位根据需要委托劳务派遣公司招聘人员并派遣到用人单位工作的用工形式。在这种用工形式里,劳务派遣公司与用人单位签订派遣协议,形成劳务合作关系;劳务派遣公司与被派遣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形成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与被派遣人建立有偿服务关系。编制外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社保办理、职称评审或技能鉴定、解聘辞聘续聘、劳务纠纷等工作全权由派遣单位负责。事业单位给派遣单位支付除了编制外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社保单位缴纳部分外,只需另支付极少部门派遣管理费用。劳务派遣这种用工方式的使用能够较好地解决事业单位自主招聘、自主管理的弊端,使编制外人员管理形式上获得法律保障。

现阶段,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管理是任何事业单位都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如何使编制外人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将是事业单位管理和事业单位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者应加强学习和研究, 在人才的使用和管理上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自觉做到依法办事,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建立健全机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合谐社会,为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度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什刹海体育运动培训中心(北京))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3年修正],2013.8

[2]镇海区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管理暂行办法,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