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质勘察课程设计

地质勘察课程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质勘察课程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质勘察课程设计

地质勘察课程设计范文第1篇

为了构建一个面向二十一世纪、适应高等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实行产学结合,优化实践内容,集中强化训练,从严考核技能,增强工程素质,提高综合能力”的原则,我们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对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至关重要,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仍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衡量指标,这种应试教育已经满足不了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高等教育的需要。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带来了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及教育形式等方面前所未有的变化,接受利用现代化课堂教学手段是大势所趋。

一、基础工程课程特点

第一,理论部分较为抽象,且同结构力学、土质学与土力学、结构设计原理、桥涵水文及桥梁工程等课程联系密切;第二,本课程实践性很强,课程中各类基础工程施工技术是教学重点之一,且各类施工工艺更新很快;第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有机的结合,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二、基础工程教学现状

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突出特点是内容丰富、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其涉及到工程地质学、土力学、结构设计与施工多个等施工领域,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

基础工程具有内容多而杂、经验公式多、理论不完善、实践内容多的特点,基础工程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桩基础、沉井基础与地下连续墙、地基处理、特殊土地基上的基础工程,而就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基础工程的课程设置只有32学时和16学时课程设计,无论理论或是实践都是远远不够的。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本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这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学习。

2、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学科发展相比,滞后更严重。

今年来我国建筑业的突飞猛进以及一些大型工程的建设,使新理论、新科技、新理论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课程内容陈旧造成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远远落后于专业工程的实际发展。

3、重理论,轻实践,且实践内容过于单一。

大多数高校对基础工程的实践环节只有一个课程设计,而学生只能从理论知道该如何设计,而不知道其具体施工过程以及一些可能出现状况的处理。就目前现在的就业形势来说,施工人数还是要占大部分。

三、教学改革内容

1、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讲解基础工程中,可以将基础模型搬上讲台,结合理论知识,对照讲解,使学生听有理论,看有实物,准确快捷地掌握知识要点。

2、开展专题讲座

如基础设计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常见基础设计的一般原理,可以打破以前基础设计支离破碎的传统讲法,选择本人所参与的工程实例,从如何阅读和分析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荷载的传递到基础的选型,最后讲解具体设计过程。这样即使学生了解了一般设计原理及设计过程,又培养了学生处理问题的系统观点,使学生终身受益。

3、把握重点

对于课时少的问题,我们应把握重点,比如工程地质勘察和地基处理其实在其他相关专业课也有提及到,所以对这些部分在基础工程中可以略谈。而在具体的基础部分我们应该重点讲解,特别是常用的基础类型。

4、应多利用课外时间参与实际工程

基础工程是一门实践很强的课程,如果能在讲授过程中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实际工程参观,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书本上面的知识要点,也能使新理论、新科技、新理论也得到一定的认识。

教与学之间虽然存在矛盾,但我们应该更清楚的认识教与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学是主,教是辅,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教必须根据学而适应和改变,而学也要通过教而认识。所以目前基础工程的教学问题有待更一步的提高。教师的教学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学生能更快、更好的掌握这门课程的要点、重点,为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韩用顺,等《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探讨,《地理空间信息》

地质勘察课程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注册岩土工程师;勘查技术与工程;教学改革;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046-02

从2002年起,针对从事岩土工程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施行了注册岩土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注册岩土工程师从事岩土工程工作即执业的前提是:不仅取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岩土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而且还得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岩土工程师执业资格注册证书》。

一、注册岩土工程师资格考试分析

目前,我国的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分两个阶段。首先进行基础考试,然后进行专业考试。基础考试合格,且符合工程实践的年限后,才能参加专业考试。

1.基础考试。基础考试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基础理论知识,考试时间为上午4小时、下午4小时,共180道选择题,总分240分。上午的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有120道单选题,每题1分,涉及11门课程:数学基础24题,理论力学基础12题,物理基础12题,材料力学基础12题,化学基础10题,流体力学基础8题,电气技术基础12题,计算机基础10题,信号与信息基础6题,建筑经济8题,工程法律法规6题。下午的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对地下工程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有60道单选题,每题2分,涉及8个课程:建筑材料7题,土木工程测量5题,职业法规4题,地下工程施工5题,结构力学及设计12题,岩体力学与土力学7题,工程地质10题,岩体工程与基础工程10题。

2.专业考试。专业考试分2天进行,分别为专业知识考试和案例分析考试,考试时间均为6小时,即上、下午各3小时。专业知识考试的上、下午试卷均由70道选择题组成,其中单选题、多选题的题目数分别为40道和30道,分值分别为40分和60分,试卷满分为200分;专业案例考试的上、下午试卷各由30道单项选择题组成,考生从上、下午试卷的30道试题中任选其中的25道题作答,每题2分,案例分析试卷满分为100分。专业知识试卷包含8个课程,分别为:岩土工程勘察,浅基础,深基础,地基处理,土工结构、边坡与地下工程,特殊条件下的岩土工程,地震工程,工程经济与管理;案例分析试卷包含7个课程,分别为:岩土工程勘察,浅基础,深基础,地基处理,土工结构、边坡与地下工程,特殊条件下的岩土工程,地震工程。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为非滚动管理考试,属于开卷考试,考试时考生可以携带工程规范、教程等工具书进入考场。

二、现行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参加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二是勘察、地质类专业的毕业生,其中以后者为主。在这种情况下,从人才培养前景出发,把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作为导向,改革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是必要的。

1.在现有的专业培养模式下,课程设置不够全面,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有限,达不到注册岩土工程师要求的知识面的宽度,造成学生的地质课程有所欠缺。

2.在现有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工程意识不强,实践动手能力偏弱,对毕业后从事岩土工程工作,快速适应注册执业制度非常不利。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学生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的时间有限,实习安排不太合理,过程也不规范,造成实习效果不好,不能将专业理论与实际工程很好的结合起来。

三、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1.调整专业培养方案。针对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要求的科目,调整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不仅要设置充足的地质学系列课程,让学生系统掌握充足的地质知识,同时还要重视力学课程的设置,例如:适当增加三大力学的课时,必要时增加适当的课程设计;专业课方面,在保证岩土工程勘察系列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地下结构工程、原位测试与检测、边坡及基坑工程、地震工程等课程。其次要拓宽专业知识面,报考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的相近专业包括煤田地质勘查、地质矿产勘察、采矿工程、矿井建设、应用地球物理及环境工程等,部分其他工科专业人员也可以报考。既然这么多相近专业都可以报考,那么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课程就可以设置一些相近专业的专业课,从而开阔学生的知识面。

2.注重工程实践。通过分析得知注册岩土考试特别是专业考试更重视岩土工程实践,因此有必要把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进一步向工程一些倾斜,完善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使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规范化、合理化,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在核心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中的案例分析真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训练,提高学生的工程分析、工程实践能力,既为以后的注册工程师考试打下良好基础,又可以增加实践环节,达到学以致用。也就是说,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的相关真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3.加强相应工程规范与职业道德法规的教育。应尽可能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相关的最新国家规范、地方规程及执业管理制度的课程或者讲座,对关键的条文要进行分析、解读。例如:在岩土工程勘察课程教学中,引入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在基坑工程教学中,引入基坑支护技术规程。在讲解教材的过程中,进一步给学生穿插讲解相应的工程规范,使得学生既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能将工程规范应用于实际工程,培养学生养成设计计算时参照规范的习惯。此外,要开设一些重要的职业道德、职业法规课程,例如: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管理规定,给学生讲解一些职业法规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4.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有重大作用,应该提高专业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中,使专业课教师不仅专业理论知识扎实而且工程实践经验丰富,既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又具有注册岩土工程师的执业资格。通过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合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发挥其工程经验丰富的优势,提高教师的教学实习效果,大力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注册岩土工程师制度的实施使得岩土工程领域的设计、施工等工作更加规范,能更好地与国际岩土工程市场接轨,同时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通过对注册岩土工程师资格考试的分析研究,结合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现行培养模式的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措施,包括: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注重工程实践,加强工程规范及职业道德法规教育,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等等,从而为注册岩土工程师的培养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人事部,建设部.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Z].2002-04.

地质勘察课程设计范文第3篇

1.着力引进和培养青年教师

1996年首次开设岩土工程本科班时,课程群只有7名核心教师(4名副教授,3名讲师,1名博士)。1996年的师资力量明显满足不了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需要。充分分析研究国内外知名大学在岩土工程领域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过程,借鉴其成功的经验,我们深刻认识到,建设一支相对稳定、职称、年龄、知识、学缘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证。为了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采取的具体措施为:一是密切联系“211”和“985”高校,引进年轻博士,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二是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加强教师出国进修,提高年轻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激发青年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稳定中青年骨干教师。三是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瞄准博(硕)士生导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人才工程等标准,有的放矢,给每位中青年教师确立中长期目标,不断提高核心教师的学术、教学水平,提升师资整体实力。18年来,我们通过上述3项措施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师资队伍中教授和博士比例分别达到57.89%和63.16%。其中,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4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4人,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10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1人。

可以看出,目前师资队伍在年龄、学位、职称构成上比较合理,核心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提高很快,普遍具备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朝气向上的优良精神,具有凝聚力,更具活力和创新精神。岩土工程课群核心教师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博士和教授为主体、老中青搭配合理、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合理的一线教学队伍,在知识、能力、年龄、职称上有较强的互补性,有利于资源共享和业务能力的共同提高,也能通过老中青相结合促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作用。在青年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我们采取如下措施提高教学质量:第一,坚持岗前培训制度、持证上岗制度、助课制度、试讲制度,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由资历较深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青年教师予以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并把它纳入导师和青年教师的业务考核之中。第二,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项教学比赛活动,如组队参加省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和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等,对培养青年教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年轻教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调整教学大纲

1996年,我们开设1个岩土工程教学班,将原来单一的“土力学”、“工程地质”、“基础工程”发展为“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勘察”、“土力学”、“基础工程”、“地基处理”与“隧道工程”课程群,满通和水利等工程建设的需要。调整教学大纲时,我们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原则,首先对学生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其次增加了实践学时;最后面向岩土工程班级时整合了教学内容。刚开设“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处理”与“隧道工程”课程时,6门课程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部分内容重复、课程之间的联系不紧密等现象,系统性不强,难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当时市场上还没有《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教材,教学内容的取舍成为关键。以课程群的方式融合起来,整合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加深了对专业的认识,缓和了教学内容增多与学时减少之间的矛盾,缩短大学教学和工程建设之间的距离。例如,对岩土工程班级,将“工程地质”中公路工程地质勘测、“土力学”中土工试验与原位测试结果的分析与利用调整到“岩土工程勘察”课程,将“基础工程”中地基处理、特殊性地基上的基础工程调整到“地基处理”课程。将该课程教学与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与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考试内容紧密结合,实现了大学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实现了大学生与工程师或研究人员的对接。

3.合作或独立编写教材和著作

结合岩土工程课程群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大学课程学时要求、在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情况,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编写教材和著作,将取得的成果写进教材和著作,将亲历的典型工程引入到多媒体课件中,通过教材和课件将教学内容改革成果固化。具体措施如下:(1)结合教学和科研积累,独立编写教材和著作;(2)与“211”和“985”等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编写教材;(3)吸收合作院校编写的知名教材进入课堂。独立编写的8本教材和著作包括《岩土工程勘察》、《基础工程》、《灌注桩检测与处理》、《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公路工程管理与实务)考前辅导资料》、《公路工程地基处理手册》、《高速公路路基沉降预测及施工控制》、《现代土木工程》。

在新编教材中,适度引入案例和专业词汇英汉对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提高了每堂课的凝聚力和出勤率。与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编写的6本教材和著作包括与湖南科技大学合作编写的《地基处理》和《隧道工程》教材(2008年,机械工业出版社)、与湖南大学、重庆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大连大学合作编写的《地基处理》教材(2010年,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与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合作编写的《新理念下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实践》和《新理念下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管理》(2010年,人民交通出版社),与清华大学合作编写的《公路土钉支护技术指南》(2006年,人民交通出版社),参编钱七虎院士编写的《岩土工程师手册》(2012年,人民交通出版社)。

4.开发与更新主干课程电子资源

岩土工程课程群的6门课程中,“工程地质”、“土力学”、“基础工程”是面向全校土木工程专业、水利工程专业开设的岩土工程类公认的3大支柱课程,每年受益学生超过1250人。全部课程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方式外,我们依托省、校精品课程平台重点开发这3门课的电子资源,为学生构建网上学习环境。

5.改革专业课程考核模式

传统的开卷或者闭卷笔试存在的弊端是难以杜绝舞弊现象,学生心存侥幸,不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不利于建设优良学风。况且,教学过程中,大学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机会很少,学生难以感受到老师的指点和关爱。为此,我们探索了考试改革,期待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学生联动(动手、动脑、动嘴),确保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1)“地基处理”课程采用“题库抽题答辩+开卷笔试”考核新模式。随着新校区投入使用后,新、老校区的空间距离导致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机会很少。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们进行了探索,采用“上午抽题应答(占总成绩的40%)、下午开卷笔试(占总成绩的60%)”。抽题应答的具体做法是:考试之前几周,老师将涵盖课程的近100个最重要的问题列出来,让学生找答案,考试时,让全体同学在教室里按学号随机从这近100个问题中按序号抽取1~2个问题作为自己的考试题目,然后走上讲台回答,接受同学们的质疑、评判和老师点评。这种抽签答辩与开卷笔试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相互监督作用,促进了老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效果很好,在学生中具有良好的口碑。很多学生与老师亲近,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

(2)“工程地质”课程采用“节假日自主见习+开卷笔试”考核新模式。工程地质知识抽象、枯燥,难记难学,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瞄准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注重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同时,通过对考核内容、方式和手段的改革实践,结合效果分析,采用“节假日自主见习+开卷笔试”考试形式,促进优良学风建设,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进相互了解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愿望。具体做法是:指导学生在节假日和周末去一些风景名胜或者自己的家乡观察分析地层、地质构造、边坡等现象,不明之处带入课堂,结合平时小测试和课后分组讨论,做到学以致用,计入总成绩的40%。

6.改革实验和实践教学模式

实验和实践教学是工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关键教学过程,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但是,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学生数量大幅度增长,实验和实践教学质量出现滑坡,原有教学模式显示出很多弊端,也给学风和教风带来了不良影响。这些弊端主要体现在,实验和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师监管缺位,学生逃避、应付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开展了系列的实践教学改革,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点带面,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亲情式合作和示范,引导并约束全体学生全程参与实验和实践。

通过改革,在课堂授课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实践课学时得到了加强,如“土力学”课程实验由8学时增加到16学时。实验主要依托我校岩土与隧道工程实验中心来完成。该中心是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一部分,有完备的室内实验设施,建立了融实验技能与工程综合训练于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强调实验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实验的应用性,在加强学生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更注重综合的工程训练。工程地质实习和岩土认识实习主要依托岳麓山、湘江两岸、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和长沙市轨道公司等实习基地以及产学研基地开展。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重点采取了师傅带徒制即导师制,具体措施为:(1)在进入专业基础课期间,核心教师与三年级学生举办师生联谊会,促进相互了解,为学生请教老师、老师关爱学生提供对接平台。(2)凡是和教学内容有联系的工程类科研项目或技术服务项目均吸收学生参加,由导师(项目负责人)具体指导。尤其是技术服务项目中的测试、测量、分析计算等内容让学生参与完成。(3)利用学校内的工程设计和勘测勘察单位的便利条件以及长期办学所形成的良好的社会基础,与工程单位建立稳定的联系机制,在较大工程项目中的一些施工环节,导师随时结合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这样,每名同学都会经历参观性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一系列环节的工程锻炼,都会参与到具体的工程实践,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某一工程中的某些具体问题,提高实践工作能力。每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都结合具体的工程项目,一人一题,独立完成。由于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毕业生不仅就业有保障,而且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

7.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交流

岩土工程最大特征就是实践性强。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交流,既提高教师科研和学术水平,又为学生搭建了工程实践平台。只有提高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水平,才有可能把握课程群发展方向、引领学科的发展,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内容、使专业培养更贴近实践需求,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的发展。工程实践有平台,学生的工程实践活动才能得到落实。具体措施包括加强与企业合作积极申请科研项目,加强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与兄弟院校合报课题。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为例,2006~2013年,我系(教研室)教师每年都有批准立项,其中2009年3项,2012年6项,2013年3项,取得较好的成绩。

8.倾心指导大学生科学研究

教师科研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验。近几年来,教师指导学生承担9项国家级、省级或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意识。由于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指导学生公开发表科研论文7篇,申请专利2项,两项成果获得2011年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优秀创新实践成果二等奖。

二、实施效果

1.大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明显提高,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通过18年的岩土工程课程群研究与建设积累,先后产生的成果集中体现于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特色。以岩土2008级(2012届)为例,该届共有56名学生,1人获得学校第八届“十佳大学生”(土木与建筑学院仅1人),并被录取为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9位同学参与获得了国家级创新实验项目、专利或者创新实践成果二等奖,10位同学获得了毕业生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或者优秀学生干部,12位同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其余同学全部走向工程建设第一线。岩土2008-1班获得学校“示范班集体”、团支部获得学校“五四红旗团支部”、学院目标管理考核示范班集体,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2.编写的一批教材、著作和规范被同行使用,反响良好

独立或合作编写的教材和著作均作为教材或者教学参考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并被同行采用。例如,《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与应用》已在省内高校使用,并且成为一线勘察技术人员的“拐杖”,《地基处理》和《隧道工程》在出版当年就投入课堂。

3.发表的教学改革论文被同行引用并借鉴,并参加全国性教学研讨

课群建设期间,发表了10篇教学改革论文,为同行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且注重参加全国性教学交流与研讨。例如,参加了全国第一、二届土力学教学研讨会。

三、结论

地质勘察课程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 A

一、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是经验的固化,是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也是概念之间的连接。通过对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移动电子商务价值链及价值网的研究,发现尽管各学者在阐述移动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及价值网时所定义的产业链节点内容不甚相同,但几乎所有的专家在研究中都会涉及移动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应用服务提供商、网络设备及软件提供商、终端设备提供商。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及移动电子商务业务内容的不断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链也在不断扩充细分,移动门户、移动虚拟运营商、咨询服务商、金融机构等正逐步融入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链。

人的能力可以分为很多种,如一般能力、特殊能力,模仿能力、创新能力,认知能力、社交能力等。能力发展方向及发展水平,除与人的智力条件与成长环境有关外,更重要的是与接受的教育有关。因此,获得知识是培养能力,特别是专业能力的重要基础和途径。

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结构是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这些知识是组成土木工程专业的知识结构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的。由这些知识组成的知识结构应能满足土木工程师职业多样化的需要,也能为土木工程师的发展提供坚实而又宽广的理论基础,为他们向较高的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上的保障。

可以看出,实践技能也应为土木工程师所具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完成任何专业技术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还需要创新、认知、社交等能力,因此,现代的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培养兴趣和爱好,而且要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在各方面都具备比较高的能力,或在某一个方面有特殊的才能和能力,同时,注意加强品质修养,培养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积极地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成就美好的人生。

二、综合性的能力

建造一项工程设施一般要经过勘察、设计和施工三个阶段,需要运用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勘察、工程测量、土力学、工程力学、工程设计、计算机、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工程机械、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建筑经济等学科或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在很多场合还应顾及社会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也就是说,土木工程师的工作对象除了“物”以外,还有“人”。因而土木工程是一门范围广阔的综合性学科。一个土木工程师可能仅仅专长于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域,但对其他领域的内容应当有所了解。

三、土木工程师的专业技能

1. 工程能力。工程能力就是土木工程技术人员在从事土木工程工作时应用工程技术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对于土木工程师,工程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从事土木工程的技术人员,如果缺少必要的工程能力,将是一个不合格的土木工程师。在大学学习阶段,土木工程师工程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来进行。工程能力培养的总体要求是:具有能够根据使用要求、工程地质条件、材料与施工的实际情况,经济合理并安全可靠地进行土木工程设计的能力;具有解决施工技术问题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能力;具有工程经济分析的能力;具有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的能力。

2.科技开发能力。科技开发能力是土木工程师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的能力。21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土木工程新成果和新技术不断出现。科技开发能力就是在现有的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的基础上,对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提出改进设想并予以实施的能力。科技开发能力主要依靠自身有意识的培养,要在实践过程中养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3. 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一种能够围绕实现工作目标所必须具备的人际活动能力,包括组织各种参与人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处理各种技术交流、经济交往的能力等。

土木工程是一种群体性的工作。对于土木工程师,应具有必要的管理能力,工程项目管理、各工种工作的协调等。

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未来土木工程师需增加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社会学等基本学科的知识,可持续发展并不要求土木工程师成为这些学科的专家,但对工程项目作出决策时,必须征求这些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且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与他们共同研究、贯彻和发展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土木工程师在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要学会并善于应用有关的法律及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协调和处理工程项目委托方、公众、社会、团体、政府以及自己所属单位的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妥善的解决各种现实的与潜在的、短期的与长期的、局部的与整体的利益冲突,使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符合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综上所述,土木工程具有很强的个性和综合性,大量问题需要依靠工程师的经验和工程实例来解决。土木工程师要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应用到工程项目中去,就要依靠他们自身的各种能力。为了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实践技能灵活、有效并具创新性地应用于工程实践,一般需要具备:工程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公关能力、创新能力等专业技能。因此,土木工程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素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谢飞鸿,关惠平.土木工程毕业设计中的学生素质与个性化培养[J].理工高教研究,2007,(6):88―90.

地质勘察课程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应试教育;勘查技术与工程;培养目标;实践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73-03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资源勘查及油气(水)井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能力,同时可对该领域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研究和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要求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能将理论知识很好地与具体工程实际相结合的人才,特别是对现场管理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判断能力有较高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预定的培养目标呢?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与同学们的深入交流,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应充分重视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

鉴于中国国情,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也使得相当多家长把考大学看成子女们的人生唯一目标,认为考上大学就等于有了一切,考高分、进好大学是孩子们的全部,其他都是浮云。所以从不让孩子参与学习之外的事情,导致学生只会读书,只会考试,其他都有老师和父母考虑,不仅缺乏团队精神,也不主动参加社会活动,更没有除应试课程之外其他知识、技能的补充与拓展,有的甚至个人生活都不能自理。这些孩子们到大学后,不知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即便有好好学习的愿望,也因无法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学习方法的转变而无法应付繁重的学习任务。显然,要实现预定的培养目标,必须充分重视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

二、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但是,如何才能实现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呢?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应从点滴做起,其自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均应作为大学学习内容。首先,培养学生从大学入校报名抓起,如入校手续要求学生自己完成,不要家长代办,学校要做好学生大学学前教育,为学生较快适应大学生活提供一些必要条件。其次,将学生宿舍采用混住式方式,让专业可边缘交叉的学生住在一起,可使得不同专业学生便于交流,在日常生活谈论中就可对别的专业有所了解,便于专业融合,人脉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建立,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让他们在喜爱中学习,将会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勘察技术与工程是野外性较强的专业,生活内容与城市生活有着许多的不同,多让学生接触一些企业文化,多找校友中工作多年、已经学会充分享受野外生活的同行谈谈人生体会,让同学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本专业的工作性质、工作特点、工作乐趣等。

三、正确的学习方法及学习引导是学生培养的关键

中学学习阶段,对于大多数考生、考生家长以及学校来说,学习知识并非为了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增强其将来从事不同工作的能力,而是一切围绕高考,考取高分是所有学生心中的重中之重,而接受填鸭式教育,通过死记硬背以及训练所谓的考试技巧来尽可能考取高分,进入“好”大学。学生本人已经成为学校和家长们训练的学习机器和考试机器,学习的乐趣荡然无存,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是学生们学习的唯一动力,已经谈不上什么合理或者正确的学习方法。这种情况下,学生们的学习完完全全是被动的,一旦考入大学,学校、家长们如释重负,体现在中学阶段的各种干预不复存在,导致大学新生们普遍不知道如何应对缺乏了老师、家长督促条件下的大学学习。因此,需要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基础知识需牢固掌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主要从事方向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都有关系,如:地质矿产勘探钻进;水文水井钻进;工程地质勘察、基础工程施工钻进;油气井钻进;爆破孔钻进(采矿、物探);科学钻探(海洋、湖泊、大陆、环境、冰川、外星);地热、干热岩钻采;水力采矿;……显然,该专业所涉及的基础知识涵盖面较广且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有着较强的联系。例如对于《钻井与完井工程》课程来说,牵涉到专业基础知识有:岩石破碎与碎岩工具;井眼轨道设计与控制;钻井液与完井液;优化钻井;油气井压力预测与控制……而要学习这些专业知识,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学科知识,如:岩石破碎学;理论力学及材料力学;流体力学;表面物理化学;油田化学;计算机技术……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面对这些学习内容呢?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首先能够在教学中做到融会贯通,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所学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关系及重要性,对自己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相关课程的积极性。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如在讲授相应内容时就将某种理论应用在具体工程那些地方以及如何应用教授给学生,并要求学生结合与专业具体内容相关的模拟工程进行应用锻炼,将会有效地使学生明白该课程的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劲头就会高些。显然,这就对基础课老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任课教师应充分了解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技术内容与特点。

2.实践环节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中国现在的高教水平总的来说是不尽如人意的,经常有学生反映在大学四年学不了什么东西,或者不知道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处。有的专业所指定的培养计划,甚至只有在大学最后一年才进入专业学习状态,必要的实习环节严重缺失,这种缺失对于工科专业学生来说甚至是致命的。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专业实践时间少,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专业知识掌握得也较为浮浅,毕业后到工作单位后很难马上进入工作状态或投入到工作中去,往往一至两年后才能承担一定的技术工作,特别是对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由于专业知识掌握较差,更是难于投入到工作中去。要改变这种情况,应该让学生从一入校就与专业相接触,可让刚入学的学生从参观专业现场、聘请专业人士进行科普性专业讲座等方面入手,对专业逐渐了解,使其从入学就明白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具体是干什么的、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知识等,同时在基础课程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开始之前让学生进行一下与专业内容有关的认知实习,使其了解即将学习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专业基础课学习期间穿插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在专业基础课教学完成之后,再安排学生到现场进行专业现场实习,然后再进入到专业课学习阶段。这样学生对学习课程所要掌握的内容目的明确,学习主动性增强。同时,提倡让学生经常与老师所承担科研项目的科研小组经常接触,采用参加研讨会、室内及室外试验甚至直接参与到项目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其对专业有着切身了解,更容易明白专业内容学习的目的并由此产生学习动力。目前勘查基础与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在学生一入学就安排有《学前专业导论》课程,力图在学生大学四年学习之前就对专业有个初步认识,并根据教学进度系统安排有认知性的专业教学实习、现场生产实习及专业内容较为全面的毕业实习。不定时安排专业讲座,并为每个班配有专业教师担任的学务指导,使得学生可随时与专业进行接触,已收到较好的效果。

3.灵活学习应用专业知识。专业课是将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具体应用,课程教学要设法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随时进行总结、回顾,掌握融会贯通的技巧,锻炼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其自己体会过去所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对现阶段学习专业课的重要性,发现不足,立即采取措施补救,使得后续课程的学习能够取得好的效果。如钻井设备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尽可能结合设备有关内容,给学生留一些需应用到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机械设计知识及机械制图、材料处理、液压传动综合性思考题,让学生将所学基础知识与专业需求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并锻炼将所学基础知识结合工程需求有机结合以及综合应用的能力。作为任课的专业课教师则应认真批改作业,随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时更正学生错误,提高学生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并尽可能在讲授过程中适当安排与教学内容密切关联的现场教学内容,使学生将课堂知识与工程实际有机关联起来。如钻井与完井课程结束后,设定工程基本要求,安排钻井工程课程设计,使学生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通过具体钻井工程设计而进行综合演练,从而得到必要的锻炼。

4.指导学生尽量拓宽专业知识面。勘查技术与工程是应用性及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是一个多学科应用的技术体系。该专业主要从事与钻探工程为主的各种技术工作,是典型的隐蔽工程,现场施工人员戏称自己是“有眼干的没眼的活儿”。这是因为地下地质构造千变万化,施工人员看不见、摸不着,施工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需工程技术人员结合长期的施工经验积累和对所施工钻孔的地下地质条件的理论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对于钻进过程来说,发生的问题不同,解决的方法各异:泥浆材料问题?钻头结构材料问题?碎岩方法问题?排屑问题?取心工具及操作技术问题?等等。如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就能够在理论知识指导下采取相关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即使措施失败,也会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指导后续工程施工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很显然,知识面的拓宽将会活跃施工人员的思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所以要求学生要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基础理论制定应对措施的能力和比较强的动手能力。教师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应尽力做到将与该内容有关,但属于不同领域的知识介绍给学生,随时跟踪行业技术进步并及时在教学中讲授给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学科交叉的重要性以及跟踪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因为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任何一部教科书都不可能跟得上快速发展的行业技术进步,必须通过任课教师的努力,使得学生在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同时也了解到行业的最新技术进步。在教授课程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加充分拓展知识面,适当留一些课外综合类练习,并结合某些内容给学生提出指导性的参考文献、相关查阅方式,达到拓宽知识面及获取知识渠道的目的。

四、教学资源要全面惠顾学生

教学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和试验设施资源等。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有一支精良的师资队伍,服务教学于勘查技术与工程的学生,教师必须对所教授的课程全面精通掌握,其相关内容也要力求熟悉,特别是本专业所涉及现场施工相关工序内容必须熟悉,这样授课才能做到精益求精,学校应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让每位青年教师都必须通过现场得到锻炼,熟悉本专业的每项内容。让经验丰富、精通本专业的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确保授课质量。学校在实验设施拨款时要首先为本科生着想,要依据教学大纲考虑到本科教学要求,所配试验设施要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及耐用性,而不是高精尖,只能给学生观看,而不能亲自动手,而学生无法亲自实践,其兴趣性、探索性就会大受影响。特别是与学生所从事专业应该必备的专业技能一定要做到学生可以随时使用,如泥浆性能测试、力学试验等;具有危险性或成本太高的可配备一些模拟装置,如钻头制作、钻机操作等,如目前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实践教学所配备的钻机模拟装置就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除了一些专业性极强的专业设备仪器之外,学校不同院系间有相当多的实验设施具备通识实践教学的条件,应该打破不同院系之间的封闭,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当然,这也为试验设施的科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当前人口数量对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发展不平衡。随着人口继续增长,人口与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将进一步显现。为此,“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地质找矿战略工程,加大勘查力度,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的战略接续区。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勘查力度的加大,相应领域对技术及技术人员需求必然增加,因此,如何将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求、满足实际工作需要、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就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对学生认真负责,帮助他们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平稳过渡,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采取必要措施使他们了解专业、热爱专业,同时为他们提供较为全面的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合格的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世斌,郄海霞,余建星,王杰,潘海生,孙克俐.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以麻省、伯克利、普渡、天大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1):18-23.

[2]钱颖一.论大学本科教育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01):1-8+19.

[3]项贤明.当前国际教育改革主题与我国教育改革走向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5-14.

[4]吴树青.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05):1-7.